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用文言虛詞推斷方法_第1頁
上課用文言虛詞推斷方法_第2頁
上課用文言虛詞推斷方法_第3頁
上課用文言虛詞推斷方法_第4頁
上課用文言虛詞推斷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一、回顧虛詞

沒有完整的詞匯意義,但有語法意義或功能意義的詞。漢語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象聲詞。例如:①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展、變化、性質(zhì)、狀態(tài)的程度、范圍、時間等的詞。副詞能修飾動詞、形容詞,不能修飾名詞、代詞、數(shù)量詞。例如:①公【為我】獻之。②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③請【以劍】舞。④【以資政殿學(xué)士】行⑤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介詞與名詞、代詞及某些名詞性詞組結(jié)合,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對象、處所、時間等意義的詞。根據(jù)介詞結(jié)構(gòu)的意義和它們與中心語的關(guān)系,可以分為時地介詞、原因介詞、方式介詞、人事介詞四種。介詞結(jié)構(gòu)主要充當(dāng)句子的狀語。例如:①“而”②河水清且漣漪。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連詞連接詞與詞、詞組與詞組或句子與句子、表示某種邏輯關(guān)系的詞。根據(jù)連詞所表示的關(guān)系,可以分為聯(lián)合連詞、偏正連詞。表聯(lián)合關(guān)系又可分為并列連詞、遞進連詞、選擇連詞、承接連詞四類。表偏正關(guān)系的又分為讓步轉(zhuǎn)折連詞、因果連詞、假設(shè)連詞、條件連詞、目的連詞等。例: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以”作介詞后面跟名詞或代詞或名詞短語,構(gòu)成介賓短語在,句中充當(dāng)狀語例: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以”作連詞時,后面通常都是動詞例:1、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載以入助詞古代漢語中的助詞指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充當(dāng)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種輔助作用的詞。它一般分為結(jié)構(gòu)助詞(“之”),語氣助詞(“焉”“為”)、音節(jié)助詞(“其”“之”“而”)兩類。嘆詞感嘆或呼喚、應(yīng)答的詞。學(xué)習(xí)目標1、知識與能力:識記18個虛詞,掌握虛詞的推斷方法2、過程與方法:通過練習(xí)總結(jié)規(guī)律記得高考都考哪些文言虛詞嗎?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總共18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則者與之①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蒲松齡《促織》)②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③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將伐顓臾》)④圣心備焉(荀子《勸學(xué)》)語境是一只“青麻頭”藏匿在“針針叢棘”之中。由此可推斷“焉”是兼詞“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語境是交代寫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由此可推斷“焉”是代詞,代文章。“得焉”即“能夠看到它”。“焉”用在疑問句中,表示責(zé)備的語氣,由此可推斷“焉”是疑問代詞,可譯為“何、哪里”。“焉”用在陳述的語境里,是語氣助詞。一、看具體語境課堂演練:1、解釋下列句中“于”字的意義(1)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2)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3)況于將相乎()(4)而設(shè)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5)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于王()(6)趙嘗五戰(zhàn)于秦()(7)長于臣()在被對于向從比同,跟①舟遙遙以輕颺,風(fēng)飄飄而吹衣。(陶潛《歸去來兮辭》)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賈誼《過秦論》)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東山》)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難》)二、看對應(yīng)位置

“因”和“乘”位置對應(yīng),由“乘”是“趁著”的意思,推斷“因”也是此義。“利”“便”也是對文,都是有利的形勢。“以”和“而”處于對應(yīng)位置,“而”是表修飾的連詞。“矣”和“思”處于對應(yīng)位置,由“矣”是語氣助詞可推斷“思”也是語氣助詞。

“乎”和“哉”處于對應(yīng)位置,由“哉”是表感嘆的語氣助詞,可推斷“乎”與“哉”同義。課堂演練:1、解釋下列句中虛詞的意義1、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3、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放在句末,語氣助詞,表示測度.

在句中,在名(代)詞前,做介詞.放在形容詞之后,做詞尾①以余之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三、看語氣表達“其”表反詰語氣,可譯為“難道”。“其”表商量語氣,可譯為“還是”。表命令語氣,可譯為“一定”。④其皆出于此乎?“其”表猜測語氣,可譯為“大概”。⑤其孰能譏之乎?“其”表反詰語氣,可譯為“難道”。1、解釋下列句中虛詞的意義①項脊軒,舊南閣子也。②公子畏死邪?何泣也?③吾真真不能忘汝也!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⑤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⑥雷霆乍驚,宮車過也。⑦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表判斷語氣表疑問語氣表感嘆語氣句中,表停頓,表舒緩語氣表肯定語氣表陳述或解釋語氣表祈使語氣課堂演練:①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杜牧《阿房宮賦》)②石之鏗然有聲者(蘇軾《石鐘山記》)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④豎子不足與謀(司馬遷《鴻門宴》)⑤最先為昌黎韓愈所知(李商隱《李賀小傳》)四、看句式特點介賓短語后置句,“于”是介詞“比”的意思。定語后置句,“之”是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賓語前置句,“以”是介詞“憑借”的意思。省略句式,“與之”,“與”是介詞“和、跟”的意思。被動句,“為”表被動,是介詞“被”的意思。1、解釋下列句中虛詞的意義課堂演練:①君幸于趙王狀語后置句,“于”是介詞“被”的意思。被動句,“于”表被動,是介詞“被”“受”的意思。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之”是提賓的標志。③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句,“者”是定語后置的標志。④使不辱于諸侯。⑤漢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五、看代入檢驗

1、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線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飛騎因番請見仁杰乃引張釋之高廟大理丞狄仁杰斷善才罪止免官法是陛下法,臣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僅”不同

B“因”和”乃”相同,“止”和“僅”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僅”不同B“因”“乃”:“于是”“止”“僅”:“只”

文言虛詞大多是從實詞借用或?qū)嵲~虛化而來的,因而某個詞可以同時兼有實、虛兩種用法的情形極為常見,學(xué)習(xí)時必須分清哪是實詞,哪是虛詞。

1.分清虛實學(xué)法指導(dǎo)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介詞“替”、“給”動詞“作出”、“制定”2.辨明用法

有些虛詞不僅兼有實詞的用法,而且在虛詞范圍內(nèi)又大都有多種用法,這要根據(jù)它在句子里的作用來確定。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代詞代上文的“君子”副詞相當(dāng)于“難道”,加強反詰語氣D、有的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古今異義)3.通曉古今

要確切了解文言虛詞的用法,還應(yīng)常與現(xiàn)代漢語進行比較,弄清一些常見虛詞的古今變化,準確掌握這些詞與現(xiàn)代漢語中那些詞相當(dāng)。A、少數(shù)沿用下來學(xué)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發(fā)語詞夫、蓋,語氣詞矣、哉C、有的用法發(fā)生了細微的變化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表原因(現(xiàn)結(jié)果)。4.注意特殊現(xiàn)象文言虛詞中還有一些特殊現(xiàn)象,要特別注意。

(1)兼詞兼詞是指兼有兩個詞的意義和作用的單音詞,它所兼的兩個詞屬于兩個不同的詞類。投諸渤海之北(2)虛詞的連用虛詞的連用是為了加強語氣,較多的是兩個虛詞的連用,也有三個連用的。

而已矣虛詞記憶方法

1、遵循“先記少再記多”的總原則。“少”是相對于單個虛詞中用法最少、最簡潔的那一個,如虛詞“其”,使用最少的是用作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如: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其次,“其”用作連詞的情況也是比較少的。如:1.表示選擇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是……還是……”。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如果”。①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而用作代詞是最復(fù)雜的,必須要逐一記憶詳見虛詞用法表,這里不作一一說明。2、重點記憶有區(qū)別、易混淆的用法

高考的考查,喜歡將虛詞中常常被混淆、應(yīng)用中有區(qū)別的虛詞用法作為例子來考查,引學(xué)生掉進陷阱。如“而”,作為連詞使用時,修飾關(guān)系與承接關(guān)系是最易混淆的。要區(qū)別其實也不難,表修飾一般用在形容次后面(“吾恂恂而起”),前項修飾后項,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譯]:“溫習(xí)學(xué)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3、結(jié)合例句記憶會更牢固理解記憶,結(jié)合到虛詞便是要求將18個虛詞與實際的例子尤其是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句子結(jié)合來記,效果更明顯。必修1-5的學(xué)習(xí)相對重視,對教材中古文仍然記憶猶新,這樣記起來語境、意義、用法都有了,記憶便會更深刻、更牢固。4、分批記憶

高考虛詞的考查中,有的虛詞是高頻率出現(xiàn)過,對這些虛詞可以作重點記憶,如“之、其、而、以、為、于”;有些虛詞,在高考題中出現(xiàn)較少過,它們分別是“乎、者、也、焉、何、若”,這6個虛詞從意義、用法來說相對單一,學(xué)生記憶容易,所以難入命題者法眼,但是我們的復(fù)習(xí)指導(dǎo)中也應(yīng)要求學(xué)生遵循以上的記憶方法熟記于心;最后一批還有6個虛詞,“乃、且、所、因、與、則”,它們也要予以慢慢“蠶食”。另外,在實戰(zhàn)演練中注重整理、歸類、區(qū)別,以練習(xí)來檢驗自己的記憶效果,以整理、歸類來理清記憶的思路,以區(qū)別對待來分清特殊用法與一般用法,記憶便有了定時的反芻。同時,以課文例句來反推意義及用法也是行之有效的復(fù)習(xí)記憶虛詞的方法,不妨認真揣摩使用。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種復(fù)習(xí)、記憶方法不可能孤立運用,綜合起來記憶才能產(chǎn)生實際效果。文言虛詞7看推斷方法一、看語法結(jié)構(gòu)①先妣撫之甚厚(歸有光《項脊軒志》)②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莊子·秋水》)③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師說》)④輟耕之壟上(司馬遷《陳涉世家》)“撫之”是動賓短語,“之”是動詞“撫”的賓語,代詞,代“嫗”,可譯為“她”。“仲尼之聞”是偏正短語,“之”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是結(jié)構(gòu)助詞,可譯為“的”。“師道之不傳”是主謂短語,作“久矣”的主語,“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是結(jié)構(gòu)助詞,可不譯。“之壟上”是動補短語,“之”是動詞,“去”“往”的意思,“壟上”是補充說明“之”的處所。因此“之”是一個實詞,而不是虛詞。借助語法結(jié)構(gòu)分析可以推斷文言虛詞的用法。二、看對應(yīng)位置①舟遙遙以輕颺,風(fēng)飄飄而吹衣。(陶潛《歸去來兮辭》)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賈誼《過秦論》)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東山》)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難》)“以”和“而”處于對應(yīng)位置,“而”是表修飾的連詞。“因”和“乘”處于對應(yīng)位置,“乘”是介詞“趁著”的意思,由此可推斷“因”也是乘著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對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勢。“矣”和“思”處于對應(yīng)位置,由“矣”是語氣助詞可推斷“思”也是語氣助詞。“乎”和“哉”處于對應(yīng)位置,由“哉”是表感嘆的語氣助詞,可推斷“乎”與“哉”同義。

語言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gòu)成的對文,其對應(yīng)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yīng)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四看句意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表反問)家祭無忘告乃翁你的其1.代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它(們)的他(們)這其中的其其皆出于此乎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吾其還也其孰能譏之乎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2.副詞(推測)大概(希望)應(yīng)當(dāng),一定還是(反問)難道、豈(強調(diào))真的如果真的能夠順利成功

難道誰能譏笑我呢?其如是,孰能御之。其將何辭以對假設(shè)如果轉(zhuǎn)折然則、那么夸夸其談路漫漫其修遠兮相當(dāng)于“而”3.連詞4.助詞音節(jié)助詞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選擇連詞是…還是,那么將用什么話回答呢?

練習(xí):請問這個語段中12個“其”的含義和用法是什么?

狐謂狼曰:“羊肉其鮮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飽其口福。”狼曰:“其如猛犬何?”狐間于犬曰:“羊數(shù)詈lì言,其言不堪入耳,君乃無所怒,其無聞邪,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為一雪其恥。君其許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護羊愈謹。狐與狼遂去。如果一定其中的你的那么那是還是那一定難道五、看具體語境①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蒲松齡《促織》)②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③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將伐顓臾》)④圣心備焉(荀子《勸學(xué)》)語境是一只“青麻頭”(蟋蟀)藏匿在“針針叢棘”之中。由此可推斷“焉”是兼詞“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語境是交代寫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由此可推斷“焉”是代詞,代文章。“得焉”即“能夠看到它”。“焉”用在疑問句中,表示責(zé)備得語氣,由此可推斷“焉”是疑問代詞,可譯為“何、哪里”。“焉”用在陳述的語境里,是語氣助詞。

文言虛詞的用法比較靈活,要確定一個虛詞的用法就必須聯(lián)系語境作具體分析,做到“字不離句,句不離篇”。有些文章虛詞的用法,可以通過刪除或替換的方法來推斷。刪除或替換虛詞后句意表達受影響的一般是介詞。1998年高考全國卷第17題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①俅以幸臣躐躋顯位②得全首領(lǐng)以沒③扈從以行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此題還可以通過“替換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來替換,例①④句意表達受到影響,例②③兩句意表達不受影響,據(jù)此可推斷例①④“以”是介詞,例②③“以”是連詞。六、看刪換變化解答此題,先要確定“以”得詞性,然后作具體分析。可采用“刪除法”,刪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達受到影響,例②③句意表達則不受影響,由此可推斷例①④“以”是介詞,例②③“以”是連詞。再作具體分析,例①“以”表憑借某種身份,例④“以”表動作行為所用得工具,兩者的意義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狀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修飾和被修飾的關(guān)系,兩者的意義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確答案是C。七、看句式特點有些文言虛詞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來推斷。①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杜牧《阿房宮賦》)②石之鏗然有聲者(蘇軾《石鐘山記》)③何以戰(zhàn)(《左傳·曹劌論戰(zhàn)》)④豎子不足與謀(司馬遷《鴻門宴》)⑤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蒲松齡《促織》)要準確把握以下句中帶點的虛詞的用法,可根據(jù)句式特點進行推斷。是介賓短語后首句,“于南畝之農(nóng)夫”介賓短語,“于”是介詞“比”的意思。是定語后置句,“”“石”是中心語,“鏗然有聲者”是定語,“之”是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是賓語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詞“憑借”的意思。是省略句式,“與”后面省略了賓語“之”,“與(之)”是介賓短語,“與”是介詞“和、跟”的意思。是被動句,“為”表被動,是介詞“被”的意思。解答虛詞題的思路:檢索該虛詞的用法和意義辨認課內(nèi)語句的出處和意義、用法放回原文,結(jié)合較寬的語境加以代入、確認提醒:熟記常見虛詞意義和用法是解題的前提,了解課文出處并理解正確是成功的關(guān)鍵。一、位置推斷法文言虛詞的推斷方法

對于虛詞來說就是根據(jù)虛詞的位置來判別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如常見的虛詞“夫”在句首一般是發(fā)語詞,在中間一般是代詞,在結(jié)尾是語末的感嘆詞。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間一般是疑問代詞,在結(jié)尾一般是助詞或兼詞。(定)主+[狀]+謂+(定)賓↓↓名、代動、形名、代↓1.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

2.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3.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4.送孟浩然之廣陵5.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6.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7.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8.頃之,煙炎張?zhí)煸跁r間副詞后,音節(jié)助詞舉些例子在動詞后,作代詞;在“所”后,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作動詞;在地點前,作動詞。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在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結(jié)構(gòu)助詞在前置賓語和動詞間,賓前標志}二、刪除觀察法

對于虛詞來說在句子中經(jīng)常不用翻譯,所以我們可以用刪除觀察法,根據(jù)刪除該虛詞后句子是否通順或是否改變原意來確定虛詞意義。

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1.余嘉其能行古道2.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在動詞后,應(yīng)為代詞,不能刪去。刪去則改變原意,代詞。例子:

語言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gòu)成的對文,其對應(yīng)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例如:1.舟遙遙以輕飏,風(fēng)飄飄而吹衣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3.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4.噫吁嘻,危乎高哉

三、結(jié)構(gòu)分析法

對照比較法,就是熟記一些文言虛詞的典型例子,將句子、意義和用法一同記住,在做題過程中,將給定的句子與典型例句進行比較,推出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虛詞判斷方法。四、對照比較法蚓無爪牙之利石之鏗然有聲者夫晉,何厭之有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侵之愈急何以戰(zhàn)代詞

定語后置的標志賓語前置的標志}}“何以”即“以何”,“以”即“憑借”

對于虛詞來說就是根據(jù)虛詞的詞性對虛詞進行歸類和記憶。五、詞性記憶法副詞表否定:不、未、莫、無、勿、毋、弗、非、微、靡;副詞表時間:將、行將、且;副詞表范圍全部的:皆、咸、悉、盡、畢、具;副詞表范圍部分的:但、徒、特、獨、唯(惟)、止、直、第。例子:一、而1、代詞,通“爾”、“你”。2、連詞

(1)表并列: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2)表遞進:譯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譯為“就”、“接著”、“然后”、“于是”,或不譯。例圖窮而匕首見

(4)表轉(zhuǎn)折:可譯為“但是”、“卻”。

(5)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假如”。

(6)表修飾:即連接狀語,可不譯或譯為“地”。

(7)表因果:可譯為“因而”。3、復(fù)音虛詞(不譯)【而已】

罷了;

【而后】才,方才。

【而況】即“何況”

【既而】【俄而】不久,一會兒辨析下列“而”的用法。(1)民困而不知救(2)敏而好學(xué)(3)面山而居(4)溫故而知新

(5)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6)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7)諸人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懾恐

(8)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爾。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表承接,譯為“就”、“接著”、“然后”表修飾,即連接狀語,可不譯或譯為“地”。表并列表轉(zhuǎn)折,可譯為“但是”、“卻”。表遞進,可譯為“并且”或“而且”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表因果,“因而”。第二人稱代詞“罷了”。二、何1、疑問代詞: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什么、2、疑問副詞,放在句前或謂語前,譯為為什么、怎么、

多么、怎么這樣等;3、復(fù)音詞[何如][奈何][若何]

,譯“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等;[何以]即“以何(憑什么)”;

[無何]譯“不久”;[何乃]譯“怎能”1、大王來何操?2、徐公何能及君也?3、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4、今日之事何如?5、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試一試什么怎么多么以何(憑什么)怎么辦三、乃1、副詞(1)“于是”、“就”、(2)表判斷,是、就是;(3)卻、竟然(4)只、僅2、代詞:你的、你、這樣;3、復(fù)音詞[無乃]恐怕;[乃爾]這樣1、家祭無忘告乃翁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3、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

4、陳涉乃自立為王試一試你的竟然表判斷,是、就是;“于是”、“就”四、其1、代詞(1)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的”……

(2)第一人稱代詞,譯為“自己的”

(3)指示代詞,譯為“那”“那個”“其中”……2、語氣副詞(一般放在句首或名詞代詞后)

(1)表推測語氣:大概、恐怕

(2)表反問語氣:難道

3、語氣助詞(不譯)4、連詞(1)表假設(shè)(通常放在句首)可譯為“如果”;(2)表選擇,其…其…。可譯為“是…還是”。

辨析句中“其”的用法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2、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3、其皆出于此乎?4、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5、則或咎其欲出者。6、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7、其孰能譏之乎?8、爾其無忘乃父之志!9、吾其還也!他的他們的大概、恐怕,表推測語氣表反問,難道。表期望,一定。

表祈使,還是。自己的指示代詞,那些指示代詞,其中的五、且1、連詞,表并列、假設(shè)、遞進、選擇等關(guān)系。2、副詞(+謂),可譯“將要”、“姑且”、“將近”等1、河水清且漣漪。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3、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4、不出,火且盡。試一試表并列,并且

表示遞進,尚且表轉(zhuǎn)折,但是將、將要六、若1、動詞,像,好像;2、代詞,你、你們、你的、這、這樣、如此;3、連詞(1)表假設(shè),“如果”“假設(shè)”(2)表選擇,“或“或者”4、復(fù)音詞[若夫]用在一段話開頭,譯為“要說那”、“像那”;

[若何]怎么樣;[若屬]

你們。1、若夫霪雨霏霏

2、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4、若入前為壽試一試像那這樣如果你七、所1、助詞所+動,“所”字結(jié)構(gòu)(名詞性短語),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等。

為+所,表被動所+以,①……原因;②用來……的2、名詞,表處所1、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2、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3、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試一試表示被動所+動……原因用來……的1.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dāng)”“變成”“成為”等義,根據(jù)語境靈活翻譯。

例: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為之,則難者亦易矣(2)以為,認為。例: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語曰:“孰為汝多知乎?”(3)判斷詞,是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如今人方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為2.介詞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給,替因為為了被3.語氣助詞,表疑問/反詰:何……為,奚……為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不足為外人道也表對象:向,對

練一練:解釋下列句中的“為”字。(1)賈家莊幾為巡繳所陵迫死()(2)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如姬為公子泣()(4)為人謀而不忠乎?()(5)今為窮乏者得我而為之()(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被替對給因為呢解釋“為”的意義或用法:1、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2、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3、不足為外人道也

4、公為我獻之5、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6、恐為操所先7、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做是,是,呢向、對替、給當(dāng)、等到被為著、為了2、指出“為”字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A為天下興利除害B如姬之欲為公子死C父母宗族,皆為戮沒D既解貂覆生,為掩護CC表被動,其余是介詞,替1.助詞1、句末語氣助詞,了,啊,呢。于是余有嘆焉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既富矣,又何加焉萬鐘于我何加焉表疑問表肯定表感嘆,啊表反問焉2、句中語氣詞,表停頓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3、作詞尾,相當(dāng)于“然”,“……的樣子”、“……地”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⑴.疑問代詞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哪里怎么3.兼詞

相當(dāng)于“于之”

“于此”、“于彼”“于何(在哪里/從哪里)”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汕已芍猛潦瘡倪@里在其中在哪里⑵、人稱代詞或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之”猶且從師而問焉2、代詞(之/哪里/怎么)焉練一練:指出下列“焉”的意義(1)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2)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3)天下之父母歸之,其子焉往(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啊于之哪里于之1.動詞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皆以美于徐公用,任用認為、以為2.副詞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通“已”以3.介詞以刀劈狼首何以戰(zhàn)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趙王豈以一璧之固欺秦也從是以后,不敢復(fù)言為河伯娶婦秦亦不以城與秦拿、用憑、靠和、跟在由于表時間(地點)界限把4.連詞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趙亦盛設(shè)兵以待秦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四人擁火以入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因為用來以便并且就而,修飾注意:“以”作連詞時,不用于轉(zhuǎn)折5、助詞⑴、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⑵、語氣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作用。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以為】認為,把……當(dāng)作/看作。把……作為/當(dāng)成例: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例: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例: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fù)返也【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例:項王未有以應(yīng),曰:“坐。”(《鴻門宴》)例: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xué)》6、與其他詞組成復(fù)音詞1、介詞(1)表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方式,可譯為

“用”“把”“憑”“按照”等。(2)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因而”等。2、連詞,相當(dāng)于“而”(1)表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用來”

(2)表動作的結(jié)果,可譯為“以致”:

(3)表因果,可譯為“因為”:(4)表承接,相當(dāng)于“而”,不譯

(5)表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3、動詞,可譯為“認為”

“帶領(lǐng)”等4、復(fù)音詞,[以是][是以]譯為“因此”、“所以”等。5、通假“已”,譯為“已經(jīng)”: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解釋句中“以”的用法。①余船以次俱進②秦亦不以城予趙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⑤以刀劈狼首⑥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⑦孫臏以此名顯天下⑧夫夷以近,則游者眾⑨斂貲財以送其行⑩以是人多以書假余⑾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因此用來憑帶領(lǐng)用在因把按照“而”“又”“而且”“并且”

而,或不譯十一、因1、副詞(+謂)相當(dāng)于“于是”、“就”等;2、介詞(+賓語),有“依靠”、“憑借”、“通過”、“經(jīng)過”、“由”、“因為”、“趁機”等;3、連詞,作“因此”、“所以”;4、動詞,相當(dāng)于“沿襲”。1、因擊沛公于坐2、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3、相如因持璧卻立4、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試一試趁機通過于是因為十二、于1、介詞(+賓語)(1)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對象、方式等,可譯為“在”“到”“向”“從”

“對”“對于”

“比”

“到”“自”

“跟”“同”

“給”“由于”等。(2)表被動,譯為“被”。2、復(fù)音虛詞“于是”

(1)句首表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古今同義(2)在謂語前后可譯為“在這”“從這”

3、通“吁”,語氣詞

解釋下列句中“于”的用法。(1)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

(2)于其身也,則恥師焉(3)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4)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5)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6)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7)業(yè)精于勤荒于嬉(8)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被對,對于通“吁”,語氣詞被于是從,比由于在這十三、與1、介詞+賓語(1)和、同、跟等;(2)替,為(3)和……相比2、連詞,表并列關(guān)系;3、助詞,通“歟”,表反詰、疑問等語氣;(在句末)1、雖與府吏要

2、今秦之與齊猶齊之與魯也

3、王庶幾無疾病與

4、去時里正與裹頭5、濺庭之與京邑,不足為異也

試一試跟、同表并列同“歟”替,為和……相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