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二課件_第1頁
病理學二課件_第2頁
病理學二課件_第3頁
病理學二課件_第4頁
病理學二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節局部血液循環障礙

(續).6/6/20231一、充血(hyperemia)二、出血(hemorrhage)三、血栓形成(thrombosis)四、栓塞(embolism)五、局部缺血(ischemia)六、梗死(infarct)七、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6/6/20232四、栓塞(embolism)是指在循環血流中出現不溶于血液的物質,隨血液運行并引起血管阻塞的過程。引起栓塞的異常物質,稱為栓子。常見的栓子:脫落的血栓、空氣、脂肪、細菌團塊、寄生蟲、腫瘤細胞…….6/6/202331.栓子運行的路徑與血流方向一致。按其來源,運行和阻塞部位都存在一定的規律性。自肺靜脈、左心、大循環動脈的栓子:大動脈→小動脈→全身各臟器動脈中形成栓塞大循環靜脈、右心的栓子:肺動脈栓塞門靜脈系統的栓子:肝內門靜脈阻塞.6/6/202342.栓塞的類型血栓性栓塞:指由血栓脫落引起的栓塞,為栓塞中最常見的一種。來自靜脈系統及右心的栓子,常按其大小阻塞相應的肺動脈分枝,引起肺動脈栓塞;來自動脈系統及左心的栓子,可隨動脈血流運行阻塞全身小動脈的分枝。脂肪性栓塞:指由于脂肪滴進入血流并阻塞血管引起的栓塞。多見于管狀骨骨折、脂肪組織挫傷或骨手術之后。空氣性栓塞:指由于空氣或其它氣體進入血流,在循環血液中形成氣泡并阻塞血管引起的栓塞。.6/6/20235寄生蟲性栓塞:指某些寄生蟲或蟲卵進入血流而引起的栓塞。細菌性栓塞:指病原菌以單純菌團的形式,或與壞死組織、血栓相混雜,進入血流而引起的栓塞。帶有細菌的栓子可以導致病原體在全身擴散,并在全身各處引起新的感染病灶,引起敗血癥或膿毒敗血癥。組織性栓塞:指組織碎片或細胞團塊進入血流而引起的栓塞。多見于組織外傷、壞死及惡性腫瘤等情況。.6/6/20236五、局部缺血(ischemia)是指局部組織或器官血液供應不足或完全斷絕。發生原因動脈管腔狹窄和阻塞動脈痙攣動脈受壓病理變化局部缺血的器官或組織,因失去血液而多呈現該組織原有的色彩(如肺、腎呈灰白色,肝呈褐色).6/6/20237結局和對機體的影響取決于缺血的程度、持續時間、受累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和側枝循環情況:輕度短期缺血,組織病變輕微或無變化;長期而嚴重的缺血,組織可發生壞死;缺血發生在重要器官,范圍又較大,常導致動物死亡。.6/6/20238六、梗死(infarct)是指局部組織或器官因動脈血流斷絕而引起的壞死。原因和條件原因:引起動脈管腔閉塞的原因動脈阻塞:血栓形成;栓塞動脈受壓:腫瘤組織;腸扭轉動脈持續痙攣:心肌梗死.6/6/20239條件:動脈阻塞后,能否建立有效的側枝循環有關若不能建立→梗死若能迅速建立→被阻塞血管支配的組織,血流由側枝循環供應,則不發生。.6/6/202310梗死的類型及病理變化按梗死灶的性質和特點可分為:貧血性梗死(白色梗死)出血性梗死(紅色梗死)敗血性梗死(腐敗性梗死).6/6/202311局部組織的壞死。(發生梗死的局部組織稱梗死灶)

梗死灶的形狀:與血管分布有關(脾、肺、腎呈圓錐形;心肌呈不規則形或地圖形;腸管呈節段狀)

梗死灶的質地:與梗死類型有關(凝固性壞死和液化性壞死)

梗死灶的顏色:與含血量的多少有關(白色梗死和紅色梗死)梗死的基本病變.6/6/2023121.貧血性梗死(白色梗死)特點:常見于心、腦、腎等組織結構較致密,側枝循環不豐富的器官,梗死灶呈黃白色,形狀與阻塞動脈的分布區域一致。病理變化眼觀:病灶稍隆起,略干燥,硬固,黃白色,周圍有充血、出血帶(炎性反應帶)。鏡檢:為凝固性壞死變化,原組織結構輪廓可辨認,微細結構不清,實質細胞變性,壞死,崩解。.6/6/202313**腎白色梗死**梗死灶分布于腎皮質部,灰白色或黃白色,與周圍界限清楚可見腎小球和腎小管輪廓,但細胞結構消失.6/6/2023142.出血性梗死(紅色梗死)特點:常見于肺、腸等組織結構疏松,血管吻合枝較豐富的器官,且存在淤血的情況。眼觀:梗死灶呈紅色,切面黑紅色,濕潤,與健康組織分界明顯。鏡檢:除組織壞死外,還見有大量散在分布的紅細胞。.6/6/202315脾出血性梗死肺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可見大量紅細胞.6/6/202316腎貧血性梗死肺出血性梗死.6/6/2023173.敗血性梗死(腐敗性梗死)細菌性栓塞導致的梗死:梗死灶內組織壞死并見有細菌(菌塊)。膿毒敗血癥:全身多發性膿腫形成。.6/6/202318對機體的影響取決于梗死發生的部位、范圍大小,一般器官的小梗死灶對機體影響不大,重要器官(腦和心)后果較嚴重。細菌性腫瘤性栓子引起的梗死危險性較大。梗死的結局及對機體的影響結局溶解,吸收(小梗死灶)機化包囊形成鈣化.6/6/202319七、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是指機體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而引起的以凝血功能失常為主要特征,導致凝血及纖溶過程平衡破壞,以致在微循環內廣泛形成微血栓的病理過程。DIC不是獨立的疾病,是多種疾病中的病理過程。.6/6/202320DIC機體的主要變化微血栓的形成和多器官功能障礙出血:主要于皮膚、粘膜、肺、腦等;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休克:“微循環灌流不足”貧血: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腎微血栓形成小靜脈和毛細血管擴張,紅細胞粘集,微血栓形成.6/6/202321第三節細胞和組織的損傷與修復一、萎縮(atrophy)二、變性(degeneration)三、壞死及細胞凋亡(necrosisandapoptosis)四、病理性物質沉著(pathologicaldeposition)五、適應與修復(adaptationandrepair).6/6/202322一、萎縮(atrophy)已發育成熟的器官、組織或細胞,在各種病因的作用下發生體積縮小和功能減退的變化過程,稱為萎縮。萎縮≠發育不全萎縮的器官:實質細胞體積↓、數目↓、功能↓.6/6/202323生理性萎縮:在生理情況下,機體內的某些組織器官,隨著機體的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時發生的萎縮現象,也稱為退化。病理性萎縮:由于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的相應組織和器官的萎縮。全身性萎縮局部性萎縮廢用性萎縮壓迫性萎縮神經性萎縮缺血性萎縮激素性萎縮.6/6/202324全身性萎縮:多見于慢性消化道疾病,嚴重的消耗性疾病(慢性傳染病、惡性腫瘤)及寄生蟲病。最后導致惡病質狀態。廢用性萎縮:肢體長期不活動,功能降低所致(骨折、關節粘著等→肌肉萎縮)。壓迫性萎縮:組織或器官長期受壓發生萎縮(腫瘤、寄生蟲)。缺血性萎縮:局部小動脈不全阻塞→血液供應不足→萎縮。神經性萎縮:神經系統損傷→所支配的組織器官失去神經調節作用而發生萎縮(小兒麻痹癥)。激素性萎縮:由于內分泌功能低下所引起的相應組織器官的萎縮。.6/6/202325病理變化外表呈衰竭癥狀:精神萎鈍,嚴重消瘦,貧血以及全身水腫(惡病質狀態)。不同組織、臟器萎縮的規律及表現:規律對機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程度而定。脂肪組織,發生早而嚴重;其次是肌肉,可減少45%;再次是肝、胃、脾等實質臟器;而心、腦、腎上腺、甲狀腺等重要生命器官發生較晚、較輕。

.6/6/202326眼觀:萎縮器官體積均勻減小,原形狀基本保存,邊緣銳薄,被膜增厚,重量減輕,質地變硬。胃腸道壁變薄,半透明狀易拉破;脂肪組織呈黃白色半透明膠凍狀。鏡檢:萎縮的實質細胞體積變小,數量減少,胞漿致密,染色較深,胞核皺縮濃染,間質增生。.6/6/202327正常肝組織肝萎縮.6/6/202328心肌細胞萎縮(脂褐素).6/6/202329萎縮的結局與后果一般是可復性過程;全身性萎縮的結局取決于原發病的發展;局部性萎縮的后果取決于發生的部位和萎縮的程度。.6/6/202330二、變性(degeneration)概念指細胞或細胞間質的一系列形態學改變并伴有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功能下降)。細胞內或間質內出現異常物質或正常物質數量顯著增多的現象。類型顆粒變性、水泡變性、脂肪變性、透明變性、粘液樣變性、淀粉樣變性、纖維素樣變性.6/6/2023311.細胞腫脹指細胞內水分增多、體積增大、胞漿內出現微細顆粒或大小不一水泡的變化。分為顆粒變性和空(水)泡變性。多發生于肝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和心肌細胞,也見于皮膚和粘膜的被覆上皮細胞。概念.6/6/202332病理變化眼觀:體積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緊張、邊緣鈍園、切面外翻、質地脆軟、顏色灰暗無光。光鏡:早期細胞腫脹變圓,胞漿內出現微細顆粒,核變化不明顯→細胞腫脹明顯,水分增多,顆粒減少至消失,胞漿內出現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變性)→細胞極度腫脹,胞漿疏松呈網狀,胞核浮于其中→細胞破裂。電鏡:線粒體腫脹,內質網擴張。.6/6/202333細胞腫脹---腎小管上皮細胞顆粒變性細胞腫脹---肝細胞水泡變性.6/6/202334皮膚水泡變性表皮細胞水泡變性,且崩解融合,形成大的水泡(HE×100).6/6/202335結局及影響

可逆性變化若病因消除→恢復若病因持續存在→變性、壞死變性的臟器和組織功能下降,因發生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影響不同。.6/6/2023362.脂肪變性是細胞內脂肪代謝障礙時的形態表現。其特點是細胞漿內出現脂肪滴或胞漿內脂肪滴增多。電鏡下可見脂滴形成于內質網中,為有界膜包繞的圓形均質小體,稱為脂質小體。概念.6/6/202337眼觀:體積略腫大,被膜緊張,邊緣鈍園,顏色灰黃或土黃,切面隆起,有油膩感。“檳榔肝”、“虎斑心”鏡檢:變性細胞腫脹,胞漿內出現大小不一的空泡,胞核被擠向一側或消失。病理變化.6/6/202338肝臟脂肪變性肝臟發生脂肪變性時,可見肝臟腫大,質地較軟,色澤淡黃至土黃,切面結構模糊,有油膩感,有的甚至質脆如泥。.6/6/202339檳榔肝如果肝臟的脂肪變性伴有慢性肝淤血時,則肝切面由暗紅色的淤血部分和黃褐色的脂肪變性部分相互交織,形成類似中藥檳榔切面的花紋色彩,故稱之為“檳榔肝”。.6/6/202340肝臟脂肪變性小葉中央的肝細胞內含脂肪滴正常肝細胞及程度不同的肝細胞脂肪變.6/6/202341肝細胞脂肪變性變性的肝細胞漿內出現大小不一的空泡.6/6/202342肝細胞脂肪變性肝細胞內充滿大量小脂滴,肝竇狹窄(HE×400).6/6/202343當脂肪變性主要發生于肝小葉的邊緣區,稱為周邊脂肪化;當脂肪變性主要發生于肝小葉的中央區,稱為中心脂肪化;當發生嚴重的脂肪變性時,脂變的肝細胞彌漫分布于整個肝小葉,使整個肝小葉的正常結構消失,類似一般的脂肪組織,稱為脂肪肝。周邊脂肪化脂肪肝中心脂肪化.6/6/202344虎斑心在心外膜下和心室乳頭肌及肉柱的靜脈血管周圍,可見灰黃色的條紋或斑點分布在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間,外觀上呈黃紅相間的虎皮狀斑紋,故有“虎斑心”之稱。.6/6/202345心肌細胞脂肪變性心肌纖維內可見串珠狀排列的大小不等的脂滴,肌纖維萎縮,呈細條狀(HE×400).6/6/202346結局及影響

可逆性變化若病因消除→恢復若病因持續存在→變性、壞死變性的臟器和組織功能下降,因發生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影響不同。.6/6/2023473.玻璃樣變性概念又稱透明變性,是指在病變的細胞或間質組織內出現均勻一致的、無結構的、半透明的紅染蛋白性物質,即透明蛋白或透明素。細胞內透明滴樣變血管壁玻璃樣變性纖維結締組織玻璃樣變性根據病因及發生部位不同分類.6/6/202348類型及病理變化1.細胞內透明滴樣變指在變性的細胞內(胞漿中)出現大小不一的嗜伊紅圓形小滴。腎小球腎炎時,腎小管上皮細胞內常發生這種變化。.6/6/202349腎小管上皮細胞內透明滴樣變光鏡下可見在腎小管上皮細胞的胞漿中充滿大小不一的鮮紅色(嗜伊紅)、圓球狀顆粒,此顆粒邊緣整齊光滑,似水滴,有透明感。.6/6/202350腎小球囊腔內透明滴狀變.6/6/2023512.血管壁玻璃樣變性即動脈透明變性。常發生于脾、心、腎等器官的動脈管壁。特點是動脈的中膜正常結構消失,由于平滑肌纖維變性溶解,加上大量的血漿蛋白的沉積,使中膜呈均勻一致的無定形的紅染結構。.6/6/202352脾血管玻璃樣變性:脾中央動脈管壁正常結構消失,呈均質狀、嗜酸性,管腔狹窄。.6/6/2023533.纖維結締組織玻璃樣變性常見于瘢痕組織、纖維化的腎小球、動脈粥樣硬化的纖維性瘢塊等。眼觀:組織為灰白半透明狀,質地堅實,缺乏彈性。光鏡:纖維細胞明顯變少,膠原纖維增粗并互相融合成為梁狀、帶狀或片狀的半透明均質,失去纖維性結構。.6/6/202354結締組織玻璃樣變膠原纖維融合成均質的玻璃樣物質(HE×400).6/6/202355結局及影響輕度透明變性可吸收,組織可恢復正常;變性嚴重時,不能完全吸收,變性組織處易為鈣鹽沉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