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7課《國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強侵略的加劇》教案一、課程標準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二、學情分析本課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具有一定的歷史學科素養基礎。通過初中學習,高一學生已經對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和甲午中日戰爭這段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于這幾個事件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以及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并不清晰。高中階段再次學習類似的內容,教師需要提供相應的史料,補充相關歷史細節,加大思維深度,引導學生在閱讀、分析史料的基礎上深刻認識近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對于國家出路探索的努力以及探索失敗的原因。三、教材分析本課是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中的第2課,教材設置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邊疆危機與甲午戰爭、瓜分中國的狂潮四個子目。鴉片戰爭后,面對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激化,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相繼而起,為尋找國家出路進行了初步探索。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由于農民領導陣營內訌和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致力于“求強”“求富”的洋務運動是清政府的自救運動,單純引進西方技術,沒有觸動落后的封建制度,未能達到目的。同時,列強加緊侵華,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的簽訂,進一步把中國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整體上,本課處于民族危機繼續深化時期,挽救民族危亡越來越成為緊迫的時代主題。四、單元主旨本單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圍繞“屈辱”、“抗爭”、“探索”這三條基本線索,主要突出了“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兩個階段特征。近代以來,中國面臨內憂外患的局勢,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仁人志士開展了救亡圖存的系列運動。自鴉片戰爭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秩序逐步確立,同時中國社會也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五、單課主旨近代以來,中國迎來“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代巨變,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體現了農民階級的“下層民變”;清朝統治階級求變圖存的洋務運動體現了地主階級的“上層應變”;甲午戰役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反映了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侵略加劇的“局勢異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斷加深的現實背景下,中國社會各階層為應對挑戰所做出的種種努力折射出中國人民對國家出路的不斷探索的精神。六、教學目標學習太平天國運動、田午中日戰爭、洋務運動、列強掀起瓜分狂潮等內容,厘清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探索和努力,認識到其進步性和階級局限性;了解我國西北、西南、東南等方位出現的邊疆危機,培養時空觀念;掌握列強對近代中國的侵略史實,體會中華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從民族振興的角度增強家國情懷。七、教學重難點1、重點: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和甲午中日戰爭。2、難點:認識農民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的進步性與局限性。八、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展示洪秀全和曾國藩二人的人生軌跡對比的表格,學生結合表格提示對猜測二人的身份。隨后教師指出:“兩人均是農民出身,為何會出現這樣迥然不同的人生經歷?在太平天國起義中,洪秀全曾一度割據半壁江山,而曾國藩最終也因平定太平天國和發起洋務運動而功成名就,成為了晚清中興名臣。他們二人此后代表了不同階級的利益,那么哪一派能夠承擔起革新中國社會的使命呢?我們一起進入到本課的學習,去找尋答案。”展示晚清從鴉片戰爭后的時間軸,引導學生觀察時間軸,對本課講授內容留有初步印象。設計意圖:利用洪秀全與曾國藩的人生軌跡的對比,引出本課所學內容“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并指出兩人代表了不同階級的利益,為后面學習和認識不同階級探索救亡圖存道路的階級性質作鋪墊。通過時間軸回顧所學與了解本課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新課講授】環節一:下層民變:農民階級揭竿而起——太平天國運動背景:傳統民變的舊因素與中西碰撞的新因素師生活動:引用學者秦暉的觀點“太平天國運動是傳統民變的特殊標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節”,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同桌之間相互討論、思考“傳統民變的舊因素”和“中西碰撞的新因素”分別有哪些。教師點撥并進行總結。1、傳統民變的舊因素:(1)政治腐敗,官吏搜刮民脂民膏;(2)土地兼并嚴重,人民流離失所;(3)自然災害與戰亂;(4)宗教組織引發官民沖突等。2、中西碰撞的新因素:(1)鴉片走私,白銀外流,銀貴錢賤;(2)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農民破產;(3)戰爭賠款加重人民稅負;(4)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與中國宗教相結合的產物;(二)過程:天國的興衰——農民階級企圖建立新朝師生活動:借助時間軸,教師帶領學生瀏覽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學生在教材上勾畫做筆記并簡單識記相關基礎史實。(三)反思:太平天國為何失敗?1、內部:農民階級的領導力量材料:(1)“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發生內訌,楊秀清、韋昌輝圖謀不軌被殺,石達開出走,太平天國在政治、軍事上開始衰落。”——《中外歷史綱要(上)》(2)圖示:(3)地圖:《太平天國運動形勢圖》師生活動:學生觀察圖示、地圖和材料,思考農民階級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呈現出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太平天國運動形勢圖》和領導力量內部圖示,思考這一問題,指明農民階級通過北伐、西征,太平天國運動達到頂峰,已經占據了長江流域中下游大部分地方。因此,其領導階層內部論功行賞,但是卻逐漸暴露問題——①“天王”、“萬歲”等稱呼帶有著明顯的宗法等級制的封建色彩;②領導集團內訌,使得天國實力大損。這反映了以洪秀全為首的農民階級這一領導力量不先進、不團結的特點,為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并最終消亡埋下伏筆。2、農民階級的兩個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材料:(1)天朝田畝制度“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雜以九等。”“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也。”——《天朝田畝制度》《天朝田畝制度》中的一頁(2)《資政新篇》:仿效西方國家,“實行新的社會經濟政策;試圖回答農民革命向何處去的問題。”——《中外歷史綱要(上)》《資政新篇》書影教師提問:<1>文字材料反映了什么內容?<2>這些主張能夠實現嗎?分別體現了兩個綱領的哪些特點?學生思考并作答。參考答案:(1)《天朝田畝制度》的兩則文字材料反映了其人人平等與平均主義的主張,體現了其具有①進步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②落后性:仍然追求小農經濟,未能超越封建主義的范疇;③空想性:絕對平均主義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無法實現。(2)《資政新篇》其主要目的是學習西方建立西方式的資產階級國家,其有一定①進步性:向西方學習,提倡發展資本主義,符合歷史潮流;但具有②局限性:超越歷史階段,未反映農民的要求,缺乏群眾基礎。3、外部原因:中外勢力的聯合剿殺外國人當時畫的太平軍在九江湖口與清軍作戰圖教師提問:清朝鎮壓太平天國主要依靠什么力量?(湘軍、淮軍和外國勢力)小結:為應對太平天國運動,清廷派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訓練湘軍、淮軍,成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力量。太平天國運動雖在中外勢力的聯合剿殺下探索失敗,但是其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在反封建的同時也承擔了一定的反侵略的責任;也使得曾、李等漢族大臣受到重用,湘淮系官僚集團形成,中央權力下移。與此同時,這些湘淮系的儒生們在外來侵略勢力的沖擊下,觀念發生變化,為學習西方器物的洋務運動埋下伏筆。設計意圖:(1)引用學者秦暉的觀點,引導學生思考并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相較于傳統農民運動的特殊性,并借此帶領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背景與原因。(2)根據教材文本內容,通過時間軸的形式幫助學生梳理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過程,學生對這一運動過程有一個簡單、清晰的了解,幫助學生牢固時空觀念。(3)利用文字材料、圖示、地圖與照片等教學材料,幫助學生從內外兩種角度思考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從農民階級的領導力量、《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這兩個不同性質的綱領性文件與清政府—列強聯合鎮壓三個方面認識太平天國運動的進步性與局限性。(4)簡要介紹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指出其與太平天國運動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觀與時空觀,為接下來講解洋務運動作鋪墊。環節二:上層應變:地主階級求變圖存——洋務運動(一)過程:“洋務運動”——地主階級探索強國之路材料:(1)圖片:洋務派辦的軍事企業之一——金陵機器制造局內部(2)表格:洋務運動中創辦的主要工業教師講述:根據圖片和表格,簡要介紹洋務運動的內容,解釋“洋務”泛指與西方的一切事務,如外交、通商、傳教、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等。“洋務運動”則指的是在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興起了一場以興辦近代企業,和建立新式軍隊為主要內容,以“求富”、“求強”為主要目的改良運動,是近代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重要嘗試。(二)評價:“洋務運動”——同治中興or回光返照?材料:(1)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八日曾國藩在《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中說:“況今日和議既成,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2)圖示:“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教師提問:閱讀材料,試著分析洋務新政實施的條件與目的。(參考答案:洋務派的初衷不是想改變封建統治,而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小結:甲午一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洋務運動宣告破產,標志著地主階級洋務派的探索失敗。設計意圖:(1)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洋務運動中創辦的主要工業一覽表,結合教師關于洋務運動的講解,有利于學生了解洋務運動的具體內容與目的。(2)通過“中體西用”的圖示和洋務派代表曾國藩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理解與認識洋務運動只是學習西方器物而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封建制度的行為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無法解決當時中國的危機與困境,并最終探索失敗。環節三:局勢異變:邊疆危機,侵略加劇——甲午戰敗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一)邊疆危機圖片:表格: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分組合作完成表格填空。教師總結:(二)甲午中日戰爭材料: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背景:(1)明治維新壯大了日本國力;(2)蓄謀侵略中國(大陸政策)。導火線:朝鮮發生農民起義,請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乘機出兵朝鮮。結果:兵敗,簽訂《馬關條約》。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和思考《馬關條約》的影響。小結:(三)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材料:(1)關于“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有割讓遼東半島的內容。消息公布,俄國認為條約損害了俄國的利益,于是聯合德國、法國向日本提出抗議,擺出不惜一戰的架勢。英美不愿意日本在華勢力過分膨脹,勸日本接受三國要求。1895年8月5日,日本向三國表示接受“勸告”,但需要中國拿出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的“賞金”。11月8日,李鴻章與日本代表林董在北京簽訂中日《遼南條約》,日本交還遼東半島,清政府交出白銀3000萬兩作為“報酬”。這就是所謂“三國干涉還遼”。——《中外歷史綱要(上)》(2)時局圖:“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時局圖》配詩教師簡要介紹“三國干涉還遼”的事件,引導學生觀察時局圖,結合教材注釋的提示了解圖中的動物分別代表了哪些國家,深刻認識晚清中國遭受列強瓜分的困局。設計意圖:通過地圖和表格梳理晚清的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始末,引導學生認識到在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探索國家出路的同時中國的民族危機亦是不斷加劇,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斷加深。而農民階級和洋務派探索失敗意味著中國需要另尋出路,為下一課內容作鋪墊。【本課小結】設計意圖:用時間軸的形式帶領學生梳理第16課和第17課的所學內容,從中國人民對國家出路的不斷探索和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斷加深兩個線索串聯起所學知識,加深學生印象,并形成對第五單元知識的整體框架認知。九、結構板書十、作業設計課后思考題:閱讀下列材料(教材的“探究與拓展”部分),談談對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認識。(要求: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材料: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和這相反,它們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帝國主義列強為了這個目的,曾經對中國采用了并且還在繼續地采用著如同下面所說的一切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壓迫手段,使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毛澤東《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行政管理自考本科專業發展與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的評價標準試題及答案
- 2025農業銀行貸款合同范本
- 行政管理的社會超級結構研究試題及答案
- 2025合作伙伴(公司)合作協議合同范本
- 2025年管理心理學考試注意事項試題及答案
- 現代管理學中業務流程再造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學學術研究試題及答案
- 2025婚禮策劃公司員工合同樣本
- 2025家庭雇傭家政服務員合同
- 第四課:印巴戰爭
- 電氣設備-開篇緒論匯編
- 武漢綠地中心項目技術管理策劃書(48頁)
- 婚無遠慮必有財憂法商思維營銷之婚姻篇74張幻燈片
- 紅外圖像處理技術課件
- 小學一年級人民幣學具圖片最新整理直接打印
- 投擲:原地投擲壘球
- 港口碼頭常用安全警示標志
- 密閉式周圍靜脈輸液技術PPT課件
- 電梯快車調試方法
- 主要材料損耗率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