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設計近代史-工藝美術與新藝術運動_第1頁
世界設計近代史-工藝美術與新藝術運動_第2頁
世界設計近代史-工藝美術與新藝術運動_第3頁
世界設計近代史-工藝美術與新藝術運動_第4頁
世界設計近代史-工藝美術與新藝術運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三章現代設計的前奏:新工藝運動

●“新藝術運動”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和美國產生和發展的一次影響面相當大的國際設計運動,是一次內容廣泛的、設計上的形式運動,涉及十多個國家。從建筑、家具、產品、收拾、服裝、平面涉及、書籍插畫,一直到雕塑和繪畫藝術都受到影響,延續時間長達十余年。這場運動實質上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在歐洲大陸的延續與傳播,在思想理論上并沒有超越“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主張藝術家從事產品設計,以此實現技術與藝術統一。綜述中外設計史一、現代設計萌芽的時代背景和促進因素(一)時代背景進入19世紀以來,建筑上、設計上的復古風潮此起彼伏,如何處理和借鑒歷史上的各種風格,成立建筑界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中外設計史圖源:360瀏覽器(二)現代設計的促進因素●初期世界博覽會的促進作用19世紀建筑、設計上的重任突破點之一,是該世紀下半期歐洲和美國一系列的世界博覽會的規劃和興建。主要特征:強調手工藝,反對工業化;完全放棄傳統裝飾風格,開創新的自然裝飾風格;倡導自然風格,強調自然中不存在直線和平面,裝飾上突出表現曲線和有機形態;裝飾上受到東方風格影響,尤其是如本江戶時期的裝飾風格與浮世繪影響;探索新材料和新技術帶來的藝術表現的可能性。法國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新藝術”本是巴黎一家商店的名稱,由出版商薩姆爾·賓于1985年12月創立,是在仿效威廉·莫里斯設計事務所的基礎上開設的,取名“新藝術畫廊”。法國的“新藝術運動”的發展主要有兩個中心:巴黎和南錫。南錫主要集中在家具設計上,而巴黎則包羅萬象,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包括家具、建筑、室內、平面設計等。第一節

法國的新藝術運動巴黎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藝術和設計的中心之一,1851年水晶宮博覽會,世界博覽會的中心轉移到了法國巴黎。“新藝術運動”之所以能夠在巴黎首先興起,是因為巴黎的“新藝術之家”、”現代之家”、”六人集團”等都是有影響的“新藝術運動”組織。一、巴黎的“新藝術運動”1889年世界博覽會的埃菲爾鐵塔,由工程師埃菲爾設計,塔高328米,全為鐵架結構,內部有四部水利升降機,代表了當時工業化的最高水平。1985年,薩姆爾·賓在巴黎開設了“新藝術之家”設計事務所,資助一切設計家從事新藝術風格的產品設計。新藝術之家的代表設計師有:尤金·蓋拉德和喬治·德方列。蓋拉德的更改比較凝重、結實;而德方列的作品則纖細優美,被稱為“女性的贊美詩”。1、新藝術之家核心人物是朱里斯·邁耶·格拉斐,他非常熱衷于贊助自然主義風格的設計。“現代之家”是1898年建立的,主要從事新藝術風格的家具和室內陳設的設計和制作,設計風格和觀念與“新藝術之家”基本相似2、現代之家3、六人集團成立于1898年,由六位組織松散的設計師構成,但設計理念和風格則較統一,強調“回歸自然”,采用植物紋樣和曲線進行設計形式處理。赫克特·吉瑪德是六人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強調設計的整體統一性。代表作為巴黎地鐵入口設計。二、南錫的“新藝術運動”南錫位于法國南部,以家具設計和制作為主,代表人物是埃米爾·蓋勒。代表人物是埃米爾·蓋勒設計風格受到東方工藝的影響,最早突出產品“形式與功能”之間的關系問題,認為自然的風格、自然的紋樣應該是設計師的靈感之源,設計的裝飾主題必須與設計的功能相一致。第二節比利時的新藝術運動比利時受到英國工業革命影響較大,出現了一些激進的藝術組織,如“二十人社”。1894年,該社更名為“自由美學社”,成為比利時新藝術運動的核心力量。其核心人物有:亨利·凡·德·維爾德、古斯塔夫·博維、維克多·霍塔。比利時的“新藝術運動”在風格和理念上與法國比較相似,希望能夠以手工藝的方式挽救丑陋的工業產品,采用動植物紋樣進行裝飾。一、亨利·凡·德·維爾德1894年發表了《為藝術清楚障礙》一文,提出了新藝術的創作原則:“根據理性法則與合理結構所創造出來的符合功能的作品,乃是求得美的第一個條件。”1、支持新技術,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并鮮明地提出設計中“功能第一”的原則,反對模式功能的純裝飾主義和純藝術主義。2、認為設計應盡量保持材料的天然本性,反對過多地修飾而破壞材料自身的美。3、在德國魏瑪期間,他提出產品設計結構合理、材料運用嚴格準確、工作程序明確清晰這三個設計的基本原則,以期達到工藝與藝術的結合。在這一點上他已大大超過新藝術的同仁,稱為現代主義設計的思想奠基人。4、他的局限性在于,不贊成標準化,后成為他和模特修斯在“科隆論戰”中爭論的焦點。三、維克多·霍塔維克多·霍塔是世界“新藝術運動”建筑師杰出代表之一。1893年,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出現歐洲第一座嶄新風格的住宅建筑——霍塔旅館,首次打破古典束縛,盡量避免使用長廊,利用鋼鐵建筑材料,外觀裝飾上布滿曲媚線條,曲線流暢,色彩協調,墻面柔和,室內的欄桿、墻紙、地板陶瓷鑲嵌、燈具、窗戶等都采用統一的“新藝術運動”風格。1897年設計的布魯塞爾人民宮也是其代表作。塔賽爾公館:以活躍、跳動的花葉狀圖案為基礎,從旅館正面開始,圖案一直延伸到前廳、樓梯和柱頂裝飾。布魯塞爾故居:建造于1889-1901年,后于1906年和1908年兩次擴建。第三節西班牙的新藝術運動受到哥特式基督教藝術和阿拉伯伊斯蘭藝術的影響,呈現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20世紀著名的個性藝術家,許多生于這塊土地,如畢加索、米羅、達利等。1.安東尼·高迪西班牙的“新藝術運動”也呈現出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建筑師安東尼·高迪安東尼·高迪的設計生涯經歷了三個階段:阿拉伯摩爾風格、新哥特式風格和新藝術風格混合風格,以及有機風格。1、阿拉伯摩爾風格巴塞羅那卡羅林區的文森公寓(1883-1888年)巴特洛公寓巴特羅之家(CasaBatlló,1904—1906)由西班牙建筑師高迪設計,以造型怪異而聞名于世,是建筑設計歷史上經典之一,也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加泰羅尼亞現代主義風格的代表建筑。是高迪完成度最高的新藝術自然主義風格建筑。公寓的入口和二樓墻面都故意模仿熔巖和溶洞,飾以彩色玻璃、彩磚屋頂陽臺和欄桿做成假面舞會的面具,屋脊如帶鱗片的獸類的脊背。居里公園居里公園事實上也是一個沒有完成的設計項目。公園的設想是居里提出來的,居里對英國園林很有興趣,因此希望高迪能夠幫他設計一個英式的園林。2、新哥特和新藝術風格混合風格阿斯托加主教宮是西班牙建筑師安東尼·高迪的作品。建于1889年至1913年之間,以加泰羅尼亞現代風格設計,是加泰羅尼亞以外僅有的三座高迪建筑之一。3、有機風格這時期是在高迪32歲之后,他的設計風格開始成熟,逐漸擺脫了單純的哥特風格的影響,開始逐步走出自己的風格道路。他的新風格具有有機的特征,同時又帶有神秘的、傳奇的色彩不少裝飾圖案都有很強的象征性。為卡爾維家族設計的巴塞羅那住寶是風格轉變的轉折點。此轉變使他更具有人性,而不再單純模仿時尚風格。代表作有:《圣家族教堂》、《居里公園》、《米拉公寓》等。《圣家族教堂》米拉公寓屋頂高低錯落,而整棟建筑如波濤洶涌的海面,極富動感。屋頂是奇形怪狀突然物做成的煙囪和通風管道。米拉公寓里里外外都顯得非常怪異,甚至有些荒誕不經,米拉公寓仍被許多人認為是所有現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有獨創性的建筑,是二十世紀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該建筑無一處是直角,這也是高迪作品的最大特色,因為高迪認為:“直線屬于人類,而曲線歸于上帝。”。第四節

德國青年風格德國的“新藝術運動”稱之為“青年風格”,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在建筑設計、室內設計、產品設計和平面設計領域全面展開。一、風格特點德國的“青年風格”與歐洲其他國家的“新藝術運動”在設計風格上相似:反對機械化和工業化,重視自然主義的裝飾手法,表現為曲線、流暢的有機形態,但后期有幾何造型和注重功能的傾向。二、代表人物奧托·艾克曼奧古斯丁·艾克曼建筑師:彼得·貝倫斯和恩德爾三、代表作品慕尼黑歌劇院(1901年)是一座宏偉的古典主義建筑。在這個充滿歷史氣息的地方,上演了許多堪稱歌劇世界之光的著名作品——如瓦格納(Wagner)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undIsolde)》。濟南火車站(1909年建成,1992年7月拆毀,菲舍爾)這是一組具有濃郁的日耳曼風格的哥特建筑群。建筑師按照使用功能組織空間,主次分明:形象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彼得·貝倫斯德國現代設計之父彼得·貝倫斯,德國現代主義設計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建筑師,工業產品設計的先驅,“德國工業同盟”的首席建筑師。彼德·貝倫斯是德國工業同盟最著名的設計師,被譽為“第一位現代藝術設計師”第五節

奧地利“分離派”“分離派”成立于1897年,成員主要來自于維也納學派,大多數為建筑師奧托·瓦格納的學生,還包括建筑家、手工藝設計家、畫家。因標榜與傳統和正統藝術分道揚鑣,故稱“分離派”。約瑟夫·奧布里奇—斯托克列宮采用混泥土和金色構件會館屋頂上覆蓋了約3000片金色月桂,月桂象征著新藝術流派的成功創立,同時也寓意著蓬勃生機。奧托·瓦格納“分離派”的領軍人物設計觀點:新結構、新材料必將導致新形式的出現,反對重演歷史樣式。設計原則:功能第一,裝飾第二阿道夫·盧斯為奧地利建筑師與建筑理論家,在歐洲建筑領域中,為現代主義建筑的先驅者。他提出著名的“裝飾即罪惡”的口號。他主張建筑以實用與舒適為主,認為建筑“不是依靠裝飾而是以形體自身之美為美”,強調建筑物作為立方體的組合同墻面和窗子的比例關系。代表作品是1910年在維也納建造的斯坦納住宅(SteinerHouse)。

古斯塔夫·克林姆特,又譯古斯塔夫·克里姆,生于維也納,是一位奧地利知名象征主義畫家。他創辦了維也納分離派,也是所謂維也納文化圈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畫作特色在于特殊的象征式裝飾花紋,并在畫作中大量使用性愛主題。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的代表作《吻》呈現出一對相擁在一起的戀人,他們的身體借由長袍纏繞在一起。這種表現手法同時受到同時期的新藝術運動及藝術與工藝美術運動的影響。古斯塔夫·克林姆在傳統的油畫上覆蓋金箔,讓畫作的現代感更加突出。《吻》目前收藏在維也納美景宮內的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被廣泛的視為是20世紀早期的經典。《吻》是象征主義的代表作品,也是古斯塔夫·克林姆最受歡迎的作品。

一、風格特征造型簡潔明快,注重簡單的直線、幾何外形與自然形態吻合,是功能主義與有機形態的有機結合。與“新藝術運動”風格所追求的自然主義有機形態相去甚遠。二、代表人物奧托·瓦格納(1984-1918)約塞夫·奧布里奇(1867-1908)約塞夫·霍夫曼(1870-1956)*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1918)科羅曼·莫塞(1868-1918)*阿道夫·盧斯(1870-1933)三、對“分離派”的評價維也納“分離派”雖然追求把藝術、優秀設計與生活母密切聯系,但在實際設計中,與這種目標有很大距離。主要表現在“在工業生產極端發達的社會大背景下,沒有關心工業生產中藝術的問題,以及藝術與機器生產的關系問題;設計材料和工藝昂貴,無法大眾化;對簡潔和抽象形式的追求在本質上沒有脫離”新藝術運動”的風格,沒有真正把設計形式與功能結合起來。第六節英國格拉斯哥學派格拉斯哥學派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為中心的松散的學派,該學派以麥金托什及其妻子瑪格麗特·

麥克唐那、妻子的妹妹弗朗西斯·麥克唐那、妹夫赫伯特·麥克奈爾為中心,因而又被稱為“格拉斯哥四人派”。一、風格特征“格拉斯哥四人派”代表了“新藝術”運動的一個重要的發展分支。“新藝術”運動設計主張曲線和自然主義的裝飾動機,反對直線和幾何造型,反對黑白色彩,反對機械和工業化生產;而麥金托什則恰恰相反,主張直線,主張簡單的幾何造型,講究黑白等中性色彩。二、代表人物——查爾斯·麥金托什麥金托什的設計領域非常廣泛,涉及建筑、家具、室內、燈具、玻璃器皿壁掛等,同時他還是一位出色的畫家是新藝術運動產生的全面設計師的典型代表,其影響不亞于比利時的亨利·凡·德·維爾德。格拉斯哥藝術學院偏愛幾何心態和有機形態的混合運用,簡單而具有高度裝飾味道。主張利用直線和黑白色彩,探索機械化批量生產中的藝術處理問題。高背椅——完全采用黑色,造型夸張,是格拉斯哥學派風格最集中體現。他的室內設計在造型上利用簡單的直線,色彩上同時采用黑白兩色,稍飾以自然圖案,達到既有整體感,又有典雅的細節裝飾效果。楊柳茶室三、影響和作用麥金托什的探索為機械化、批量化、工業化的形式奠定了可能的基礎。可以說他是聯系“新藝術”運動中對手工藝運動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