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齊山登高/杜牧》教學設計(江蘇省縣級優課)語文教案_第1頁
《九日齊山登高/杜牧》教學設計(江蘇省縣級優課)語文教案_第2頁
《九日齊山登高/杜牧》教學設計(江蘇省縣級優課)語文教案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九日齊山登高》教學設計阜寧縣東溝中學王友猛教學目標1.了解晚唐詩歌的基本傾向和特點。2.理解杜牧《九日齊山登高》思想內容。3.登臨詩所表達的文化情感解讀。教學重、難點1.背誦并賞析詩歌,領會本詩獨特的情感表現。2.歸納登臨詩所表達的情感。教學方法誦讀研究法、歸納法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工具多媒體、導學案一、專題概述晚唐詩歌在氣象格局上雖然已經失去了盛唐詩歌的大氣磅礴之勢,但晚唐詩人們在中唐創新求變的基礎上繼續掘進,詩國仍然是一派絢麗燦爛的景象,出現了許多成就突出的詩人,李商隱和杜牧就是晚唐詩人中的佼佼者。李商隱擅長律絕詩,常以歌詠歷史題材來諷喻現實。杜牧的清新明麗的抒情小詩,廣為人知。本專題以“小李杜”的詩歌鑒賞為主,兼顧選了幾篇其他詩人的詩篇。《九日齊山登高》用節日登高的快慰來排遣內心的抑郁。本詩把曠達和憤郁兩種思想感情交織在一起,用峻峭挺拔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來。《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應是一首感情深摯、委婉纏綿的愛情詩,詩人寫出了愛情成就的艱難、兩地相思的痛苦以及對愛情堅貞的意志,寫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長安晚秋》通過特定環境中的秋景描寫,反映詩人的宦游羈旅之苦和思歸之情。全詩意境深遠而和諧,風格峻峭而清新。《商山早行》寫深秋商山早行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現行旅之勞,抒發思鄉之情。詩中選擇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情景結合,故鄉景色與旅途景色對比鮮明,值得借鑒、學習。二、預習作業1.字音識記江涵(hán)攜壺(xié)酩酊(mǐnɡ)(dǐnɡ)霑衣(zhān)2.詞語理解(1)與客攜壺上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處(2)但將酩酊酬佳節:只/喝醉了酒(3)江涵秋影雁初飛:包容3.名句積累(1)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2)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3)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4)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5)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6)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三、自主學習1.作者名片杜牧(803—853),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后世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出身高門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學家。杜牧晚年任中書舍人,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后世因稱之“杜樊川”。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剛直,屢受排擠,一生仕途不得志。《九日齊山登高》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2.文題背景杜牧于唐會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其友張祜(hù)前來拜望,兩人一個懷有很高的抱負而在晚唐的政治環境中難以得到施展,一個遭人排擠,懷才不遇,重陽佳節,詩人和朋友張祜帶著酒,登上池州城東南的齊山共度重陽,有名篇《九日齊山登高》,其友張祜以詩和之。3.文本初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重陽佳節,詩人和朋友帶著酒,登上池州城東南的齊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縹青色,這就是所謂翠微。人們登山,仿佛是登在這一片可愛的顏色上。由高處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飛來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顯得秋天水空的澄肅。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里,用“翠微”這樣美好的詞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于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這種節日登臨的愉悅,給詩人素來抑郁不舒的情懷,注入了一股興奮劑。“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他面對著秋天的山光水色,臉上浮起了笑容,興致勃勃地折下滿把的菊花,覺得應該插個滿頭歸去,才不辜負這一場登高。詩人意識到,塵世間像這樣開口一笑,實在難得,在這種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勸客,又像是勸自己“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斟起酒來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酬答這良辰佳節,無須在節日登臨時為夕陽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這中間四句給人一種感覺:詩人似乎想用偶然的開心一笑,用節日的醉酒,來掩蓋和消釋長期積在內心中的郁悶,但郁悶仍然存在著,塵世終歸是難得一笑,落暉畢竟就在眼前。于是,詩人進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春秋時,齊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像“登臨恨落暉”所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四、合作探究(一)重點突破1、首聯有一個字用得特別有情味,請找出來分析。答:“江涵秋影雁初飛”中的“涵”,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和飛雁都包容在自己的懷抱里,流露出對于眼前景物的喜悅。2、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將“抑郁之思以曠達出之”。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試說明你的理由。答:不同意。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郁結,但詩人不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現他的苦悶,而是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郁和欣喜兩種情緒。(或者另一種回答:同意。詩人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郁和欣喜的情緒,但詩人在最后借用齊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達出淡然的心境,顯示了曠達的情懷。)3、把該詩與杜甫《登高》詩相比較,說說這兩首詩在思想感情上的差異。答:①杜甫的《登高》通過登高所見的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慷慨激越,動人心弦,總體的感情基調是抑郁的。②杜牧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郁和欣喜兩種感情。一方面,詩人興致盎然地與朋友登高賞秋,面對美麗的水光山色,滿面笑容地飲酒插花;另一方面,詩人也是用這種方式來掩飾長期郁積在內心的苦悶,“須插”、“但將”、“不用”以及“何必”等詞語的運用,都可以清楚地讓人感受到詩人情感上的掙扎。(二)登臨詩的文化解讀登高詩回顧:①陳子昂《登幽州臺歌》②王之渙《登鸛雀樓》③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④王勃《滕王閣》⑤杜甫《登高》⑥杜牧《九日齊山登高》1、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2、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4、滕王閣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5、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6、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三)思考它們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1、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感情:懷才不遇2、王之渙《登鸛雀樓》 感情:抒懷勵志,積極進取3、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感情:思鄉4、王勃《滕王閣》 感情:時間流逝,時不我待5、杜甫《登高》 感情:排遣郁悶,時代艱難,家道艱辛,個人多病,壯志未酬6、杜牧《九日齊山登高》感情:抱負難施,愁苦抑郁的情懷(四)登高詩所表達的情感小結1、表達思念之情;2、感懷傷時,表達個人的身世之悲;3、抒懷勵志,鼓舞人心。五、課堂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①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并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答: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人事滄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2、“總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種修辭方法?尾聯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答:比喻。①憂君王為奸邪所蒙蔽,憂奸邪為非作歹;②憂賢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憂國憂君憂民。六、課堂小結鑒賞登臨詩時應注意點:1.注意登臨詩的結構。登臨詩大多為律詩,首聯是交代登臨地點,點明景或情的特點;中間兩聯寫登樓所見所聞;尾聯抒發登臨所感。2.注意寫登臨所見的觀察角度。如趙嘏《長安晚秋》首聯先寫全景;頷聯仰視,寫高處之景;頸聯俯察,寫低處之景;全詩景物描寫層次感強,情景結合。3.注意詩人抒寫的感情。如前所述,“一登樓,就‘發愁’”,登高望遠,或懷古,或思遠。總有一種深沉、邈遠的幽愁在其中。當然,有不少登臨詩抒發一種豪情壯志。宜仔細理會抒情的復雜性。七、布置作業1.背誦登高相關詩詞。2.整理完成導學案。《九日齊山登高》翻譯1.作者在江上看到秋天的影子,那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