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照情感需求護航長遠發展_第1頁
關照情感需求護航長遠發展_第2頁
關照情感需求護航長遠發展_第3頁
關照情感需求護航長遠發展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照情感需求 護航長遠發展與行為、語言相比,情感是隱性的部分。很多時候,人的言行與其背后的情感并不一致。這會導致我們在了解他人特別是兒童時,產生誤區。在此分享多年來我的研究與關注,探討人的情感需求與發展,希望能從心理學的角度幫助大家更好地基于兒童立場來看待兒童、支持兒童。帶著“多重身份”理解兒童的情感我們每個人都有“多重身份”。比如有的人既是幼教工也是正在養育0~6歲孩子的教養者:每個人都曾經是孩子,內心可能還“住"著個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哪怕一些有著很高學歷或成就的人,也常常會展現出未被滿足的“孩童”的一面。所以,當我們結合自身的經歷和體驗,帶著“多重身份”(如教師、家長、孩子等),去關照孩子的情感需求時,不僅擴展了兒童立場中關于“兒童”概念的外延,也會在理解孩子的同時,看到曾經的自己或"內在小孩”的情感需求,并在理解和安撫自己的同時,更好地理解孩子。需要注意的是,成人觀察孩子的情緒表現,往往會將自 身的情緒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而不自知。每年幼兒園開學之際,我們總會看到有家長早早開始焦慮,怕孩子不適應,至在園門口和孩子一起哭泣;也有家長“意難平”地表示“我的孩子居然沒有分離焦慮"。究竟是孩子的情感被成人體察到,還是成人自身或淡定或不安的情緒在孩子身上的折射?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面對成人的情緒,孩子有著非常強的感受力--如看到成人皺眉等表情,孩子會感受到他的焦灼,因而產生緊張不安的狀態。對此,成人往往不解,詢問“怎么了”,殊不知孩子正在替我們“說”出我們的情緒。曾有不少來訪者告知,在家中發生變故的那段時間里,盡管有意識的在孩子面前回避問題,但孩子還是出現了退行性行為,比如變的粘人、養成的如廁習慣消失了、夜里尿床了等,這些都是由于孩子感受到了家長的焦慮,在用行動直接表達。實際上,成人需要做的是,卸下偽裝,基于孩子的認知能力與其正面交流,幫助孩子理解事件本身,同時告訴他們“大人在積極想辦法應對問題”,真正讓孩子安心。有個小女孩的曾祖母因為疾病導致消瘦,小女孩見了很害怕,下意識地疏遠了原本關系親密的老人。家長把曾祖母生病的事實告訴了小女孩。后來,小女孩每天躲在門外看著大家照顧老人的情景,發現大家并不害怕生病的曾祖母,便嘗試慢慢靠近她。當曾祖母胃口不佳時,小女孩忽然問媽媽:“如果我親一下太奶奶,她能吃的下飯嗎?”媽媽鼓勵她試一下,不料真的有效。這不僅讓小女孩徹底消除了恐懼,也讓所有人感受到情感流動的力量。當然,這里所說的“情感”不只是親子之間的,也可以是在師幼之間、朋友之間的,因為兒童是多方共育的。作為幼 教工作者,我們要認識到,孩子的年齡越小,情感和教育便越難以分開。唯有如此,方能促進孩子全面、健康地發展。為孩子提供安全基地兒童早期經歷非常重要,它提供了一個內部關系模型,并將之印刻在腦海里。哪些曾經遭遇忽視或虐待的人,與教育者之間形成了不和諧的關系,長大后往往難以擺脫這種沉重感,甚至很難離開對其發展不利的關系,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強迫性重復”。這類人群在心理咨詢過程中需要“糾正性”的關系體驗,來彌補心中那個曾經無人回應或覺得自己不夠好、不配獲得的孩子。因此,對于兒童的長遠發展而言,情緒情感的發展貫穿人的一生,而早期最重要的情感需求便是安全感。安全感來自于熟悉。有些嬰兒看到陌生人便會哭鬧,因為對他來說,這是陌生的刺激,會引發焦慮。教養者重要任務就是為孩子提供安全基地。只有孩子感到安全了,才會釋放出探索的欲望。 在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過程中,成人要關注孩子真實的感受,相信孩子的本能。我們常聽到這么一句話--"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在教育案例中也不乏諸如“孩子 詢問爸爸自己是否吃飽”的例子。這些都意味著以"愛"之名的控制,削弱了孩子與生俱來的智慧。嬰兒自呱呱墜地起,便有著屬于自己的感覺、反應,具備支持自己活下去的本能,如吮吸、哭泣;長大一些后,孩子在他的能力范圍內"餓了就會吃”"冷了就會加衣服”,甚至還會自我撫慰,如剛入園的孩子用自己的玩偶等“過渡依戀物”來安撫內心的不安、緩解對家人的思念等。成人為其提供的支持一定要以孩子本身的感受為依據,而不是強行加入自己的感覺。正如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說: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處于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例如,飲食是最早讓我們獲得 教育應順乎天性滿足或是不滿足的感受的來源,也是與教養者最初的連接。明明吃得飽飽的孩子,卻因為爸爸總是說“吃這么點怎么夠的斷言,被迫強撐著進食,久而久之,他失去了對自我感受的信任和把控。不少人在成年后患有飲食障礙,如厭食、暴食等,有部分根源在于此。每個人的感受都值得尊重,哪怕他只是一個孩子。在保護孩子免于危險的基礎上,我們也要學著信任和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去體驗,一點一滴積累自己的人生經驗。 三、重視教養者的自我關照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教養者在一頭,喜歡的玩具在另一頭,幾個月大的嬰兒會被玩具吸引,從教養者身邊爬出去,但嬰兒也會時不時地回望教養者。實驗設置兩種情況一是教養者表情放松,眼神充滿鼓勵,嬰兒就會帶著愉悅的心情繼續爬過去拿玩具;二是教養者顯露憂心忡忡的樣子,嬰兒就會停下來,甚至哭泣、往回爬。顯然,教養者安撫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很重要。如今許多父母比較焦慮,既擔憂孩子,也苛責自己,同時還要求自己隱忍不言,為孩子撐起一片天,但這層層加碼的壓力如同雪上加霜,不僅不利于自身健康,也必定會影響孩子的發展。我們要把自我苛責變為自我關照,直面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自己“焦慮與無助并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像擁抱孩子那樣擁抱一下自己,讓心中的"內在小孩"感受善意與理解,從而安定下來。在每一次危機中,我們首先要接納自己當下的所有狀態,然后就會發現內心慢慢變得安靜,留出了更大的空間。這是“自我悲憫”的一部分。它并非自私,而是要包容、接納和理解那個有時會脆弱、沒那么強大的自己。在學習和研究了三十多年的心理學后,我可能多了一些覺察和反省,也曾想過"如果我那樣做,那么孩子也許會發展得更好”,然而現在我想的是"做一個60分的媽媽也挺好”,因為我也有屬于自己的成長經歷。很多時候,我們會陷入執拗,比如追溯原生家庭的錯誤,苦苦等待父母的一聲道歉,或是一直抱怨自己為什么遇見了讓人不舒服的同事等,事實上只要關系中的一方做出改變,那么一切都會發生變化。從我們自己開始,也會多些掌控感。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認為,“教育就是一棵樹招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作為教養者,我們要成為一棵能讓自己安定的樹,在關照孩子的同時也關照自己,培養和夯實愛的能力,最終讓愛自然 地流淌和發散出去。 在同幼兒園的多年合作中,我們長期開展“基于兒童氣質特點的教養策略研究”,倡導“順乎天性,導之有方”的兒童教養理念,先“順”再"導”。但是如果教養者假意“順應”孩子,傾聽孩子講述時克制著自己的不耐煩,事后依舊命令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做,那這樣的關系依然是別扭的。有一位九十多歲的母親,有些失智,每天都會問起自己的爸爸在干什么,無論兒女如何解釋都聽不進去,令人深感挫敗與無力。其實兒女可以放松些,不必執著于“事實”"理性”,不和母親無謂地爭論“這個人是否還活著"。在她的腦海中,過去的日子是鮮活的,情感是真實的,她無法忘卻自己與爸爸相處的感覺。為什么不能當母親問起她的"爸爸"時順著她的思路,跟她一起聊聊他們父女間的故事呢?那樣,大家可能都會很愉悅--那是來自情感連接的美好。 同樣的方法也適用于我們和孩子之間。比如孩子向出差在外的家長表達思念,不少家長囿于現實的無奈,一味沉 浸于內疚之中,從而回避與孩子在這方面的溝通,有時甚至會“惱羞成怒”,通過“推開”型的行為來避免想靠近又靠不近的難過、愧疚等負面情緒。此時,家長不妨換個思路,即順著孩子的想法引導他:“我知道你好想見到我,我也好想見到你,我們來看一看,還有多久就能見到啦?”"見面的那天我們得好好抱一抱。”"想一想,到了那天我倆可以玩什么?吃什么?”如此,雙方的情緒便會越來越高漲、越來越充滿希望。處于真誠、友善、寬容和安全的關系中,我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