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1 青藏高原-備戰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題(浙江專用)(原卷版)_第1頁
專題11 青藏高原-備戰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題(浙江專用)(原卷版)_第2頁
專題11 青藏高原-備戰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題(浙江專用)(原卷版)_第3頁
專題11 青藏高原-備戰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題(浙江專用)(原卷版)_第4頁
專題11 青藏高原-備戰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題(浙江專用)(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1青藏高原【命題思路】青藏高原亞洲內陸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熱資源充足。高原上凍土廣布,植被多為天然草原。青藏高原也是中華民族的源頭地之一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華夏文明史上流傳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為主的高原文化體系。常以區域圖、地形圖、統計圖表、熱點材料等為載體,考查河谷農業、高寒牧業、進藏鐵路、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等問題。【基礎知識】1.位置與范圍:青藏高原亞洲內陸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2.自然環境:(1)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

世界屋脊

”之稱。高原上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脈B喜馬拉雅

山脈和我國海拔最高的內陸大盆地柴達木

盆地。“

遠看是山,近看是川

”是青藏高原地形的顯著特征。(2)河流、湖泊:由于海拔高,許多山峰終年積雪,冰川廣布,

黃河

長江

瀾滄江、

雅魯藏布江

等眾多大江大河均發源于此;高原上還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

青海湖

。(3)氣候:青藏高原具有獨特的

高寒

氣候,冬寒夏涼,年溫差

,日溫差大

,有“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之說。由于海拔高,空氣

稀薄

日照

充足,

太陽輻射強烈。(4)豐富的資源:青藏高原上

太陽能

地熱

和水能資源都很豐富。(5)野生動物資源:

藏羚羊

、藏野驢、藏原羚等。3、藏民生活(1)衣:

藏袍

是藏族的傳統服裝,。(2)食:居民的日常主食是

糌粑

;牛羊肉也是常見食物。為了抵御嚴寒,人們常喝青稞酒

。(3)住:牧區牧民一般用厚重的羊毛氈搭成帳篷居住,在農區和城鎮多建平頂的

碉房。(4)行:青藏地區主要交通運輸方式是公路

運輸;

青藏

鐵路從青海的西寧到西藏自治區的拉薩

,它的開通有力地促進了青藏地區經濟的發展。【考向預測】(一)河谷農業1、有利區位條件:①海拔高,空氣稀薄,多清朗天氣,光照充足,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制造養分;②熱量欠缺,作物生長期長,積累的養分多;③晝夜溫差大,利于作物養分的積累。2、分布:主要分布在海拔較低、比較平坦的河谷和盆地,如青藏高原南部的藏南谷地和東北部的湟水谷地。3、主要作物:青稞、小麥、豌豆等。(二)高寒牧業:1、發展條件:獨特的高寒氣候和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廣泛。2、主要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3、優良畜種:藏綿羊、藏山羊、牦牛(“高原之舟”)。(三)青藏鐵路青藏鐵路是當今世界海拔最高、最長的高原鐵路。線路經過地區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線路最高處達5072米;經過多年連續凍土地段550公里,經過九度地震烈度區216公里。沿線高寒缺氧,生態環境脆弱,地殼運動活躍。在這樣的區域修建鐵路,具有很強的探索性和科研性,建設任務艱巨。風火山隧道,是世界上最高的鐵路隧道;位于海拔4767米的昆侖山隧道,全長1686米,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凍土隧道”。青藏鐵路的修建,將結束西藏自治區不通鐵路的歷史,進一步改善青藏高原的交通條件和投資環境,促進西藏資源開發和經濟快速發展。對加強內地與西藏的聯系,促進藏族與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進民族團結,造福沿線人民,將發揮重要作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鐵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達960公里,最高點為海拔5072米。世界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全線總里程達1142公里。世界上穿越凍土里程最長的高原鐵路:鐵路穿越多年連續凍土里程達550公里。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車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車站。海拔4905米的風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凍土隧道。全長1686米的昆侖山隧道,是世界最長的高原凍土隧道。海拔4704米的安多鋪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鋪架基地。全長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橋,是世界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橋。建成后的青藏鐵路凍土地段時速將達到100公里,非凍土地段達到120公里,這是目前火車在世界高原凍土鐵路上的最高時速。(1)作用:①合理布局鐵路網,滿足西藏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②促進沿線地區資源的開發與利用;③加強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團結;④維護國家邊境的安全。

(2)不利因素:①海拔高,高寒缺氧,不利于工人施工;②多年凍土,增加鐵路建設難度和技術要求;③生態脆弱,增加鐵路修建過程中的生態保護措施和技術要求。(四)三江源地區1.三江源地區的位置特點:三江源地區位于青海省南部,位于北緯31°~36°,東經89°~102°之間。三江源地區分別是長江源區、黃河源區、瀾滄江源區的總稱。2.三江源地區的水源:三江源被稱為中華水塔。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的49%,瀾滄江的15%均來源于三江源。3.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冰川消退、過渡放牧、亂采濫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蟲鼠猖獗、野生動物銳減。4.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破壞產生的影響:如果三江源地區冰川不斷消退,湖泊、沼澤不斷萎縮,會對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帶來源區水源枯竭,黃河中下游會出現斷流,長江中下游會出現干旱災害等影響。如果三江源地區草場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劇,會導致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嚴重退化,長江中下游洪澇災害會加劇,黃河中下游斷流時間會增長等。5.三江源地區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①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②三江源地區孕育了三大江河,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③保護“中華水塔”,不僅對當地人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而且直接關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五)青藏高原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①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濕氣流深入西北內陸,加劇了西北地區的干旱程度;②夏季,青藏高原形成低壓,疊加在印度低壓之上,加強了我國夏季風的勢力;③冬季,青藏高原形成高壓,加劇了我國冬風的勢力;④冬春季節、對西風帶有分流作用,南北兩支氣流在四川盆地匯合,造成我國長江流域長時間的低溫陰雨天氣。【大題精練】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藏高原糧食自給能力和糧食安全一直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20世紀60年代的墾荒運動、20世紀70年代的商品糧基地建設、20世紀90年代的西藏“一江兩河”流域和青海東部農業綜合開發等,均是為了提高青藏高原地區的糧食生產能力。下圖示意青藏高原部分地區農、牧業分布及河流分布。(1)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的主要影響。(2)指出青藏高原兩大糧食生產中心的名稱,并分析其糧食生產的有利條件。(3)推測青藏高原種植糧食風險指數較高的地區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三江源地區(下圖)位于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和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20世紀末,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因素使這一地區生態環境退化。我國于2003年建立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20年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1)說明三江源地區在國家安全中的重要意義。(2)寫出全球變暖導致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退化的表現。(3)你是否贊成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發展旅游業?請表明觀點并說明理由。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2022年7月8日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補電站、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水光互補一期項目——柯拉光伏電站正式開工建設。水光互補開發模式,可以通過水電站對光伏電站進行日內調節,促進新能源消納。同時,通過水電和光伏發電年內出力特性互補,可以提升送出線路的利用率,提高綜合發電效益。項目建設還通過“光伏+特色產業”“光伏+基礎設施提升”“光伏+就業”等一系列措施,帶動民族地區農牧等產業發展,產生“光伏+N”的效益。黨的十八大以來,甘孜州始終把園區建設作為撬動工業經濟轉型集聚發展的關鍵杠桿,加快“飛地園區”建設。甘孜州與成都市共建的成甘工業園區,利用兩地優勢,積極承接廣東省對口幫扶甘孜州的產業轉移,成為全省飛地園區的樣板和典范。(1)說明該項目光伏發電與水力發電年內出力的季節差異,并簡析原因。(2)該項目要求光伏支架增高,光伏組件最低離地1.8米,分析其原因。(3)分析甘孜州利用優勢自然資源可發展的非農產業。(4)說明成甘工業園區建成飛地園區的理由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當雄位于西藏自治區中部,平均海拔4200米。境內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和天然草地資源,草原占總面積的30%,畜牧業一直處于傳統粗放型。當雄是拉薩唯一的純牧業縣,牧民占比約90%,依托特色畜種牦牛,走產業扶貧之路。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下圖),企業通過統籌整合加工、運輸、冷鏈等環節,讓有“身份證”的牦牛產品走向全國各地,廣受消費者歡迎。(1)分析制約當雄縣早期發展畜牧業的自然條件。(2)簡述“公司+農戶”的模式對當地畜牧業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3)針對牧草不足的問題,說明當地是否可以建設大規模人工草場,并提出合理化建議。5.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青藏高原東南方的理塘縣平均海拔4300米,被譽為“天空之城”。幾年前,新鮮果蔬在理塘還是“奢侈品”,長期有著“菜比肉貴”的窘況。近年來,該縣以“交通先行”為牽引,建成了多個現代生態農業園區,如今果蔬不僅能滿足本地群眾的需求,還能遠銷內地城市和港澳。“天空之城”的“極地果蔬”已逐步打響品牌。材料二、圖1為“理塘縣位置示意圖”。圖2為“理塘現代化設施農業基地照片”。(1)簡析理塘過去“菜比肉貴”的原因。(2)理塘“極地果蔬”能遠銷港澳,試分析原因。(3)簡述“交通先行”對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暑假期間某校學生對青海省部分地區進行了考察。考察的第一站是冷湖鎮火星營地(下圖),其周圍景觀酷似火星,可以提供模擬登陸火星的體驗。考察的第二站是西大灘昆侖山玉珠峰礦泉群,該泉群水質好,是優質天然礦泉水水源地。考察的第三站位于青海省共和縣的塔拉灘,該地區有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發電基地,該基地由江蘇援建,每年為江蘇輸送10億度電。基地內創造性地引入“牧光互補”模式,即太陽能電池板上層光伏發電,下層種植牧草養羊,實現光伏發電帶動生態環境建設。材料二:下圖為青海省簡圖和三個考察站的景觀圖。(1)描述火星營地附近自然景觀特點,并分析原因。(2)據圖說明西大灘天然礦泉水的形成過程。(3)試說明江蘇與青海在能源產業合作分別具有的優勢。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林芝位于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大拐彎處,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最低在雅魯藏布江下游墨脫縣巴昔卡,海拔155米,很多地區被譽為“西藏江南”(下圖)。每年3、4月份,林芝各地的野生桃花次第開放,與藍天白云、雪山冰川交相輝映,花期也是全國最長,一年一度的桃花節已經成為林芝旅游的一張名片,桃花節舉辦地嘎拉村也從原來的伐木為生成為現在的“藏地桃源”。(1)說明林芝很多地方成為“西藏江南”的原因。(2)分析林芝地區桃花花期長的原因。(3)桃樹和桃花節對嘎拉村的鄉村振興有哪些積極影響?8.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是神秘的雪域高原,也是許多人向往的“凈土”,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青藏高原地區示意圖材料二:甲區域地勢相對平坦開闊,發育了大片沼澤,是黃河源區最主要的水源涵養區。材料三:近年來,西藏憑借純天然環境和無污染草原、耕地與水土等優勢,以發展高原有機農牧業為基礎,以先進技術改進和提升傳統產業為重點,積極開發高原有機健康食品、高原保健藥村、心靈休閑旅游和清潔能源,推動“凈土”健康產業發展。(1)據圖,描述青藏高原地區林地分布特征及其成因。(2)分析黃河源區沼澤形成的原因。(3)據所學知識,說出青藏高原發展的主要清潔的新能源。(4)任選一青藏高原新能源說出其豐富的原因。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面問題。瑪旁雍錯(下圖)湖面海拔約4500m,流域平均年降水量和蒸發量分別為168.3mm和2197.4mm。歷史上瑪旁雍錯與拉昂錯同屬一外流湖,第四紀時氣候變暖,二者被水下堆積物分隔開,現今,兩湖北部僅有一季節性水道相連。目前,拉昂錯已為咸水湖,被稱為“鬼湖”,瑪旁雍錯仍為淡水湖,被稱為“圣湖”。(1)分析瑪旁雍錯蒸發量大的原因。(2)從氣候和地貌變化角度,描述瑪旁雍錯和拉昂錯由合到分的演變過程。(3)分析當前瑪旁雍錯仍為淡水湖的原因。(4)推測瑪旁雍錯未來的鹽度變化,并說明你是否同意通過工程措施保持鹽度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