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建筑地地方性_第1頁
淺談建筑地地方性_第2頁
淺談建筑地地方性_第3頁
淺談建筑地地方性_第4頁
淺談建筑地地方性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談建筑的地方性建學0902劉宇陽091402210一、引言范艾克曾言:建筑要增長人們的歸屬感,這應是人類所珍視的!阿里森·史密森也說:我們的基本目標,是為人們建造一個安全、寧和的庇護所,使人們在其間有認同感,讓每棟建筑物、路燈、標志都能和諧地成為個人生活的一部分!當社會進入20世紀20年代,各種建筑運動和流派紛紛興起,形成了以現代建筑一統天下的格局,這對當時擺脫表現主義幻想建筑的影響有積極的作用,它顯示出在建筑的目的、方法及美學理論上逐漸走向一致的傾向,擴大了現代建筑的領域和視野,對現代建筑中的城市環境提出了嶄新的概念。它不僅揭示了現代建筑的新精神,而且使現代建筑的思想更見深刻、廣闊,其影響力在人類建筑史上留下一段不可磨滅的痕跡。然而,現代建筑作為一個時代的輝煌產物,也產生了被否定的一面,其純理性的思考方式和絕對的科學操作,忽略了地方的特性變化,千篇一律的建筑式樣,不僅抹去了原有的地方特性,更由于缺乏可理解的層次標準,造成了毫無個性的城市,使城市居民失去了歸屬感、認同感。隨著社會進入21世紀,人類活動趨向于回歸自然,尋找自我,建筑作為社會活動的組成部分也不例外,建筑師們開始探索在新時期建筑的走向,形成了許多風格迥異的流派和理論,地方主義建筑思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首先,回過頭來,讓我們看看建筑地方性在歷史、社會等方面的淵源。二、地區差異的產生(建筑地方性差異的產生)建筑的地方性是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各地區建筑都具有自身的特色,這種特色的形成基于自然環境、氣候、地質、地形、建造技術和材料、民族風情、歷史文化、社會需求等等的影響。(1)建筑的產生、存在是與其能滿足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的要求密切相關的,建筑地方性差異的產生也深受其影響。社會的各種活動促進了社會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這些活動大體包括經濟、文化、政治活動等,它們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建筑活動及其表現。人的意識觀念、決策觀念和各種社會活動觀念,都直接影響著城市和各種建造活動——發展的、破壞的,影響建筑的模式、形態、風格等。中國古代社會受封建帝王統治、行政等級觀念的影響,沒有獨立意志的建筑設計,往往是統治者和領導者的意志、行為支配著建造活動,以至影響到其營建形式、風格等。這是人類活動要求決定建筑地方性差異的典型實例。(2)地區的自然氣候環境也引起差別。在全球范圍內,北部地區寒冷,建筑中要取暖、保溫,外形大都沉重,開窗較少,墻體較厚成為其普遍特色,而熱帶地區出于通風、防雨、防水、除濕的要求,建筑則大都通透,屋面出檐輕巧、深遠,形成干欄建筑(圖一)、騎樓(圖二)等獨特風格。山地建筑大都依山勢,架空或順應自然的臺階建筑,形成參差變化的內外部空間,與自然環境交相融合,平原地帶則大都以自身圍合,形成院落空間,以院落穿插,是較為明顯的特點,如最具代表性的四合院民居(圖三)。圖一·干欄建筑圖二·騎樓圖三·四合院民居(3)不同民族悠久的歷史形成十分濃郁的地方色彩。各個民族獨特的生活習性、風俗、愛好、宗教禮儀等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建筑風格。如:眉清目秀的水鄉民居黃土高原的生土窯洞嚴寒北極的冰屋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的木屋地中海沿岸和中東山區的石板住宅西非和南亞的葦草泥屋(4)建筑技術和材料對建筑的地方性差異的影響巨大。在人類建筑歷史的長河中,各地建筑物大都是以當地的天然材料建造的,天然材料的運用構成了地方性建筑的主要特征。如我國福建一帶蘊藏豐富石料,其石結構建筑獨具風格(圖四),西部黃土高原的窯洞生土建筑圖四·石材圖五·生土(圖五),冬暖夏涼,是當地千百萬人的居住形式之一。如此種種差異,又由于采用不同技術,使建筑特點千差萬別。如西方古希臘人掌握了較熟練的石造技術,從而發展出了影響歐洲幾千年的石制梁楣式、柱式建筑體系(圖六),則完全不同于中國采用木制技術建造的木圖六·石制圖七·木制架結構建筑(圖七)。而獨立體系的木架結構建筑,又以其體現出的木制技術水平高低不同,在不同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建造特點,從而產生了跨地區、跨時域的差別。三、地方性與文化世界各地方由歷史傳承下來的多種多樣的建筑樣式,豐富各異的特點顯示了許多因素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民族、文化、傳統等因素在不同時域,時而突出彼,時而突出此。說明多種形式的地方性建筑是一個復雜現象,無單一理由可以解釋清楚,然而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文化現象在各交互作用的因素中起主導作用。社會的文化力量,包括宗教信仰、家族組織、社會關系、民族性格、世界觀和社會習俗風氣等,文化即是一個民族的傳統活動觀念和制度的整體。人們常說城市是文化的櫥窗,它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我們人類的建筑活動、建筑物和建筑群是它的文字、符號、語言和詞章,隨著時代變化,它也在不斷更換,但城鎮的組織、街區的結構、個體文物建筑都被遺存下來,這就是文化的積淀。而積淀物通過其空間組織、結構體系、色彩、比例、材料、視覺等表達出它們具有文化特質的地方性。文化本身從形成之日起,是不斷發展的、是動態的,永遠在延續、創新的過程中,建筑文化也是如此。綜上所述,建筑的地方性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建筑學科不可忽視的現實,只是在一個時期內被強大的現代建筑所掩蓋。近來,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熱點議題,對建筑創作來講,其內涵就是對歷史文化、民族傳統、地方特色的繼承、保持和發揚。四、現代建筑創作中的地區主義現代建筑創作中的地區主義理論的研究和應用,淵源甚早。20世紀40年代,曼福德就提出了地區風格的主張,并指導了一些建筑實踐活動,只是當時雅典憲章下的國際主義形式及后來的現代建筑風格風頭正勁,使早期的地方主義建筑理論不被多數人所重視。但它作為一種潛流,暗藏于強大的現代建筑之下,伺機表現自己。無論是早期風格純凈和諧的新鄉土主義,還是貌似現代建筑的新古典主義,無論是手法簡潔特色鮮明的現代派歷史主義,還是主張不和諧的后現代主義,新鄉土主義均是地區主義建筑范疇內的建筑創作。新古典主義現代派歷史主義后現代主義通過對它們的剖析,我們可以發現,地方建筑的類型劃分,總的來講有以下幾個方面:(1)傳統的地方建筑。(主要指傳統的民居)如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圓樓,黃土高原窯洞等,此外還包括廟宇、園林等。(2)新形式的地方建筑。是指建筑師有意識創作具有地區和地方風格的新建筑。如北京的菊兒胡同的改建。(3)地方特點的現代建筑。這是現代建筑在地方上的運用。由于各地方社會、經濟、生活、建筑材料、技術的不同,以及文化傾向和建筑設計手法不同而產生的現代建筑中的地區差異。如朗香教堂(圖九)和印度蓮花教堂(圖十)。(4)地方上的通俗建筑。這是一種世俗風格在特定時域里的表現,有的表現各時期建筑風格的痕跡,有的表現建筑各時期的時尚,如上海殖民地時期建筑風格,華南江門五邑僑鄉建筑。建筑的地方性研究,在當前世界各國,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有所重視和發展,并涌現了許多優秀作品(如:印度建筑大師查爾斯·柯里亞在設計領域走出了一條獨具印度特色的現代建筑之路),它們不僅結合地方自然環境,更主要是地方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的結合。在這里我們主張和探求的是對傳統的有歷史和文化價值建筑的保護,更是對圖九·朗香教堂傳統地方建筑中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的保護,這樣我們可以形成一種歸屬感、認同感,這是一種地區的感情、民族的感情、國家的感情的表現,是人類文化演進過程中的正確認識。基于此,研究建筑的地方性理論及創作實踐,要有地區文化演進的認識,要探求建筑本意的原則,注重建筑設置于自然和人工環境的原則,要看清文脈傳統的原則,觀察地方風格時尚對建筑風格形象影響的原則,要確定對歷史文化建筑保護的原則,探求新科技結合新舊文化來進行建筑創作的原則。圖十·印度蓮花教堂五、結語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孕育了富含我們文化精髓的傳統建筑,從城市規劃到單體建筑,從廟堂、民居到園林建筑,這一獨特的建筑體系,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又是世界建筑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開放國門,搞活思想,國外五花八門的思潮、風格紛紛涌入,我們來不及消化吸收現代建筑的真正含義,又被其后的后現代、解構等主義沖昏了頭腦,加之改革引發的社會、經濟、文化的轉變,以及市場的巨大沖擊,使我國的建筑理論和設計思想、手法等顯得浮躁和短視,使得地域文化和人們的認同感、歸屬感逐漸淪喪。可持續發展猶如一針清醒劑,使人們在21世紀全球性技術進步和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的今天,意識到了這一系列危機,人們開始重新關注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下的建筑的地區性和地方主義的設計思想,自覺尋求現代建筑在當代與我國的自然環境、文化傳統的特殊性及技術和藝術上的地方特點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在建筑實踐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延續,在社會心理上創造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創造出在社會生態方面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凡此種種建筑理論和設計實踐均表現出跨世紀的中國當代建筑的新發展,它注重傳統文化的發展與保護,強調從中國本土求得建筑的新探索和實踐。因此,建筑的地方性研究在當今中國建筑創作實踐中有著重要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