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中女性人物的悲劇性分析7600字】_第1頁
【魯迅小說中女性人物的悲劇性分析7600字】_第2頁
【魯迅小說中女性人物的悲劇性分析7600字】_第3頁
【魯迅小說中女性人物的悲劇性分析7600字】_第4頁
【魯迅小說中女性人物的悲劇性分析7600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魯迅小說中女性人物的悲劇性分析目錄TOC\o"1-3"\h\u3023一、引言 一、引言魯迅先生的小說剖析人生百態、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種種現實,成為了最具力量的一種文字載體。魯迅先生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寫道:“我的取材,多來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這一句話基本已經奠定了他筆下的人物基調:孤獨、悲苦、凄涼。我們很少在魯迅的小說中看到滿臉喜悅的人物,雖然孔乙己和阿Q會經常笑,但那是一種無奈的笑,一種藏在骨子里的悲哀。對于當時的中國而言,魯迅先生無疑是具有預見性的,他用敏銳的目光,凌冽的筆鋒,刻畫出一個又一個生動形象的人物。而魯迅在刻畫這些人物時,將目光放在了當時中國最底層、最沒有地位的婦女身上,因此,造就了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魯迅筆下的女性大致概括為兩類,一類是舊社會農民婦女,如單四嫂子、祥林嫂等,她們多貧困清苦、愚昧無知;一類是城市女性,如子君、愛姑等,她們渴望自由,為此獻出生命。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個不同”,這句話也可以放在她們的身上。二、魯迅小說中舊社會農村婦女形象分析(一)《明天》中的單四嫂子分析1孤寂悲苦的一生《明天》是魯迅先生首部表現女性命運的小說,收錄于魯迅小說集《吶喊》。小說名字《明天》已經在一開始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蒼涼而悲苦。明天,無論站在何時說這個詞,它都代表將來,非現在。無論作者或主人公,都想在擺脫現實,逃往明天。為什么要逃脫?因為這個現實真的太苦了。《明天》這篇小說很短,故事也很簡單明了。單四嫂子前天喪夫,靠著紡棉紗的技術養活自己和三歲的兒子寶兒,日子清苦,寶兒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可是,寶兒卻病了。文章一開始就是單四嫂子抱著寶兒坐在床沿上,心想著自己已經求過神明,也許過心愿,寶兒的病很快就會好了,如果還不好,就去找何小仙。在這里,我們又可以看到單四嫂子身上的封建愚昧,可以說,正是這種封建迷信思想,斷送了寶兒的生命,也斷送了自己的未來。小說中有過一絲溫情的描述,想那時候,自己紡著棉紗,寶兒坐在身邊吃茴香豆,瞪著一雙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說,“媽!爹賣餛飩,我大了也賣餛飩,賣許多許多錢,我都給你。”這時的單四嫂子心中充滿了希望與美好,可是,轉瞬即逝的溫情沒有任何意義,只會更加凸顯出悲涼。2.悲劇性的來源單四嫂子的悲劇性在于她的孤寂,丈夫不在了,兒子也不在了,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孤寂地活著這個黑暗的世界。而且,她的寡婦生活也并不寧靜,小說中還有幾位人物,單身男子紅鼻子老拱和藍皮阿五,他們對于單四嫂子的悲慘生活沒有一點同情,反而是一種非分之想。雖然小說中并沒有詳細描寫,但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單四嫂子此后的生活充滿了艱辛與孤寂。一個可愛的孩子,一個善良的母親,這本應該是母慈子孝的幸福生活。可是,在那個時代里,他們母子倆沒有一點“分外”的要求,只想憑借自己的辛勤勞動來換取基本的生活。他們被時代剝削的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僅僅是能活下去就行。可是,即便是這樣的沒有希望,命運更是讓單四嫂子更加體會到什么是悲痛。正如《吶喊》的序言中所說的:“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看客就是這個冷漠的時代、以及冷漠時代中冷漠的人。魯迅先生想通過這些小說,來喚醒人們心中的良知,驅散社會的冷漠。(二)《祝福》中的祥林嫂分析1封建愚昧下的犧牲品祥林嫂應該是魯迅筆下我們最為熟悉的女性角色,也是女性覺得命運最為突出的一個角色,是最為典型的農村婦女角色,可以說通過這個角色,似乎能看到當時的中國農村悲劇婦女。從《祝福》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祥林嫂的個性善良、勤勞,同時又愚昧不堪,以及思想的麻木。祥林嫂勤快善良,在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她逃到了魯鎮打工,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幸福的生活。她在魯家打工時,什么活都搶著做,魯家的人也很喜歡她。那個時期的祥林嫂臉上總是掛著笑,因為通過勞動獲得的成就讓她感到喜悅。可是,沒過多久,她的婆婆將她抓回去嫁給別人,祥林嫂不愿再嫁,可是抵抗不了,背上了“不守節”的罵名,這成為了她悲劇人生的推手。代表封建政權的魯老爺對她冷酷至極,都不愿意看她一眼,一直想將她趕出去。同為農村婦女的柳媽,在神權的毒害下,對她進行“陰司”思想的灌輸,造成祥林嫂心中最大的幽閉。在那個時代,每個人都是幫兇。祥林嫂飽受著非議,雖然還是勤快善良,但是大家都不愿意讓她去碰那些“神圣”的器皿,最后四嬸的一句“你放著罷,祥林嫂!”徹底摧毀了祥林嫂的內心與精神,使她成為了街頭上的一個乞丐。2死亡是一種解脫回顧祥林嫂的一生,丈夫早逝、兒子阿毛被狼叼走、背上“不守節”的罵名,雖然勤勞善良,可是在這個時代這樣的品質并換不來別人的關心。祥林嫂也曾掙扎過、固執堅強,在丈夫去世后勇敢逃離,自食其力;兒子去世后,也沒有沉浸于其中無法自拔,只是偶爾自責;在被婆婆要求再嫁時,也奮力反抗;為了自己的“清白”,去廟里捐門檻。可是,再善良堅強的人,也會被時代的車輪碾壓而過。《祝福》的開端寫的是“送灶”,結尾又進行了呼應,描寫了“祝福”之夜美好喜慶的景象。魯迅先生運用這種充分諷刺意味的手法,在一片喜悅之中,勤勞一生的祥林嫂卻死于饑寒交迫與命運的折磨之中。當我們讀了這篇文章時,有不少學生表示,也許對于祥林嫂而言,死是最好的解脫。而當一個時代已經淪為這樣,人們將死當做是幸福,那這個時代是無可救藥的。魯迅先生用一種冷峻的筆法進行描寫,將悲劇感以藝術的手法傳達出來,將那個吃人的社會呈現在我們面前,即便我們不是處于那個社會,也能夠從祥林嫂身上感受到深深的絕望。三、魯迅小說中城市婦女形象分析(一)《傷逝》中的子君分析1追求自由卻困于婚姻子君是魯迅小說《傷逝》中的女性角色,這篇小說也是魯迅先生唯一的愛情小說。子君受過良好的教育,是“五四”運動狂潮下的女知識青年,她與其他社會婦女有很大的不同。她談論泰戈爾、談論雪萊、談論伊學爾;她以民主的思想武裝自己,積極向上;她敢于沖破森嚴的封建禮教,敢于追求自己的愛情。這樣的女性角色不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光輝閃耀的,可是,這種幸運中又包含著不幸。子君掙脫封建的禮教,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愛情,與涓生走入婚姻的殿堂。可是在婚姻后,子君似乎被封建婦女的思想所感染,不再學習新的思想,固步自封,甘愿當一位賢妻良母。可是,對于涓生來說,這并不是他想要的妻子。兩人之間漸漸產生了隔閡,子君覺得自己與涓生的差距越來越大,逐漸產生了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就是封建社會中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所導致了,子俊看似思想進步,但還是沒有逃脫封建思想的束縛。最后涓生放棄了子君,子俊絕望悲苦,只好回到封建的家庭中,在無愛的余生中郁郁而終。看似具有進步思想的子君,最后還是步入了封建婦女的道路。2女性獨立的魅力愛情是抽象的,而生活是實際的,有些時候甚至比不上一碗面,人不能總是生活在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之中,更不能陷于抽象的愛情之中。當勇敢善良的子君陷入愛情后,她不僅沒有得到愛情,還失去了自己。魯迅先生對子君這個角色充滿了無限的惋惜與沉痛,而對于我們而言,子君這個角色似乎在很多女性身上可以尋找到。當然,也并不是不能陷于愛情,而是既要有愛情,也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這與現在很多女性所提倡的女性獨立有相同之處。不用擔心在婚姻中保持獨立會讓人覺得遙遠,相反,會讓人覺得具有魅力。(二)《離婚》中的愛姑分析1力爭反抗卻徒勞無功愛姑是魯迅小說《離婚》中的女性角色,她雖然是農村婦女,但是通常也會將她歸納到城市婦女之中,因為在物資上,愛姑的家庭在農村中稱得上富裕,在精神上,也沒有農村婦女那般的愚昧無知,是魯迅筆下最具有反抗凈勝的農村婦女形象。從小說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關于離婚的故事。《離婚》這篇小說在敘事手法上與其他的幾篇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全篇幾乎都是以對話的形式進行,在對方中,我們一一知曉了整件事情的過程。愛姑是莊家家主莊木三的女兒,作為家中的獨女,從小備受寵愛,也因此在性格上較為大膽潑辣。在婚姻中,丈夫與一位小寡婦有關系,她沒有絲毫地退讓,大罵他的丈夫。公公與丈夫沆瀣一氣,她也是毫不畏懼。后來丈夫要休了她,她奮力反抗,想要通過公道來獲得勝利。她將希望寄托于七大人,希望七大人能夠為自己主持公道。可是七大人看上去知書達禮、很講公道,可是,他所維護的不過是封建社會中以“夫權”為主要內容的封建體制。最后,愛姑希望破滅,反抗徹底失敗。2切勿自欺欺人愛姑雖然是魯迅筆下最具有抗爭精神的女性,可是,在本質上還是封建婦女。她所要抗爭的不是為了離婚,而是為了不離婚。丈夫對她不忠,夫家對她不義,她想的還是不離開這個家,甚至為此不惜奮死相斗。斗爭精神固然是值得欽佩,但是斗爭的目的卻是可笑的。在夫權之上的時代,愛姑一切的抗爭都是白費。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雖然現在女性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烈,但是仍有一些女性像愛姑這樣,即使是生活在不幸福的婚姻中,也不愿意離去。也許,我們可以從魯迅先生的這些文章中可以找到一些啟發,別在自欺欺人,等待著丈夫回心轉意,或者覺得離婚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到頭來終會害了自己。四、魯迅小說中造成女性悲劇命運的原因(一)封建社會的等級壓迫在散文和小說中,他充分表達了對封建的家長制度和傳統道德教育觀念的憤慨。封建統治階級及其對婦女壓迫和奴隸制的思想導致中國婦女數千年來一直處于社會最底層難以翻身,從肉體到精神都承受了無盡的痛苦苦難。魯迅以激進的民主和深刻的人道主義,對傳統封建制度進行無情的打擊,也體現出他對中國舊時代的女性的悲劇人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魯迅先生指出,在舊時代的封建禮教制度之下,婦女一直處于社會最卑劣的地位,是承受著非人待遇的奴隸。女人在一個男人的眼中,只不過是玩物,生氣的時候可以隨意打罵,家庭的操持者,到了晚上就變成了陪侍和繁衍后代的工具。在傳統老式婚姻中,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妻子女性是一個家庭主婦,享受著家庭帶有的聲譽,丈夫富貴妻子也有光,丈夫失去妻子也受辱。可是她們的實際情況,歸根結底只是一個女性奴隸。婦女在這個世界不可或缺的事業只是一個具有生物意義的性別特征。魯迅非常辛辣地指出:在奴隸社會,男性主人可以任意強奸女性囚犯,女性奴隸。對于貨幣社會來說,“男人花幾個錢,可以讓他在女性身上想要得到東西,而老式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卻比嫖妓更為高端。男性可以得到永久的財產。魯迅小說中的祥林嫂的形象,是他對封建宗法制的尖銳批判和否認。悲慘生活的她正在尋求只不過是活著,哪怕是像牛馬一般,以奴隸式的生活下來就足夠了,但是被婆婆如同畜生賣上山時,盡管丈夫已經去世,但是其家長代替了丈夫對她繼續有所有權,這是一種族權的壓迫,更有著至高無上的“神靈”對她從肉體到精神的雙重壓迫,像祥林嫂這樣的底層女性哪里有活路,就算想作為奴隸一般的活下去都只是奢望,只能在恐懼中死去。魯迅對這種在封建社會的壓迫下悲慘的女性深深同情,也對封建社會的殘酷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和控訴(二)禮教倫理對女性的要求封建父權制度和社會欺壓造成的情況是全社會對女性的壓迫。魯迅在“我之節烈觀”,“病后雜談”等等文章之中深刻揭示了傳統社會在塑造婦女過程中遵循的邏輯思維:首先是對婦女在道德上的“贊美”,通過貞節牌坊等手段將女性地位提到很高,以此來樹立給千萬女性的偶像形象。魯迅曾經在文中寫道:“總的來說,死了丈夫的女人只能守節或者選擇死亡,如果遇到強暴只能死亡,將這種境遇的人一通贊美,世道人心就是好的,中國就得救了。”再就是對婦女的處罰了,女性一旦在原本所設定的軌道中產生了偏離就必須受到嚴懲,魯迅在“病后雜談二”中寫道:“人人都知道,從周到漢,有一種針對女性酷刑被稱為幽閉……這幾年來真讓我不得不驚訝。”“這樣的人,是一個軟弱的,突然遭遇男性強暴,當父親兄弟和丈夫不能救她,鄰居不幫忙,只是在談論她死了沒有?這樣死了有多好,活得又怎么不好,所以出現了很多貞潔烈女。魯迅在沉重的反思中又得到結論“這樣的女性還不如死了”,可是被侮辱的女性真的就應該去死嗎?魯迅來一次次的教訓中感受到傳統倫理道德對傳統女性心理到底造成了多么強烈的影響。魯迅站在受到侮辱的女人的立場上,也站在公平正義的立場上,替數千年來受到誹謗的、苦難婦女的伸張正義,對封建社會的婦女遭受到的荒唐和不合理的觀點進行尖銳和徹底的批評。(三)女性主體意識的缺乏封建惡勢力的頑強、封建禮教的思想根深蒂固,讓封建社會下的女性不得不接受悲慘的命運。魯迅不只揭示了當時社會環境和意識形態是使婦女蒙受苦難、思想落后的根源,又闡述了婦女自身的精神的衰微和思想的腐化,對婦女悲劇命運的思考比同時代的其他人了解得更深刻。他們大多數愿意接受安排的命運,作為奴隸地位的幸存者,這突出婦女自身的精神弱點和意識形態的局限。在他們心中占主導的還是數千年的封建文化傳統,不知不覺中表現出一個謙卑卑微的奴隸氣質。魯迅先生對中國人民的過去生活做了深刻和深刻的總結:“其實中國人從來沒有爭取人的資格,最多也就是奴隸資格,直到現在都是這樣,但是不如奴隸也是常有的事。就好比祥林嫂,她做的所有的努力,從逃脫抗婚到捐門檻讓人踩踏,都是為了爭得一個做奴隸的資格。一旦完成目的,在逐漸露出微笑,。她們的渴望是多么低下,他們的愿望是怎樣的微不足道,更別提能去喚醒女性的自我意識了。老式的婚姻制度下男女不平等關系是男人對女人的奴役和,是階級壓迫,男人和女人之間的矛盾帶有與階級矛盾本質。中國舊時代的女性的社會地位極為低下,又要被周圍的讓你潑臟水,接受倫理道德各種束縛。讓那個時代的中國女性毫無解放之路。這是魯迅對舊時代的中國封建制度下的女性命運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五、女性解放的路徑探索(一)思想上的解放小說“明天”中的單四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離婚”中的愛姑這三位女性形象很明顯的反映出數千年來的封建傳統牢牢的將女性固定在“賢妻良母”的位置上,讓她們失去了自我意識,無法動彈,沒有“自我”的精神女人總是單方面的服從和奉獻。千百年來的傳統思想,讓婦女們以封建的倫理守則為由,讓女性甘愿處于封建禮教所讓她們成為的那個樣子,她們盲目依附與男人,甚至維護封建道德觀念愿意“做奴隸”,犧牲她們的自身的身體和靈魂,實現社會“行為準則”的要求,魯迅將批判對準封建道德文化,揭露封建的道德傳統對婦女強烈壓迫。通過這些女性形象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筆下的舊時代女性,無論是聽話,掙扎還是抗拒,都不能逃避被奴役的命運。關鍵問題在于無處不在的封建勢力和封建思想對婦女思想和身體的禁錮,因此,獲得真正解放的婦女必須有獨立的意識形態,必須取得思想上獨立。為自己爭取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權利,不然這種抗爭是毫無意義的。“傷逝”中的子君是受到五四運動新思想的新時代青年,她身上帶有明顯的反抗精神和個人主義,可是她并沒有擺脫封建夫權思想的束縛,誤認為婚姻自主就是個人個性的解放,但是在經濟上沒有實現獨立是很難真正擺脫夫權社會的。(二)經濟上的獨立子君和祥林嫂,單四嫂等社會最底層的農村婦女不同,她受到“五四運動”影響,是個新時代女性。當她所愛的涓生把打破傳統習俗習慣,男女平等的思想傳給子君使,她充滿好奇心,充滿對自由和解放以及民主的向往。為了爭取愛情、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自由,她果斷地離開了封建的囚籠,并與涓生走到了一起。婦女解放的新觀念在這個女孩心中成為一個明亮的彩虹。面對人們的嘲笑、冷酷、無情的目光,她毫不在意,她的宣言和行為是對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的否定和鄙視,也是對傳統封建的婚姻制度進行了背叛,在爭取愛情和戀愛自由上踏出了第一步,標志著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作者在文章對子君的這種精神和毅力充分的進行了肯定。可是他們在一起的時間不到一年,感情就破裂了,不得不讓人深思。回想起他們的愛情,雖然很短暫但有過美好的時刻,特別是子君一直生活在美好的回憶里,可是這就像是一個泡泡里的美夢,如果碰到現實這根刺,馬上就會破散,他們的感情抵不過生活的柴米油鹽,最后這對夫妻也生離死別。(三)婦女解放要與社會解放相結合子君個人的悲劇顯示了個人解放是有極大的局限性的。表明了女性想要得到真正的個性解放只有與社會解放結合到一起,在社會解放的前提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個性解放與個性獨立。個人解放是人格獨立的必要前提,個人經濟獨立是獨立人格的物質基礎,失去物質基礎,不可能有真正的個性獨立。個性獨立只能在徹底解放個性的基礎上實現。子君的悲劇表明,經濟上無法獨立,婦女解放就難以真正實現,遲早會崩潰。以個性解放為武器,單獨與封建勢力進行斗爭,結果只能是失敗。魯迅先生在“婦女解放”中進一步指出:“先要解放社會,而后自己才能獲得解放”。婦女的真正有效解放必須是整個社會的變革之后。要把婦女解放與社會革命結合起來,把個人解放與社會解放聯系起來。結束語魯迅先生曾在《野草》的題詞中寫道:“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魯迅先生的小說深刻反映出當時婦女的悲慘命運,對當時黑暗社會對普通婦女的壓迫與殘害進行了沉重的控訴。如今雖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