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下冊全冊教案(蘇教版)_第1頁
初二生物下冊全冊教案(蘇教版)_第2頁
初二生物下冊全冊教案(蘇教版)_第3頁
初二生物下冊全冊教案(蘇教版)_第4頁
初二生物下冊全冊教案(蘇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二生物下冊全冊教案(蘇教版)

第十單元:生物和環境是統一體

第25章:生態系統

第一節(25.1):生態系統的組成

教材分析

生物與環境是一個整體,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

做生態系統。生態系統主要由生物和非生物兩部分組成,生態系統的生物部分主

要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部分組成,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陽光、空氣、水等。

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和消費者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形成了食物鏈,許多食物鏈彼

此交錯連接又形成了食物網。環境中的有害物質能夠通過食物鏈進行富集,并最

終危害人類。

知識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

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3、舉例說明食物鏈的富集作用。

能力目標

能根據文字、圖片等資料進行觀察或分析并探究有關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愛護生物、保護生態系統和保護生物圈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1、導課

溫故而知新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有一個共同的家園,這就是一一生物圈。

想一想,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條件呢?(營養物質、陽光、空氣、

水,還有溫度和生存空間等)。

溫故而知新2: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那么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有

哪些呢?(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情景引入

師:(點擊看圖片)同學們,假如你現在正置身于這樣優美的環境中,你會看

到什么呢?你會聽到什么呢?你會想到什么呢?

生:……

師:這時候,你想過這些環境中的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嗎?你想過生物與非

生物之間的關系嗎?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像是一張無形的大網,這張網正是我們今

天要研究的生態系統中的“生命之網”。

2、授課

(一)生態系統的組成(板書)

師:生物和環境是統一的整體,就像這片樹林一樣。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

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板書)一片樹林,一塊農田,一個湖泊,

一塊山地、一個池塘、一個小花園等等,都可以看做是一個個生態系統。那么,

生態系統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呢?下面,讓我們來觀察并分析兩幅圖片。分組討

論下面幾個問題,看看哪個小組討論的最熱烈,討論的結果最準確。

生:觀察、討論、分析并回答。

生1:樹干(植物)一昆蟲幼蟲一啄木鳥。

生2:會慢慢消失。

師:通過剛才的討論你們知道植物、動物和真菌等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分別

扮演什么角色嗎?請同學們自己看書,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并說明原因。

生:(看書)

師:在生態系統中,植物扮演什么角色呢?

生:生產者。

師:為什么?

生:(略)

師:在生態系統中,動物扮演什么角色呢?

生:消費者。

師:為什么?

生:(略)

師:隨著動物的攝食,食物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流入動物體內。那么,在生態

系統中,真菌等微生物扮演什么角色呢?

生:分解者。

師:為什么?

生:(略)

師:樹樁在腐爛的過程中還有另一類你們看不見的生物在起作用,那就是細

菌。通過細菌和真菌等的共同作用,動植物的尸體、植物的落葉以及熟透了掉落

在地上的果實等被分解,其中的有機物被分解成簡單的物質,歸還土壤,供植物

重新利用,所以它們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想一想,如果沒有了分解者,地球會

是一幅什么樣的景象?

生:(略)

師:(點擊)同學們請看大屏幕,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可以用這一圖

解來表示。從圖上你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最終都要被分解者分

解,而分解以后的物質又被生產者利用,這說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是

一個什么樣的關系?

生:相互依存的關系。

師:現在請你們再觀察這幅圖片。圖中除了有生命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

者以外,還有什么?

生:還有陽光等。

師:生態系統的組成除了有生物外,還有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等非生物部

分。通過剛才的觀察和前面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做幾個練習。(點擊練習)

師:農民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收獲著果實,那么他們是生態

系統中的生產者嗎?為什么?

生:不是。因為在地球上,只有綠色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它們

才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

師:可以這樣理解,人是社會意義上的生產者,植物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生

產者。

(二)食物鏈和食物網(板書)

師:我們知道,動物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所以消費者和生產者之

間以及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總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例如,草

被兔吃,兔被狐吃,狐被狼吃等等。大家還能想出其他的例子來嗎?小組討論一

下,看哪個組同學舉例最多。

生:討論并回答。

師:很好,現在請同學們看書中的圖251,請你們用箭頭把消費者和生產者

連接起來,注意箭頭要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下面我先做一個示范。(點擊圖片做

示范)

如:草一昆蟲一青蛙一蛇一貓頭鷹,這就叫做一條食物鏈。下面我們就用這

種方法連接書中的圖。看哪些同學連得又快又好。

生:(連圖)。

師:你連接的這些食物鏈有多少條?

生:9條。

師:連接完后,大家看這幅圖像不像一張網?

生:像。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在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

錯連接,就形成了食物網。

師:在食物鏈和食物網中,一種生物數量的變化往往會引起其他生物數量也

發生變化。在這張網中,假如蛇的數量大量減少,哪些生物的數量可能會發生變

化?發生怎樣的變化?

生:青蛙的數量可能會增加,昆蟲的數量可能會減少等。

師:我們在研究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時候,有沒有想到我們自己在食物網中處

于什么位置呢?請同學們課后通過進一步探究來確定我們在食物網中的位置,好

不好?

(三)食物鏈的富集作用(板書)

師:當人類排放的有毒物質進入生態系統,情況會怎樣呢?下面讓我們來看

一幅圖片(教科書中圖252),通過觀察你們發現了什么問題嗎?小組討論資料分

析其中的兩個問題。

(1)如果這些積累了很多有毒物質的魚被人吃了,會產生什么后果呢?

生:人會中毒的。

(2)有毒物質是通過什么途徑到達大魚體內的?

生:通過食物鏈。

師:很好。那么這些有毒物質是從哪里來的呢?

生:工廠排放的廢水,廢電池隨手扔入水中,生活污水排入水中...

師:這說明了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破壞,而一旦生態系統被破

壞,那么最終受到危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師: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個著名的由于有毒物質富集而造成人身傷害的事例,

這就是日本的水俁事件。

(點擊小資料)

師:每次讀完這個事例的時候,我的心情總會變得非常沉重,我在想如果這

樣的事件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會怎樣?而我們還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

們自己,或者我們人類的身上嗎?我們應當怎樣做才能保證生態系統不被破壞呢?

生:我們每個人必須關愛生物,保護環境。

師:既然同學們都認識到這一點了,那么為了我們的生存,為了地球的生存,

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吧!

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懂得了很多關于生態系統的問題,知道了

生態系統的組成,生態系統中食物鏈和食物網的關系,還知道有毒物質還能通過

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富集,并對生物造成嚴重傷害。下面請你對照本節目標,看看

你們是否達到了有關要求。(點擊目標)

生:看書。

師:釋疑解惑。

教后反思:

第二節(25.2):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設計依據與構想】

新課程強調教學中應遵循“面向全體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要逐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

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學習并掌握一定的生命科學知識和技能,理解科學、技術、

社會的關系,并且能將學到的知識充分地運用到生產和生活當中。倡導探究性學

習和小組合作學習。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本節課的難度相對較大,因為這節課既

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等方面的知識,又涉及能

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一節綜合課;既與我們人類自身的實際生活和生產密切相

關,又與全球的環境、資源密不可分。因此,本節課應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

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采用自讀,小組討論、圖例展示、分析計算、實例介

紹等方式,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到生物學科知識,再運用生物學科知識去指導學生

的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辨證思維和發

散思維。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使學生相互交流總結,取長補短,以獲取

新的知識體系;突出體現新課標“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探究性學習”

的理念。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對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特點。

3、使學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過程,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

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總結,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的思維能力,

從而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通過圖片等的觀察,培養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

3、通過生動有趣的例子激發學生討論、交流的欲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小組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正確認識我們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在物質循環

和能量流動中的作用,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和資源意識,使學生更加熱愛大自然

和保護大自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及特點。

2、碳循環過程。

教學難點

1、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分析。

2、生態系統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關系。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查找有關生態農業及溫室效應等相關資料。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師:請大家欣賞一段動畫!并討論后面的問題。(大屏幕出示這樣的情境動畫)

魯賓遜流落到一個荒島上,那里除了有能飲用的水以外,幾乎沒有任何食物,

隨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雞、15kg玉米。然后出示問題:你認為以下哪種生

存策略能讓你維持更長的時間來等待救援?試說明理由。下面有兩項選擇:

1、先吃雞,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時用一部分玉米喂雞,吃雞產下的蛋,最后吃雞。

學生討論。

師:大家都很聰明,都選擇第二個答案,理由也比較充分,因為第二種吃法

可以給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維持更長的時間來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動都

伴隨著能量的變化,沒有能量的供給也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能量的流入、傳

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就是能量流動,在能量流動的過程中伴隨著物質循環。那

么,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是怎樣流動的?物質是怎樣循環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

研究的主要問題。

設計思想從學生喜歡的動畫入手,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

思考,再加上教師語言的小結,直接切入本課主題,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興

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注意,將枯燥的問題形象化、生動化和趣

味化。

二、新課教學

活動一: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生態系統能量的源頭是什么?怎樣流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渠道是什么?

能量是怎樣流動的?

2、播放課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示意圖。

3、學生回答: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太陽能。

4、引導啟發:不是所有的太陽能都參與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只有被生產

者固定的太陽能才能流動。

5、師生談話:生產者是如何固定太陽能的呢?是生產者(綠色植物)通過光

合作用,把太陽能固定在有機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樣流動的呢?是通過食物鏈

和食物網進行流動的。我們把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個營養層次稱為營養級。那

么能量是怎樣逐級流動的呢?第一級是綠色植物,第二級是以植物為食的動物,

第三級是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以此類推。

6、分組討論:能量在流動過程中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呢?你能發現什么規律么?

7、播放課件:生態系統能量流向示意圖。

(推薦一個同學歸納其中心內容,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8、師生交流:在能量流動的過程中,綠色植物固定的太陽能有三個去處:一

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動消耗了,即通過細胞呼吸釋放和生命活動利用了;儲存在

體內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營養級;沒被利用的枯枝落葉和下一營養級攝食未消

化而排出的糞便中的這一部分被分解者釋放出來。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動

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

設計思想本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本部分的教學策略是先

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然后播放教師自己制作的直觀性較強

的“能量流動圖解”使學生對“能量流動”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通過

學生小組討論與教師引導啟發相結合、師生談話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能量流

動的過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體現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生物科學

素養”的理念,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辨證思維和發散思維,對生態系統是中食

物鏈和食物網的理解更加深刻,讓學生感受到生物之間是緊密聯系的,有利于培

養學生辯證的生物學觀點。

活動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1、教師語言導入:在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中還伴隨著物質循環,其中碳

循環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質循環。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氣體是空氣中的主要氣體,

也是碳參與物質循環的形式之一。下面我們就來討論,碳循環是怎樣進行的?

2、復習鞏固:寫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說明二氧化碳在此過程中的

作用。

3、學生分組討論,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圖,結合書中的課文,練習描述碳循

環。

4、師生共同小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生態系統中,主要依賴于綠色植物

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變成有機物,再通過食物鏈進入動物和其他生物體中,

因此從碳循環可見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

碳合成為有機物。另外,生物體內的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可將二氧化碳放回到

大氣中;還有一部分生物遺體沒有被分解者分解,轉變成為地下的石油和煤,暫

時脫離循環,但一經開采燃燒,便可產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環。

5、教師引導探索:近年來,由于人類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燒化石燃料

以及環境污染,因而使大氣中C02的濃度明顯增加,導致溫室效應。那么應如何

解決這一問題呢?請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

6、小組討論并回答。

設計思想本部分是本節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我采用的教學策略是:

從回顧舊知入手,通過知識遷移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再通過分析、討論、交流、

填空等形式加深對“碳的循環”知識的理解;通過“課堂延伸”引導學生利用新

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生

活中的問題的理念,并展開科學、技術、社會的關系(STS)教育,并通過“溫室

效應”問題的討論,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活動三:全課總結,課外延伸

師: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都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實現的,物質

是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而能量又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

斷地在生態系統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復,兩者密不可分。

師:請大家閱讀書后的課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體富營養化,并且回去做模

擬實驗,或制作一個小的生態球。

設計思想通過簡單的語言對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之間的關系進行概括,使學

生知道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之間是彼此聯系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也是密不可分

的。有利于學生樹立普遍聯系的辯證的生物學觀點。再加上課外探究的設計,使

學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實際意義,將課堂內容引申至實際生活,有

利于激發學生實踐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

科學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

【教后反思】

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第一節(26.1):生物圈中的各種生態系統

【設計依據與構想】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本節課的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他們經過近兩年的生物

課學習,特別是現行初中生物教材始終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對本節課的教學已

經有了大量的知識儲備和感性認識。本節課的設計是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對以前

學過的知識的再現,引導出新的學習內容,揭示知識之間內在的客觀規律,使他

們體驗到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帶來的樂趣;通過對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的生態

環境的研究,學習調查和觀察的方法,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認識,提高學生

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及環境保護等內容,

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生物圈中生態系統的類型。

2、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3、生態平衡的概念和特點。

4、了解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特點。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自覺為維持生態平衡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當前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認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園。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生態平衡的概念及特點。

2、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特點。

教學難點

生態平衡的概念和特點。

課前準備?

教學課件、幾種生態系統的視頻資料、掛圖、自制的生態瓶等。

課時計劃?3課時

【教學流程】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景)

復習生態系統的概念,分析森林生態系統的組成。

引出:地球上生態系統的種類。

設計思想開門見山直點主題,既復習鞏固已學的知識,又為新知識的學習做

好鋪墊。

二、新課教學

1、生態系統的種類和特點:

教師:利用課件,出示通過視頻材料所要解決的問題:

(1)通過欣賞生態系統的視頻資料說出:生態系統的種類和特點

(2)利用課件,出示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并總結出各種生態系統的共同

特點:

生態系統內部不斷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流動。

每種生態系統都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有限的,實例:野草燒不盡,春風吹

又生)。

學生:對比海洋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和荒漠生態系統的組成,比較這些

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

結論: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調

節能力越強。

設計思想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視頻教材能夠再現各種生態系

統的自然狀況,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加深印象。

2、生態平衡:

教師:利用課件展示火山爆發、地震等自然災害對生態系統瞬間造成的破壞、

人為因素對生態環境的調節能力的破壞的現象。提出問題:(引出生態平衡的內容)

學生分析得出結論:

(1)分析一個處在正常狀態下的熱帶草原生態系統和一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組

成,得出:生態平衡的概念。

(2)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得出生態系統是一種動態平衡。(注意:種類和

數量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設計思想創設新奇的情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邏

輯思維的能力,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3、地球上所有生態系統的總和構成了生物圈:

利用課件播放電影科幻片《TheDayAfterTomorrow末日浩劫》(又名:明

天過后)中,全球生態平衡被破壞后,出現的各種自然災害的場面(地震、雪災、

海嘯、冰雹和龍卷風等自然現象)。引出地球上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個大的生態系

統中:生物圈

自學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一一生物圈的位置和概念。

設計思想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親身體會到我們人

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大的生態系統中,為不出現末日浩劫中的場面,提高自覺保護

環境意識。

(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景)

播放當前我國各地的自然、經濟的專題片,把學生分成分城市、農村、山區、

海濱四個小組進行討論:當前城市、農村、山區、海濱的經濟發展特點及環境狀

況:

(根據自己對不同地區資料的掌握情況,自由分組)

每個小組選一名學生對所在小組的研究情況進行匯報交流。

設計思想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我國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情況

展現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分組討論,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培養了合作學習的意識;通過交流,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

二、新課教學

在匯報交流總結時,教師提出:中國人口最多的農民,所從事的產業是農業,

那么,我國以前靠天吃飯的農業狀態和現在的農業狀況有什么不同呢?在學生討

論的基礎上,引出:

1、農田生態系統(典型的人工生態系統)。

欣賞一組從網上下載的圖片,比較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生系統和一片農田生

態系統。

分析:對比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生系統和一片農田生態系統什么差別。

得出結論:(1)經過人工改造的生態系統是不穩定的,其生態平衡需要人類

的維護。

(2)人類需要對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有利的生態系統。

設計思想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

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學習求知。課件中使用了從網上下載的圖片、視頻等資源,體

現了資源的共享是時代的要求,學習的根本在于擁有共同的資源。

2、閱讀材料:教材P100,了解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

設計思想發揮教材資源優勢,學會分析、運用材料,為突破教學的重點內容

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學生創新學習的能力。

3、方案一:出示老師制作的生態瓶。

討論:瓶內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的生態系統還是人工的生態系統。

如何維持瓶內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方案二:根據實驗小組討論如何制作一個小的生態瓶。

1、根據問題,作出假設,討論和提出制作一個小型生態系統的方案。

2、分析影響這個小型生態系統的因素、討論如何維持瓶內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的方法。

設計思想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情景創設中,強調創設盡可能實在的真實情景,

因為真實的情景接近學生的生活體驗。上面兩個方案都給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學習

情景,使學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決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維的拓展,提高課堂的實

效性。

(第3課時)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景)

復習:

1、農田生態系統的結構特點。

2、利用課件展示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圖片,分析二者有什么區別。

設計思想由此引出本節課的主題,使課內學習與課外調查活動得到有機結合,

使知識系統化。

二、新課教學

教師:利用課件出示研究型課題:對比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

學生:室外調查觀察前準備

1、把學生每8人分成一組。

2、觀察過程中認真填寫觀察記錄。

3、觀察結束后討論研究觀察題,并形成自己小組的探究報告。

4、在考察過程中注意安全!

附表:

研究性課題用表(樣表)

思考題:

1、分析采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綠化和美化環境的優缺點?

2、如何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之間進行對比實驗。

設計思想本環節的設計,將課堂由室內延伸到室外,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自

主、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小組內研究,培養學生之間的協作與謙讓的人際交往

技能,增強自信心,培養參與社會決策的能力。在形成研究報告的過程中深化了

課堂內的學習成果。

【教后反思】

第二節(26.2):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園

【設計依據與構想】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最好的教育是個性化教育,最好的學習是自主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學生的主觀

能動性和創新性,增強實踐能力,進一步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根據本節課的教

學內容,教學設計主要從學生已有的書本知識以及生活經驗出發,采用研究性學

習的方式,結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心理需求,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

展的意義及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我們當前自然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

2、認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園。

能力目標

舉例說出人類生活對生態平衡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進一步提高學生熱愛生命,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平衡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我們怎樣來保護自然環境。

授課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通過剪輯形成的頻資料: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等。

學生準備,對比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的調查報告。

【教學流程及分析】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景)

利用課件出示資料:2005~2007年歷屆世界環境保護日的主題。

師:請同學們分析近幾屆世界環境保護日的主題,總結出設立世界環境保護

日的目的是什么?

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聯系上節課觀看的資料片片段,進行研究討論。

師生共同總結:全世界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大的生態環境中,為了保護這個

生態系統內的生態平衡,全世界各國人民必須攜起手來,作出自己的貢獻。

設計思想本導入改變了以往由復習引入新課的教學方法,通過對學生熟知的

近幾年的世界環境保護日的主題的分析,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

同家園,有利于本節教學內容的展開。

二、新課教學

(一)生物圈是人類的繁榮家園

師:利用課件播放視頻資料: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生:討論:

1、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

2、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各種不同生態系統的總和,假設其中某一個生態系統遭

到破壞,會對其他的生態系統產生什么影響?從而得出生物圈是一個整體。

設計思想利用視頻資料再現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使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