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地表形態的塑造第1節、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知識點63、地質作用及其分類1、概念: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2、地形地貌地形:一般指某地區各山脈、山丘、水系等的海拔高低及形態。根據區域海拔、高低起伏、開闊閉塞、地貌組合等因素顯現的特征來進行分類,可分為五種基本地形: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大范圍宏觀)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各種面貌,是不同的地質條件造就的,各種內外力作用后的結果,內力決定地貌基礎,外力進行打磨。如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風蝕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每種里面又可以分出若干亞種。比如流水地貌就還可以分為侵蝕地地貌、沉積地貌等等。(小范圍微觀)地形相當于人種,地貌相當于人的長相。3、按能量來源分:內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來源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和重力能表現①地殼運動——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形成的地質構造(背斜、向斜、褶皺山脈、斷層、地塹、地壘、斷層山脈、裂谷)及海岸山脈,島孤鏈。②變質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只能形成變質巖。③巖漿活動——形成的火山噴發及內生礦床,金屬礦床。④地震及地熱資源。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固結作用對地表影響塑造大陸與洋底、山脈與盆地、山嶺和低地——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削低高山,填平低谷,總的趨勢使地表平坦內外力關系①內、外力作用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塑造地表形態;②內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對地表形態的發展變化起主導作用。③內、外力作用它們總是從相反的方面改變地表形態,即內力作用不斷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則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斷趨于平坦。④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點或者在同一地點的不同時期,內外力作用的主次不同。常考題型:內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花崗巖地貌。(詳見例題)知識點64、地殼運動的表現及其影響運動類型水平運動垂直運動巖層運動方向地殼運動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巖層發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地殼運動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巖層發生大規模的隆起和凹陷對地形的影響①斷裂帶、裂谷或海洋——約旦河谷、東非大裂谷、紅海、死海、大西洋②褶皺(海岸)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科迪勒拉山系③太平洋中的海溝和島弧。①引起地表高低起伏(高原、斷塊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和海陸變遷。②巖層斷裂上升,形成地壘(塊狀山)——泰山、廬山、華山等。③巖層斷裂下陷,形成地塹(狹長的谷底)——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陽湖、貝加爾湖、坦葛尼喀湖、死海、臺灣海峽等。④高大年輕的高原——青藏高原相互關系①它們相伴發生;②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區域,兩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知識點65、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位置+地形地質+氣候→外力作用如:(1)高寒區(高緯、高山高原):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北美、我國青藏高原、歐洲阿爾卑斯山脈→冰川作用;(2)干旱區:如中亞、北非、西亞、我西北→風力作用。(3)濕潤區:→流水作用1.五種外力作用的相互關系: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是一連續的過程,其作用規律如下:2.外力作用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區★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分布能量來源風化作用★在溫度、水、大氣、生物等的影響下使地表的巖石發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碎屑物質。如石蛋地形、棒槌山普遍侵蝕作用流水侵蝕★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暴雨侵蝕)濕潤半濕潤地區太陽輻射★崎嶇不平的喀斯特地貌(溶蝕)、地表水易滲漏石灰巖地區風力侵蝕★風蝕蘑菇、風蝕柱、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區(雅丹地貌)冰川侵蝕★冰斗、角峰、U形谷、冰蝕平原、冰蝕洼地北美五大湖、挪威峽灣、芬蘭海浪侵蝕★海蝕崖、海蝕柱濱海地帶搬運作用流水搬運泥石流濕潤、半濕潤地區(有水)風力搬運沙塵暴干旱、半干旱地區(干旱缺水)冰川搬運物質遷移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緯度地區海浪搬運物質遷移濱海地帶堆積作用流水堆積★沖積平原(洪積平原、河漫灘平原、三角洲)、沖積扇沉積物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具有一定的分選性★山口處,河流中下游,河口風力堆積★黃土高原、沙丘干旱的內陸及臨近地區冰川堆積冰磧地貌,沉積物大小不分雜亂堆積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緯度地區海浪堆積海濱沙灘濱海地帶3.沉積作用顆粒物組成規律流水、風力沉積作用具有明顯的分選性。水平方向上:隨著水流速度、風速的減弱,沉積顆粒物由近及遠由大變小。如洪積扇,由扇頂至扇緣顆粒物由大變小。垂直方向上:一般情況下,大的顆粒物先沉積,小的后沉積,因此自上而下,顆粒物由小變大。知識點66、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1、三大類巖石的形成類型成因特點常見巖石巖漿巖侵入巖巖漿沿地殼薄弱地帶侵入地殼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礦物結晶顆粒較大花崗巖噴出巖礦物結晶顆粒細小,有流紋或氣孔構造,質地疏松玄武巖、流紋巖沉積巖巖石經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堆積、沉積、固結成巖)形成具有層理構造,含有化石礫巖、砂巖、石英砂巖、頁巖、石灰巖、煤層等變質巖已生成的巖石經變質作用(高溫、高壓)下,原來巖石成分、性質發生改變形成的巖石稱為變質巖。片理構造大理巖(石灰巖)、板巖(頁巖)、石英巖(砂巖)、片麻巖(花崗巖)2、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1)地殼物質的循環:從巖漿到各種巖石的形成,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個變化過程就是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2)巖石圈中物質循環過程中的參與物質:巖漿、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3)地質作用:①冷卻凝固;②外力作用(或變質作用);③變質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4)地殼物質循環圖——巖石圈物質循環圖的判讀方法①巖漿是“巖石之本”,地殼物質循環起于巖漿,也是地殼物質循環中各類巖石的起點和歸宿,因此找準巖漿是判斷地殼物質的基礎。②有一個箭頭指向的為巖漿巖,有兩個箭頭指向的一般為沉積巖或變質巖,有三個箭頭指向的必為巖漿。巖漿“三進一出”,巖漿巖“一進三出”,變質巖和沉積巖“二進二出”③三大類巖石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層理構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必讀是沉積巖。3、地殼物質循環的意義①在循環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礦產。②改變了地表的形態,塑造了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③實現了地區之間、圈層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能量傳輸,從而改變了地表的環境。第2節、構造地貌的形成知識點67、地質構造與之相對應的構造地貌1、概念(1)地質構造:地殼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地殼變形變位,常常被保留在地殼巖層中,成為地殼運動的證據,稱為地質構造,它是地殼運動的“足跡”。(2)構造地貌: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地質構造褶皺背斜向斜斷層斷層上升(地壘)斷層下降(地塹)構造地貌褶皺山山或谷谷或山斷塊山塊狀山谷地、湖泊、海峽、平原2、褶皺——褶皺山(1)褶皺:巖層因地殼運動,在強大的擠壓作用下,發生發生彎曲,叫褶曲(山嶺和谷地);如發生一系列波狀彎曲叫褶皺。(2)基本形態:背斜向斜產生原因原本水平的巖層受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作用,發生彎曲變形特征巖層形態巖層新老關系(巖層①~③由老到新)構造地貌未侵蝕地貌地形上——“背斜成山”地形上——“向斜成谷”侵蝕后地貌(地形倒置)“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巖體斷裂破碎,容易被流水、風侵蝕成谷地“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背斜、向斜判別中間老,兩翼新。中間新,兩翼老。背斜、向斜組合的構造地貌圖示(巖層①~⑥由老到新)3、斷層——斷塊山(1)斷層: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巖石能承受的程度,巖體發生破裂斷開,并沿斷裂面兩側的巖體發生明顯的錯動、位移。判斷方法:判斷某一構造是不是斷層,一是看巖體是不是受力產生破裂,二是看沿斷裂面兩側巖塊是否有明顯的錯動、位移,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的才是斷層,若只有破裂但無位移則不是斷層而僅為斷裂。(2)斷層構造:大斷層,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東非大裂谷。①相對上升巖塊——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如華山、泰山、廬山②相對下沉巖塊——演化方向:(問答題)1、狹長的谷地、低地;(保持原狀)2、湖泊、海峽;(斷裂下陷-流水匯聚-形成湖泊)3、平原(有沉積作用)。(斷裂下陷-流水沉積-形成平原)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鄱陽湖、貝加爾湖、坦葛尼喀湖、死海、臺灣海峽等。③斷層構造地帶(斷層線)——易受流水侵蝕作用,發育溝谷、河流,有時形成泉、湖泊。4、火山(1)成因: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而形成的山。(2)形成的地形:巖漿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寬廣的熔巖高原,巖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形成火山,例:夏威夷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等(3)火山的組成:包括火山口和火山錐兩部分。(4)火山類型: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①活火山:還有可能噴發;②死火山:再也不會噴發;③休眠火山:歷史時期長期熄滅,有時會突然噴發(5)火山的利弊。弊:毀壞農田,造成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利:發展火山觀光、溫泉旅游,帶來肥沃土壤。5、地質構造規律的應用背斜A.石油、天然氣埋藏區;原因:背斜由于巖層封閉,是良好的儲油構造。B.頂部適宜建采石場;原因:裂隙發育,巖石破碎易開采C.水庫大壩最佳選址;原因:背斜巖層向上拱起,承重力強D.隧道選擇在背斜核心部位;原因:背斜巖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滲流,不容易發生滲漏問題;背斜為穹形構造,不易塌方。向斜A.地下水儲藏區,常有“自流井”分布;原因:底部低凹,兩翼的水向中間匯集,承受靜水壓力,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B.確定鉆礦位置;原因:向斜部分的地下巖層中,含有礦產層(煤、鐵礦等);C.隧道避開向斜,原因:向斜是雨水匯集區,隧道可能變為水道;斷層A.泉水、湖泊分布地;B.河谷發育;原因:巖隙水易沿斷層線出露;巖石破碎易被侵蝕為洼地,利于地表水匯集C.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等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原因:斷層地帶巖石不穩定,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知識點68、涉及到巖石形成先后順序類的題型1、“覆蓋者新,被覆蓋者老;侵入者新,被侵入者老;切斷者新,被切斷者老”的方法(下左圖)。⑤④②①③2、火山錐為巖漿噴出地表形成。(下右圖)先形成火山錐,后形成砂巖沉積層。形成順序:巖層褶皺→巖漿噴出→沉積→巖漿侵入→斷層3、根據生物進化規律判斷:由于生物進化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因此保存復雜、高級生物化石的巖層總比那些保存簡單、低級生物化石的巖層新。4、判斷巖層的特定情況①若地層出現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層所代表的年代發生了地殼隆起,使當地地勢抬高,終止了沉積過程;二是當時有沉積作用,地殼隆起后,原沉積物被剝蝕完畢;三是當時、當地氣候變化,沒有了沉積物來源。②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是由該地地殼下沉(沉積)或相鄰地區地殼上升形成的。③若地層中有侵入巖存在,說明圍巖(在地質學里圍巖的意思是礦物或礦石周圍的巖石)形成之后又發生了巖漿活動,巖漿活動形成的侵入巖晚于圍巖形成時代。知識點69、板塊構造理論(內力之源)1)基本觀點:地殼巖石圈被一些構造帶分成許多板塊,全球有六大板塊,大板塊還可劃分成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一般說來,板塊內部的地殼比較穩定;板塊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地殼不穩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這一地帶。2)六大板塊:①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是海洋);②印度洋板塊;③亞歐板塊;④美洲板塊;⑤非洲板塊;⑥南極洲板塊;3)板塊邊界:邊界類型典型事例生長邊界-板塊張裂(除了紅海一小段,其他都位于大洋中部)①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死海、約旦河谷)②海洋(如紅海、大西洋、印度洋)③海嶺(即大洋中脊,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海底山脈,冰島位于大西洋海嶺之上)。消亡邊界-板塊擠壓大陸與大陸巨大褶皺山系和高原(阿爾卑斯山脈——亞歐與非洲板塊;)大洋板塊俯沖到與大陸板塊之下①海溝(如馬里亞納海溝),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②島弧鏈(如西太平洋島弧鏈);③海岸山脈(落基山脈-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安第斯山脈-美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亞歐與印度洋板塊;臺灣山脈——亞歐與太平洋板塊);注意:南北美洲西部山脈成因不同4)火山、地震帶的分布——板塊消亡邊界全球消亡邊界主要為兩條: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全球高大山脈基本上位于此地,這里也是全球最主要的兩大火山、地震帶。如:印度尼西亞火山、地震特別多。位于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5)特殊區域的板塊位置①澳大利亞大陸、南亞印度半島、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印度群島、斯里蘭卡島、塔斯馬尼亞島屬于印度洋板塊;中南半島屬于亞歐板塊。格陵蘭島、西印度群島、火地島屬于美洲板塊。②大褶皺山系、大島弧鏈多是消亡邊界,如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日本群島、馬來群島、新西蘭等均是由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③冰島(大西洋“S”形海嶺上)——生長邊界;新西蘭南北二島——消亡邊界;紅海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脈和落基山脈為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脈為南極洲板塊與羨訓板塊碰撞形成。⑤六大板塊沿赤道分布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板塊的擠壓或張裂)6)涉及到地形形成原因分析時,方法是“大地形用板塊構造理論,小地形用內外力理論”加以分析即可。板塊碰撞地帶-大山。例:落基山、海岸山;反例:阿巴拉契亞山脈,外力作用明顯,低矮。地質(板塊運動,板塊交界處)→地質災害如:(1)一般山區多滑坡、泥石流的地質災害。如,我國西南地區。(2)板塊交界處的國家或地區,多地震、火山(地熱或溫泉),如日本、東南亞、美國西海岸(舊金山和洛杉磯)、秘魯、新西山、土耳其等。知識點70、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運輸方式以公路為主,鐵路為輔。(原因:山地地區修建鐵路的工程量和造價均比平原、丘陵地區高。)平原、緩丘、山間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線網密度大線路走向①線路多選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②線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形,迂回前進(線路盡量與等高線平行);原因:地勢相對和緩,施工難度較小,盡量節約建設成本的需要;③避開陡坡和斷層,避開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地段,避開沼澤;原因:工程施工安全的需要;④在適宜的過河點跨過河流;原因:降低技術難度的需要⑤盡量選擇兩點間最近距離、盡量多的經過居民點;原因:降低運營成本的需要⑥盡量避免占用耕地,盡量避開農田水利設施線網密度一般來說平原、緩丘、山間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方線網密度大盡可能聯系較多的居民點,方便人們的出行,客貨流量大,提高營運量,增加經濟效益;第3節、河流地貌的發育知識點71、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1.位置+地形地質+氣候→自然災害和生態問題(1)干旱區:→土地荒漠化(沙漠化)。(2)濕潤山區:→水土流失(3)山區:多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4)亞熱帶濕潤石灰巖地區:溶蝕作用,石質荒漠化2.外力作用的影響因素與分析(1)氣候因素:主要從氣溫與降水兩個方面進行分析。①干旱、半干旱地區:晝夜溫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風化作用和風力侵蝕、搬運、沉積作用。②濕潤地區:降水豐富、地表徑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流水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2)地質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巖和地形地勢兩個方面的影響。①石灰巖地區:由于巖石微溶于水,外力作用往往表現為流水侵蝕、溶蝕作用。②地勢較高的地區:往往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作用。③地勢較低的地區:往往表現為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④地勢差異較大的地區:往往表現為流水的侵蝕作用。(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蓋率高低的影響。植被覆蓋率低的地區,往往以侵蝕、搬運作用為主;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生物風化作用顯著。3.河流侵蝕作用河流的侵蝕類型包括溯源侵蝕、下蝕、側蝕三種類型,三種侵蝕類型對河流的影響各不相同。具體如下表:溯源侵蝕下蝕側蝕概念向河流源頭方向的侵蝕垂直于地面的侵蝕垂直于兩側河岸的侵蝕時段河流發育初期河谷發育初期河谷發育中后期對河流的影響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縱深方向發展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向橫向發展關鍵影響伸長加深展寬溯源侵蝕舉例:河流襲奪、瀑布2、河流發育的不同時段河流位置主要侵蝕方式河流變化河谷形態特征初期上游源頭溯源侵蝕、下蝕變長、變深“V”形谷中期中游側蝕變寬“U”形谷成熟期下游側蝕更寬槽形谷3、不同河段的地貌類型及成因河段位置典型地貌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問答題)上游一般流經山區或高原“V”形河谷水流不斷侵蝕河谷巖石,使河谷兩岸巖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①由較堅硬的巖石組成;②谷坡較陡;③河谷深度大,谷底狹窄,深度大于寬度;④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見巨大石塊和卵石;出山口處沖積扇(洪積扇)①河流流經山區,流速快,攜帶了大量泥沙、礫石;②河流流出山口,水道變寬,水流速度減慢;③河流攜帶的物質在山前堆積下來,形成沖積扇(洪積扇)。①以谷口為頂點呈扇形;②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地勢逐漸降低;③沉積物厚度逐漸變?。虎芏逊e物顆粒由粗變細中游大多位于山區與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區河漫灘平原、河流攜帶的泥沙大量堆積而成①河谷呈寬而淺的槽形。②主體部分坡度較緩;③沉積物顆粒較細;④湖沼較多;⑤地勢低平,適合農耕;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區河口河流的終段三角洲在河流入?;蛉牒?,泥沙淤積而形成①平面形態近似三角形;②河網稠密,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呈放射狀;③沉積物顆粒由河口向海變細;④地勢低平,組成物質顆粒較細,適合農耕知識點71、河岸的侵蝕與堆積規律(一)凹岸與凸岸(理解性記憶)(1)結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下圖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狀聯系起來,便于記憶,也不易混淆。圖中m、p處為凸岸,n、o處為凹岸。(2)凸岸以堆積作用為主;凹岸以侵蝕作用為主(如下圖a為凹岸;b為凸岸)。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表層水流趨向凹岸,對凹入的河岸進行侵蝕,沖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底部水流在壓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彎道環流。凹岸侵蝕下來的泥沙,通過彎道環流,搬運到對岸沉積,逐漸堆積成圓弧狀坡緩的凸岸。凸岸坡度緩和,近岸水流和緩。凹岸侵蝕(河道較深且少泥沙淤積,可以筑港),凸岸堆積(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作為農業用地和聚落點);(二)左岸、右岸:(1)面朝河流流向方向,左手邊為左岸,右手邊為右岸。(2)平直的河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右岸侵蝕、左岸堆積;南半球左岸侵蝕、右岸堆積。(三)判斷圖中河流的侵蝕與堆積。如圖中北半球的河道中各地受侵蝕作用明顯的分別是②③⑥⑧,受堆積作用明顯的分別是①④⑤⑦。(四)顆粒物沉積規律:(解題技巧)①一般來說,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積物顆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積物顆粒細小。(理解技巧:流速快時,小顆粒被帶至下游,大顆粒才能沉積下來;流速慢時,大顆粒已經在上游沉積,未來到此處)。②河流中心流速大,岸邊流速?。ㄌ貏e是凸岸),岸邊的沉積物顆粒較中心的小。③在時間上,洪水期流速大,沉積的物質顆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積的物質顆粒細小(大顆粒已經在上游沉積,未來到此處),結果表現在沉積物垂直剖面中,粗、細沉積物分層分布。④河口三角洲沉積物顆粒分布:垂直方向底層沉積時間較早;水平方向逐漸向外海沉積;⑤沉積順序:礫石顆粒最大,孔隙最多,重量最大,最先沉積。粒徑介于2~256mm的沉積物。砂顆粒第二,孔隙多,透水性好,第二沉積。粒徑介于0.074~2mm的礦物或巖石顆粒。粉砂顆粒較小,孔隙較多,有透水性,第三順序沉積。粘土顆粒最小,有粘性,孔隙很小,透水性差,最后沉積。4、河流堆積地貌——沖積平原的形成(1)堆積地貌:被河流搬運的物質,在河流搬運能力減弱的情況下,會沉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沖積平原是比較典型的河流堆積地貌。(2)影響泥沙沉積的因素(問答題)(1.含沙量;2.水下坡度;3.頂托作用;4.流速。)(例:剛果河河口未形成三角洲)(3)沖積平原的組成:洪積-沖積平原、河漫灘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問答題)洪積-沖積平原(山前緩斜平原)河漫灘平原(中部沖積低平原)三角洲平原(濱海平原)分布山前(山麓)河流中下游入??诘暮I成因(問答題)①河流流經山區,流速快,攜帶了大量泥沙、礫石;②河流流出山口,水道變寬,水流速度減慢;③河流攜帶的物質在山前堆積下來,形成沖積扇(洪積扇)。河流沖積扇=侵蝕(上游)+沉積(出山口變慢)。各個洪積扇或沖積扇連接成洪積—沖積平原。①河流的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②堆積體的面積不斷擴大,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③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在一起形成河漫灘平原。①河流從上游攜來大量泥沙注入海洋;②由于地勢低平,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水流緩慢;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谔幎逊e成三角洲。河口三角洲=侵蝕(上游)+沉積(下游變慢)+頂托(海水);地貌特點①以谷口為頂點呈扇形;②總體坡度較大,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地勢逐漸降低;③沉積物厚度逐漸變薄;④堆積物顆粒由粗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小學英語畢業考試模擬卷(英語綜合實踐)口語交際能力測試
- 2025年統計學專業期末考試題庫:統計推斷與檢驗經典題型試題
- 2025年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教育案例解析與反思能力提升試題卷(含答案)
- 2025年統計學專業期末考試題庫:綜合案例分析題解析與備考
- 2025年大學輔導員招聘:班級管理策略實踐操作案例分析試卷
-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安全系統工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湘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冬F代交換技術實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戶外救援》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現代農作制度理論與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畢業論文撰寫》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體育測量與評價課件-第七章體質測評
- 滾筒式柑橘分選機的設計
- 隨班就讀學生個人檔案
- 公司治理中的法律風險防范資料
- 2017年10月自考00015英語二試卷及答案
- 《母雞》課件 王崧舟 千課萬人 (圖片版不可編輯)
- 國開電大《工程數學(本)》形成性考核作業5答案
- 13、試生產開停工方案
- 暖通工程設備吊裝施工方案
- JJG 109-2004百分表式卡規
- GB/T 5597-1999固體電介質微波復介電常數的測試方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