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管廊施工組織設計_第1頁
綜合管廊施工組織設計_第2頁
綜合管廊施工組織設計_第3頁
綜合管廊施工組織設計_第4頁
綜合管廊施工組織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年4月19日綜合管廊施工組織設計文檔僅供參考,不當之處,請聯系改正。目錄TOC\o"1-3"\p""\n\h\u1540第一章編制概況17144第一節編制依據13588第二節使用的主要規范22026第三節編制原則30391第二章工程概況3511第一節工程簡介4748第二節地理位置與交通條件18362第三節氣象、水文14748第四節地形地貌23141第五節地層巖性21676第六節地質構造20514第七節水文地質條件24149第八節水、土的腐蝕性評價13230第九節不良地質現象及特殊性巖土28349第十節管廊所在位置地質評價7026第三章工程設計概況3613第一節依據與規范21611第二節結構設計參數19582第三節施工材料20859第四節基礎處理措施20561第五節管廊施工措施27163第六節基坑施工措施23242第四章工藝設計說明3013第一節總體設計30768第二節消防系統設計23441第三節排水系統設計886第四節燃氣艙排水設計29147第五節通風系統設計8159第六節電氣系統設計26602第七節管廊管線設計8313第五章施工平面布置28650第一節平面布置原則21679第二節施工臨時設施布置12738第三節安全及消防設施10831第四節施工道路規劃15242第五節施工供水規劃22691第六節施工用電規劃2728第七節施工布置及管理9631第六章施工管理體系6876第一節項目管理機構7469第二節項目組織機構圖4814第三節職責范圍5147第七章施工管理部署8661第一節施工總體指導思想23353第二節工程建設目標261第三節施工總體部署27815第四節總體施工方法23001第八章施工方案與施工措施27756第一節施工測量9961第二節拆除工程施工24254第三節基坑土方開挖1932第四節基坑支護工程施工18862第五節基坑降水與排水1369第六節基坑變形監測25874第七節基坑應急預案741第八節管廊墊層澆筑21222第九節管廊模板工程1323第十節管廊鋼筋工程27507第十一節管廊混凝土工程21892第十二節管廊防水施工17412第十三節基坑土方回填10269第十四節電力排管施工3058第十五節管廊電力施工4933第十六節給水工程施工31557第十七節通信排管施工17934第十八節消防工程施工10054第十九節通風工程施工8469第二十節清淤通道施工29874第二十一節混凝土檔墻施工10862第二十二節水穩層施工23663第二十三節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24068第二十四節管廊內支架制作安裝7915第二十五節通信接線井施工9715第九章工程進度計劃與措施9113第一節施工總進度計劃表25244第二節施工進度計劃27938第三節工期進度保障措施26765第四節進度保障措施優化方案4162第五節進度計劃的檢查與調整19057第六節加快工程進度的措施19050第十章質量保證體系與措施14237第一節工程質量目標32415第二節項目質量保證體系及職責分工15354第三節質量通病控制點和控制措施21042第四節質量控制程序圖21602第五節質量保證措施12348第六節質量保證資料8863第七節內部獎罰措施29196第八節工程質量保修9907第十一章安全管理體系與措施7140第一節安全保證目標20243第二節安全保證體系22708第三節管理人員安全生產職責32756第四節安全生產措施費的使用計劃29888第五節現場防護設施布設29156第六節施工機械安全保證措施22093第七節專項安全方案的編制審核措施2627第八節辦理意外傷害保險的落實措施11458第九節特殊季節施工安全保障措施9297第十節有害氣體防護及監控措施4589第十一節一般安全保障措施14322第十二節安全考評制度及獎罰措施30277第十二章文明施工管理體系與措施29531第一節文明施工目標14428第二節文明施工措施18234第三節文明施工及標準化管理2285第四節文明施工保證措施8479第五節文明施工建設措施2073第六節現場衛生管理措施11821第七節文明施工與CI管理11733第十三章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措施4194第一節目標及體系24222第二節環境保護措施749第三節建立群眾的協調互助關系22249第四節減少污染及防擾民措施3694第五節環保產品使用10981第六節降低噪音污染措施13340第七節污水處理措施17808第八節降低揚塵措施28445第九節環境保護措施26923第十節環保與環衛管理措施9619第十一節廢棄費管理規定1167第十二節施工車輛管理控制12083第十四章消防和保衛管理措施3060第一節方針目標1367第二節組織管理14634第三節消防管理措施4336第四節保衛管理措施30287第五節現場警示標志的設置與管理27848第十五章特殊季節施工措施3979第一節高溫施工措施26342第二節雨季施工措施27483第十六章新技術、新工藝應用8732第一節混凝土技術18024第二節粗直徑鋼筋連接技術265第三節模板及腳手架技術5898第四節綠色施工技術3596第五節防水技術7649第六節激光測量技術28677第七節企業的計算機應用和管理技術5157第八節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的推廣14797第九節BIM技術應用11687第十七章交通組織疏導措施4820第十八章地下管線及地上設施保護措施5009第一節早發現、早處理26946第二節地下管線及其它地上地下設施的加固措施26211第三節地面以上的各種管線加固保護措施8847第四節地下橫向柔性管線保護措施2256第五節地下橫向剛性管線保護措施9584第六節地下縱向柔性管線保護措施16982第七節地下縱向剛性管線保護措施12420第八節施工保護措施32714第九節意外事故處理措施19250第十節管線遷移26940第十九章勞動力安排計劃19082第一節選派的施工隊伍32718第二節施工人員計劃安排原則29230第三節人員安排計劃19319第二十章施工機械安排計劃14737第一節施工機械配置原則8148第二節主要施工機械的選用16391第三節施工機械設備30825第二十一章施工物資投入計劃3709第二節周轉材料的調配原則12293第三節材料投入與管理31701第四節材料投入保證措施13346第五節物資采購計劃28981第六節物資采購流程7293第二十二章綠色施工組織管理30162第一節綠色施工方案的原則4155第二節綠色施工管理體系26102第三節綠色施工責任分解27983第四節綠色施工管理目標5973第五節綠色施工管理制度3073第六節綠色施工技術措施31982第二十三章資源配備計劃與先進性1993第一節降低成本宗旨12037第二節降低工程造價的技術措施32727第三節信息化管理8198第二十四章與相關單位的協調措施5370第一節與建設單位的協調配合19782第二節與監理單位的協調22485第三節與設計單位的配合與協調29439第四節與其它單位的配合與協調12658第二十五章施工風險管理措施17656第一節風險管理組織機構25013第二節風險管理目標31168第三節風險的識別19017第四節風險要素分析9313第五節風險決策12784第六節風險管理評價30958第二十六章施工應急處理措施19299第一節綜合說明14951第二節緊急情況分類25636第三節應急機構及職責17598第四節應急事件處理程序753第五節應急措施31747第六節應急具體措施15033第七節應急物質準備29191第八節事后處理24123第二十七章施工技術檔案資料管理措施24050附表一:擬投入本標段的主要施工設備表25028附表二:擬配備本標段的試驗和檢測儀器設備表7580附表三:勞動力計劃表25502附表四:計劃開、竣工日期和施工進度網絡圖30382附表五:施工總平面圖22827附表六:臨時用地表第一章編制概況第一節編制依據1、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市綜合管廊工程(一期)西城區七標段招標文件;2、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市綜合管廊工程(一期)西城區七標段設計資料;3、國家質量、環境、職業健康體系及國家現行安全生產法規;4、業主對質量、安全、文明施工的有關規定;5、建設部頒布的《建設工程施工現場管理規定》6、國家及行業頒發現行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第二節使用的主要規范1、本施工組織設計采用的主要技術標準、規范如下(不限以下標準):表1.1采用技術標準、規范表序號標準名稱標準標號1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GB50838-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3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4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范CJJ169-5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6巖土錨桿與噴射混凝土支護工程技術規范GB50086-7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8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9復合地基技術規范GB/T50783-10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規范GB51004-11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12建筑邊坡工程鑒定與加固技術規范GB50843-13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14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術規程JGJ167-15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范JGJ311-16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17復合土釘墻基坑支護技術規范GB50739-18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19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5-20城市三維建模技術規范CJJ/T157-21城市人行天橋與人行地道技術規范CJJ69-199522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程CJJ89-23城鎮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CJJ1-24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5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130-26建筑施工碗扣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166-27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范JGJ162-28土方與爆破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01-29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30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5-31地下防水工程質量驗收規范GB50208-32砌體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3-33砌體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924-34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GB50025-35建筑垃圾處理技術規范CJJ134-36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術規程CJJ/T135-37城建檔案業務管理規范CJJ/T158-38透水磚路面技術規程CJJ/T188-39透水瀝青路面技術規程CJJ/T190-40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CJJ82-41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規范GB50046-4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43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68-44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質量檢測技術管理規范GB50618-45市政工程工程量計算規范GB50857-46市政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規范GB/T50903-47建筑與市政工程施工現場專業人員職業標準JGJ/T250-20148城鎮道路瀝青路面再生利用技術規程CJJ/T43-49鋼筋焊接及驗收規程JGJ18-50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即將實施,08,01)JGJ107-51鋼筋焊接網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114-52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驗收規范GBJ97-198753瀝青路面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092-199654預應力混凝土路面工程技術規范GB50422-55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規程JGJ/T104-56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57城市建設檔案著錄規范GB/T50323-58建設工程文件歸檔規范GB/T50328-59清水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JGJ169-60混凝土泵送施工技術規程JGJ/T10-61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62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規范GB/T50905-63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標準GB/T50640-若在本工程施工期間,有新的國家和本地標準出臺,尚應滿足新的標準。2、使用的主要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一覽表序號標準名稱標準編號1《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國家主席令第15號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國家主席令第22號3《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修訂4《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國家主席令第91號5《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3號文6《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7《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297號8《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93號9《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國務院令第397號10《工程建筑標準強制性條文》建設部[]219號文11《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國務院第75號令12《工程建設重大事故報告和調查程序規定》建設部第3號令13《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管理辦法》建質[]8714《建筑施工特種作業人員管理規定》建質[]7515《建筑起重機械安全監督管理規定》建設部令第166號16《建筑起重機械備案登記辦法》建質[]76第三節編制原則本施工組織設計編制將遵循四項基本原則,即一是符合性原則,二是先進性原則,三是合理性原則,四是滿足業主方要求的原則。符合性原則:即整個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制符合工程工期與資源配置的要求。其次是要符合基本建設施工的程序和客觀規律及本工程的特點要求。先進性原則:即要求在符合性原則的基礎上,結合本公司的技術、裝備、員工素質為前提,采用科學的方法,先進的管理,優化的配置,完善的措施,實現先進的目標。合理性原則:即要求以符合性為前提,先進性為目標,在選擇施工方案和組織管理體系時,結合工程的實際,選擇合理的施工方案和管理措施,在工期、質量、成本的最佳點上實現建設目標。滿足業主要求的原則:1、按工程工期要求,保證工程按期全部建成,達到能夠投產或交付使用。2、嚴格遵守基本建設程序,在時間和空間(平面)兩個方面統籌安排施工程序,縮短工期,加速建設進度,做到文明施工。3、采取合理的施工組織,作好人力、物力的平衡調配,均衡組織施工。4、貫徹施工驗收、安全技術、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規、標準規范和規程,以及有關規章制度,保證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5、采用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組織措施,節約施工用料,提高工效,降低工程成本。6、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提高機械化施工程度,減少笨重體力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7、合理選擇資源和運輸方式,節省費用開支。第二章工程概況第一節工程簡介本工程為重慶市萬盛經濟開發區地下綜合管廊工程(一期),工程擬建場地位于重慶市萬盛經濟開發區西區,共包含9個標段。本工程為7標段,包含花卉路、西黃路2條道路,其中花卉路為擬建道路,管廊擬建在南側人行道和車行道下;西黃路為現狀道路,管廊擬建在南側綠化帶下。花卉路綜合管廊起點樁號EK0+012,綜合管廊終點樁號EK0+255,全長約243m。西黃路綜合管廊起點樁號FK0+103,綜合管廊終點樁號FK0+347,全長約244m。花卉路綜合管廊設計為雙艙(綜合艙+燃氣艙),凈空橫斷面尺寸為(3.2+1.7)m×3.2m,綜合艙入廊管線:1×DN300給水管,1×DN300中水管,1×DN100直飲水管,16孔10KV電力管,20孔通訊管。燃氣艙入廊管線:1×DN150燃氣管。西黃路綜合管廊設計為雙艙(綜合艙+雨水艙),凈空橫斷面尺寸為(3.2+3.5)m×3.2m。,綜合艙入廊管線:1×DN300給水管,1×DN300中水管,1×DN100直飲水管,16孔10KV電力管,20孔通訊管。雨水艙入廊管線:雨水箱涵3.5mx3.2m。第二節地理位置與交通條件項目位于萬盛經開區西區,綦萬高速萬盛收費站下道口附近,本次擬建管廊工程位于已建成或擬建的十二條市政道路旁,交通方便。第三節氣象、水文勘察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春早、夏旱、秋雨、冬干的特點。多年平均氣溫17.7℃,最高氣溫44.1℃,最低氣溫-2.7℃,多年平均降雨量1238.38mm,降雨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8四個月份,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55.3%。多年平均日最大降雨量90mm。常年風速較小,以偏西南風為主,最大風速度28.4m/s。本區氣候全年可施工作業。經調查場地周邊主要為已建市政道路或施工區,已建道路附近地表水經排水溝及排洪涵洞迅速排走,場地西側(六井路、規劃路)丘間凹地分布有上層滯水和魚塘,魚塘水已放干。雨時低洼處有積水形成。西城大道西側人行道與本次擬建西城大道管廊之間有一條排洪涵渠為明渠與箱涵結合形式,該排洪渠主要為場地周邊地表及地下水排泄的主要通道,渠寬5.5m,勘察期間現有流量3~4L/s。第四節地形地貌萬盛經開區地處四川盆地與貴州高原接壤地帶。城區位于群山環抱的河谷階地,孝子河從北向南沿塔山腳繞過城區,清溪河從東向西環抱城南,整個城區呈“六山三丘一分壩”的地理特征,而勘察區正處于城區西部,南北向呈帶狀延展。勘察區地形整體為丘陵剝蝕斜坡地貌,勘察區內地勢東西側高,中間低,中部為施工區,大部分比較平緩,局部隆起,部分地段起伏較大,局部呈2~3m的人工陡坎。當前擬建場地以已建西城大道為軸線,其東側為已建成區,管廊所在的市政道路均已建成地形平緩,地形坡角一般5~8°。西城大道的西側為施工區,除已建西黃路、四十九中路外其它地段均在平場施工中或已平場,局部有原始小山丘存在相對高差一般小于15米。第五節地層巖性勘察區出露地層從新至老為素填土(Q4ml)、粉質粘土(Q4el+dl),侏羅系中下統自流井組(J1-2z)泥巖、砂巖及頁巖。1、土層(1)素填土(Q4ml)黃褐色、雜色,主要由人工堆積的頁巖、砂巖及泥巖碎塊石、碎屑及粉質粘土等組成。硬雜物含量約占10%~35%,粒徑0.5~45cm不等,最大粒徑約55cm,結構松散~稍密狀,稍濕。為近期場地平整及市政道路修建隨意堆填而成,堆積年限約1~5年。局部僅經過運土的重車碾壓過,未進行專項分層碾壓或夯實處理。鉆孔揭露厚0.30m(ZK31)~18.70m(ZK65),該層主要分布于整個場地,西城大道西側分布較厚,東側分布較薄。(2)粉質粘土(Q4el+dl)黃褐色,紫紅色,呈可塑狀,手搓可成土條,切面光滑,干強度及韌性中等,無搖振反應。局部表層含植物根系。鉆孔揭露厚0.60m(ZK140)~7.00m(ZK82),在整個場地西城大道西側有所分布,厚度不均。2、巖石(1)泥巖(J1-2z)紫紅色,泥質結構,中厚層~厚層狀構造,主要礦物為粘土礦物。局部夾有砂質條帶。整個場地鉆孔均有揭露,單層厚0.40m(ZK114)~15.10m(ZK162),為場地主要巖層。(2)砂巖(J1-2z)灰白色、黃灰色、黃褐色,細粒結構,中厚層~厚層狀構造,主要礦物為長石、石英,次為云母,鈣泥質膠結。單層厚3.20m(ZK58)~11.10m(ZK14),為場地次要巖層。(3)頁巖(J1-2z)灰黑色,黃灰色,頁理結構,片狀~薄層狀構造,主要礦物為粘土礦物。局部含砂質較重。單層厚1.0m(ZK152)~15.7m(ZK101),為場地主要巖層。整個場地砂巖、泥巖及頁巖為互層關系,局部砂、泥巖及頁巖呈透鏡狀。2.5基巖面及風化帶特征勘察區屬構造剝蝕丘陵地貌,擬建范圍被第四系土層覆蓋,局部基巖出露。以西城大道為界,東側擬建管廊區域土層相對較厚。基巖面與地形起伏而變化,場地基巖面起伏較大,一般基巖界面傾角在0~75°,場地基巖面屬侵蝕風化基巖面。擬建場地基巖面埋深0m(ZK140)~18.7m(ZK232未揭穿)。強風化帶:巖芯破碎,多呈碎塊狀、碎屑狀、砂狀,風化裂隙發育,巖質軟。巖芯多數呈碎塊狀、少數呈短柱狀。厚度為1.00(ZK132)~5.00(ZK141)m。中等風化帶:巖芯多呈柱狀、長柱狀,少量呈塊狀、扁柱狀,巖質新鮮、完整,巖質較硬。第六節地質構造勘察區位于蓮石向斜南側東翼,經過本次調查并結合區域資料分析,區內無斷層及破碎帶經過。區內出露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素填土(Q4ml)、第四系殘坡積層粉質粘土、侏羅系中下統自流井組(J1-2z)泥巖、砂巖及頁巖,巖層單斜產出。經現場測量,巖層傾向275~300°,傾角50~75°,優勢產狀285°∠55°,層面較平直,硬性結構面,結合較差。勘察區巖體中主要發育兩組構造裂隙:(1)裂隙傾向192°,傾角70°,間距3~8m,裂面平直,裂隙寬1~2mm,無充填,屬硬性結構面,結合差;(2)裂隙傾向115°,傾角65°,間距2~5m,裂面較粗糙,裂隙寬1~3mm,少量粉質粘土充填,屬于硬性結構面,結合差。場地巖體裂隙發育程度為較發育。第七節水文地質條件場地局部在本次勘探深度內賦存地下水。地下水類型主要有松散堆積層的孔隙潛水和基巖裂隙水。孔隙潛水主要賦存于第四系土層中,接受大氣降水補給,運移至低洼處排泄。基巖裂隙水,揭露的強風化層厚度不均勻,網狀風化裂隙較發育,勘察區在勘探深度內的基巖裂隙水的補給條件一般,地下水活動較強烈。第八節水、土的腐蝕性評價場地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和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均具微腐蝕性。場地地基土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微腐蝕性。第九節不良地質現象及特殊性巖土經地質調查測繪和鉆孔揭露,場區及四周無滑坡、泥石流、巖溶、地下硐室等不良地質現象,亦無墓穴、人防硐室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本管廊區地處侏羅系地層帶,地表絕大部分為第四系填土及殘坡積物質覆蓋,下伏基巖為泥(頁)、砂巖。區內特殊性土主要為素填土,擬建管廊多數位于其中。第十節管廊所在位置地質評價花卉路:上覆地層為素填土,土層厚約7.60~16.2m(未揭穿),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下統自流井組砂、泥巖,強風化層厚約0.40~2.30m。設計管底標高303.51~301.56m,管廊埋深6.44~7.46m,該線路段基本已按設計道路標高回填整平,西黃路:上覆地層為素填土,土層厚約4.90~18.7m(未揭穿),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下統自流井組頁巖,強風化層厚約1.40~4.00m。設計管底標高302.74~300.95m,管廊埋深4.01~6.38m。第三章工程設計概況第一節依據與規范1、設計依據1.11:500地形圖;1.2《萬盛經開區市政管線綜合規劃》;1.3《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市綜合管廊工程專項規劃》(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12);1.4《萬盛經開區六井壩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重慶市設計院,.12);1.5《萬盛動漫文化產業園動漫大道——排水箱涵工程》吉林省中盛市政工程設計有限公司,.06);1.6《萬盛動漫文化產業園動漫大道》(吉林省中盛市政工程設計有限公司,.06);1.7《萬盛經開區六井壩片區2號路工程》(洛陽市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08);1.8《萬盛動漫文化產業園動漫大道路面排水工程竣工圖》。1.9《建新北路A段及配套工程設計——施工圖設計》(株洲市規劃設計院,.11);1.10《萬盛經開區建北-2、3、4路工程——施工設計圖》(廣東建筑藝術設計院有限公司,.6);1.11《重慶市萬盛經開區綜合地下管線圖》(重慶市萬盛經開區規劃建設局、深圳市中正測繪科技有限公司,.11)1.12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市綜合管廊工程(一期)勘察設計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05)2、設計采用規范以各有關專業提供的技術資料和勘察資料為依據,按照現行國家設計規范和標準,結合綜合管廊工程特點,確定各構(建)筑物的結構方案。依據的主要規范及規程:市政公用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GB50838-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范GB/T50476-城市橋梁設計規范CJJ11-室外給水排水和燃氣熱力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032-給水排水工程混凝土構筑物變形縫設計規程CECS117: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范GB50119-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o"DB11489-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免費下載"重慶地方標準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DB11489-重慶市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50-125-第二節結構設計參數主要結構設計參數1、管廊設計合理使用年限:1。2、結構安全等級為一級。結構中各類構件的安全等級與整體結構的安全等級相同。3、結構構件的重要性系數:持久設計狀況和短暫設計狀況:γ0=1.1。地震設計狀況:γ0=1.0。4、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乙級。5、管廊環境類別:外側為二b類,管廊內側為二a類。防水等級為二級,當管廊位于綠化帶下時,頂板加設耐根穿刺防水層。6、綜合管廊主體結構耐火極限不低于3.0h。7、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地震基本加速度值為0.05g。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抗震等級二級。8、抗浮設計水位:按設計地面高程進行抗浮驗算。抗浮穩定性抗力系數不低于1.05。抗浮重力計算時不計入管廊內管線和設備的自重及側土摩阻力。9、結構構件的裂縫控制等級為三級。裂縫最大寬度限制值:不超過0.20mm,且不得貫通。10、管廊頂地面設計荷載:城-A級。地面堆載:10kN/m2。11、豎向土壓力系數:1.2。12、土重度:天然重度18kN/m3;地下水以下為土的有效重度取10kN/m3。13、土側壓力系數:按靜止土壓力計算,取值0.5。14、投料口屋面活荷載:2.0kN/m2。樓梯、走廊:2.5kN/m2。檢修平臺:3.0kN/m2。15、設計采用的最高地下水位:根據地勘報告,本工程無穩定地下水位,考慮施工期可能的情況及一般基坑降水狀況,地下水位按管底標高以下1米計算,抗浮系數取為1.05。第三節施工材料1、混凝土:管廊均采用C40防水砼,深度10m≥時抗滲等級為P8,其余抗滲等級均為P6。可摻入微膨脹劑等以抵消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在收縮過程中產生的部分或全部拉應力。從而減少裂縫的產生。墊層及池內填充找坡采用C15。混凝土最大水膠比控制值≤0.45,混凝土最大含堿量控制值≤3.0kg/m3,最大氯離子含量≤0.10%。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最小320kg,最大450kg。2、鋼材:鋼筋直徑≤10為HPB300級鋼;其余鋼筋為HRB400E級鋼。鋼板和型鋼采用Q235B。焊條:HPB300級鋼及Q235-B鋼用E43,HRB400級剛用E55,不銹鋼用不銹鋼焊條。3、水泥:宜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強度等級不應低于42.5Mpa。其物理性能、化學成分必須滿足有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砼摻用外加劑時,水泥應按GB500119-要求檢驗外加劑與水泥的適應性,符合要求方可使用。4、砂:采用中粗砂,必須為堅硬顆粒的天然砂,平均粒徑不小于0.3,含泥量及云母含量不應超過3%,并應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標準及驗收方法》JGJ52的有關規定。5、石頭:必須級配良好,強度高,結構緊密,吸水率不超過1.5%,含泥梁不超過1.0%。粒徑不應大于40mm,不超過最小斷面厚度的1/4,不得大于鋼筋最小凈距的3/4。不得使用堿活性骨料,并應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2的有關規定。6、砌體:內隔墻采用M10水泥砂漿砌MU10標磚磚。雙面采用1:2防水水泥砂漿抹面,厚20mm。7、基坑回填材料:管廊基坑回填材料采用符合要求的材料。管廊穿越道路時兩側及管廊頂部以上500mm范圍采用級配砂卵石回填。管廊主體大道設計強度后方可進行基坑回填,基坑回填前必須排除坑內積水及含水量較高的浮土及建筑垃圾,回填應沿溝兩側均勻對稱進行,分層夯實,分層厚度不得大于30cm。回填時應注意對管廊外防水層保護,不得損傷防水層。壓實系數:道路范圍內同道路要求,其余不小于0.94。綠化帶下按綠化要求。綜合管廊位于綠化帶內時填料要求:a.宜采用粘性土或粉質粘土。b.以粉質粘土、粉土作填料時,其含水量為最優含水量;c.不得使用淤泥、以及有機含量大于5%的土;d.當采用場地開挖基巖殘積土夾碎巖塊回填時,最大粒徑:管廊側及管廊頂1m范圍內不得大于40mm,管廊頂不得大于20cm。管廊位于構筑物(如涵洞、人行地道等)下方時填料要求:基坑兩側采用砂礫石回填或碎石土回填,壓實系數不得小于0.95,頂部至構筑物底采用碎石回填,每邊寬出構筑物外邊線1米。8、防火門及防火墻:詳見建筑專業圖紙。9、工程頂板1米范圍內不得采用大型機械碾壓。10、防水材料1)綜合管廊防水等級為二級,結構主體混凝土采用自防水混凝土,抗滲等級不小于P6。對于位于綠化帶下時,頂板設耐根穿刺防水層。2)結構主體外設防水卷材。節點處采取復合防水措施。防水卷材選擇參照重慶地方標準DJBT-090<蠕變型高分子材料建筑防水系統構造》。采用蠕變型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材料力學性能需滿足地標要求。第四節基礎處理措施1、地基基礎應滿足以下要求:1)承載力特征值要求: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應滿足按覆土厚度和結構自重確定的地基承載力要求。管廊承載力要求不得小于150Kpa。局部節點位置基礎承載力以具體節點圖紙為準。2)綜合管廊采用自重+覆土抗浮。對不滿足承載力要求基礎采用換填砂礫石方式進行。最小換填厚度不小于50cm。本工程中,基礎分布不均勻,部分位于巖層,絕大部分位于回填土層,地基基礎及地基處理方式如下:西黃路基礎處理情況樁號基礎持力層基礎處理方式FK0+103.00-FK0+347.00深厚素填土層基礎開挖建基面形成后,基礎分層碾壓密實達到路床要求后,換填1.5m厚砂礫石碾壓密實花卉路基礎處理情況樁號基礎持力層基礎處理方式K0+012-K0+255深厚素填土層基礎開挖建基面形成后,基礎分層碾壓密實達到路床要求后,換填1.5m厚砂礫石碾壓密實第五節管廊施工措施1、抗震設防措施:主體結構:綜合管廊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按6度抗震設防進行地震作用計算,按提高一度即7度采取抗震措施。綜合管廊為地下建筑工程,乙類鋼筋混凝土地下結構的抗震等級按7度時采用二級。2、防沉降措施:1)地基及地基處理:盡可能采用滿足要求的原狀土,當遇特殊地質條件時進行地基處理以協調變形差。本工程綜合管廊大部分采用天然地基基礎,變形縫設置:綜合管廊每隔30米設置一道變形縫。在處理地基地段變形縫的間距調整為15~20米。在地質情況變化、基礎形式變化、表面位置變化處增設沉降縫。變形縫間距在基礎形式變化段、截面漸變段、穿越段等酌情適當調整減小。變形縫應避開所有節點。變形縫采用復合防水措施。變形縫處綜合管廊外圍底板、壁板、頂板均設置寬350厚8的中置式橡膠止水帶和聚硫密封膏止水,管廊與水土接觸的外圍周邊加設外貼式止水帶。在特殊段(如地質情況變化大、截面漸變段、穿越段等)變形縫的間距可適當調整。在地質情況突變的位置,除減少變形縫設置的間距外,對綜合管廊內的管道采用柔性接頭以適應變形。必要時還可適當加強綜合管廊的縱向配筋率。變形縫止水帶中心線應和變形縫中心重合,止水帶不得穿孔或用鐵絲固定。止水帶施工過程中嚴禁在陽關下暴曬,露在外面的止水帶應采用草袋等覆蓋,避免紫外線輻射引起橡膠老化。所有材料物理力學性能除需滿足《給水排水工程混凝土構筑物變形縫設計規程》CECS117:及《地下工程防水設計規范》(GB50108-)的要求外,還需滿足重慶地方標準要求。管廊內變形縫眾多,變形縫為管廊產生滲漏的最薄弱環節之一,施工中必須嚴格按照《地下防水工程質量驗收規范》(GB50208-)的相關規定和要求執行。3、防水措施:1)綜合管廊防水等級為二級,結構主體混凝土采用自防水混凝土,抗滲等級不小于P6。2)結構主體外設防水卷材。節點處采取復合防水措施。3)為控制混凝土澆筑時產生的早期裂縫,增強混凝土自身的防水性能,采取以下措施進行處理:1)在砼中摻加膨脹劑補償砼收縮。2)適當提高結構的配筋率。防水詳見防水結構構造圖及相關設計說明。4、排水措施:綜合管廊每室內一側設置排水溝,斷面為200mmx100mm,管溝內橫向坡度為1%,縱向沿排水溝方向坡度2‰,集水井設置于每一防火分區的低處,集水井設置距離約為200米。每個集水井均設潛水泵。5、防腐蝕措施:對綜合管廊采取以下防腐蝕措施:(1)墊層采用C15素混凝土,厚度為100mm。(2)綜合管廊與水土接觸位置的保護層厚度不小于50mm。(3)綜合管溝結構側壁與頂板外側與水土接觸面設置防水卷材四周包裹。6、施工縫1)管廊內不允許留置垂直施工縫,池壁可留設水平施工縫。2)池壁水平施工縫位置宜留設在底板腋角以上30cm~50cm處或頂板腋角以上30cm~50cm處。其余位置不允許設置施工縫。3)施工縫為管廊產生滲漏的最薄弱環節之一,施工中必須嚴格按照《地下防水工程質量驗收規范》(GB50208-)的相關規定和要求執行。施工縫處防水大樣詳見相關圖紙。7、穿墻管1)綜合管廊穿墻管埋設較多。穿墻管處的防水是綜合管廊防水重點之一。本工程穿墻管采用預埋防水套管。防水套管應加焊止水翼環。2)當出入綜合管廊管線相對集中時,采用鋼板止水穿墻套管群方法集中進出。鋼板止水穿墻套管群應與結構鋼筋焊接固定。該穿墻套管群構造要去群管之間空余大于50mm以便于焊接。構造詳見鋼板止水穿墻套管群防水構造大樣。墻體鋼筋在該類管線階段出不得截斷,應繞過,且根數不得減少。3)止水翼環、止水鋼板應與套管雙面滿焊密實,并應在施工前將套管內表面清理干凈。4)澆筑混凝土前應采取措施防止水泥砂漿進入套管內。5)管道與套管、套管與混凝土之間,應在內外兩側端口進行密封處理。密封材料嵌入間隙內深度不應小于2cm,且應大于間隙的1.5倍;中間間隙宜用發泡聚氨酯填實。8、外加劑1)為保證綜合管廊主體結構混凝土抗滲性,應在混凝土中摻入抗裂防水劑,抗裂防水劑的采用應經設計同意并應做配合比試驗確定其摻量和適應性。外加劑應選用低堿外加劑,外加劑總堿含量不超過1km/m3混凝土。2)外加劑不應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物質,應符合相關衛生檢驗部們的有關規定。3)在適用期間,外加劑對鋼筋和混凝土無腐蝕性,各項功能均不得失效,特別是補償收縮能力不得失效。4)外加劑質量及技術指標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的有關規定。9、鋼筋混凝土結構1)鋼筋凈保護層厚度:底板下層50;外墻外側、蓋板上層50;其余30。2)鋼筋的接頭與錨固:鋼筋接頭應盡量減少鋼筋的接頭數量,必須設置接頭時,優先采用焊接接頭,接頭位置應在受力較小處,且應錯開一個距離,當采用綁扎接頭時,在任一接頭中心至1.3倍搭接長度區段范圍內,有接頭的面積百分率不應大于25%,當采用焊接接頭時,在任一接頭中心至長度為鋼筋直徑的35d且不小于500區段范圍內,接頭面積百分率不應大于50%。鋼筋的錨固長度(任何情況下,鋼筋錨固長度不應小于250mm)參照圖集11G101-1P53、55頁的相關要求執行。按三級設防選取。受拉鋼筋的搭接長度(任何情況下,鋼筋搭接長度不應小于300mm)參照圖集11G101-1P53、55頁的相關要求執行。按三級設防選取。3)池體豎向鋼筋下端彎折長度應不小于150mm,水平筋水平彎折長度應不小于200mm。4)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和施工應滿足《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程》(JGJ55-)和《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的規定。5)除施工縫外,每層混凝土必須在前一層混凝土初凝前澆筑完成。混凝土必須澆搗密實,在施工縫、伸縮縫、預埋件及穿墻套管等處加強振搗,確保混凝土密實。節點區域當鋼筋密集時可用相同強度的細石砼澆筑,且應采取有效措施振搗密實。6)為避免混凝土裂縫,應保證混凝土的澆筑質量并加強養護。對現澆鋼筋砼構件應在澆筑完成后12h以內,對混凝土加以覆蓋并保濕養護;養護時間不得小于14天。7)當需要以強度等級較高的鋼筋替代原設計中的縱向受力筋時,應按照鋼筋受拉承載力設計值相等的原則計算,并滿足最小配筋率要求。10、模板1)模板必須有足夠的剛度,表面光滑平整。模板安裝時要求接縫緊密,不得出現脹模、漏漿等現象。2)壁板模板需采用14@500x500對拉螺桿固定,并在螺桿上加焊100x100,厚3mm止水翼環(雙面焊)。具體構造詳下圖:3)模板工程不允許有貫通鋼筋。第六節基坑施工措施1、設計原則1)充分利用淺層土體的自穩能力進行基坑開挖斷面優化設計,根據地質情況及基坑開挖深度選擇經濟、合理的基坑支護方式。2)本工程基坑設計側壁安全等級:基坑開挖深度<12米時為二級,重要性系數為1.00。基坑開挖深度≥12米時為一級,重要性系數1.10。3)基坑支護結構承載能力及土體穩定性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計算;基坑支護結構的變形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驗算。2、設計依據采用現行設計規范主要有: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建筑基坑支護工程技術規程JGJ120-土釘支護技術規范GJB5055-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T8-重慶市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50-125-2、支護方式選擇原則滿足基坑邊壁及周邊建筑物、道路、管網及相鄰其它設施的安全,并盡可能減少基坑開挖對其影響。體現以人為本,和諧構筑的原則,達到“安全、經濟、合理、適用”的目的。充分考慮本工程特點及場地地質資料,科學合理的設計、施工,在滿足相關法規、規范的情況下,盡量節省該子項的工程造價。3、支護方案結構設計基坑支護設計將工程類比與理論計算相結合,并采用“動態設計、信息化施工”,根據施工現場監控量測的信息反饋來修正設計并指導施工。綜合施工期交通及相鄰建筑、管線安全、經濟性等各方面綜合因素考慮,最終選擇灌注樁排樁圍護墻支護方案、部分具備放坡條件的位置采用土質邊坡一般坡率法自然放坡,巖質邊坡1:0.75錨噴作為通道臨時基坑的支護方案。4、總體布置4.1工程范圍及規模基坑規模相對較小,主要包括臨近西城大道及建新北路段管廊部分采用支護樁進行加固。工程內容基坑支護工程設計包含支護結構設計、降排水設計以及監測設計。結合基坑特點分級開挖懸臂排樁支護等支護結構。按照規范,施工期間基坑由第三方進行監測,主要包括基坑周邊位移沉降監測、樁、錨桿、錨索的應力應變監測、臨近建筑物沉降監測、周邊管線沉降監測以及地下水位監測等。4.2基坑支護分區設置結合周邊管線及施工期交通施工分階段組織,可將本工程基坑支護工程分區實施如下:管廊位置基坑深度管廊周邊環境條件基坑支護方式花卉路約7m附近無道路及臨近建筑自然放坡處理西黃路約7m已建道路,無臨近建筑自然放坡處理加支護樁花卉路全段均為待建道路,管廊基坑均具備開挖條件,故道路兩側均采用1:1坡率放坡,其中土層及強風化巖層邊坡表面采用鋼筋網加噴15cm厚C25砼進行封閉。4.4降水設計根據地勘資料,填土中地下水貧乏,暫不考慮基坑抽水措施。如實際施工過程中揭露基坑狀況與設計有出入時及時通知設計方。4.5基坑監測設計基坑施工前,因由建設單位委托具備相應資質的第三方對基坑工程實施現場監測。監測單位應編制監測方案。監測方案應經建設、設計、監理等單位認可,必要時還需與市政道路、地下管線、人防等有關部門協商一致后方可實施。5、監控量測劃分階段5.1第一階段:施工前調查場地內至少設置3個穩定的基準點,各監測項目在基坑支護施工前應測得穩定的初始值(不少于3此的穩定值的平均值)。5.2第二階段:施工開始至基坑回填監測項目監測項目詳下表監測項目表監測項目監測儀器監測精度報警值備注絕對值/mm變化率/mm·d-1基坑內外觀測目測必測項目樁(坡)頂水平位移水準儀、經緯儀水平1.5mm503~4必測項目管線位移剛性管道水準儀、經緯儀水平1.5mm202~3必測項目柔性管道豎向0.5mm503~5建筑物沉降水準儀、經緯儀1.0mm352~3必測項目建筑物裂縫游標卡尺、裂縫計寬度0.1mm,長和深1.0mm按估值要求必測項目樁體內力應力計、應變計0.5%F·S設計內力必測項目對稱內力應力計、應變計0.5%F·S設計內力必測項目錨索軸力應力計、應變計0.5%F·S設計內力必測項目錨桿軸力應力計、應變計0.5%F·S設計內力必測項目噴砼表面裂縫游標卡尺、裂縫計寬度0.1mm,長和深1.0mm按估值要求必測項目地下水位水位計10mm1000500必測項目注:F·S為全量程;根據現場情況可相應增加空隙水壓力、土層分層豎向位移、坑底隆起(回彈)等的監測。6、監測頻率監測項目的監測頻率應考慮基坑工程等級、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實施階段及周邊環境、自然條件的變化。對于監測項目,在無數據異常和事故征兆的情況下,開挖后儀器監測頻率的確定可參照下表:現場儀器監測的監測頻率基坑類別施工進度基坑設計深度(m)≤55~1010~15>15一級開挖深度(m)≤51次/1d1次/2d1次/2d1次/2d5~10-1次/1d1次/1d1次/1d>10--2次/1d2次/1d底板澆筑后時間(d)≤71次/1d1次/1d2次/1d2次/1d7~141次/3d1次/2d1次/1d1次/1d14~281次/5d1次/3d1次/2d1次/1d>281次/7d1次/5d1次/3d1次/3d二級開挖深度(m)≤51次/2d1次/2d--5~10-1次/1d--底板澆筑后時間(d)≤71次/2d1次/2d--7~141次/3d1次/3d--14~281次/7d1次/5d-->281次/10d1次/10d--當開挖深度小于10m段可按二級基坑監測頻率實施。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應提高監測頻率:6.1監測數據達到報警值。6.2監測數據變化較大或速率加快。6.3存在勘查未發現的不良地質;6.4超深、超長開挖或未及時加撐等違反設計工況施工。6.5基坑及周邊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市政管線出現泄漏。6.6基坑附近地面荷載突然增大或超過設計值。6.7支護結構出現開裂。6.8周邊地面突發較大沉降或出現嚴重開裂。6.9臨近建筑突發較大沉降、不均勻沉降或出現嚴重開裂。6.10基坑底部出現管涌、滲漏或流沙等現象。6.11基坑發生事故后重新組織施工。6.12出現其它影響基坑及周邊環境安全的異常情況。當有危險事故征兆時,應實時跟蹤監測。7、監測點布置1)基坑邊坡頂部或樁頂的水平位移監測點應沿基坑周邊中部、陽角處或冠梁周邊或陽角處布置。2)樁體內力監測點宜布置在受力、變形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部位,每邊至少應設1處監測點,豎直方向監測點應布置在彎矩較大處,監測點間距宜為2m~4m。3)支撐內力監測點應布置在支撐內力較大或在整個支撐系統中起關鍵作用的桿件上,每道支撐內力監測點不少于3個,各道支撐的監測點位置應在豎向保持一致,鋼筋混凝土支撐的監測截面宜布置在支撐長度的1/3部位。4)建(構)筑物裂縫監測點應布置在建(構)筑物四角,沿外墻每10~15m處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邊不少于3個監測點;不同地基或基礎的分界處;變形縫、抗震縫或嚴重開裂的兩側。5)建(構)筑物裂縫監測點應選擇有代表性的裂縫進行布置,當基坑施工期間發現新裂縫或原裂縫有增大趨勢時,應及時增設監測點。每一條裂縫的監測點至少設2組,裂縫的最大寬度處及裂縫末端宜設置監測點。6)地下管線的監測點的布設應根據管線的年份、類型、材料、尺寸及現狀情況,確定監測點設置。監測點應布置在管線節點、轉角點和變形曲率較大的部位,監測點平面間距宜為15~25m,并延伸至基坑以外20m。7)地下水位監測點應沿止水帷幕外2m的基坑周邊、被保護的對象(如建筑物和地下管線)周邊或在兩者間布置。水位檢測管的埋置深度應在控制地下水位以下3~5m。8)錨桿、錨索的拉力監測點應布置在基坑每邊跨中部位、坡面中部或地質條件復雜的區域。錨桿、錨索的拉力監測點數量應為該層錨桿、錨索總數的1%~3%。7.1監測報警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必須立即報警;若情況比較嚴重,應立即停止施工,對基坑支護結構和周邊的保護對象采取應急措施。1)監測數據達到報警值或連續3天變化速率達到報警值的70%。2)基坑支護結構或周邊土體的位移出現異常情況或基坑出現滲漏、流沙、管涌、隆起或陷落等。3)周邊支護結構、支撐體系出現過大變形、壓曲、斷裂、松弛、或拔出的跡象。4)周邊建(構)筑物的結構部分、周邊地面出現可能發展的變形裂縫或較嚴重的突發裂縫。5)周邊管線變形突然明顯增長或出現裂縫、泄漏。6)根據當地工程經驗判斷,出現其它必須報警的情況。7.2監測數據的整理和分析1)每次監測工作結束后,均需提供監測資料、簡報及處理意見。監測資料整理應及時,以便發現數據有誤時,及時修改和補測;當發現側值有明顯異常時,應迅速通知施工主管和監理單位,以便采取相應措施。2)監測資料和分析成果要列入竣工資料,以供交驗。7.3基坑支護質量檢測為控制施工質量,需對施工后的支護體進行檢測。(1)樁檢測樁體澆筑前檢查:孔位、孔深、孔徑、孔形和傾斜度等鉆孔參數檢查;鋼筋籠質量檢查;澆筑混凝土質量檢測等。樁體施工后檢測:樁身完整性檢測、樁體承載力檢測。采用小應變方法檢測,檢測樁根數不小于總根數的10%。(2)噴錨支護檢測噴射混凝土抗壓強度檢測:應做混凝土試塊檢測,每噴射50~100m3混合料應做1組試塊,且每組不小于3塊;材料或配合比變更時,應另作一組。錨桿抗拔試驗:每300根錨桿必須抽樣一組,每組不少于3根。必要時可對錨桿長度、預應力及工作荷載進行檢測。8、應急措施設計基坑支護工程屬于風險性較大的工程,施工過程中隨時都可能有意外情況發生。因此施工中應加強監測并做好應急準備。經過施工監測和現場觀察,獲得準確數據及時分析處理,嚴密注視是否有險情以及險情發展情況。土方開挖時地面沉降速率過大并有坑底隆起現象或者當基坑支護水平位移過大時,應停止開挖施工,觀測位移變形速率,分析產生的原因,如有必要再進行設計驗算并補強,具體現場可采用下列措施:(1)用土包或其它材料加固坡腳或用原土回填。(2)盡可能在坡頂減載或削坡。(3)如基坑外側有足夠的空間,可設置拉錨。加強對各側坡頂地表水來源的觀測。作好基坑四周地表水的排泄和下水道的疏導,防止水對坑壁的沖刷,侵潤。應作好整個基坑開挖工程計劃安排,協調好各方關系,盡量縮短基坑施工的工期。土方開挖和地下室結構施工時不得碰撞損傷支護構件。土方開挖隨運隨走,不得隨意堆置于基坑周邊。施工用材料必須放置于坑邊時應均勻堆放不得超過堆載值。為防止坑底擾動,基坑挖好后應盡量減少暴露時間,及時進行下道工序施工,如不能立即進行下道工序施工時,應預留200mm厚覆蓋土層,待基礎施工前以人工挖除。基坑內的導水溝在基坑回填前應用粘土截斷填實。8.1降水安全運行應急預案降水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工程的安全,因此在施工過程中不能忽視一些影響降水安全運行的因素。為了保證一切正常,應預先考慮好應急措施。為了防止大面積停電的突然發生以及現場電路系統故障,必須提供雙電源保證措施,當有一路工業用電的同時配備柴油發電機。為了保證柴油發電機處于完好工作狀態,定期(1~2周)試運行一次,保證應急時柴油發電機必須能夠即時發動供電,同時在電路設計時采用雙向閘刀,確保工業供電與柴油發電機供電自由切換,保證停電10~15分鐘內能將降水井的電源得到更換,確保在基坑開挖過程中降水不得長時間中斷,否則造成的后果無法估量,要求電工及發電機工現場24小時值班,隨時待命,以防萬一。排水是否正常將直接影響降水運行,要求在施工區域內合理布置多條排水溝,排水溝斷面為500mm×500mm以上,而且有一定坡度,能夠迅速將大量地下水排入城市管道中,要求市政管道入口比排水溝低1.0m以上,而且通徑不小于300mm,為了防止雨季排水不暢,市政管道入口不少于2只,以備急用,如排水不暢,能夠從井口直接將軟管向排水口進行排放。基坑開挖時注意保護降水井管,應將所有降壓井及管道布置在路面以下300mm左右,以防被碰壞或壓壞,同時坑內井必須保證在挖土時不被破壞。坑內井的孔位根據深基坑的支撐圖正確定位,不能與設計的支撐相碰,并最終固定在支撐附近。因基坑開挖深度比較深以及降水深度比較大,必須委托專業監測單位對基坑圍護結構和周邊環境進行監測,加強信息化施工,監測數據必須提交一份給降水單位,對周邊環境出現異常情況,監測單位必須通知降水單位,從而使降水單位根據數據實時調整抽水井數以及抽水井位置。8.2變形過大的應急措施當某一段護壁觀測數據接近報警值或出現監測數據急劇變化,應放慢土方向下開挖速度或停止開挖。并加密監測頻度,若變形繼續發展,應立即回填坡腳,并移走該段坡頂所有堆載,檢查是否有水體深入該段土體,并采取有效阻隔措施。在第一、二排土釘之間增加一排土釘,與上下土釘呈梅花型布置,土釘長度不小于第二排土釘長度,分段封閉及壓漿。待變形穩定后,逐層挖除回填土體,分層繼續下挖,并加大該段觀測頻率。8.3基坑塌方的應急措施疏散危險區內所有人員,搭設圍護欄,禁止無關人員進入,同時報告監理單位、總包單位、建設單位,啟動應急措施。移走基坑頂部所有荷載,查明是否有漏水現象,如有,應及時進行堵住源頭或疏排,防止水體進一步泡軟土體。在項目技術負責人的指揮下,組織挖掘機對坑頂已經變形下塌的土體進行挖除、卸載,同時對塌方段及塌方影響段坑腳進行迅速回填,防止土體進一步下滑。割斷塌方段與未塌方段的鋼筋連接。加強對塌方影響段的觀測。待塌方完成,土體穩定后,在項目技術負責人或安全員的指導下,組織機械、人員清除塌方土體,割斷已遭破壞的土釘、鋼筋網,擊碎原有護壁面。增加放坡寬度,重新進行噴錨施工。施工工藝與原工藝相同。8.4地下管網破壞的應急措施首先,在土釘施工前應充分收集土釘施工范圍內的地下管線分布情況,包括:走向、埋深、距離基坑邊的距離、是否滲漏水等。土釘施工時應進行避讓,避免管線遭到破壞。若發生管網破壞情況,應采用積極應對措施:立即停止土釘施工,避免事態進一步發展。報告相關部門,積極配合進行及時修復,回復管線暢通。再次勘查管網情況,調整土釘入射角度、高度或長度,避免再次破壞。9、問題與建議1)基坑支護應遵循動態設計、信息化施工,由于當前地質詳勘尚未提供最終成果,基坑支護及截排水根據當前地質情況進行設計,待施工詳勘結束后再作調整設計。2)根據現狀地勘資料,本通道地下水位較低,在基坑設計底標高以下,暫未考慮降水等措施,實際揭露地勘鉆孔情況與設計有出入者及時通知設計方進行調整。3)由于本次設計未獲得相鄰道路管探資料,施工前需探明與基坑內相關的管線情況等,并根據實際制定相應的處治措施。4)施工時做好基坑位移及變形監測,并做好相應的安全預警預案。5)灌注樁縱筋接頭位置應連續澆筑,不得形成水平施工縫。6)樁身混凝土應連續澆筑,不得形成水平施工縫。第四章工藝設計說明第一節總體設計1、總體布置花卉路管廊擬建在南側人行道和車行道下,管廊外壁距南側人行道邊線0.5m。西黃路管廊擬建在南側綠化帶下,管廊外壁外壁緊貼人行道邊線。考慮到綜合管廊頂上需經過雨水、污水、給水、中水、電力、通訊、燃氣等支管,綜合管廊外頂覆土按不小于3.0m控制,當綜合管廊與排洪渠(涵洞)、污水管等交叉時應根據高程局部下沉。2、橫斷面及通道設計花卉路綜合管廊設計為雙艙(綜合艙+燃氣艙),凈空橫斷面尺寸為(3.2+1.7)m×3.2m;西黃路綜合管廊設計為雙艙(雨水艙+綜合艙),凈空橫斷面尺寸為(3.5+3.2)m×3.2m,檢修通道寬度為0.9米~1.2米。3、平面和縱斷設計綜合管廊平面線形基本上與所在道路平面線形走向一致。綜合管廊轉折、截面變寬時應滿足各類管線的敷設轉彎半徑,電力艙轉彎最小半徑2.5m。綜合管廊縱斷面(雨水艙除外)基本上與所在道路的縱斷面走向一致,并坡向每個防火分區內的集水坑,最小縱坡0.2%,最大縱坡15%。縱坡大于10%時,走道設防滑措施。為了便于橫向排水,綜合管廊人行通道二次墊高10cm,橫向坡度為2%,坡向20×10cm排水溝。4、主要節點設計本工程不大于200m為一個防火分區(設計單元),防火分區含有進風口、排風口、投料口、逃生口、出線口等主要節點。(1)進、排風口及逃生口一個防火分區作為一個設計單元,每個設計單元一端設置機械進風口、另一端設置機械排風口,進排風口均采用頂部進、排風的形式,露出地面的風口尺寸A×B=1.6m×0.8m,人員逃生口的設計間距不超過200m,本設計進、排風口兼做人員逃生口,設通向室外的直爬梯,逃生口凈空尺寸為1.0m×1.0m,并配備帶防盜和液壓的專用逃生井蓋。每個防火分區兩端設防火墻配甲級防火門隔斷,除特別標明外防火門朝樁號增加的方向開啟。(2)吊裝口本次綜合管廊吊裝口考慮與進風口合建,每個艙單獨設吊裝口。為滿足各類管道和電力電纜的吊裝需求,綜合艙吊裝口尺寸為A×B=7.0m×1.2m,燃氣艙吊裝口尺寸AxB=9.5mx1m.(3)管線出線口本次設計包含了電力電纜、通信管束、輸水管道、配水管道、中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艙。根據規劃在路口考慮了管線的集中接入,設置了管線出艙口,而且在一般路段每隔120~150m左右設置了管線出艙口,以便今后根據需要接出支管。為方便以后的管線接駁不破壞已建道路,管廊內所有管線均預埋過路橫支管,并在端部設置檢查井或閥門井。(4)總配電房綜合管廊每服務半徑650米設置一座變配電站(采用綜合管廊上方,地面以下方案),其10kV系統采用環網供電,變配電站設置一臺干式變壓器。同時,在每段防火分區設置動力配電柜為該段防火分區內設備配電。為了保證二級負荷的供電要求,本工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