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概論第九章游獵游耕與游牧課件_第1頁
人類學概論第九章游獵游耕與游牧課件_第2頁
人類學概論第九章游獵游耕與游牧課件_第3頁
人類學概論第九章游獵游耕與游牧課件_第4頁
人類學概論第九章游獵游耕與游牧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章游獵、游耕與游牧游獵游耕游牧1第九章游獵、游耕與游牧1第一節游獵古今游獵生計方式文化生態學的解釋文化生存問題2第一節游獵古今游獵生計方式2一、古今游獵生計方式(一)游獵和采集生計方式游獵的生活習慣實際包括捕獵和采集(huntingandgathering)在一起的聯合覓食方式,指以采集生活地域上的植物、獵捕動物的辦法獲取食物的生計行為,其生活地點常常游移不定3一、古今游獵生計方式(一)游獵和采集生計方式3約1萬年前,即地球上出現農業耕種和家畜飼養之前,游蕩的狩獵—采集者曾廣泛存在于除南極大陸之外的整個世界4約1萬年前,即地球上出現農業耕種和家畜飼養之前,游蕩的狩獵—20世紀60年代,國外人類學對世界上少數幾個以狩獵和采集為生的民族:如昆布須曼人(theKungBushman)愛斯基摩人(Eskimo)和澳洲土著(AustralianAborigines)中國人類學家也已經對仍卷入采集、狩獵(含漁獵)生計活動(或部分活動)的赫哲人、苦聰人(拉祜西)、鄂溫克人和鄂倫春人等發表了調研報告。520世紀60年代,國外人類學對世界上少數幾個以狩獵和采集為生(二)隊群的特征游獵者的群體組成規模多樣且形式靈活。在大部分自然條件下,想有效采集植物和獵捕動物,50人以下的規模更方便游移的群體生活。為了將這些小群體與人類其他適應行為中的各類群體單位分開,人類學家使用隊群(band)這個詞指代該類合作生產與分享資源的族群。6(二)隊群的特征6隊群規模隨著食物、水流等可用資源數量與狀態而變化。人口過多將導致資源短缺,過少則會影響游獵和采集的收獲。為了將隊群人數控制在適當范圍,一些地區的人們采取隊群分裂(fission)、殺嬰,以及一些保持低生育率的辦法。平均主義是隊群的重要特征。7隊群規模隨著食物、水流等可用資源數量與狀態而變化。人口過多將二、文化生態學的解釋(一)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同理論環境決定論:自然界對人類社會和文化具有決定性影響文化決定論則認為相反;第三種傾向試圖在上述二者之間架起橋梁,認為自然與人類是互動對話的關系,文化與環境的重要程度因時因地而各有不同文化生態學(culturalecology)則關注研究人類的行為模式。8二、文化生態學的解釋(一)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同理論8(二)斯圖爾德的社會文化整合水平“文化核心是基本特征,具有由地方的生態適應和相似的社會文化整合水平而來的相似的功能上的相互關系核心特征相同的文化可劃歸同一文化類型。后來的研究者將社會文化整合水平理解為各種社會文化系統有不同的層次、水平、級別,文化和社會方面的互相作用有不同水平9(二)斯圖爾德的社會文化整合水平9(三)文化生態學的解釋要點斯圖爾德的文化生態學解釋要點可以概括為:第一,驗證人類社會對于環境的調整適應是否需要特定行為,或者說人們的反應是否可以有相當大的自由度。10(三)文化生態學的解釋要點10第二,提供一種包括三個步驟的方法:(1)分析生計系統與環境之間的關系;(2)分析與具體生計技術配合的行為模式;(3)確定具體生計系統具有的行為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文化的其他因素11第二,提供一種包括三個步驟的方法:(1)分析生計系統與環境之所謂的文化生存是指一個小民族如何在外部環境的干預狀態下,維護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認同,保持作為一種文化的獨立性的權益。與文化保護(culturalpreservation)的差別:前者是以某一文化本身為主體,強調的是該文化的生存及權益后者則是外部力量對某一文化進行保護。12所謂的文化生存是指一個小民族如何在外部環境的干預狀態下,維護第二節游耕小型園藝農業游耕游耕是人類最佳生計方式之一中國境內的游耕13第二節游耕小型園藝農業13一、小型園藝農業約12000年前,中東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已經出現以小麥和大麥為主的農作物1997,亞洲、非洲的農作發展時段幾乎與此同步。生計方式的這一轉變對人類社會生活和技術的影響遠遠大于以前發生過的變化。14一、小型園藝農業約12000年前,中東美索不達米亞(Mes二、游耕(一)游耕的特點和技術游耕(shiftingcultivation),俗稱刀耕火種(slashandburn),是指在一片土地耕作一年或幾年后便丟棄轉移的農耕模式?!暗陡笔窍鄬τ凇颁z耕”和“犁耕”而言,指用刀砍伐樹木而非用刀耕作。游耕者使用簡單而實用的工具,如削尖的木棍、石鋤、刀和斧等,以砍伐、火燒等方式清理自然植被,再人工粗放撒種種植農作物一至三年,隨后游移到新的土地開始新一輪砍燒的種植過程。15二、游耕(一)游耕的特點和技術15(二)游耕和游獵采集社會的差別(1)游耕生活群體(村寨)規模擴大,定居時間更久;(2)家族和血親群體更為明確土地占有、所有與讓渡的規矩。16(二)游耕和游獵采集社會的差別16三、游耕是人類最佳生計方式之一(一)重新認識游耕康克林游耕農業存在著復雜的農業體系,具有完善的農藝管理,并且單位勞動力投入能取得相當高的回報游耕實際上是人類適應熱帶和亞熱帶林地生態環境的最佳產食方式之一。17三、游耕是人類最佳生計方式之一(一)重新認識游耕17(二)生態人類學的人與環境關系論拉帕波特和維達人類學家應采納生物學單位(比如種群、生態系統等)作為研究單位研究主題也可以用跨學科的術語表達期望在生態學框架下,運用共同的分析單位、相似方法和共同范式,促進群體研究和系統分析,提高人類對于環境適應性的理解18(二)生態人類學的人與環境關系論18四、中國境內的游耕中國境內的游耕民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南部海拔600米至1800米的亞熱帶山地和丘陵地區刀耕火種是“他們適應利用森林環境和森林資源的表現形式”19四、中國境內的游耕中國境內的游耕民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南部海第三節游牧游牧生計方式游牧生態學的解釋牧業和農業的關系20第三節游牧游牧生計方式20一、游牧生計方式(一)游牧生計方式分布在全球不同環境中,絕大多數牧人依賴自然生長的草場提供生計基礎,放牧著牛、駱駝、綿羊、山羊、馴鹿、馬、美洲駝、南美羊駝、牦牛等各類群居動物,并依靠畜類提供的肉、奶、奶制品、毛等產品維持生計和生活。21一、游牧生計方式(一)游牧生計方式分布21隨季節變換的遷移并非漫無目的通常炎熱季節遷往地勢高處,寒冷季節轉至低洼背風的谷地諸多文學作品充滿詩意地將他們描繪為“逐水草而居”22隨季節變換的遷移并非漫無目的22(二)游牧模式與畜牧經驗方式1游牧移動的基本模式(1)水平移動(horizontalmigration)(2)季節性移動(transhumance)23(二)游牧模式與畜牧經驗方式232畜牧經驗方式牧人們將勞動力投入到飼養、照料牲畜,并努力提高其繁殖力和存活率。除放牧牲畜外,牧人們加工制作奶、毛、血等各類畜產品,或者利用牲畜作為交通運輸工具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牧人們掌握保持畜種比例、轉場等行之有效的畜牧經驗方式,與自身所處環境保持著適應關系242畜牧經驗方式24(三)游牧組織隨季節而遷移的特性使牧人們必須精心計劃,根據性別和年齡決定部分成員居留在定居點;需要某些方式決定誰的牲畜可以在哪片草場放牧,即牲畜對于土地的使用權等問題游牧生計方式的必要性,如遷移、游牧管理、規范草場使用權等的需要,決定了牧民們如何組織自身25(三)游牧組織251努爾人的裂變世系系統(segmentarylineagesystem)2哈薩克族的“阿烏勒”261努爾人的裂變世系系統(segmentarylineag(一)游牧方式生態評估在干旱和寒冷地區,游牧生計方式擁有農耕無法比擬的優點:可以通過家畜間接而充分地利用野生資源“生存危險降低”27(一)游牧方式生態評估271生態學的“10%規則”2東非家畜聯合體281生態學的“10%規則”28三、牧業和農業的關系游牧是人們以文化的力量對自然環境的一種單純的適應,具有非常精巧的平衡農耕則以生產力的穩定與地力的持久為特色,而后者則有一種穩定的平衡29三、牧業和農業的關系游牧是人們以文化的力量對自然環境的一種巴斯(FredrikBarth):系相鄰族群的經濟和政治組織可以理解為小生境(niche),即(每一個)“群體在整體環境中的位置,它與資源及與競爭者的關系雖然兩個群體能夠共同使用同一區域,但是軍事上更強大的群體可以使另一群體遷移他處,后者不得不去適應另一套資源30巴斯(FredrikBarth):30復習思考題1什么是隊群?試總結游獵采集者的生活方式特點。2談談游獵社會急劇變遷過程中的文化生存問題。3人類學如何重新認識游耕生計方式?4談談中國境內過去和現在存在的游耕類型。5游牧移動的基本模式有哪些?什么是轉場?6談談東非游牧畜群規模發展最大化的人類學解釋。7舉例說明農牧地區交接處的社會文化變遷狀況。31復習思考題1什么是隊群?試總結游獵采集者的生活方式特點。推薦閱讀書目1林耀華,切博克薩羅夫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載林耀華民族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2全國人大民委辦公室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旗使用馴鹿的鄂溫克人的社會情況19583秋浦鄂倫春社會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4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云南省怒江獨龍族社會調查(材料之七)19645林耀華,莊孔韶父系家族公社形態研究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6中國人類學會人類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7尹紹亭一個充滿爭議的文化生態體系——云南刀耕火種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32推薦閱讀書目328尹紹亭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視野中的刀耕火種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9[英]埃文斯普理查德努爾人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0中國社會科學院編人類學的趨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11劉源文化生存與生態保護:以長江源頭唐鄉為例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打印稿,200412吉爾格勒游牧文明史論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13RichardLeeandIrvenDeVore(eds),1968MantheHunterChicago:Aldine14RichardLee1979The!KungSan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5JulianSteward1955TheoryofCultureChange:TheMethodologyofMultilinearEvolution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338尹紹亭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視野中的刀耕火種昆明:云南16MarshallSahlins1972StoneAgeEconomicsChicage:Aldine17White,JohnPeterandJamesFOConnell1982APrehistoryofAustralia,NewGuineaandSabulNewYork:AcademicPress18RoyRappaport1984PigsfortheAncestors:RitualintheEcologyofaNewGuineaPeopleNewHaven,CT:YaleUniversityPress19EmilioMoran1982HumanAdaptability:AnIntroductiontoEcologicalAnthropologyWestviewPress,Inc20GarrickBaileyandJamesPeoples1999Introduction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