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蟲育種技術_第1頁
抗病蟲育種技術_第2頁
抗病蟲育種技術_第3頁
抗病蟲育種技術_第4頁
抗病蟲育種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章園藝植物(zhíwù)抗病蟲性育種第一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抗病蟲育種的意義抗病蟲性的類別抗病蟲性的鑒定抗病蟲品種(pǐnzhǒng)的選育教學(jiāoxué)重點第二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一、抗病性、抗蟲性的概念抗病性:當植物遭受病原菌的侵染后,能產生一種能動(néngdòng)的反應,去戰勝病原菌的侵染或減輕其危害的能力。抗蟲性:寄主植物所具有的能抵御或減輕某些害蟲的侵襲和危害的能力,即某一植物品種在相同的蟲口密度下,比其它品種獲得高產、優質的能力。第一節抗病蟲育種(yùzhǒng)的意義與特點第三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二、抗病蟲育種的意義與作用

1、選育和推廣抗病蟲品種,可以起到保產的作用。

2、選用抗病、蟲品種,是一項最經濟有效而又簡單易行的措施。與化學防治相比,它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減輕環境污染(huánjìngwūrǎn),有利于保持生態平衡;投資少,收效大,易于大面積推廣。化學農藥增加成本增加工作強度(qiángdù)防治為害不徹底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有機食品(shípǐn)不得使用第四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農藥(nóngyào)使用狀況全球已經注冊的農藥>800種全球使用量460余萬噸/年禁用(jìnyònɡ)農藥仍在某些國家使用:Erdrin,DDT,Lindane,Aldrin,Chlordane我國農藥年用量在120萬噸左右,用在農作物、果樹、蔬菜等約占95%以上。第五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噴施農藥時,僅有10-20%的農藥附在植物上,40-60%降落在地面、5-30%飄落(piāoluò)于空中,造成大氣、水體及土壤的污染。農藥破壞了農田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出現了抗藥性害蟲;化學農藥殘留在作物體內形成一定的累積,造成人畜中毒。第六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三、抗病蟲育種的特點

核心是寄主植物與寄生物(病蟲)之間的關系。

1、寄主植物本身的抗病蟲遺傳特性;

2、寄生物(病蟲)的致害性遺傳特性;

3、寄主植物和寄生物(病蟲)之間作用關系;

4、寄主植物和寄生物(病蟲)對環境敏感性。人們不僅要求品種的抗病蟲性持久又要求多抗。所以抗病蟲育種工作(gōngzuò)在某種程度上比高產、優質育種更具艱巨性和復雜性。第七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四、寄主和寄生物(病蟲)的相互關系

1、寄主和寄生物(病蟲)的協同進化寄主植物具有(jùyǒu)一定程度的群體抗病性或抗蟲性,以適應寄生物(病蟲)這一不利的外界條件;而寄生物(病蟲)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致病性或致害性,以繁衍其種族,從而形成大體上勢均力敵的動態平衡。

2、基因對基因學說寄主植物的抗病(蟲)性不僅取決于其自身所攜帶的抗性基因,還會受對應寄生物基第八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因的影響,即抗性是寄主與寄生物(病蟲)雙方的基因型互作的結果,但它們也各自有其獨立的遺傳系統。針對(zhēnduì)寄主方面每一個垂直抗病基因,在病原菌方面或遲或早也會出現一個相對應的毒性基因。毒性基因只能克服其相應的抗性基因,而產生毒性(致病)效應。在寄主-寄生物體系中,任何一方的每個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應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鑒定出來。第九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第十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

過去認為基因對基因學說主要是針對主效基因制約的垂直抗性而言,目前認為:在微效基因系統中也可能存在著基因對基因的關系,只是當若干個乃至多個微效基因共同決定著抗病性和致病性時,分化互作很小,難以從試驗誤差中區分開來而被忽略。

同時,就每一個微效基因而(yīnér)言,雖然存在著基因對基因的關系,但是其專化性很弱,相對品種對相對小種的定向選擇作用也就不大,因而(yīnér)小種的組成變化較慢,所以就總的系統而言,抗病性能穩定持久。第十一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

上述概念延伸到寄主-昆蟲的關系時也同樣存在,即當寄主中每有一個主效抗性基因(jīyīn)時,在昆蟲方面便遲早會有一個相應的致害基因。當寄主具有抗蟲基因時而昆蟲不具有致害基因時,則表現為抗蟲;而當寄主具有抗蟲基因時,但昆蟲具有相應的致害基因時,寄主則是不抗蟲的。第十二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第二節抗病性及其鑒定(jiàndìng)一、病原菌致病性的遺傳和變異不僅與植物本身也與病原菌致病性有關。毒性(或毒力)侵襲力。

毒性是指病原菌能克服某一專化抗病基因而侵染該品種的特殊(tèshū)能力,屬質量性狀,又稱專化性致病性。侵襲力是指在能夠侵染寄主的前提下,致病性第十三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病原菌在寄生生活(shēnghuó)中的生長繁殖速率和強度(如潛育期和產孢能力等),屬數量性狀,它沒有專化性。又稱非專化性致病性。(一)生理(毒性)小種同一種病原菌可以分化出許多類型,不同類型之間對某一品種的專化致病性有明顯差異,這種根據病原菌致病性差別劃分出的類型就是生理小種,也稱為毒性小種。

第十四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

一般而言,病原菌的寄生性水平(專化性)越高,寄主(jìzhǔ)的抗病特異性越強,病原菌的生理小種分化越強(生理小種數目越多)。第十五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生理小種的鑒定方法

①鑒別寄主-國際鑒別寄主(標準鑒別寄主)利用一套對一種病原物不同小種抗性反應不同的品種(或抗病基因類型)作為鑒別品種(寄主)。

對鑒別寄主的要求:

a鑒別力強

b病癥反應穩定

c含有不同抗病基因

d代表性的純系品種②致病性鑒定的程序(chéngxù)

標樣采集、登記、分離保存、致病性鑒定、反應型記載以及結果分析等步驟。③鑒定結果分析

結果與文獻中描述的已知小種比較,確定其屬于哪個生理小種。如與已知的小種都不相同,應深入研究。第十六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二)致病性的遺傳

對真菌病害的遺傳研究認為:

毒性為單基因隱性遺傳。

侵染力是多基因遺傳。(三)致病性的變異

1、突變:自發突變頻率低,人工誘發突變率則較高。

2、有性雜交:小種、變種(biànzhǒng)和種間雜交后的重組。

3、體細胞重組:不同生理小種的菌絲聯結或芽管結合,進行核交換或產生核突變,使單個菌絲的細胞或孢子中含有遺傳性質不同的核的現象,叫異核現象。異核融合或交換某些遺傳物質,發生基因重組,產生新基因型的菌絲,叫準(擬)性重組。第十七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

二、抗病性的類別、機制和遺傳(一)抗病性的類別

1、表現時期:全生育期、苗期、成株期;

2、機能:生物學、形態和組織結構、生理生化;

3、程度(chéngdù):免疫、高抗、中抗、中感、高感;

4、遺傳:主效基因、微效基因;

5、病原菌小種:專化性、非專化性。第十八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6、從遺傳方式分類

分質量(單基因,垂直抗病性)和數量遺傳的抗病性(多基因,水平抗病性)

⑴垂直抗性(小種特異性或專化性抗性)

同一寄主品種對病原菌的不同的生理小種具有特異反應或專化反應。

特點是抗、感反應表現明顯,易于識別。往往受單基因或幾個主基因的控制,抗病×感病雜交后代的抗性一般按孟德爾遺傳規律分離。

但抗病性易隨病原菌生理小種的變異而喪失,大面積推廣易使侵染(qīnrǎn)它的生理小種上升為優勢小種。第十九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相對病指(感病性)垂直抗病性示意圖生理小種第二十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⑵水平抗病性(非小種特異性或非專化性抗性)

寄主品種對各個生理小種的抗性反應大體上接近于同一水平上,即對不同生理小種不具有特異性或專化性抗性反應。

具有侵染率低、潛育期長、產孢量少等特點,抗性表現通常不突出。水平抗性作用在于減緩病害的發生速度,推遲發病高峰期的來臨時期,從而減少損失。

水平抗性受多基因或微效多基因控制。抗病×感病的雜種后代分離復雜,難以分類,鑒定困難,且抗性易受環境的影響(yǐngxiǎng),因而常被忽略。第二十一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水平(shuǐpíng)抗病性示意圖相對(xiāngduì)病指(感病性)生理(shēnglǐ)小種第二十二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

7、從表現形式上分類

⑴避病:感病品種常因某些原因沒有受到病原菌的侵染而未發病。

⑵抗浸入:當病原菌的侵入或侵入后,寄主可以憑借原有的或誘發的、組織上或生理、生化上的障礙,阻止病原菌的侵入和侵入后建立的寄生關系。角質層或蠟質層、木栓化、鈣化等

⑶抗擴展(kuòzhǎn):當病原菌侵入寄主體內后,會遇到寄主的一系列組織結構、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的抑制而難于擴展。厚壁細胞組織、植物防衛素、過敏性壞死。

耐病:被病原菌侵染、并發生典型的發病癥狀,但受害程度較感病品種為輕,損害和影響較小。

第二十三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二)抗病性的機制

1植物固有(gùyǒu)的抗菌物質

⑴酚類化合物:綠原酸、單寧酸及兒茶酚。多酚氧化酶氧化作用轉化為具有較高毒性醌類物質所致。

⑵木質素:

①增強寄主細胞壁抗真菌穿透的結構強度;

②病原菌不分泌分解木質素的酶類;

③可限制真菌毒性酶和毒素向寄主細胞擴散;

④形成酚類前體物質,可鈍化真菌的膜結構。第二十四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

⑶不飽和內脂:當植物受到病原菌侵染后由于增強了β-糖苷酶的活性而釋放葡萄糖苷酶,其產物有很大毒性(dúxìnɡ)。如郁金香苷。

有機硫代化合物、皂角類物質及細胞壁水解酶(幾丁質酶和β-1,3葡萄糖酶)。

2誘導的抗菌物質

⑴植物保衛素:寄主與病原菌互作產生的,能抑制微生物生長。

植物保衛素一般是異類黃酮和萜類物質,次生代謝產物,非蛋白。第二十五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

⑵免疫信息物質:具有免疫特異性的蛋白。

(三)抗病性的遺傳

1主效基因(jīyīn)遺傳

絕大多數的垂直抗性是受單基因或少數幾個主效基因控制的,雜交后代的分離基本上符合孟德爾分離比例。

⑴基因的顯隱性:一般抗病性為顯性,感病性為隱性。個別相反。

⑵復等位性:每個等位基因或抗不同生理小種或具有不同的表型效應。第二十六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⑶不同抗病基因間的連鎖和互作:不同病害抗性基因間連鎖,有利于培育兼抗、多抗品種。但如對一種病害的抗性和對另一病害的感病性或不良農藝性狀有連鎖時,則會增加育種工作的困難。

2微效基因遺傳

水平抗性多為微效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屬于微效基因遺傳,抗性易受環境條件的影響(yǐngxiǎng)。F2的抗性分離呈連續的正態或偏態分布,有明顯的超親遺傳現象。

3細胞質遺傳

表現為母系遺傳,抗性不分離,具有較高的遺傳連續性和穩定性。

第二十七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三、抗病性的鑒定(jiàndìng)環境病源寄主(一)、抗病性鑒定的方法(田間、室內)

無論哪種鑒定方法,鑒定時必須綜合控制上述(shàngshù)三個方面。第二十八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

1田間鑒定

⑴專設病圃:病圃中均勻地種植感病材料做誘發(yòufā)行。

⑵人工接種:接種方法因病菌而異。

2室內抗病鑒定

溫室鑒定

離體鑒定

組織培養和原生質體培養鑒定第二十九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人工鑒定過程:

控制病原物、植物、發病的環境、評價體系(tǐxì)四個方面

實驗室、溫室、大田等一定條件下培養幼苗到一定大小

一定條件下培養發病(溫度、光照和濕度)一定時間后評價抗病性一定方法接種病菌的培養繁殖(活體或人工培養基上)病原菌研究第三十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抗性鑒定(jiàndìng)方法田間采樣病菌分離、純化和鑒定小種或株系鑒定田間病原菌消長動態規律(不同季節、年份)一定的病原物接種(小種)

噴霧噴粉浸漬注射磨擦混合

接種到植物(部分)植物生長環境種子幼苗成株切下的片段土壤誘發株或行接種:病原菌的研究:第三十一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

(二)、抗病性分級(fēnjí)標準和方法

1定性分級根據病菌侵染點及周圍枯死反應的有無或強弱、病斑大小、色澤等分為免疫、高抗、中抗和高感等級別。多用于病斑型(或反應型、侵染型)、抗擴展的過敏壞死反應型及局部危害植物的一些病害。觀察方便,分級簡單,可用少量單株。

2定量分級

普遍率(局部病害侵染植株或葉片的百分率)、嚴重度(平均每一病葉或每一病株上的病班面積占體表面積或病班密度程度)和病情指數來區分。第三十二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抗性的評價(píngjià)

普遍率/P

病情指數嚴重度

Σ(病情等級(děngjí)株數×相應病情等級)病情指數=

×100(DI)鑒定株數總和×最高病情等級

數越小越抗病根據病情指數分免疫、抗病、耐病、感病

第三十三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抗性鑒定舉例(了解過程(guòchéng)和分級標準)

(1)病毒病抗性鑒定(辣椒TMV或CMV)(2)真菌性病害(bìnghài)抗性鑒定(黃瓜霜霉病為例)(3)細菌性病害的抗性鑒定(番茄青枯病為例)第三十四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1)病毒病抗性鑒定(辣椒TMV或CMV)

毒液準備接種(jiēzhòng)

培養調查分級計算病情指數

第三十五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

①毒液準備:將病葉稱重,加少量0.03M磷酸緩沖液研成糊狀,再加葉重10倍(TMV)或5倍(CMV)的緩沖液稀釋,紗布過濾,濾液作接種毒液。

②接種:2~3葉期辣椒幼苗,葉面上噴少量600目金鋼砂,手指蘸取毒液,葉面上單向輕輕摩擦2~4次,幾分種后清水(qīnɡshuǐ)沖去葉面上的殘留物,緩沖液作對照。③培養:在防蟲控溫溫室內進行,溫度控制在22~29℃。第三十六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病情分級標準:0級無癥狀1級心葉明脈或接種葉急性枯斑;3級少數葉片出現(chūxiàn)花葉或莖部產生壞死點;5級多數葉片花葉,少數葉片畸形,皺縮或莖部產生壞死條斑;7級多數葉片畸形、蕨葉,植株矮化或莖條葉脈產生系統壞死;9級植株嚴重矮化,停止生長或植株系統壞死,甚至死亡。

辣椒抗性分類:免疫(I)病情指數=0;高抗(HR)0<病情指數<

5;抗病(R)5<病情指數<

20;耐病(T)20<病情指數<40;感病(S)病情指數>40。第三十七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2)真菌性病害抗性鑒定(黃瓜霜霉病為例)

菌種保存和繁殖接種體制備寄主培養(péiyǎng)與接種接種后的培養條件病情調查第三十八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①菌種繁殖:采集感病葉片,蒸餾水沖洗制成孢子囊懸浮液,噴霧器噴到易染病的黃瓜葉片上(相對濕度83%以上,溫度18~20℃,適當遮光),使植株(zhízhū)發病并擴繁病原。菌種可保持3~4周。

②接種體制備:發病植株(菌種),置于24℃溫度下,產生大量孢子囊后將病葉采下,蒸餾水中涮下孢子囊,懸浮液紗布過濾1次,1500轉/分離心,除去上清液及部分菌絲,加水稀釋至孢子囊含量達105-6/ml,經3~4小時,每個孢子囊可產生4~5個游動孢子,即可用于接種。第三十九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③寄主培養與接種:小型噴霧器將接種液噴于寄主苗子葉背面,或用細滴管于兩片子葉上各滴接種液0.01~0.05ml。

④接種后的培養條件:接種后寄主放在保溫和保濕溫室等設施內,12~16小時內保持在無光、20℃和100%的相對濕度下。以后白天放在22~25℃、夜間18~20℃,自然光照或2000Lux人工(réngōng)光照下生長。⑤病情調查:接種后5~7天癥狀表現出來時,即可按下述病情分組標準進行調查,并統計病情指數。第四十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分級(fēnjí)標準:

0級葉上無病斑

1級病斑面積不超過葉面積1/10;

3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1/10~1/4;

5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1/4~1/2;

7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1/2~3/4;

9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3/4以上。第四十一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3)細菌性病害的抗性鑒定(番茄青枯病為例)病原的繁殖及接種液的配制(pèizhì)接種接種苗的管理病情調查計算病指

第四十二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

①病原的繁殖及接種液的配制:發病組織消毒后,接種于牛肉胨培養基,32~35℃培養,表面形成菌落后,蒸餾水倒入培養皿中,用無菌玻璃棒劃動培養基表面的菌落,將洗液倒出,紗布過濾,用蒸餾水稀釋到106-7/ml個細菌,用于接種。

②接種:撥4~6片真葉幼苗,清水洗去根上泥土,同一品種捆成一束,根部放到接種液中10分鐘。③接種苗管理:接菌幼苗移植到滅過菌的土壤或栽植容器中,移植于溫室等相對(xiāngduì)光線較弱的環境中,白天溫度在28℃左右,保持土壤濕潤。④病情調查:接種后每7天調查一次,觀察21天,觀察期間分別統計發病率和病情指數。第四十三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

分級標準:

0級無癥狀;

1級1片葉萎蔫;

2級2~3片葉萎蔫;

3級除頂部(dǐnɡbù)2~3片葉外,其他葉片萎蔫。第四十四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第三節抗蟲性及其鑒定(jiàndìng)一、抗蟲性的類別、機制和遺傳(一)抗蟲性的類別

1按抗蟲性的程度分類

⑴免疫(miǎnyì):從不受害蟲取食或危害。⑵高抗:在特定條件下,受害蟲危害很小。⑶低抗:受害蟲危害程度低于其受害平均值。⑷易感:受害蟲危害程度等于或大于其受害平均值。⑸高感:對害蟲高度敏感,受害遠高于平均值。第四十五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2抗蟲性的機能分類

⑴寄主(jìzhǔ)避免(錯過受害蟲危害時期)⑵誘導抗蟲性(栽培措施增加抗性)⑶逃避(偶然避害,無害蟲棲息)

3按寄主-害蟲的專化性和非專化性分類⑴垂直抗性:寄主植物對某一害蟲的某一生物型的專化反應或抗性,它是由單基因或寡基因所控制。⑵水平抗性:寄主對某一害蟲的各種生物型具有相似的抗性,一般由多基因控制。⑶綜合抗性和多抗性:寄主對某種害蟲既有水平抗性,又有垂直抗性。寄主能抗多種病蟲害為多抗性。第四十六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二)抗蟲性的機制

1、不選擇性(拒蟲性、排趨性、無偏嗜性):某些品種對害蟲具有拒降落、拒取食、拒產卵(chǎnluǎn)和棲息等特性。

2、耐害性:有些品種遭到蟲害后,仍能正常生長發育,不致大幅度減產的特性。

3、抗生性:某些植物體內含有毒素或抑制劑,或缺乏昆蟲生長發育所需的一些特定的營養物質,致使害蟲取食后,其幼蟲的發育受到影響或死亡的特性。

(三)抗蟲性的遺傳類型

⑴單基因抗性;⑵少(寡)基因抗性(2個或少數);⑶多基因控制;⑷細胞質抗性(表現母本遺傳)。第四十七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二、抗蟲性的鑒定(一)田間鑒定

在大面積感蟲植物間設置試驗,或在測試材料中套種感蟲植物,種植誘蟲田等。田間鑒定指標很多,因受害方式、部位、發育階段而異。如死苗率、葉片被害率、果實被害率、減產率及害蟲產卵量、蟲口密度、死亡率、平均齡期、平均個體重、生長速度(sùdù)、食物利用等。以鑒定害蟲群體密度最為常用。(二)室內鑒定

分溫室、實驗室、生長箱。以寄主植物受害表現,或以害蟲增長速度作為指標。第四十八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一、抗病育種的基本方法(fāngfǎ)二、品種抗性的喪失與對策三、生物技術與抗病育種第四節抗病品種的選育(xuǎnyù)第四十九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

(一)抗病原始材料(抗源)收集(shōují)

(二)抗病品種的選育

一、抗病育種基本(jīběn)方法第五十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一)抗病原始(yuánshǐ)材料(抗源)收集抗源分布特點(初生與次生中心)收集(發掘與創新)原則與利用過程(栽培品種——傳統地方品種——半野生——野生——誘變和基因工程)

一般先從本地區、本國開始,或者去植物與其病原菌和害蟲的共同原產地(即起源中心)及病蟲害常發地區去收集,也可到抗病蟲育種工作基礎較好的國家或地區去收集。第五十一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二)抗病品種的選育(xuǎnyù)植物(zhíwù)抗病育種的方法與常規的植物(zhíwù)育種相同,具有多種途徑,包括引種、選種、雜交育種、誘變育種、細胞工程和遺傳工程育種等。

1、選擇育種法⑴混合選擇法:從自然發病田的高抗植株采種。抗性提高較慢,但對提高水平抗性有一定的作用;

系譜法:田間選擇高抗單株種子,隔離繁殖,并用病原微生物人工接種,以檢驗其后代的抗性表現。第五十二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

2、有性雜交育種(1)常規雜交育種最常用的方法,使抗源的抗性與其他優良農藝性狀重組,選育復合抗性品種。有時農藝性狀優良而感病的雙親雜交,也能選育出抗病品種。常采用復合雜交法,用多個抗病品種的聚合雜交獲得廣譜抗性或抗性持久的品種。(2)遠緣雜交和回交轉育農藝性狀優良但不抗病與抗病(單基因或少基因控制(kòngzhì))品種多次回交,將野生種抗源向栽培種轉育,優良材料中添加抗病基因,育成農藝性狀優良且單抗與多抗品種。第五十三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3)多系品種用一個優良的推廣品種做輪回親本,分別與含有不同垂直(chuízhí)抗性基因的品種雜交,然后多次回交,以選育出具有輪回親本優良農藝性狀且各具一個不同抗性基因的一套近等基因系,然后根據病菌生理小種的變化,隨時按比例混合育種。⑷輪回選擇選用若干個具有水平抗性的親本系,隨機互交混合授粉,繁殖成綜合品種群。從中選出若干優株自交,后代分類,接種鑒定,多抗優系再互交改良。

3、誘變育種

一些感病品種經理化因素誘導可獲得抗病突變體。第五十四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

(1)抗病毒的基因工程

①病毒外殼蛋白介導的抗性利用本無毒性的病毒外殼蛋白抑制病毒的復制(脫殼)或激發宿主的抗性反應,病毒外殼蛋白基因在植物體內表達產生對病毒病的交叉保護反應,從而使植株獲得(huòdé)抗病毒的能力。

②微衛星RNA它不能獨立侵染和復制,但可干擾病毒的復制;也可利用病毒反義RNA,使病毒無法復制,4、基因工程(jīyīngōngchéng)在抗病育種中的應用第五十五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

③病毒復制酶介導的抗性利用源于病毒的復制酶基因干擾病毒的復制(如識別、切割病毒的特定區域,破壞其生物(shēngwù)功能)。(2)抗真菌基因工程植株

①幾丁質酶基因其表達產物可以使真菌的細胞壁降解。

②核糖體失活蛋白基因其機理是阻止真菌蛋白的表達

③植物凝聚素(略)(3)抗細菌病轉基因

蛋白類:抗菌肽類、溶菌酶類、其它抗菌第五十六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

(一)抗性喪失及其原因

1、新生理小種或株系分化

2、抗病性的單一化

3、等位基因的影響4、環境條件的影響

(二)延長抗病品種的使用壽命1、品種的合理布局與輪換、搭配,避免單一化,實現(shíxiàn)抗源的多樣化

2、利用復合抗性品種

3、應用多系品種

4、利用水平抗性

5、改善環境二、品種(pǐnzhǒng)抗性的喪失與對策第五十七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抗源的收集(shōují)抗蟲育種方法第五節抗蟲品種的選育(xuǎnyù)及利用第五十八頁,共六十四頁。編輯課件抗源收集(shōují)抗源即對某一害蟲表現抗性的一切植物材料。抗源搜集可以從本地區,本國開始,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