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_第1頁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_第2頁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_第3頁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_第4頁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1第一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外科手術必然會帶來手術部位皮膚和組織的損傷,當手術切口的微生物污染達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手術部位的感染。手術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術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術方面。2第二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齡、營養狀況、免疫功能、健康狀況等。手術方面的主要因素是:術前住院時間、備皮方式及時間、手術部位皮膚消毒、手術室環境、手術器械的滅菌、手術過程的無菌操作、手術技術、手術持續的時間、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等。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應當針對危險因素,加強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工作。3第三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一、外科手術切口的分類根據外科手術切口微生物污染情況,外科手術切口分為清潔切口、清潔-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一)清潔切口。手術未進入感染炎癥區,未進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二)清潔-污染切口。手術進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顯污染。4第四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三)污染切口。手術進入急性炎癥但未化膿區域;開放性創傷手術;胃腸道、尿路、膽道內容物及體液有大量溢出污染;術中有明顯污染(如開胸心臟按壓)。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組織的陳舊創傷手術;已有臨床感染或臟器穿孔的手術。5第五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定義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分為切口淺部組織感染、切口深部組織感染、器官/腔隙感染。6第六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一)切口淺部組織感染。手術后30天以內發生的僅累及切口皮膚或者皮下組織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1.切口淺部組織有化膿性液體。2.從切口淺部組織的液體或者組織中培養出病原體。3.具有感染的癥狀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紅、腫脹、發熱、疼痛和觸痛,外科醫師開放的切口淺層組織。7第七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下列情形不屬于切口淺部組織感染:1.針眼處膿點(僅限于縫線通過處的輕微炎癥和少許分泌物)。2.外陰切開術或包皮環切術部位或肛門周圍手術部位感染。3.感染的燒傷創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燒傷創面。8第八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切口深部組織感染。無植入物者手術后30天以內、有植入物者手術后1年以內發生的累及深部軟組織(如筋膜和肌層)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1.從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膿液,但膿液不是來自器官/腔隙部分。9第九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2.切口深部組織自行裂開或者由外科醫師開放的切口。同時,患者具有感染的癥狀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熱,腫脹及疼痛。3.經直接檢查、再次手術探查、病理學或者影像學檢查,發現切口深部組織膿腫或者其他感染證據。同時累及切口淺部組織和深部組織的感染歸為切口深部組織感染;經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無須再次手術歸為深部組織感染。10第十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三)器官/腔隙感染。無植入物者手術后30天以內、有植入物者手術后1年以內發生的累及術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膿液。2.從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組織中培養分離出致病菌。3.經直接檢查、再次手術、病理學或者影像學檢查,發現器官或者腔隙膿腫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證據。11第十一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三、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要點12第十二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一)管理要求。1.醫療機構應當制定并完善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相關規章制度和工作規范,并嚴格落實。2.醫療機構要加強對臨床醫師、護士、醫院感染管理專業人員的培訓,掌握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工作要點。3.醫療機構應當開展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目標性監測,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4.嚴格按照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有關規定,正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5.評估患者發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做好各項防控工作。13第十三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感染預防要點。1.手術前。(1)盡量縮短患者術前住院時間。擇期手術患者應當盡可能待手術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術。(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3)正確準備手術部位皮膚,徹底清除手術切口部位和周圍皮膚的污染。術前備皮應當在手術當日進行,確需去除手術部位毛發時,應當使用不損傷皮膚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發。14第十四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4)消毒前要徹底清除手術切口和周圍皮膚的污染,采用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合適的消毒劑以適當的方式消毒手術部位皮膚,皮膚消毒范圍應當符合手術要求,如需延長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時,應當擴大消毒范圍。(5)如需預防用抗菌藥物時,手術患者皮膚切開前30分鐘—2小時內或麻醉誘導期給予合理種類和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需要做腸道準備的患者,還需術前一天分次、足劑量給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藥物。15第十五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6)有明顯皮膚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當參加手術。(7)手術人員要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進行外科手消毒。(8)重視術前患者的抵抗力,糾正水電解質的不平衡、貧血、低蛋白血癥等。16第十六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2.手術中。(1)保證手術室門關閉,盡量保持手術室正壓通氣,環境表面清潔,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數量和流動。(2)保證使用的手術器械、器具及物品等達到滅菌水平。(3)手術中醫務人員要嚴格遵循無菌技術原則和手衛生規范。17第十七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4)若手術時間超過3小時,或者手術時間長于所用抗菌藥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術中應當對患者追加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5)手術人員盡量輕柔地接觸組織,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減少組織損傷,徹底去除手術部位的壞死組織,避免形成死腔。18第十八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6)術中保持患者體溫正常,防止低體溫。需要局部降溫的特殊手術執行具體專業要求。(7)沖洗手術部位時,應當使用溫度為37℃的無菌生理鹽水等液體。(8)對于需要引流的手術切口,術中應當首選密閉負壓引流,并盡量選擇遠離手術切口、位置合適的部位進行置管引流,確保引流充分。19第十九頁,共二十三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3.手術后。(1)醫務人員接觸患者手術部位或者更換手術切口敷料前后應當進行手衛生。(2)為患者更換切口敷料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及換藥流程。(3)術后保持引流通暢,根據病情盡早為患者拔除引流管。(4)外科醫師、護士要定時觀察患者手術部位切口情況,出現分泌物時應當進行微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