第三單元名著導讀《經典常談》04《詩經》第四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_第1頁
第三單元名著導讀《經典常談》04《詩經》第四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_第2頁
第三單元名著導讀《經典常談》04《詩經》第四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_第3頁
第三單元名著導讀《經典常談》04《詩經》第四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_第4頁
第三單元名著導讀《經典常談》04《詩經》第四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經典常談》談《詩經》你知道哪些來源于《詩經》的名人名字嗎?梁思成《商頌?那》:“湯孫奏假,綏我思成。林徽因《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目錄Catalog《詩經》的成書壹詩的源頭是歌謠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大序》歌謠徒歌(無伴奏)樂歌(有伴奏)詩的源頭是歌謠有歌謠就得有節奏,節奏如何而來?表現:各章的句法結構基本相同,中間只更換相應的幾個字,反復詠唱。作用:加深印象,渲染氣氛,深化詩的主題,增強詩的音樂性和節奏感,使感情得到盡情地抒發。重疊復沓——后演變為詩歌的“重章疊句”詩的源頭是歌謠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重章疊句國家樂隊太師、樂工外國使臣來往宴飲游樂有文字后,歌謠被記錄下來。《國語·周語上》召公勸諫周厲王勿使人監謗時曰:“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采詩”與“獻詩”采詩獻詩《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注: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而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于邑,邑移于國,國以聞于天子。《國語·周語上》:“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詩歌內容:祭祖、出兵、狩獵、諷諫、贊美……用詩貳There'snoshadowleftfromtheswallow.There'sasoundfromthewildgoose.春秋用《詩》:斷章取義列國用詩言志:“志”關聯著政治或者教化。鄭伯享趙孟于垂隴,子展、伯有、子西、子產、子大叔、二子石從。趙孟曰:「七子從君,以寵武也。請皆賦以卒君貺,武亦以觀七子之志……子大叔賦《野有蔓草》,趙孟曰:「吾子之惠也。」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春秋用《詩》:斷章取義孔子用詩: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論語·八佾》: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解詩叁There'snoshadowleftfromtheswallow.There'sasoundfromthewildgoose.《毛傳》《鄭箋》《毛傳》(大毛氏)毛亨鄭玄作《鄭箋》(小毛氏)毛萇解釋《毛傳》以史證詩“以史證詩”舉例——以《豳風》為例《詩序》《詩序》大序(子夏作)小序(大小毛公作)《詩大序》:風,風也,教也……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對《詩經》思想的總論)《小序》:《毛詩》每首詩前的一句話,是毛氏對此詩思想的概況。如:《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六義肆There'snoshadowleftfromtheswallow.There'sasoundfromthewildgoose.詩經六義·詩歌內容風雅頌地方歌謠相對于王畿而言的、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朝廷正樂宗廟祭祀之樂分為《大雅》與《小雅》,《大雅》作者主要是上層貴族,《小雅》既有貴族也有位卑者。.許多都是舞曲,音樂較為舒緩。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賦比興鋪陳直敘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譬喻觸物興詞以彼物比此物,借一個事物來比喻詩人內心情感。客觀事物觸發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在詩歌的發端。聯用詩經六義·表現手法閱讀訓練沖沖沖!一、文意大過關。1.詩的源頭是(歌謠)。2.歌謠可分為(徒歌)和(樂歌)。徒歌是(隨口)唱,樂歌是隨著(樂器)唱。3.歌謠的節奏最主要的靠(重疊)或叫(復沓)。(重疊)可以說原是歌謠的生命,節奏也便建立在這上頭。4.“詩言志”是一句古話;“詩”這個字就是(“言”)、(“志”)兩個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謂“言志”和現在所謂“抒情”并不一樣;那“志”總是關聯著(政治或教化)的。閱讀沖沖沖!5.春秋時通行(賦詩)。在外交的宴會里,各國使臣往往得點一篇詩或幾篇詩叫樂工唱。這很像現在的請客點戲,不同處是所點的詩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6.到了孔子時代,賦詩的事已經不行了,孔子卻采取了斷章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7.毛氏有兩個人:一個(毛亨),漢時魯國人,人稱為大毛公,一個(毛萇),趙國人,人稱為小毛公;是(大毛公)創始《詩經》的注解,傳給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鄭玄)是東漢人,他是專給毛《傳》作《箋》的,有時也采取別家的解說;不過別家的解說在原則上也和毛氏一鼻孔出氣,他們都是(以史證詩)。閱讀沖沖沖!8.《詩序》有(《大序》)、(《小序》)。《大序》好像總論,托名(子夏),說不定是誰作的。《小序》每篇一條,大約是(大、小毛公)作的。以史證詩,似乎是(《小序》)的專門任務9.《大序》說明詩的教化作用:這種作用似乎建立在(風、雅、頌、賦、比、興),所謂“六義”上。10.賦本是唱詩給人聽,但在《大序》里,也許是(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的意思。(比、興)都是《大序》所謂“主文而譎諫”,不直陳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諷刺叫“譎諫”。說的人無罪,聽的人卻可警誡自己。二、閱讀下面的文段,請根據要求完成問題。歌謠可分為徒歌和樂歌。徒歌是隨口唱,樂歌是隨著樂器唱。徒歌也有節奏,手舞腳蹈便是幫助節奏的;可是樂歌的節奏更規律化些。……歌謠的節奏最主要的靠重疊或叫復沓:本來歌謠以表情為主,只要翻來覆去將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著費話。重疊可以說原是歌謠的生命,節奏也便建立在這上頭。字數的均齊,韻腳的調協,似乎是后來發展出來的。有了這些,重疊才在詩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這段文字選自《經典常談》中的一篇,這一篇主要講的經典是(《詩經》)的形式;文段中所說的“重疊”就是我們學過的(重章疊句)形式,這種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為(后來發展了字數均齊,韻腳調諧)。三、《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朱自清在《經典常談》中對這部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和深遠影響的經典做了梳理與講解。本期班刊以“走近《詩經》”為主題,請你參與完成下面任務。(1)【任務一:辨析正誤】下面對《經典常談·(詩經)第四》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言志”是一句古話,但古代所謂“言志”和現在所謂“抒情”并不一樣;那“志”是關聯著政治或教化的。B.孔子采取斷章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詩三百”成為儒家的六經之一。C.《大序》說明詩的教化作用似乎建立在風、雅、頌、賦、比、興,所謂“六義”之上。D.《毛傳》只在有比的地方標出,不標賦、興;想來賦義是易見的,比、興雖都是曲折成義,但比在發端,往往關系全詩,比較更重要些,所以便特別標出了。D.是“只在有興的地方標出”而不是“只在有比的地方標出”。(2)【任務二:理解運用】請在下表的橫線上填入合適的選項,使《詩經》名句與理解相符。《詩經》名句出處理解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①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鹿鳴》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④A.以雎鳩的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淑女應配君子的聯想。B.用鮮艷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好。C.現在化作成語“投桃報李”,用來比喻互相贈答,禮尚往來。D.借助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琢磨玉器。比喻借助外力來提高自己的見識,改正自己的缺點。(2)【任務二:理解運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