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云南省昆明市高職單招2023年生態學基礎模擬試卷二學校:________班級: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號:________
一、單選題(50題)1.土壤細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體稱為()。A.菌根B.根瘤C.菌絲D.子實體
2.生物進化的兩種動力是()
A.突變和自然選擇B.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C.遺傳變異與人工選擇D.特變與遺傳漂變
3.下列作物中,屬于短日照植物的是()。A.油菜B.冬小麥C.水稻D.甜菜
4.在種群增長方程中引入環境資源后,種群數量與種群增長率呈()
A.正比關系B.反比關系C.無關系D.不可確定
5.植物株高的增長屬于()增長型。
A.幾何級數B.J型C.S型D.混合型
6.與生活在低緯度地區的恒溫動物相比,生活在高緯度低溫環境下的恒溫動物其身體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有變小、變短的趨勢,這一現象稱為()
A.阿倫定律B.謝爾福德定律C.貝克曼定律D.霍普金斯定律
7.在北半球中緯度的山區,陽坡的環境特點是()
A.溫度較高,相對濕度較小
B、溫度較高,相對濕度較大
C、溫度較低,相對濕度較小
D、溫度較低,相對濕度較大
8.赤道附近的植物群落類型是()。A.針葉林B.闊葉林C.熱帶雨林D.草原
9.生態系統中能流的效率公式是()。
A.同化效率=固定的太陽能/吸收的太陽能(植物)
B.同化效率=攝取的食物能/同化的食物能(動物)
C.生長效率=營養級的同化量/營養級的凈生產量
D.生長效率=營養級攝取的食物能/營養級的凈生產量
10.風對動物的主要直接作用是()。
A.影響動物的取食、遷移等行為活動B.影響動物熱能代謝C.影響動物水分代謝D.影響動物的繁殖
11.我國西部大開發提出退耕還林(草)的主要目的是()
A.發展畜牧業B.改善生態環境C.開展生態旅游D.提高木材產、蓄量
12.F·E·CIements(1916)提出的演替頂極學說是()
A.單元頂極學說B.多元頂極學說C.頂極格局假說D.三者都是
13.一個種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的年齡錐體呈()
A.金字塔形B.壺形C.鐘形D.三者都不是
14.群落演替到成熟階段()。A.總生產量遠小于總呼吸量B.總生產量和凈生產量達到最大C.總生產量遠大于總呼吸量D.總生產量與總呼吸量大體相等
15.實驗表明,有利于蛋白質合成的是()。A.藍光B.青光C.紫光D.紅光
16.水生群落主要取決于()。
A.水的深度和水流的速度B.陽光進入水的深度C.水中氧氣的含量D.水生植物的數量
17.我國東部地區成為濕潤森林區,主要受()
A.山風影響B.季風影響C.谷風影響D.海洋風影響
18.一年生作物春化階段的主導因素是()。
A.氧B.濕度C.溫度D.營養物質
19.牛與瘤胃中的微生物的關系屬于()
A.偏利共生B.原始合作C.寄生D.互利共生
20.對植物群落的結構和環境形成起主導作用的物種是()。A.稀有種B.伴生種C.優勢種D.亞優勢種
21.大多數情況下,陸地生態系統的凈生產量大部分要進入食物鏈中的()。
A.捕食鏈B.腐屑鏈C.寄生鏈D.混合鏈
22.每個蒲公英的種子都有一把小傘,以適應于()
A.風傳播B.人為傳播C.水傳播D.動物傳播
23.水中()的存在通常是缺氧或完全無氧的標志。
A.二氧化碳B.氨氣C.硫化氫D.沼氣
24.下列哪種方式是生物為適應低溫環境而采取的措施()。A.夏眠B.穴居C.遷移D.晝伏夜出
25.針闊混交林喬木層中有()。A.一種生活型B.兩種生活型C.三種生活型D.四種生活型
26.蘇格蘭的一片松樹林中有四種螞蟻,生境似乎是相同的,但一種趨向于堅硬木頭,一種趨向于松軟的木頭,一種活動在潮濕木頭周圍,一種奔忙于殘斷的樹干與地面之間。由此可看出,它們的______不同。()
A.空間生態位B.營養生態位C.多維生態位D.基礎生態位
27.一般來說,北方的群落中,優勢種的數目比南方的()。
A.多B.少C.相等D.看具體情況而定
28.生物群落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A.謝爾福德B.達爾文C.奧德姆D.莫比烏斯
29.當種群數量超過環境容納量時,種群數量趨向于();當種群數量低于環境容納量時,則趨向于()。A.減少;減少B.減少;增加C.增加;減少D.增加;增加
30.“老年型人口”的國際通用標準是()。A.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5%以上,或60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
B.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或60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
C.7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5%以上,或60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
D.7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或60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
31.農業上最好的土壤結構是()。A.網狀結構B.團塊結構C.團粒結構D.塊狀結構
32.在北半球中緯度的山區,由于南坡光照較強土溫和氣溫較高,因此在南坡上適宜栽種
A.陰性植物B.陽性植物C.耐蔭植物D.濕生植物()
33.硅藻→橈足動物→沙丁魚→較大魚→鯊魚這條食物鏈為()。A.腐屑鏈B.捕食鏈C.寄生鏈D.混合鏈
34.難降解的有毒物質沿食物鏈“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魚→貓”傳遞時,體內該有毒物質濃度最高的生物是()。A.浮游植物B.浮游動物C.魚D.貓
35.旱生植物的特點是()。A.根系發達,葉表面積較大B.根系發達,葉表面積較小C.根系不發達,葉表面積較小D.根系不發達,葉表面積較大
36.在單向風的影響下,樹木對風適應的明顯形態特征是()
A.矮化
B.頂冠
C.根系發達
D.旗冠
37.有些植物的樹干和根基生有很厚的木栓層,具有絕熱和保護作用,這是植物對高溫的()
A.形態適應B.生理適應C.行為適應D.結構適應
38.關于熱力學第一定律,下列說法有誤的是()
A.又稱能量守恒定律B.能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時無損失C.又稱能量衰變定律D.光合作用不適用于熱力學第一定律
39.物種頻度從高到低分A、B、C、D、E五級,按饒基耶爾(Raunkiaer)頻度定律,在一個種類分布比較均勻的群落中,屬于五個級別頻度的種類的物種數的關系是()。A.A>B>C>D>EB.A>B>C>D<EC.A>B<C<D<ED.A<B<C<D<E
40.苔原的分布區域是()
A.亞熱帶B.熱帶C.溫帶D.寒帶
4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指
A.太陽能被綠色植物固定的過程
B.系統內生物體能量代謝的過程
C.系統內伴隨著物質循環和能量轉移過程
D.能量自生物進入環境的過程()
42.原始森林遭到破壞后,形成森林的過程為()。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
43.下列不屬于短日照植物的是()。A.水稻B.黃瓜C.大D.玉米
44.全球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
A.景觀B.生物圈C.種群D.群落
45.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轉化要遵循一定的定律,不屬于這些定律的是()
A.熱力學第一定律B.熱力學第二定律C.能量守恒定律D.能量傳遞定律
46.下列生物中,屬于分解者的是()
A.老虎B.蝗蟲C.真菌D.水稻
47.下列植物屬于耐陰植物的是()。
A.槐B.紅豆杉C.側柏D.松
48.下列選項中,屬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生物質能B.石油C.天然氣D.煤
49.苔蘚、蘑菇、白蟻、蜘蛛等均以林中枯死的朽木為生,這些生物組成了()
A.種群B.群落C.生態系統D.食物鏈
50.通常生活在寒冷地帶的哺乳動物,其四肢、尾巴和耳朵明顯縮短,這種現象稱為規律。()
A.艾倫(Allen)B.貝格曼(Bergman)C.林德曼(Lindeman)D.謝爾福德(Shelford)
二、填空題(20題)51.廣義的共物包括原始合作、偏利共生和__________。
52.植物分泌毒素抵抗微生物入侵稱為__________。
53.調和人與自然的矛盾,要實行利用與保護兼顧的策略,用而有度,主要是堅持收獲量小于______的原則。
54.森林的年齡是森林______的指標。
55.種群增長的基本型有______和______。
56.氮進入生態系統的三條途徑是生物固氮、高能固氮、______。
57.難降解的有毒物質沿食物鏈傳遞過程中濃度逐級升高的現象稱為__________。
58.______是研究生態學的最基本的功能單位。
59.一個生物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動物和__________種群組成的。
60.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利用的太陽輻射稱為______。
61.很多鳥類的遷徙都是的變化引起的。
62.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者主要是________。
63.制定《京都議定書》的目的是為了限制______的排放,以減輕溫室效應。
64.在高山、風口常可見到由于風力的作用樹木形成畸形樹冠,稱為______。
65.種群的周期性波動包括季節性波動和_______。
66.根據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水平和數量,可把生態系統分為無補加輔助能的太陽供能自然生態系統、自然補加輔助能的太陽供能生態系統、人類補加輔助能的太陽供能生態系統、__________四種類型。
67.長江流域夏季__________和秋季寒露風是造成水稻空癟粒形成的主要原因。
68.由于人為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改變導致人體出現非正常疾病和有害的生理過程,使人類生理素質和健康水平下降的現象叫______。
69.大多數情況下,陸地生態系統的凈生產量大部分要進入食物鏈中的______鏈。
70.當潮濕氣團越過大型山脈時,在迎風側形成降水,背風側形成千熱氣候,使山脈的兩側分布著截然不同的植被類型,這稱為____________。
三、判斷題(10題)71.環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體或生物群體以外的空間,及直接影響該生物體或生物群體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總和。()
72.在一個群落中,生態位分化的各種群對環境資源利用的競爭趨于增強。()
73.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層次。[]
A.正確B.錯誤
74.行為調節、內分泌調節、遺傳調節和食物調節都屬于種群自動調節機制。()
75.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是單向遞減的。()
76.綠色植物在不同的高度出現不同的種類、數量的現象是由于降水在垂直方向上沿高度而變化的規律引起的。()
A.正確B.錯誤
77.生態學的研究內容和范圍非常廣泛,所以沒有特殊的研究對象。()
78.()
79.伴生種與優勢種相伴存在,但對群落的結構和環境形成不起主要作用。()
80.可以通過“對流”運動進行的循環是氣相型循環。()
A.正確B.錯誤
四、簡答題(5題)81.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82.生態平衡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83.簡述風對植物的作用。
84.簡述生態學研究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85.簡述生態因子對生物生長的作用規律。
五、論述題(5題)86.論述濕地的生態功能。
87.論述全球初級生產量分布的特點。
88.論述磷循環的過程、主要特點及其與水體富營養化的關系。
89.試述生態農業的特點。
90.論述生態系統穩定性及保證生態系統穩定需要的條件。
六、單選題(0題)91.種群的生態出生率是指()。A.生理出生率B.最大出生率C.實際出生率D.理論出生率
參考答案
1.B
2.B
3.C日照時間必須超過某一暗期,才能轉向生殖生長,否則就只進行營養生長而不開花是短日照植物。這類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開花。如煙草、大豆、水稻、芝麻、牽牛和菌類等。
4.B
5.C解析:植物株高的增長速度是先增加后減少,最終株高趨于一定恒值,不再增加,故呈S型,選C。
6.A
7.A
8.C
9.A
10.A解析:四項中只有A項是風對動物的直接作用,其他三項中風只起間接影響的作用,故選A。
11.B
12.A
13.B
14.D
15.A藍光有利于蛋白質的合成,紅光有利于糖類的合成,藍紫光與青光對植物伸長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
16.A
17.B
18.C解析:春化指植物必須經過一個低溫階段,才能誘導進入生殖期,所以春化階段主導因素是溫度。
19.D
20.C
21.B解析:生物體的大部分生產量最終以死亡殘體進入腐屑鏈被腐蝕,這一環節的生產量最大,故選B。
22.A
23.A
24.C
25.B
26.A
27.B解析:由于北方環境條件的限制,優勢種的數目比南方溫熱多濕條件下的數目要少,故選B。
28.D
29.B
30.B“老年型人口”的國際通用標準是,年齡是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或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即為“老年型人口國家”。
31.C
32.B
33.B捕食鏈的構成方式為:植物一植食性動物一肉食性動物。
34.D
35.B旱生植物在形態結構上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減少水分丟失,另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攝取。旱生植物可以分為少漿植物和多漿植物兩類。少漿植物有發達的根系,增加水分攝取,植物葉面積很小,葉片特化成刺狀、針狀或鱗片狀,且氣孔下陷。
36.D
37.A
38.C
39.B
40.D
41.C
42.B
43.B煙草、大豆、水稻、芝麻、牽牛、蒼耳和菌類屬于短日照植物,黃瓜屬于中間植物。
44.B
45.D
46.C
47.C
48.A
49.B
50.A
51.互利共生
52.抗毒作用
53.凈生產量
54.生長發育生長發育
55.J型增長;S型增長
56.工業固氮工業固氮
57.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
58.種群
59.微生物
60.生理輻射(或生理有效輻射)生理輻射(或生理有效輻射)
61.水域生態學水域生態學
62.綠色植物
63.二氧化碳
64.旗形樹旗形樹
65.規則的年波動規則的年波動
66.燃料供能生態系統
67.干熱風
68.人體退化人體退化
69.腐屑
70.焚風效應
71.Y
72.N
73.A
74.N內源性因子是指來自種群內部的調節因子,包括內分泌調節、遺傳調節和行為調節,不包括食物調節。
75.Y
76.B
77.N生態學研究的對象視研究目的而定。
78.N
79.Y
80.A
81.答案見解析(1)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
(2)不同物種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不是簡單的物種集合;
(3)形成一定的群落環境;
(4)具有一定的結構;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圍;
(6)具有一定的動態特征
(7)具有邊界特征。
82.答案見解析(1)系統結構的優化與穩定;
(2)系統的能流、物流收支平衡;
(3)系統的自我修復、自我調節功能的保持。
83.(1)風具有輸送作用;(2)風影響植物生理活動;(3)風影響植物形態;(4)強風對植物具有破壞作用。
84.生態因子的作用規律有:①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②生態因子的主導因子作用;③生態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④生態因子的階段性作用;⑤生態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補償性;⑥生態因子的限制性作用(限制因子、李比希最小因子律、謝爾福德耐性定律)。生態因子的作用規律有:①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②生態因子的主導因子作用;③生態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④生態因子的階段性作用;⑤生態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補償性;⑥生態因子的限制性作用(限制因子、李比希最小因子律、謝爾福德耐性定律)。
85.生態因子的作用規律有:①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②生態因子的主導因子作用;③生態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④生態因子的階段性作用;⑤生態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補償性;⑥生態因子的限制性作用(限制因子、李比希最小因子律、謝爾福德耐性定律)。生態因子的作用規律有:①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②生態因子的主導因子作用;③生態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④生態因子的階段性作用;⑤生態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補償性;⑥生態因子的限制性作用(限制因子、李比希最小因子律、謝爾福德耐性定律)。
86.(1)濕地具有較高的生產力;(2)濕地是生物多樣性的儲存庫;(3)濕地具有調節氣候的作用;(4)濕地具有蓄洪的作用;(5)濕地具有凈化環境的功能。
87.①陸地比水域的初級生產量大。地球表面生態系統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型: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前者約占地球表面的1/3,而初級生產量約占全球的2/3。后者正好相反。水域生態系統約占地球表面的2/3,而初級生產量約占全球的1/3。②陸地上的初級生產量有隨緯度增高而逐漸降低的趨勢。③海洋中初級生產量又有從河口向大陸架和大洋區逐漸降低的趨勢。④可根據生產量的高低將全球初級生產量進行等級劃分。
88.(1)過程:①磷循環起源于巖石風化終止于水中的沉積;②貯存于巖石中的磷通過人工開采和自然風化后被植物吸收沿著食物鏈傳遞進行生物小循環:其中部分生物排泄物及殘體所攜帶的磷離開生物小循環進入環境;③同時環境中的磷也通過地表徑流攜帶進入江河、海洋進行地質大循環。(2)主要特點:磷的主要貯存庫是巖石圈;循環速度慢、時間長;是典型的沉積型循環。(3)與水體富營養化的關系:①當磷被大量開采和使用時貯存于巖石圈中的磷被大量釋放出來進入土壤和水體導致磷在水體和土壤中的過多積累;②同時由于農業生產中(1)過程:①磷循環起源于巖石風化,終止于水中的沉積;②貯存于巖石中的磷通過人工開采和自然風化后,被植物吸收,沿著食物鏈傳遞,進行生物小循環:其中部分生物排泄物及殘體所攜帶的磷離開生物小循環,進入環境;③同時,環境中的磷也通過地表徑流攜帶,進入江河、海洋,進行地質大循環。(2)主要特點:磷的主要貯存庫是巖石圈;循環速度慢、時間長;是典型的沉積型循環。(3)與水體富營養化的關系:①當磷被大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VB考試連連看試題及答案
- 編程項目管理的基本原則與方法試題及答案
- 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的理論研究試題及答案
- 代碼設計中的用戶體驗考慮試題及答案
- 高考作文自我反省的試題及答案
- 網絡故障案例分析試題與答案
- 軟件設計師考試團隊項目管理技能試題及答案
- 移動設備開發試題及答案
- 跨國公司與全球經濟的聯系試題及答案
- 網絡管理員考試復習全攻略試題及答案
- 21CJ103-1玻璃纖維增強聚酯(FRP)板材應用構造(一) 采光帶、通風、消防排煙天窗及防腐板
- MOOC 國際交流學術英文寫作-湖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JJG(皖)112-2021 失重秤檢定規程
- 焊接機器人操作工職業技能競賽考試題庫(濃縮500題)
- (2024年)醫療法律法規知識培訓課件
- 2023年江蘇省鎮江市中考化學真題含解析
- 《簡易呼吸器》課件
- 2024屆江蘇省徐州市、南通市等2地高三第二次調研測試語文試題
- 糧食購銷合同樣本.文檔
- 2023中考數學練習 08 圓與幾何綜合問題(學生版+解析版)
- 讀后續寫:三大出彩收尾設計(解析版)2023年新高考英語讀后續寫練習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