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古代的城市
(公元前3200—公元5世紀)
城市的起源
古埃及的城市
兩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
古印度和古代美洲的城市
古希臘的城市
古羅馬的城市發展歷程
1、公元前40世紀原始公社開始解體,公元前35世紀,出現了奴隸制埃及王朝(公元前22世紀,我國奴隸制夏代開始出現),公元前30年覆滅,歷經三千多年。
2、希臘文化從公元前12世紀開始發展,從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17世紀,歐洲經歷了從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為代表的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的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和絕對君權幾個歷史時期。
3、隨著社會和政治背景的變遷,不同的政治力量占據主導地位,不僅帶來不同城市的興衰,而且城市格局也
表現出相應的特征。
第一章古代的城市(公元前3200—公元5世紀)
一、城市的起源
1、城市的定義:有一定的規模、人口的分布相對密集,具有很強的異質性的非農人口集聚的地域。
2、城市出現的標志:
1)、大型宗教、禮儀性建筑的出現,如神廟、宮殿
2)、城市的發展以一定的技術為基礎,如城市排水
3)、有非常強大的防御體系,如城墻、城河
4)、金屬工具和金屬禮器的使用
3、城市的發展歷程:
1)、舊石器時代(50萬年前—1.5萬年前)巢居和穴居
2)、中石器時代(1.5萬年前—1萬年前)固定的居民點聚落出現
3)、新石器時代(1萬年前—5千年前)原始聚落及城市出現
4、城市的出現是伴隨著第三次勞動大分工——即商業的出現而出現的,時間是在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所以人們往往把城市、文字、金屬禮器的出現作為文明出現的標志。二、古埃及的城市
1、古埃及時期的社會背景
中央集權制的專制制度,宗教發達,政教合一,國王稱為“法老”。古埃及人認為現實是短暫的,靈魂是永恒的,陵墓與廟宇是主要的建筑物,所以城市較為簡陋。建造了花崗石質陵墓----金字塔,而城市住房僅用粘土、土坯、蘆葦等材料,不耐久。
1)、地理位置
位于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下游,是非洲與歐洲、亞洲接壤的唯一國家。
2)、環境與文化
土地肥沃,可供耕耘,成為人類文明的搖籃。法老是古埃及集王權與神權為一身的最高統治者。
古埃及地圖3)、歷史沿革
最早尼羅河流域是一些奴隸制小國,公元前3500年在埃及成立了上埃及和下埃及,經過戰爭在公元前3200年埃及統一。3000年間30王朝,四個歷史時期
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2400年古王國時期孟菲斯(首都)
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580年中王國時期卡洪城
公元前1580年-----公元前1150年新王國時期阿瑪納城
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30年晚期
4)、宗教信仰
人生短暫、靈魂永生、千年復活
生者之城簡單馬虎,死者之城神圣永恒,生死分離
5)、建造水平
大量人力物力,多工種的合作
天文歷法、數學、測量學、幾何學、工程機械等發展
防御水患
2、城市概況
1)、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續千年
古王國時期的城市,在尼羅河三角洲的最南端。
■特點:城市坐北朝南,白色城墻,城南建有神廟;內城大約3600x1600米,第三王朝時期通過尼羅河局部改道擴大了城區面積,成為當時的大城市。金字塔群遠離城市。由于附近陵墓群的存在,該城持續千年后在中王國時期被完全毀壞。
2)、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綠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國時期、長方形、磚砌城墻、東西分區(死墻)、南北分階層
建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中王國時期,是一個為建造金字塔而形成的城市。
■特點:城市的平面為方形,有完整的磚砌城墻、互相垂直的街道,城中有厚墻將城劃分為東西兩部分,城西為奴隸居住區,城東又有一條東西向大路將城東分為南北兩部分,大路北側為貴族區,大路南側為商人、手工業者、小官吏住區,其中有集市。城中心有廟宇,城市東南角有一片墓地。
城市分區明確,對比鮮明,反映了奴隸制社會階級分化的景況。城市有了最早的功能分區思想。
3)、底比斯城------中王朝時期首都、分置尼羅河兩岸、神廟位于城中、南北中軸線、精美柱雕、鑿巖為陵崖墓崇拜4)、阿瑪納城------新王朝時期都城、建于公元前1370年。崇拜太陽、沒有城墻的帶形城市、順(尼羅)河布置、靈活的棋盤式道路格局、北(下層)中(皇帝)南(官吏)三區、出現城市中心區、毀于風沙。
■特點:
A、建于公元前1370年左右,是18王朝一個短命的都城,意為“太陽圓盤的地平線”。城市位于尼羅河東岸,沿河呈彎曲的帶形。
B、新王國時期為加強集權統治,對皇帝的崇拜由金字塔改為宮殿和廟宇結合在一起,并崇拜太陽或者光明,所以一改以前城市神秘、巫術、昏暗、陰沉的感覺,有“光明城市”之稱。
C、城市布局順尼羅河呈帶形靈活布置,并有明確的市中心。城市道路系統呈棋盤式格局,三條縱向道路順應河流走勢、貫穿全城。
D、城市用地分北、中、南三區,北部為一般居民區,南部為官吏居住地,中部為皇帝統治中心,有皇宮、神廟、行政機關、文化機構等性質、大小不同的建筑,中部景觀豐富、生動。3、古埃及的城市建設成就:
A、在用地選擇上,注意因地制宜。考慮因素:良好水源、交通便利、無水澇之患。
B、最早運用功能分區的原則。
C、最早運用棋盤式路網給城市以明確的方位感和秩序感。對以后古希臘城市規劃理論形成有一定影響。
D、注重建筑群和城市景觀設計。城市建筑布局能自主應用軸線、序列等空間處理手法區分城市空間,形成主次分明的空間差別。
總結與思考:
1、古埃及城市布局與其宗教信仰的關系
2、卡洪城的主要特點
3、古埃及城市建設的主要成就和影響三、兩河流域、波斯、古印度、古代美洲的城市
1、古西亞文明
1)、歷史沿革
公元前4000年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19世紀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建立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16世紀埃及帝國;
公元前900年左右建立軍事專制國家亞述帝國;
公元前7世紀后半葉公元前6世紀后半業,建立新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6世紀中葉在伊朗高原建立波斯帝國,征服兩河流域;
公元前4世紀后半葉建立馬其頓帝國。
2)、宗教信仰
多神教、天體(山岳臺)崇拜與國王(宮殿)崇拜相結合、山岳臺是該地區最有代表性的祭祀建筑、宗教與社會商業活動一體、波斯時期露天拜火不設廟宇。
3)、建筑成就
西亞的建筑發明了以土作為基本原料的結構體系和裝飾方法,以后發明了用瀝青為粘結材料的拱券、穹隆結構和保護墻面的面磚和琉璃磚等。
2、烏爾城(Ur)
建于公元前2000年---2100年。
位于一條溪流東岸的土丘上,城址輪廓呈橢圓形,被封閉的城墻環繞,占地89公頃。城外有農田水渠和村落,公元前600年在城中偏西北建有長方形院墻圍繞的神殿,顯然經過了規劃。據考古學家推算該城容納35000人。
特點:
城墻城壕的橢圓形城市、內城為宮殿和僧侶府第、分區明顯、以山岳臺為核心的公共中心(稅收、署衙、作坊、商店、倉庫等)、四合院宮殿、小街避日曬
3、古印度城市
1)、2500BC.-1500BC.史前文化---哈拉帕文化的存在
2)、1000BC.雅利安文化的沖擊、住宅與城鎮建設的準則、羅盤定方位、按規定劃分地塊和街道、游行用地環城街、中央高起的STUPA(窣屠婆)
3)、按照天堂的美好愿望修建城市
4)、死者之丘---莫亨約達羅城、周密計劃興建的哈拉巴城、孔雀王朝時期的華氏城
5)、哈拉巴城(Harappa)
位于巴基斯坦境內旁遮普省北部印度河支流的洪積平原,其最興盛的時期是公元前2150-1750年,從垂直相交的街道建筑分析,是一座經過規劃的城市,有圍墻,可能是具有抵御洪水和軍事突襲的雙重功能。
4、古代美洲的城市
1)、三個文化中心:古墨西哥、古瑪雅、古印加
2)、古墨西哥地區:特奧蒂瓦坎城、丹諾奇迪特蘭城
特奧蒂瓦坎城:天神降生之地、印第安文明發祥地、太陽神、月神和羽蛇神崇拜、雄偉的廟宇建筑
3)、古瑪雅地區:提卡爾城
4)、古印加地區:著名的馬丘比丘(MACHUPICHU)遺址古墨西哥(印第安文明)特奧蒂瓦坎城四、古希臘的城市
1、地理范圍
以希臘半島為中心,涉及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沿岸、地中海沿岸以及黑海沿岸的一些地區。
2、自然條件
多山、陸路交通不便,多海島、海上交通發達。以外貿為主的奴隸制商品經濟結構。亞熱帶氣候,宜于戶外活動,體育盛行。盛產大理石及陶土,為建筑發展創造條件。
3、發展過程
1)、愛琴海文明是希臘文明的前身,在愛琴海文明(克里特---邁西尼文化)湮沒三、四百年后,古希臘文明開始蓬勃發展。
2)、愛琴文明湮沒于公元前15世紀,在公元前11世紀希臘半島上出現了許多奴隸制的城邦國家,希臘文明與愛琴海文明間沒有直接延續發展,也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但古希臘的城邦在愛琴文化遺址上發展,它的一些建筑型制和細部處理等由希臘繼承并發展,愛琴文化對希臘文明有一定影響。
3)、希臘文明發展過程:
古希臘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
荷馬時期(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建筑無存;
古風時期(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石砌神廟;
古典時期(公元前5世紀公元至前4世紀,希臘文化走向成熟),希臘發展的黃金時代,古典時期的文化是古希臘文化的代表,衛城、劇場、神廟、廣場等;
希臘化時期(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希臘文化傳播開來)。
4、社會及宗教背景
1)、古希臘國家實行城邦制,即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周圍有村鎮,以此形成若干城邦。這是奴隸制國家的一種高度發展的國家形態,其中最著名的有雅典城邦。
2)、宗教信仰:古希臘人信仰多神教,崇拜的神是永生不死的超人,神人同形,反對崇拜自然現象。這表明古希臘人相信人的力量,重視現實生活;古希臘各地廟宇盛行。
5、古希臘思想與文明的內核
1)、唯物主義的認識觀
德謨克里特的“原子論”、畢達格拉斯的“宇宙數學結構”等。
“如果科學想追溯自己今天的原理發生和發展的歷史,它不得不回到希臘人那里”——恩格斯
2)、人文主義的思想
古希臘神話和文藝作品所反映的平民人本主義世界觀,“神人同形同性”
3)、理性思辨的邏輯思維
在希臘、中國和印度三個古老的哲學體系中,希臘哲學與宗教的聯系最不緊密,最為思辨,充滿著論辯、推理和證明等說理方式。
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理性,,意志和欲望應當服從理智,真正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美德的規定性也來自理性。
4)、公正平等的政體意念
希波戰爭以后,以雅典政治為代表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日臻完善。
希羅多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克里斯蒂尼時代,“全民政治”
柏拉圖的《理想國》
亞里斯多德6、古希臘的城市生活形態
1)、城邦、公民與城市社區精神
古希臘人對城市的定義是:城市是一個為著自身美好的生活而保持很小規模的社區,社區的規模和范圍應當使其中的居民既有節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輕松的生活。
2)、人本主義的生活形態
古希臘宗教與神話的“神人同形同性”
城邦國家規模比較小
圣地建筑的功能,由最初對神靈的崇拜轉移到對人類精神的自我崇拜和對人性的謳歌,事實上更是市民公共活動的中心。
3)、積極的公共生活與豐富的公共空間
重視公共空間,忽視私密空間。城市公共空間體系成為希臘人多姿多彩的戶外生活的載體。
重視精神生活,忽視物質生活。古希臘的城市社會生活充溢著活力與公共精神。
圣地建筑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的宗教祭祀職能、防御職能而成為城邦公民舉行禮儀活動的場所和公共活動的中心,成為古希臘公共生活的反應,公眾鑒賞的對象。
7、從蘇格拉底到亞里斯多德——關于理想國(城市)的探求
蘇格拉底認為,就人的幸福而言,沒有什么能比城邦和城市社會生活自然發展更好的了。
柏拉圖強調,“理想國(城市)”是用絕對的理性和強制的秩序建立起來的。《理想國》中,首先應該通過勞動分工和社會角色的分類來重整城市秩序,其次城市居民應分為各個階層,哲學家、武士、工匠、農民和奴隸。《理想國》中所設計的城市是按照“社會幾何學家”的理想設計出來的(圓形+放射),對希臘后期的城市規劃(包括希波丹姆模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亞里斯多德提倡建立中產階級統治的國家,并實行以下幾條原則:1、財產應私有公用,這樣可以防止貧富兩極分化;2、公民(主要指中產階級)應輪流執政,不得搞終身制;3、必須實行法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城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8、希臘古風時期、古典時期的城市
1)、衛城
是早期氏族專政制時代古希臘的政治、軍事和宗教的統治中心,含貴族宮殿,設置祭祀火塘,建筑對環境條件疏于考慮,與環境不協調,機械、生硬。
共和制城邦中衛城成為守護神的圣地,由民間自由神的圣地發展起來,成為城市公共活動的中心;衛城的建設學習圣地建筑群,與環境結合,與圣地建筑群結合。
2)、圣地
是古希臘人崇拜守護神和民間自由神的地方。在共和制城邦中圣地很重要,在節慶時期這里是舉行各種活動的場所,周圍也自然建起了一些公共建筑,是城市公共活動的中心。比衛城更加世俗化,因而建筑群空間構圖也更加活潑。2)、古典時期的雅典與雅典衛城
3)、雅典
公元前5世紀希臘城邦進入盛期。雅典城人口近十萬。雅典在希波戰爭后成為全希臘的盟主及宗教文化中心。雅典城市背山面海,布局不規則,無明顯的軸線關系,城市的中心是衛城。整個城市布局自由、無定制、因地制宜,建筑類型豐富。廣場是群眾集聚的中心,有司法、行政、商業、工業、宗教、文娛交往等社會功能。
4)、雅典城特點
這一時期的許多城市與建筑、建筑群并不追求平面視圖上的平整、對稱,而是樂于順應和利用各種復雜的地形以構成活潑多變的城市、建筑景觀,整個城市多由圣地(廟宇)來統帥全局。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雅典衛城。
A、雅典衛城
建筑群布局以自由的、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為原則,既考慮四周仰望的效果,又照顧到置身其中時的動態視覺美,堪稱西方古典建筑群體組合的最高藝術典范。
B、市中心有廣場
位于衛城西北角山坡下,廣場無定形,周圍有市場和公共建筑,廣場中心有敞廊,是公布法令的地方。
C、道路與市政
城市道路結合地形自發形成,曲折狹窄,路面無鋪裝,無排水系統;缺水,衛生條件差。居住街坊面積小,貧富混居在一個街區,僅建筑質量有區別。
4)、希波丹姆規劃型式——理性光芒的閃耀
A、產生背景
畢達格拉斯、亞里斯多德、柏拉圖。
希臘城市大多自發形成,城市的外部空間多為一系列的“∟”形空間疊合而成,既豐富又雜亂。
B、希波丹姆規劃型式
1、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種幾何形狀的,以棋盤式路網為城市骨架的規劃結構形式,城市外部空間也吸取傳統,采用一系列“L”形空間疊合而成。在理論上予以闡述,并在城市重建中予以實踐。
2、城市典型平面為兩條垂直大街從城市中心通過,中心大街一側有中心廣場;根據古希臘社會體制、宗教和城市生活要求,城市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區、住宅區。
3、希波丹姆規劃型式遵循古希臘哲理,探求幾何和數的和諧,強調以棋盤式的路網為城市骨架并構筑明確、規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體的秩序和美。
4、廣泛應用于希波戰爭后的城市重建與新建以及后來古羅馬大量的營寨城,米利都城、普南城是其典型代表。C、影響
1、滿足了希波戰爭以及以后古羅馬時期大規模殖民城市規劃建設中迅速、簡便化的要求。
2、確立了一種新的城市秩序和理想城市,既符合古希臘數學與美學的原則,又滿足了城市中富裕階層對典雅生活的追求。
3、使古希臘的城市規劃從傳統上靈活的“雜亂”、有機走向形式上的典雅或呆板,甚至為了構圖的形式美而不顧自然地形的存在。
4、實例:
■米利都城(古典時期的城市,按希波丹姆規劃型式建設。)
■米利都城(古典時期的城市,按希波丹姆規劃型式建設。)城市三面臨海,四周均筑有圍墻,城市采用棋盤式路網,兩條大街從城市中心穿過。
城市中心位于三個港灣附近,空間呈“L”形,有多個廣場,成為城市的中心。
中心將城市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街坊面積小,南部街坊面積大。城市中心集中大量的公共建筑,成為市民生活的真正焦點。9、希臘化時期的城市
1)、馬其頓帝國的建立包括了希臘、小亞細亞、埃及、敘利亞、兩河流域和波斯。亞非歐不同文化、經濟交融在一起,即希臘化時期,這一時期的城市大多按照希波丹姆規劃型式進行規劃建設。2)、城市特征
A、整個城市功能分區、道路系統、鄰里住區、中心與廣場規劃充滿理性和幾何規律。
B、城市的中心不再是衛城和廟宇,而是喧囂的廣場,廣場普遍設敞廊,開間一致、形象完整,周圍有公共設施。
3)、普南城(東西600米,南北300米)。
普南城背山面水,位于向陽的坡地上,順應山勢,城市建于四個寬闊臺地上,最高一層為底米特神廟,第二層為雅典娜神廟,第三層為市場和會堂,第四層為競技場、運動場。
道路采用棋盤式路網,順應等高線的東西向道路為車行路,南北向到路為臺階式步行街。中心廣場居于城市顯要位置。城市約80個街坊,街坊面積較小,建筑多為二層。是希波丹姆規劃系統的一個發展,體現了道路與建筑的有機配合。
10、古希臘城市建設狀況
■以廣場為城市中心,組織城市基本格局;
■廣場匯集敞廊、市場、廟宇、議事廳和娛樂場所等公共建筑,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和生活中心;
■衛城在共和制城邦中,是城市守護神的圣地,是城市的象征與標志,是城市精神生活的中心和公共活動的中心。
■貧富混居,道路由窄漸寬,市政建設水平低。
總結與思考:
1、古希臘的城市建設的主要成就和基本情況;
2、圣地建筑群和衛城;
3、雅典衛城的基本布局;
4、古希臘的城市規劃理論(希波丹姆規劃型式)及其實踐;五、古羅馬的城市
1、概述
1)、地理位置與文化背景:
最初在今意大利境內,盛期版圖包括今意大利半島、希臘半島、小亞細亞、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西班牙、法國、英國等地區,橫跨歐亞非三洲。
古羅馬文化在伊達拉里亞文化和希臘文化的綜合影響下發展起來。
2)、發展時期:
古羅馬的歷史分三個時期:
伊達拉里亞時期(公元前750年---公元前300年),在拉丁姆平原建造城墻、廟宇;
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510年---公元前30年),建設項目的軍事目的性及世俗娛樂性,神廟退居次要位置;
羅馬帝國時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宣揚皇帝的豐功偉績,大量建造廣場、凱旋門、記功柱、陵墓等。
3)、宗教:
古羅馬信仰繼承了希臘的宗教文化;
古羅馬與基督教;
4)、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后來發展為拜占庭帝國;西羅馬繼續定都羅馬城,直至476年滅亡。
5)、在整個過程中,其民主化程度總體上呈現出不斷減退的態勢,羅馬人的精神世界日益世俗化。
2、古羅馬思想的內核
1)、哲學思想倫理化的傾向
以倫理學為核心或歸宿,追求現實的幸福。
2)、快樂主義與個人主義
伊比鳩魯的快樂主義,快樂成為其倫理思想的核心范疇,主張人的一切取舍都要從快樂出發,要以感覺來判斷一切的善。
伊比鳩魯的社會契約論,奠定了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的基調。
3)、從斯多葛派到宗教唯心主義
斯多葛派主張服從天命、順從天命,從而從泛神論走向宗教唯心主義,“人是萬物的尺度”,真理就是主觀感覺和印象,不存在什么客觀的真理。在帝國時期成為“御用哲學”。
4)、超級國家的思想
斯多葛派的創始人Zero的《理想國》提出了“世界城邦”和“世界公民”的思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總之,古羅馬哲學、社會思想與古希臘相比,在總體上處于一種全面庸俗化的狀態。3、古羅馬的城市生活形態
1)、古羅馬城市建設的特征
世俗化:神廟退居次要位置,世俗建筑大量出現
軍事化:大量建筑營寨城、道路、城墻、橋梁、輸水道
君權化:修建大量的宣揚帝王功績的建筑物或構筑物
2)、繁榮背后的“羅馬病”——忽視城市的文化與精神功能
4、古羅馬的城市規劃思想
1)、強烈的實用主義態度
2)、凸現永恒的秩序思想
3)、彰顯繁榮與力量的大比例模數手法
5、古羅馬的建設成就
1)、伊達拉里亞時期:石工、陶瓷構件和拱券結構方面有突出成就;
2)、羅馬共和國時期,在公路、橋梁、城市街道與輸水道等市政方面進行大規模建設,公建類型豐富,神廟、劇場、競技場、浴場、巴西利卡和羅馬角斗場等;
3)、羅馬帝國時期建設重點是歌頌權利、炫耀財富和表彰功績,建造了許多豪華雄偉的凱旋門、紀功柱、皇帝紀念廣場以及世俗建筑。
4)、古羅馬創造了梁柱與拱券結合的結構體系,發明了由火山灰制成的天然混凝土,發展了五種古典柱式;
5)、有卓越的工程技術和建筑理論——《建筑十書》。
6、伊達拉里亞時期的城市建設
早期均建于山巖或高地上,以宗教思想為指導,地區劃分明確。
城市建設的四個階段:1、選址;2、劃分地區、地塊;3、確定街道走向;4、城市奠基儀式。
7、共和時期的城市建設
1)、羅馬營寨城與中國的里坊
羅馬人征戰時期建立的以軍事堡壘性質為主的居留地。多為正方形,有方形城墻,主要道路呈十字交叉形,并通向方城的東南西北四個城門,交叉口處建神廟。
實例:提姆加德(Timgad)。城市平面呈正方形,“丁”字形主干道,東西有11排街坊,南北有12排街坊,街坊布置整齊。城市中心廣場開向寬闊、便于操練“T”形干道,比道路高出2米,用臺階聯結,四周有柱廊環繞。城中還有劇場、浴場、巴西利卡等公共建筑。
2)、羅馬城與共和廣場
共和時期的羅馬城是“七丘之城”。羅馬城坐落在河谷曲流兩側的臺地與丘陵上。城市借助地形來配置各類建筑體,臺伯河、高地和泉水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宮殿、神廟、花園、運動(斗獸)場、浴室、噴泉、公共廣場等構成羅馬城的功能建筑群。浴室不僅是羅馬人生活之必需,而且提供了一個公關空間,以適應當時的共和制社會形態。
共和時期的城市廣場是城市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布局比較自由,市民歡聚的活動性質較強烈,內還有廟宇。羅曼努姆廣場的自由性、開放性、狂歡性。
8、龐貝城(Pompeii)
建于共和國時期,原來為軍事城寨,后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港和休養城市。平面似橢圓形,方格形道路網,主要街道的走向、公共建筑和府邸的布局以維蘇威為構圖中心;石砌路面,道路堅固,有路緣石、轉彎半徑、人行道。
市中心位于城西南角,中央是廣場,正中是神廟,周圍主要有神廟、法庭、交易所、市場、行政機關、會議廳等。城市一般住宅和商店為一層或二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學生個人外出請假安全協議書(2篇)
- 瓶裝氨氣采購合同協議
- 申購合同轉讓協議模板
- 狗狗家養領養協議書范本
- 甲板船出租轉讓合同協議
- 理發店轉讓協議合同模板
- 生效結算協議書范本
- 理財公司勞務合同協議
- 電氣產品安裝合同協議
- 理財品牌協議書范本
- 魯濱遜漂流記選段:敘事技巧分析教案
- 圍手術期下肢靜脈血栓預防與護理
- 貴州省氣象部門招聘考試真題2024
- 《大學生就業指導》期末筆記
- 《訴衷情》(陸游)課件
- 陜西省2024年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真題
- 2025屆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知識點與答題技巧匯編 講義
- Unit 5 Here and now Section A Grammar 說課稿 2023-2024學年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下冊
- 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基于多源異構數據的地質知識圖譜構建與應用
- 2024年領導干部任前廉政知識考試測試題庫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