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1
摘要:
春節時中國人最在意的節日,歷史悠久,在每個華人心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區都有著不同的民俗,春節亦是如此。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后就是掃塵,隨后就要準備年夜飯,年夜飯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個民俗都有著非常美好的涵義及來歷,寄寓了非常美好的祝福與心愿。
關鍵字:
祭灶掃塵年夜飯拜年
正文:
春節時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凝結在每個中國人得情節中。即使是洋節如此泛濫的今天卻也沒有哪個節日可以取代春節在每個華人心中的無上地位,沒有哪一個節日有如此的魅力,可以像春節這樣隆重,這樣深入人心。即使遠渡重洋的游子也會在春節這天通過各種途徑向家人和祖國送去心中最美好的祝福。
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隨著世界的變化,春節也悄然發生了變化,曾經在我們身邊習以為常的春節習俗,也因為時代的制約同我們漸漸拉開了距離。但無可否認,這些今天看來有些不合常理的民俗,都是我們的文化。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這一天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貼年畫、守歲年、吃餃子、放爆竹給壓歲錢。過年都有貼門神春聯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旁,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春聯原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大紅紙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綠黃三色。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餃子則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在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時吃。當新年鐘聲敲響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爆竹聲震響天宇。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結論:春節時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凝結在每個中國人得情節中。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各地的民俗都略有不同,但是都寄寓了美好的祝福。
致謝:本次調查中,家鄉的長輩們及母校的老師們都給予了我非常大的幫助,再次對他們的幫助表示感謝!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2
一、調查目的:
在這新春佳節里希望可以了解到關于春節的一些風俗,和他們的意義,過一個愉快的春節。
二、調查提綱:
從網上去查找資料查找資料,看看,城鄉的人是怎么過新年的
三、調查背景:
在感嘆“到底該咋過年”的時候,人們也在尋覓過年的新方式、新體驗。狗年春節,城鄉老百姓“換位”過年成一景。于是,我決定展開調查。
四、調查成果:
趕超市、逛景點,鄉下人進城不含糊。春節前夕,在鄭州各商業街上,經常可以看見操著鄉音、忙著挑選年貨的農民工。劉衛民老家在新密市茍堂鎮,在鄭州一家汽修廠打工。他說,“在外辛苦一年,得帶些拿得出手的東西回去。這不,丹尼斯搞促銷、打折,就買了DVD、電飯煲、冰箱。讓村里人看看,俺在城里混得不錯!”這兩年,鄭州市容市貌改觀很大,城區景觀煥然一新,從正月初一開始,不少鄭州近郊和區縣的`鄉下人紛紛到城區參觀游覽。不少人來到世紀歡樂園、鄭東新區,參觀高樓大廈,欣賞霓虹閃爍。農歷正月初二,家住滎陽市高山鎮的李慶民帶著一家人,租了輛昌河面包,把二七廣場、碧沙崗公園等景點逛了個夠。李慶民說,種地不交農業稅,政府還有補貼,兒子打工還往家寄錢,年收入七八千元,這次進城,就是感受城里人的生活,在優美的環境中讓勞作一年的放松放松。
鄉下人進城趕時髦,城里人則來到鄉下,住農家、品民俗,有滋有味過大年。家住鄭州市金水區的張建國說,在城里生活很富足,天天像過年,逢著春節就覺得空空落落。今年,一家三口一合計,乘車回農村老家過年:從農歷小年起,殺豬宰羊、制年食、辦年貨、貼門神、祭祖、走親戚、演社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不少農村發展城郊型觀光農業,“農家樂”式景點讓人耳目一新。“城里人過年方式簡單,總過不出味。今年攜全家回農村過年,就是想陪陪父母、敘敘家常,讓子女感受到純樸的過年風俗,體驗到農民的生活,感知新農村和人們新觀念的嬗變,接受一次再教育。”家住二七區的馬福順說,在鄭州,許多來自農村或在農村有親戚的城里人,幾乎年年都回老家過年。
春節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長汀客家人認為,春節才算是真正的過年。百節年為首,對新的一年寄托著無限的希望。春節大約分3個階段:從入年界至除夕為準備階段:年初一至年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至元宵節為余興階段。
入年界: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為入年界。入年界后積極籌備年料,送年禮、大掃除、洗曬被褥衣物、理發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歲飯:除夕前一天蒸歲飯,歲飯要供數日,取“歲有余糧”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鍋。
過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團聚飲酒,稱“食年酒”,即“過年”。除夕在門前、廳堂貼對聯,家庭用具上貼紅紙,叫做“封歲”、“上紅”。
守歲:吃完年夜飯,全屋到處燈火通明直至天亮,叫“點歲火”,家中親人歡聚一堂,共敘天倫,通宵達旦,謂之“守歲”;長輩用紅紙做紅包給孩子,叫“壓歲線”;將紅包放在供桌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