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三輪沖刺易錯題易錯點20 生物進化(解析版)_第1頁
高考生物三輪沖刺易錯題易錯點20 生物進化(解析版)_第2頁
高考生物三輪沖刺易錯題易錯點20 生物進化(解析版)_第3頁
高考生物三輪沖刺易錯題易錯點20 生物進化(解析版)_第4頁
高考生物三輪沖刺易錯題易錯點20 生物進化(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易錯點20生物進化關于生物進化的考題,多數以選擇題形式考查生殖隔離、地理隔離、自然選擇、物種、適應性、協同進化等概念,這類試題難度度不大,但是易混易錯。對概念的涵義不理解、不能準確獲取已知有效信息等是失分的主要原因。在復習備考中,需要加強練習,強化對概念的理解,提高審題和解題能力。注意以下細微易錯陷阱,對提高解答這類題的準確率有所幫助。易錯陷阱1:生殖隔離與地理隔離。不理解生殖隔離與地理隔離的涵義和本質造成誤判。易錯陷阱2:物種形成與生物進化。誤認為所有物種的形成都是先有地理隔離,然后出現生殖隔離;沒有理解生物進化的標志是基因頻率改變和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產生生殖隔離從而錯判。易錯陷阱3:自然選擇與生物進化方向。不理解變異是不定向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方向造成誤判。易錯陷阱4:適應性的形成。不理解環境是起選擇作用不是誘導生物產生變異造成誤判,沒有抓住適應性形成的要領是“變異在先、選擇在后”造成誤判。易錯陷阱5:遺傳平衡定律。沒有掌握遺傳平衡定律的內容和條件造成誤判或相關計算錯誤。例題1、(2022湖北卷·T15)新冠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其基因組含有約3萬個核苷酸。該病毒可通過表面S蛋白與人細胞表面的ACE2蛋白結合而進入細胞。在細胞中該病毒的RNA可作為mRNA,指導合成病毒復制所需的RNA聚合酶,該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時堿基出錯頻率為10-5。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新冠病毒只有在選擇壓力的作用下才發生基因突變B.ACE2蛋白的出現是人類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進化結果C.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體可產生識別ACE2蛋白的抗體D.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為研制治療新冠肺炎藥物的有效靶標【解析】A、病毒的突變是隨機的、不定向的,A項錯誤;B、人類本身存在變異,含有ACE2蛋白,并非是人類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進化結果,B項錯誤;C、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體可產生識別新冠病毒的抗體,C項錯誤;D、在細胞中新冠病毒的RNA可作為mRNA,指導合成病毒復制所需的RNA聚合酶,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為研制治療新冠肺炎藥物的有效靶標,D項正確。【答案】D例題2、(2022浙江6月卷·T17)由歐洲傳入北美的耬斗菜已進化出數十個物種。分布于低海拔潮濕地區的甲物種和高海拔干燥地區的乙物種的花結構和開花期均有顯著差異。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甲、乙兩種耬斗菜的全部基因構成了一個基因庫B.生長環境的不同有利于耬斗菜進化出不同的物種C.甲、乙兩種耬斗菜花結構的顯著差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若將甲、乙兩種耬斗菜種植在一起,也不易發生基因交流【解析】A、同一物種的全部基因構成一個基因庫,甲、乙兩種耬斗菜是兩個物種,A項錯誤;B、不同生長環境有利于進行不同的自然選擇,從而進化出不同的物種,B項正確;C、自然選擇導致物種朝不同的方向進化,甲、乙兩種耬斗菜花結構的顯著差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C項正確;D、不同種之間存在生殖隔離,不能發生基因交流,D項正確。【答案】A一、生殖隔離、地理隔離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可育的后代,這種現象叫做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有三種情況:不能雜交;雜交后代不活;雜交后代存活而不可育。同一種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礙而分成不同的種群,使得種群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的現象,叫做地理隔離。二、生物進化與物種形成比較內容物種形成生物進化標志出現生殖隔離基因頻率改變變化后生物與原生物關系屬于不同物種可能屬于同一物種影響因素物種形成的三個環節: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二者關系①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這種改變可大可小,不一定會突破物種的界限,即生物進化不一定導致新物種的形成,進化是量變,物種形成是質變;②新物種的形成是長期進化的結果,即新物種的形成一定存在生物進化。人工培育新物種時可以不需要經過地理隔離,新物種形成的三個環節:突變和基因重組、人工選擇、生殖隔離。例如三倍體無籽西瓜的培育、人工誘導多倍體形成(如八倍體小黑麥等)、通過植物體細胞雜交(如番茄—馬鈴薯)、多倍體遠緣雜交(如蘿卜—甘藍)等方式。三、適應性的產生群體中出現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環境的定向選擇是適應性形成的必要條件。生物群體中產生了大量不定向變異后,在一定環境的選擇作用下,可遺傳的有利變異會賦予某些個體生存和繁殖的優勢,經過代代繁殖,群體中這樣的個體就會越來越多,有利變異通過逐代積累而成為顯著的適應性特征。環境條件對生物變異不是誘導而是選擇,由環境決定其生存與否,即變異在前,選擇在后。四、遺傳平衡定律1.遺傳平衡定律在種群非常大、所有雌雄個體之間自由交配、沒有遷入和遷出、沒有自然選擇、沒有基因突變、各種基因型的個體生活力相同時,處于遺傳平衡的種群自由交配遵循遺傳平衡定律,即上下代之間種群的基因頻率及基因型頻率都保持不變。2.計算公式(1)當等位基因只有兩個(A、a)時,設p表示A的基因頻率,q表示a的基因頻率,則:AA的基因型頻率=p2,Aa的基因型頻率=2pq,aa的基因型頻率=q2。P+q=1,p2+2pq+q2=1。(2)若已知隱性純合子的概率,求種群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1.(2022浙江1月卷·T16)峽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導致新物種形成。兩個種的羚松鼠分別生活在某大峽谷的兩側,它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峽谷形成之前;某高山兩側間存在有限的“通道”,陸地蝸牛和很多不能飛行的昆蟲可能會在“通道”處形成新物種。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大峽谷分隔形成的兩個羚松鼠種群間難以進行基因交流B.能輕易飛越大峽谷的鳥類物種一般不會在大峽谷兩側形成為兩個物種C.高山兩側的陸地蝸牛利用“通道”進行充分的基因交流D.某些不能飛行的昆蟲在“通道”處形成的新種與原物種存在生殖隔離【答案】C【解析】A、大峽谷分隔形成了地理隔離,使兩個羚松鼠種群間難以進行基因交流,A項正確;B、能輕易飛越大峽谷的鳥類物種進行基因交流,一般不會在大峽谷兩側形成為兩個物種,B項正確;C、某高山兩側間存在的“通道”是有限,陸地蝸牛利用“通道”不能進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項不正確;D、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生殖隔離,所以某些不能飛行的昆蟲在“通道”處形成的新種與原物種存在生殖隔離,D項正確。2.(2022湖南三湘名校聯盟3月聯考·T10)為比較不同抗生素對大腸埃希氏菌在連續傳代下的抑菌效果,某研究小組在平板培養基上測定大腸埃希氏菌在相同劑量下連續兩代的抑菌圈平均大小,結果如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第一代大腸埃希氏菌對四環素的抗性最弱,而對阿奇霉素的抗性最強B.與第一代相比,第二代大腸埃希氏菌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頻率均有提高C.使用抗生素會導致大腸埃希氏菌總是朝著抗生素抗性增強的方向突變D.抑菌圈大小的改變是不同抗生素對大腸埃希氏菌變異選擇的直接結果【答案】C【解析】A、抑菌實驗中,抑菌圈越大,抗生素效果越好,菌體抗生素抗性越差,反之則越強。表中顯示,第一代大腸埃希氏菌在四環素下的抑菌圈最大(半徑1.31cm),而在阿奇霉素下的抑菌圈最小(半徑0.19cm),說明第一代大腸埃希氏菌對四環素的抗性最弱,而對阿奇霉素的抗性最強,A項正確;B、表中顯示,第二代大腸埃希氏菌在5種抗生素下的抑菌圈半徑均比第一代的抑菌圈小,說明第二代大腸埃希氏菌對5種抗生素的抗性均有所提升,這與在抗生素選擇作用下提高了抗生素基因頻率有關,B項正確;C、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并且變異是不定向的,抗生素的使用只是為大腸埃希氏菌變異提供了選擇的因素,抗生素的使用會導致大腸埃希氏菌朝向抗性增強的方向進化,C項錯誤;D、抑菌圈大小是大腸埃希氏菌對不同抗生素的抗性大小的直接體現,大腸埃希氏菌在使用不同抗生素前已存在不同抗性的變異類型,抗生素選擇了抗性較強的菌體,故抑菌圈大小的改變是不同抗生素對大腸埃希氏菌變異選擇的直接結果,D項正確。3.(2021湖南卷·T8)金魚系野生鯽魚經長期人工選育而成,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現有形態多樣、品種繁多的金魚品系。自然狀態下,金魚能與野生鯽魚雜交產生可育后代。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金魚與野生鯽魚屬于同一物種B.人工選擇使鯽魚發生變異,產生多種形態C.鯽魚進化成金魚的過程中,有基因頻率的改變D.人類的喜好影響了金魚的進化方向【答案】B【解析】A、從題干信息“自然狀態下,金魚能與野生鯽魚雜交產生可育后代。”可知:金魚與野生鯽魚不存在生殖隔離,屬于同一物種,A項正確;B、人工選擇可以積累人類喜好的變異,淘汰人類不喜好的變異,只對金魚的變異類型起選擇作用,不能使金魚發生變異,B項錯誤;C、發生生物進化的標志是基因頻率的改變,因此鯽魚進化成金魚的過程中,有基因頻率的改變,C項正確;D、選擇決定進化的方向,因此人類的喜好影響了金魚的進化方向,D項正確。1.(2022河北卷)某植物葉片含有對昆蟲有毒的香豆素,經紫外線照射后香豆素毒性顯著增強。烏鳳蝶可以將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織葉蛾能將葉片卷起,取食內部葉片,不會受到毒害。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烏鳳蝶進化形成香豆素降解體系,是香豆素對其定向選擇的結果B.影響烏鳳蝶對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C.為防止取食含有強毒性的部分,織葉蛾采用卷起葉片再攝食的策略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體系和昆蟲的避免被毒殺策略是共同進化的結果【答案】C【解析】A、香豆素對昆蟲有毒,烏鳳蝶進化過程中產生不定向變異,有香豆素降解體系的變異為有利變異,這樣的個體能生存和繁殖后代,有毒的香豆素對其進行定向選擇,A項正確;B、烏鳳蝶對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發生突變會產生多種等位基因,體現了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B項正確;C、從題干信息可知:葉片中的香豆素經紫外線照射后毒性顯著增強,織葉蛾能將葉片卷起,只取食內部葉片,不會受到毒害,C項錯誤;D、共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植物的香豆素防御體系和昆蟲的避免被毒殺策略屬于共同進化,D項正確。2.(2022湖南卷·T12)稻蝗屬的三個近緣物種①日本稻蝗、②中華稻蝗臺灣亞種和③小翅稻蝗中,①與②、①與③的分布區域有重疊,②與③的分布區域不重疊。為探究它們之間的生殖隔離機制,進行了種間交配實驗,結果如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交配(♀×♂)①×②②×①①×③③×①②×③③×②交配率(%)081624618精子傳送率(%)0000100100注:精子傳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蟲占確認交配雌蟲的百分比A.實驗結果表明近緣物種之間也可進行交配B.生殖隔離與物種的分布區域是否重疊無關C.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D.②和③之間可進行基因交流【答案】D【解析】A、從題干信息可知:①、②、③為近緣物種,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結果可知,表明近緣物種之間也可進行交配,A項正確;B、生殖隔離是指不同物種之間一般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可育的后代的現象。從交配率和精子傳送率來看,①與②、①與③存在生殖隔離,但它們的分布區域有重疊,而②與③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但分布區域不重疊,說明生殖隔離與物種的分布區域是否重疊無關,B項正確;C、現代進化論認為,隔離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C項正確;D、②與③的分布區域不重疊,故存在地理隔離,不能進行基因交流,D項錯誤。3.(2021浙江卷·T14)選擇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動力。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同一物種的個體差異不利于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B.人工選擇可以培育新品種,自然選擇不能形成新物種C.自然選擇保存適應環境的變異,人工選擇保留人類所需的變異D.經自然選擇,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的基因庫發生相同的變化【答案】C【解析】自然選擇對于不同變異起選擇作用,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機會增大,有利變異的基因頻率增大,具有不利變異個體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機會降低,不利變異的基因頻率逐漸減小,自然選擇通過使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進而使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進化。A、同一物種的個體差異會產生更多的變異,有利于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A項錯誤;B、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普遍存在的,使得生物在繁殖中出現了不同的變異個體,故人工選擇能培育出新品種,自然選擇也能形成新的物種,B項錯誤;C、自然選擇是自然界對生物的選擇作用,使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人工選擇是在不同的培養條件下,根據各自的愛好和目的對不同的變異個體進行選擇,經過若干年的選擇,使所選擇的性狀積累加強,最后選育出不同的品種,C項正確;D、種群基因庫是指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的所有基因的總和,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向著適應環境的方向發展進化,其基因庫的變化不一定是相同的,D項錯誤。4.(2021浙江卷6月·T9)現代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物種的進化體現在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下列能引起基因頻率改變的因素是()A.自然選擇B.基因重組C.隨機交配D.大的種群【答案】A【解析】依據遺傳平衡定律(哈代和溫伯格規律):在一個大的隨機交配的種群中,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在沒有遷移、突變、選擇的情況下,世代相傳不發生變化。即在自然界中,突變、基因遷移、遺傳漂變、非隨機交配、自然選擇等許多因素能夠打破遺傳平衡,而使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動,所以A正確,BCD錯誤。5.(2020浙江7月卷·T13)下列關于遺傳漂變和自然選擇的敘述,正確的是(

)A.遺傳漂變在大種群中更易發生B.遺傳漂變能產生新的可遺傳變異C.遺傳漂變和自然選擇不都是進化的因素D.遺傳漂變和自然選擇均可打破遺傳平衡【答案】D【解析】發生在一個小群體內,每代從基因庫中抽取形成下一代個體的配子時,會產生較大誤差,由這種誤差引起群體基因頻率的偶然變化,叫做遺傳漂變。A、遺傳漂變一般在發生在小群體中,由于一個小群體與其他群體相隔離,不能充分地隨機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體內基因不能達到完全自由分離和組合,使基因頻率容易產生偏差,A項錯誤;B、遺傳漂變沒有產生基因突變或染色體變異,故沒有產生新的可遺傳變異,B項錯誤;C、遺傳漂變是由于一個小群體與其他群體相隔離,不能充分地隨機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體內基因不能達到完全自由分離和組合,使基因頻率容易產生偏差,使生物得到進化,自然選擇會使基因頻率定向改變,都是進化的因素,C項錯誤;D、遺傳漂變和自然選擇都會導致基因頻率改變,均可打破遺傳平衡,D項正確。6.(2022福建高考生物終極猜題卷·T10)縫蠅是一種小昆蟲,雄蠅存在奇特的求偶方式。雄蠅在求偶前先建造一個細軟的、與自身大小相當的絲質球,球內通常包裹食物。雄蠅帶球飛到由其他帶球雄蠅組成的蠅群中,并繞圓圈飛行以吸引雌蠅。雌蠅從雄蠅群中挑選一只雄蠅并接受絲球,結成配偶后雙雙飛離蠅群并完成交配。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雄蠅求偶時提供食物給雌蠅有利于雌蠅繁殖后代,該行為是定向變異形成的B.雄蠅把食物裹成絲球送給雌蠅的求偶行為,是雌蠅對雄蠅長期選擇的結果C.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縫蠅的進化提供原材料,決定縫蠅的進化方向D.雌雄蠅交配產生后代的過程中,種群的基因庫和基因頻率不會發生改變【答案】B【解析】A、雄蠅求偶時提供食物給雌蠅,一方面是為了獲得交配機會,另一方面有利于雌蠅獲得更多的營養物質繁殖后代,這是一種長期進化形成的適應性行為,且變異是不定向的,A項錯誤;B、雄蠅把食物裹成絲球送給雌蠅進行求偶,雌蠅選擇這些雄蠅有利于種群的繁衍,不會送食物的雄蠅可能被淘汰,這種行為是雌蠅對雄蠅長期選擇的結果,B項正確;C、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縫蠅的進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決定縫蠅的進化方向,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C項錯誤;D、雌雄蠅交配產生后代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子代致死、某些個體沒有交配機會等現象,導致種群的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發生改變,D項錯誤。7.(2022北京卷·T6)人與黑猩猩是從大約700萬年前的共同祖先進化而來,兩個物種成體的血紅蛋白均由α和β兩種肽鏈組成,但α鏈的相同位置上有一個氨基酸不同,據此不能得出A.這種差異是由基因中堿基替換造成的B.兩者共同祖先的血紅蛋白也有α鏈C.兩者的血紅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D.導致差別的變異發生在黑猩猩這一物種形成的過程中【答案】D【解析】A、從題干信息可知“α鏈的相同位置上有一個氨基酸不同”,這種差異可能是由基因中堿基替換改變了一個密碼子,從而改變了一個氨基酸,A項不符合題意;B、從題干信息可知“人與黑猩猩是從大約700萬年前的共同祖先進化而來,兩個物種成體的血紅蛋白均由α和β兩種肽鏈組成”,說明兩者共同祖先的血紅蛋白也有α鏈,B項不符合題意;C、兩者的血紅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C項不符合題意;D、導致一個氨基酸不同的變異是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可以發生在任何生物的任何生長發育過程,D項符合題意。8.(2021·江蘇六市高三一模)某課外興趣小組的同學探究阿莫西林對細菌的選擇作用,首先取少量含細菌的培養液均勻涂抹在平板上,并將平板均等的分為四個區,然后在1號區放1張不含阿莫西林的圓形紙片,2、3、4號區放等大的含有阿莫西林的圓形紙片。在37℃的恒溫箱中培養12~16h(第一代),觀察并測量抑菌圈的直徑。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菌體,接種到液體培養基中培養,然后取菌液重復上述操作,獲得第二代、第三代,并記錄每代抑菌圈的直徑。相關敘述錯誤的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A.耐藥菌的出現是基因突變的結果B.每代都需計算2、3、4區抑菌圈的平均值C.培養過程中細菌的耐藥性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D.培養過程中抑菌圈越小說明細菌的耐藥性越弱【答案】DA、細菌耐藥性的出現是發生了可遺傳變異,而細菌可遺傳變異只有基因突變,A項正確;B、本實驗需要測量2、3、4區抑菌圈的直徑,所以每代都需計算2、3、4區抑菌圈的平均值,以平均值作為實驗結果更準確,B項正確;C、在培養過程中,阿莫西林選擇有耐藥性的細菌存活下來,不具有耐藥性的細菌被淘汰,耐藥性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C項正確;D、培養過程中抑菌圈越大,說明細菌的抗藥能力越弱,抑菌圈越小,說明其抗藥能力(耐藥性)越強,D項錯誤。9.(2021河北卷·T6)雄性縫蠅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蠅提供食物;②用絲縷簡單纏繞食物后送給雌蠅;③把食物裹成絲球送給雌蠅;④僅送一個空絲球給雌蠅。以上四種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求偶時提供食物給雌蠅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種適應性行為B.④是一種儀式化行為,對縫蠅繁殖失去進化意義C.③是雌蠅對雄蠅長期選擇的結果D.④可能由③進化而來【答案】B【解析】A、求偶時提供食物給雌蠅,一方面為了獲得交配機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雌性獲得更多營養物質繁殖后代,這是一種長期形成的適應性行為,A項正確;B、根據題意,四種方式都能求偶成功,④雖然是一種儀式化行為,但對縫蠅繁殖也具有進化意義,B項錯誤;C、雄蠅把食物裹成絲球送給雌蠅進行求偶,雌蠅選擇這些雄蠅有利于種群的繁衍,不會送食物的雄蠅可能被淘汰,這種行為是雌蠅對雄蠅長期選擇的結果,C項正確;D、④僅送一個空絲球給雌蠅,不需要食物也能求偶成功,④與③在外觀上具有相似性,可推測④可能由③進化而來,D項正確。10.(2021·廣東選擇考適應性測試)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環境不斷惡化,英國曼徹斯特地區樺尺蛾(其幼蟲稱樺尺蠖)種群中,與從前淺色個體占多數相比,黑色個體所占比例逐漸增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控制樺尺蛾體色的基因發生了定向變異B.黑色樺尺蛾是通過進化產生的新物種C.黑色樺尺蛾增多是獲得性遺傳的證據D.樺尺蛾體色變化趨勢體現了協同進化【答案】DA、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A項錯誤;B、樺尺蛾的基因頻率發生了改變,發生了進化,但黑色樺尺蛾并未與淺色個體產生生殖隔離,故并不是一個新物種,B項錯誤;C、黑色樺尺蛾的增多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不能作為獲得性遺傳的證據,C項錯誤;D、樺尺蛾體色變化趨勢體現了環境與生物在相互影響中協同進化,D項正確。11.(2021·湖北選擇性考試模擬)某些動物依靠嗅覺發現食物、識別領地和感受危險。動物基因組中含有大量嗅覺受體基因。據資料報道,人類基因組中有388個編碼嗅覺受體的基因和414個假基因(無功能基因)。小鼠基因組中有1037個編碼嗅覺受體的基因和354個假基因。基因組比對結果顯示,人類和小鼠嗅覺受體基因數目的差異是由于二者發生進化分支后,人類出現大量的假基因,而小鼠的嗅覺受體基因明顯增加。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基因突變是產生嗅覺受體基因多樣性的原因之一B.嗅覺受體基因的堿基突變頻率與嗅覺受體蛋白的氨基酸改變頻率相同C.嗅覺受體基因的多樣性是群體中不同個體間嗅覺能力差異的遺傳基礎D.小鼠敏銳嗅覺的形成是長期進化過程中定向選擇的結果【答案】B【解析】A、基因突變的結果是產生新基因,故多種多樣的嗅覺基因的產生,與基因突變有關,A項正確;B、因為密碼子具有簡并性,當嗅覺受體基因的堿基發生突變,它編碼的嗅覺受體蛋白的氨基酸不一定發生改變,故嗅覺受體基因的堿基突變頻率與嗅覺受體蛋白的氨基酸改變頻率不一定相同,B項錯誤;C、嗅覺受體基因的多樣性決定了嗅覺受體蛋白的多樣性,從而使不同個體間嗅覺能力出現差異,C項正確;D、雖然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但長期的自然選擇會定向的選擇具有敏銳嗅覺的個體,使得嗅覺敏銳的小鼠逐漸增多,最終使小鼠敏銳嗅覺逐漸形成,D項正確。12.(2022海南卷·T15)匍匐雞是一種矮型雞,匍匐性狀基因(A)對野生性狀基因(a)為顯性,這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且A基因純合時會導致胚胎死亡。某雞群中野生型個體占20%,匍匐型個體占80%,隨機交配得到F1,F1雌、雄個體隨機交配得到F2。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F1中匍匐型個體的比例為12/25B.與F1相比,F2中A基因頻率較高C.F2中野生型個體的比例為25/49D.F2中a基因頻率為7/9【答案】D【解析】A、從題干信息可知:“匍匐性狀基因(A)對野生性狀基因(a)為顯性,這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且A基因純合時會導致胚胎死亡”,所以雞群中野生型個體(aa)占20%,匍匐型個體(Aa)占80%,A基因頻率為1/2×80/100=2/5,a基因頻率為1-2/5=3/5,隨機交配得到F1,依據遺傳平衡定律,F1中AA=2/5×2/5=4/25,Aa=2×2/5×3/5=12/25,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