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異性免疫煙臺傳染病醫院培訓課件_第1頁
非特異性免疫煙臺傳染病醫院培訓課件_第2頁
非特異性免疫煙臺傳染病醫院培訓課件_第3頁
非特異性免疫煙臺傳染病醫院培訓課件_第4頁
非特異性免疫煙臺傳染病醫院培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類跟傳染病的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概念感染性疾病:病原體感染所致的疾病。

傳染病感染性疾病非傳染病傳染病:病原微生物感染人體后產生的有傳染性,在一定條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病原體:感染人體后可導致疾病的微生物與寄生蟲。

傳染病歷史瘟疫、戰爭,饑荒,被稱為人類歷史悲劇的“三劍客”。傳染病給人類帶來的死亡或者創傷,遠遠超過戰爭死亡的總和。

古代歷史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發生天花疫情,雅典城一半人口死亡,雅典衰落。公元165-266年間,古羅馬5次鼠疫流行,全國1/4人口死亡,古羅馬衰落。十四世紀,歐洲發生鼠疫,死亡2000萬人。十五世紀,法蘭西戰爭法國軍隊因梅毒放棄戰爭而失敗。十五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西班牙占領南美洲大陸,帶去的病毒使得90%土著印加人死亡。近代史十七、十八世紀,天花流行,全球死亡1.5億人。十九、二十世紀,霍亂流行亞歐大陸,病死率達50%-70%。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鼠疫造成1000萬人死亡。1918年,流感暴發行流行,全球死亡2500萬人。19世紀以前,結核病病死率97%,被稱為“白色瘟疫”。請記下這些數字:

27萬——侵華日軍實施細菌戰致死中國民眾27萬多人;

3000公斤——侵華日軍“731部隊”每年可以生產出3000公斤的純細菌,每年的生產量足以污染全中國的水源;

3000人——

侵華日軍“731”部隊用活人作試驗人數(僅日方承認的)。

侵華日軍細菌戰給中國人民造成的苦難是一部慘絕人寰血腥無比的歷史。

當代史肆虐于拉美登革熱,曾使60多萬人患病,死亡24萬人。扎伊爾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病死率占病人數80%。白喉在俄羅斯流行并波及東歐15個國家,全世界發病統計約10多萬例,死亡8000多人。1988年,上海由于甲肝病毒污染了水源,人們食用了被水源污染的毛蚶,引起上海市甲型肝炎的暴發流行,有31萬人發病。1993年在南亞流行新霍亂弧菌O139(孟買、加爾各答15000人發病,死亡230人)。1996年在日本流行的O157大腸桿菌所致出血性腸炎,10天內有6259名小學生及92名教職員發病病死9人。后遺癥(sequela)復發(relapse)斑疹慢性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危象多見于麻疹、風疹、猩紅熱、傷寒等。二、組織損傷的發生機制感染(infection):是病原體侵入人體以及病原體和人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混合感染(mixedinfection)病原攜帶狀態(carrierstate)十五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西班牙占領南美洲大陸,帶去的病毒使得90%土著印加人死亡。特異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第六節傳染病的治療輕型潛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主要作用于原蟲和蠕蟲。皰疹是有清晰液體的小水泡,可不規則的散布在皮膚上(如水痘)。第一節感染與免疫中型一般治療與特效治療并重。傳染病2003年SARS的肆虐;全球8437例患者,死亡813例。2003年非洲的埃博拉出血熱,局部地區的死亡率達到90%,創造了當地傳染病和歷史上出血熱疾病的病死率之最。2003年底美國的西尼羅熱,兩年中確診11856例,死亡450例,創造了這個蟲媒傳染病當年在北美流行之最。2004年4月25日是非洲瘧疾日,公布了非洲各國一年內有數百萬人死于瘧疾;2004年10月13日至今年4月22日半年時間,安哥拉北部爆發馬爾堡出血熱,感染264例,死亡239例,死亡率高達90%。2005年5月18日,世衛組織報告剛果確診11例埃博拉出血熱患者,其中9例患者死亡。

傳染病現狀世界衛生組織(WHO)2007年8月23日表示,傳染病在全球的爆發和傳播越來越快,治愈難度也越來越大。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的傳染病以每年1到2例的“驚人速度”出現。截至目前,世衛組織的專家已經確認了1100多種傳染病。

近30年新發的主要傳染病病原體及引發疾病(1)年份病原微生物引發疾病1972萼狀病毒腹瀉(暴發)1972彎曲菌腹瀉(暴發)1973輪狀病毒嬰兒腹瀉1975星狀病毒腹瀉(暴發)1975細小病毒B19慢性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危象1976微小隱孢子蟲急性腸炎1976★埃博拉病毒埃博拉出血熱1977嗜肺軍團菌軍團病1977漢坦病毒腎綜合征出血熱近30年新發的主要傳染病病原體及引發疾(2)年份病原微生物引發疾病1980人類嗜T淋巴細胞病毒-I成人T白血病1982人類嗜T淋巴細胞病毒-II毛狀T白血病1982伯氏疏螺旋體萊姆病1983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AIDS)1983大腸桿菌O157:H7壞死性腸炎1983幽門螺桿菌胃炎、胃癌1988人類皰疹病毒-6嬰兒玫瑰疹1988埃利希體人類埃利希體病1989丙型肝炎病毒肝炎近30年新發的主要傳染病病原體及引發疾病(3)年份病原微生物引發疾病1990人類皰疹病毒-7幼兒急診1990戊型肝炎病毒肝炎1992霍亂弧菌O139:H7新類型霍亂1992巴爾通體貓抓病1993★Sinnumber病毒漢坦病毒肺綜合癥1993庚型肝炎病毒肝炎1994人類皰疹病毒-8卡波肉瘤1995Nendravirus腦膜炎、腦炎1996★朊粒(朊毒體)克-雅氏病(瘋牛病)近30年新發的主要傳染病病原體及引發疾病(4)年份病原微生物引發疾病1997A型流感病毒H5N1香港禽流感1997輸血傳播病毒(TTV)肝炎?1997腸道病毒71流行腦炎1998★尼帕病毒腦膜炎、腦炎1999A型流感病毒H9N2禽流感1999★西尼羅河樣病毒腦炎2003SARS病毒SARS目前對我國人民生活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傳染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艾滋病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熱流腦、乙腦霍亂性病新發傳染病(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傳染病學的發展史

摸索探索病原微生物的發現抗生素的發現疫苗的出現

歷史的啟示傳染病是將長期存在傳染病是可以戰勝的與傳染病做斗爭,任重道遠傳染病學概念傳染病學:是一門研究傳染病在人體中發生、發展、傳播、診斷、治療和預防規律的學科。研究重點:臨床表現、診斷依據、鑒別診斷、預防措施。研究目的:防治結合。

傳染病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微生物學免疫學人體寄生蟲學流行病學病理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診斷學

第一節感染與免疫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體侵入人體以及病原體和人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共生狀態(commensalism)感染機會性感染(opportunisticinfection)感染譜感染譜(infectionspectrum):病原體進入人體后,由于適應程度的不同,在雙方斗爭的過程中可產生的不同的表現。顯性感染感染譜隱性感染2003年非洲的埃博拉出血熱,局部地區的死亡率達到90%,創造了當地傳染病和歷史上出血熱疾病的病死率之最。輕重程度重型結痂是膿皰病的突出表現,亦為皰疹演變的最后階段。十五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西班牙占領南美洲大陸,帶去的病毒使得90%土著印加人死亡。隱性感染最常見,病原攜帶狀態次之,顯性感染所占比例最低,但易識別。1988年,上海由于甲肝病毒污染了水源,人們食用了被水源污染的毛蚶,引起上海市甲型肝炎的暴發流行,有31萬人發病。斑疹臨床特征感染性疾病:病原體感染所致的疾病。第一節感染與免疫治療護理與隔離消毒并重,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體外,到達與侵入新的易感者的過程,稱之傳播途徑。再燃(recrudescence)十五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西班牙占領南美洲大陸,帶去的病毒使得90%土著印加人死亡。十五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西班牙占領南美洲大陸,帶去的病毒使得90%土著印加人死亡。二、組織損傷的發生機制十九、二十世紀,霍亂流行亞歐大陸,病死率達50%-70%。方斗爭的過程中可產生的不同的表現。與傳染病做斗爭,任重道遠膿皰感染的形式首發感染(primaryinfection)重復感染(repeatedinfection)混合感染(mixedinfection)重疊感染(superinfection)繼發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二、感染過程中免疫應答的作用免疫應答保護性免疫應答變態反應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體液免疫細胞免疫特異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非特異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免疫應答天然屏障吞噬作用體液因子細胞因子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理化特征及其作用

名稱分子量血清中抗體比例作用IgG15萬80%,45%在血管內,55%血管外臨近恢復期出現,并持續較長時間。能穿過胎盤,制成丙球母乳喂養。IgA16萬13%淚液、唾液、初乳、鼻、支氣管、消化道粘膜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的局部抗體。中和病毒細菌的致病作用。IgM90-100萬6%只存在于血管內感染過程中首先出現,持續時間短,是近期感染的標志。IgD(巨球蛋白)1%可能與自身免疫疾病有關IgE19.5萬最少主要作用于原蟲和蠕蟲。參與速發型(I型)變態反應。潛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病原攜帶狀態(carrierstate)顯性感染(apparentinfection)隱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病原體被清除三、感染過程的表現

不同感染性疾病中表現形式各有側重。隱性感染最常見,病原攜帶狀態次之,顯性感染所占比例最低,但易識別。感染的表現形式在一定條件下可有互相轉化。四、感染過程中病原體的作用致病因素病原體致病能力機體免疫功能侵襲力毒力數量變異性近30年新發的主要傳染病病原體及引發疾病(1)中和病毒細菌的致病作用。傳染病學的發展史臨床特征輕型感染譜(infectionspectrum):病原體進結痂是膿皰病的突出表現,亦為皰疹演變的最后階段。混合感染(mixedinfection)2004年10月13日至今年4月22日半年時間,安哥拉北部爆發馬爾堡出血熱,感染264例,死亡239例,死亡率高達90%。2003年非洲的埃博拉出血熱,局部地區的死亡率達到90%,創造了當地傳染病和歷史上出血熱疾病的病死率之最。與傳染病做斗爭,任重道遠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某些自然生態環境為傳染病在野生動物之間的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人類進入這些地區時亦可受染,稱為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感染特異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是由局部皮內液體滲出的白色或粉紅色隆起,周圍有紅暈,大小不一,不會破裂。處于斑疹與丘疹之間者為斑丘疹。輕重程度重型隔離,護理,心理治療,支持治療。第二節傳染病的發展機制一、傳染病的發生與發展入侵門戶機體內定位排出途徑二、組織損傷的發生機制直接損傷毒素作用免疫機制三、重要的病理生理變化發熱急性期改變1.蛋白代謝2.糖代謝3.水電解質代謝4.內分泌改變第三節傳染病的流行過程及影響因素

傳染病在人群中的發生、發展和轉歸的過程,稱為傳染病的流行過程。

傳染病的流行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環節就是傳染源,傳播途徑和人群易感性。一、流行過程的基本條件

是指病原體已在體內生長繁殖,并能將其排出體外的人或動物。患者隱性感染者病原攜帶者受感染動物傳染源(sourceofinfection)顯性感染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的局部抗體。1996年在日本流行的O157大腸桿菌所致出血性腸炎,10天內有6259名小學生及92名教職員發病病死9人。感染過程中首先出現,持續時間短,是近期感染的標志。接觸傳播(手、用具、玩具)第二節傳染病的發展機制典型第三節傳染病的流行過程及影響因素混合感染(mixedinfection)預防措施。1918年,流感暴發行流行,全球死亡2500萬人。三、重要的病理生理變化目前對我國人民生活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傳染病是過敏性皮疹的特征性表現,多見于血清病。四、感染過程中病原體的作用3000人——侵華日軍“731”部隊用活人作試驗人數(僅日方承認的)。能穿過胎盤,制成丙球母乳喂養。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體外,到達與侵入新的易感者的過程,稱之傳播途徑。入人體后,由于適應程度的不同,在雙潛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

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體外,到達與侵入新的易感者的過程,稱之傳播途徑。呼吸道傳播(空氣、飛沫、塵埃)消化道傳播(水、食物、蒼蠅)接觸傳播(手、用具、玩具)蟲媒傳播(吸血節肢動物)血液、體液傳播(性傳播、垂直傳播)土壤傳播途徑(routeoftransmission)易感者(susceptibleperson):對某種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的人稱為易感者。他們對該病原體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傳染病流行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傳染病得病后免疫力很鞏固、經一次流行后,需待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時,才能發生下一次流行。人群易感性二、影響流行過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

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某些自然生態環境為傳染病在野生動物之間的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人類進入這些地區時亦可受染,稱為自然疫源性傳染病。(二)社會因素第四節

傳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

有病原體有傳染性有流行病學特征感染后免疫散發流行大流行爆發流行二、臨床特點(一)病程發展的階段性:急性傳染病的階段性比較明顯,按傳染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可分為四期:潛伏期(incubationperiod)前驅期(prodromalperiod)癥狀明顯期(periodofapparentmanifestation)恢復期(convalescentperiod)再燃(recrudescence)復發(relapse)

后遺癥(sequela)

(二)常見的癥狀與體征發熱皮疹毒血癥狀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反應皮疹(1)皮疹出現的日期:其記憶口訣為“風水猩天麻斑傷”。(2)皮疹的形態:(3)皮疹的演變:麻疹出疹熱更高,幼兒急疹出熱消。(4)出疹后的皮膚情況及臨床表現:疹間皮膚和疹后改變

斑疹斑疹為皮膚的局限性變色,不隆起;常演變為丘疹。許多皮膚病既有斑疹,也有丘疹。丘疹丘疹是皮膚的小結狀隆起,可見于水痘與天花早期。膿皰是皮膚的小型隆起,內含膿液。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某些自然生態環境為傳染病在野生動物之間的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人類進入這些地區時亦可受染,稱為自然疫源性傳染病。蕁麻疹(風團)病原攜帶狀態(carrierstate)臨床過程的長短亞急性潛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感染可能與自身免疫疾病有關入人體后,由于適應程度的不同,在雙猩紅熱多見于麻疹、風疹、猩紅熱、傷寒等。輕重程度重型急性十五世紀,法蘭西戰爭法國軍隊因梅毒放棄戰爭而失敗。新發傳染病(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許多皮膚病既有斑疹,也有丘疹。中型傳染病的流行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環節就是傳染源,傳播途徑和人群易感性。2003年SARS的肆虐;19世紀以前,結核病病死率97%,被稱為“白色瘟疫”。斑丘疹處于斑疹與丘疹之間者為斑丘疹。多見于麻疹、風疹、猩紅熱、傷寒等。皰疹皰疹是有清晰液體的小水泡,可不規則的散布在皮膚上(如水痘)。或呈簇狀群集分布(如帶狀皰疹及單純皰疹)。膿皰膿皰是皮膚的小型隆起,內含膿液。膿皰可由局部膿腫直接形成或由水泡演變而來。可見于水痘、天花等。蕁麻疹(風團)是由局部皮內液體滲出的白色或粉紅色隆起,周圍有紅暈,大小不一,不會破裂。是過敏性皮疹的特征性表現,多見于血清病。水痘水痘感染結痂局部損害的分泌物在皮膚或損害的表面凝結成痂。結痂是膿皰病的突出表現,亦為皰疹演變的最后階段。瘀點及瘀斑瘀點及瘀斑是紫色斑疹。表皮下小出血形成瘀點,較大的出血形成瘀斑。見于出血熱、流腦等。猩紅熱草莓舌楊梅舌三、臨床類型

急性臨床過程的長短亞急性

慢性輕型中型輕重程度重型暴發型典型臨床特征非典型(逍遙型)

第五節傳染病的診斷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資料實驗室檢查及其他檢查一般實驗室檢查病原學檢查分子生物學檢查免疫學檢查其他檢查第六節傳染病的治療一、治療原則傳染病治療的目的:患者康復,控制傳染病的傳播和流行。治療原則為:治療護理與隔離消毒并重,一般治療與特效治療并重。二、治療方法(一)一般及支持治療:隔離,護理,心理治療,支持治療。(二)病原治療和特效治療。

(三)對癥治療。(四)康復治療(五)中醫中藥治療

第七節

傳染病的預防

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謝謝!近代史十七、十八世紀,天花流行,全球死亡1.5億人。十九、二十世紀,霍亂流行亞歐大陸,病死率達50%-70%。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鼠疫造成1000萬人死亡。1918年,流感暴發行流行,全球死亡2500萬人。19世紀以前,結核病病死率97%,被稱為“白色瘟疫”。近30年新發的主要傳染病病原體及引發疾病(1)年份病原微生物引發疾病1972萼狀病毒腹瀉(暴發)1972彎曲菌腹瀉(暴發)1973輪狀病毒嬰兒腹瀉1975星狀病毒腹瀉(暴發)1975細小病毒B19慢性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危象1976微小隱孢子蟲急性腸炎1976★埃博拉病毒埃博拉出血熱197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