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1頁
高中歷史-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2頁
高中歷史-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3頁
高中歷史-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4頁
高中歷史-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五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識記“開眼看世界”“中體西用”維新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主張;了解鴉片戰(zhàn)爭后到19世紀末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根據探究“開眼看世界”的背景,綜合評價“師夷長技”“中體西用”等思想;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運用所學的知識,認識中國人民將學習西方與救亡圖存緊密相連,探究其與世界形勢的關系。人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內容,簡要陳述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的主要貢獻。過程與方法: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利用反映近代中國遭受侵略和中國人尋求救國救民道路的影視作品或圖片。以圖畫生動再現當時情景;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fā)性的問題展開互動式談論;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這種探索的特征和給我們的啟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學習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對現實,沖破束縛放眼全球探索救國之路的愛國精神與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問題導入、分組討論、史料教學。教具準備:PPT幻燈課件、文字材料、學案教學重點:從“開眼看世界”到維新變法思想的變化歷程;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所起的作用。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及內涵,探究其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難點:分析每個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內容,認識近代思想發(fā)展的過程及其所處的歷史背景和中國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教學過程:導入:我們上一單元復習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現在給同學們提出問題。同學們分組復習,互相檢查,把本小組檢查的結果展示給大家。問題:簡要敘述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演變的歷程。通過同學們的回答我們了解到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從春秋創(chuàng)立、戰(zhàn)國發(fā)展、西漢確立正統(tǒng)地位,宋明轉型與成熟,明清批判繼承。雖然收到過沖擊,但從未動搖。說明了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開放性。那么以儒家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封建思想到了中國近代能否適應那個時代需求?我們來復習第五單元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首先我們了解時空定位:我們要了解一些重要歷史事件如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等,還要將這些歷史事件置于特定時空框架下去綜合分析評價,做出合理的解釋。【考情分析】2020年山東,6題,近代思想解放潮流2020年山東,6題,近代思想解放潮流2020山東,17題,近代國人對救國救民道路探索2020課標,28題,西學傳播與實業(yè)發(fā)展2020山東,7題,五四時期的平民教育2019年課標,9題,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思想2018年課標,29題,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影響【備考建議】必備知識:①新思潮萌發(fā)的背景、內容;②中體西用的思想③康梁維新思想形成的背景特點、實踐及影響;④三民主義的內容⑤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內容,指導思想及影響;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2)關鍵能力:分析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及其時代特征;理解思想解放與救亡圖存的關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核心素養(yǎng)】時空觀念:能夠將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前后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置于特定的時空框架下分析、綜合、比較并作出合理的解釋。家國情懷:通過學習維新思想、三民主義、新文化運動等不同的救國主張,理解先進的中國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一基礎知識梳理』看下列一組圖片,回顧這段歷史,回答近代中國人是如何尋求救國之路的?同學們看完圖片會發(fā)現“近代的中國,就一直在做兩件事:一是挨打,二是讀書。挨西方人的打,讀他們的書;再挨打,再讀書。”中外的一些歷史學者認為中國近代化的模式是“沖擊——反應”,認為中國社會內部存在很大的惰性,中國缺乏沖破傳統(tǒng)模式的框架的內在動力,是從19世紀中期外國的侵略下,中國社會內部才發(fā)生劇烈的變化。所以中國的近代化具有遭受西方侵略和反抗西方侵略向西方學習相結合。我們以這種模式來復習這條線索。找同學說出我們遭受的侵略和中國人的反應分別是什么?2、概括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一個主題:兩個方向:三個層次:四個事件:五種思潮: 【鏈接高考】1.有學者認為,西方的啟蒙是一種“內源”式、持續(xù)式的啟蒙,而近代中國的啟蒙則是“外源”式、突變性的啟蒙。導致近代中國思想啟蒙出現這一特點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文明的沖擊 B.資本主義發(fā)展緩慢C.政府的腐朽統(tǒng)治 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2.1877年清駐英大使郭嵩燾給李鴻章的信中說:“鐘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絨洋布之屬,遍及窮鄉(xiāng)僻壤;江浙風俗,至于舍國家錢幣,而專行使洋錢,且昂其價,漠然無知其非者。一聞修造鐵路電報,痛心疾首,群起阻難,至有見洋人機器為公憤者。……辦理洋務三十年,疆吏全無知曉。”以下解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中國傳統(tǒng)經濟結構瓦解B.郭嵩燾主張社會全盤西化C.江浙人的民族意識淡薄D.中國人亟需更新價值觀念3.1916年出生的邊緣知識青年杜深如說,因為“辛亥革命沒有成功,所以生在有總統(tǒng)的時代和有皇帝的時代沒有什么大差池。真的革命還是在歐戰(zhàn)期間展開的”。杜深如做出上述判斷的主要依據是()A.新文化運動觸及變革最深的層面B.一戰(zhàn)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C.中國參加一戰(zhàn)確立了大國的地位D.北洋軍閥實施專制獨裁統(tǒng)治『二重難探究』1、分析評價“中體西用”思想含義:背景:評價:2、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成因及評價特點:成因:評價:3、新文化運動對于儒家思想的不同態(tài)度,完成下列表格(10分)歷史敘述、歷史解釋和歷史評價是歷史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中體西用”后來久被指為包庇封建,其實,那個時候的中國,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頑梗的士人,在封建主義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啟錮閉,引入若干資本主義文化,除了“中體西用”還不可能提出另一種更好的宗旨。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所依托,它在中國是進不了門,落不了戶的。——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概括材料陳旭麓是如何評價“中體西用”的,指出這一評價遵循的原則是什么?(6分)按照這一原則,任選表上一種觀點進行評價(4分)事件觀點戊戌變法康有為托古改制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不僅沒有減輕變法的壓力,反而加速了變法的失敗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發(fā)后,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妥協(xié)導致了革命果實被竊取。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情緒主義”的產物,導致了各種思想混亂。同學們分組探究回答問題。【鏈接高考】1、1863年,有官員上奏清廷:“聞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兩國,學習制造船炮、鉛藥及一切軍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學習制造船炮等法,我國家亦宜行之。”據此可知,該官員()A主張清政府開放通商口岸B認為西方長技值得學習C敦促清政府學習日本政體D意識到洋務運動的局限2、梁啟超反復強調孟子思想的經世意蘊,認為“民為貴”“仁政”“不忍之政”等與“泰西諸國今日之政,殆庶近之”。梁啟超的主要用意是A.

強調經世致用在變法中的作用B.

傳承儒家文化反對西方的文化C.

借孟子主張宣傳近代民權思想D.

利用傳統(tǒng)思想解釋變法合理性3、新文化運動健將錢玄同如此批判儒學:“孔經里所講的什么三綱、五倫、禮樂、刑政,是和共和國絕對不能共存的東西。”這反映出當時()A.

封建禮教受到強烈批判B.

儒家思想神圣地位的終結C.

社會主義觀念深人人心D.

共和政體不斷完善『三感悟收獲、本課小結』通過本課內容,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何感受。嘗試制作思維導圖,并談談學習本課的感受。通過同學的思考感悟有知識方面的收獲,也有情感方面的提升。近代中國仁人志士不斷探索,經歷一次有一次的失敗,但從未停止,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希望作為少年的同學們也能像他們一樣,能成為中國的脊梁,為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人民的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最后齊聲朗讀《少年中國說》結束本課內容。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板書設計一基礎知識梳理:2、概括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一個主題:兩個方向:三個層次:四個事件:五種思潮: 二重難探究1中體西用2康梁維新變法的特點3新文化運動對儒學的態(tài)度4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三學生。關于中國近代仁人志士的探索有一定的了解,只是還不能詳細總結出這種探索的特征。學生關于“中體西用”,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以及新文化運動對儒家思想的態(tài)度等方面知識的考察經常出錯。并且應對高考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不夠。在講述過程中應采取多種形式,豐富多彩的材料幫助其理解。為此,在講述的過程當中不應糾纏知識點貫徹而應注重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歷史與現實的聯(lián)系。此外,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歷史的領悟力也還比較欠缺,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本課內容設計了較多的學生活動環(huán)節(jié),擔心學生不愿積極參與,主動探究。所以在上課前經過了精心的布置和準備,提前發(fā)下導學案讓學生進行了課前預習,了解了基本史實,同時通過分工合作,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幾個重點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利用多媒體課件提供豐富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源引導學生分析,學生不僅掌握了基礎知識,而且分析、解決問題上能力、歷史思維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通過隨堂練習反饋的結果來看,效果較好。并且及時進行當堂鞏固練習,學生基本掌握了本課內容。本單元分成兩課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第15課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第14課“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提出,標志著先進的中國人開眼看世界,開始向西方學習。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并把“師夷長技”的思想付諸實踐。維新思想的傳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第15課《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內容。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浪高過一浪,這是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過程,也是近代中國人不斷思想解放的過程。學習本單元內容,要聯(lián)系當時世界形勢,了解世界形式對中國思想界的影響。還要聯(lián)系當時國內政治經濟發(fā)展狀況,了解政治經濟對思想的影響。注意分析每個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認識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是一個不斷深化和不斷壯大的過程。本課材料和圖片豐富,在講述本課的過程中又補充相關事件背景和實踐活動、相關視頻來加深學生的印象。『應考練習』一、選擇題1.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知識界說到美國的國家元首,很自然地用“頭人”“酋長”一類的字眼;鴉片戰(zhàn)爭后,發(fā)現無論用“酋”還是用“皇帝”都名不符實,于是音譯了“伯理璽天德”,意譯了“總統(tǒng)”來指稱美國元首。這說明()A.知識界拋棄了傳統(tǒng)的華夷觀念B.知識界對美國的認識有所加深C.美國總統(tǒng)制得到國人普遍認同D.向西方學習進入主動選擇階段2.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寫道:“這場戰(zhàn)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zhàn)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的“一塊界碑”對于中國人來說是指()A.“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fā)B.英國通商要求得到滿足C.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向近現代農業(yè)轉變D.真正意義上的民主革命開始3.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寫道:“君權日益尊,民權日益衰,為中國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國者,必曰興民權。”材料表明中國近代思想啟蒙()A.追求個人價值和自由 B.凸顯以國家主義為中心C.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 D.是西方國家侵略所致4.正如學者所言,“康有為遵循著舊學—西學—納入新內容的儒學這一條線索形成的思想體系”“致力于使儒學適應現代的需要”。康有為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A.改造傳統(tǒng)儒學 B.減少變法阻力C.傳播民主思想 D.維護封建體制5.1904年,陳獨秀在《安徽俗話報》刊文介紹了成湯滅夏桀,武王滅商紂,周公、召公實行十四年共和制的故事,指出“周召共和”“仿佛和西洋人所說的貴族共和政體相同”,并把它描繪成一個“國內太平,家家富足,人人有道”“中國空前絕后的太平世界”。陳獨秀此舉意在()A.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反對專制B.高舉科學大旗批判傳統(tǒng)文化C.提倡文學革命大力推廣白話文D.強調中國面臨列強瓜分的危機6.有學者指出:“(向西方學習)就經濟方面而言之,咸同兩朝,偏重在求強;光宣兩朝,偏重在致富。”材料中的轉變()A.表明洋務運動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潮流B.體現出清政府根據時代變化適時變革C.說明民族危機促進了晚清經濟思想近代化的轉向D.體現了近代國人向西方學習由技術到制度的歷程7.“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舊傳統(tǒng)、舊文化。我們試問: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與此一民族之文化傳統(tǒng)有關聯(lián),而只經幾個人的提倡,便可安裝得上呢?”錢穆的這段話()A.否定了新文化運動的意義B.認為新文化運動全盤否定了傳統(tǒng)文化C.認為學習民主政治應當結合國情D.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提供了理論依據8.陳獨秀稱五四新文化運動為國民“最后之覺悟”,又說“欲圖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國民性質行為之改善”。在陳獨秀看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題是()A.倡導思想變革以改造中國社會B.呼吁民主革命以反抗君主專制C.提升國民素質以改變中國習俗D.宣傳社會主義以推動政治變革9.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節(jié)選》中寫道:“(20世紀初)盡管中國告別了過時的政治體制,往昔的陰影卻繼續(xù)沉重地支配著社會習俗和思想生活。……民國的創(chuàng)立并未帶來人們期望的和平與秩序,于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逐漸相信,如果不進行一場徹底的思想變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進步的社會。”材料試圖說明()A.辛亥革命沒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B.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的繼續(xù)C.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社會影響巨大D.新文化運動是對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10.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革命的主體是無產階級,李大釗發(fā)表一系列文章指出,“在經濟落后淪為半殖民地的中國,農民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故當估量革命動力時,不能不注意到農民是其重要的成分”。這說明李大釗()A.糾正了馬克思主義失誤 B.否定無產階級主體作用C.進行了理論中國化探索 D.積極籌建農村黨的組織11.1919年,北京的工讀互助團正式成立,受到廣泛支持,其宗旨是通過平和的經濟革命改造社會,原則是實行公有制,人人有工作,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接著,武昌、上海、南京、天津、廣州、揚州等地都先后成立了工讀互助團。但是,因為經濟危機和人心渙散,1920年工讀互助團的試驗進入尾聲。這現象()A.有利于推動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B.提高了人們鑒別真假社會主義的能力C.導致社會主義運動在華出現嚴重挫折D.說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革命成功12.從鴉片戰(zhàn)爭到新文化運動,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經歷了曲折的歷程。整個過程體現了近代中國()A.學習西方就是對封建制度的不斷否定B.學習西方是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動力C.內憂外患交織促進了學習西方的深化D.發(fā)展資本主義是學習西方的主要目的13.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讀者問時還這樣寫道:“社會主義,理想甚高,學派亦甚復雜。惟是說之興,中國似可緩于歐洲,因產業(yè)未興、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這樣回答,主要是因為()A.尚未看到社會主義實踐成果 B.中國經濟落后于歐洲C.社會主義理論學派復雜 D.對社會主義持懷疑態(tài)度14.190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最新修身教科書》,初小共10冊,每冊20課,200課中沒有涉及一個“君”字,300個故事沒有涉及一個“忠”字,大體提倡寬容、公平、進取、尚武等。這說明當時()A.中小學教科書已經擺脫朝廷的干預 B.修身課程兼顧儒學傳統(tǒng)和社會需求C.中小學教育已走出臣民教育的桎梏 D.教科書改革成為廢除科舉制的前奏二、非選擇題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春秋時,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戰(zhàn)國時,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源頭。漢武帝獨尊儒術,確立儒學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正統(tǒng)地位。魏晉玄學,唐朝佛學繁榮,傳統(tǒng)儒學受到挑戰(zhàn),也促進了儒學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宋元時期,科技、史學、文化、藝術高度繁榮。明清之際,個性解放的思想出現。清初,君主專制高度發(fā)展,文字獄愈演愈烈,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摘編自馮天瑜《中國文化史》材料二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國民性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運動。他們認為,國民性的改造歸根到底是革除舊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建立新的與共和制度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其根本之點就在于重視“人的價值”、樹立“獨立人格”。為此,他們喊出三個響亮的口號:個性主義、科學、民主。新文化運動中,他們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批判“吃人禮教”,提出要“以科學和人權并重”。中國文化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大體實現了從傳統(tǒng)向近代的轉變。——摘編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三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tǒng)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摘編自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新文化運動時期傳統(tǒng)文化向近代轉變的表現,并分析其原因。(10分)(3)根據材料一、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7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美國史學家戴福士認為,從明末至今,中國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外來壓力,特別是現代化西方的壓力、歐洲的文化沖擊波—從17世紀的基督教到19世紀的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可謂連綿不絕。中國分別從西方、西方化了的日本和美、蘇引進了不同的思想模式以改造自身的文化。但是戴福士仍然認為,中國的歷史處于自身與西方都無法輕易改變的膠著狀態(tài),中國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經歷,與其說是一種“大過渡”,毋寧說是一種以文化的延續(xù)和變化的繼承模式進行的“大強化”。——摘編自張晨怡《中國近代文化十二講》從材料中提取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相關史實進行論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符合邏輯)【趣味閱讀】悲情李鴻章“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子,由裱糊匠東貼西補,居然成一凈室,雖明知為紙片裱糊,然究竟決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風小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雙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等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20年代初《新青年·一個貞烈的女孩子》一個14歲的望門寡,被她父親關在屋里強迫自殺。父親讓女兒餓死。餓到第四天,女孩哭著喊餓,她的父親循循善誘地說:“阿毛,你怎么這樣糊涂?我自從得了吳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節(jié)。又叫你娘苦口勸你走這條路,成你一生名節(jié),做個百世流芳的貞烈女子。又幫你打算叫你絕粒。我為什么這樣辦呢?因為上吊服毒跳井那些辦法,都非自己動手不可,你是個14歲的孩子,如何能夠辦到?我因為這件事情,很費了躊躇,后來還是你大舅來,替我想出這個法子,叫你坐在屋子里從從容容地絕粒而死。這樣殉節(jié),要算天底下第一種有體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許多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說了。你要明白,這樣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實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極了!”餓到第六天,她的母親不忍心了,勸她父親干脆送點毒藥進去,早早“成全”算了。她父親卻說:“你要曉得我們縣里的鄉(xiāng)風。凡是絕粒殉節(jié)的,都是要先報官。因為絕粒是一件頂難能而又頂可貴的事,到了臨死的時候,縣官還要親自去上香敬酒,行三揖的禮節(jié),表示他敬重烈女的意思,好教一般婦女都拿來做榜樣。有這個成例在先,我們也不能不從俗。阿毛絕粒的第二天,我已托大勇爺稟報縣官了。現在又叫她服毒,那服過毒的人,臨死的時候,臉上要變青黑色,有的還要七竅流血。縣官將來一定是要來上香的,他是常常驗尸的人,如何能瞞過他的眼?這豈不是有心欺騙父母官嗎?我如何擔得起?”阿毛在第七天餓死了。縣官送來一塊匾,上題四個大字。應考練習答案1.B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知識界較少接觸到外國的知識,對美國并不了解,所以對其國家元首的稱呼帶有明顯的主觀判斷的色彩,但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大門被打開,知識界對美國的認識也有所加深,因此在指稱其國家元首時也采用了更為客觀的方式,故選B項;材料只能說明知識界傳統(tǒng)的華夷觀念有所改變或受到沖擊,“拋棄了”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提到當時國人對美國總統(tǒng)制的態(tài)度,無法看出總統(tǒng)制是否得到國人認同,而且當時美國總統(tǒng)制也沒有得到國人的普遍認同,排除C項;材料所描述的現象并不是知識界主動選擇的結果,而是鴉片戰(zhàn)爭后被動接受的結果,排除D項。2.A“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指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人主動向近代的最初動作,一般指新思想的萌發(fā),故選A項;“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強調中國人主動的進步,“通商”是被動的,排除B項;“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并不是經濟形態(tài)的轉變,而是思想的解放,排除C項;“真正意義上的民主革命”指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從辛亥革命開始的,排除D項。3.B“君權日益尊,民權日益衰,為中國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國者,必曰興民權”強調了以振興國家為終極目的,故選B項;“君權日益尊,民權日益衰,為中國致弱之根源”可以看出民權的追求服務于國家的振興,排除A項;“今日策中國者,必曰興民權”表面上看是受西方思想的影響,但其終極目的是救國救民,排除C項;“君權日益尊,民權日益衰,為中國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國者,必曰興民權”推動維新思想的發(fā)展,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說,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排除D項。4.B根據材料“康有為遵循著舊學—西學—納入新內容的儒學這一條線索形成的思想體系”“致力于使儒學適應現代的需要”可知康有為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借用儒家思想減少變法阻力,故選B項;根據材料“致力于使儒學適應現代的需要”可知康有為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借用儒家思想減少變法阻力,宣傳變法,排除A項;傳播民主思想是其直接目的,排除C項;康有為是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君主立憲制,排除D項。5.A陳獨秀認為,周召共和“仿佛和西洋人所說的貴族共和政體相同”,說明他意在宣揚民主共和思想以反對專制統(tǒng)治,故選A項;新文化運動高舉科學大旗,時間不符,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提倡文學革命,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中國面臨的危機,排除D項。6.C據材料就經濟方面而言,由咸同的求強到光宣的致富,說明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加速了經濟思想的近代化過程,故選C項;在經濟方面向西方學習并不僅僅包括洋務運動,A項以偏概全,排除;材料只體現了經濟方面向西方學習,并不能由此說明清政府適時變革,排除B項;經濟方面向西方學習,不能體現由技術到制度的學習歷程,排除D項。7.C依據材料“我們試問: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與此一民族之文化傳統(tǒng)有關聯(lián),而只經幾個人的提倡,便可安裝得上呢”可以看出強調民主政治要與民族文化相融合,即民主政治應當結合國情,故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民主政治應當結合國情,并不是對新文化運動的否定,故A項錯誤;B項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沒有涉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故D項錯誤。8.A結合所學可知,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強調思想變革,與材料中陳獨秀強調國民的“覺悟”和“國民性質”吻合,故選A項;君主專制在1912年已經結束,排除B項;改變習俗并非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材料中“行為之改善”更強調“國民性質”即思想,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陳獨秀宣傳社會主義,排除D項。9.B“民國的創(chuàng)立并未帶來人們期望的和平與秩序,于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逐漸相信,如果不進行一場徹底的思想變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進步的社會”說明新文化運動是民主革命的繼續(xù)深入,故選B項。“盡管中國告別了過時的政治體制,往昔的陰影卻繼續(xù)沉重地支配著社會習俗和思想生活”體現辛亥革命對思想的沖擊,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開始于191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說明新文化運動將繼續(xù)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而不是對辛亥革命的否定,排除D項。10.C根據材料“當估量革命動力時,不能不注意到農民是其重要的成分”體現了李大釗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過程中注重中國的實際,重視農民的革命力量,體現了理論中國化的特點,故選C項。李大釗結合中國實際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改造,“糾正”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否定無產階級”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籌建”黨組織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11.A材料中工讀互助團主要宣揚通過平和的經濟革命改造社會,強調實行公有制和人人平等,使人民群眾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好處,進而有利于推動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A項符合題意;B、D兩項與材料無關,排除;材料無法得出社會主義運動在華遭遇挫折,C項排除。12.C據材料“從鴉片戰(zhàn)爭到新文化運動,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經歷了曲折的歷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伴隨著西方侵略民族危機加深,內憂外患交織促進了學習西方的深化,故選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zhàn)爭后地主階級學習西方的目的是鞏固清王朝統(tǒng)治,排除A項;救亡圖存是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動力,排除B項;發(fā)展資本主義是資產階級學習西方的主要目的,與鴉片戰(zhàn)爭后的地主階級學習西方無關,排除D項。13A14B15.解析:(1)根據所學內容,從儒家思想到漢代儒學再到宋明理學的發(fā)展可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傳承性的特點;根據“宋元時期,科技、史學、文化、藝術高度繁榮。明清之際,個性解放的思想出現”可知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根據“到了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可知具有包容性的特點;根據“戰(zhàn)國時,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源頭”可知具有本土性的特點;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注重人倫秩序。(2)第一小問表現,從材料二“國民性的改造歸根到底是革除舊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建立新的與共和制度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可以看出新文化運動徹底批判傳統(tǒng)的封建禮教,倡導新的資產階級的道德價值觀念,由為專制服務到為民主政治服務;從材料二“其根本之點就在于重視‘人的價值’、樹立‘獨立人格’。為此,他們喊出三個響亮的口號:個性主義、科學、民主。新文化運動中,他們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批判‘吃人禮教’,提出要‘以科學和人權并重’”可知新文化運動主張個性解放,提倡自由平等、民主科學。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新文化運動向近代的轉變是由中國社會現實決定的。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民族危機的加深、推動了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的開展;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西方思想的廣泛傳播為這次思想解放運動的轉變提供了條件。(3)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的價值可以從增強民族凝聚力、強化民族認同、維護國家統(tǒng)一、豐富民族精神、為國家治理提供借鑒和為世界文明做出貢獻的角度進行概括。答案:(1)傳承性,從春秋戰(zhàn)國到明清時期,儒家思想貫穿始終。多樣性,古代傳統(tǒng)文化領域廣闊,有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等。包容性,傳統(tǒng)文化在歷史上不斷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傳統(tǒng)文化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重倫理,傳統(tǒng)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注重人倫秩序。(2)表現:由維護封建禮教轉變?yōu)榕卸Y教;由壓抑人的個性轉變?yōu)橹匾暼说膫€性;由為專制統(tǒng)治服務轉變?yōu)檫m應民主政治;由重等級秩序轉變?yōu)橹刈杂善降取T颍好褡逦C的嚴重;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