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11頁機密啟用前 姓名準考證號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風向卷(三)注意事項: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卷上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二里頭遺址乃王都遺址,這在學術界并無異議。但它究竟是夏都還是商都,一度多種觀點并存。在尚未發現關于二里頭遺址究竟屬于夏都還是商都的共時性文字的情況下,推定它的族屬性質,最基本的做法是從年代、地望和文化特征三個層面著手。這主要說明A.學術研究難有定論B.考古成果最具權威C.文字記載即是信史D.歷史需要多重考證【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在尚未發現……共時性文字的情況下,推定它的族屬性質,最基本的做法是從年代、地望和文化特征三個層面著手”可知,歷史結論的推斷需要進行多重考證,故D項正確;經過嚴密、謹慎、細致的學術研究是可以得到定論的,“難有”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一些歷史結論的推斷需要考古成果的驗證,但并不意味著考古成果最具權威性,也需要其他的史料進行驗證,而且這也不是題干反映的主要問題,排除B項;共時性文字并不意味著文字記載即是信史(翔實可信的史書),排除C項。2.1975年在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1000余支竹簡。其內容主要涉及秦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等。“睡虎地秦簡”的出土A.全面真實地反映了秦的社會狀況B.豐富了對秦社會生活的認知C.佐證了秦依法治國的政治理念D.是研究秦歷史最真實的材料【答案】B【詳解】“睡虎地秦簡”內容主要涉及秦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等多方面的內容,作為一手史料為進一步了解秦的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豐富了對秦社會生活的認知,故選B項;秦簡只涉及秦的局部內容,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秦的社會狀況,故排除A項;秦簡內容涉及法律制度,只能一定程度上說明秦對法律的重視,并不能體現秦“依法治國”的【拓展】現代概念,意為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政治理念,且依法治國是現代提出的概念,故排除C項;秦簡為研究秦的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但“最真實的材料”表述絕對,故排除D項。3.公元前89年,針對西域輪臺地區屯田提案,漢武帝下詔曰:“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悻,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輪臺罪己詔”。這一詔書A.是漢代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反映B.佐證了漢代對西域的直接有效控制C.體現了統治政策深受傳統觀念影響D.體現了統治者重農抑商的經濟思想【答案】C【分析】【詳解】漢初“休養生息”是漢高祖至漢景帝時期統治者采取的政策,與材料時間不符,故排除A項;材料無法反映漢代對西域實現了直接有效控制,故排除B項;“輪臺罪己詔”體現了漢武帝調整西域用兵政策,暫時休戰,將重心放在恢復農業生產上,并沒有體現其抑商的經濟思想,故排除D項。【史料解讀】史料: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解讀:材料大意是“當今正致力于禁止苛刻殘暴現象,制止對百姓任意敲詐,努力發展農耕,貫徹對養馬者免除賦役的法令,對軍隊只填補缺額,保證軍備不荒廢而已”,這是漢武帝基于現狀的反思,指出當今政事最要緊的應在于安定生產。4.關于下表文獻材料的相關記載,主題最為準確的是材料來源文獻材料《資治通鑒·唐紀十四》“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舊唐書·吐蕃傳》“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于吐蕃”《唐蕃會盟碑·碑文》“患難相恤,暴掠不作”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B.中外民族關系的和與戰C.大一統國家局面得以最終奠定D.唐朝歷史演變的風和雨【答案】A【分析】【詳解】材料不能反映中外民族關系的和與戰,故排除B項;大一統局面的最終奠定是在清朝,故排除C項;材料主題主要涉及的是唐朝的民族關系,并未描述唐朝歷史演變的風和雨,故排除D項。5.考古研究表明,宋金墓中盛行一種裝飾題材——“開芳宴”,這是當時夫妻之間一種特定的宴席。墓主人通常借此以彰顯其財富,同時也有展現夫婦恩愛和睦的意圖。這是當時人們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統的道德觀念的反映。據此可知,當時“開芳宴”的盛行A.是民族關系深入發展的產物B.折射出傳統文化影響的加深C.體現了宗法制的遺留與殘存D.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答案】B【必刷題型】歷史研究類—傳統文化對宋金時期社會生活的影響【詳解】依據材料“開芳宴”是人們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統的道德觀念的反映可知,它的盛行反映了傳統文化影響的增強,故選擇B項;“開芳宴”是宋金時代社會經濟、文化、習俗等綜合影響下的產物,與民族關系的深入發展無直接關系,故排除A項;“開芳宴”強調的是夫妻關系,宗法制更強調血緣關系,故排除C項;“開芳宴”涉及的是家庭、夫妻方面,不能反映整個社會生活,故排除D項。6.晚清時期,商人為改變自己的身份,便于同官場人打交道,以求得減免一些雜項捐稅,多數人選擇捐資為官。通過對近代民族資本家的政治身份統計可知,19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80年代,資本家中,候補道2人,候補知府、候補知縣、候補同知、候補通判4人,候補郎中1人。對此分析正確的是()A.晚清政府支持民族資本企業發展B.近代中國社會階層流動日益頻繁C.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D.民族資本企業發展環境艱難曲折【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據題意可知,晚清眾多資本家通過捐資為官的方式以求得減免一些雜項捐稅,且19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80年代的數據表明近代民族資本家中,有一些人選擇獲得一些政治身份來興辦實業,由此可知,當時的民族資本企業發展環境比較艱難,故D項正確;晚清政府支持民族資本企業的發展從材料中無法體現,A項錯誤;晚清資本家捐資為官只是少部分人,不能說明近代社會階層流動頻繁,B項錯誤;捐資為官并不能體現學而優則仕,C項錯誤。7.1923年1月,共產國際認為中國的中心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者及其在中國的封建代理人的國民革命,因此,中共與國民黨“互相配合行動是必要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留在國民黨內是適宜的”。這一主張遭到包括陳獨秀、蔡和森、張國燾等中共委員的反對,他們認為孫中山和國民黨仍幻想英美帝國主義國家的援助,因此對與國民黨的合作持悲觀態度。這一沖突()A.說明國共合作不可避免B.表明國共合作困難重重C.預見到國共合作必然破裂D.體現出共產國際過度干預中國革命【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國共合作的背景。據材料信息可知,共產國際希望中共和國民黨合作,共同開展國民革命,而中共的一些委員在分析國內形勢后認為國民黨仍然寄希望于帝國主義國家的援助,因而持悲觀態度,國共合作困難重重,B項符合題意。材料中一些中共委員對合作持悲觀態度,不能說明國共合作不可避免,A項不符合題意。材料無法體現出對國共合作結果的預知,C項過度推斷材料信息,排除。材料中并未體現共產國際的過度干預,D項表述錯誤,排除。8.抗戰前,由于大學教育主要由中央撥款,中學教育由省府撥款,小學教育由鄉村自籌,鄉村小學教師工資在10—15元間(相當于普通工人收入),中學教師在40—150元之間,大學教授月薪可達300—600元(與公務員相當),最低級的助教也可拿60—180元。這主要反映出()A.小學教師生活水平最低B.大學教師工作條件優越C.大中小學教師薪俸懸殊D.國家嚴重忽視基礎教育【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民國時期的教育發展。據材料可知,民國至抗戰前,教育發展很不均衡,大中學校教師工資整體水平遠高于小學教師工資,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極少,反映出政府對基礎教育的忽視,D正確;A、B和C都只反映了工資現狀,是表面現象,與設問要求不符,排除。9.下圖為1960年4月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在上海江南造船廠下水。1965年12月,“東風號”竣工交船。這一成就A.反映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蓬勃開展B.表明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基本完成C.標志著中國造船企業正式進入世界市場D.說明中國造船能力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答案】D【詳解】結合材料“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1965年12月,‘東風號’竣工交船”可知,這一時期中國可以自行設計、建造萬噸級遠洋貨輪,說明中國造船能力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故D項正確;結合材料時間“1960年”“1965年”可知,這一時期“一五”計劃早已完成,排除A項;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底,排除B項;1982年,中國首次按國際標準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中國造船企業正式進入世界造船市場,排除C項。10.2020年11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方案提出要大幅精簡各類重復審批,深化項目審批制度與“證照分離”改革,大幅提高核準審批效率。這表明我國A.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階段B.現代企業制度逐漸建立C.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目標D.國家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答案】D【詳解】依據材料“方案提出要大幅精簡各類重復審批……大幅提高核準審批效率”,可以看出,該方案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使得國家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故D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政府部門行政效率的提升,而非民主政治建設,排除A項;“放管服”改革(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簡稱)主要針對政府部門,與企業無關,排除B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間不符,排除C項。11.12世紀,西歐教會理論家走出修道的深墻高院,關注世俗社會,通過對社會現實的敏銳觀察,將對教義的闡釋引向新的發展方向,積極探索如何重新闡釋教義。這源于A.宗教改革沖擊B.封建專制王權強化C.人文主義盛行D.社會經濟結構變動【答案】D【詳解】題干中給出12世紀西歐教會的轉變,教會理論家們更加關注世俗社會,并探索了教義發展的新方向,結合所學,是因為該時期西歐經濟發展,新興城市崛起,市民發展壯大,故D項正確;宗教改革發生在16世紀,排除A項;封建專制王權強化與教會關注世俗社會關聯不大,排除B項;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思想,文藝復興時間是14世紀到17世紀,排除C項。12.“就重要性來說,迅速地超過了歐洲各國相互之間的和每個國家內部的交換。美洲的黃金和白銀在歐洲泛濫起來,它好似一種促進瓦解的因素滲入封建社會的一切罅隙、裂縫和細孔。”這說明A.它有力維護了歐洲封建專制制度B.劃分勢力范圍成為列強爭霸的焦點C.歐洲社會變革成為不可逆的趨勢D.資本輸出成為海外擴張的主要形式【答案】C【分析】【詳解】價格革命的影響是打擊歐洲的封建專制制度,而不是維護,排除A項;劃分勢力范圍是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手段,此時歐洲資本主義尚未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B項;資本輸出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進行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排除D項。【刷有所得·易混】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商業革命:世界市場的拓展、商品種類的增多、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商業強國的崛起。價格革命: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13.一份對1842年英國曼徹斯特的調查報告提到:“手織工……每天干14小時活,掙的錢還不夠吃兩頓飯。”1844年對全英織襪工所做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織襪工平均每臺織機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機費后只有6先令,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內。這兩份調查所揭示的社會現實A.說明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社會結構B.孕育了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社會條件C.表明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條件成熟D.反映了英國社會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答案】B【詳解】據材料可知,英國紡織工人收入微薄,不能維持正常生活需要,這就為工人革命的爆發奠定了基礎,成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社會條件,故B項正確;材料僅涉及紡織工人的收入,不能說明社會結構的變化,排除A項;“歷史條件成熟”這一說法從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C項;工人收入微薄,無法說明社會消費水平提高,排除D項。14.一戰前作為法國盟友的英國首相阿斯奎說:“我們沒有任何給法國或俄國提供陸軍或海軍幫助的義務。”一戰爆發后,英國認為:“只有英國(的干預)能夠恢復平衡,能保衛世界的公正。……我們必須及時趕到那里(法國、比利時等國)。”英國態度的變化A.維護了其在歐洲大國地位B.有利于聯合法國控制歐洲C.力圖維持歐洲戰后的均勢D.出于履行盟友的援助職責【答案】C【詳解】題干中英國在一戰前不準備給予盟友法國援助,戰爭爆發后,英國準備援助法國。結合所學,英國一直堅持歐洲大陸均勢政策,一戰后的形勢讓英國擔心歐洲大陸上德國的實力過于強大,因此要“恢復平衡”,故C項正確;英國在歐洲的大國地位在一戰前后,并未發生改變,“維護”表述不準確,排除A項;結合所學,英國援助其他國家的目的是避免德國實力過于強大,而非聯合法國控制歐洲,排除B項;履行盟友的援助職責只是表象,本質還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排除D項。15.下圖為1918-1991年新成立的國際組織機構地理位置的空間演化示意圖,該變化A.源于美蘇兩極格局對峙B.反映世界政治格局的變遷趨勢C.推動了政治多極化形成D.基于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發展【答案】D【詳解】題干中給出1918—1991年新成立的國際組織機構地理位置的空間演化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在非洲、亞洲、南美洲新成立了諸多國際組織,結合所學,主要是二戰后亞非拉新興民族國家的獨立與發展,助推了新的國際組織建立,故D項正確;兩極格局下是兩大陣營的對抗,與新興國際組織大量出現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1946—1991年世界政治格局主要是美蘇兩極格局,但圖中無法體現該政治格局,排除B項;結合所學,政治多極化尚未形成,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變化,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材料二在《南贛鄉約》中,王陽明要求鄉民“和爾鄰里,齊爾姻族……死喪相助,患難相恤,息訟罷爭”。注重修身,內察自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防止“一念而惡”成為“惡人”。針對民眾過惡,其懲戒方法不在于“請兵滅之”,而在于使民“興其善念”。——摘編自王雅克等《王陽明〈南贛鄉約〉的基層社會治理思想研究》材料三講法律以儆愚頑,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戒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摘編自[清]《圣諭十六條》(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魏晉時期儒學入法的原因及量刑的目的,并分析宋朝重視基層教化的時代背景。(6分)(2)據材料二,概括王陽明《南贛鄉約》的社會價值。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鄉約所體現的王陽明的思想主張。(6分)【答案】(1)原因:儒學成為主流;儒學士人以經注律。(2分)目的: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維護等級制。(1分)背景: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宋朝商品經濟發展;人們的社會觀念改變,門第觀念相對淡化。(3分)(2)社會價值:教化百姓,移風易俗;鄰里互助,和諧宗族;勸善誡惡,穩定秩序。(4分)思想主張:知行合一;致良知。(2分)【詳解】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基層教化。(1)本題主要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一小問原因,結合時間“魏晉時期”及所學可知,律令儒家化的原因應該是漢武帝使儒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學士人得到重用,開始以經注律。第二小問目的,根據材料一“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可知,目的是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維護等級制。第三小問背景,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可知,宋朝重視基層教化,與理學形成并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官方哲學有關;同時宋朝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必然影響人們觀念的變化,且宋朝時期門第觀念相對淡化。(2)第一小問社會價值,從材料二“和爾鄰里,齊爾姻族……死喪相助,患難相恤,息訟罷爭”可知有教化百姓,移風易俗;鄰里互助,和諧宗族的一面。從材料二“注重修身,內察自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防止‘一念而惡’成為‘惡人’”可知有勸善誡惡,穩定秩序的一面。第二小問思想主張,從所學知識可知有致良知和知行合一。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辛亥革命發生后,孫中山回顧與反思辛亥革命之成敗、其思想觀念前后發生了重大變化。前期,他認為辛亥革命已經達到了鏟除專制、確立共和的目的。后期,他認為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的大皇帝、但是沒有肅清由清廷遺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轉變而來的無數小皇帝,廣大民眾也沒有養成自主治理國家的能力,民主政府并未真正建立起來……與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徹底掃除專制、直接建立社會主義的國家相比,中國的辛亥革命是不徹底、不成功的。這種認識對晚年孫中山再次舉起武裝革命的旗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摘編自動雪蓮、邱捷《孫中山對辛亥革命的回顧與反思》材料二抗戰時期是中國民族主義最為高漲的時期,國共兩黨都從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論養分,宣揚各自的抗戰理念。國民黨認為應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訓,主張“中國的革命必須以三民主義為領導”“革命決不能中途妥協”,并將辛亥革命作為激勵國人抗戰到底的精神來源。中共清醒地認識到國民黨政權存在著既聯共又反共、既抗戰又妥協的不確定性,通過對辛亥革命教訓的總結,強調發動民眾、將革命進行到底,呼吁加強國共團結,堅持抗戰到底。——摘編自夏衛東《政治符號:辛亥革命與近代國共關系》(1)概括孫中山對辛亥革命認識發生變化的原因。(2)指出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在辛亥革命認識上的相同之處,并簡要分析其意義。【答案】(1)原因:辛亥革命后政治亂象的刺激;孫中山多次革命實踐失敗的教訓;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影響;孫中山個人的不斷反思、探索和與時俱進。(2)相同之處:都認識到辛亥革命的失敗緣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并從中汲取理論養分。意義:有利于兩黨達成政治共識,鞏固國共合作關系;有利于樹立持久抗戰的理念;有利于整合抗戰力量,鞏固和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中國共產黨革命理論的發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礎。【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孫中山回顧與反思辛亥革命之成敗”可得出辛亥革命等多次革命實踐失敗的教訓,孫中山個人的不斷反思、探索和與時俱進,根據材料“沒有肅清出清廷遺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轉變而來的無數小皇帝,廣大民眾也沒有養成自主治理國家的能力”可得出政治混亂的局勢,根據材料“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十月革命的影響。(2)相同之處:根據材料“國共兩黨都從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論養分”“革命決不能中途妥協”“將革命進行到底”可以得出,國共兩黨都認識到辛亥革命的失敗緣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并從中汲取理論養分。意義: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鞏固國共合作關系、樹立持久抗戰理念、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進中國共產黨革命理論發展等角度分析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發達國家越來越廣泛地介入公民社會權利的保護過程,以此形成的公共政策構成了現代國家的核心制度。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國家也被稱作“福利國家”。在發達國家工業革命的過程中,工人階級相對于農民階級,較早獲得了福利保障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政治轉型、經濟危機與公民權利運動共同改造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的凱恩斯主義為政府定義了新的角色。凱恩斯主義提倡政府積極干預市場,增加公共開支,創造就業,擴大福利分配。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美國與英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實行政策轉向,拋棄凱恩斯主義的遺產,轉而擁抱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試圖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大規模削減政府的公共福利開支,鼓勵私人資本在福利分配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然而民主政治下的政黨競爭誘使執政黨通過增加公共福利開支,以贏得選舉。材料二傳統計劃經濟提供了全面的福利計劃,政府與單位負責城市人口的福利分配,農村人口則主要依托集體組織。改革開放之后,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的轉型以及人民公社的解體,改變了原有福利分配的基礎與結構。2003年始,城市與農村地區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市場和個人共同承擔的福利制度,在城市建立與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公共醫療改革、養老金制度、失業保障、工傷保險等,在農村建立起農村大病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等。1999—2006年,國家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在中西部地區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產品供給水平,為脫貧致富創造基礎條件。2006年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在繼續完善落后地區基礎設施的同時,加大力度治理重點貧困區,運用財政資金大規模實施易地搬遷,為實現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以上材料均摘編自謝岳《中國貧困治理的政治邏輯——兼論對西方福利國家理論的超越》(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福利制度同中國福利制度的異同,并概括西方福利制度演變的背景。(12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中國福利制度。(6分)【答案】(1)相同:因時而變;政府干預與市場相結合;覆蓋面廣。(一點2分,答出兩點即得4分)不同:西方福利制度,福利分配是國家實施社會控制的手段,具有政治性;中國福利制度具有普遍性,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需要。(一點2分,答出兩點即得4分)背景:工業革命的展開;凱恩斯主義的盛行;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經濟“滯脹”;新自由主義思想的興起。(3分)(2)保障了民生的發展;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體現了黨的正確領導;有力挑戰了西方傳統的福利國家理論;為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困境提供了具有參考性的替代方案。(一點2分,答出三點即得6分)【詳解】本題考查中西方福利制度的發展。(1)第一小問異同,根據材料一中“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美國與英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實行政策轉向”和材料二中“改革開放之后,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的轉型以及人民公社的解體,改變了原有福利分配的基礎與結構”可以得出因時而變;根據材料一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政治轉型、經濟危機與公民權利運動共同改造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和材料二“建立起由政府、市場和個人共同承擔的福利制度”可以得出政府干預與市場相結合;由材料二“在城市建立與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公共醫療改革、養老金制度、失業保障、工傷保險等,在農村建立起農村大病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覆蓋面廣。根據材料一“廣泛地介入公民社會權利的保護過程”“在發達國家工業革命的過程中,工人階級相對于農民階級,較早獲得了福利保障計劃”可以得出西方福利制度中的福利分配是國家實施社會控制的手段;由材料一“然而民主政治下的政黨競爭誘使執政黨通過增加公共福利開支,以贏得選舉”可以得出具有政治性;由材料二“城市與農村地區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市場和個人共同承擔的福利制度”可以得出中國福利制度具有普遍性;由材料二“國家在繼續完善落后地區基礎設施的同時……創新之路”可以得出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第二小問背景,由材料一“在發達國家工業革命的過程中,工人階級相對于農民階級,較早獲得了福利保障計劃”可以得出工業革命的展開;由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凱恩斯主義”可以得出凱恩斯主義的盛行;由材料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美國與英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實行政策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南昌航空大學《旋律寫作基礎(1)》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市華二附中2025年高三年級下學期十月份月考英語試題含解析
- 上海海洋大學《普通動物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南通如皋市2025屆高三二模(4月)英語試題含解析
- 濮陽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生物醫用材料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麗水學院《ACCASBR戰略商務報告》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共享員工協議書合同書協議書
- 二零二五集體林地承包租賃合同
- 抵押借款合同范例范例
- 二零二五版餐飲出租簡單合同范例
- 城建檔案地方立法研究
-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實踐研究
- GB/T 6075.6-2024機械振動在非旋轉部件上測量評價機器的振動第6部分:功率大于100 kW的往復式機器
- 教科版2024-2025學年六年級下冊科學3.6《浩瀚的宇宙》同步練習(附參考答案)
- 店面裝修施工方案范文
- 集裝箱裝貨知識培訓課件
- 公開招聘中小學臨聘教師報名表
-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新舊對照
- 農業產品冷鏈物流的優化策略
- 藏族民間舞-熱巴舞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西藏大學
- BIM應用與項目管理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