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球科學概論詳細習題及答案地球科學概論一,名詞解釋將古論今:根據保留在地層和巖石中的各種痕跡和現象,結合現在正在發生的各種地質現象來分析和推斷地質歷史時期各種地質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克拉克值和豐度:地殼中50余種元素的平均含量稱克拉克值。化學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學系統中的平均含量稱豐度。解理:礦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結晶方向裂開成光滑平面的性質。條痕:礦物在無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劃時留下的粉狀顏色。斷口:礦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開面。地質作用:由自然動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巖石圈)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構造和地表形態變化和發展的作用。地層層序律:地層層序正常的條件下,下伏巖層老、上覆巖層新,利用地層的上下關系來確定相對年代的方法。變質作用:原巖處在特定地質環境中,由于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其在固態下改變其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從而形成新巖石的過程。經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巖石稱變質巖。地質構造:組成地殼的巖層或巖體受力而發生變位、變形留下的形跡。構造運動:主要由地球內力引起巖石圈的機械運動。結晶分異作用:巖漿冷凝過程中,各種礦物按結晶溫度不同而先后分離出來。重結晶作用:巖石在固態下同種礦物經過有限的顆粒溶解、組分遷移,而又重新結晶成粗大顆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礦物。地球巖石圈物質的快速震動叫地震,地表以下始發震動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點到震中的水平距離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點的距離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壞的程度叫地震烈度。風化作用:由于溫度的變化,大氣、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使地殼表層的巖石、礦物在原地發生物理或化學變化,從而形成松散堆積物的過程。土壤:風化殼的表層,它是由各種風化作用的產物再經過生物風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點是富含腐殖質。(分為表層、淋積層、淀積層)風化殼:殘積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個不連續薄層稱為風化殼。準平原化:當一個地區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地殼保持穩定或處于緩慢的沉降狀態,由于高地受到剝蝕,低地接受沉積,在此雙重作用下,地形可能達到最小限度的波狀起伏。河流的平衡剖面:由河口向上河床逐漸抬高,如果河流的下蝕使河床的每一段都降低到僅能維持水體流動所需的最小斜度時,此即河流的平衡剖面。樞紐:組成褶皺同一層面上各最大彎曲點的連線。褶皺:巖層受力變形后產生的一系列彎曲。軸面:連接褶皺各層的樞紐構成的面。科里奧利力:由于地球自轉運動而作用于地球上運動質點的偏向力。南北流向的河流,北半球侵蝕流向的右岸,南半球侵蝕流向的左岸。標準化石:在地質歷史上延續時間短、數量多、分布廣、特征顯著的生物所形成的化石,為某一時代的地層所特有。層理構造:巖石性質在垂直方向顯示的層狀構造,是由于沉積物成分、結構、顏色等突變或漸變而顯示出來的。變質巖:原先存在的巖漿巖、沉積巖甚至變質巖,由于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而形成的新巖石。瀉湖是被沙壩沙嘴隔離的海濱淺海灣。沙嘴是一端與陸地相連,另一端伸入海中由沙質沉積物構成的垅崗地形。沙壩是離岸有一定距離、平行海岸,由沙質沉積物組成的垅崗地形。潮坪是發育在無強烈波浪作用而以潮汐作用為主的平緩海岸地帶。巖石圈:軟流圈之上到地表,為地殼和上地幔巖石層,由固體巖石組成,故稱巖石圈,它包括沉積巖層、花崗巖層、玄武巖層和超基性巖層。波切臺:海蝕崖的反復形成,加上風化作用的聯合破壞,使崖壁節節后退,崖前形成的一個表面平坦、近海平面、向海洋方向微傾斜的平臺。波筑臺:浪蝕作用和海蝕崖坍落的巖塊、砂粒由底流帶至水下堆積,形成的由堆積物構成的平臺。二,填空大全地質學時間:相對地質年代、絕對地質年代。相對年代確定法:地層層序律、生物演化律、構造地質學法。生物演化特點:方向性、不可逆性、階段性。重力是指地面某處所受地心引力和該處的地球自轉離心力的合力。地球內圈按深度分地殼、地幔、地核。地球近地表層分巖石圈、軟流圈。地球外圈分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磁三要素:磁偏角是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的夾角、磁傾角是磁針從赤道向高緯度移動時與水平面的夾角、磁場強度是地磁場內磁力的大小。海底地形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等單元,大陸邊緣是大陸與深海盆地之間被海水淹沒的地帶,包括大陸架(海與陸接壤的近海淺水平臺)、大陸坡(大陸架外緣地形坡度較陡的地帶)、大陸基(大陸坡外緣于深海盆地之間的緩傾斜地區)。根據礦物新鮮平面上反射光線能力分金屬光澤、半金屬光澤、金剛光澤、玻璃光澤。摩氏硬度十度:滑石、石膏、方解石、螢石、磷灰石、正長石、石英、黃玉、剛玉、金剛石。構造運動按方向分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地質構造類型有水平構造、單斜構造、褶皺構造、斷裂構造。巖層不整合分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巖層的產狀要素走向、傾向、傾角,褶皺有背斜和向斜兩種形態。褶皺要素有核部、翼部、轉折端、樞紐、軸面。褶曲根據軸面和兩翼產狀可分為直立、斜歪、倒轉、平臥褶曲,根據轉折端分圓弧褶曲、箱狀褶曲、扇形褶曲、尖棱角狀褶曲和撓曲。斷裂構造分節理和斷層,斷層類型有正斷層、逆斷層和平移斷層。巖石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巖漿巖造巖礦物有石英、正長石、斜長石、角閃石、輝石、橄欖石和黑云母。巖漿巖按結構結晶程度分全晶質、玻璃質、半晶質結構,按粒度分等粒、不等粒結構,按構造分塊狀、氣孔杏仁狀、流紋狀構造。常見巖漿巖花崗巖、閃長巖、輝長巖、橄欖巖、花崗斑巖、閃長玢巖、玄武巖、偉晶巖。沉積巖含有機質是與巖漿巖的區別。按結構分碎屑結構(礫狀,砂狀,粉砂狀)、泥質結構、晶粒結構、生物結構。其構造分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層理有細層、層系、層組等要素,常見類型有水平層理和平行層理、波狀層理、交錯層理和遞變層理。層面構造有波痕和泥裂。變質巖的結構有變晶結構、變余結構;構造分塊狀構造、定向構造(片狀、片麻狀、板狀、千枚狀)。常見變質巖有板巖、片巖、千枚巖、片麻巖。火山機構包括火山錐、火山口、火山喉管。巖基比巖株大。地質作用的方式有碎裂變形作用、重結晶作用、重組合作用和交代作用。變質作用的類型有接觸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區域變質作用和混合巖化作用。河谷的形態要素是谷坡、谷底和河床。河谷形態有V形谷、U形谷、碟形谷。河流對地面的侵蝕作用有溶蝕、沖蝕、磨蝕。河流的搬運作用分化學溶運和機械搬運。機械搬運分推移和躍移。風積物包括風成砂和黃土,巖漠和礫漠是剝蝕區,沙漠和黃土塬是沉積區。潛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層間水是埋藏在兩個穩定隔水層之間的透水層內的重力水。三,簡答題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的比較?大陸地殼大洋地殼結構:厚度:地勢越高,莫霍面越深;較厚,厚度不均,均厚35Km。大洋越深,莫霍面越淺;較薄厚度較均勻,均厚6Km。成分:硅鋁層、硅鎂層、沉積層;硅鎂層、沉積層(1)大陸地勢越高,莫霍面約深;大洋越深,莫霍面越淺。(2)結構不同:陸殼含硅鋁層和硅鎂層,洋殼基本只有硅鎂層。(3)厚度不同:陸殼厚,洋殼較薄。(4)形成時間不同:大陸殼形成于38億年前,大洋殼形成于2億年前。(5)構造特征不同:大陸歷史久,變化多;大洋歷史較短,變化較少。2,三角洲的結構和形成條件?答:剖面自上而下劃分:頂積層(向海或湖延伸的河流的河谷沉積)、前積層(前緣斜坡堆積物)、底積層(細物質在湖底散開后沉積而成)。平面劃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前三角洲。形成條件:(1)河流機械搬運量大,形成三角洲的沉積物能得到充分的供給。(2)河口處坡度緩,近河口水淺。(3)河口處無強大的波浪和潮流的沖刷。3,球形風化的定義及產生條件?答:隨著風化作用的深入,巖塊像卷心菜一樣的呈圈狀脫落,這種現象稱為球狀風化,其條件是:(1)發育有縱橫交錯的層理。(2)巖石具有厚層或塊狀結構。(3)巖石主要為等粒結構。(4)巖石難于溶解。4,酸性熔漿和機型熔漿的比較?答:巖石項目基性巖漿(玄武熔漿)酸性巖漿(流紋巖)SiO2的含量45%-52%,揮發性物質少>65%富含SiO2和揮發性組分成分鐵、鎂氧化物多鐵、鎂氧化物較鉀、鈉含量少顏色和比重顏色深,比重大顏色淺,比重小流動性、黏度流動性大、黏度小流動性較小、黏度大形成溫度冷卻緩慢,1000℃-1200℃冷卻較快,700℃-900℃形成產物盾形火山、結殼熔巖、枕狀熔巖;熔巖流、熔巖被和柱狀解理碎屑火山錐、塊狀熔巖;層狀火山錐、渣狀熔巖火山噴發類型寧靜式噴發寧靜式和爆炸式噴發5,地層接觸關系類型及特點。答地形接觸關系有:整合接觸,不整合接觸(分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1)整合接觸是指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一致,時代是連續的。這種接觸關系反映出緩慢持續的地殼下降,也可能有未露出水面的局部上升,但沉積作用是連續的。(2)不整合接觸是上下兩套地層產狀不一致或時代不連續的接觸關系。1)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是彼此平行的,反映地殼有一次顯著的升降運動。其過程:下降接受沉積—上升成陸遭受剝蝕—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積。2)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呈斜交關系,反映發生過一次顯著的水平運動。其過程:下降接受沉積—水平擠壓--產生巖層褶皺或斷裂—上升成陸遭受剝蝕—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積。6,地球的溫度層、分布、溫度來源以及變化關系?答:根據地球內部溫度分布狀況可分為:外熱層、常溫層、內熱層。(1)外熱層(變溫層):固體地球最表層,熱量來自太陽輻射,熱導率小,溫度向下迅速降低。(2)常溫層(恒溫層):外熱層以下,厚度不大,溫度常年保持不變。(3)內熱層(增溫層):常溫層以下,由地球內熱供熱,溫度隨深度增大而增加,很有規律。計量這種增溫快慢的方法:地溫梯度(地熱增溫率),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溫度數值;地溫增溫級(地溫深度),深度隨溫度每升高1℃所增加的數值,以米來表示。7,河谷階地的發育和意義?四,論述題1,什么是鮑溫反應系列?有何特點?有何意義?答:定義:美國巖石學家鮑溫模擬巖漿結晶分異過程,再結合自然作用形成的巖石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個造巖礦物的結晶序列,稱為鮑溫反應系列。意義:揭示了礦物結晶順序和共生規律,很成功的解釋了巖漿演化的一系列問題。溫度暗色礦物淡色礦物
巖石類型高(1100℃)
低(573℃)橄欖石輝石基性斜長石角閃石中性斜長石黑云母酸性斜長石正長石白云母石英(噴出巖)(侵入巖)武巖--輝長巖安山巖--閃長巖流紋巖--花崗巖仔細分析上表,鮑溫系列有以下特點:(1)造巖礦物結晶溫度在573℃到1100℃之間,而基性至超基性熔漿溫度1200℃到1600℃。(2)巖漿結晶分異過程中,礦物是按兩個結晶序列進行。暗色礦物橄欖石系列不連續,既有化學成分差異且內部結構也不同;淡色礦物斜長石系列連續,內部結構相同且成分連續變化。最后兩序列又歸并為不連續序列,晶出正長石石英等。(3)縱向看,相鄰礦物可出現在同種巖石,較遠礦物共生機會少;橫向看,隨溫度降低結晶順序為橄欖巖---輝石和基性斜長石---中性巖和酸性巖。(4)溫度冷卻快慢及巖漿停留時間長短控制結晶分異完善程度,良好條件下,先結晶的礦物形成自形晶或斑晶結構,后結晶的半自形或他形晶結構。(5)殘液在適當條件下可發生偉晶作用。2,風化作用的定義、類型、產物以及影響因素?答:風化作用是指由于溫度的變化,大氣、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使地殼表層的巖石、礦物在原地發生物理或化學變化,從而形成松散堆積物的過程。其影響因素有氣候、地形、地質和構造等方面。類型及產物:(1)物理風化作用:溫度的變化以及巖石空隙中水和鹽分的物態變化以及重力等因素的影響,使地殼表層的巖石在原地發生機械破碎而不改變其成分的過程。進行方式有巖石釋重、溫差風化、冰凍風化、結晶撐裂作用。產物是大小不等、棱角顯著、沒有層次的巖屑和巖塊。(2)化學風化作用:氧、水溶液和水使地殼表層的巖石礦物在原地發生化學變化并產生新礦物的過程。進行方式有氧化作用、水溶液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碳酸化作用。產物:其改變了母巖的結構和構造,并形成了新的礦物。(3)生物風化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動及其分解分泌物使巖石礦物在原地的破壞作用。進行方式有機械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其產物是含腐殖質的土壤。3,河流的侵蝕作用的定義、類型以及趨勢?答:河流的侵蝕作用是指河水在流動過程中對河床的破壞作用。(1)其侵蝕作用的方式分為:1)化學溶蝕作用是河水以溶解的方式對河床的破壞作用;2)沖蝕作用是依靠水動力地質作用對河床的沖刷破壞;3)磨蝕作用是河流所攜帶的泥沙、礫石與碎屑物對河床的磨損破壞作用。(2)其侵蝕作用的類型分為:1)下蝕作用:河流對底部巖石的侵蝕作用。結果:形成了急流、險灘、瀑布和V字型谷,使河床降低河谷加深。2)溯源侵蝕作用:河流向源頭發展的侵蝕作用。結果:河谷增長、減少縱比降、使分水嶺縮小、河流產生襲奪現象。3)側蝕作用:河水不斷侵蝕河床兩側和河谷谷坡的作用。結果:河床變彎曲,引起河道變遷;河谷展寬,不對稱,凹岸陡,凸岸緩;形成河曲、蛇曲甚至牛軛湖。一、名詞解釋(每題3分)1.礦物:礦物是地質作用形成的(天然生成的)元素單質或化合物。廣義的概念包含固態、液態與氣態,狹義的概念僅指天然生成的固態的元素單質或化合物。2.同質多像:礦物的化學成分相同而晶體結構不同。3.同化混染作用:巖漿熔融圍巖將圍巖改變成巖漿的一部分,稱同化作用;巖漿因同化圍巖而改變了自已原有成分的作用,稱混染作用。4.斑狀結構:是巖漿巖中的一種不等粒結構,斑晶相對較大,基質為隱晶質或玻璃質。5.變質作用:巖石在基本上處于固體狀態下,受到溫度、壓力及化學活動性流體的作用,發生礦物成分、化學成分、結構與構造變化的地質作用,稱為變質作用。6.生物擾動(遺跡)構造:生物的生命活動對原生層理構造改造、破壞十分強烈,形成一種無一定形態的生物遺跡構造,稱為生物擾動(遺跡)構造。7.接觸交代變質作用:發生在火成巖與圍巖之間的接觸帶上,并主要由溫度和揮發性物質作用所引起的變質作用,稱接觸變質作用,包括接觸熱變質和接觸交代變質。8.生物層序律:在不同時期的地層中含有不同類型的化石組合,而在相同時間和相同地理環境下所形成的地層中含有相同類型的化石組合,地層年代越老所含生物化石較簡單、較原始,而地層年代越新則所含生物化石較復雜、較進步。9.平行不整合:新老兩套巖層都為相同的水平構造或傾斜構造,并且互相平行(即產狀一致),但新老兩套巖層之間有沉積間斷或剝蝕面存在,巖石性質和古生物演變存在突變。10.逆掩斷層:斷層上盤向上運動,斷層面傾角低于25度的逆斷層。二、簡答題(每題4分)1.按元素豐度由大到小的順序列舉地殼中的八種主要造巖元素。答:O>Si>Al>Fe>Ca>Na>K>Mg2.什么叫晶質礦物?什么叫非晶質礦物?答:凡內部質點在三維空間作有序排列的固體礦物稱為晶體或晶質礦物;反之,內部質點排列無序者稱非晶體或非晶質礦物。3.火成巖按巖漿的冷凝方式可分為噴出巖和侵入巖,按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分為超基性,基性,中性巖和酸性巖。用圖表的形式列舉出每種類型的火成巖的代表性巖石。答:如下表。4.沉積巖的組成包括哪幾種類型?答:(1)礦物和巖石碎屑-巖石風化破碎后的產物;(2)膠結物-膠結碎屑的物質;(3)自生礦物-在沉積和成巖過程中生成的礦物;(4)生物碎屑和化石-埋葬在沉積物內的動、植物遺體或碎片。5.水平層理與平行層理的區別是什么?答:平行層理與水平層理的紋層均平行層面,不同處在于:水平層理是靜水條件下的細粒(泥與粉砂)沉積;平行層理是急水流條件下的粗粒(細砂以上)沉積。接觸熱變質作用形成哪幾種典型的變質巖?它們的原巖是什么?答:接觸熱變質作用形成的典型巖石有斑點板巖和角巖,原巖為泥巖;大理巖,原巖為石灰巖;石英巖,原巖為石英砂巖。7.古生代包括哪幾個紀?按由老到新的順序列舉。答: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8.常用來判別地層頂底面的沉積標志有哪些?答:有泥裂,沖蝕(沖刷)構造,槽狀交錯層理和生物活動遺跡。9.巖層產狀的三要素是什么?并作圖表示。答:巖層的產狀有三個要素,(1)走向,即巖層的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延展方向;(2)傾向,即巖層面上垂直走向的傾斜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線的方向;(3)傾角,巖層面與水平面的夾角。10.簡敘背斜和向斜的特點。答:一般情況下,背斜的巖層向上隆起,在未發生地層倒轉情況下兩翼產狀相反,核部巖層老、翼部巖層新,由核部向兩側巖層對稱重復出現。一般情況下,向斜的巖層向下凹陷,未發生地層倒轉情況下兩翼產狀相反,核部巖層新、翼部巖層老,由核部向兩側巖層對稱重復出現。三、看圖回答問題1.寫出下列不同沉積層理的名稱。(6分)答:分別是板狀交錯層理,楔狀交錯層理和槽狀交錯層理。2.下圖代表了水平構造運動中的三種主要基本形式,寫出各基本形式的主要名稱。(6分)答:a)相鄰地塊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分離拉開,稱拉張;(b)相鄰地塊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靠攏,稱擠壓;(c)相鄰地塊受到不在同一直線上的相對運動的水平力的作用而發生相對的錯動,稱剪切。3.看下圖,按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寫出該地區的地質發展簡史。(6分)答:首先形成二疊紀(P)的灰巖,之后在二疊紀灰巖類發生一次褶皺運動,之后巖體r侵入二疊紀灰巖,之后巖脈b穿插巖體r和二疊紀灰巖,之后在巖體r和二疊紀灰巖之間發生接觸交代變質作用,之后巖脈a穿插了二疊紀灰巖、接觸變質帶和巖脈b,之后發生一次沉積間斷,形成一個角度不整合面,之后第三紀的礫巖沉積在該不整合面之上。1、大陸漂移理論的創始人是誰?大陸漂移理論的主要證據有哪些?(6分)答:大陸漂移理論的創始人是魏格納。大陸漂移理論的主要證據有:(1)相鄰大陸的邊緣形態可以拼接;(2)相鄰大陸在地質上有許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3)古冰川遺跡的分布;(4)古生物化石的分布;(5)地質學上的證據,比如大西洋兩岸大陸之間的古老地塊和造山帶位置正好相互對應地球科學概論復習題第一部分填空與判斷第一章緒論一、填空題1、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2、地球的內部圈層主要為地殼、地幔和地核。3、地質學的研究方法為將今論古的歷史比較法。二、判斷題(正確∨,錯誤×)1、地質學與地球科學研究的內容實際上沒有本質區別(×)。2、地球的演變是以漸進的方式持續進行的(×)。第二章地球一、填空題1、莫霍面以上為地殼;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間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為地核。2、陸殼具有雙層結構,其分界面稱為康拉德面。3、陸殼具有雙層結構,上部為硅鋁質,下部為硅鎂質。二、判斷題(正確∨,錯誤×)1、某地區重力異常,說明該地區重力值偏高(×)。2、縱波傳播速度快,能夠在液體中傳播,橫波傳播速度慢,不能在液體中傳播(∨)。3、地下的溫度、壓力,與地殼的密度成正比(×)。4、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隨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隨深度增加而減小(∨)。5、地球的北極為地磁場的N極;地球的南極為地磁場的S極(×)。6、地球重力隨緯度增加而增加(∨)。三、選擇題1、巖石密度越(B),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越慢;能在液體中傳播的是(D)。A、大B、小C、橫波D、縱波2、地震波能夠在地球內部傳播說明地球有(A);地殼中的巖石可發生強烈的彎曲說明地球具有(B)。A、彈性B、塑性第三章地殼一、填空題1、地球表面積是起伏不平的,可分為陸地和海洋兩大部分。2、大陸表面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六種地形地貌單元。3、世界上的兩大山系為阿爾卑斯—喜瑪拉雅山系和環太平洋山系。4、海底地形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單元。5、大陸邊緣由⑴大陸架;⑵大陸坡;⑶大陸基;⑷島弧;⑸海溝五部分構成。6、固體礦物按內部結構可劃分為晶質和非晶質兩類兩類。7、晶體按其生長方式分為一向延長型、二向延長型、三向延長型三種。8、地殼中的巖石可分為沉積巖、巖漿巖、變質巖三大類。9、常見膠結物有鈣質、鐵質、硅質和泥質。10、沉積巖的碎屑結構可分為礫狀結構、砂狀結構和粉砂狀結構。11、火山碎屑結構可分為火山集塊結構、火山角礫結構和火山凝灰結構。二、判斷題(正確∨,錯誤×)1、地殼中的礦物都為固體狀態(×)。2、礦物的成分決定了它的顏色,即使含有少量雜質,其顏色也不會因此改變(×)。3、如果礦物能均勻地吸收不同波長的光波,那么它可能呈現灰色;如果礦物有選擇地吸收光波,則可能呈現紅色或藍色等彩色(∨)。4、巖漿巖變質形成的變質巖稱正變質巖,沉積巖變質形成的巖石稱副變質巖(∨)。5、石英、長石和云母屬于淺色礦物(×)。6、泥裂的尖端指示巖層的底面(∨)。7、巖漿巖變質形成的巖石稱負變質巖(×)。8、具有變晶結構變質巖的變質程度高,具有變余結構的變質巖變質程度低(∨)。9、石灰石和白云石都是碳酸巖鹽礦物(∨)。三、選擇題1、山地的海拔高度最低界限為(A);平原的最高海拔界限為(C)。A、500米B、1000米C、200米D、300米2、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陸地形可分為()種類型;根據海底地形的總特征,海底地形可分為(C)個大的地形單元。A、6、2B、2、2C、6、3D、3、24、大陸架的坡度(B);大陸坡的坡度(A)。A、大B、小5、流水波痕指數(A)浪成波痕指數,風成波痕指數(A)流水波痕指數。A、大于B、小于第四章地質年代與地質作用概述一、填空題1、地質年代單位為宙、代、紀、世四個大的時代單位。2、年代地層單位為宇、界、系、統四個大的地層單位。3、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O)、志留紀(S)、泥盆紀(D)、石炭紀(C)、二疊紀(P)紀六個時代單位。二、判斷題(正確∨,錯誤×)1、古生物組合形態簡單,地層可能老也可能新,而古生物形態組合越復雜,則所代表的地層一定較新(×)。2、因為古生物發展是由水生到陸生,所以當地層中含有陸生的生物化石,指示地層老;而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為水生的生物時,指示地層新(×)。3、如果地層未發生倒轉,則上部地層新,下部地層老(∨)。4、當地質體發生穿插切割關系時,判斷的基本原則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5、生物進化演化過程是均勻等速向前發展的,即每隔一定時間,生物就向前發展一步(×)。6、受局部氣候影響,即使同一時間段內,全球的古生物總貌也不可能一致(×)。7、地質歷史上由于不可知的災難性事件,導致了一些生物滅絕,但隨著地球環境條件的改變,這些滅絕的生物又重新發展起來(×)。8、相對地質年代是利用古生物的演化規律來確定,但不能確定地層的準確的絕對年代(×)。9、各紀的時代劃分上,早古生代奧陶紀兩分,其它為三分(∨)。10、晚古生代的石炭紀和二疊紀均為兩分(∨)。11、中生代白堊紀為兩分(∨)。12、新生代的新近紀和第四紀為兩分(∨)。三、選擇題1、蕨類植物比菌藻類植物出現的(B),裸子植物比被子植物出現的(A)。A、早B、晚2、侵入體比被侵入的地層(A),巖石地層單位中群()組。A、新、大于B、老、大于C、新、小于D、老、小于3、隱生宙包括的地質時代為元古代、太古代和冥古代,由老到新它們的時代排列順序為(C)。A、冥古代—元古代—太古代B、元古代—太古代—冥古代C、冥古代—太古代—元古代D、太古代—元古代—冥古代4、古生代由老到新各紀的順序正確的是(A)。A、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B、寒武紀—奧陶紀—泥盆紀—志留紀—石炭紀—二疊紀C、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二疊紀—石炭紀D、寒武紀—志留紀—奧陶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第五章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一、填空題1、地質構造分為兩種基本類型,即褶皺和斷裂。2、巖層的產狀三要素為走向、傾向、傾角。3、巖層產狀可分為水平、直立、傾斜三種類型。4、地層的接觸關系可分為整合、不整合。5、不整合接觸分為平行整合、角度不整合兩類。6、褶皺的基本形態分為背斜、向斜兩種類型。7、一個褶皺內各相鄰褶皺(巖層)面上的樞紐構成的面稱為軸面。8、組成褶皺的同一巖層面上的最大彎曲部分的各個點的連線稱為樞紐。9、根據褶皺的軸面和兩翼產狀,褶皺可分為直立褶皺、斜歪褶皺、倒轉褶皺、平臥褶皺。10、根據節理的力學性質分為剪節理、張節理。11、斷層要素分為斷層面、斷盤。12、正斷層常見的組合類型為階梯狀、地壘、地塹。二、判斷題(正確∨,錯誤×)1、巨大的褶皺山系是地殼垂直運動的結果(×)。2、整合地層與平行整合地層總是表現為地層產狀的一致性(∨)。3、當向斜和背斜連續時,翼部可以共用(∨)。4、斷層面是平直的(×)。5、斷層面可以具有一定寬度(∨)。6、走向滑距總是大于傾斜滑距(×)。7、水平滑距總是大于走向滑距(∨)。8、飛來峰是推覆體風化的殘留物(∨)。9、地殼運動史上鞍山運動早于呂梁運動(∨)。10、四堡運動早于晉寧運動(∨)。11、廣西運動發生于早古生代,蘇皖運動發生于晚古生代(∨)。12、廣西運動對應歐洲的加里東期,蘇皖運動對應歐洲的海西期(∨)。13、印支運動發生于三疊紀,燕山運動活動于侏羅紀和白堊紀(∨)。14、發生于新生代的地殼運動稱新喜馬拉雅運動,歐洲稱新阿爾卑斯運動,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和新喜馬拉雅運動統稱為阿爾卑斯期(∨)。三、選擇題1、平行不整合說明地殼可能發生過(A)運動,角度不整合一般說明地殼發生過(B)運動。A、升降B、水平2、某一沉積環境下,沉積的地層厚度大于該環境的水體深度,說明地殼曾經(B),相反沉積的地層厚度小于該環境的水體深度,則說明地殼曾經(A)。A、抬升B、沉降3、背斜的核部地層(B),向斜的核部地層(A)。A、新B、老4、箱狀褶皺的轉折端(A),翼部產狀(C)。A、寬B、窄C、陡D、緩5、隔擋式褶皺背斜(B),隔槽式褶皺向斜(B)。A、寬緩B、緊閉6、當巖層受到擠壓發生彎曲時,內凹側的地層受到(B)作用,外凸側地層受到(A)作用。A、拉張B、擠壓7、平臥褶皺兩翼地層傾向(A),斜歪褶皺兩翼地層傾向(B)。A、相同B、相反8、正斷層多數情況下造成地層(B),逆斷層多數情況下造成地層(A)。A、重復B、缺失9、階梯狀斷層屬于(A)組合類型,疊瓦狀構造屬于(B)組合類型。A、正斷層B、逆斷層10、組成地壘的兩個斷面傾向(B),組成地塹的兩個斷面(B)。A、相同B、相反11、前寒武的地殼運動中,鞍山運動屬于(),呂梁運動、四堡運動和晉寧運動屬于(B)。A、太古代、太古代B、太古代、元古代C、元古代、太古代D、元古代、古生代第六章地震作用一、填空題1、按震源深度的不同,可將地震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2、地震有多種成因,按其成因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第七八章巖漿作用與變質作用一、填空題1、按照巖漿是否噴涌至地表可分為噴出作用、侵入作用。2、根據SiO2含量,巖漿可分為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四種基本類型。3、火山噴發的類型可分為熔透式、裂隙式、中心式三種類型。4、火山碎屑按其粒徑大小可分為火山集塊、火山角礫、火山灰、火山塵。5、火山噴出物按其性質可分為氣態、液態和固態3種。6、巖漿的分異作用可分為熔離分異、結晶分異、氣態分異三種形式。8、變質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溫度、壓力、化學活動性流體。9、變質作用的方式分為碎裂變形作用、重結晶作用、重組合作用、交代作用四種。10、變質作用的基本類型包括接觸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四種。二、判斷題(正確∨,錯誤×)1、礦物的脫水反應屬于交代作用,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有物質的帶出(×)。2、氣態分異作用是巖漿分異作用的一種,是巖漿早期的一種分異作用(×)。3、巖漿的侵入作用為火山活動的一種形式(×)。4、基性巖漿溫度比酸性巖漿溫度高(∨)。5、暗色礦物鐵鎂礦物含量高,淺色礦物硅鋁礦含量高(∨)。三、選擇題1、交代作用過程中,(B)為主要因素,重結晶作用中,()為主要因素。A、溫度、壓力B、熱液、溫度C、壓力、溫度D、熱液、壓力2、重結晶作用的結果,礦物的成分(A),交代作用的結果,礦物的成分(B)。A、不變B、變化3、暗色礦物結晶溫度(A),淺色礦物結晶溫度(B)。A、高B、低第九十章風化作用和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一、填空1、一個完整的風化殼從上到下分為土壤層、殘積層、半風化巖石層、基巖四層。2、物理風化作用主要分為溫差風化、冰劈作用、鹽類的結晶與溶解、層裂或卸載作用。3、化學風化作用主要分為氧化作用、和水溶液作用。水溶液作用又包括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水合)作用和碳酸化作用四種方式。4、生物風化作用主要分為生物的機械風化作用、生物的化學風化作用兩種方式。5、河流的機械搬運方式分為推移式、躍移式、懸移式三種。6、三角洲可劃分為三層結構,自上而下頂積層、前積層、底積層。7、河流的化學搬運為真溶液、膠體兩種形式。8、河流沉積物的三大場所為山口區、河谷內、河口區。二、判斷題(正確∨,錯誤×)1、山區河流以側蝕作用為主(×)。2、氣候越潮濕,物理風化作用越強(×)。3、生物風化作用往往伴隨著化學作用(∨)。4、土壤層實際上是風化的殘積物,只不過其中有腐殖質的加入,適宜植物生長(∨)。5、沉積巖比巖漿巖更容易風化,因為巖漿巖更堅硬(×)。6、晝夜溫差越大,巖石越容易風化(∨)。7、河流上游以側蝕作用為主,河流中下游以下蝕作用為主(×)。8、河漫灘在剖面上具有二元結構(∨)。9、河流中礫石的長軸一般平行于水流方向(×)。三、選擇題1、沉積巖成(B),巖漿巖成(A)。A、塊狀B、層狀2、干旱氣候區以(A)風化為主,潮濕氣候區以(B)風化為主。A、物理B、化學3、河流的河床高度彎曲稱為(A),河流的侵蝕作用方式以()作用為主。A、蛇曲河、機械B、曲流河、機械C、蛇曲河、溶蝕D、曲流河、溶蝕4、黃鐵礦氧化后形成(C),硬石膏吸水后轉變為()。A、磁鐵礦、石膏B、磁鐵礦、滑石C、褐鐵礦、石膏D、褐鐵礦、滑石5、物理風化作用(B)巖石的成分,化學風化作用(A)巖石的成分。A、改變B、不改變6、古風化殼存在說明該地區曾(A),正長石水解后形成(B)。A、暴露地表B、高嶺石C、埋藏地下D、綠泥石7、砂粒級顆粒一般呈(A)形式搬運,礫石一般以(B)形式搬運。A、躍移B、推移8、當河流的動能等條件改變時,(A)的碎屑先沉積,比重小的礦物(D)沉積。A、粗B、細C、先D、后第十一二三章地下水、冰川和風的地質作用一、填空題1、地下水基本類型,由地表到地殼內部可分為3層,即飽氣帶水、潛水、承壓水。2、地下水的存儲狀態可分為吸附水、薄膜水、毛細水和重力水。3、冰川分為山岳冰川、大陸冰川兩種類型。4、冰川刨蝕作用方式分為挖掘作用、磨蝕作用兩種形式。5、冰磧地形包括終磧堤、側磧堤、中磧堤、鼓丘四種。6、風蝕作用方式分為吹蝕、磨蝕兩種方式。7、荒漠分為巖漠、沙漠、礫漠、鹽漠四種地形。8、風成砂的層理通常具有高角度、厚度較大的交錯層理的特點。二、判斷題(正確∨,錯誤×)1、三個以上冰斗包圍的地形,往往形成巖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2、在強烈單向風盛行的條件下,新月形沙丘進一步發展成為縱向沙丘(∨)。三、選擇題1、巖石能夠儲存水說明具有(A)性,巖石允許地下水流動說明具有(B)性。A、孔隙B、滲透2、(A)常出現在荒漠的低洼地帶,風成砂的分選性()。A、鹽漠、好B、礫漠、好C、沙漠、差D、巖漠、差第十四章海洋的地質作用一、填空題1、海岸按巖性可分為基巖海岸、礫質海岸、砂質海岸、泥質海岸四類。2、潮坪沉積由岸至海分別為泥坪、混合坪、砂坪三類。3、根據瀉湖的鹽度可將其分為淡化泄湖、咸化泄湖兩類:4、生物礁類型分為岸礁、環礁、堡礁三種。5、根據海水深度,結合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特征,可將海洋分為濱海、淺海、半深海、深海等四個環境分區。6、海水的運動方式具體可以劃分為波浪、潮汐、洋流三種。7、濱海可分為前濱、后濱兩個亞環境,詳細劃分時,包括了淺海的部分地區,從而分為后濱、前濱、臨濱、濱外四個亞環境。二、判斷題(正確∨,錯誤×)1、海岸礫石的長軸一般垂直于海岸方向(×)。2、瀉湖的鹽度比海水高(×)。三、選擇題1、沙灘多分布于(B)岸地區,泥灘分布于(A)岸地區。A、障壁海B、開闊海2、沿岸堤分布在(A)附近,沙壩位于()。A、高潮線、淺海區B、高潮線、濱海區C、低潮線、淺海區D、低潮線、濱海區3、近濱的界限位于(A)和()之間。A、浪基面B、低潮線C、高潮線D、特大高潮線4、后濱的界限位于(D)和()之間。A、浪基面、低潮線B、低潮線、高潮線C、浪基面、高潮線D、高潮線、特高潮線5、大陸架部分包括(B)和()兩個海洋環境分區。A、前濱、淺海B、濱海、淺海C、后濱、淺海D、淺海、半深海6、深水波為(B)波,淺水波為(A)波。A、不對稱B、對稱第十五章湖泊與沼澤的地質作用一、填空題1、湖泊的成因分為內力地質作用形成的湖泊、外力地質作用形成的湖泊兩種方式。2、湖水的運動方式總體上可分為垂直運動、水平運動兩種。3、褐鐵礦和赤鐵礦指示氧化環境;菱鐵礦指示半氧化環境;黃鐵礦指示還原環境。4、鹽湖沉積分為碳酸鹽巖、硫酸鹽、鹵化物、沙下湖四個階段。5、沼澤形成的原因分為湖泊發展晚期沼澤化、陸地沼澤話兩類。6、地質歷史時期的幾個主要成煤時期為石炭紀、二疊紀、侏羅紀和第三紀。二、判斷題(正確∨,錯誤×)1、磁鐵礦指示氧化環境,黃鐵礦指示還原環境(×)。2、沼澤生成石油,湖泊生成煤炭(×)。3、潮濕氣候區可形成錳、鋁沉積,碳酸鈣僅沉積于干旱氣候區的湖泊中(×)。4、鹽湖沉積后期,鹵化物比硫酸鹽類先沉積(×)。三、選擇題1、潮濕氣候區湖泊以(B)沉積為主,干旱氣候區湖泊(A)沉積作用強。A、機械B、化學第十六七八章負荷地質作用、巖石圈板塊構造和地殼的演變一、填空題1、負荷地質作用的方式包括崩落作用、潛移作用、滑動作用和流動作用。2、板塊邊界類型有離散、會聚、平錯三種。3、海底四大發現是大洋中脊擴張帶、貝尼奧夫帶、洋底新沉積物的發現、轉換斷層的發現。4、全球劃分的六大板塊是歐亞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5、威爾遜旋回的六個階段為胚胎階段、幼年階段、成年階段、衰退階段、終了階段和遺痕階段。二、判斷題(正確∨,錯誤×)1、在海底四大發現的基礎上,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2、越是靠近洋中脊的地區,沉積物厚度越大(×)。3、洋底沉積物的時代通常比陸地老(×)。三、選擇題1、太平洋正在(B),大西洋正在(A)。A、擴張B、收縮2、板塊內部構造活動(B),板塊邊界構造活動(A)。A、強烈B、微弱3、板塊的俯沖邊界為(A)邊界,碰撞型邊界為(A)邊界。A、會聚B、離散第二部分名詞解釋與問題題一、名詞解釋巖石圈:上地幔軟流圈之上由固體巖石組成的圈層。包括上地幔上部固體巖石部分和地殼,其深度范圍在0—70km,巖石圈在大洋地區薄,高原地區厚。軟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巖石圈下部塑性巖石所組成的圈層。其深度范圍在70—250km之間,一般認為低速帶內巖石接近熔點,但并未完全熔化。大陸邊緣:指大陸與深海盆地之間被海水淹沒的地方。包括大陸架、大陸坡、大陸基、島弧與海溝。大陸架:是海與陸地接壤的近海平臺,其范圍從海岸的低潮線起向海延伸到海底坡度顯著增大的轉折段為止。大陸架地勢平坦,坡度一般小于0.3度,平均0.1度,外緣水深一般不超過200m,最深達550m,水深平均130m。礦物:礦物是地質作用形成的天然單質或化合物。巖石:是礦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巖屑或巖屑的混合物。解理:礦物受力后沿一定結晶方向裂開成光滑平面的性質稱為解理。所裂開的面稱解理面。斷口:礦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開,稱為斷口。硬度:礦物抵抗外力、刻劃、壓入和研磨的能力稱為硬度。巖石結構:反映巖石中礦物本身的特點及顆粒之間的組構特點。如礦物的結晶程度、顆粒粗細、分選磨圓程度等。巖石構造:指巖石中不同礦物、礦物集合體之間或與其它組成部分之間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來的外貌特征。沉積巖: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下,由各種外動力地質作用及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積物經成巖作用形成的巖石。顯著特征是有層理和層面構造。交錯層理:由一系列斜交層系界面的紋層組成,按其層系厚度可分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四種;按其層系形態可分為板狀、楔狀、槽狀三種基本類型。韻律層理:是由不同成分、結構顏色的沉積物有規律的交替疊置而成。常見砂質層和泥質的韻律互層,稱為砂泥互層層理。沉積旋回:是指地殼運動引起的地層的巖性特征在縱向上連續的、有規律的變化。相對地質年代:用來反映巖石、地層或地質事件相對新老關系的時間單位稱為相對地質年代。絕對地質年齡,即同位素年齡:主要是利用巖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蛻變規律,以年為單位來測算巖石形成的年齡。地層層序律:一般情況下,下伏巖層老,上覆巖層新,只要把一個地區所有的巖層按由下到上的順序銜接起來,就能劃分出不同時期形成的巖層或地層。這種利用地層確定相對年代的方法叫地層學方法,又稱地層層序律或層疊置律。生物演化律:根據巖層中保存的生物化石建立地層層序和確定地質時代的方法稱為古生物學方法,又稱生物演化律。地質體之間的切割律:構造運動和巖漿運動,使不同時代的巖層、巖體之間出現斷裂或切割穿插關系,利用這些關系可以確定相互切割地質體的相對時代,基本原則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稱為構造地質學方法,或地質體之間的切割律。巖石地層單位:若地層中化石依據不足或研究程度不夠等原因,只能按地層層序、巖性特征和構造運動特點劃分地層,稱為區域性地層單位或巖石地層單位。生物地層單位:根據生物化石類型或組合特征為標志劃分的地層單位,常用的術語是:(某生物的)組合帶、延限帶、頂峰帶。地質作用:由自然動力引起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構造和地表形態變化與發展的作用,稱為地質作用。內動力地質作用:由內能引起巖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質成分、結構和地表形態變化與發展的作用稱為內動力地質作用。包括構造運動、巖漿作用、地震作用和變質作用等。外動力地質作用:主要由外能引起地殼表層形態、物質成分變化的作用,稱為外動力地質作用。包括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塊體運動和成巖作用等。整合接觸:指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一致,時代連續。這種接觸關系反映出緩慢持續的地殼下降,也可能有未露出水面的局部上升,但是沉積作用連續,上下地層中古生物連續。平行不整合:這種不整合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一致,但地層時代不連續,不整合面上下地層中古生物不連續。反映地殼有一次顯著的升降運動,也叫假整合。其形成過程:下降接受沉積→上升成陸遭受剝蝕→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積。角度不整合:這種不整合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呈斜交關系,地層時代不連續,不整合面上下地層古生物不連續。其形成過程:下降接受沉積→水平擠壓,產生褶皺或斷裂,上升成陸遭受剝蝕→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積。巖層的產狀:是指巖層在空間的位置,用走向、傾向和傾角來確定巖層的空間位置。走向、傾向和傾角稱為巖層的產狀要素。褶皺:是巖層受力變形后產生的一系列彎曲。巖層保持著連續和完整性。褶皺形態多種多樣,規模有大有小,有背斜和向斜兩種基本形態。背斜是巖層向上拱的彎曲,形成中心部分為老巖層,兩側巖層依次變新;向斜是巖層向下的彎曲,中心部分是較新巖層,兩側部分依次變老。復背斜和復向斜:巨大的背斜或向斜其翼部被次一級褶曲復雜化,這些次一級小褶曲的軸向與大褶曲的軸向一致。這種巨大的背斜或向斜褶曲稱為復背斜或復向斜。隔擋式和隔槽式組合:背斜與向斜褶曲發育程度不同,背斜緊閉,上凸明顯,向斜平緩而開闊,稱為隔擋式組合。相反,向斜緊閉,下凹明顯,背斜平緩而開闊,稱為隔槽式組合。斷裂構造:巖體、巖層受力后發生變形,當所受的力超過巖石本身強度時,巖石的連續完整性遭到破壞,形成斷裂構造。包括:節理和斷層。節理:是巖層、巖體中的一種破裂,在破裂面兩側的巖塊沒有發生顯著的位移。斷層:是巖層或巖體破裂面兩側巖塊發生了顯著位移的斷裂構造。斷距:被錯斷的巖層,在斷面產狀未改變的條件下,其對應層之間的相對距離。正斷層:是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的斷層。逆斷層:是上盤相對上升、下盤相對下降的斷層。平移斷層:是兩盤沿斷層面走向方向相對錯動的斷層。地震:是地球巖石圈物質的快速震動。是構造運動的一種激烈的表現形式。巖漿作用:從巖漿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卻,巖漿本身發生的變化以及對周圍巖石影響的全部地質作用過程稱為巖漿活動或巖漿作用。侵入作用:巖漿從深部發源地上升但沒有達到地表就冷凝形成巖石,這種作用過程叫侵入作用噴出作用:巖漿直接溢出地面,甚至噴到空中,這種作用叫噴出作用或火山作用。變質作用:是指原巖在物理化學條件改變的情況下,巖石基本在固態下,其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發生改,生成新巖石的作用。風化作用:是指由于溫度變化,大氣、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生命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使地殼表面的巖石、礦物在原地發生物理或化學的變化,從而形成松散堆積物的過程。物理風化作用:由于溫度的變化以及巖石空隙中水和鹽分的物態變化,使地殼表面的巖石、礦物在原地發生機械破碎而不改變其成分的過程叫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氧、水和水溶液使地殼表面的巖石、礦物在原地發生化學變化并產生新礦物的過程叫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動及其分解或分泌物對巖石、礦物的破壞作用。這種作用可以是機械的,也可以是化學的。河流:沿地表狹長谷地經常或周期性流動的天然水流稱河流。環流:水質點作螺旋形的運動。在過水橫切面上的投影為環狀。巖溶作用:地下水通過對巖石、礦物的溶解所產生的破壞作用稱化學潛蝕作用(巖溶作用/喀斯特作用)。巖溶作用形成的地形稱巖溶地形(喀斯特地形)。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自然現象可統稱為巖溶或喀斯特現象。刨蝕作用:冰川的剝蝕作用主要是一定的冰體及其及其所攜帶的石塊對巖石的純機械性破壞過程,稱刨蝕作用。風蝕作用:是指風以其自身的力量和所挾帶的砂石進行沖擊和摩擦,致使地表巖石遭受破壞的作用。按作用方式分為吹蝕(吹揚)作用和磨蝕作用。潮汐:由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現象稱為潮汐。濱海:是海陸交互地帶,其范圍是低潮線與最大浪潮所能沖擊到的上界之間的地帶,它屬于海岸帶的一部分,可分為前濱和后濱兩個亞環境。后濱:又稱為潮上帶,它位于平均高潮線以上,在特大高潮和遇風暴時可以被水淹沒。前濱:又稱為潮間帶,是平均高、低潮之間的地帶。隨著潮汐的漲落時而被淹沒,時而露出水面。殘留沉積:是指大陸架上那些與現代海洋環境不相適應的沉積。即外陸架上廣布著以砂為主的沉積,而內陸架上的沉積物卻以粉沙和泥為主。生物礁:生物原地生長堆積形成的抗浪塊體。抗浪塊體中的大部分生物保持生長生態特征(35%),地貌上呈明顯的凸起,高:寬之比大于1:30為生態礁,小于1:30為地層礁。濁流:載有大量懸浮物質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湖泊:是陸地上的積水洼地,包括湖盆和水體兩部分。沼澤:指地面異常潮濕、植物大量生長,并有大量泥炭堆積的地方。沼澤地區的潛水面位于地面附近,土層常年處于過濕狀態。如果地表土層中的水分只是季節性處于過飽和狀態,則稱為沼澤化階段。負荷地質作用:地表的松散堆積物和巖塊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各種外因觸發下產生運動所引起的地質作用稱負荷地質作用或塊體運動。板塊:組成地球表面的巖石圈并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一些活動的、周圍被大洋中脊、海溝和水平斷層所分割的“板塊”構成。二、簡述題1、論述地球的圈層結構特征:答:⑴、地球的內部圈層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狀態,地球內部有圈層由外向內分三層:地殼、地幔、地核。莫霍面以上為地殼;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間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為地核。地殼是固體地球的最外圈層,由巖石組成,是相對剛性的外殼。其下屆為莫霍面與地幔分開。陸殼具有雙層結構,其分界面稱為康拉德面。上層主要由氧硅鋁等組成,稱為硅鋁層。其主要巖石為酸性巖漿巖和變質巖,故又稱為花崗巖質層。巖石密度平均2.7g/cm3。下層主要成分是氧硅鐵鎂,稱硅鎂層。巖石主要是基性巖漿巖,又稱為玄武質層,巖石密度平均3.0g/cm3。大洋地殼缺少硅鋁層,只有硅鎂層,為單層結構,厚度變化在5-8km之間,平均厚度6km,大洋地殼最薄處不足0.5km。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厚度2880km,平均密度4.5g/cm3,以1000km為界(雷波帝面)將其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從地表至250km深度劃分兩個帶,0—70km為A帶,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的固體巖石部分,通常稱巖石圈。70-250km為B帶,巖石接近熔點,但并未完全熔化,只有10%左右的熔融物質,物質可以緩慢流動和對流,巖石強度降低,故又稱軟流圈。地核以古登堡面與地幔為界限。由2880km至地心為地核。地核又根據4640km和5120km深度劃分為外核、過度層和內核三個圈層。⑵、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三個圈層。大氣圈是指環繞地球的最外面的一個圈層,由大氣組成。物質成分:以N、O為主,占98.5%,其次為CO2、水氣和固體雜質。水圈:由地球表層的水體組成。組成水圈的水體包括海洋、冰川、河流、湖泊、沼澤、地下水以及礦物中的結晶水。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動地帶構成的圈層。生物的生活范圍:陸地的表面、水體的上層、地表以下的土壤和巖石的裂隙內。某些深海底和大氣中都發現有生命活動跡象。2、簡述整合、不整合類型及形成過程。答:整合接觸是指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一致,時代連續。這種接觸關系反映出緩慢持續的地殼下降,也可能有未露出水面的局部上升,但是沉積作用連續。不整合按其不同情況又可進一步分為兩種情況。平行不整合:這種不整合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一致,但地層時代不連續。反映地殼有一次顯著的升降運動,也叫假整合。其形成過程:下降接受沉積→上升成陸遭受剝蝕→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積。角度不整合:這種不整合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呈斜交關系,地層時代不連續,不整合面上下地層古生物不連續。其形成過程:下降接受沉積→水平擠壓,產生褶皺或斷裂,上升成陸遭受剝蝕→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積。3、簡述正、逆斷層造成的地層重復與缺失情況。答:正斷層造成地層的重復和缺失情況如下:⑴、當斷層的傾向與巖層的傾向相反時,造成地層缺失;⑵、當斷層的傾向與巖層的傾向相同時:①斷層的傾角>地層傾角,地層缺失;②斷層的傾角<地層傾角,地層重復。逆斷層造成地層的重復和缺失情況如下:⑴、當斷層的傾向與巖層的傾向相反時,逆斷層造成地層重復;⑵、當斷層的傾向與巖層的傾向相同時:①斷層的傾角>地層傾角,地層重復;②斷層的傾角<地層傾角,地層缺失。4、簡述正斷層的組合形式及各種斷層組合特點。答:正斷層組合形式包括階梯狀斷層、地塹、地壘、環狀斷層、放射狀斷層、雁列式斷層、塊斷型斷層。階梯狀斷層:是由兩條或兩條以上的傾向相同而又互相平行的正斷層組成,其下盤依次下降呈階梯狀。地塹:是由兩條或兩條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且性質相同的斷層組合而成的,其中間斷塊相對下降、兩邊斷塊相對上升。地壘:是由兩條或兩條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且性質相同的斷層組而成的,其中間斷塊相對上升、兩邊斷塊相對下降。環狀斷層:若干條弧形或半環狀斷層圍繞著一個中心成同心圓狀排列,稱環狀斷層。放射狀斷層:若干條斷層自一個中心成輻射狀排列,即構成放射狀斷層。雁列式斷層:若干條呈斜向錯列展布的正斷層構成雁列式斷層。塊斷型斷層:兩組方向不同的大中型正斷層相互切割時,構成方格或菱形斷塊或方格網式組合,稱為塊斷型斷層。5、簡述逆斷層的組合形式及各種斷層組合特點。答:逆斷層組合形式包括階梯狀斷層、地塹、地壘、環狀斷層、放射狀斷層、雁列式斷層、塊斷型斷層。疊瓦構造:是由兩條或兩條以上產狀一致的逆斷層組成,其老地層依次疊覆于新地層之上,形如疊瓦,稱為疊瓦狀構造。對沖式逆斷層:是由兩條或兩組相反傾向的斷層自兩側向一個中心逆沖的斷層組合。背沖式逆斷層:是由兩條或兩組相向傾向的斷層自中心向兩側逆沖的斷層組合。楔沖斷層:逆沖體一側與老地層之間為逆斷層接觸關系,另一側的新地層發育正斷層,實際上為正斷層和逆斷層的組合。6、簡述物理風化作用的方式及其產物特點。答:物理風化作用方式包括:⑴、巖石釋重引起剝落或崩解作用;⑵、巖石、礦物的熱脹冷縮發生剝離作用;⑶、巖石空隙中水的凍結與融化引起冰劈作用;⑷、巖石空隙中鹽類結晶與潮解-結晶撐裂作用。物理風化作用是一種純機械破碎作用,它使完整的巖石在原地破碎成大小不等、棱角顯著、沒有層次的亂石堆,碎屑成分與下伏基巖一致。7、簡述化學風化作用的方式及其產物特點。答:⑴、氧化作用;⑵、水溶液的作用。水溶液的作用可進一步細分為①溶解作用;②水化(水合)作用;③水解作用;④碳酸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改變了母巖的結構、構造,并形成新礦物。經過徹底的化學風化作用后,比較活潑的元素隨水流失,只有穩定的元素殘留下來形成新礦物。8、論述風化作用影響因素在風化作用中所起的作用。答:影響風化作用的因素包括:氣候因素、地形因素、巖性因素、巖石結構和構造因素和地質構造因素。氣候因素包括降水量、氣溫、地表植被發育狀況等。潮濕氣候區化學風化作用強烈,巖石風化作用徹底;干旱氣候區以物理風化作用為主。地形因素:朝陽面溫差大,風化強,而背陽面則相反;地形高的地段,一般來說水位低,生物稀少,以機械風化為主;地形低的地段水分充足,生物繁盛,以化學風化和生物化學風化為主。巖性因素:不同礦物的抗風化能力順序,巖漿巖中結晶早的礦物容易風化,后結晶的礦物不易風化。所以,石英是自然界中抗風化能力最強的礦物。巖石結構和構造因素:細粒、等粒的巖石抵抗機械風化能力強;而化學風化中等粒結構和膠結疏松的巖石有利于水溶液的滲透和生物活動,有利于化學風化作用。不等粒結構巖石孔滲性差,溶液不容易滲透,不利于化學風化。另一方面顆粒之間結構穩定性差,有利于機械風化。地質構造因素:斷層或節理發育地帶,巖石容易風化,形成溝谷或低地。縱橫交錯的斷層與節理將巖石分割成若干巖塊,其棱角部位風化作用強而逐漸圓滑。隨著風化作用的繼續進行,巖塊像卷心菜一樣的呈卷層狀脫落,這種現象稱為球狀風化。9、論述河流的侵蝕作用。答:河流的侵蝕作用有溶蝕、沖蝕和磨蝕作用,但以機械的沖蝕作用為主。河流侵蝕河床,使其不斷加深的作用稱下蝕作用。河流侵蝕谷坡使河谷不斷擴寬的作用稱側蝕作用。⑴、下蝕作用河流的上游和山區河流,河水向下侵蝕河床的能力強,形成谷坡高度遠大于谷底寬度的深谷,其橫剖面呈“V”形,故稱“V”形谷。下蝕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時,還有向源頭方向發展的趨勢,這種向源頭使河流延伸的侵蝕作用稱向源侵蝕作用。河流的向源侵蝕作用,使河谷不斷向源頭發展,加長河谷,直至分水嶺。若分水嶺一側的河流先發展到分水嶺,將迫使分水嶺向另一側轉移,把另一側侵蝕能力較弱的水系上游或其支流襲奪過來。這種現象叫河流的襲奪。當河流襲奪現象發生后,被襲奪河的上游或支流以急轉彎的形式流入新的水系,襲奪處的這個急轉彎稱襲奪彎。被襲奪的河流稱為斷頭河。由于組成各段河床巖石的軟硬程度、構造破碎程度不同,下蝕作用存在差異,差異下蝕作用使河流在有些地段出現急流險灘,甚至是高懸瀑布。河水不斷沖擊斷破壞瀑布陡坎下部的巖石,使之逐漸被掏空,形成壁龕,隨著壁龕的不斷擴大,其上部的巖石不斷崩塌,使瀑布后退,其結果是瀑布最終消失。河流的下蝕作用的極限稱為侵蝕基準面。入海的河流通常以海平面作為侵蝕基準面。支流進入主流河面可作為支流的侵蝕基準面。⑵、河流的側蝕作用河道在轉彎處,主流線因慣性而偏向凹岸,使凹岸一側水體壅塞,水面高于凸岸,迫使凹岸的水體下沉形成底流,并沿河底返回凸岸一側。水流流不斷掏蝕和沖蝕凹岸,使凹岸側逐漸后退。跨落下來碎屑或巖塊被底流帶向凸岸沉積,從而凹岸被侵蝕后退,凸岸一側不斷向前延伸。河道越來越彎曲。當相鄰兩個凹岸相距很近時,洪水期水流沖潰曲頸直接流入下一河彎,這種現象叫河流的截彎取直,被遺棄的彎曲河道稱牛軛湖。⑶、地殼抬升期河流下蝕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河流階地:地殼抬升后河床降低,原河漫灘相對抬高,因此,河流階地發育說明本地區地殼經歷了上升運動。階地越多,上升的次數越多;階地上升的高度越大,地殼抬升的幅度越大。夷平面:地殼長期保持穩定或處于緩慢的沉降狀態,地表高地遭受剝蝕,洼地接受沉積,地形可能達到最小限度的波狀起伏,這種過程稱為準平原化,所產生的地形稱準平原。當地表演化到達準平原階段之后,如果地殼上升或海平面下降,下蝕作用重新加強,使原來的準平原抬升,再經流水侵蝕改造,又形成廣大地區內有許多海拔高度大體相同的平頂山,稱之為大地回春或夷平面。深切河谷:地殼抬升后,原來的曲流河深深地嵌入準平原以下,可形成壯觀的深切曲流或深切河谷。10、簡述河流的沉積作用。答:河流沉積物以機械沉積物為主,化學物質幾乎不發生沉淀。河流沉積物稱為沖積物。按照河流沉積場所可分為山口區、河谷內和河口區的沉積作用。山口區的沉積物稱沖積扇或洪積扇。河谷內的沉積物可劃分為以下四類:河道亞相:河床滯留沉積、邊灘沉積、心灘沉積
堤岸亞相:天然堤沉積、決口扇沉積河漫亞相:河漫灘、河漫湖泊、河漫沼澤牛軛湖亞相:河流截彎取直后形成牛軛湖沉積河口區的沉積物為三角洲。11、論述河道亞相沉積物類型及特點。答:河道亞相:河道亞相包括河床滯留沉積、邊灘沉積、心灘沉積。河床滯留沉積指河流從上游搬運或就地侵蝕的物質,細粒的被帶走,粗粒的在河床內堆積形成的沉積。河床沉積物若為礫石級碎屑時,礫石的長軸垂直于水流方向,且呈傾向主流線上游的疊瓦狀排列。心灘沉積—主要是辮狀河內發育的砂質堆積物。成因之一是雙向橫向環流作用,使碎屑物質在河心沉積—心灘;二是河流由窄河段進入寬河段因流速降低,水流攜帶的物質卸載形成心灘;三是河床中存在障礙物引起流速降低,導致水流攜帶的物質卸載形成心灘。心灘沉積物顆粒粒度粗、分選磨圓差、成分成熟度低。邊灘(點沙壩或內彎壩)由單向橫向環流的作用把凹岸侵蝕的物質帶至凸岸邊形成的沉積物。被水淹沒部分稱水下邊灘;出露地面部分稱水上邊灘。典型的河漫灘沉積剖面上具有兩套不同性質的沉積組合,下部是粒度較粗的邊灘沉積,上部是厚度較薄的河漫灘相。這種組合稱為河流的二元結構。邊灘沉積物具有搬運距離近,粒度粗、分選差、磨圓度低、成分成熟度低的特點。12、論述河漫灘亞相和堤岸亞相沉積物類型及特點。答:堤岸亞相包括天然堤沉積和決口扇沉積。因洪水期水量劇增,洪水可漫出河床并淹沒淺灘,使流速大減,河流攜帶的部分碎屑物質可在其上沉積。較粗的碎屑在淺灘邊緣沉積,形成與河床平行的壟崗狀地形,稱為天然堤。有時在洪水期,天然堤被沖決并在其外形成扇形堆積體,稱為決口扇。由于天然堤和決口扇沉積是在相對較弱的水動力條件下形成的沉積,因此,沉積物顆粒較細,主要為細砂—粉砂沉積。河漫亞相包括河漫灘、河漫湖泊、河漫沼澤三個微相。在天然堤外側,地形平坦,只有在特大洪水時期被淹沒,由于水動力進一步減弱,所以沉積物顆粒較細,稱河漫灘。而寬闊的河漫灘稱為沖積平原。河漫灘上沉積物以細粒度的粉砂和泥質沉積物為主。河漫灘上低洼地區積水形成河漫湖泊,河漫湖泊沉積是河流沉積中最細的部分,即以泥質沉積為主。河漫灘上相對低的地區,若潛水面基本與地面持平的區域,則容易造成植物大量生長,河漫沼澤沉積以泥質和有機質沉積為主,可形成泥炭和煤炭沉積。13、論述河口區沉積作用。答:河流流人海(湖)盆地的河口區,因坡度減緩,水流擴散,流速降低,將攜帶的泥砂沉積于此,形成近于頂尖向陸的三角形沉積體,稱三角洲。根據河流和湖泊或海洋的水動力條件可進一步將其劃分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汐三角洲。三角洲在縱剖面上具有3層構造,自上而下為:頂積層、前積層、底積層。頂積層主要是三角洲水上平原沉積,前積層是三角洲水下沉積的主體,也稱三角洲前緣沉積,底積層主要是遠離岸邊的泥質沉積,也稱前三角洲沉積。三角洲平原沉積是河流入海湖時發生分流而大量沉積形成的,包括水上分流河道、分流間灣、河漫灘、天然堤以及沼澤沉積物等。三角洲前緣沉積是河流送入海岸水底的物質快速沉積的產物,由水下分流河道、河口沙壩、遠沙壩、席狀沙、分流間灣等組成。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的外側,沉積物主要由暗色粘土和粉沙質粘土組成。它本質上已屬于海湖沉積。三角洲沉積物顆粒粒度由沙到粉沙,其分選性和磨圓度良好。不同粒度沙層呈透鏡體交錯分布,波痕、斜層理發育,常含海湖相生物化石。14、簡述碎屑物質在流水搬運過程中的主要變化。答:①成分變化:隨著搬運時間和距離的增加,不穩定成分在流水搬運過程中繼續遭受風化或破壞,或者轉變為更穩定的新礦物,穩定成分則相應增多。②碎屑粒度變化:隨著搬運時間和距離增長,碎屑粒度逐漸變小。③碎屑磨圓度:隨著搬運時間和距離增加,顆粒之間碰撞次數增加,棱角逐漸被磨蝕,磨圓度逐漸變好。④沉積分異:碎屑顆粒在流水動能降低的情況下發生沉積作用,沉積過程遵循機械分異原理,即顆粒粗大的先沉積,細小顆粒后沉積;密度大物質成分先沉積,密度小的物質成分后沉積。15、簡述冰磧物特征①成分與原巖基本一致,不穩定成分多;②分選性差,大至漂礫,小至粘土;③磨圓度差,僅少數棱角被磨鈍;④冰磧礫石表面常有磨光面,表面上具擦痕;⑤礫石及巖塊無定向排列。16、簡述冰水沉積物與河流和冰磧物的異同點。冰水沉積物既有冰川沉積的特點,又有地面流水沉積作用的某些特點。沉積物中的礫石有擦痕和溜光面的冰川特點,但又有一定的分選性和成層性,磨園度較冰磧物好,較沖積物差。17、簡述風成砂的特點。①分選性極好、磨圓度高;②最穩定礦物石英含量高,一般不含云母;③較粗的砂粒表面因氧化致使錳和鐵析出,形成鮮艷的顏色稱沙漠漆;④風成砂中不含任何生物遺跡;⑤成砂的層理特點為高角度、厚度較大的交錯層理;⑥顆粒表面常呈毛玻璃狀。18、論述濱海沉積環境劃分及其沉積物特點。⑴、狹義的濱海主要是根據潮汐作用來劃分,分為前濱和后濱兩個亞環境;廣義的濱海劃分依據為潮汐和波浪作用來劃分,劃分為后濱、前濱、近濱和濱外四個亞環境;另外根據海岸的障壁島發育情況又劃分了潮坪、泄湖等沉積環境。劃分依據是特高潮線、平均高潮線、平均低潮線、浪基面幾個界限。后濱又稱為潮上帶:它位于平均高潮線以上,在特大高潮和遇風暴時可以被水淹沒。前濱又稱為潮間帶:是平均高、低潮之間的地帶。隨著潮汐的漲落時而被淹沒,時而露出水面。低潮線以下屬淺海最淺的部分,海底仍受波浪作用。波浪作用影響最深的面,稱浪基面。浪基面以上至低潮線以下的地帶,稱為近濱或潮下帶。浪基面以外稱為外濱淺海區。⑵、濱海沉積物的主要類型濱海沉積包括碎屑沉積、化學沉積和生物沉積三種類型。開闊海濱海碎屑沉積主要為海灘沉積,海灘進一步分為礫灘、沙灘、泥灘三類;同時可形成沿岸堤和沙壩沉積。障壁海碎屑沉積主要為瀉湖、沙嘴、障壁島、沙壩以及潮坪區的泥質沉積物。此外風暴作用可在后濱形成風暴沉積。濱海的化學沉積主要為碳酸鹽巖沉積。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冰箱清潔服務合同
- 2025辦公室裝修合同書協議
- 2025租賃合同(辦公樓)
- 2025物業管理委托合同模板
- 2025房屋買賣的合同書樣本
- 2024年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項目資金需求報告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版合同范本模板下載
- 纖維基太陽能電池的研究考核試卷
- 2025合同法規管理包含哪些內容
- 《動感十足的》課件
- 鏟車三個月、半年、年保養記錄(新)
- 腦電圖(圖譜)課件
- 給水廠畢業設計正文(全)
- 《概率思想對幾個恒等式的證明(論文)9600字》
- 重金屬冶金學-鈷冶金課件
- 《EBSD數據分析》課件
- 初高中生物銜接課課件
- KET詞匯表(英文中文完整版)
- DBJ61-T 112-2021 高延性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高清版)
- JJF(閩)1097-2020總溶解固體(TDS)測定儀校準規范-(現行有效)
- 推拉門定制安裝合同協議書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