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規范:灸法類_第1頁
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規范:灸法類_第2頁
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規范:灸法類_第3頁
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規范:灸法類_第4頁
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規范:灸法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Q/LB.□XXXXX-XXXXDBXX/TXXXX—XXXX目次TOC\o"1-1"\h\t"標準文件_一級條標題,2,標準文件_二級條標題,3,標準文件_附錄一級條標題,2,標準文件_附錄二級條標題,3,"前言 III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艾條灸 34.1操作準備 34.2操作步驟 34.3適應癥 34.4注意事項 44.5禁忌癥 45艾炷灸(麥粒灸) 45.1操作準備 45.2操作步驟 45.3適應癥 55.4注意事項 55.5禁忌癥 56督灸 56.1操作準備 56.2操作步驟 66.3適應癥 66.4注意事項 66.5禁忌癥 67隔物灸 77.1操作準備 77.2操作方法 77.3適應癥 87.4注意事項 87.5禁忌癥 88雷火灸 88.1操作準備 88.2操作方法 98.3適應癥 98.4注意事項 98.5禁忌癥 99臍灸 109.1操作準備 109.2操作方法 109.3適應癥 119.4注意事項 119.5禁忌癥 1110熱敏灸 1110.1操作準備 1110.2操作方法 1110.3適應癥 1210.4注意事項 1210.5禁忌癥 1211太極旋灸 1311.1操作前準備 1311.2操作方法 1311.3適應癥 1311.4注意事項 1411.5禁忌癥 1412溫灸器灸 1412.1操作準備 1412.2操作方法 1512.3適應癥 1512.4注意事項 1512.5禁忌癥 1513箱式懸灸 1613.1操作前準備 1613.2操作方法 1613.3適應癥 1613.4注意事項 1713.5禁忌癥 1714信息記錄、保存與過程監督 1714.1艾灸記錄 1714.2艾灸記錄保存 1714.2艾灸過程監督 18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本文件由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提出。本文件由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蔣谷芬、張月娟、廖若夷、朱詩林、黃靜、蔣維、鄭朝暉、曾碧君、譚磊、何花、路昕。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規范:灸法類范圍本文件規定了灸法類的操作前準備、操作步驟、適應癥、注意事項、禁忌癥及信息記錄保存與監督等內容和要求。本文件適用于灸法類技術操作評價,也適用于灸法類人才培養。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2346經穴名稱與定位GB/T13734耳穴名稱與部位

GB/T21709.1針灸技術操作規范第1部分:艾灸WS/T367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艾灸moxibustion用艾絨或以艾絨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點燃后懸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變部位溫熨,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達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常用的有艾條灸、艾炷灸及隔物灸等。[來源:GB/T21709.1,3.1]

艾絨moxacone艾葉經加工制成的淡黃色細軟絨狀物[來源:GB/T21709.1,3.2]艾條moxastick以艾絨為主要成分卷成圓柱形長條物。[來源:GB/T21709.1,3.3]艾炷moxastick用手工或器具將艾絨制作成小圓錐形,稱作艾炷。[來源:GB/T21709.1,3.4]

隔物灸Separatedmoxibustion也稱間接灸、間隔灸,是利用藥物等材料將艾炷和穴位皮膚間隔開,借間隔物的藥力和艾炷的特性發揮協同作用,間接置于腧穴或患處施灸的一種治療方法。

督灸Dumoxibustion是指在脊柱督脈上從大椎穴至長強穴進行隔藥灸,運用經絡、生姜、藥物、艾灸、發泡等綜合作用為一體,從而達到散寒除濕、溫腎壯陽、通經活絡、行氣破瘀、拔毒散結、通督止痛的功效。

雷火灸Thunder-firemoxibustion雷火灸又稱雷火神灸,是用桑皮紙將藥材粉末加上艾絨制成圓柱形的艾條,施灸于腧穴或患處的一種治療方法,根據操作手法不同,又分為雀啄法、小回旋法、螺旋形灸法、橫行灸法、縱行灸法、斜向灸法、拉辣式灸法、瀉法、擺陣法。雷火灸的藥物組成一般包括沉香、木香、乳香、茵陳、羌活、干姜、麝香、穿山甲等,根據疾病作相應加減,具有暢通經絡、調和氣血、活血散瘀、消炎鎮痛等功效。

臍灸Umbilicalmoxibustiontherapy臍灸療法屬中醫外治法之一種,是以臍(中醫穴位稱“神闕穴”)處為用藥部位并加以艾灸或隔藥灸,利用肚臍的皮膚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點,借助艾火的純陽熱力透入肌膚,刺激組織以激發經氣,疏通五臟六腑,促進氣血運行,調節人體陰陽與臟腑功能,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熱敏灸heat-sensitivemoxibustiontherapy點燃艾材產生艾熱,通過探敏定穴找到熱敏穴位,施以特定手法激發艾灸得氣,達到個體化消敏灸量,顯著提高療效的一種新灸法。

溫灸器灸Moxibustionwithwarmmoxibustionapparatus溫灸器灸是將艾條置于灸器內,對準腧穴或患處施灸的一種治療方法。

懸灸Suspendedmoxibustion是將點燃的艾卷懸于選定的穴位或病痛部位之上,利用艾的燃燒熱量刺激穴位或病痛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技術。根據施灸手法不同又分為平和灸、雀啄灸、盤旋灸。

神闕穴Shenqueacupoint(CV8)“闕”意為宮門。穴當其中,胎兒賴此處從母體獲得營養而具形神,喻為元神之闕門,故名。處于腹中部,臍中央。在所有的穴位中,神闕穴(即肚臍)是結構最特殊,定位最明確的腧穴,其特殊性及與整體聯系的廣泛性是其它任何體穴所無法比擬的。祖國醫學認為,神闕為五臟六腑之根,神元歸藏之本;經絡學說認為,臍通五臟六腑,聯絡于全身經脈;氣功理論認為,臍下(當指臍之深部)為下丹田之所在;現代醫學則證明,臍為腹壁最后關閉和最薄處,最有利于藥物滲透與吸收。

艾灸得氣“deqi”inmoxibustion一組與療效相關的、舒適的心身感應,包括透熱、擴熱、傳熱、非熱覺、肢端熱、身烘熱、喜熱、皮膚擴散性潮紅、面紅(或額出汗)、胃腸蠕動等感應。

熱敏穴位heat-sensitiveacupoints能夠對艾熱產生舒適的深透、遠傳感應的穴位。

特定手法specificmanipulations特定參數(手法施術的路徑、速率、熱度等)的回旋灸、雀啄灸、溫和灸、循經往返灸等單式手法及其組合的復式手法。

消敏灸量desensitizationmoxibustiondosage在施灸過程中,灸至艾灸得氣感應開始消退的施灸劑量。

溫灸器moxibustioninstrument溫灸器是指專門用于施灸的器具。目前臨床常用的溫灸器有灸架、灸筒和灸盒等。

箱式懸灸Boxsuspendedmoxibustion是將艾絨、艾炷等艾灸材料放入特制的艾灸箱內,將其點燃,借助艾灸的溫和熱力及藥理作用,對人體腧穴或患處施灸的一種治療方法。艾條灸操作準備4.1.1環境要求中醫特色治療室整體環境清潔衛生,開窗通風,有條件者設有排煙或消煙裝置,室內溫度以22℃~24℃為宜,必要時可準備浴巾、屏風。4.1.2用物準備治療盤、艾條、打火機、彎盤、小口瓶、紙巾、浴巾、快速手消液。4.1.3操作者準備操作者衣帽鞋穿戴整齊,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4.1.4患者準備緩解緊張情緒,餐后半小時至一小時,排空大、小便。操作步驟按照以下操作步驟施灸:a)核對患者姓名、年齡、疾病診斷、治療醫囑等信息,評估患者既往史、局部皮膚情況,向患者解釋治療目的;b)根據患者病情辨證取穴,穴位的定位應符合GB/T12346的規定;c)撕開艾條的外包裝,將艾條點燃,對準腧穴或患處施灸,施灸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溫和灸:施灸時距離皮膚2-3厘米進行施灸,每處10-15分鐘;2)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置于施灸部位上方3厘米處,如鳥雀啄食一樣,一起一落的施灸,給施灸部位一個變量的刺激,每處5-10分鐘;3)回旋灸:施灸時艾條懸于施灸部位上方3厘米處向左右或上下方向進行反復移動或旋轉的施灸,每處20-30分鐘。d)施灸過程中應及時詢問患者有無灼痛感,以免燙傷;e)施灸完畢,將艾條放入小口瓶中熄滅,清潔患者皮膚,注意觀察灸后局部皮膚情況;f)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交代注意事項,清理用物,做好記錄。適應癥艾條灸適應以下病癥包括但不限于:—過敏性病癥(過敏性鼻炎、蕁麻疹、支氣管哮喘);—胃腸功能性病癥(非潰瘍性消化不良,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男性前列腺病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性功能障礙);—女性宮寒性病癥(原發性痛經、卵泡發育不良、卵巢早衰);—皮膚病癢癥(濕疹、神經性皮炎、帶狀皰疹);—腫瘤放化療后的陽氣虛癥;—濕寒痹阻引起的各類疼痛;—各虛證;—虛寒性疾病;—亞健康調理。注意事項4.4.1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頭頂、胸背,后灸腹部、四肢。4.4.2施灸時隨時調整施灸高度,以患者局部皮膚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出現紅暈為度,局部知覺減退者,操作者將食、中兩指分開,置于施灸部位兩側,感覺患者局部受熱程度。4.4.3施灸時及時將艾灰彈入彎盤中,灸畢艾條裝入小口瓶熄滅。4.4.4施灸部位皮膚出現小水泡無需處理,若水泡較大,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吸泡內液體,無菌紗布覆蓋,保持干燥。4.4.5治療結束后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囑患者飲溫水。禁忌癥4.5.1下列情況,忌用艾條灸:—中暑、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咯血、吐血等出血性疾病;—高熱、抽搐、昏迷、極度衰弱、溫度感覺障礙者。4.5.2有下列情況,不宜施灸,包括但不限于:—急性損傷期,出現紅腫熱痛者,局部皮膚破損、感染時;—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五官、頭發叢生處、大血管處、心臟部位等;—婦女經期、妊娠期婦女下腹部和腰骶部、瘢痕處;—囟門未閉合小兒前頭部;—空腹或餐后半小時至一小時者;—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定者;—其他不宜施灸的情況。艾炷灸(麥粒灸)操作準備5.1.1環境要求中醫特色治療室整體環境清潔衛生,應設有排煙設備或消煙裝置,室內溫度以22℃~24℃為宜,必要時準備浴巾、屏風。5.1.2用物準備精艾絨、打火機、凡士林、鑷子、彎盤、小口瓶、紙巾、碘伏、棉簽、快速手消液。5.1.3操作者準備操作者衣帽鞋穿戴整齊,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5.1.4患者準備緩解緊張情緒,飯后半小時,排空大、小便。操作步驟按照以下操作步驟施灸:a)核對患者姓名、年齡、疾病診斷、治療醫囑等信息,評估患者局部皮膚情況,向患者解釋治療目的;b)根據患者病情辨證取穴,穴位的定位符合GB/T12346規定;c)施灸部位使用紙巾清潔皮膚,用棉簽蘸取少量凡士林涂抹于施灸部位;c)取少量艾絨,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搓捻形成大小適當的圓錐形艾炷;d)先將艾粒放于施灸部位,再用線香點燃頂端,詢問患者感受,待患者提示施灸局部灼熱時或眼睛觀察其燃燒接近皮膚部位時,用鑷子取下未燃盡的艾炷,再進行下一壯操作,以患者感覺輕微燒灼或皮膚潮紅或皮膚出現黃褐色為度;麥粒灸成人一般一個部位灸5-7壯;e)施灸完畢,將艾炷熄滅放入彎盤內,清潔患者皮膚,注意觀察灸后局部皮膚情況;f)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交代注意事項,清理用物,做好記錄。適應癥艾炷灸適應以下病癥包括但不限于:—過敏性病癥(過敏性鼻炎、蕁麻疹、支氣管哮喘);—胃腸功能性病癥(非潰瘍性消化不良,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男性前列腺病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性功能障礙);—女性宮寒性病癥(原發性痛經、卵泡發育不良、卵巢早衰);—皮膚病癢癥(濕疹、神經性皮炎、帶狀皰疹);—腫瘤放化療后的陽氣虛癥;—亞健康調理。注意事項5.4.1灸時要將艾炷捏緊,避免松散的艾炷從穴位皮膚上脫落,發生意外,防止艾炷燃燒快,熱力不易滲透,影響治療效果。5.4.1施灸時應注意詢問患者耐受情況,當患者感受溫熱感明顯時,應及時移走艾炷,以免燙傷。5.4.1施灸時注意暈灸的發生,若發生暈灸現象應立即停止施灸,讓患者平臥于空氣流通處,給予溫白糖水或溫開水,閉目休息即可。5.4.1施灸后局部皮膚可能會出現微紅灼熱,或黃褐色,或者局部變黑,也可能出現水泡等情況,小水泡無需處理,若水泡較大,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吸泡內液體,無菌紗布覆蓋,保持干燥。禁忌癥5.5.1有眼外傷、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心衰、呼吸衰竭、哮喘發作期等患者忌用艾炷灸。5.5.2有下列情況,不宜施灸,包括但不限于:—中暑、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咯血、吐血等出血性疾病患者;—高熱、抽搐、昏迷、極度衰弱、溫度感覺障礙者;—急性損傷期,出現紅腫熱痛者,局部皮膚破損、感染情況;—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五官、頭發叢生處、大血管處、心臟部位等;—婦女經期、妊娠期婦女下腹部和腰骶部、瘢痕處;—囟門未閉合6小兒前頭部;—空腹或餐后一小時左右者;—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定者;—其他不宜施灸的情況。督灸操作準備6.6.1環境要求中醫特色治療室整體環境清潔衛生,開窗通風,有條件者設有排煙或消煙裝置,室內溫度以22℃~24℃為宜,必要時準備浴巾、屏風。6.6.2用物準備治療盤、督灸粉(沉香、丁香、肉桂、小茴香等搗研為末,按1:1:1:1配置而成)、鮮姜泥(新鮮生姜2-4公斤洗凈,粉粹機打碎)、艾段(將艾條切成5cm左右每段)或艾絨適量、督灸盒1個、95%醫用酒精、打火機、醫用紗布、浴巾4條、單孔艾灸盒、紙巾、快速手消液。6.6.3操作者準備操作者衣帽鞋穿戴整齊,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6.6.4患者準備緩解緊張情緒,飯后半小時,排空大、小便。操作步驟按照以下操作步驟施灸:a)核對患者姓名、年齡、疾病診斷、治療醫囑等信息,評估患者局部皮膚情況,向患者解釋治療目的;b)體位、穴位選擇:協助患者裸背俯臥于床上,選則督脈大椎至長強穴,穴位的定位符合GB/T12346的規定;c)開穴:沿督脈從上至下捏脊,直至背部肌肉放松即可;d)覆蓋醫用紗布:沿督脈大椎穴至長強穴覆蓋一層醫用紗布;e)在醫用紗布上沿督脈大椎穴至長強穴均勻鋪上督灸粉;f)放置督灸盒:將督脈灸盒放在督脈大椎穴至長強穴段,貼緊皮膚,調整角度固定好灸盒;g)鋪姜泥放艾段:沿督脈大椎穴至長強穴均勻鋪上鮮姜泥厚約4cm,在姜泥上放置艾段(或鋪艾絨厚約1.5cm),并點燃施灸,治療過程中及時巡視并詢問患者感受。督灸操作過程中可同時在涌泉穴上加放兩個單孔艾灸盒,起到引火下行,預防大灸后上火作用;h)施灸完畢:移除督灸盒及姜泥,用紙巾輕輕擦凈灸后藥泥及艾灰,詢問患者感受,空心掌拍打封穴;i)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交代注意事項,清理用物,做好記錄。適應癥督灸適應以下病癥包括但不限于:—過敏性病癥(過敏性鼻炎、蕁麻疹、支氣管哮喘);—胃腸功能性病癥(非潰瘍性消化不良,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男性前列腺病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性功能障礙);—女性宮寒性病癥(原發性痛經、卵泡發育不良、卵巢早衰);—腫瘤放化療后的陽氣虛癥;—亞健康調理。注意事項6.4.1操作前應向患者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以取得其配合。6.4.2調節好病房的溫濕度,忌對流風;注意保暖及保護患者隱私,盡量少暴露皮膚,以防外感風寒。6.4.3操作過程中,應詢問并觀察患者全身及局部情況,防止皮膚燙傷,注意保暖,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操作并告知醫生處理。6.4.4操作完成后,應囑患者臥床休息,半小時內盡量避免外出,4小時內不能洗浴,可飲適量的溫水或紅糖水,補充水分,加速排除毒素。6.4.5注意用火安全,選用抽煙機或排氣扇及時處理煙霧。6.4.6飲食清淡,忌食辛辣、生冷、發物以及濃茶,以免影響灸療效果。禁忌癥有下列情況,不宜施灸,包括但不限于:—中暑、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咯血、吐血等出血性疾病患者;—高熱、抽搐、昏迷、極度衰弱、溫度感覺障礙者;—急性損傷期,出現紅腫熱痛者,局部皮膚破損、感染時;—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五官、頭發叢生處、,大血管處、心臟部位等;—婦女經期、妊娠期婦女下腹部和腰骶部、瘢痕處;—囟門未閉合小兒前頭部;—空腹或餐后一小時左右患者;—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定者;—其他不宜施灸的情況。隔物灸操作準備7.1.1環境要求治療室整體環境清潔衛生,開窗通風,有條件者設有排煙或消煙裝置,室內溫度以22℃~24℃為宜,必要時準備浴巾、屏風。7.1.2用物準備艾炷或艾箱、治療盤、凡士林、打火機、清潔鑷子、消毒棉簽、消毒棉球、垃圾缸、金屬彎盤、紙巾、快速手消液、遵醫囑備姜片(或自制鹽包)、蒜片、細生鹽等。7.1.3操作者準備操作者衣帽鞋穿戴整齊,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7.1.4患者準備緩解緊張情緒,排空大、小便。7.1.5施灸評估施灸評估包括但不限于:—既往史、目前癥狀、發病部位;—施灸部位皮膚狀況,有無感覺遲鈍或障礙;—患者心理狀態;—病室溫度、光線、通風狀況是否合適,是否需要保暖或遮擋,有無易燃物。操作方法按照以下操作步驟施灸:a)核對患者姓名、年齡、疾病診斷、治療醫囑等信息,評估患者局部皮膚情況,向患者解釋治療目的;b)根據患者病情辨證取穴,穴位的定位符合GB/T12346腧穴名稱和定位的規定;d)定位治療時所取穴位在身體正面、側面、背面時分別取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治療時所取穴位在身體頭、肩部時可取仰靠坐位或俯伏坐位;e)選擇適當的施灸方法,常用施灸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隔姜灸:將直徑約2~3cm,厚約0.5cm的新鮮姜片,其上用針點刺小孔數個,放在腧穴或患處,再將艾炷置于姜片上,從頂端點燃艾炷施灸,待艾炷燃盡時,再續接一個艾炷。操作過程中如患者有灼痛感不可耐受,可將姜片向上提起,稍候片刻,再重新施灸,直至局部皮膚潮紅。一般每穴施灸3~7壯;2)隔蒜灸:用厚度約0.2~0.3cm的蒜片,其上用針點刺小孔若干,放在腧穴或患處,再將艾炷置于蒜片上,從頂端點燃艾炷施灸,待艾炷燃盡時,再續接一個艾炷,一般灸3~7壯,每灸4~5壯艾炷后需重新更換蒜片;3)隔鹽灸:又稱神闕穴灸。用細凈的生鹽填敷于臍部,上置薄片生姜或直接將干燥純凈的食鹽填于臍窩,上放艾炷,從頂端點燃艾炷,待艾炷燃盡時,再續接一個艾炷,一般灸3~7壯。或采用醫院自制鹽包放置于相應穴位,上方放置艾灸盒進行施灸,直至艾灸然盡,時間約20~30分鐘;4)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黃酒調和,做成直徑約2cm,厚約0.2~0.5cm的附子餅,中間用針刺數孔后,將其放在施灸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置于附子餅上,從頂端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時,再續接一個艾炷,一般灸3~7壯。f)施灸完畢,將艾炷熄滅放入彎盤內,如有艾灰,用紙巾清潔局部皮膚,注意觀察灸后局部皮膚情況。g)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交代注意事項,清理用物,做好記錄。適應癥隔物灸適應以下病癥包括但不限于:—過敏性病癥(過敏性鼻炎、蕁麻疹、支)氣管哮喘);—胃腸功能性病癥(非潰瘍性消化不良,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男性前列腺病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性功能障礙);—女性宮寒性病癥(原發性痛經、卵泡發育不良、卵巢早衰);—皮膚病癢癥(濕疹、神經性皮炎、帶狀皰疹);—腫瘤放化療后的陽氣虛癥;—濕寒痹阻引起的各類疼痛;—各虛證;—虛寒性疾病;—亞健康調理。注意事項7.4.1施灸部位先上后下,先灸頭頂、胸背,后灸腹部、四肢。7.4.2艾絨團必須捻緊,防止艾灰脫落燙傷皮膚或燒壞衣物。7.4.3保持環境通風,施灸完畢后熄滅的艾炷,應裝入金屬彎盤或廣口瓶內,以防復燃,發生火災。7.4.4掌握距離,觀察患者的感受和反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體質、部位確定施灸時間。注意皮膚情況,對糖尿病、肢體感覺障礙的患者,需謹慎控制施灸強度,防止燒傷。7.4.5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于正常現象。若灸后皮膚出現小水泡,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若水泡較大,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吸泡內液體,無菌紗布覆蓋,保持干燥。7.4.6施灸完畢不宜吹對流風,4小時內避免洗澡。禁忌癥7.5.1下列情況,忌用隔物灸:—中暑、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咯血、吐血等出血性疾病患者;—高熱、抽搐、昏迷、極度衰弱、溫度感覺障礙者。7.5.2有下列情況,不宜施灸,包括但不限于:—急性損傷期,出現紅腫熱痛者,局部皮膚破損、感染時;—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五官、頭發叢生處、大血管處、心臟等部位;—婦女經期、妊娠期婦女下腹部和腰骶部、瘢痕處;—囟門未閉合小兒前頭部;—空腹或餐后一小時左右者;—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定者;—其他不宜施灸的情況。雷火灸操作準備8.1.1環境要求灸治療室整體環境清潔衛生,開窗通風,有條件者設有排煙或消煙裝置,室內溫度以22℃~24℃為宜,必要時準備浴巾、屏風。8.1.2用物準備根據病情需要和穴位制作適宜直徑的雷火灸艾條,艾條規格為直徑:15mm~70mm;艾絨純度:15:1~30:1。此外還需準備治療盤、打火機或點火槍、刮灰板、紙巾、小口瓶、75%乙醇消毒液、快速手消液、小毛巾或浴巾等,視具體情況靈活選擇。8.1.3操作者準備操作者衣帽鞋穿戴整齊,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8.1.4患者準備緩解緊張情緒,飯后半小時,排空大、小便。8.1.5體位選擇體位的選擇以被灸者感到舒適、充分暴露施灸穴位、肌肉放松為原則。常用體位包括仰臥位、俯臥位、坐位等,具體體位選擇以治療需要為準。操作方法按照以下操作步驟施灸:a)核對患者姓名、年齡、疾病診斷、治療醫囑等信息,向患者解釋治療目的;b)根據患者病情辨證取穴,穴位的定位符合GB/T12346的規定;c)囑患者取合適體位,放松身心,平穩呼吸,充分暴露穴位,取毛巾或浴巾覆蓋在施灸穴位周圍,防寒保暖,取75%乙醇在施灸局部常規消毒;d)選擇大小適宜的雷火灸條,將雷火灸條點燃,對準腧穴或患處施灸;e)根據疾病和穴位辨證選擇補瀉手法:1)補法:距離皮膚3cm,熱度溫和,速度緩慢(橫向灸、豎向灸、拉辣式灸),每種灸法灸10~15分鐘;2)平補平瀉法:距離皮膚2~3cm,火力中等,速度中等(揉灸),灸10~15分鐘;3)瀉法:距離皮膚1~2cm,火力通紅,速度偏快(小回旋灸、螺旋灸、雀啄灸),每種灸法灸10~15分鐘。f)施灸完畢,將雷火灸條放入小口瓶中熄滅,用衛生紙清潔患者皮膚,用空掌心拍打封穴;g)清理用物,灸后用物按醫用垃圾做好分類處理,應符合WS/T367規定;h)洗手,摘口罩,記錄操作時間、操作部位皮膚情況及操作者。適應癥雷火灸適應以下病癥包括但不限于:—眼疾病(近視、白內障、干眼癥、急慢性角膜炎、眼手術后康復保健等);—鼻疾病(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竇炎等);—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耳疾病(耳鳴、耳聾、老年性耳鳴、老年性耳聾、中耳炎等);—痛癥病(風濕性關節炎、頸、肩、腰、腿部痛、骨質增生、中風偏癱等);—肥胖癥(腰腹部肥腫、大小腿肥胖及各種肥胖癥、產后收腹等);—亞健康調理。注意事項8.4.1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頭頂、胸背,后灸腹部、四肢。施灸部位暴露時注意保暖及保護患者隱私。8.4.2雷火灸條燃燒時要及時觀察患者皮膚、艾火情況,詢問患者感覺,有無灼痛感。8.4.3施灸部位皮膚微紅溫熱屬正常現象,如灸后出現小水泡無須處理,可自行吸收,如大水泡,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消毒,覆蓋無菌紗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8.4.5施灸中注意觀察患者的神色,防止暈灸,如發生暈灸,立即停灸,按暈針處理。一般在患者精神緊張、大汗后、勞累后或饑餓時不宜施灸,以防暈灸。8.4.6治療結束后注意保暖,避免受涼;若出現口干、舌燥等上火癥狀囑患者多飲水。8.4.7注意防止艾火脫落而燙傷皮膚或燒壞衣被,幼兒患者更應認真嚴密觀察,以免發生燙傷。8.4.8被灸者在施灸結束后2h之內不宜洗澡與勞累,注意保暖,避風寒。8.4.9施灸后須確保燃著的艾條及時熄滅,熄滅后的艾條應裝入小口瓶。禁忌癥8.5.1下列情況,慎灸或禁灸:—中暑、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咯血、吐血等出血性疾病及內熱證凡脈象數疾者;—眼外傷、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心衰、呼吸衰竭、哮喘發作期等患者。—心臟虛里處、大血管處、皮薄肌少筋肉積聚部位;—顏面部及關節活動處慎灸或禁灸。8.5.2有下列情況,不宜施灸,包括但不限于:—高熱、抽搐、昏迷、極度衰弱、溫度感覺障礙者;—婦女經期、妊娠期婦女下腹部和腰骶部、瘢痕處;—囟門未閉合小兒前頭部;—空腹或餐后一小時左右患者;—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定者;—其他不宜施灸的情況。臍灸操作準備9.1.1環境要求中醫特色治療室整體環境清潔衛生,開窗通風,有條件者設有排煙或消煙裝置,室內溫度以22℃~24℃為宜,必要時準備浴巾、屏風。9.1.2用物準備根據病情需要選擇適宜大小的艾炷或艾條,艾炷一般規格為:炷底直徑2cm,高2cm,可燃燒10~15分鐘為宜,艾絨純度:40:1;此外還需準備面碗、藥粉、防護布、打火機、治療卡、筆、醫用膠布、快速手消液,視具體情況靈活選擇。9.1.3操作者準備操作者衣帽鞋穿戴整齊,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9.1.4患者準備緩解緊張情緒,飯后半小時,排空大、小便。9.1.5體位選擇通常選擇仰臥位,體位的選擇以被灸者感到舒適、充分暴露施灸穴位、肌肉放松為原則。操作方法a)核對患者姓名、年齡、疾病診斷、治療醫囑等信息,評估患者局部皮膚情況,向患者解釋治療目的;b)傳統臍灸可使用面粉制作一次性的面碗,取面粉適量,以1:3.5~1:4的比例用水調和,做成圓桶狀,面碗底部中間開孔,開孔應比患者的臍孔稍大,以方便使用。現代臍灸器具(如玄黃石臍灸罐)以說明書操作為準。將艾絨搓成艾炷,成三角錐型,臍灸一次準備3~5個艾絨炷,面碗與艾絨炷待用;c)囑患者仰臥位,放松身心,平穩呼吸,進行腹部太極揉腹與八卦推拿,時間為5分鐘,揉推完畢充分暴露肚臍部位,使用衛生紙清潔臍局部皮膚;d)在肚臍正中放上碗底中間有開孔面碗,再放入藥粉,藥粉放入洞內八分滿或填平肚臍為宜;e)蓋好防護布,防護布長度蓋過腹部兩側,寬度蓋過中脘與關元,再用毛巾圍繞肚臍四周,注意保暖;f)用艾炷置于面碗上,點燃艾炷,打開排煙系統,成人用艾炷3~5個,連續施灸30~60分鐘,兒童用艾炷2個,連續施灸20~40分鐘,以臍周局部皮膚紅潤為度;g)臍灸過程中詢問患者感受,艾炷燃盡及時更換;h)施灸完畢,用醫用膠布固封臍中藥末,2~4小時后自行揭下,并用溫開水清洗臍部;i)清理用物,灸后用物按醫用垃圾做好分類處理,應符合WS/T367的規定;j)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交代注意事項,清理用物,做好記錄。適應癥臍灸適應以下病癥包括但不限于:(跟臍灸粉對癥)—過敏性病癥(過敏性鼻炎、蕁麻疹、支氣管哮喘);—胃腸功能性病癥(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男性疾病(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性功能障礙);—女性病癥(月經不調、原發性痛經、卵泡發育不良、卵巢早衰、帶下、崩漏、不孕、黃褐斑、面色萎黃等);—皮膚病(濕疹、神經性皮炎、帶狀皰疹);—腫瘤放化療后的陽氣虛癥;—亞健康調理。注意事項9.4.1注意保暖,保護患者隱私。9.4.2艾炷燃燒時要注意觀察,防止艾灰脫落燒灼皮膚及燒壞衣被。9.4.3后肚臍周圍皮膚微紅溫熱屬正常現象,如出現小水泡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消毒,覆蓋無菌紗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9.4.4操作完成后半小時內盡量避免外出,4小時內不能洗浴。9.4.5飲食清淡,忌食辛辣、生冷、發物以及濃茶,以免影響灸療效果。禁忌癥有下列情況,不宜施灸,包括但不限于:—中暑、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咯血、吐血等出血性疾病患者;—高熱、抽搐、昏迷、極度衰弱、溫度感覺障礙者;—急性損傷期,出現紅腫熱痛者,局部皮膚破損、感染時;—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五官、頭發叢生處、大血管處、心臟等部位;—婦女經期、妊娠期婦女下腹部和腰骶部、瘢痕處;—囟門未閉合小兒前頭部;—空腹或餐后一小時左右患者;—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定者;—其他不宜施灸的概況。熱敏灸操作準備10.1.1環境要求中醫特色治療室整體環境清潔衛生,開窗通風,有條件者設有排煙或消煙裝置,室內溫度以22℃~24℃為宜,必要時準備浴巾、屏風。10.1.2用物準備根據病情需要和穴位熱敏面積來選擇適宜直徑的艾條,艾條一般規格為直徑:22mm~30mm;艾絨純度:8:1~15:1。準備打火機、彎盤、小口瓶、紙巾、快速手消液,視具體情況靈活選擇。10.1.3操作者準備操作者衣帽鞋穿戴整齊,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10.1.4患者準備緩解緊張情緒,飯后半小時,排空大、小便。操作方法按照以下操作步驟施灸:a)核對患者姓名、年齡、疾病診斷、治療醫囑等信息,評估患者局部皮膚情況,向患者解釋治療目的;b)探敏定位,撕開艾條外包裝,將艾條點燃,艾條與體表的距離調節在以被灸者熱感強度舒適而無灼痛的范圍內,施灸部位以傳統穴位定位為中心(穴位體表定位原則和方法參照GB/T12346執行),在其四周范圍內進行懸灸探查,被灸者出現舒適的深透、遠傳感的位置即為熱敏穴位;c)辨敏施灸。通過辨別熱敏穴位的艾灸得氣特點,從而選取最優熱敏穴位施灸。按下列順序依次選擇:1)出現非熱覺的熱敏穴位;2)出現艾灸得氣感應指向或到達病所的熱敏穴位;3)出現艾灸得氣感應較強的熱敏穴位。d)灸敏得氣。在施灸過程中,可采用特定手法對熱敏穴位激發艾灸得氣,包括但不限于:1)溫和灸:施灸時距離皮膚2-3厘米進行施灸;2)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置于施灸部位上方3厘米處,如鳥雀啄食一樣,一起一落的施灸;3)回旋灸:施灸時艾條懸于施灸部位上方3厘米處向左右或上下方向進行反復移動或旋轉的施灸。e)敏消量足。每穴、每次的施灸時間以艾灸得氣感應消退為度,平均施灸時間約為40min,具體時間因病、因人、因穴而異。f)施灸完畢,將艾條放入小口瓶中熄滅,用紙巾清潔患者皮膚。g)清理用物,做好記錄。適應癥適用于出現與病癥相關的熱敏穴位的各種病癥。適用于以下病癥包括但不限于:—脊柱關節痛癥(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過敏性病癥(過敏性鼻炎、蕁麻疹、支氣管哮喘);—胃腸功能性病癥(非潰瘍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腸病);—男性病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性功能障礙);—女性宮寒性病癥(原發性痛經、卵泡發育不良、卵巢早衰);—皮膚病(濕疹、神經性皮炎、帶狀皰疹);—腫瘤放化療后的陽氣虛癥;—亞健康狀態。注意事項10.4.1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頭頂、胸背,后灸腹部、四肢。10.4.2施灸時隨時調整施灸高度,以患者局部皮膚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出現紅暈為度,局部知覺減退或暈厥者,操作者將食、中兩指分開,置于施灸部位兩側,感覺患者局部受熱程度。10.4.3施灸時及時將艾灰彈入彎盤中,注意防止艾火脫落,灼傷被灸者或燒壞衣物。10.4.4若施灸部位皮膚出現小水泡無需處理,若水泡較大,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吸泡內液體,無菌紗布覆蓋,保持干燥。10.4.5被灸者在施灸結束后2h之內不宜洗澡與勞累,注意保暖,避風寒。10.4.6施灸后須確保燃著的艾條及時熄滅,熄滅后的艾條應裝入小口瓶。禁忌癥有下列情況,不宜施灸,包括但不限于:—中暑、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咯血、吐血等出血性疾病;—高熱、抽搐、昏迷、極度衰弱、溫度感覺障礙者;—急性損傷期,出現紅腫熱痛者,局部皮膚破損、感染時;—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五官、頭發叢生處、大血管處、心臟等部位;—婦女經期、妊娠期婦女下腹部和腰骶部、瘢痕處;—囟門未閉合小兒前頭部;—空腹或餐后一小時左右者;—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定者;—其他不宜施灸的情況。太極旋灸操作前準備11.1.1環境要求中醫特色治療室整體環境清潔衛生,開窗通風,有條件者設有排煙或消煙裝置,室內溫度以22℃~24℃為宜,必要時準備浴巾、屏風。11.1.2用物準備艾條(45*150mm)、彎盤、治療盤、鑷子、刮灰刀、滅火筒、酒精燈、打火機、紙巾、紗布、檢查手套、快速手消液,必要時備浴巾、屏風。11.1.3操作者準備操作者衣帽鞋穿戴整齊,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11.1.4患者準備緩解緊張情緒,飯后半小時,排空大、小便。操作方法按照以下操作步驟施灸:a)核對患者姓名、年齡、疾病診斷、治療醫囑等信息,評估患者局部皮膚情況,向患者解釋治療目的;b)取合適體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防寒和保護患者隱私;c)取穴,做好標記;d)點燃艾條,選擇合適的持艾手法及旋灸手法進行旋灸;e)持艾手法:沉肩墜肘懸腕,腋下開合程度可容納自己的拳頭,身體帶動臂、臂帶動腕形成一種外推的力量,注意腕是微微向上,不要下垂,小指要翹,主要包括以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豎持法:走點、穴,未成火頭時用;2)斜持法:走面、穴,最大限度的用到火中,避開火根,用到穴位和阿是穴;3)橫持法:走面、片,用于大面積的灸之。f)旋灸手法包括:1)陽中求陰,逆時針旋轉艾條,從一個點(穴位)開始,螺旋式上升,范圍漸漸擴大;2)陰中求陽,順時針旋轉艾條,從一個面開始,螺旋式下降,范圍漸漸縮小,直至一個點(穴位);3)陰陽互生,模擬太極“玄韻”平面圖,“S”形旋轉艾條;4)陰平陽秘,模擬太極“玄韻”立體圖,“∞”形旋轉艾條;5)陰陽合一,跟著感覺,定位不動,施灸者和被灸者均用心感受穴位打開、氣血循環的狀態,如吸力、斥力、直吸而入4),依舊螺旋而入。g)隨時詢問患者感受,左手探查患者皮溫,及時調整距離,以上下0.5厘米的擺動;h)及時將艾灰彈入彎盤中,防止燒傷皮膚及衣物。施灸完畢,立即將艾條放入滅火筒熄滅艾火,清潔局部皮膚;I)協助患者整理衣著、取舒適體位,整理床單位,酌情開窗通風;j)清理用物,洗手,做好記錄。適應癥太極旋灸適用于下列病癥,包括但不限于:—過敏性病癥(過敏性鼻炎、蕁麻疹、支氣管哮喘);—胃腸功能性病癥(非潰瘍性消化不良,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男性前列腺病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性功能障礙);—女性宮寒性病癥(原發性痛經、卵泡發育不良、卵巢早衰);—皮膚病癢癥(濕疹、神經性皮炎、帶狀皰疹);—腫瘤放化療后的陽氣虛癥;—亞健康調理。注意事項11.4.1灸前準備喝200-300ml溫開水。11.4.2每個穴位至少達到30分鐘,艾灸具體時間根據被灸者情況判定。11.4.3隨時詢問患者感受,如局部感覺燒灼、熱燙,及時采取調整施灸手法、涂抹中藥軟膏或暫停治療等措施;11.4.4艾灸完一個穴位要封穴,用拍、捶、點、按、揉、捏等手法封好一個穴位后再灸另一個穴位。11.4.5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于正常現象,如灸后出現小水皰時,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皰較大時,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去皰內液體,覆蓋消毒紗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11.4.6灸后不能受風寒,注意施灸部位的保暖,灸后4小時內不宜洗澡,不用冷水洗手,不吃生冷寒涼之物,不直吹空調和冷風。禁忌癥11.5.1眼外傷、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心衰、呼吸衰竭、哮喘發作期等患者禁灸。11.5.2有下列情況,不宜施灸,包括但不限于:—中暑、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咯血、吐血等出血性疾病的;—高熱、抽搐、昏迷、極度衰弱、溫度感覺障礙者;—急性損傷期,出現紅腫熱痛者,局部皮膚破損、感染時;—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五官、頭發叢生處、大血管處、心臟等部位;—婦女經期、妊娠期婦女下腹部和腰骶部、瘢痕處;—囟門未閉合小兒前頭部;—空腹或餐后一小時左右;—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定者;—其他不宜施灸的情況。溫灸器灸操作準備12.1.1環境要求中醫特色治療室整體環境清潔衛生,開窗通風,有條件者設有排煙或消煙裝置,室內溫度以22℃~24℃為宜,必要時準備浴巾、屏風。12.1.2用物準備灸條應選擇合適的清艾條或藥艾條或五行黃金艾餅,檢查艾條有無霉變、潮濕,包裝有無破損;溫灸器灸應選擇合適的溫灸器,如灸架、灸筒、灸盒等;準備打火機、彎盤、小口瓶、紙巾、快速手消液等。12.1.3操作者準備操作者衣帽鞋穿戴整齊,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12.1.4患者準備緩解緊張情緒,飯后半小時,排空大、小便。操作方法按照以下操作步驟施灸:a)核對患者姓名、年齡、疾病診斷、治療醫囑、既往史、目前癥狀、心理狀態和對治療疾病的信心等,評估患者局部皮膚情況,向患者解釋治療目的;b)穴位選擇及定位。穴位的選擇依據各疾病的診療標準,根據病癥選取適當的穴位或治療部位。穴位的定位應符合GB/T12346及GB/T13734的規定;c)體位選擇.體位的選擇以被灸者感到舒適、充分暴露施灸穴位、肌肉放松為原則。常用體位包括:仰臥位、俯臥位、坐位,具體體位選擇以治療需要為準;d)艾灸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灸架灸法。將艾條點燃后插入灸架頂孔,對準穴位固定好灸架。操作者可通過上下調節插入艾條的高度以調節艾灸溫度,以患者感到溫熱略燙可耐受為宜;灸畢移去灸架,取出艾條,并于小口瓶中熄滅;2)灸筒灸法。首先取出灸筒的內筒,裝入艾絨后安上外筒,點燃內筒中央部的艾絨,放置室外,待灸筒外面熱燙而艾煙較少時,蓋上頂蓋取回。操作者在施灸部位上隔8~10層棉布或紗布,將灸筒放置其上,以患者感到舒適、熱力足而不燙傷皮膚為宜;灸畢移去灸筒,取出灸艾并熄滅灰燼;3)灸盒灸法。將灸盒安放于施灸部位的中央,點燃艾條或艾絨后,置放于灸盒內中下部的鐵紗上,蓋上盒蓋。灸至病人有溫熱舒適無灼痛的感覺、皮膚稍有紅暈為度。如病人感到灼燙,可略掀開盒蓋或抬起灸盒,使之離開皮膚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復進行,直至灸足應灸量。灸畢移去灸盒,取出灸艾并熄滅灰燼;e)施灸完畢,將艾條放入小口瓶中熄滅,處理灸盒內灰燼,用紙巾清潔患者皮膚;f)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清理用物,洗手,做好記錄。適應癥溫灸器灸適用于下列病癥,包括但不限于:—眼疾病(近視、白內障、干眼癥、急慢性角膜炎、眼手術后康復保健等);—鼻疾病(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竇炎等);—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耳疾病(耳鳴、耳聾、老年性耳鳴、老年性耳聾、中耳炎等);—痛癥病(風濕性關節炎、頸、肩、腰、腿部痛、骨質增生、中風偏癱等);—肥胖癥(腰腹部肥腫、大小腿肥胖及各種肥胖癥、產后收腹等);—亞健康調理。注意事項12.4.1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頭頂、胸背,后灸腹部、四肢。施灸部位暴露時注意保暖及保護患者隱私。12.4.2艾灸火力應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輕后重,以使病人逐漸適應。艾條燃燒時要及時觀察患者皮膚、艾火情況,詢問患者感覺,有無灼痛感。12.4.3施灸中注意觀察患者的神色,防止暈灸,如發生暈灸,立即停灸,按暈針處理。一般在患者精神緊張、大汗后、勞累后或饑餓時不宜施灸,以防暈灸。12.4.4治療結束后注意保暖,避免受涼。若出現口干、舌燥等上火癥狀囑患者多飲水。12.4.5注意防止艾火脫落而燙傷皮膚或燒壞衣被,幼兒患者更應認真嚴密觀察,以免發生燙傷。12.4.6被灸者在施灸結束后2h之內不宜洗澡,避免勞累。12.4.7施灸后須確保燃著的艾條及時熄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