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23.古詩詞三首學習目標:1、有感情的朗讀,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詩。2、了解山水田園詩的特點。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5、學習想象畫面,感悟詩情暨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教學重點: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學習想象畫面,感悟詩情暨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教學過程:談話導入:今天同學們真精神,再次見到大家,我特別高興,你們呢?謝謝孩子們。離上課還有兩分鐘,我們去看看江南的春天,好嗎?好,一起感受這濃濃的春意。那里風景美嗎?好。就把美景留在心間,開始今天的課堂,可以上課了嗎?上課。一·字正腔圓讀古詩師:上節課我們在第六單元整體識寫課和單元導讀課中,已經把23課古詩詞三首讀得字正腔圓了,還大致了解了它們的意思。我們來讀一讀。師:第一首。讀得平長仄短,字正腔圓。第一首到第三首。(如不好,忘記了嗎,讀古詩要平長仄短,音斷氣相連。)一、生二、我們男生女生合作著接讀。三、最后一首一起讀。師小結:在大家有滋有味的朗讀聲中,詩歌醉人的韻律緩緩流出。學習古詩詞你經常會用哪些辦法?(生答:1借助注釋2反復誦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3查閱資料(了解的更全面)4想象畫面(善學習,為你的方法點贊。)看來,同學們都是學古詩詞的高手呀。師:我們的自主學習單也提醒大家,用這些方法來學習,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23課古詩詞三首,走進優美的山水田園。二、想象畫面悟詩情《漁歌子》師:首先我們來看張志和的詞,詞牌名叫《漁歌子》,請你來讀前兩句。1、想象畫面師:這兩句描述了一幅仙境般的畫面。(后兩句打灰)你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什么?生說什么就夸什么。師:真是一個有靈性的孩子,讀過之后就看到了那一個個景物并且還想到了他們的顏色,我們再深入的想像,讀著讀著畫面中哪些景物動了起來?(板貼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師引讀:那白鷺怎樣飛?師引讀:一陣微風拂過桃花的花瓣怎么樣?還有鱖魚又是怎樣的呢?師:請你把這兩句連成一幅畫,并且讓畫面中的景物動起來,自己想一想,說一說,小組內交流。師用手勢告訴大家發言。生1那青翠欲滴的西塞山,那展翅高飛的白鷺,不時回來招喚伙伴。有的輕拍羽翼,橫掠湖面;那粉紅的桃花,那紛紛落下的花瓣,順著一江碧水緩緩流淌,肥美的鱖魚在水中玩鬧嬉戲,一會兒游到東,一會兒游到西。師:這首詞描寫的是春汛時節,所以鱖魚特別肥美。這么美的畫面,美美的讀一讀。誰接著交流?生2“郁郁蔥蔥的西塞山前,白鷺展翅高飛,一只只白鷺,展開如云朵一般雪白的羽毛,有的蜻蜓點水,有的展翅高飛,像箭一樣直插云霄;還有的呼朋引伴,比翼齊飛。山上的桃花隨著流水悠悠地向遠方流去。2、白鷺師:在張志和的筆下我們看到了展翅高飛的白鷺,我們還在誰的詩中讀到過?(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是白鷺。出示圖片。生讀。師:它是純潔高雅的象征,怪不得詩人們都對它情有獨鐘。一起讀!3、解讀桃花這江南的春天,應該是姹紫嫣紅,百花盛開,可是張志和卻單單寫“桃花”,這是為什么呢?猜一猜。師:這是大家的想法,張志和為什么選擇桃花來寫呢?師:我們到1600多年前,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尋找答案,我們一起讀起來“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師引讀:陶淵明的筆下,那里什么樣子呢?手指(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那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那里(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在那里生活的人們怎么樣?師:是呀,所以人人都想到桃花源生活。從此以后,許多詩人都在詩中借用“桃花源、桃花”來表達自己向往世外桃源的生活、隱居山林的愿望。師:所以偉大詩人李白寫到:生讀: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引讀后兩句——。師:所以唐朝詩人張志和這樣寫道——全詞讀。三、查閱資料近詩人師:青箬笠——又讓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生:在微風細雨中一個老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江邊釣魚。(板貼:箬笠、蓑衣,斜風,細雨)2、 不須歸不須歸,是什么意思?不愿(想)回去。師:張志和不想回到哪里?我們要借助資料,才能走進作者的內心,領悟詞中蘊含的情感,畢竟他離我們已有1200多年了。(誰查找了張志和的資料?)你對他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也想和大家分享,請你來讀。出示資料:師:他真正不想回的是哪里?找2生:不愿回到那險惡的官場。師:1、是呀,他只愿寄情山水、淡泊名利,不愿踏回爭名奪利的官場,他就把自己的這種志向(板貼:淡泊名利)通過詞中的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和斜風細雨中頭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漁翁表達了出來。讓我們帶著感受再次吟誦——配樂、配畫《鄉村四月》西塞山前的美景讓張志和流連忘返,下面追隨翁卷的腳步走進《鄉村四月》出示全詩。(生要提前了解布谷鳥的含義)請你讀。前兩句描寫了江南四月的美景。師小結:剛才,我們練習了想象畫面的方法,透過讀詩詞,看到那一個個景物,想像它們的顏色和活動時的樣子。讓畫面變得豐富,鮮活起來。下面請你運用剛才的方法想象畫面,讓這畫中的景物靈動起來。小組說一說生預備: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那一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布谷鳥在蒙蒙細雨中催人們耕種,雨絲輕輕的,飄落在你的臉上,撫摸著你的臉頰,密密的,飛舞著,飄灑著,整個鄉村都像罩上了一層薄薄的煙霧。師:描述的這么美,讀得一定更美。生1:山陵和原野翠色欲流,稻田白茫茫的水,緩緩流淌,波光粼粼,映照著藍天、映照著白云、也映照著山原。杜鵑鳥在空中飛翔,他們時而輕拍羽毛,梳洗身體,時而落在樹枝上,嬉戲打鬧,時而在田間飛舞,愉快的叫著,細細的雨絲從天空中慢慢飄落下來,被風兒一吹如煙如霧。師:你們很會讀詩想象!透過詩句不僅看到了景物和想到了他們的顏色,讓景物變得靈動,還聽見了杜鵑鳥的叫聲呢,(貼綠原、白川、子規、煙雨)(播放杜鵑的聲音)子規叫杜鵑鳥還叫布谷呢,你聽,布谷鳥來了,它在說些什么呀!(快起來種地了。)生:現在是四月了,你們快快播種吧!師:是呀,農歷四月是一年中人們最忙的時候,所以當聽到它婉轉的叫聲,大家都知道他在說:阿公阿婆,割麥插禾!3、師過渡:聽到了布谷鳥的叫聲,人們都在忙什么呢!(板貼鄉村人)一起讀,他們在干什么呢?生:四月到了,人們都開始忙農活,沒有人閑著,顧不得擦掉臉上的汗,也忘了吃飯,剛剛完成采桑喂蠶的事又趕忙去插秧了。師:在這里人人都有事做,個個都勤勞,讓我們看到一幅和諧的田園風光圖。(貼熱愛田園、贊美勤勞)想像著這美好的畫面,一起吟誦。(樂)《四時田園雜興》師:在宋朝詩人范成大的筆下,人們又是一幅怎樣的勞動場景呢?(貼課題)可以借助插圖來想,生讀。誰來說?生:大人們白天扛著鋤頭去田里耕地了,晚上剛吃完飯又忙著搓麻,農家男女都各自忙著自己的事,各自都有自己的拿手本領,就連小孩子也學著大人的樣子種瓜點豆。1生。師小結:多么富有生活氣息的勞動場景,我們一起借用范成大的詩句來贊美勤勞的村莊兒女吧。(貼板書村莊兒女)齊讀。師:我們學習了三首山水田園詩,詩人們正是選擇這些了眼前的景物(板書景),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板書情)這份情感或抒發了對田園風光的熱愛,贊美了鄉村人的勤勞,或表達自己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志向,這就是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板書)這也是山水田園詩最大的特點——“一切景語皆情語”。四、延伸閱讀師過渡:像這樣的山水田園詩還有很多,課前在自主學習單中,給大家推薦了幾首,現在請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最喜歡的一首,想像詩中描繪的畫面,領悟詩中蘊藏的情感。一人讀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春天寂靜無聲,桂花不知不覺地凋落。寂靜使春夜里的山更讓人覺得空空蕩蕩。月亮出來了,小鳥竟然被月光驚動。時不時在山澗中傳出一陣陣清脆的鳥鳴。師:同學們學的很用心,學得怎么樣,考考你們,看圖猜詩。這幅畫是哪首詩的意境?你是怎么猜出來了的?生:有桂花。師:詩句中說“人閑桂花落”。……師:這樣的畫面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你會用哪個詞?(靜)師:詩人借這安靜的畫面表達怎樣的情感?喜歡夜色春山的情感。(貼上去)指名讀一讀。2、小組讀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師:哪個小組學習的這首詩,請起立,一起讀給大家聽。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生:梅子已經變成金黃色,杏子也已長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燦燦的菜花現在已經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殘朵;一眼望去,卻是雪白的麥花。中午太陽高高在上,籬笆影子隨著太陽升高越來越短,沒有人經過。四周靜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飛過.。師:金黃的梅子、杏子,雪白的麥花,金燦燦的油菜花,還有閑適飛舞的蜻蜓和蝴蝶,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謝謝你,請你貼上去。齊讀辛棄疾《西江月》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師:這首詞誰和大家分享?生:詞人內心充滿豐收的喜悅對農村太平生活的珍愛。(貼)師:鵲聲、蟬聲、蛙聲、風聲真是一首歡樂的交響曲呀,一起讀。這節課,我們推開了山水田園詩的大門,下面一段微視頻你會對他有更多的了解: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重要的派別——“山水田園詩派”。就通過你、我、他的誦讀,讓這燦爛的歷史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吧。師總結:課下請大家搜集自己喜歡的山水田園詩,讀一讀,背一背,也可以畫一畫,積累下來!相信你會再次陶醉在詩情畫意中。下課!學情分析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古詩的學習方法。本學期第一課也初步認識了“詞”,對“詞”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師應事先了解一下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是否會背誦一些詞,對“詞”有哪些了解。三首古詩詞都是描寫田園風光,內容淺顯,生字不多,學生能夠借助注釋自讀自悟,初步理解詩詞的意思。但是,城市的學生對田園風光不了解,對體會詩詞描寫的意境難有深刻體會,需要老師通過畫面、教學語言等媒體激發學生想象感悟。課前,讓學生根據自主進行預習,查閱作者翁卷、范成大、張志和三位詩人的生平、詩歌特色,詩的創作成就,以便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詩歌內容,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效果分析學生所獲:錢正權老師曾說過:“引領學生走進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尋求詩詞地信息意義,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說再詩詞的語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須發揮想象。”于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充實畫面的物象,豐滿圖畫的內容。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習得方法,我大膽地調整了教學順序,張志和的《漁歌子》作為第一首詩詞進行教學,交給學生學習山水田園詩的方法:讀詩句,想象畫面,感悟詩情,暨作者所運用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的表達方法。并把所習得的學習方法運用到另外兩首古詩及拓展的三首課外古詩中,真正做到了一課一得。本課定位為“山水田園詩”的教學,整堂課都是圍繞這一主題雜興展開,拓展的三首古詩《鳥鳴澗》《夏日四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以及學生誦讀的五個詩句都是圍繞這一主題進行選材。整堂課學生讀美詩、賞美圖、悟美情,享受了一次山水田園詩的大餐。不足之處:學生誦讀稍弱,朗讀訓練還缺“激發點”,課堂有了深入淺出的引導,學生建立了感受古詩的認知。但此次古詩詞的教學,朗讀這一重要環節落實得不夠。朗讀,既是感悟古詩詞意境的手段,又是展現學生理解水平的一個方式。朗讀,應該始終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才好。此次教學,教師的朗讀指導力度不夠。在評課時,老師們普遍指出了這一點,對此缺點的指出我欣然接受。其實,一直以來我在課堂上對朗讀的指導都顯得較為不足。這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無法走出用教案教的思維定勢,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總是不放心把課堂歸還給學生。雖然教學中,有范讀引導,樂曲伴奏等信息技術的手段,學生也有朗讀練習的機會。但作為學習引領者的我,在激發朗讀情感方面的語言不到位,沒有很好起到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引導體會朗讀情感的作用。指導朗讀似乎有點單一,更顯情感乏味。教材分析這篇精讀課文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古詩詞教學,包括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示。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寫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著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熱烈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尤其是后兩句寫得意趣橫生,意味深遠: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卻在茂盛成陰的桑樹下學種瓜。這些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有趣,也頗有特色,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詩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的贊揚。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張志和。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看,初春的遠山剛蒙上幾分綠色,從水田里飛來的白色鷺鷥在山前低徊,粉紅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黃色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漁翁頭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麗,畫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評測練習讀拼音,寫詞語。Zǐɡuīcánsānɡyúntián()()()báilùɡuìyúsuōyī()()()辨字組詞。桑()賽()耘()路()嗓()塞()耕()鷺()三、先解釋帶點字的意思,再寫寫句子的意思。1、綠遍山原白滿川。川:————詩句的意思是:————。2、斜風細雨不須歸。歸:————詩句的意思是:————。四、課文鏈接1、《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所作,這首詩主要描寫江南農村——時節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2、《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宋代詩人——,從“桑陰”一詞中可以看出,詩句描寫的是——時節的景象,“也傍桑陰學種瓜”一句表現了鄉村兒童的——————。3、《漁歌子》體裁不是詩,而是——。作者寫景時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寫,如鷺的顏色是——,桃花的顏色是——,箬笠和蓑衣的顏色分別是——和——,給人秀麗、清新之感。詞的最后一句寫人,生動地表現了漁夫——————的生活情趣。五、按要求填寫相應的詩句1、我能從“————————”中想象出山原翠綠、杜鵑啼鳴、細雨如煙的畫面。2、我能從“——————”中想象出小孩子在樹蔭下學習種瓜的場面。3、我能從“——————”中感受桃紅水碧、鷺飛魚肥的江南美景。教后反思古詩教學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學素養,人文底蘊,教師要把學生引入詩境,自己必須批文入情,和作品對話,和詩人對話,明詩意,悟詩情,入詩境,在課堂上才會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點燃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開放周我與同學年老師進行深入的故詩教學的研究,我看了一些有關古詩教學的理論知識,課堂實錄及《四時田園雜興》的背景資料介紹,來彌補自己的先天不足。在與備課組的教師討論后,結合四年級的年段特點,決定以“學習借助注釋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為教學重點,予以突破。下面我就結合這兩點談談我的教學感受。
一借助注釋,引導方法
我覺得,對四年級學生而言,在古詩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要解詞理句解詩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夠習得學習古詩的方法,并能遷移運用。于是,在預設中我想大膽“放”手讓學生借助注釋,自主質疑,協作解疑,了解古詩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處啟發,思維阻塞處疏導,詞句關鍵處點撥,讓學生在眾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詩的意思。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前一節古詩教學中,由于學生的預習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經批注了詩意,他們毫不費解地照本宣讀,根本沒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曉義。于是學生在自學時已經了解到的詩意,上了課后,還是處于同一種水平,也就沒有真正習得借助注釋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經過備課組教師討論后,決定對這個環節再進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如果學生預習充分的,就由意到詞回扣,如果學生說起來比較困難的,就解詞理句來點撥。第二步,在學生基本會說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僅僅把意思帶進去說,還缺少什么呢?想想還可以補進什么!讓學生再次練習,加上時間、地點、人物、動作、神態等說得更加具體,說得流暢。然后再來交流評價。這樣一來,層次清晰了,教學就顯得更豐滿,更扎實了,讓學生真正經歷了“解詞一理句一連意”這么一個自主探究的過程。也為之后遷移運用借助注釋的方法,學習《四時田園雜興》之“梅子金黃杏子肥……”作好了鋪墊。
二體味詩境,撥動琴弦
錢正權老師曾說過:“引領學生走進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尋求詩詞地信息意義,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說再詩詞的語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須發揮想象。”于是,在預設中,我想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充實畫面的物象,豐滿圖畫的內容,感受田園勞動的繁忙與快樂,感受桑陰下學種瓜孩子的俏皮可愛,從而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可在試教中發現,學生說來說去是插圖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始終處在解詩意的層面,沒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學生沒有悟到詩情,課堂就缺少那詩味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還在于教師缺少課堂的觀察能力,不會捕捉動態的信息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領悟詩境。討論后,決定把原先分割成幾塊的“想象——朗讀——感受——朗讀”,融合起來,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誦讀。同時,教師予以隨時點撥,如抓住“晝”和“夜”感受農民的勤快,抓住“各當家”,聯想農民是多么繁忙啊!這樣,田園生活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寧靜安詳的生活畫面就呈現出來了。以上提到的兩點也是我們在試教中討論最多的,在最后的教學中感覺重點一落實的還可以;重點二教師的引領還可以再放一些,學生的那種情感體驗可能會更到位。反觀自己的整節課,覺得還可以適時融入一個“寫”的環節。比如,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著運用這些名句,或者改寫詩的內容等,讓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學生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詩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種和諧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課堂也時時充滿著和諧的氣氛,因而我將繼續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漁歌子下面是我上完這節課之后的幾點想法:
1.要注重挖掘詞中的美好情感。
詞中所描繪的雨中青山,天空白鷺,兩岸紅桃,江上漁舟,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寄托了作者愛自由、追求悠閑自在的情懷。所以在教學時我通過課件再現詩中的情境,把學生帶入到仙境般美景的意境中,讓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更深刻地體會詩人的情感。
2.注重師生互動,營造輕松氣氛。
課堂是師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個領域,而學生學習的精神面貌又取決于課堂的氣氛,因此我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課堂氛圍,將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動融于課堂其中,讓學生在笑聲中、沉思中、感動中一起領悟詩的意境。
3.避開以往古詩的教學模式,抓住詩的主旨,引導感悟。
以往教學詩詞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通過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這樣顯得呆板而枯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大膽嘗試,先讓學生抓住詞的主詣“不須歸”,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何不須歸?”再讓學生在小組內共同的學習中解疑。讓學生在學詞中明白:詩人不須歸的原因是:景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延邊大學《城市設計Ⅰ》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成都經開區實驗高級中學2025屆高考模擬調研卷數學試題(一)含解析
- 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實驗中學2025年中考抽測語文試題樣題(A卷)試卷含解析
- 武夷學院《細胞生物學實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省撫順市清原縣2025年數學三下期末統考試題含解析
- 上海市金山區金山中學2025屆高三期末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丹陽市2025年校初三4月考語文試題含解析
-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多媒體制作》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泰州學院《外科學各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閩南理工學院《隧道工程(B)》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頸椎病的針灸治療》課件
- 《木蘭詩》歷年中考古詩欣賞試題匯編(截至2024年)
- 2024年音樂節行業發展前景預測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 2024西部縣域經濟百強研究
- 2025-2030年中國IPTV產業行業發展趨勢及前景調研分析報告
-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培訓
- 醫美診所院感知識培訓課件
- 上海市家庭居室裝飾裝修施工合同書
- 物聯網技術及應用基礎(第2版) -電子教案
- 新能源汽車租賃市場發展方案
- 貨架回收合同范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