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6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1頁
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6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2頁
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6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3頁
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6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4頁
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6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6月月考高一語文試題總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1(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愿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我們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聞、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我們要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我們要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要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探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豐富交流內容,拓展合作渠道,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我們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中國共產黨將致力于加強政黨交流合作,攜手共行天下大道,我們愿同各國政黨和政治組織深化交往,不斷擴大理念契合點、利益匯合點,以建立新型政黨關系助力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以夯實完善全球政黨伙伴關系助力深化拓展全球伙伴關系。中國共產黨愿繼續同各國政黨和政治組織一道,開展治黨治國經驗交流,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道上闊步前進。(摘自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材料二:【原典】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古今賢文》)【釋義】《古今賢文》是明代編寫的啟蒙讀物,匯集了歷代各種格言、諺語,后經明、清兩代文人不斷增補,故又名《增廣賢文》。“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意思是,一枝單獨開放的花朵不能代表春天的到來,只有百花競艷才是人間春色。這句民諺之所以廣為流傳,是因為飽含深刻哲理;一、闡述了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一花”是部分,“百花”是整體,部分的功能是較小的,要以整體發展帶動部分發展;二、體現了聯系的觀點,聯系具有普遍性,“一花”和“百花”是相互聯系的,因此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三、說明了事物是客觀的和發展變化的,“百花齊放”是必然的,因此要順應歷史潮流。【解讀】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城之別。人類文明多樣性賦予這個世界姹紫嫣紅的色彩,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中國堅持和而不同的思想,尊重和保護文明多樣性,積極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失處。中國共產黨歷來強調樹立世界眼光,積極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并結合中國實際加以運用。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我們要拓展世界眼光,堅持對外開放,積極學習借鑒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成功經驗,在交流互鑒中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度和深度。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當今世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現代化道路,植根干豐富多樣、源遠流長的文明傳承,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都閃爍著璀璨光芒,為各國現代化積蓄了厚重底蘊、賦予了鮮明特質,并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共同為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各方應該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注重汲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共同繪就人類文明美好畫卷。“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面向未來,中國共產黨將以更加開放的眼光、更加開闊的胸懷對待世界各國人民的文明創造,交流互鑒現代化建設經驗,共同豐富走向現代化的路徑,努力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作出新貢獻,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摘編自楊立新《習近平“典”亮全球文明倡議》)1.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拓展合作渠道,有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對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具有積極作用.B.中國共產黨愿不斷擴大與各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理念契合點、利益匯合點,加強政黨間的交流合作,攜手共行天下大道.C.立足于本國國情,又積極學習借鑒世界各國文明成果而形成的中國現代化發展模式,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具有普適性.D.豐富多彩、源遠流長的各種文明,不僅為本國現代化積蓄了厚重底蘊,也共同為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作出重要貢獻.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與進步源泉,這是材料一立論的前提.B.只要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等全人類共同價值,就能避免意識形態對抗.C.材料二深入分析了民諺廣為流傳原因,能夠幫助外國友人消除對中華文化的誤解。D.不同文明各有價值,彼此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最終將不分高下、不分優劣.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A.《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B.韓愈《原道》:“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C.梁漱溟認為:“從中國已往歷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為偉大。D.費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4.引用民諺“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增強了演講效果。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4分)5.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評析這一文化現象.(4分)(二)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文本一看完了這第一封也是最后的一封信,道靜的眼淚反而停止不流了,她站在地上好像一座美麗的蒼白的大理石塑像。雖然他已經犧牲了,不在人世了,但她沒有白等,多少憶念的眼淚沒有白流。他是無愧于共產黨員光榮稱號的好同志,他是默默無聲地愛著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在想著自己的人。這時在絕望的悲哀中她反而感到了深沉的慰藉與溫暖,這溫暖和慰藉是和那個不朽的人同樣永不表朽的呵!第二天晚上臨睡前,道靜低著頭坐在床邊沉思著。不能自抑的淚珠又悄悄地流在衣襟上。她曾經愛過嗎?不、不,她再也不愿回憶和余永澤那噩夢一樣空虛無聊的愛情,當她年事稍長,當她認識了生活,當她真正碰到了值得深深熱愛的人,當她正準備用她那溫柔、熱烈的情感-只有成熟了的、經過了愛情的辛酸的女人才有的那種真摯熾烈的情感去愛戶嘉川的時候,他卻突然被捕了。她沒有來得及對他有任何表示,他就被反動派奪去了。朝朝暮暮,在每一個空閑的時刻,或者每一個艱難、危急的時刻,他就出現在她的面前,他就給她無限的力量和勇氣。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一年、兩年。三年······終于,回答她的是:“他已經犧牲了”“我早已經喪身在雨花臺上了····.·”這是多么沉重的打擊,她的心痛苦得燃燒起來了!她要報仇-為盧嘉川報仇,為千千萬萬犧牲了的革命同志報仇,為她那失掉了的幸福報仇·.···于是,她突然站起身來,用力捏住劉大姐的手,用紅腫的眼睛盯著她,說:“媽媽,允許我到蘇區去吧!我要拿起槍來,我·····我不能這樣平靜地生活下去了。大姐半晌沒有出聲。她黃黃的臉上浮現著一種柔和,寧靜然而又深深悲傷的神色。“秀蘭,這還有一封,你也看看吧。”大姐從貼身的農兜里又掏出一張舊紙來。“信?還有一封?”道靜從大姐的手上又接過一張斑斑點點褪了色的舊信紙。她無意識地望了她一眼,就默讀起來梅洋:我意料中的結果已經宣布了,這是我寫給你的最后一封信。你不要過于悲哀,因為你即將臨產。你將來的任務還沉重得很。好好地保護孩子,保護你的身體,準備為我復仇吧!我的命運不決定于今天,早在平時我就估計到了。這就是我最后的歸宿-光榮地死。我現在并不難過,相反的,能夠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奮斗到了最后一息,我感到無上的光榮,無上的歡樂。梅祥,你是忠實的經得起風浪的好同志,那么我們歡忭愉快地來道別吧。只有一點我不放心你:你那種癡情,你那種主觀的不顧一切的莽撞勁頭,我很不放心。革命是長期的、艱苦曲折的。老老實實地投到群眾當中去吧!老老實實地埋頭苦干吧!千萬不要因為我的犧牲而沖動亂來呀!如果孩子累贅,你可把他送給別人。千萬不要因為他影響你的前途。不過為了紀念,我請求你把我們唯一的孩子叫做念林。我最后的一句話是:你要奮斗到底!你要鍛煉自己成為更加堅強的布爾塞維克戰士!你要勇敢地把我未完成的一份工作擔當起來!文林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兩個運命相同的女人,在寂寞的深夜里,悄悄談著她們的衷曲。大姐擦著不知不覺流下來的淚珠說:“文林的遺囑鼓舞著我,從他犧牲,從看見了他這封信以后,秀蘭,我的變化是很大的。過去,我雖是女工出身,但卻有許多不踏實、粗魯、蓮英雄、為個人得失鬧情緒的毛病,可是從這以后,我一步步地變得沉穩踏實了,工作也比較深入了。在極危險的斗爭中我保存了他這封信,因為我要把它當成我們進軍的號角,當成我的座右銘。”大姐站起身關了電燈,在窗隙透進的晶瑩的月光下,她拉著道靜的手,眼睛忽然射出異樣的光彩,好像要燃燒似的。可是聲音卻很低、很慢,“秀蘭,我經受過很多很多的痛苦-真是很難很難忍受的······文林犧牲了:許多親愛的同志,幾天之前還在一起開會,談話,幾天不見卻聽說已經叫劊子手殺死了,我的孩子-文林要叫他念林的那唯一的兒子,生下后把他寄養在上海一個工人同志的家里,后來組織突然遭到了破壞,工人同志搬了家,兒子就再也找不到了。我為找兒子,挎著買小菜的籃子,裝做買小菜的,在念林住過的弄堂里來來回回走過多少趟呵,可是念林-我那唯一的孩子卻再也找不到了······道靜以為大姐會痛哭的,大姐卻還是那么鎮靜、安詳,仿佛在講別人的事,只有嘴唇微微顫抖,眼睛也許因為淚光顯得更加明亮。道靜自從昨夜以來,身體一直有點顫巍巍的。她望著大姐憔悴的臉,竭力迸出了一句話:“媽,這些年你是怎樣過來的?爸爸已經犧牲七年了。”大姐好像恢復了平靜,慢慢地說:“文林犧牲后,我也被捕了。孩子生在監獄里。三年監禁,嚴刑拷打,肋骨折了好幾根,出得監獄,身體壞透了。秀蘭,你以為我有四五十歲了吧?其實我只有二十三歲呢。”她突然笑了一下,“年歲并不老,可是,我已經不可能再享受家庭的幸福了,不過,秀蘭,我希望你幸福·····”說到這里,大姐的態度突然變了,變得嚴肅而冷峻。她看著道靜的眼睛說:“文林當年勸我的話我要拿來勸你。踏踏實實地工作吧!黨需要你在哪兒,你就在哪兒。不拿槍,但是你可以用筆、用思想、甚至用我們的洗衣服板子-它也是武器-和敵人戰斗!”道靜的態度也變得嚴肅冷靜了,“看見了念林爸爸的信,我明白了······媽媽,我保證向你學習,永遠向你們這些老同志學習!”(節選自楊沫《青春之歌》,有刪改)文本二《與妻書》情真意切,字字泣血,處處真情,纏綿悱惻又充滿正氣。“為國捐軀的激情與對愛要的深情兩相交融,既令人斷腸落淚,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奮。反映了辛亥志士高尚的內心世界,表達了革命者的生死觀和幸福觀。”李厚威說,正是因為有了《與要書》,辛亥烈士們的音容即使穿越漫長的歲月,依然那么清晰感人。百年滄桑奮斗路,而今邁進新時代。《與妻書》中所倡的“為天下人謀永福”,今天正成為現實。林覺民故居所在的福州三坊七巷,如織的游人循著《與妻書》的誦讀聲,在“入門穿廊”的廳堂里,在“疏梅篩月影”的窗外,尋覓著烈士的愛與堅貞,報告著民族復興的消息。(節選自《光明日報》高建進《林覺民:一封<與妻書>,千古家國情》)6.下列對文本一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3分)A.從剛看完信時的停止流淚到第二天的再次流淚非常真實地表現了林道靜對盧嘉川犧牲的敬仰與痛苦的復雜心理。B.文中大姐稱道靜為“秀蘭”,道靜稱大姐為“媽媽”,暗示了地下斗爭的隱秘性與殘酷性.C.林道靜要求到蘇區去拿槍戰斗,表明她在盧嘉川犧牲的感召下革命思想更加進步成熟,D.“一張斑斑點點褪了色的舊信紙”,細節描寫暗示了劉大姐經常流著淚讀丈夫的遺書,襯托了劉大姐剛強之外柔情的一面。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3分)A.文本一把林道靜比作一座美麗的蒼白的大理石塑像”,生動形象地突出了她對盧嘉川光榮犧牲的冷靜與傷痛,表現出一種圣潔靜穆之美.B.文本一對林道靜的心理描寫細膩生動,富有層次,表現出她在得知盧嘉川犧牲后敬仰與驕傲.慰藉與溫暖、追憶與煎熬、傷痛與憤怒等種種情緒。C.文本一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女知識青年林道靜在革命與愛情道路上的苦苦探索,將革命敘事與愛情敘事自然融合,齊頭并進.D.文本一“窗隙透進的晶瑩的月光”,映襯了林道靜勇敢堅強、將失愛之痛深埋心底的革命女性形象.8.映襯,即把兩種或兩種以上并列相反、相近和諧的事物放在一起描寫,使其互相映照、對比、襯托、渲染,使形象鮮明突出,文本一中的大姐與林道靜也構成了映襯關系,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這種關系及這樣安排的效果。(6分)9.請結合文本二的評價與林覺民的《與妻書》,對文本一中文林的“與妻書”做出評價。(6分)二、古詩文閱讀(48分)(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小題.(本題共3小題,9分)甲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節選自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乙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壁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膚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編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去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問》,《昭》《虞》《式》《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同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五,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節選自李斯《諫逐客書》)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3分)A.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水道 人君當神器之重當:做上B.而況于明哲乎明哲:明智的人永保無疆之休休:喜慶,福祿C.服太阿之劍 服:使用充下陳下陳:古代殿堂下放置禮品的地方D.彈箏搏髀搏:拍打建翠鳳之旗建:建立11.下列對文中劃橫線句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居城中之大B.情不勝其欲C.今陛下致昆山之玉D.適觀而已矣處在天地間重要的地位上性情不能控制欲望現在陛下獲得了名為昆山的美玉適于觀聽罷了12.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甲文開篇申明厚積德行和道義的重要性,連用三個排比句,對仗工整,比喻精切,氣勢不凡,吸引讀者視線。B.甲文先從正面立意,再從反面論證,最后進一步扣住君主的作為,再度從反面立說,布局嚴謹,論說步步深入.C.乙文以秦王喜愛的珠寶、玩好、美女、音樂來類比,點出秦王“選物”的標準,以引出下文對“取人”的論辯,D.乙文寫秦王喜愛的服玩之物,辭藻運用自然,突出著名產地等,給人以富麗珍奇的感覺,又不流露出作者情感.(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題.(本題共5小題,20分)文本一: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度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節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文本二: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熙寧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問:“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此不足招圣慮,但當修人事以應之。”帝曰:“此豈細事?朕所以恐懼者,正為人事之未修爾。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遜語,憂京師亂起,以為天早,更失人心。”監安上門鄭俠上疏,繪所見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狀,為圖以獻曰:“早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八年二月,復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來。安石之再相也,屢謝病求去,上益厭之,罷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曰文。(節選自《宋史·王安石傳》)[注]倍道:以加倍的速度趕行.1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上以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B.上以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C.上以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D.上以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儒者,指研究儒家學術的人,后泛指一般讀書人。我國古代讀書人推崇“儒者風范”。B.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或泛指官吏,中國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C.風俗,指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在古代,風俗多與法度相悖,立法度須變風俗。D.贈,古代皇帝為已死的官員及其親屬追封官職.太傅,中國古代職官,“三公”之一。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本一中,王安石先闡明給司馬光回信的原因和目的,既直陳二人分歧所在,也向司馬光解釋了他為什么今天詳細地說明自己這樣做的理由。B.文本一中,王安石針對司馬光提出的責難進行了辯駁,他先立后破,認為在名實相符這個前提下,司馬光對他的種種指責都是沒有根據的.C.文本二中,面對國內嚴重旱災,王安石認為這些都是上天運行的常數,應以治理人事應對,皇帝對此表示贊同,并說自己也正為人事而憂慮。D.文本二中,王安石兩度為相,兩度被免。第一次被免,與變法招怨、被人詆毀有關;第二次被免,與自己身心變化、皇帝不再信任他有關。

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2)安石之再相也,屢謝病求去,上益厭之,罷相。17.《王安石傳》中說王安石“有矯世變俗之志”,何以見得?請根據文本一和文本二簡要概括。(3分)(三)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8~19題.秦州雜詩·其十八杜甫=1\*GB3①地僻秋將盡,山高客未歸。塞云多斷續,邊日少光輝。警急烽常報,傳聞微屢飛。西戎外甥=2\*GB3②國,何得連天威。[注]①安史之亂后漂泊多年的杜甫辭官來到秦州,寫下《秦州雜詩二十首》,寫作此詩時,杜甫正欲離開秦州。②外甥:開元年間,吐蕃王上表給唐玄宗,自稱是唐朝皇帝的外甥。1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地僻”“山高”表現戍邊環境的艱苦,“客未歸”表達將士歸家無期的憂傷.B.頷聯明寫陰云多現、日光變少的邊塞景象,暗寫戰事頻仍、朝廷的聲威不足,C.“常”“屢”以頻度之密凸顯軍情緊急,渲染吐蕃不斷侵擾邊境帶來的緊張氣氛。D.詩人深切關注著秦州的動態,寫景敘事,抒情感懷,前后呼應,似斷實連。19.本詩尾聯與杜甫《登岳陽樓》尾聯在情感內容上同中有異,請簡要分析。(6分)(四)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10分)2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先以太山與河海為喻,引出“ , ”表明領導者只有廣納賢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2)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終的句子是:“ , ”。(3)在《答司馬諫議書》中,“ , ”,可以說是王安石的行事準則,也是歷史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