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4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備戰2023年山東省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擬精編(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專題04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備戰2023年山東省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擬精編(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專題04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備戰2023年山東省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擬精編(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專題04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備戰2023年山東省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擬精編(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專題04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備戰2023年山東省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擬精編(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4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1.(2022·山東濟南·三模)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清朝設立臺灣省,強化對臺灣的管轄。這一變化A.源自于外交思想的轉變 B.迎合了列強的侵華要求C.表明清朝海防意識增強 D.清廷地方行政體系完善2.(2022·山東濟南·三模)晚明蘇州地方官黃希憲說:“吳中五方雜處,日食甚繁……吳所產米原不足供本地之用”。江南所需的糧食的一半是從湖廣、江西及皖南運來。雍正帝在朱批中道“朕知江浙糧米歷來仰給于湖廣。”這主要是由于江南地區A.商品經濟發展 B.農業發展遲滯C.生產技術落后 D.奢侈習俗風靡3.(2022·山東·模擬預測)在宋元話本里,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仕宦之子,便是將門之后,而到了明代的小說里,主人公卻一變而為“生藥鋪主管”和“市井細民”了。這一變化說明明朝A.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出現變化 B.士農工商的界限逐漸被打破C.孕育著社會轉型的新因素 D.政府以農為本的思想發生動搖4.(2022·山東·模擬預測)乾隆在位時,下令禁止為本朝“名臣”建碑紀念,已建之碑亦要銷毀,并提出“名臣之稱,必其勛業能安社稷方為無愧……本朝紀綱整肅無名臣,亦無奸臣。何則?乾綱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之別”。這說明清朝A.皇權專制空前強化 B.科舉制度無法有效選才C.奉旨行事成為常例 D.儒家綱常束縛士人思想5.(2022·山東濱州·二模)在康熙帝的組織和倡導下,中國學者梅轂成等人編成了介紹西方數學知識的百科全書——《數理精蘊》,成為當時人們學習和研究西方數學的教科書。該活動A.推動了中國向近代化轉型 B.體現出對西學的開放心態C.表明統治者放棄夷夏觀念 D.動搖了傳統科技的地位6.(2022·山東泰安·三模)明代將行省的職權一分為三,布政使為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掌民政、財稅、賦役;提刑按察使掌刑獄、監察;都指揮使掌軍政。它效仿了A.漢代的地方體制 B.唐代的地方體制C.宋代的地方體制 D.元代的地方體制7.(2022·山東濟南·二模)乾隆年間清廷編修的《清史列傳》中,把曾經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的明朝降臣均編入了《貳臣傳》,把史可法等當初誓死抵抗清軍的前明官員列為忠臣。此舉意在(

)A.重新審定明朝降臣的歷史貢獻 B.強化傳統觀念維護專制統治C.為本朝修史確立新的指導思想 D.重新確立程朱理學的正統地位8.(2022·山東·模擬預測)顧炎武認為,陸王心學是內向的禪學。他指出:“孔門未有專用心于內之說也。用心于內,近世禪學之說耳。……今傳于世者,皆外人之學,非孔子之真。”他作出這一論斷旨在A.表達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B.提出科學的理論主張C.宣揚經世致用的新主張 D.促進學術的自由發展9.(2022·山東·模擬預測)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不算是政府的正式公文,不能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但在清代取得了該地位,皇帝命令可以秘密送出,此之謂“廷寄上諭”。材料現象反映了清朝A.專制統治發展至新的高度 B.皇權已經不受任何因素制約C.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強化 D.軍機處成為法定的行政部門10.(2022·山東·模擬預測)如圖為明代百科式圖錄類書《三才圖會》中刻繪的勞動場景。據此可以得出結論是A.女性從事生產的特點 B.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C.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 D.手工業的商品化狀況11.(2022·山東·模擬預測)清朝時期的大臣謝濟世說:“自后世有密奏之例,小人多以此讒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無由申訴,上下相忌,君臣相疑”,建議“自今除軍機外,皆用露章,不許密奏”。這反映出密折制A.加劇了君相之間的矛盾 B.在強化皇權過程中產生一定弊端C.威脅到了軍機處的權力 D.極大地提升了官僚機構行政效率12.(2022·山東·模擬預測)明朝時,晉商利用“開中制”獲得鹽業的專營權。到了清朝,順治帝御封八大晉商為內務府的“皇商”。19世紀50年代以后,清政府支持票號匯兌官餉,晉商的業務方向也逐漸轉向政府,對普通商人和百姓的小額業務不看在眼里。由此可知A.統治危機加深破壞經濟秩序 B.商業成為政府的財政支柱C.官商結合為晉商衰落埋下隱患 D.政府經濟政策發生了轉變13.(2022·山東·模擬預測)如圖為記載康熙皇帝御門聽政的起居注,里面記載了他日常聽政的情形:“上每日御門,不遑進膳,聽理機務,輙(同“輒”)至日中。”“上沉思良久”“過三四日來奏,俟(等待)朕思之”等。這一記載主要說明A.康熙帝獨斷朝廷的大政方針 B.康熙帝勤于政事并處事謹慎C.康熙帝力求學問和政務之實 D.清朝初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14.(2022·山東棗莊·二模)下圖所示為明清時期江浙部分地區的市鎮數量變化情況(單位:個)。據此可以推知,明清時期江浙地區A.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社會 B.重農抑商有所松弛C.發展成為全國經濟中心 D.經濟結構發生變化15.(2022·山東·模擬預測)明朝中后期,在松江府,婦女們“晨抱綿紗入市,易木棉花以歸,機杼軋軋,有通宵不寐者”,催生了一批棉紡業專業市鎮。湖州府雙林鎮的絲織業,廣東佛山鎮的鐵器業等,也遠近馳名。上述專業市鎮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的經濟政策發生重大變化 B.明朝大量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C.玉米、紅薯等高產作物的傳入 D.沿海地區處于優越的地理位置16.(2022·山東濰坊·二模)明清時期,奢侈之風盛行,這一風氣最先起源于官宦之家,后來有些下層民眾的妻女也都衣綢戴金,甚至有些地區的人們競相以穿華服為夸耀。這一現象反映了(

)A.經濟發展影響社會風氣 B.官宦之家推動社會變革C.社會成員地位漸趨平等 D.技術進步沖擊等級觀念17.(2022·山東濟寧·二模)清代乾隆年間,在廣東的制糖業中,商人往往預先向庶農發放糖本,冬天則收取糖利;在江西贛州苧麻產區,福建商人于春天發放苧錢,到夏季收獲時將苧麻運走;在盛產棉布的無錫,一些商人開設棉花莊,專門以棉花向小生產者換取棉布。由此可見當時A.私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B.商業資本滲入生產領域C.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手工業生產規模擴大18.(2022·山東濟寧·二模)明朝初年,政府曾多次實行“徙富民”的措施。洪武十三年(1380年)起,取蘇、浙等處上戶4.5萬余家至京師,將其中壯丁發充官府工匠,又命戶部統計浙江等九布政司、應天等十八府州有田七頃以上富民,皆徒京師。明統治者這樣做旨在A.加強南北交流 B.促進區域平衡 C.活躍京師經濟 D.強化社會控制19.(2022·山東泰安·二模)明代為加強對漕運的管理,于1401年設立漕運總兵,管理漕運事務;1451年設立漕運總督,直屬中央,管理大運河航運。弘治八年(1495年),為防止黃河水北竄,妨礙漕運,明朝政府不惜"逆河之性",強行筑斷黃陵崗支渠,使黃河南流入淮,"以一淮受全河之水"。這反映了當時A.水患治理成效不大 B.君主專制制度的空前強化C.南方經濟繁榮發展 D.經濟與生態矛盾不可調和20.(2022·山東泰安·二模)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參觀西洋畫、千里鏡聆聽西洋音樂后,賦詩∶"始知天地大,到處有開辟。人巧誠太紛,世眼休自窄。域中多墟拘,儒外有物格。"這反映了作者A.主張向西方學習改造中國文化 B.對西方文化持較為肯定的態度C.認同西方近代思想傳入的影響 D.仍然堅持天朝上國的文化觀念21.(2022·山東聊城·二模)針對臣下與緬甸往來文書中有勸緬甸“歸漢”的措詞,乾隆帝指出:傳諭外夷立言亦自有體,乃其中有數應“歸漢”一語,實屬舛謬。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況我國家中外一統,即蠻荒亦無不知大清聲教,何忽撰此“歸漢”不經之語,妾行宣示,悖誕已極。這一言論體現了(

)A.大一統國家認同意識 B.對外政策的開明開放C.強烈的尊卑等級觀念 D.中緬關系的平等融洽22.(2022·山東·臨沭縣實驗中學模擬預測)明清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時期。明朝封授烏思藏當地的僧俗首領,在黑龍江設奴兒干都司;清朝時的鄭成功收復臺灣,參加雅克薩之戰,平定邊疆大、小和卓叛亂等歷史事跡。這些事跡最能說明()A.維護統一成為全體國人的共識 B.愛國主旋律的歷史體現與傳承C.彰顯了中央政府的智慧與權威 D.奠定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基礎23.(2022·山東淄博·二模)繼明代官修《元史》增加《列女傳》后,清官修《明史·列女傳》增至3卷,婦女形象大多集中在貞烈一類,以“某某烈婦”“某某節婦”開始敘述,幾成程式。這體現出明清時期A.婦女社會地位得到提升 B.商業發展影響社會風氣C.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 D.官修正史的導向性加強24.(2022·山東·模擬預測)明初政府規定,嫁娶喪祭時節禮物、自織布吊、農器、食品及買既稅之物、車船運己貨物、魚蔬雜果非市販者,俱免稅。永樂年間,又擴大免征商稅貨物的范時,而且特別將課稅貨物詳列品類,出榜公布于眾。這些規定反映了明初(

)A.廢棄了傳統的商業政策 B.商品經濟發展迅速C.國家財政收入大大減少 D.政府關注百姓生活25.(2022·山東·模擬預測)靖難之役后,明朝歷代皇帝都沒有給第二任皇帝朱允炆追加謚號和廟號,即便以年號稱其為“建文帝”也是直到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才下詔恢復的。對此最合理的解釋是A.朱允炆的削藩不得人心 B.朱允炆執政的時間太短C.維護封建正統性的需要 D.明朝儒家思想影響有限26.(2022·山東·夏津第一中學模擬預測)鄺埜(ye),永樂九年進士,授監察御史。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鈔法為豪民沮壞,埜(ye)奉命往南京察訪阻滯鈔法者,眾謂將起大獄,埜(ye)僅執一二市豪歸,奏曰:“市人聞令震懼,鈔法已通矣?!编棃福▂e)的做法旨在A.刑政清簡,維護貨幣金融流通穩定 B.推動賦稅制度的改革C.寬刑省法,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27.(2022·山東·模擬預測)康熙時期,開始期望農民不再“狃于種地”,開展畜牧等他種經營;繼之以雍正,土地增墾、“竭力耕耘”之外,提倡“山澤園圃之利,雞豚狗彘之畜”,展寬農業經營方向;完成于乾隆,“不獨以農事為先務,而兼修園圃、虞衡、藪牧之政”。這些措施A.加強了對農民的控制 B.強化了對耕地的依賴C.有利于擴大對外貿易 D.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28.(2022·山東·模擬預測)乾隆二十二年修成的湖南省首部《湖南通志》中,只是書寫“各府州縣”,依次敘述了長沙府、衡州府等諸州府疆域。而嘉慶二十五年成書的《湖南通志》,聚焦全省四至八到及其疆域廣袤,對疆域認知走向清晰。這一變化A.有助于人們省籍意識的強化 B.極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強化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D.表明修纂省志已成社會共識29.(2022·山東·模擬預測)中國古代朝廷對地方治理多實行“國權不下縣”“縣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而明清時期開始在江南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市鎮直接委派縣丞或主簿進行坐鎮管理,“掌糧馬、巡捕之事”。這一變化表明A.皇權專制統治空前加強 B.經濟發展影響治理模式C.縣級政府權力得到擴大 D.市鎮開始成為政治中心30.(2022·山東青島·一模)顧炎武說:“今之經義論策,其名雖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學之人。唐宋用詩賦,雖曰雕蟲小技,而非通知古今之人不能作。今之經義始于宋熙寧中王安石所立之法……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边@表明他(

)A.復興唐宋詩賦 B.批判八股取士C.否定君主專制 D.肯定熙寧變法31.(2022·山東·臨清市實驗高級中學二模)明朝福建巡撫許孚遠認為,“彼其貿易往來,糴谷他處以有余濟不足,皆小民生養所需,不可因刖而廢屨者也。不若明開市舶之禁,收其權而歸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奪,則民之冒死越販者,固將不禁而自止”。由此可知,他主張A.合理引導來華外商的行為 B.支持和發展私人海外貿易C.設官方機構管理對外貿易 D.開海貿易以促進國計民生32.(2022·山東濟南·一模)下圖描繪的是清代A.商幫主要貿易方向 B.人口主要遷移方向C.高產作物傳播方向 D.糧食主要運銷方向33.(2022·山東·臨沭第一中學模擬預測)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年)仍規定“銀之用非十兩以上﹐禁不許以交易”。嘉靖(1522~1566年)以后,各種銅錢都同白銀發生聯系,規定比價。在有些地方,白銀是唯一的貨幣,銅錢幾乎被廢棄。當時,白銀地位發生變化的客觀條件是(

)A.商品經濟的空前繁榮 B.政府海禁政策的放松C.市場白銀數量的增多 D.農產品商品化的加強34.(2022·山東省濟北中學模擬預測)下面是從13世紀到19世紀初中國人口增長率的變化。其中高峰段人口數據的出現顯示出中國人口增長率變化資料來源:Bennett.M.K.(1954)A.封建經濟的持續繁榮 B.資源危機日益嚴峻C.政治局勢的相對安定 D.稅制改革效果顯著35.(2022·山東·夏津縣雙語中學模擬預測)乾隆時期,閩浙總督楊庭璋奏稱:“近年粵閩貿易,番船甚覺減少,即內地販洋商船,亦多有停駕不開者。在外番因不能置買絲斤,運來之貨日少,而內地所需洋貨,價值亦甚見增昂。”這反映出A.官員對“海禁”效果的否定 B.國內絲綢價格的上漲C.中外“絲—銀”貿易的終結 D.中外市場聯系的弱化36.(2022·山東·模擬預測)明成祖起,陸續派遣總督、巡撫到各地臨時處置事務,明中期督撫成為常設機構。督撫管轄數省或一省,地位在三司、總兵之上,同時被授予便宜行事之權。督撫的設立旨在A.提高地方機構的政務處置能力 B.形成完善的地方權力制約機制C.防范和打擊地方割據維護統一 D.明確職責分工以提高行政效率37.(2022·山東棗莊·三模)清朝在邊疆地區實行朝覲制度。其中蒙、藏、維等邊疆民族上層逢年過節赴京覲見皇帝的制度稱“年班”;朝廷邀請邊疆民族上層至木蘭行圍狩獵,并于避暑山莊賜宴的制度稱“圍班”。這一制度的實施A.意在促進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B.體現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C.有利于鞏固國家大一統局面 D.保證了邊疆地區的政局穩定38.(2022·山東省實驗中學一模)如圖是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商業中心分布示意圖。該時期是A.秦漢時期 B.隋唐時期 C.宋元時期 D.明清時期39.(2022·山東·高三開學考試)如表介紹了清代江南舉人的社會成分統計情況。導致這一狀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數直系三代出高級科名或相應官職直系三代僅出低級科名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但生活于城市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市鎮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農村來自城市/市鎮/農村1433958(67%)240(17%)53(4%)17(1%)3城市1042(74.6%)|市鎮290(20.89%)農村64(4.6%)(37人不詳)A.傳統自然經濟逐漸瓦解 B.世家大族的勢力膨脹C.農業人身依附關系松弛 D.維護專制統治的需要40.(2022·山東菏澤·高三期末)《耕織圖》被稱為“中國最早完整記錄男耕女織的畫卷”、“世界首部農業科普畫冊”。下面兩幅耕織圖(

)南宋耕織圖(1143年)圖1雍正像耕織圖(1769年)圖2A.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原貌 B.并不具有任何史料價值C.反映了古代牛耕技術進步緩慢 D.表明清朝印刷術的進步41.(2022·山東濟南·高三開學考試)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朱棣敇諭,“四方海外諸番王及頭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體上帝之心,施恩布德。爾等祗順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擄誠來朝,咸錫皆賞。故茲敕諭,悉使聞知?!边@表明明政府A.固守宗藩體制 B.擴展海洋的政治愿望C.強化海禁政策 D.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42.(2022·山東·高三開學考試)朱熹之學講"格物致知",以心物為兩事,主以心格外物,致天理存、人欲滅。王守仁則認為人心本與天理相系,不當由外物求天理而當求于本心。由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A.字宙萬物的本原所在 B.求理的方式和途徑C.科技知識的重視程度 D.儒學的地位和作用43.(2022·山東威?!じ呷谀S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稱:“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緣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熳又俏幢厥?,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能自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學校(公共機關)?!边@表明黃宗羲A.擺脫了綱常束縛 B.提出了分權制衡的思想C.傾向于限制君權 D.表達了人民主權的觀點44.(2022·山東濱州·模擬預測)明朝中后期,一些實力雄厚的商幫在上海外岡、楓涇、南翔諸鎮投重資開設棉布字號,收購棉布。同時,開設染坊并雇傭工匠加工,亦工亦商。材料反映商幫的經營活動()A.標志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B.促使傳統經濟結構發生質變C.促進了資本運行方式的變化 D.推動了明清商業市鎮的興起45.(2022·山東青島·高三期末)下表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頒布《防范外夷規條》內容。其規定禁止外國商人在廣州過冬外國商人到廣州,應令寓居洋行,由行商負責稽查管束禁止中國人借外商資本及受雇于外商割除外商雇人傳遞信息之弊外國商船進泊黃埔,酌撥營員彈壓稽查A.以抵制西方的侵略為最終目的 B.以維護沿海民生利益為出發點C.以嚴格管理對外貿易為手段 D.以積極融入世界潮流為目標46.(2022·山東威?!じ呷谀┯袑W者認為,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新變化是三位一體的整體”。下列符合這一特征的是A.農本思想官窯衰落長途販運 B.多種經營民營作坊坊市分區打破C.蘇湖熟天下足新式工場飛錢與會子 D.農產品商品化自由勞動力專業化市鎮47.(2022·山東聊城·高三期末)紹興七年(1137年),帝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于民。”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帝以海外諸番朝貢,附帶貨物交易者,須有官專主之,遂于浙江福建、廣東設市舶提舉司。明朝這舉措A.適應了對外貿易的政治化 B.推動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C.源于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 D.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職能48.(2022·山東·曲阜一中高三開學考試)明代以王艮為代表的泰州學派影響較大。王艮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題,他說:“圣人之道,無異于百姓日用,凡有異者,皆謂之異端”,他把人們饑欲食、寒欲衣等生理要求也當作“道”,說“饑寒切身而欲民之不為非,亦不可得也。”王艮的這種思想A.打開了理學禁欲主義的缺口 B.吸取了孔孟和佛道思想的營養C.規范了傳統的封建倫理道德 D.反映了對平等發展個性的思想49.(2022·山東棗莊·高三期末)明朝中后期,江南民眾“富則為商,巧則為工……士與工商皆出四方以就利”,“土狹民稠,為商賈三之一”,“宜專力于商,而戒子孫勿為士”,這些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A.民眾意識的覺醒 B.重農抑商政策廢除C.商品經濟的發展 D.等級觀念逐步消亡50.(2022·山東德州·高三期末)如表為明朝中后期南方手工業生產與原料供應狀況。由此可見手工業生產中心原料供應地絲織業蘇州、杭州等地湖州棉織業松江河北、山東.河南等地冶鐵業廣東佛山鎮廣東羅定、陽春.陽江各縣A.新的經營方式出現 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C.手工工場規模擴大 D.區域經濟聯系加強51.(2022·山東聊城·高三期末)下表是中國古代一定時期糧食產量和農民勞動生產率的統計。對此理解準確的是A.經濟繁榮主要表現為糧食畝產增加 B.中國古代農耕經濟持續繁榮C.糧食產量提高主要得益于土地開墾 D.人口過快增長制約生產率提高52.(2022·山東濱州·高三期末)明前期,朝廷制定法律,嚴明官民服飾和首飾有別。明中后期,在服飾上出現了小民仿效庶官、庶官仿效貴戚、貴戚仿效朝廷的現象,人們以金簪、玉器、寶石等“違禁品”為首飾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這一變化反映了A.經濟發展沖擊等級秩序 B.法律制度隨社會變遷調整C.傳統倫理觀念發生巨變 D.社會上奢靡風氣日益蔓延53.(2022·山東濟南·一模)如表是中國古代-定時期糧食產量和農民勞動生產率的統計。對此理解準確的是朝代耕地面積(億市畝)人口(億人)人均糧食種植面積(市畝)糧食畝產(市斤)每一勞動力的成品糧生產率(市斤)戰國中晚期0,900.8464.232162027西漢末2.382.2403.762642151唐2.111.9903.763341239宋4.153.9003.753092179明4.654.2003.283462255清中葉7.276.1801.713671260A.經濟繁榮主要表現為糧食畝產增加B.中國古代農耕經濟持續繁榮C.糧食產量提高主要得益于土地開墾D.人口過快增長制約生產率提高54.(2022·山東·模擬預測)明清時期,北臨燕趙、秦晉,南達閩廣、南海,東抵甌越,西至新疆,商人日夜販運貨物于途。這些長途販運的貨物中有奢侈品,更的是日常生活用品。這反映了A.商品貿易蓬勃發展 B.重農抑商政策的最終瓦解C.長途販運利潤更高 D.經濟重心完全轉移到南方55.(2021·山東濟寧·高三期末)1884年,清政府宣布設立新疆行省,正式廢除了從1760年統治新疆以來一直實行的間接統治方式和傳統的民族隔離政策,使新疆地區脫離了藩部體制。這一舉措體現出清政府A.重視邊疆地區開發 B.力圖加強對地方政府控制C.關注民族地區發展 D.嘗試建設近代多民族國家56.(2022·山東·濟南市歷城第二中學一模)嘉靖二年,日本使宗設、宋素卿分道入貢,互爭真偽。市舶中官賴恩納素卿賄,右素卿,宗設遂大掠寧波。給事中夏言言倭患起于市舶。遂罷之。據此推知A.閉關鎖國政策開始實行 B.對外貿易受到嚴格限制C.對外貿易受到基層質疑 D.市舶貿易導致倭患嚴重57.(2022·山東·濟南市章丘區第四中學一模)據載,清代順治、乾隆年間,荷蘭使節來華6次;康熙年間,葡萄牙使節來華2次;乾隆、嘉慶年間,英國使團來華2次。這一時期,西方多次遣使來華的主要目的是A.進行朝貢貿易 B.嘗試建立順暢貿易通道C.傳播先進技術 D.改變對中國的貿易順差58.(2022·山東菏澤·二模)1989~2018年,是中國邊疆研究的熱潮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89~2018年30年邊疆研究高頻關鍵調統計聚類主題詞高頻關鍵詞邊疆重點地區新疆、清代新疆、新疆建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云南、云南省、云南邊疆、云南邊疆民族地區、西藏、拉薩、日光城、噶廈政府、達賴喇嘛、十三世達賴喇嘛、蒙古、內蒙古、蒙古地區、黑龍江、黑龍江流域、黑龍江省、廣西、海南島,海南邊疆關注時段清朝(清代、清朝、乾隆、清政府、清代前期、清廷、明清時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朝)明代(嘉靖、萬歷、明初、明廷,朱元璋)唐朝(唐代、唐王朝、唐前期、隋唐時期)元(元代、成吉思汗)漢(秦漢、西漢、西漢王朝、漢武帝、兩漢、東漢)邊疆治理邊疆治理、邊疆政策、治理、邊疆教育、對策、邊疆問題、改土歸流、宗藩關系、治邊思想、屯田(制)經略、土司制度、伊犁將軍、駐藏大臣、社會治理、國家治理、政策、理藩院、羈縻州府、西藏地方政府、安西四鎮、策略、黑龍江將軍、朝貢關系、朝貢貿易、衛所、天下規——改編自朱尖《中國邊疆研究學術熱點、特征與邊疆內涵認知》材料二

在清朝的前150年,領土較明帝國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遺留給20世紀的后繼者,被視為今日中國的疆域.中國自身歷史的一些產物,被積極地移植到邊疆地域,而作為文明人類社會的典范?!幾裕樱┎氛竦取豆鹬袊贰ぷ詈蟮闹腥A帝國——大清》(1)指出材料一中邊疆研究最突出關注的地區,談談對其研究的重要意義。(2)分析材料一、二,指出在邊疆研究方面關注最多的朝代,說明其在邊疆治理上的貢獻。(3)中國邊疆研究還應關注什么問題,說說你的看法。59.(2022·山東·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今天下兵政之本系于五軍,五軍能修其政令,以表率天下,都司衛所使各理其職,則武備充實,足以壯中國、服四裔,天下國家用安靖?!睹餍趯嶄洝仿c四年(1570年),俺答汗之孫把漢那吉與俺答汗鬧翻,歸附明朝。宣州大總督王崇古建議采取安撫政策,優待把漢那吉,以此為契機改善明朝與蒙古各部的關系,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和高拱表示支持。俺答汗也有和明朝改善關系的愿望,于是雙方議和,恢復貢市,邊境的緊張情勢才漸漸地緩和下去?!幾岳缀W凇吨袊芬方Y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分析說明明朝后期民族安撫政策的利與弊。60.(2022·山東德州·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明成祖遷都北京,作何考量?材料一

明朝形勢圖(1433年)材料二

天地間之形勢,大抵無如燕京,其次則關中。洛陽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地,然視汴猶為上游焉。若金陵則僻在東南,不足控馭西北,非勝地也?!久鳌繌堓妗段鲌@聞見錄》材料三

有明都燕不過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式宗困于陽和,景泰初京城受圍,嘉靖二十八年受圍,四十三年邊人闌入,崇禎間京城歲歲戒嚴。上下精神敝于寇至,日以失天下為事,而禮樂政教猶足觀乎!江南之民命于輸挽,大府之金錢靡于河道,皆都燕之為害也。——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分析說明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利弊。61.(2022·山東·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據同楊陽《長城與草原威脅——明代農牧戰爭、長城修建與氣候冷暖變化的關系》材料二

長城不是一條單純的墻體,戰國秦漢時期與長城配套的設施包括邊城、障城、烽燧、郵亭等,構成了烽燧、屯田、倉廩、郵驛交通和野戰駐軍五大體系。其功能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阻過游牧民族的南下,將農耕生產方式向北方推進并加以保護;二是通過烽燧預警、信息傳遞、道路連接,強化了長城的一體化建設。明代在長城沿線設立九邊重鎮的同時,又在長城南北交通要道上建設了一批著名的馬市和關城,如殺虎口、張家口等。關城既強調其守邊的功能,也注重其通關功能。自戰國秦漢時期,長城沿線就有馬市存在。明代隆慶和議后,馬市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除了政府組織的大型馬市外,一些交通便利的邊關墩堡也逐漸發展成農耕、游牧民族貿易往來的聚散地?!鞍炒鸺{款,馬市互易,邊登無警,畿輔晏然,漢唐以來所未有”。到了明朝末年,“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輳,無異中原”。明后期邊將方逢時作詩云:“雁門東來接居庸,羊腸鳥道連崇墉。關頭日出光瞳昽,于今喜見車書同。”這種情況延續到清代?!幾酝踅B東《論長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促進與影響》材料三

長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宮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間,多寒多風,高牧畋(古指種田或打獵)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此天時地利所以限南北也?!悦撁摰取哆|史》(1)讀圖1、圖2,提取其蘊含的主要歷史信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長城的歷史功用。(3)從上述材料中你得到哪些啟示?62.(2022·山東·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軍鎮簡介:北魏時期,為保衛都城、防衛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的進攻,國家在北方邊境設置六個軍鎮;其設置增強了北魏的軍事防御能力,鞏固了政權,有利于經濟發展和民族交融。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介清中期的市鎮,并簡要說明北魏與清朝兩種“鎮”的本質不同。63.(2022·山東臨沂·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1)依據圖1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明成祖遷都做出合理解釋。(2)提取圖2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后金)遷都的特點。64.(2022·山東青島·高三期末)圖1圖2分別為中國南宋和明朝時期的地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圖1《華夷圖》圖2《坤輿萬國全圖》注:圖1為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的石板地圖,此圖刻于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圖2為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明朝官員李之藻于17世紀初共同繪制的世界地圖。比較圖1、圖2,提取兩項南宋和明朝地圖的不同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65.(2022·山東德州·高三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

清代纂修《大清一統志》概況時間概況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乾隆五年(1740)參照各省遵旨編纂的本省《通志》及中央檔案纂修,確保一統志的官方性。在疆域構建方面,把民族聚居的邊疆,尤其是長城以外的“三北”(西北、北部、東北)包含在內,強調“中外一家”,正面批判了此前“華夷之辨”下僅以長城以內作為“中國”疆城的觀念。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乾隆五十年(1785)主要是因初修后國家諸多邊疆統一戰爭需重新記載,尤其是乾隆中期統一新疆后,“中國”疆域達到極盛。故而,此次修纂以昭示疆域“一統無外之盛”為宗旨,繼續塑造“中國”疆域廣闊的空間觀念。嘉慶十六年(1811)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因疆域版圖最終底定,需把各地的建置沿革、職官、戶口等一切裁改事宜劃一記載。將西北、北部完全納入“大一統”疆域版圖之中,特別突出東北疆域的地位,追溯清朝統治從興京、盛京到北京的延續,進而證明清政權的合法性。同時,進一步深化已經形成的疆域一統觀念?!獡罱痫w《清代疆域"大一統"觀念的變革—以<大清一統志>為中心》整理。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大清一統志》的纂修予以解讀。(要求:解讀合理,史實準確,邏輯清晰)66.(2022·山東·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京杭大運河的變遷材料

圖1、圖2、圖3是中國古代三個時期(隋唐時期、元代、清代)的大運河圖。圖1圖2圖3分別提取圖1、圖2、圖3的運河圖的信息,并據此說明與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67.(2022·山東·夏津第一中學模擬預測)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文化基礎。材料一

秦滅周祀,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哆^秦論中篇》材料二

圖:西晉內遷各族示意圖材料三

隨著順治帝在北京登基,他正式成為中國的統治者,而后清政府迅速接管了明朝疆城并繼承了其統治秩序,實現了“大清”即是“中國”的角色轉變??滴醯壑匾暵鋵嵏黜椢幕こ坦俜街志幮奘芳F渲械摹洞笄逡唤y志》(以下簡稱《一統志》)為確立國家疆域界線,構建國家的疆域一統觀,甚至為消解“華夷之辯”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一統志》專設“外藩蒙古統部”,將邊疆地域納入“大一統”疆域范圍,從觀念世界中構建了新的疆域版圖,實現了真正的“大一統”。乾隆中期,清代疆域達到極盛,續修《一統志》昭示了疆域“一統無外之盛”,繼續塑造了中國疆域廣闊的空間觀念——摘編自李金飛《清代疆域“大一統”觀念的變革——以<大清一統志>為中心》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以秦漢、魏晉、明清朝代為例,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論結合,邏輯清晰)68.(2022·山東·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漕運是封建王朝通過水路(或附以陸路)向都城或其它指定地點大規模輸送糧草的一種經濟活動。如表為明代漕運概況。主要征收地浙江、江西、江蘇、湖南、湖北、河南、山東征收對象糧食(如遇特殊情況可以將糧食折征其他,明初折征以實物為主,后銀布并征,明中后期開始,折征全部用銀)運輸途徑“河運”“海透”反復爭論,最終由海洋走向了運河管理人員中央曾設漕運總督、漕運使、遭運總兵等;地方基層設立糧長運輸人員農民、軍隊——據五琦《漕運與社會制衡》等圍繞“明代漕運”,從表中提取一項或幾項信息,自擬論題,結合明代史實進行闡釋。(要求:論題明確,闡述充外,論據準確,邏輯清晰)1.【答案】C【詳解】根據“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清朝設立臺灣省,強化對臺灣的管轄。”可得出清政府加強了對東南海防的建設,說明其海權意識的增強,C項正確;外交思想并沒有轉變,排除A項;當時列強沒有侵華,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不是地方行政體系,排除D項。故選C項。2.【答案】A【詳解】根據“江南所需的糧食的一半是從湖廣、江西及皖南運來。雍正帝在朱批中道“朕知江浙糧米歷來仰給于湖廣”可得出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發展,因此糧食種植養活,都要好好的靠其他地方支援,A項正確;江南地區是經濟重心,農業發展并不會慢,排除B項;江南手工業也較發達,當地生產技術較高,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C【詳解】從材料可知,小說的主人公以“生藥鋪主管”和“市井細民”居多,反映出明朝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體現出當時孕育著社會轉型的新因素,C項正確;主流價值觀沒有變化,排除A項;界限仍然存在,材料不能體現打破,排除B項;D項太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乾隆皇帝的核心觀點是清代“無名臣,亦無奸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代皇權加強,一切皆由皇上乾綱獨斷,奸臣無處容身,也不需要名臣,A項正確;科舉制度在清朝時期仍是中國的基本選官制度,為政府提供了大量行政官員,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清朝奉旨行事的情況,排除C項;儒家綱常對于士階層的思想有束縛作用,但非清代“無名臣,亦無奸臣”現象的根源,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介紹西方數學知識的百科全書——《數理精蘊》,成為當時人們學習和研究西方數學的教科書?!笨芍滴醯鄢珜W習西方的知識,B項正確;這一時期沒有發生社會轉型,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到夷夏觀念,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到傳統科技,排除D項。故選B項。6.【答案】C【詳解】明代將地方職權一分為三,意在分化事權以削弱地方權力,這是對宋代地方制度的效仿,C項正確;漢代實行郡國并行制,唐代出現藩鎮,都形成了割據,與明代的做法不一致,排除A、B項;明代并未繼承元朝的行省制,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乾隆皇帝將誓死抵抗清軍的前明官員列為忠臣,對曾經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的明朝降臣均編入了《貳臣傳》,可見清朝旨在宣揚“忠君”的思想,強化傳統觀念維護專制統治,B項正確;明朝降臣為清朝建立作出了貢獻,材料不是重新審定明朝降臣的歷史貢獻,排除A項;清朝修史的指導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C項;清朝依然是程朱理學占據正統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A【詳解】宋明理學是明清社會的主流思想,顧炎武認為陸王心學是內向的禪學,非孔子之真,是對陸王心學的抨擊,意在表達對社會現實的不滿,A項正確;顧炎武雖抨擊陸王心學,但他無法找到科學新穎的理論思維形式,只得在傳統儒學的遺產中尋找出路,從而選擇了復興經學的途徑,排除B項;材料是顧炎武對陸王心學的抨擊,不是為了宣揚經世致用的觀念,排除C項;顧炎武抨擊陸王心學,采取復興儒學,并非為了學術的自由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9.【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不是正式公文,也沒有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清代以后皇帝秘密信件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并且能迅速傳達下去,這說明專制皇權進一步加強,A項正確;B項說法絕對,且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論述的是專制主義的發展,不是中央集權的問題,排除C項;軍機處不是法定的行政部門,排除D項。故選A項。10.【答案】A【詳解】材料中展示了女性在采桑的情景,聯系在古代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A項正確;材料僅顯示女性勞動的情景,沒有體現男性的生產方式,排除B項;明代理學壓抑婦女社會地位,排除C項;材料中“采桑葉”無法體現是自用還是賣即商品化,排除D項。故選A項。11.【答案】B【詳解】材料敘述了密折制導致“上下相忌,君臣相疑”,這說明密折制在強化皇權過程中產生一定弊端,體現出密折制在皇權強化過程中有一定的特殊作用,B項正確;清朝時期已經沒有宰相了,不存在君相之間的矛盾,排除A項。由材料看不出軍機處的權力受到威脅,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不是官僚機構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D項。故選B項。12.【答案】C【詳解】由材料信息“明朝……晉商獲得鹽業的專營權”“清朝……為內務府的皇商””“業務……轉向政府,對普通商人和百姓的小額業務不看在眼里”等可知,從明朝到清朝,晉商與政府的關系日益密切,從獲得政府授予的特權與封賜,到以政府業務為主,晉商逐漸忽視民間業務,隨著清王朝國勢日下,晉商也逐漸走上衰敗之路,C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強調的是晉商經營業務的變化,無法得出商業成為政府財政支柱的結論,排除B項;政府對晉商的態度及行為變化并不意味著政府經濟政策發生轉變,排除D項。故選C項。13.【答案】B【詳解】材料“每日御門,不遑進膳,聽理機務,輙(同“輒”)至日中”表明康熙帝勤于政事,“沉思良久”“朕思之”表明他處事謹慎,B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康熙帝勤于政事并處事謹慎,沒有體現康熙帝獨斷朝廷的大政方針,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康熙帝勤于政事并處事謹慎,沒有體現康熙帝力求學問和政務之實,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康熙帝勤于政事并處事謹慎,不是清朝初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排除D項。故選B項。14.【答案】D【詳解】依據圖示信息可知,明清時期江浙部分地區市鎮數量均在增加,而且數量較大,這說明明清時期江浙地區商品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發生變化,D項正確;圖示信息不能反映“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社會”,排除A項;明清時期厲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材料只是反映了明清時期江浙部分地區市鎮數量的變化,沒有涉及全國其他地區的情況,無法得出江浙地區發展成為全國經濟中心,排除C項。故選D項。15.【答案】C【詳解】明朝中后期,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紅薯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提高了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使許多耕地得以改種棉花、桑樹等經濟作物。在經濟作物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夠出現各類專業市鎮,C項正確;明朝并沒有改變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排除A項;在專業市鎮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排除B項;地理位置不是主要原因,解釋不了為什么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D項。故選C項。16.【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奢侈之風從官宦之家發展到下層民眾,反映出經濟發展影響社會風氣,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官宦之家引領奢侈之風而非推動社會變革,排除B項;明清時期社會成員的地位并未漸趨“平等”,排除C項;“技術進步”沖擊等級觀念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17.【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在江西贛州苧麻產區,福建商人于春天發放苧錢,到夏季收獲時將苧麻運走......”可知商業資本滲入生產領域,B項正確;材料沒有出現私營手工業與其它手工業的比較,體現不出主導地位,排除A項;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項;材料手工業生產規模擴大,排除D項。故選B項。18.【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政府多次實行“徙富民”的措施,將富民遷徙至京師,這有利于強化社會控制,鞏固統治,D項正確;“加強南北交流”“促進區域平衡”“活躍京師經濟”并不屬于材料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ABC項。故選D項。19.【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明朝政府重視對漕運的管理,設立專業機構管理,并不惜"逆河之性"以維護漕運通暢,這是因為南方經濟繁榮發展,疏通漕運有利于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同時加強對南方的控制,C項正確;材料主旨并不是水患治理,排除A項;材料與君主專制制度無關,排除B項;材料強調明代加強對漕運的管理是因為南方經濟繁榮發展,D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20.【答案】B【詳解】趙翼的賦詩說明其認識到世界之大,認為在中國之外還有很多新鮮事物需要探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對于西方文化持較為肯定的態度,B項正確;趙翼并未主張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國文化,排除A項;當時不屬于近代,排除C項;材料內容與天朝上國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21.【答案】A【詳解】強調大臣在文書中提到的“勸緬甸‘歸漢’”的措詞不合理,明確應稱清政府為“天朝”“中國”,指出清政府的大一統是各族的共識,體現了乾隆帝具有大一統國家認同意識,A項正確;乾隆帝繼續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政策并不開明開放,排除B項;強烈的尊卑等級觀念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清朝前期堅持理藩外交,中緬關系并不“平等”,排除D項。故選A項。22.【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明朝封授烏思藏當地的僧俗首領,在黑龍江設奴兒干都司;清朝時的鄭成功收復臺灣,參加雅克薩之戰,平定邊疆大、小和卓叛亂等歷史事跡”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些事跡都是政府維護國家統一所做的努力,這是愛國主旋律的歷史體現與傳承,B項正確;維護統一成為全體國人的共識,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政府維護國家統一體現了愛國主旋律,沒有體現彰顯了中央政府的智慧與權威,排除C項;只能說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奠定基礎,排除D項。故選B項。23.【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婦女形象大多集中在貞烈一類,以‘某某烈婦’‘某某節婦’開始敘述,幾成程式?!笨梢钥闯?,這一時期官修史書引導社會風氣的走向,D項正確;材料“‘某某烈婦’‘某某節婦’”這是對女性的人性束縛和摧殘,反映不出婦女社會地位得到提升,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商業發展,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排除C項。故選D項。24.【答案】D【詳解】據材料可知,明初政府對部分跟百姓日常生活有關的商品免稅,并且將免稅的商品種類公之于眾,這體現了政府對百姓生活的關注,D項正確;重農抑商的政策在中國古代未發生根本變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對有關民生的商品免稅,并不表明當時商品經濟發展迅速,排除B項;C項表述夸大這一政策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25.【答案】C【詳解】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這不符合儒家思想中的正統觀念,為強調自己的正統性,朱棣及其繼任者都否認朱允炆的正統性,C項正確;朱棣在位時也削藩,削藩是專制集權制度強化的必然要求,排除A項;明代皇帝是否有謚號和廟號與其執政時間長短無關,排除B項;材料說明儒家思想對明朝的政治生活影響很大,排除D項。故選C項。26.【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埜奉命往南京察訪阻滯鈔法者,眾謂將起大獄,埜僅執一二市豪歸”可歸納出鄺埜是在南京寬刑省法,目的是為了維護貨幣金融流通穩定,A項正確;鄺埜并不是在推動賦稅制度改革和促進商品經濟,排除BD項;鄺埜是為了推行鈔法,而非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排除C項。故選A項。27.【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開展畜牧等他種經營”、“山澤園圃之利,雞豚狗彘之畜”、“不獨以農事為先務,面兼修園圃、虞衡、數牧之政“可知,康雍乾時期主張開展多種農業經營,比如種植經濟作物,發展園林業.畜牧業等,結合所學可知,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中的舉措不會加強對農民的控制,排除A項;發展園林業.畜牧業等措施減輕了對耕地的依賴,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對外貿易,而且康雍乾時期實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排除C項。故選D項。28.【答案】A【詳解】從乾隆《湖南通志》到嘉慶《湖南通志》,對湖南全省疆域書寫“闕略”轉到“清晰”,這種對疆域的清晰界定有助于強化人們的省份認同感,將省設定為認同歸屬的地域范圍,對于省籍意識的發展起到很大推進作用,A項正確;B項未體現,排除;材料不能體現省與中央的權力博弈,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編修省志是否達成社會共識,排除D項。故選A項。29.【答案】B【詳解】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市鎮規模擴大,國家對市鎮的稅收及治理管理都需要加強,進而推動地方設立相應官吏“掌糧馬、巡捕之事”,體現了經濟發展對治理模式的影響,B項正確;皇權專制指君主將國家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權加強,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權力向鄉村延伸,而不是縣級政府權力的擴大,排除C項;市鎮是經濟中心,并不是政治中心,排除D項。故選B項。30.【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顧炎武抨擊八股文,但不反對科舉制,B項正確;材料不是復興唐宋詩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否定君主專制的信息,排除C項;從材料可知,顧炎武反對熙寧變法,反對八股取士,排除D項。故選B項。31.【答案】D【詳解】根據“彼其貿易往來,糴谷他處以有余濟不足,皆小民生養所需,不可因刖而廢屨者也。不若明開市舶之禁,收其權而歸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奪,則民之冒死越販者,固將不禁而自止”可得出材料強調開海有利于沿海居民的生活,而海禁則會讓民眾違法走私,因此他主張開海貿易以促進國計民生,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外商,排除A項;他并不是主張支持,排除B項;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32.【答案】A【詳解】通過觀察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山西、安徽、江浙和廣州等地出發點,在國內省區間及中亞、俄羅斯等地長途轉運的是晉商等商幫的主要貿易途徑,A項正確;清代并未出現自山西、安徽向西藏、青海和廣西等地的大規模人口遷移,排除B項;高產作物傳播方向由沿海向內地推廣,而非圖中展示的以山西、安徽為中心,向全國各地發展,排除C項;清代山西和安徽并非主要糧食產地,圖中顯示的并非糧食的主要運銷方向,排除D項。故選A項。33.【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以看出,明代中后期,白銀在市場上的流通已經較為普遍,最終導致白銀地位發生變化,其客觀條件是當時商品經濟的空前繁榮,A項正確;當時政府并未放棄海禁政策,排除B項;白銀數量的增加屬于主觀因素而非客觀因素,排除C項;農產品商品化并非白銀地位變化的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34.【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13世紀到19世紀初中國人口增長率的變化”可知,高峰段人口數據出現于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此時正值清朝時期,封建社會已漸趨沒落,經濟發展漸趨飽和,因此人口的急劇增長會給社會造成一定壓力,帶來日益嚴峻的資源危機,B項正確;鴉片戰爭前,清朝經濟已漸趨走向衰落,并非持續繁榮,排除A項;政治局勢相對安定的局面在清朝之前的歷史上都曾出現過,但并未造成人口的急劇增長,因此并非其決定因素,排除C項;稅制改革的直接作用對象是賦役制度,并不會直接造成人口的快速增長,排除D項。故選B項。【答案】D【詳解】據題意可知,乾隆時期來到中國進行貿易的外國商船和中國出洋的商船都有所減少,導致國內市場的外國貨物數量增加,說明中外市場聯系弱化,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中外市場聯系的弱化,不是官員對“海禁”的否定以及中外“絲—銀”貿易的終結,排除AC項;是國內市場的洋貨價格上漲,而非國內絲綢價格上漲,排除B項。故選D項。36.【答案】A【詳解】總督巡撫地位在三司、總兵之上,有一定便宜行事之權,這樣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A項正確;總督巡撫將三司之權集中,并沒有制約總督的機構,排除B項;實行三司是為了打擊地方割據,設置督撫容易形成割據,排除C項;督撫總覽地方權力,而非明確分工,排除D項。故選A項。37.【答案】C【詳解】“年班”制度和“圍班”制度加強了少數民族上層和中央之間的關系,有助于鞏固國家大一統局面,C項正確;這些政治制度首要目的是為了維護統治,而非促進民族文化交流,排除A項;因地制宜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B項‘這些舉措有助于邊疆地區穩定,但是“保證了’表述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38.【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的都城為北京,D項正確;秦朝的都城是咸陽,楚漢爭霸,劉邦戰勝項羽并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排除A項;581年,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楊堅登基為帝,是為隋文帝,定都大興城(今西安)。617年唐國公李淵于晉陽起兵,次年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排除B項;960年,后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南宋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元帝國建都于金國中原的大都(今北京),排除C項。故選D項。39.【答案】D【詳解】根據清代江南舉人的社會成分的統計情況可知,這些中舉的江南人士,大多來自直系三代出過高低級科名或者相應官職的家庭,且多集中于城市、市鎮地區,這與籠絡士人群體、控制江南經濟密切相關,適應了維護專制統治的需要,D項正確;清代的傳統自然經濟逐漸瓦解不符合時代特征,排除A項;隋唐以來,庶族階層崛起,世家大族逐漸走向衰亡,排除B項;農業人身依附關系松弛和表格信息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40.【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南宋和清朝雍正時期的農業生產技術都是鐵犁牛耕,反映了古代牛耕技術進步緩慢,C項正確;A項錯在“真實”,《耕織圖》滲透子繪畫者一定的主觀色彩,排除A項;《耕織圖》是文獻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排除B項;從材料沒有得出清朝印刷術是否進步,排除D項。故選C項。41.【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宗藩體制是東亞地區中國和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間的一種不平等的封建國際系統結構,因此根據材料“爾等祗順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擄誠來朝,咸錫皆賞”體現的是明朝政府對外宣揚國威,固守宗藩體制,A項正確;材料與擴展海洋的愿望無關,排除B項;材料與強化海禁政策無關,排除C項;明朝政府的這一做法并未順應歷史潮流,仍然固守天朝上國的觀念,排除D項。故選A項。42.【答案】B【詳解】從材料信息看,朱熹認為“理”在萬物中,主張“格物致知”,從宇宙萬物中找尋“理”的存在;王陽明則主張“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兩者的分歧在于求理的方式和途徑,B項正確;兩人都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排除A項;兩人求“理”的目的都不是為了追求科技知識,排除C項;兩人都認為儒學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排除D項。故選B項。43.【答案】C【詳解】材料“緣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體現的是黃宗羲對君主專制進行批判,主張限制君權,C項正確;黃宗羲并未擺脫綱常束縛,排除A項;當時尚未產生分權制衡及人民主權的觀點,排除BD項。故選C項。44.【答案】C【詳解】材料體現的是商幫在投資棉布字號、開設染坊方面呈現多元化經營,促進了資本運行方式的變化,C項正確;資本主義萌芽的標志是雇傭關系的出現,出現在江南地區的手工工場中,但是不能說商幫的活動標志著資本主義萌芽,排除A項;當時中國的經濟結構仍然是小農經濟,排除B項;材料與明清商業市鎮興起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45.【答案】C【詳解】根據該規條內容可以看出,乾隆時期中外商人的商業貿易和商業活動都受到嚴格限制,說明當時是以嚴格管理對外貿易為手段,C項正確;當時西方還沒有對中國進行侵略,排除A項;這一規定是維護封建統治為出發點,并不是維護沿海居民利益和為了融入世界潮流,排除BD項。故選C項。46.【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主要有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自由雇傭關系的出現及工商業市鎮的興起等,D項正確;農本思想自商鞅變法時期就已經產生,排除A項;市坊分開被打破是在宋朝,排除B項;飛錢是唐朝商業發展的表現,排除C項。故選D項。47.【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可知,紹興七年(1137年)為南宋高宗時期,而“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于民”體現了南宋統治者重視海外貿易帶來的巨大利潤。而材料“帝以海外諸番朝貢,附帶貨物交易者,須有官專主之,遂于浙江福建、廣東設市舶提舉司”則體現了外國在朝貢時附帶貨物,需要管理,因此明朝設機構進行管理,體現了明朝海外貿易實質上是朝貢貿易,而明朝設置機構的舉措,則適應了對外貿易的政治化,即海外貿易服務于朝貢體系,A項正確;從材料可以看出,南宋重視對外貿易帶來的利潤,而明朝實質上是朝貢貿易,這種做法并不能推動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排除B項;朝貢貿易的原因并不是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是“天朝上國”思想導致,排除C項;材料沒有強調市舶司功能的完善,排除D項。故選A項。48.【答案】A【詳解】從材料信息看,泰州學派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題,這種思想打破了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禁忌,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泰州學派和孔孟、佛道思想的關系,排除B項;這種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的封建倫理道德,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對平等和發展個性的追求,排除D項。故選A項。49.【答案】C【詳解】根據“富則為商,巧則為工……士與工商皆出四方以就利”,“土狹民稠,為商賈三之一”,“宜專力于商,而戒子孫勿為士”可以看出,當時社會觀念發生了變化,不再以商人為恥,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這是受到明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C項正確;民眾意識在當時并沒有覺醒,排除A項;重農抑商政策沒有廢除,排除B項;等級觀念仍然存在,排除D項。故選C項。50.【答案】D【詳解】從材料中的生產中心及原料供應地來看,說明的是當時區域經濟聯系加強,D項正確;新的經營方式指的是資本主義萌芽,材料未涉及,排除A項;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手工工場的規模,排除C項。故選D項。51.【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中國古代一定時期糧食產量和農民勞動生產率的統計”表的信息,可知,從戰國中晚期到清中葉,我國耕地面積不斷增加,人口增長呈上升趨勢,但人均糧食種植面積卻不斷減少,每一勞動力的成品糧生產率也呈下降趨勢。這表明人口過快增長制約生產率提高,D項正確;材料中糧食畝產增加有限,且經濟繁榮不只體現在農業方面,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中國古代農耕經濟持續繁榮,排除B項;明清時期土地開墾增多,但糧食產量提高有限,排除C項。故選D項。52.【答案】A【詳解】根據“明中后期,在服飾上出現了小民仿效庶官、庶官仿效貴戚、貴戚仿效朝廷的現象,……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可以看出,隨著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等級觀念有所淡化,服裝首飾更平民化,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到法律,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到倫理,“巨變”的說法也太絕對,排除C項;材料中的現象并不是奢靡之風,排除D項。故選A項。53.【答案】D【詳解】從表格看出,清中葉人口激增,人均糧食種植面積下降,糧食畝產得不到較大增長,成品糧生產率下降,這反映了人口過快增長制約生產率提高,故D項正確;從材料信息看出,宋朝糧食畝產低于唐朝,但是結合所學可知,宋朝經濟繁榮,故排除A項;B項中“持續”表述太絕對,排除B項;土地開墾是糧食產量提高的原因之一,而生產技術是糧食產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54.【答案】A【詳解】日常生活用品販運范圍廣,由此可知長途販運發達,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A項正確;重農抑商政策貫穿封建社會始終,排除B項;材料沒有講到利潤的信息,經濟重心在南宋朝已經完全轉移到南方,排除CD項。故選A項。55.【答案】D【詳解】根據“1884年,清政府宣布設立新疆行省,……使新疆地區脫離了藩部體制”可得出清政府廢除了新疆的舊制度,加強了對新疆地區的管理,是建設近代多民族國家的嘗試,D項正確;材料主旨強調的是體制的變化,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建設,因此ABC項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BC項。故選D項。56.【答案】B【詳解】按照規定,中日間的貿易地點在浙江寧波,明朝設市舶司進行管理。嘉靖二年(1523),日本的大內氏與細川氏發生了"寧波爭貢"事件。給明朝內部主張海禁的官員以口實,浙江市舶司最終在嘉靖八年被廢止。此后,明朝進一步加強海禁,中日間正常貿易中斷,故B項正確;A項錯在開始。明代給事中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并監察六部,糾彈官吏,不屬干基層官員,故C項錯誤。D項結合所學知識,予以排除。故選B項。57.【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中國在清朝前期,尤其是康乾盛世時期,達到帝制社會的鼎盛,傲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正在發生革命性的轉型,其殖民鋒芒指向中國,荷蘭、葡萄牙、英國等紛紛派遣使節來到中國,洽談商貿,故西方多次遣使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嘗試建立順暢貿易通道,B項正確;朝貢貿易是宋代以后中國政府準許外國使節在進貢的前提下,隨所乘船舶、車馬攜帶商貨來中國進行的貿易,清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以朝貢的形式進行貿易,不是目的,排除A項;傳播先進技術,不是西方多次遣使來華的目的,排除C項;改變對中國的貿易順差是鴉片戰爭前后的目的,排除D項。故選B項。58.【答案】(1)地區:新疆意義:從歷史上看,新疆長期處于與分裂勢力斗爭的前沿,對國家統一影響深遠;新疆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一帶一路”戰略的組成部分;完善國家治理模式。(言之有理答出一條即可)(2)朝代:清朝貢獻:疆域進一步開拓和鞏固,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因革損益歷代得失,積累了寶貴邊疆治理經驗;因地制宜治理邊疆,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重視民族關系,促進民族交融發展;堅決平定叛亂,加強邊疆統治。(言之有理答出三條即可)(3)看法:唯物史觀指導;海疆問題;利益邊疆;文化邊疆;邊疆民族等。(言之有理答出其中兩條即可)【解析】(1)地區:根據“新疆建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將軍”可得出是新疆;意義:結合所學可得出從歷史上看,新疆長期處于與分裂勢力斗爭的前沿,對國家統一影響深遠;新疆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一帶一路”戰略的組成部分;完善國家治理模式。(2)朝代:從材料中的內容可得出是清朝;貢獻:根據所學可得出疆域進一步開拓和鞏固,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因革損益歷代得失,積累了寶貴邊疆治理經驗;因地制宜治理邊疆,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重視民族關系,促進民族交融發展;堅決平定叛亂,加強邊疆統治。(3)看法:結合材料和所學可得出唯物史觀指導;海疆問題;利益邊疆;文化邊疆;邊疆民族等。59.?!敬鸢浮坷海?)實行“因俗而治”,讓少數民族保留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這種靈活的民族政策,對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現固有重大意義。(2)明朝后期對北方蒙古勢力采取安撫政策,有利于維護和鞏固邊境的穩定,為明朝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3)安撫政策有利于加強民族之間的交融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弊:(1)明朝邊境政策有時單純依賴征服,有時又一味強調政治安撫,未能真正做到“恩威兼施””。(2)“恩威兼施”政策需要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由此而導致的繁重徭役,加重了人民負擔,激化了階級盾;為鎮壓各地方的起義又削弱了邊境的防務力量。(3)對北方蒙古勢力的安撫政策實質上葉反映了明朝軍事、經濟勢力的衰弱?!驹斀狻棵鞒倪吔邚脑缙凇巴氐赜叀钡街泻笃诘摹皵勘厝保刳呄蛄吮J亍!鞍矒嵴摺睂γ鞒y治來講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方面是讓少數民族保留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這種靈活的民族政策,對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現固有重大意義。有利于維護和鞏固邊境的穩定,為明朝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有利于加強民族之間的交融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弊端則是沒有真正做到“恩威并施”,為了維持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導致的繁重徭役,加重了人民負擔,激化了階級盾;為鎮壓各地方的起義又削弱了邊境的防務力量。60.【答案】利(1)從以北京為都城具有一定歷史基礎角度作答;如:歷史上多個政權以北京為都城;朱棣在北京經營多年。(2)從以北京為都城具有相對有利的現實條件角度作答①從北京戰略地位角度作答;如:北京地區戰略地位非常突出,便于控制全國。關中、洛陽、南京等地則不具備此條件。②從防御蒙古等少數民族角度作答。弊(1)從軍事上安全系數過低的角度作答;如:面臨少數民族的沖擊,邊境壓力大。(2)從政治上禮樂教化難行的角度作答;如:北京是邊防重地,政府疲于應對外來進攻,不利于禮樂政教的有效建設。(3)從加重經濟負擔的角度作答。如:經濟重心在南方,北京作為都城,需要大量的糧食以及財政的轉運,造成了江南之民疲于運輸物資,政府大量資金用于河道建設,財政負擔沉重。(若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從利弊兩方面分析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需要具體化分點作答。利:(1)北京作為古都本身擁有很多優越性,從以北京為都城具有一定歷史基礎角度作答,如:歷史上多個政權以北京為都城(遼、金、元等);同時朱棣在登基之前勢力就在北京,在北京環境利于其發展。(2)根據材料“天地間之形勢,大抵無如燕京,其次則關中。洛陽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地,然視汴猶為上游焉。若金陵則僻在東南,不足控馭西北,非勝地也”可得出,從以北京為都城具有相對有利的現實條件角度作答①從北京戰略地位角度作答;如:北京地區戰略地位非常突出,便于控制全國。關中、洛陽、南京等地則不具備此條件。②從防御蒙古等少數民族角度作答,本身擁有的優越性具有不可代替性。弊:根據材料一中地圖中的詳細信息可得,(1)從軍事上安全系數過低的角度作答;如:面臨少數民族的沖擊,邊境壓力大。(2)從政治上禮樂教化難行的角度作答;如:北京是邊防重地,政府疲于應對外來進攻,不利于禮樂政教的有效建設。(3)根據材料“上下精神敝于寇至,日以失天下為事,而禮樂政教猶足觀乎!江南之民命于輸挽,大府之金錢靡于河道,皆都燕之為害也”可得,從加重經濟負擔的角度作答。如:隨著時代的發展,自從安史之亂后經濟開始中心南移,經濟重心在南方,北京作為都城,需要大量的糧食以及財政的轉運,造成了江南之民疲于運輸物資,政府大量資金用于河道建設,財政負擔沉重,人民負擔加重,不利于社會的穩定。61.【答案】(1)歷史信息:圖1圖2反映了農牧戰爭、長城修建與氣候冷暖變化三者之間的關系。即農牧戰爭的高頻發生和長城的大規模修建往往出現于天氣變冷時期。(2)歷史功用:長城有利于保護中原王朝的安全,有利于北方各地區的和平與開發;推動北方各組的經濟文化交流與“車書同”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與友好往來的重要平臺,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符號與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長城地帶是農牧交錯帶、民族交融帶,成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典型表現地區,是中華民族團結進步與國家認同的歷史見證等。(3)啟示:地理環境影響文明形態,氣候冷暖變化影響生產生活;氣候冷暖變化影響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人類文【解析】【詳解】(1)根據圖示內容中的曲線走勢可以看出,圖1圖2反映了農牧戰爭、長城修建與氣候冷暖變化三者之間的關系。農牧戰爭發生頻率較高的時間、長城大規模修建的時間往往出現于天氣變冷時期。(2)根據“一是阻過游牧民族的南下,將農耕生產方式向北方推進并加以保護;二是通過烽燧預警、信息傳遞、道路連接,強化了長城的一體化建設”得出歷史功用:長城有利于保護中原王朝的安全,有利于北方各地區的和平與開發;推動北方各組的經濟文化交流與“車書同”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與友好往來的重要平臺,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符號與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根據“自戰國秦漢時期,長城沿線就有馬市存在。明代隆慶和議后,馬市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除了政府組織的大型馬市外,一些交通便利的邊關墩堡也逐漸發展成農耕、游牧民族貿易往來的聚散地”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長城地帶是農牧交錯帶、民族交融帶,成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典型表現地區,是中華民族團結進步與國家認同的歷史見證等。(3)根據“長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宮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間,多寒多風,高牧畋(古指種田或打獵)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地理環境影響文明形態,氣候冷暖變化影響生產生活;氣候冷暖變化影響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人類文明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文明的多元與多樣促進了文明的交流,文明在碰撞中交流發展。62.【答案】市鎮簡介:明清時期,隨著工商業經濟的繁榮、專業化生產的發展,在江南等地形成了一大批中小市鎮;它是城市與農村經濟的聯系媒介,便利了人們日常生活,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本質不同:北魏的軍鎮是國家設置的軍事要塞,清朝市鎮是隨商品經濟發展而自然形成的區域性工商業中心?!驹斀狻渴墟偤喗椋航Y合所學知識,清朝的市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工商業經濟的繁榮;這些市鎮的出現又進一步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隨著工商業經濟的繁榮、專業化生產的發展,在江南等地形成了一大批中小市鎮;它是城市與農村經濟的聯系媒介,便利了人們日常生活,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本質不同:由材料“北魏時期,為保衛都城、防衛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的進攻,國家在北方邊境設置六個軍鎮;”可分析出北魏的軍鎮是國家設置的軍事要塞,而清朝市鎮是隨商品經濟發展而自然形成的區域性工商業中心。63.【答案】(1)角度1:從政治角度回答南京偏于江南一帶,不利于控制全國;遷都北京有利于鞏固統治。角度2:從軍事角度回答遷都北京可以增強北部和東北部軍事勢力,有效應對游牧民族侵擾。角度3:從經濟角度回答定都北京可加強南北交流,推動經濟交流與發展。角度4:從歷史角度回答北京曾作為金、元都城;朱棣曾受封燕王鎮守北京,有較好的基礎。(答出三個角度即可。)(2)從次數上:兩次遷都,共三處都城。從方向上:整體看是從北向南、由東向西。從區域上:由少數民族聚居區域到漢族聚居區域(由游牧區到農耕區、由經濟落后地區到經濟發達地區、由“關外”到“關內”等)。從城市地位:從邊陲城市到傳統政治中心。從背景看:隨著實力增長、控制區域擴大而遷都(從地方政權到全國政權)。(答出三個方面即可。若僅列出史實,無總結角度或概括性語言不得分。)【詳解】(1)根據材料可知,明成祖遷都的方向是從南放到北方,即南京到北京,遷都的原因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角度作答,例如,角度1:從政治角度回答南京偏于江南一帶,不利于控制全國;遷都北京有利于鞏固統治。角度2:從軍事角度回答遷都北京可以增強北部和東北部軍事勢力,有效應對游牧民族侵擾。角度3:從經濟角度回答定都北京可加強南北交流,推動經濟交流與發展。角度4:從歷史角度回答北京曾作為金、元都城;朱棣曾受封燕王鎮守北京,有較好的基礎。(2)從材料中可知,可從遷都的次數,遷都的方向和地理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