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總論(廣州中醫藥大學)_第1頁
中藥學總論(廣州中醫藥大學)_第2頁
中藥學總論(廣州中醫藥大學)_第3頁
中藥學總論(廣州中醫藥大學)_第4頁
中藥學總論(廣州中醫藥大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學總論(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頁,共114頁。反映了我國的歷史,文化及自然資源的特點。中藥學

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藥物以草為本”,“藥之眾者,莫過于草,故舉多者,言之本草?!?/p>

(《神農本草經》)5/15/20232第二頁,共114頁。

中藥——是指在中醫藥理論和經驗指導下使用的藥物。

(是我國傳統藥物的總稱,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化學制品和生物制品)草藥?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是祖國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5/15/20233第三頁,共114頁。二.學習《中藥學》的重要性

1.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辯證論治:理、法、方、藥

2.藥是治病的武器,是方劑學和臨床各學科的基礎。

⑴與中醫基礎學的關系:

中基:臟腑寒熱表里虛實痰

中藥:歸經四氣升降補瀉化痰五色五味入五臟浮沉5/15/20234第四頁,共114頁。

⑵與方劑學和臨床各學科的關系辨證、立法組方臨床實踐中藥理論俗語云:“識醫不識藥,十醫九不著”

⑶在中醫學中的地位

⑷在現代醫藥學中的地位5/15/20235第五頁,共114頁。三.學習《中藥學》的要求1.掌握中藥、中藥學的概念和中藥學基本理論知識(性能、炮制目的、配伍關系、用藥禁忌等)。2.掌握130余種常用中藥的分類、藥性特點、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規律和特殊意義者)及特殊用法;并了解其來源(指一味藥品因品種不同而效用有別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義、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5/15/20236第六頁,共114頁。3.熟悉本學科的發展概況(各時期的代表性著作),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4.熟悉80余種較常用藥物的分類、功效和主要應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5.了解中藥的起源、產地、采收及其它炮制方法。6.了解80余種較常用藥物的分類、功效和主要應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藥僅供參考。7.具備識別常用中藥飲片的一般知識。5/15/20237第七頁,共114頁。

第一章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

各時期的代表著作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作者托名神農,成書于約公元二世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載藥365種,初步奠定了中藥學的理論基礎,首創上中下三品分類法。5/15/20238第八頁,共114頁。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成書于約公元500年左右,載藥730種,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南朝劉宋時期雷敩著《炮炙論》,敘述藥物通過適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藥效,減輕毒性或烈性,收錄了300種藥物的炮制方法,并提出在炮制藥品前,應注意區別混淆品。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炮制專著,也標志著本草學新分支學科的產生。5/15/20239第九頁,共114頁。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蘇敬等,成書于唐顯慶四年(659年),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載藥844種,開創藥物圖譜文字說明等圖文對照法,(有人將其譽為世界上第一部藥典,先于歐洲的紐倫堡藥典(1542年)800余年

5/15/202310第十頁,共114頁。

《本草拾遺》,作者陳藏器,成書于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將各種藥物功用概括為十類,即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十種,為后世中藥按臨床功效分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5/15/202311第十一頁,共114頁。

《證類本草》又名《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作者唐慎微,載藥1500多種,藥后附有方劑以相印證,有學術、實用、文獻價值。

《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1518~1593),成書于明代(于1552~1578年間

),載藥1892種,集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的大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貢獻。5/15/202312第十二頁,共114頁。

《滇南本草》,我國現存內容最豐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中國藥學大辭典》,陳存仁,成書于1935年,藥物辭典類大型工具書。

5/15/202313第十三頁,共114頁。

《中藥大辭典》,江蘇新醫學院,成書于1977年

《中華藥海》載藥約8000種,成書于1984年

《中華臨床中藥學》、《中華本草》等成書于1998年

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為中藥,二部為西藥,每5年出版1次。

解放后,中藥發展的概況5/15/202314第十四頁,共114頁。

第二章中藥的產地、采集與貯藏

“陰干暴干,采治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并各有法。”

《本經》5/15/202315第十五頁,共114頁。第一節中藥的產地

道地藥材——把那種一地所產、其品種、質量、療效均優的藥材,稱為“道地藥材”(地道藥材)。

《新修本草》言“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

陳嘉謨說:“凡諸草木昆蟲,各有相宜地產,氣味功力自異尋?!保弧暗禺a南北相殊,藥力大小懸隔”。5/15/202316第十六頁,共114頁。

水提取物(人參皂甙)的量%日本長野縣紅參13韓國紅參14日本長野縣白參4韓國白參3中國生曬參3中國大力參(紅參類)6

應按地道藥材的生態環境、栽培技術、產品質量去發展藥材生產,總以確保療效為標準。來認識道地藥材的含義。5/15/202317第十七頁,共114頁。第二節中藥的采集中藥的采收季節、時間和方法,對中藥的質量好壞和療效高低有著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藥材的采收應該在有效成份含量最高時進行。

如園參中人參皂甙含量的季節變化月份14681012人參皂甙%710.120.322.616.27.8

故采收應在6~9月為宜。

5/15/202318第十八頁,共114頁。一般藥材的采收時間及方法植物類:

全草類:多數在植物充分生長,枝葉茂盛的花前期或剛開花時連根拔起。

葉類:花蕾將放或正在盛開時。

花類:在花正開花時進行,或含苞欲放時摘取花蕾。

果實和種子:果實成熟后或將成熟時。亦有未成熟時采收的。5/15/202319第十九頁,共114頁。

根和根莖類:多以農歷二、八月采收。少數夏季采收。

樹皮和根皮類:清明至夏至間剝取皮。亦有秋后或早春采者。

動物:因品種不同,采收各異。

礦物:大多可隨時采收。

“不依時采取,與朽木不殊,虛費人功,卒無裨益。”

《千金翼方》

5/15/202320第二十頁,共114頁。第三節中藥的貯藏

貯藏中藥,由于藥材受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響,質量不斷發生變化,其變化的性質和程度各有不同。質變后的中藥,質量低劣,有效成分損失,可致療效降低,失去藥用價值,甚至產生不良反應,危害人體健康。5/15/202321第二十一頁,共114頁。目前中藥的貯藏養護方法主要有:

晾曬處理一、干燥處理貯藏

烘干處理

微波干燥處理

遠紅外干燥處理

容器密封貯藏二、密封貯藏

罩帳密封貯藏

庫房密封貯藏5/15/202322第二十二頁,共114頁。三、吸潮養護

吸潮劑吸潮養護

機械吸潮養護四、化學藥劑養護

硫黃熏蒸養護

低氧低藥量養護自然降氧五、氣調養護機械降氧充二氧化碳

5/15/202323第二十三頁,共114頁。第三章中藥的炮制

炮制—是藥物在應用前或制成各種劑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處理過程(包括對原藥材進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藥材的特殊處理),古稱“炮炙”、“修治”、“修事”。炮制前后藥物成份質和量會有所變化、藥理作用及臨床療效可因之而不同。故炮制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臨床療效,宜當重視。5/15/202324第二十四頁,共114頁。第一節炮制的目的一、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減毒)如:半夏生半夏——刺激胃粘膜——嘔吐 姜半夏——鎮吐烏頭鹼(有毒)——浸泡、煎熬烏頭可去毒。消旋去甲烏藥鹼——耐熱故可保留。5/15/202325第二十五頁,共114頁。

二、增強藥物的作用,提高臨床療效。(增效)生藥水煎液溶出甚少。如延胡索(生物鹼)醋炒后水煎液溶出增加,止痛又如:明礬——枯礬——燥濕、收斂

槐花——槐花炭——止血5/15/202326第二十六頁,共114頁。

蜜炙百部、紫菀—潤肺止咳

酒炒川芎、當歸—溫經活血又如:醋炒香附、延胡—舒肝止痛

姜汁炙川連、竹茹—止嘔(此與輔料藥性有關)5/15/202327第二十七頁,共114頁。三、改變藥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適應病情的需要。(改性)如:生地黃(甘、苦、寒,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熟地黃(甘、微溫,補血滋陰。)

生首烏(甘、苦、平,截瘧,解毒,潤腸通便)

制首烏(甘澀、微溫,補益精血,固腎烏須)5/15/202328第二十八頁,共114頁。四、改變藥物的某些性狀,便于貯藏和制劑。五、純凈藥材,保證藥材品質和用量準確六、矯臭、矯味,便于服用。5/15/202329第二十九頁,共114頁。第二節炮制的方法可分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它制法等五大類型。

純凈處理——去掉灰屑、雜質及非藥用部分。修治

粉碎處理——粉碎藥物及符合制劑及其它炮制法之需。

切制處理——利于炮制、貯藏、調劑及有效成份煎出。5/15/202330第三十頁,共114頁。

洗——除去雜質。

淋——使其清潔或軟化。

泡——使其軟化。水制

潤(悶、伏)

漂——去除腥味,鹽分或有毒成份。

水飛——使藥物細膩,內服易吸收,外用少刺激。5/15/202331第三十一頁,共114頁?;鹬疲?/p>

清炒——便于粉碎、緩和藥性,便于有效成份的煎出?;蛟鰪娛粘磾恐寡饔?。減少藥物刺激性,增效。

固體輔料炒使藥物酥脆易煎便服。5/15/202332第三十二頁,共114頁。

改變藥性,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

蜜炙——滋補強壯的作用。

醋炙——引藥入肝,止痛,減毒。

酒炙——升提、通經活血。

鹽炙——引藥入腎,補腎作用。

姜汁炙——止嘔、制寒、去毒。

煅——使藥物酥脆易碎,充分發揮藥效

煨——去油、減毒、增效。

烘焙——使之干燥而利于貯藏或粉碎。5/15/202333第三十三頁,共114頁。

煮——以增強藥效,降低毒性。

清蒸——軟化藥材,便于切

蒸制或干燥保存。水火共制

輔料蒸——改變藥性。

潬——除去非藥用部分,便于干燥。

淬——便于粉碎,易煎出,增藥效。5/15/202334第三十四頁,共114頁。

制霜榨油取霜以減毒風化取霜其他制法日曬夜露制霜

發酵改變藥性,生產新藥發芽生產新藥“凡藥制造,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

.陳嘉謨.5/15/202335第三十五頁,共114頁。

第四章中藥的作用第一節中藥作用的基本原理一、中醫治病的基本原理正氣不足發病陰陽失去平衡病—陰陽外邪內侵偏盛偏衰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5/15/202336第三十六頁,共114頁。治病——以藥性之偏來糾正病性之偏,調整臟腑功能,糾正陰陽偏盛偏衰,使之恢復平衡。

以偏糾偏

“藥以治病,因毒而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欲救其偏,則以氣味之偏者能也,正者不及也。”

《景岳全書·類經》5/15/202337第三十七頁,共114頁。

二、中藥的作用

治療作用:中藥(發揮治療作用)的功效

副作用,指常用劑量時出現的與治療需要無關

不良作用的不適反應

毒性反應,指藥物對身體的損害性反應5/15/202338第三十八頁,共114頁。

第二節中藥的功效

中藥功效:亦稱為中藥的“功能”。是對中藥治療作用高度概括的表述形式。中藥功效的認識和概括,是根據機體的用藥反應,即用藥前后癥狀、體征的變化,通過審證求因、辨證論治的方法歸納出來的。

5/15/202339第三十九頁,共114頁。功效與主治的關系:中藥的主治,是指其所主治的病證,又稱為“應用”或“適應證”。從認識方法而言,主治是確定功效的依據;從臨床運用的角度來看,功效提示中藥的適應范圍。

中藥功效是聯系中藥主治(應用)和性味歸經的樞紐,因此是學習中藥學的重點內容。5/15/202340第四十頁,共114頁。功效的分類:

l.對因治療功效(治本)

包含祛邪、扶正、調理臟腑功能、消除病理產物等方面的內容。①祛邪的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瀉下、涌吐、解毒、殺蟲等②扶正的功效:益氣、助陽、滋陰、補血

5/15/202341第四十一頁,共114頁。③調理臟腑氣血功能的功效:理氣、活血、安神、開竅、潛陽、息風④消除病理產物的功效:消食、利水、祛痰、化瘀等。

祛邪、扶正、調理臟腑功能、消除病理產物四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上述劃分又是相對的。5/15/202342第四十二頁,共114頁。2.對癥治療功效(治標)

對癥治療功效是指能緩解或消除疾病過程中出現的某些癥狀,具有減輕痛苦,防止病勢惡化的意義。止痛、止咳、止血、止嘔、止咳平喘、止汗、澀腸止瀉、澀精止遺等皆屬對癥治療功效。

臨床遣方用藥時,因根據具體病情,或治其本,或治其標,或標本兼治。5/15/202343第四十三頁,共114頁。

第五章中藥的性能

性——性質、特征:四氣、五味、歸性能

經、升降浮沉、毒性。(藥性)能——作用:功效,主治。

氣味——苦寒。

性歸經——心、胃、大腸經。升降浮沉——沉降。如黃連功效:清熱燥濕(清里熱、燥里濕

能主治:清心、胃火熱,燥泄大腸濕熱,治熱病高熱,胃腸濕熱等證。5/15/202344第四十四頁,共114頁。

中藥性能——是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依據用藥后的機體反應歸納出來的,是以人體為觀察對象。

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等。

中藥性狀——是指藥物的形狀、顏色、氣味、滋味、質地(輕重、疏密堅軟、潤燥等),是以藥物為觀察對象。

5/15/202345第四十五頁,共114頁。

第一節四氣一、含義

寒(甚于涼,大寒)性質基本一致

涼(次于寒,微寒)(屬陰)四氣熱(甚于溫,大熱)性質基本一致

溫(次于熱,微溫)(屬陽)

平——不涼不溫之謂,但按藥性皆偏之理,實際仍有偏涼或微溫,不過其寒熱偏性不顯著而已。5/15/202346第四十六頁,共114頁。

中醫學認為,病證寒熱根本上講是由于人體陰陽偏盛、偏衰而引起的。四氣反映了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5/15/202347第四十七頁,共114頁。二、來源

西瓜使人感覺涼快——寒涼性

機體發生的反應(正常機體)生姜使人感覺溫暖——溫熱性藥物→機體

知母、石膏治愈熱證——寒涼性

對疾病的療效(異常機體)附子、肉桂治愈寒證——溫熱性5/15/202348第四十八頁,共114頁。三、作用(一般中藥的作用規律)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熱證、陽證。涼養陰生津作用(共性)熱溫里散寒補火助陽溫經通絡寒證、陰證。溫回陽救逆

5/15/202349第四十九頁,共114頁。說明:

l.四性實際只有寒熱二性,每個藥物只能有一個性,非寒則熱。其與藥物的功效,是共性與個性,抽象與具體的關系。

2.藥之寒熱是相對病之寒熱而言的,只能反映藥物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基本傾向,并不說明藥物的具體作用。5/15/202350第五十頁,共114頁。藥之寒熱——病之寒熱掌握四性,分清寒熱、逆治可糾偏。

病——“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外寒”用藥原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

“溫以調陰,寒以調陽,蓋使陰陽調而得其正”

3.四性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改變的

(主要與炮制有關)。5/15/202351第五十一頁,共114頁。第二節五味一、含義“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本經》

辛——辛辣、麻脹感覺,芳香氣味。

酸——包括澀(即味澀、性澀)。

甘——甜味。五味苦——包括火焦味。

淡——淡而無味“本草不言淡,淡附于甘”實際是甘味最淡薄者(余甘之味),淡附于甘,甘淡并稱。

5/15/202352第五十二頁,共114頁。說明:

1.一藥可以有兩個以上的味,但有主次之分。

2.若一藥具兩個以上的味,主要之味起主要作用。二、來源(五味確定的依據)

主要是通過味覺器官辨別出來(即藥物實際滋味)。其次是根據五味的作用反推其味(即藥物作用的標識)。如:葛根(甘、涼)發汗解肌甘、辛、涼。玄參(苦、甘、寒)軟堅苦、甘、咸、寒。5/15/202353第五十三頁,共114頁。三、作用“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淡味滲泄”

《內經》“凡酸者,能收能澀;苦者,能泄能燥能堅;甘者,能和能補能緩;辛者能散能潤能橫行;咸者能下能軟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泄;此五味之用也”

《本草從新》5/15/202354第五十四頁,共114頁。

發散表邪—治表證,解表藥味多辛

祛散風邪—治外風證及外風引動內風證

(發散)祛散風濕—治風濕痹證,祛風濕藥味多辛(苦)

祛散濕邪—治濕阻中焦證?;瘽袼幬督孕?/p>

行氣—治氣滯證,行氣、芳香化濕藥味多辛味行血—治血瘀證,活血藥味多辛

宣通肺氣—治肺氣不宣之咳嗽

(運行)芳香開竅—治竅閉神昏證,開竅藥味多辛

芳香避穢—治穢濁證

禁忌——辛味藥性多辛散,易傷津耗氣(陰),故氣虛、津虧陰虛者慎用5/15/202355第五十五頁,共114頁。

收斂止汗——治虛汗證

收斂止血——治虛證出血證

(收斂)斂肺止咳——治肺虛久咳酸

澀腸止瀉——治久瀉久痢味澀

(固澀)澀精止遺——治遺精遺尿

禁忌——酸澀味能收斂邪氣,故有實邪者不用。5/15/202356第五十六頁,共114頁。

補(補養、強壯)——補益,治虛證,補虛藥味多甘

作用

和(調和)——調和藥性甘

緩(緩急)——緩急止痛味解毒——解食物、藥物中毒

禁忌——甘味藥性多膩滯、難消化,易助濕,脾胃濕滯勿用。5/15/202357第五十七頁,共114頁。

降肺平喘——治咳嗽證

降泄

降胃止嘔——治嘔呃

通瀉大便——治積滯便秘

通泄

通利小便——治小便不利證

疏泄肝氣——治肝郁證苦

疏泄

疏泄血結——治血瘀證味

清泄邪熱(苦寒)——治熱證苦寒治濕熱證

燥——燥濕苦溫治寒濕證

堅——某些苦寒藥如知母、黃柏能瀉火堅陰

禁忌——苦味多燥,易傷津液,陰津不足者當慎用。5/15/202358第五十八頁,共114頁。

軟(軟堅、軟化)——軟堅散結—治痰火

作用 或瘀血凝滯

下(瀉下)——瀉下通便咸

味禁忌——咸能滋水,故便溏,水腫者不宜用

作用——滲(滲利)——滲利水濕——治水淡濕證(小便不利、泄瀉、淋濁)味禁忌——淡味性多能通利,易傷津液,故津液不足者慎用。5/15/202359第五十九頁,共114頁。四、氣和味的關系1.四氣和五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藥物的作用,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構成較成完整的藥性,從而發揮協同作用。

溫(祛寒)—辛溫—發散風辛寒—風寒表證(發散—表證)

涼(清熱)—辛涼—發散風熱—風熱表證5/15/202360第六十頁,共114頁。2.性和味都有多種,兩者結合,可反映藥物的多種作用和性能。

發散風熱

辛—辛寒

透發肌熱

清斂肺氣

酸—酸寒—清斂

清熱澀腸同一寒性甘—甘寒—清熱生津或養陰藥有苦—苦寒—清熱瀉火、解毒

咸—咸寒—清熱滋陰潛陽

淡—甘淡寒—清熱利水5/15/202361第六十一頁,共114頁。3.性味相同、而功用不一定相同,因一味當中有多種作用。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如同一苦寒藥大黃——瀉熱通便

丹參——活血化瘀5/15/202362第六十二頁,共114頁。五、五味的陰陽屬性及其與五臟的關系。

1.五味的陰陽屬性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素問》2.五味與五臟的關系

“夫五味入胃,各有所喜攻,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5/15/202363第六十三頁,共114頁。

辛先入肺——肺氣郁閉,以辛散之

五味所入

酸先入肝——醋炒玄胡,入肝止痛(五臟所欲) 甘先入脾——米炒人參,補脾“久而增氣,

苦先入心物化之常也” 咸先入腎——鹽炒杜仲

辛傷皮毛有害(五傷)酸傷筋“氣增而久,

甘傷肉夭之由也?!?/p>

苦傷氣(苦為心火之味,多則化火傷氣)

咸傷血5/15/202364第六十四頁,共114頁。第三節升降浮沉一、含義:是指藥物作用的趨向。

升——升提、升陽(上升)作用趨向基本一致

浮——上行、發散 向上、向外(浮越)(升浮并稱)

沉——下行、通利(下沉)作用趨向基本一致

降——降逆、收斂 向下、向里(下降)(沉降并稱)

5/15/202365第六十五頁,共114頁。二、作用

表證—發汗解表

病位—在上頭風痛—祛風止痛在表

升浮 食停上脘—涌吐

病勢—病勢下陷—久痢、脫肛、內臟下垂—升陽5/15/202366第六十六頁,共114頁。

里熱證、里寒證—清

病位—在下

熱、溫里在里便秘——瀉下小便不利——利水滲濕沉降咳喘——止咳平喘

病勢—病勢嘔呃——止嘔、止呃

上逆肝陽上亢、肝風內動

——潛陽息風5/15/202367第六十七頁,共114頁。三、升降浮沉的依據1.升降浮沉的依據是藥物的功效(即主要的、直接的關系)2.升降浮沉與藥物性味、質地的關系是:

①升降浮沉與藥物性味是間接的關系

溫熱辛甘——升浮

寒涼酸苦咸——沉降“酸咸無升,甘辛無降;寒無升,熱無沉”

《綱目》5/15/202368第六十八頁,共114頁。

②升降浮沉與藥物質地無本質聯系,不作為判斷的根本依據。

“凡輕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降?!闭f明:

1.以上是一般規律,很多藥物的情況不是這樣。

2.升降浮沉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改變的。主要與炮制、配伍有關。

3.有些藥物的升降浮沉不明顯,或存在雙向性。5/15/202369第六十九頁,共114頁。第四節歸經一、含義:歸經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物作用部位。歸是作用的歸屬,經是臟腑經絡的概稱。二、歸經的理論基礎及依據:

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具體病證為依據。5/15/202370第七十頁,共114頁。三、歸經理論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1.按經選藥,便于臨床使用藥物,可執簡馭繁。

2.作引經藥,使藥力直達病所,更好地發揮作用。

膀胱經—羌活、桂枝胃經—葛根、白芷

大腸經—白芷心經—黃連

膽經—柴胡腎經—細辛、知母

肺經—桔梗肝經—青皮5/15/202371第七十一頁,共114頁。四、必須注意的問題

1.運用歸經理論,必須考慮到臟腑經絡間的綜合關系,若單分經用藥,治療效果必受影響?!安恢浗j而用藥,其失也泛,必無捷效;執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保ㄐ祆`胎)

2.歸經所依據的是用藥后的機體效應所在,而不是指藥物成分在體內的分布5/15/202372第七十二頁,共114頁。

第五節有毒無毒

一、含義:廣義(古)——是指藥物的總

毒性

稱或藥物的偏性狹義(今)——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現所說毒性多指狹義的毒性)

5/15/202373第七十三頁,共114頁。二、使用有毒藥物應注意的問題1.影響毒性的因素:

①用藥是否對證②劑量的大小

③藥材的品種④藥材質量

⑤炮制方法⑥給藥途徑

⑦劑型及制劑工藝⑧配伍

⑨服藥時間

⑩患者個體差異5/15/202374第七十四頁,共114頁。2.減毒方法①炮制要規范②適當配伍

③控制劑量④掌握劑型、煎法及給藥途徑此外還須注意,藥物儲存、使用時間的長短以及病人的體質、年齡、證候性質等都有密切關系。因此,使用有毒藥物時,應從上述各個環節進行控制,避免中毒發生。

5/15/202375第七十五頁,共114頁。三、正確使用有毒藥物,掌握中藥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預防措施。1.有毒藥物的偏性強,根據以偏糾偏、以毒攻毒的原則,有毒藥物也有其可利用的一面。古今利用某些有毒藥物治療惡瘡腫毒、疥癬、麻風、瘰疬癭瘤、癌腫癥瘕,積累了大量經驗,獲得肯定療效。

“有毒觀念,無毒用藥”

5/15/202376第七十六頁,共114頁。2.為確保用藥安全,在使用有毒藥物時,必須遵循: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而不過極量,中病即止,加強觀察,做好中毒搶救準備。

“若毒藥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神農本草經》

5/15/202377第七十七頁,共114頁。

小結“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質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徐靈胎)

四氣五味是闡述藥物的性質與作用,升降浮沉是指藥物的作用趨向,歸經是說明藥物的作用部位,而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5/15/202378第七十八頁,共114頁。

第六章中藥的配伍

1.配伍: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或兩味以上的藥物配合使用。

2.七情:是指中藥的單味使用及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系,包括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七種情況。5/15/202379第七十九頁,共114頁。“藥有陰陽配合……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

有相惡者,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

《神農本草經·序錄》5/15/202380第八十頁,共114頁?!八幱衅咔?,獨行者,單方不用輔也;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

《本草綱目》5/15/202381第八十一頁,共114頁。3.七情的內容

單行:即一種藥物單獨應用。

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療效。

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的療效。

5/15/202382第八十二頁,共114頁。相畏:即一種藥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相反:即兩藥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5/15/202383第八十三頁,共114頁。

4.配伍用藥原則:

①有些藥物因產生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床用藥時要充分利用的。

②有些藥物可能互相拮抗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藥時應加以注意。

③有些藥物則由于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用毒性藥或烈性藥時必須考慮選用。

④一些藥物因相互作用而產生或增強毒副作用,屬于配伍禁忌,原則上應避免配用。

5/15/202384第八十四頁,共114頁。第七章用藥禁忌

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藥禁忌、服食時飲食禁忌

1.配伍禁忌:是指藥物之間有相反的關系。主要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

5/15/202385第八十五頁,共114頁。

本草明言十八反,貝蔞半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十九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

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

人參畏五靈脂。

5/15/202386第八十六頁,共114頁。

2.妊娠用藥禁忌:妊娠禁忌藥專指婦女妊娠期除中斷妊娠、引產外,禁忌使用的藥物。按不同的藥對妊娠的危害程度不同,將妊娠禁忌藥分為禁用與慎用兩大類。禁用藥的多系劇毒藥,或藥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墮胎作用較強的藥。慎用藥則主要是活血祛瘀藥、行氣藥、攻下藥、溫里藥中的部分藥。5/15/202387第八十七頁,共114頁。

3.服藥時的飲食禁忌:是指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稱食忌、忌口。服藥食忌的一般原則:

一是忌食可能妨礙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影響藥物吸收的食物。應忌食生冷、多脂、粘膩、腥臭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二是忌食對某種病證不利的食物。如生冷食物對于寒證,特別是脾胃虛寒證不利;辛熱食物對熱證不利;食油過多,會加重發熱;食鹽過多,會加重水腫;等等

5/15/202388第八十八頁,共114頁。

三是忌食與所服藥物之間存在類似相惡或相反配伍關系的食物。如服皂礬應忌茶,因為皂礬為低價鐵鹽(硫酸亞鐵),遇茶中的鞣質,容易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鐵,使藥效降低;服綿馬貫眾應忌油,因為綿馬貫眾系脂溶性藥物,腸中有過多的脂肪存在,則藥物容易被機體吸收,如吸收過多,可導致中毒。5/15/202389第八十九頁,共114頁。第八章用藥劑量與用法第一節中藥的用藥劑量

一.古今計量單位及換算一兩(16進位制)=30克,一錢=3克,一分=0.3克,一厘=0.03克

二.確定劑量的依據:藥物方面、應用方面、患者方面5/15/202390第九十頁,共114頁。

藥物用量影響因素表

影響因素用量較大用量較小藥藥物質量質次質優物藥物質地金石,貝殼類質重花葉類質輕方藥物性味味淡性弱溫和味濃性峻烈面鮮品干品應方藥配伍單味入復方用作主藥作輔藥方劑型作湯劑作丸、散劑面用藥目的臨床用時的目的不同,同一藥物的用量亦不同。5/15/202391第九十一頁,共114頁。

影響因素用量較大用量較小年齡大小青壯年嬰幼兒、兒童、患老人體重重輕者體質強壯虛弱病程新病久病情

病勢病急病重病緩病輕患者職業、生活習慣、體力勞動者或腦力勞況動者、婦女月經期、妊娠期;還應考慮到季節、氣候、居處環境等方面的因素。5/15/202392第九十二頁,共114頁。三.掌握劑量的準確性,確保臨床用藥有效而安全。1.單味藥的常用有效量2.方劑中各藥的相對用量(比例分量)3.藥物的實際利用量

5/15/202393第九十三頁,共114頁。第二節中藥的用法一、給藥途徑二、應用形式三、煎煮方法

1.煎藥器具:最好用砂鍋、砂罐。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煎藥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

2.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無污染。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

5/15/202394第九十四頁,共114頁。

3.加水多少:

一般用水量為將飲片適當加壓后,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cm為宜。

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

質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則液面淹沒藥物即可5/15/202395第九十五頁,共114頁。4.煎前浸泡:中藥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損、破壞過多。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藥物可浸泡20~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主的藥可浸泡1小時。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5/15/202396第九十六頁,共114頁。5.煎煮火候及時間:煎一般藥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干

解表藥及其它芳香性藥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維持10~15分鐘左右即可。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藥及補益藥,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5/15/202397第九十七頁,共114頁。6.趁熱濾汁:藥煎煮好后,應趁熱濾取藥汁。因久置后藥液溫度降低,一些有效成分會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加之藥渣的吸附作用而有部分損失,因而影響療效。7.煎煮次數:一般來說,一劑藥可煎煮三次,最少應煎煮兩次。因為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溶出。5/15/202398第九十八頁,共114頁。8.入藥方法:一般藥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藥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甚至同一藥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性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所以,煎法中的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特殊方法的不同要求及意義:

①先煎:是指礦石類、貝殼類及其他質堅的藥物,因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應先煎30分鐘左右再納入其它同煎。

5/15/202399第九十九頁,共114頁。常用先煎藥物:

水牛角、山羊角、鹿角、龜甲、鱉甲、海蛤殼、石決明、牡蠣、珍珠母、紫貝齒;石膏、花蕊石、灶心土、自然銅、海浮石、磁石、礞石、代赭石、龍骨、生鐵落、紫石英;苦楝皮、川烏、草烏、附子、雷公藤。5/15/2023100第一百頁,共114頁。

②后下:是指藥物的有效成分煎煮時容易揮發或破壞而不耐煎煮者,入藥宜后下,待他藥煎煮將成時投入,煎沸幾分鐘即可。常用后下藥物(不宜久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