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復習資料_第1頁
2023年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復習資料_第2頁
2023年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復習資料_第3頁
2023年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復習資料_第4頁
2023年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文化概論

緒論

一、“文化”的界定

1.“文化”名稱的來源(識記P3):“文”的本義是“錯畫”,也就是花紋。“化”的本義是改易。這種改易既

涉及從無到有的“造化”,也涉及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的定義(識記P5)

(1)廣義文化:它是指是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發明并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存在的總和。(廣義的

“文化”定義是以人類與非人類的分野作為立論的依據,因此人類文化學、文化哲學取廣義的“文化”定義)

三個要點:①廣義文化是與人類及人類的發明活動相聯系的,是以人為中心的概念;

②廣義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它涵蓋人類歷史的全過程,是一個傳承發展的綜合概念;

③廣義文化的外延涵蓋物質發明和精神發明的所有。

(2)狹義文化:又稱人文文化,是某一社會集體(民族或階層)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經傳承積累而自然凝聚

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質體現總體體系。(狹義的文化專指人類的精神發明,它著重人的心態部分。)

三個要點:①狹義文化不僅以人為中心,并且以人的精神活動為中心,即使觀測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

文精神為內核的;

②狹義文化關注的不是個別人的精神活動,是經歷史傳承累積凝聚的共有的成體系的人文精神;

③狹義文化關注的不僅是全人類的普遍共性,并且更關注不同民族、階層、集團人文精神的特點。

3.各種與文化相關概念的正名(識記P6)

(1)文化產品:廣義的文化產品指人類發明的一切提供應社會的可見產品,既涉及物質產品,也涉及精神

產品;狹義的文化產品專指精神產品,純粹實用的生產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資材等,一般不稱為文化產品。

(2)文化內涵:它是把一些不屬于狹義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現出來,稱為事物的文化內涵。

(3)文化現象:指的是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某種外部狀態和聯系。

(4)文化事象:在某一歷史時期、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志作用的事情反復出

現時,這種具有規律性的現象稱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的類型性、文化事象的變異性)

(5)文化觀念:一個時期某一階層或某一行業的人群對文化問題所持的態度和見解,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

所表現的意識形態,諸如價值觀、審美觀等等,稱作文化觀念。

(6)文化思潮:某種文化觀念及與之相關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期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對社會產生廣

泛影響,為多數人所贊同和奉行,形成一種潮流,稱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期代、一定的社會條件下,行政機構對文化領域的問題所頒布的相關規定和對策

原則。

二、民族文化、國別文化與兩個文化層面

1.民族文化(識記P9):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異與

特色是劃分民族的標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劃分的依據。但由于歷史發展條件和文化自身的結構、功能等

的特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正由于每個民族文化都是獨特的,

所以作為一種價值而言,它們均處在平等的地位。

2.國別文化(識記P9):它是某一國家特有的歷史與國情為基礎,以國家為劃分文化的社會依據,多民族國家

的文化即在統一的國家內民族共同體的文化。

3.中國文化的性質(領略P9):中國文化又稱中華文化、華夏文化、炎黃文化,它屬于國別文化。中國文化是

一種統一的文化,而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簡樸相加。因素:

(1)它有著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發明了上古的青銅文化,各民族共同開發了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

(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互相交流、互相滲透、互相促進,有許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

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

(3)漢民族文化在整個中華文化中起著主導作用,是中華文化的主體文化,它共同體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

起到了團結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4.兩個文化層面(領略P10)

上層文化:指宮廷文化與上層文人所發明、擁有的文化;

底層文化:指民間文化,即不依賴于統治階級的廣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發明、擁有的文化。

三、文化的歷史發展與文化傳統

1.文化發展的時代性及其歷史階段(領略P10)

應當從兩個方面來結識:一方面,一切文化事象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存在、變異、發展,從而具有某一

時代的特色;另一方面,文化是在歷史傳承的過程中積淀并確立了自身的傳統。因此,我們描寫各民族和國

家的文化發展歷程,只有在各階段文化縱向比較的基礎上,探求文化發展的總體脈絡,總結文化發展的規律,

才干對民族和國別文化有清醒的結識。

2.傳統文化(識記P9):中國的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發明的、長期歷史

發展所積淀的文化。

3.文化傳統(識記P9):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既因時因地而異,又有一定的穩固性和延續性。貫

穿于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傳統。(文化傳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它是在傳承中積淀下來的,是歷史的產物,又在每一個時代產生與這個時代相適應的形式特點;因此,它帶

有各時代的普遍特性,又綜合了不同時代的多方面的內容。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

4.當前對待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錯誤態度的分析(應用P11.12):有人把傳統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從而

認為講究傳統即是復古,甚至認為傳統與現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傳統;也有人認

為發揚傳統就要引進和借鑒,或認為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是截然對立的。對文化傳統一律否認,采用虛無

的態度是不對的;不加分析,采用兼收并蓄的態度也不是對的的態度。

四、“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性質、目的任務和基本內容

1.課程性質:是一門兼顧歷史的關于中國國別文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課程,是中國傳統文化學的入門課程。

與中國文化史和人類文化學的區別:(領略P12)

2.目的任務:(應用P12)

(1)使學習者樹立對的的文化觀,增長熱愛并繼承祖國優秀文化遺產、促進文化發展的意識;

(2)使學習者對的結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把握中國國情,增強愛國主義的意識;

(3)使學習者對中國文化各分科的具體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從而運用這些知識來觀測社會,結識社會;

(4)使學習者在提高結識的基礎上,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為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作出積極的努力。

3.基本內容:

(1)有關文化的一般概念

(2)中國文化賴以存在的地理環境

(3)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決定歷史發展的諸因素

(4)有關中國文化分科的知識:(四分法)生產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觀念與精神文化、語言文字文化

(5)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中的地位

(6)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

第一章中國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節中國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理條件

1.中國地理的簡要概況

(1)中國地形地勢的特點:(識記P14)中國處在世界最大的亞歐大陸的東部,東臨浩瀚的太平洋。

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呈階梯狀分布:

第一階梯:西部的青藏高原地勢最高,號稱“世界屋脊”,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歷史上居住過吐

蕃和羌人。

第二階梯:從青藏高原往東往北。分布著:

①云貴高原一一崇山峻嶺,地勢復雜,是古代所謂“西南夷”雜居的地區。

②四川盆地一一中華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居住著西南夷(南);古巴人、氐人、羌人(北);漢人

(盆地中央)。

③黃土高原——中華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④山西高原(汾河谷地)一一歷來有山西居“天下形勢”之說。

⑤蒙古高原,一個草原、沙漠、戈壁交錯的地帶,北方草原民族進入中原地帶的要沖。

第三階梯:北起大興安嶺、中經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線以東的三大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區及海島疆域。

(2)中國地理的整體性特性:(領略P16)中國地理雖然地形復雜多變,但不失大陸的整體性。

①眾多的河流如同血脈,將大陸廣大地區聯系在一起。

②地理通道四通八達,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3)氣候變化大勢:(識記P17)

著名學者竺可楨在《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化的初步研究》中指出氣候大勢是由暖變冷的四個時期:

①溫暖期(前3000—前1100);

②寒暖交錯期(前1100—1400);

③寒冷時期(1400—1900)“方志時期”;

④“儀器觀測期”(1900-)

(4)關中及晉北地區的地位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領略P15)

關中及晉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在中國顯得十分重要。關中地區是四塞之地,黃河在它的西、北、東三面圍

繞,南面是秦嶺山脈,西北有六盤山、賀蘭山,北有陰山山脈、東有呂梁山脈及潼關之固,此地尚有涇水、

渭水流過,真可謂沃野千里,山河表里.并且此地有富裕的經濟后方,有方便的交通,進可攻退可守,所以

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周、秦、漢、唐等王朝都在這里建都,發明了燦爛的中國文化。晉北地區

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發祥地,據說堯舜時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區建立過都城。而晉北地

區又與蒙古高原相連接,是內遷的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脈的某些斷裂處又可以直通

華北地區,所以歷來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勢”之說。總之,正由于關中及晉北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的重要,

不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這里,并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讓各地區之間進行互相的文化交流,因此對中國文化的

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2.地理條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廣大地區決定中國文明的道路和文化走向。

廣闊地區的人群眾多(領略P19):中國大陸的整體性,影響著中國文化的走向統一,地區廣闊的大陸

又一定是個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國文明時代的開始,家國社會的建立,正以這樣一個基本情況為前提。中華

祖先在創建它的古代文明時,一方面面臨著大地區上人口構成多族群的特點。在中國,戰爭是有的,但最終

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戰爭,而是聯合與融會。獨特的地理條件,制約著它獨特的文明形態和文化方向。

(2)廣大地區形成的“大一統”觀念。

“天下”觀念(領略P20):“天下”觀念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統一。

(3)地緣特性與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領略P20)

地緣:指的是當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與北方范圍更加廣闊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間的關系,在對峙、沖突、

融合中,走向發展。

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著與北方范圍更加廣闊的草原游牧文化的沖突和融合。這些北方的

少數民族從文獻記載看,最早的人群是狼猶,之后是北狄,秦漢以后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黨項、金

以至蒙古、滿族等。這些民族除滿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個民族遷徙、草原出現真空狀態時,從本來的居

住地大舉躍進,充當新的高原主人的。在中原政治興旺時,它們逡巡于它的周邊,學習著中原文化制度,有

的人群還被強大的中原王朝擊潰,或遠徙或內遷;當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亂衰弱時,他們便大舉進攻,進而

入主中原,導致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遷移,而他們則成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發明者。在短暫的停滯后,

文明沿著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溫、繁榮.隔一二百年或更長一點的時間,上述的情況再反復一次。雖然這

樣的反復,已有許多次,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的,這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帶動著各地區文化的同步發展,從

而形成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

(4)廣闊的地理舞臺與中國文化的悠久(領略P21)

廣闊的地區,為中國歷史的發展提供了可姿回旋的舞臺。每當碰到北方邊地民族大舉南進的時候,中原

文化人群都有一個南國作為他們的后方。因此每當北方進入民族融合的時候,南方則進入開發的高潮期。因

此在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這樣的南北對峙:南方的經濟高潮與北方的劇烈的民族融協議時并舉,構成了南北

不同的歷史景觀。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同時充當著這對峙的文化高潮的兩大歷史舞臺。文化中心與經濟中

心從西北向東南逐漸移動,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的大勢。廣闊的回旋舞臺,是中國文明歷史悠久的前提條

件之一。

第二節區域地理環境與文化的多樣分布

1.大地區與地區文化的形成

(1)中國自然區域的現代地理學劃分(識記P22):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區、青藏高寒區。

(2)古代的“九州《尚書》之《禹貢》篇一(識記P22)

冀州(西河以東,東河以西)

兗州(古濟水、黃河之間)

青州(渤海、泰山之間)

徐州(黃海、泰山、淮河之間)

揚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

荊州(荊山以南、衡山以北)

豫州(荊山以北、黃河以南)

梁州(華山以南、怒江以東的漢中、四川盆地)

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東)

(3)形成地區文化的幾個因素:(領略P23)

①自然環境決定著一個地區的人們的生存質量和狀態;

②地理條件的特殊或得天獨厚;

③特定區域的人群有明確的區域意識,并與其他區域的人群形成競爭關系;

④典范人物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可以帶出特定地區的文化特色。

2.古代一些重要區域文化概說

(1)先秦時期幾個重要文化區域(識記P26):先秦時期,是區域文化大發展的時期。源于齊魯的儒家文化,

源于三晉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與楚辭文化,后來通過匯集融合,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基干。

(2)秦漢時期農業與農牧交錯區的大體界線(四大基本經濟區K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汾:(識記P26)

①“山西”(關中)地區

②山東地區(先秦時期秦國以東的六國)

③龍門一碣石(從山陜交界南端到河北東北部一代)以北農牧交錯地帶

④江南地區

(3)唐初南方文化狀況的概觀(領略P27):有較大的改觀,丹陽、毗陵、吳郡等地,已經屬于開化之地;

嶺南二十余郡,已有南海、交趾等薈萃一方的人文、物產的都會。

3.地區文化對統一文化的作用:(領略P27)

(1)地區文化是正統文化的資源。

(2)地區文化的互相交融,可以產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從而推動正統文化,并作用于地區文化

的發展。

(3)歷史悠久的國家,有時也面臨著各種深度的劫難,我們的文化從未斷絕,地區性的保存之功實在不小。

第三節古代開發運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1.古代保護自然方面的作為:(識記P29)

(1)農忙季節,不征調百姓服役,以保證糧食的豐收;

(2)在大池塘捕魚,不用過密的魚網,以保護魚類繁殖。而一些大規模的狩獵活動,一般都安排在秋季進

行,也是為了保護獸類的繁殖;

(3)砍伐樹木要按一定的時候砍伐,朝廷甚至嚴禁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嶺資源歸王朝所有,在一定限度

上保護了森林不受濫砍濫伐的傷害;

(4)皇家大量修建大規模的園囿和靈寢,也對保護環境起了相稱的作用;

(5)由政府提倡和領導的植樹造林運動,使全國進行大面積綠化;

(6)在西北地區廣建牧馬的場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黃土高原地區有良好的植被狀態。

2.古代運用自然方面的成就(識記P30):①土地的開墾;②水利的興修;③運河的開鑿

3.古代運用自然的重要失誤:①土地的過當開墾;②林木資源的過量開采

4.黃河、淮河由利變害的因素:(領略P32)

黃河中上游地區森林被砍伐,牧場被開墾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壞嚴重。特別是農業經濟的發展,一些湖泊漸

趨淤塞,而最終導致它們淤平的是黃河挾帶的大量的泥沙。沒有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黃河的為害更加嚴重。

到了明清以后,黃河奪淮入海,導致了淮河流域的大劫難;而淮河在此以前,一直是一條河床很深便于航運

的“利河二明清統治者片面地保護大運河交通,不從主線上對黃、淮加以治理,最終釀成更大的災害。長

江、黃河以及淮河越來越大的為害,都與片面的重農思想有關。黃河由母親河變為劫難河,固然與自然方面

氣候變冷、植被不易恢復有關,但無視自然規律“自作孽”的人為因素還是更重要的。

第二章中國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第一節中國文化的創始與奠基

1.中國文化的多元發生

(1)新石器時代(識記P34):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始于距今大約1萬年左右,結束于距今402023左

右,延續時間長達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特性是原始農業的出現、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廣

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現、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國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和東南、西南及華北、

東北各地。

初期:仰韶文化以前時期(前8000-前502023)

中期:仰韶文化時期(前5000-前302023)因最早發掘的是河南省湮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彩陶文化。

晚期:龍山文化時期(前3000-前2023年)因一方面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黑陶文化。

(2)新石器時代的三大文明成就(識記P35):農業、制陶、石器的磨制與鉆孔

2.傳說時代的文化線索

(1)三皇五帝的傳說(識記P36):“三皇五帝”是中國古代的傳說時代。“三皇”人物極不擬定,但他們的

共同處都是文化的發明者,如神農氏發明農業,有巢氏發明居室等。“五帝”的人物則有相稱的擬定性,他

們是黃帝、顓頊、高辛、堯、舜K《史記?五帝本紀》幾

(2)敬授民時(識記P38):在上古時期,人們是按著時節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運營中任何反常現

象,都會引起他們的恐慌。然而正式在對“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卻有著古代天文學科學實踐活動。人

們在虔誠的宗教心態下,包含著把握農時的努力。這就是“敬授民時”的本質。

3.夏、商、西周:族群代興歷史的結束與統一化文明進程的開始

(1)尚忠的夏文化

年代:約前21世紀-前17世紀,歷時近五百年

特性:“遵命”、“近人”而“遠鬼神”

(2)商代文化的宗教特性

年代:前17世紀初-前11世紀中期,共歷17世31王;

特性:“尊神”、“事鬼”,“先鬼后禮”

(3)西周,統一文化歷程的開始

年代:前11世紀中葉-前771年

分封制的特點和意義(領略P42):(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貴族和異姓親信賜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

家,史稱封建;所形成的社會制度,就是分封制。)

①作為一種制度,分封實際認可了涉及商人在內的異族生存的權利;

②旨在維護王室的統治分封,實際形成的是周王與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③分封制是一個激勵歷史發明力的制度。

農耕文化方向的選擇(領略P43):周人極端重視農業。但是考察周人的重農,他們不時僅把農耕當作

簡樸的生產行為,而是賦予它某種“政道”的含義。周公賦予農耕活動兩方面的政治含義:一是繼承傳統一

一稼嵇之事是周家“王業”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貴族像商朝的上層那樣腐化。然而,農耕作為一種政道,

尚有它更深刻的內涵。所以,與周公的重農相應,《詩經》的《周頌》、《大雅》、《小雅》中,保存了大量農

事典禮的詩篇,體現著西周農耕文化方向的選擇。

4.春秋戰國:文化觀念的原創時代

(1)百家爭鳴的特點(識記P45):百家爭鳴橫貫春秋戰國,但也有前后的變化。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更像學

者、教師,他們或是寧靜地思考,或是廣招門徒。(春秋時的思想家,老子像學者,孔子、墨子像老師)而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更像辯土。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對老師或創始人思想的語錄,后期則多爭辯的論說。(百

家爭鳴是中國文化的黃金時期)

(2)重要幾家的代表人物(識記P45)和各家思想的特性(領略P45):

①儒家:創始人是孔子,儒學的文化背景是魯國禮樂文明。儒家思想的重要特性是孔子的“仁”和孟子

的''仁政”,他們提倡積極入世的觀點。

②道家:重要人物有老子、莊子。老子的“無為”、“道法自然”和莊子的“齊物”,他們提倡追求個體精

神解放的觀點。

③法家:在先秦明顯分為前后兩期。初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齊國的管仲、魏國的李悝,以及在楚國、秦國

變法的吳起、商鞅等。初期'‘法”的精義是“尚公義”,主張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約君,下約民,以一種公

平的法度智力國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韓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結

合在一起,發展一套專門為君主權力斗爭服務的法術之學。

④墨家:墨家思想的重要特性是:墨子的“兼愛”、“尚同”、“尚賢”、“節用”、“非樂”等。保護民利是墨

子思想的重要傾向。它標志著私營勞動階層已經開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⑤陰陽家:戰國時期的鄒衍的陰陽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終始”說。他以此解釋朝代的變更,對當時的諸侯

有很大的震駭作用。

⑥名家(又稱刑名家):創始人是春秋時代鄭國的鄧析,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孫龍、惠施。鄧析的“以

非為是,以是為非”和公孫龍、惠施的''離堅白"、“協議異”的爭辯,都有很強烈的思辯色彩。它涉及的是

事物的概念與實際(即“名”和“實”)的關系問題。

第二節秦漢:統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變

1.開邊拓土

(1)漢武帝時打擊匈奴的幾次戰爭:(識記P51)

①收復河套地區的河南戰役(元朔二年,前127年)

②爭奪河西走廊的河西戰役(元狩二年,前12023)

③規模最大的漠北戰役(元狩四年,前12023)

(2)打擊匈奴的后果:(領略P51)

①三次戰役,迫使匈奴向西北邊沿地區遷徙,基本解除了匈奴對漢西北地區的威脅。

②引發了西域的打通。對匈奴的成功打擊引發了西域的打通和“絲綢之路”的成型。

③在相稱大限度上花費了王朝的人力、物力、財力,從而引起內政的變化和內在矛盾的激發。

④對匈奴的打擊,導致了匈奴族的分化和大漠以北“真空”地帶的形成

(3)西域(識記P51):狹義的西域指新疆地區、天山南北,漢時分布著大小36個國家,文明水準相稱高。

廣義的西域,除新疆外,還涉及中亞、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4)絲綢之路(識記P51):是橫貫歐亞大陸的東西方交通要道。從長安向西經河西走廊、新疆境內,通過

中亞、西亞直至歐洲。從西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到東漢明帝派班超過使西域,漢朝共用200余年的時間,

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國的“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不僅交流著物質,也溝通著中外的文化。

2.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1)分封制向郡縣制度的轉變(領略P53):從秦朝建立到漢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經歷了郡縣制與

分封制的反復。漢景帝時以吳國為首的“七國之亂”的爆發及其平定,標志分封諸侯的做法徹底過時。通過

漢武帝一番切實的削弱政策的實行,郡縣制作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終得到確立。政治大一統的格局由

此正式形成。

(2)漢武帝中央集權的措施(領略P54):

①實行“強干弱枝”政策,將家財在多少萬以上的郡國豪富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員之家遷往長安附近的

皇陵地區;

②任用酷吏,懲辦那些地方的豪俠;

③“內朝官”地位逐漸取代''外朝官",皇帝剝奪了丞相的權力。

(3)官員選拔的文化標準(領略P56):兩漢選官方式多種多樣,最重要的有察舉、征辟、考試等方法。有

許多科目,其中以孝廉、茂才、賢良方正文學三科最顯著。(其他科目尚有明經、明法、尤異、治劇等。)孝

廉重德行,茂才重才干,賢良方正則重學問。三科取土是政治,也是文化行為,對化導社會以文化立身、以

學問揚名,有著非常實在的作用。

(4)察舉制(識記P56):兩漢選官方式的一種,察舉就是選舉,是一種由下向上推選官員人才的制度。它

有許多科目,其中以孝廉、茂才、賢良方正文學三科最顯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干,賢良方正重學問。

察舉制為中下層知識分子提供了入仕和進入上流社會的機會,對當時社會的教化、引導作用是巨大的,對后

世科舉制也有深遠的影響。

(5)“文景之治”(識記P57):西漢文帝、武帝統治時期,社會政治相對安定,經濟文化有聲有色,人

民生活有了相稱提高,國家財力得以增強,呈現出封建社會以來少有的繁榮興旺局面,同時也是封建政治較

為清明的時期,史稱“文景之治”。

(6)“獨尊儒術”(識記P59):公元134年,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議,罷黜黃老百家之言,

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說上升為國家的統治思想。獨尊儒術一方面是漢武帝制禮作樂、搞封禪的需求,一方面

是董仲舒“大一統”理論中加強中央集權與限制皇權的思考。雖然限制皇權未實現,其他實現了。從此,儒家

思想成為延續二千年之久的封建社會的主導思想,對土人通經致用和讀書為官思想影響深遠。

(7)兩漢經學的作用及變化(領略P61):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前。經學之士與其他諸家地位均等,備顧問而

已。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事實上實行的是內法外儒,安撫與彈壓并用的政策。他運用儒學的

目的,是為了加強封建統治。而到漢元帝上臺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來主政,使得西漢儒生一套寬政減刑、

不與民爭利的言論不顧實際地得到實行。建國二百年的王朝腐敗以十分嚴重,現在全用“寬政”使得王朝政

治如脫韁之馬般向更腐敗的地步墮落。本來漢代儒學就是雜著陰陽災異的混合物,它的宇宙論模式是陰陽家

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歷史層面的是'‘五德終始”之說。政治的腐敗透頂,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繁,漢家的“失

德”該有新王朝代漢的說法漸漸傳開來。于是王莽運用這種說法,代竿建立新朝。但王莽完全按照《周禮》

治理國家,所行的大政沒有同樣切合實際。當時由于天災人禍,人民無法生存,開始造反,他還只顧和大臣

們議制度,認為禮制一定,天下自然太平。所以王莽的失敗,是一場經學的失敗。東漢建立后,像“堯舜禪

讓”一類的經論被皇帝“受命于天”的論調代替了,以后再也沒有見誰敢提起過。

(8)上大夫階層的養成(領略P62):兩漢獨尊儒術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土族階層的養成。從漢武帝開始儒

學之士被提拔任用,特別是元帝以后,經學興盛,儒學起家的士人開始分享國家的權力和利益。在這個階層

身上,有中國的學術思想、文化藝術,有中國的政治,作為社會的清流顯要,又對時代風尚施以重要影響。

許多重大的文化現象,都與這個階層有關。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中國文化在曲折中的演進

1.西晉滅亡引起的變動

(1)西晉滅亡的文化因素及后果(領略P64):統一西晉王朝的旋生旋滅,是大一統帝制文化階段性走到盡

頭的結果。西晉敗亡的直接因素是“八王之亂”,事實上是曹魏以來皇權建立不合法理的惡果。八王之亂爭

奪皇權,弄到家族內部骨肉相殘的地步,實在是政權的“繼統”一事上失去了道德的表現。但繼統問題的道

德淪喪只是結果和表象,深層的因素是東漢以來世家大族的勢力膨脹,主線妨礙著統一王朝的穩固。另一個

重要表現是奢侈腐朽。所以,西晉滅亡的文化因素及后果就是:從西漢重儒術起,幾百年哺育起的一個對維

系社會政治有重要職責的階層,到漢晉之際,已經被權力腐蝕,負不起它應負的政治責任,因此,西晉的滅

亡是必然的。

(2)永嘉之亂(識記P64):八王之亂時,成都王穎招引匈奴貴族劉淵作外援助戰,劉淵就以“赴國難”的

美名。長驅直入,攻城掠地,蹂蹣中原。晉永嘉二年(32023),在山西平陽稱帝,國號漢。永嘉五年,劉淵

的軍隊攻陷洛陽,俘虜晉朝皇帝,史稱“永嘉之亂”。

(3)十六國(識記P66):西晉之后,初期進入內地的少數民族紛紛建立政權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

有十余個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

(4)南朝土族政治及土族文化(領略P66):東晉是世家大族勢力獲得更大發展的時期,高門大族完全掌握

了政權。東漢以后,是土族操縱地方權力,經西晉到東晉,中央權力幾乎都操縱在大族手里。大族在政治及

其他方面的得勢更助長了他們的門閥觀念,土庶之別,判若云泥。傲慢的世家大族有一個心理依據,即他們

是書香門第。土族起家于兩漢經學,而國家需要經學之士的因素在于平治天下。但因此起家的土族在魏晉之

際卻發生了轉變。他們日益向虛曠的方面發展,越來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學術、文學和藝術,同時也越發放浪

形骸。當世家大族把政務實權避讓出去的同時,也更牢固、更杰出地把文化大權操縱在自己手里。

(5)玄學(識記P67):玄學是魏晉時期用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的一種新的哲學思潮。一般認為始于曹魏

的何宴、王弼。他們提倡玄學,競事清談。清談的內容是談玄論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蕩,是老莊思想的發

展。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時,因他們極端厭惡司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標舉“自然”大唱反調,

在行為上更是放縱,不守禮法,為世人樹立了一種名士形象。西晉立國后,一些清談名士如向秀、郭象屈從

于司馬氏,著文否認嵇、阮的主張,使玄學完全變成了為西晉統治及門閥利益服務的思想工具。

2.開發江南的過程(領略P68):

長江中下游地區(即一般所謂的江南地區)開發的加快,是從三國時的吳國開始的。東吳政府注意興修

水利,疏通河道,農業和商業也都有相稱大的發展,吳都建業成為繁華的都會。(江南大族階層也隨之出現)

永嘉之亂后上百萬的北方農民遷移江南,為江南開發帶來了生力軍?南方的開發,為后代中國歷史的發展提

供了一個穩固的經濟后方。

3.佛教的傳播

(1)佛教的傳播及南北特點(領略P70):佛教產生于印度,約在兩漢之交傳入中國。漢武帝通西域,中國

與中亞的道路打通,佛教也從西域經絲綢之路傳到東土。最早傳入的教義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經》,而

初期的傳教者為西域胡僧。漢魏之際佛教的傳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長生不老宗教,魏晉之際,佛教更在玄

風大暢的背景下,在社會上層中廣泛流傳。從那時起,教義已經為大乘經論為主。大體而言,魏晉南北朝佛

教教義的流行可分為兩大階段:前期以般若學為主,后期以涅槃學為主。佛教在南北朝的發展,是有南北之

分的。在南朝,皇帝和土族對佛教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談理”。北朝“偏于教”,其

含義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說的去修行,以擺脫輪回,所以特重禪法。(在北朝是寺院經濟妨礙國家

利益,在南朝則表現為義理的沖突)

(2)般若學(識記P69):這是佛家“空宗”的理論,強調以“空觀”看世界。代表人物初期有道安,之后

有鳩摩羅什及其學生僧肇。

(3)涅槃學(識記P70):涅槃意譯為“圓寂”,涅槃學重要講成佛的問題,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據及成佛

的階段等。在中國,涅槃學的代表人物是道生。

(4)《神滅論》(識記P71):由佛教引起的爭論。最富于觀念色彩的是神滅論的爭論。這場爭論以范縝

《神滅論》最著名,在諸多爭論中也最為劇烈。

4.民族大融合

南北民族融合(領略P7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不僅是北朝的現象,也發生在南朝境內各民族

之中。中原人群的南遷及對南方的開發過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過程。開發所至,也就是融合所至。北

方邊地民族內遷的過程同樣也是融合的過程。十六國時代許多政權的建立者,都對中原文化有較深的熏染。

就在混亂的十六國時期,北方各政權就已經開始仿照漢族王朝的政治文化模式,建立自己的國家體制,提倡

文教。不能將北朝的民族融合簡樸地視為漢化,融合在相稱大的限度上也是“胡化”。

第四節隋唐兩宋:中國文化的鼎盛時期

1.唐朝的開放精神及其影響

(1)政治制度概況

①三省六部制(識記P75):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機構。三省即中書省(隋稱內史省)、門下省、尚

書省。中書省負責詔書起草,是決策機構;門下省職掌封駁,是審議機構;尚書省負責政策執行,屬行政機

構。尚書省下設六部,即吏部、戶部(隋稱民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長官統稱尚書,各司其

職。

②科舉制(識記P76):科舉制是隋唐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新制度。大體分為制科和常科兩類,制科有皇

帝臨時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員和平民子弟都可參與.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重要有進土、明經等六科。

其中進士一科要考經典、詩賦和時務策論,難度大、錄取率低,中舉后前程卻好,所以特別受土子重視。

(2)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領略P76)

①尚武精神。唐朝精良的府兵以北方傳統為背景。從北朝帶來的尚武精神和能征善戰的習性,是唐朝建立

赫赫武功的重要因素。

②開放的民族政策。

③崇佛教與重詩文。

(3)唐朝在民族關系上開放精神的體現及給北宋帶來的影響(領略P80):不管是對邊地民族還是異國之人,

唐朝基本能以開放、包容的精神一視同仁。心態開放決定著唐王朝在解決與邊地民族關系上,采用寬松的方

式。唐王朝一視同仁的民族政策,導致了一種波瀾壯闊的歷史文化景觀:在東亞前所未有的以強大的唐朝為

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聯合,以及日益高漲的學習唐文化的運動。唐代的邊疆民族政策帶來的歷史結果,是北

宋立國的艱難,北方的遼、西北的夏,使它的邊疆壓力十分沉重。安史之亂及隨后的藩鎮擁兵自重,致使北

宋王朝忌諱武人。外有并立的敵對政權,北宋不得不大量養兵;忌諱武將,又養就了一個龐大的食祿階層。

兩者及其他奢侈浪費,導致北宋財政的極度困難。這又引發了改革的浪潮并激起土階層劇烈的黨派之爭。

2.唐宋間的社會文化變革

(1)兩稅法:中唐時期制定的賦役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楊炎的建議,頒布實行‘'兩

稅法”,它以夏、秋兩次征稅而得名。其核心內容是以一個家庭的財產狀況和田畝數量為依據征收賦稅。同

時政府針對商業貿易日益活躍的現實,對茶、酒、鹽等商品交易征稅,改變了數年來以單一農業稅為主的稅

收結構。同時還協調了中央與地方稅收關系。兩稅法的實行,使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壽終正寢。后來兩稅法歷

代相沿,至名不改。

兩稅法的作用(領略P81):不僅使唐王朝擺脫了經濟困境,它還標志著一種王朝治國觀念的改革,對

中國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變化影響至深。兩稅法初次以官方政令的形式,公布了一種與傳統重農主義

大不相同的國家觀念,兩稅法的核心是“為以資產為宗“,他改變著將工商業視為浮末、不道德行為從而嚴加

限制的做法。也改變著將土地的占有,視為威脅國家安定從而嚴厲打擊的舊做法。

(2)南方經濟的高漲(領略P83):①安史之亂以后,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向東南方轉移。在南方的長江中

下游流域,“進入全面開發耕地的時期”,顯示著實行新稅法對農業開發的刺激作用。中唐以后,水稻業、經

濟作物,尚有鹽業、礦冶業,南方都有長足發展。②生產的高漲一定帶動商業貿易和都市文明的發展。在許

多交通要道,集市貿易空前發展,大運河和長江沿岸及東南沿海大都市紛紛出現,十分繁榮。長安、洛陽、

開封、揚州、成都、廣州等都是當時著名都會,并且揚州、成都、泉州、明州等城市,都是隨著區域經濟的

發展而發達起來的,是富甲一方的經濟中心。

(3)市井文化的興起(領略P84):城市不僅積累著財富,也薈萃著人文。市井文化方方面面,其中最適合

市民階層審美趣味的新文藝的興起,最能觀測當時社會文化之一斑。講述歷史及人世間故事的“說話”從中

唐以后就興旺起來,有了行會并在南宋進入“黃金時期”。戲劇的發達同樣令人矚目。

3.民族傳統復歸下士大夫的文化振作

(1)中唐時期(識記P86):“安史之亂”之后,唐王朝由盛唐轉入中唐時期,從中唐起,知識分子的思想

體系明顯變化。變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爭文化正統的意識,一是更關注現實問題和具體問題。中唐思想

界、文學界代表人物是韓愈、李翱、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等,思想界的變化在這些人身上分別表現出來。

(2)古文運動(識記):是中唐時期一場文風、文體和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重要提倡者是韓愈、柳宗元,

參與者有李翱、皇甫混、劉禹錫、白居易等。其主旨是為了恢復和發揚先秦、兩漢散文質樸流暢的傳統,使

散文更適宜于敘事、說理和抒情。由于先秦、兩漢的時間比六朝更古,所以,文學史上稱這次運動為“古文

運動

(3)新樂府運動!(識記P87):新樂府是一種自命新題寫時事的樂府詩。在中唐,經白居易、元稹的大力提

倡下,加上李紳、王建、張籍等一批詩人的積極參與,形成一場規模不小的詩歌運動,史稱“新樂府運動”。

它以“但歌生民病”為宗旨,實際是故意恢復《詩經》和漢樂府開辟的文學傳統。

(4)新黨舊黨的分歧(領略P87):北宋有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和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試圖以種

種新的政治舉措改變王朝“積貧積弱”局面的屬于新黨,以“擾民”、“生事”、“與民征利”為理由反對這種

變法的為舊黨。新黨代表士大夫積極有為的精神,舊黨也不能簡樸視為“反動”。兩派的分歧產生于對現實

的不同理解。

(5)王安石變法(識記):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在他擔任宰相期間,企圖以種種新的政治舉措改變

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他積極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等新法,克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

的特權,以期富國強兵,緩和階級矛盾。但由于保守派(舊黨)的固執反對,新法推行迭遭阻礙,總的來說

推行新法是失敗的。

(6)理學(識記P88):理學是北宋興起的一門學問。它以闡發孔孟學說中天道性命內容為主,講究成賢成

圣。理學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頤、張載、程顧、程頤,在南宋則有朱熹、陸象山。他們要復興儒學,就是

要從精神的層次救敗。像先秦儒家同樣,他們認可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這根源就本于創生萬物的天地。成

賢成圣就是要修養成一種整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但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遙,而是像天地那

樣“曲成萬物”,也就是本著一種大公精神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五節元明清:中國文化的衰變期

1.元朝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及民族融合

(1)元朝統一及民族融合

①色目人(識記P89):這是元朝把它統治下的人民分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僅次于蒙古人。色目人涉

及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歐洲人。他們歸順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②南人(識記P89):這是元朝把它統治下的人民分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

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漢族和其他民族。

③回回(識記):它是元朝進入中原的色目人,通過長期與內地其他各族人民的雜居、通婚以及文化上互

相學習后,所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現在稱回族。

④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點(領略P90):在元朝,本來遼、金統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視為漢人,久之他們之

間原有的區別消失了。部分進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漸變為農業居民,在元朝中原統治崩潰后,改用漢姓,也融

合在這北方新形成的漢族之中了。今天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漢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進入中原

的色目人,通過長期與內地其他各族人民的雜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互相學習,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即回族。

所有這一切都表現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2)世界性的文化交流

①孟德高維諾(識記P90):孟德高維諾是13世紀末期意大利方濟各會土。1291年他乘船到達中國泉州,

數年后又被教皇任命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國傳教的先驅人物。

②八思巴(識記P91):西藏喇嘛教薩迦派的領袖,被忽必烈奉為國師,除“做佛事”,為皇帝及后妃傳授

佛戒外,并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備皇帝征詢。朝廷又設宣政院,讓八思巴管理全國佛教及西藏地區事務,加

強了中原與西藏地區的聯系。

③基督教與穆斯林的傳入(領略P90):1291年,意大利方濟各會士孟德高維諾乘船到達泉州,數年后又

被教皇任命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國傳教的先驅人物。另一位意大利方濟各會土鄂多立

克也曾到達北京,在那里建立教堂,據載信教者高達三萬余眾,受洗者有六千人。伊斯蘭教在甘肅、新疆、

云南及在北京等地的廣泛傳播,也是在元朝開始的。特別是甘肅、新疆一帶,作為西域的一部分,那里曾經

是佛教東傳的地方,現在則變為穆斯林世界。

(3)元朝政治及經濟政策(領略P91):元代實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設立中書省,在地方設行省,作為中書

省的派出機構;省之下尚有路、府、州、縣各級行政機構。元朝在經濟方面的積極作用是在北方的生產的恢

復。蒙古人是在南方經濟連續高漲的情況下入主中原的,元朝統治傷害了這一勢頭。在北方,元朝恢復經濟

的辦法是廣開牧場,實行屯田;大多數土地是強奪民田而來的。在這些土地上盛行的是農奴制。在江南,本

來屬于南宋的官田變成新王朝的官田,強占土地的現象同樣嚴重。但元朝統治者從不賤視商業,相反特別優

待和運用色目商人。他們運用的商人活動,在相稱大的限度上是對“戰利品”的掠奪行為。

(4)元朝時期的文化

①儒戶(識記P100):元朝社會階層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名目“儒戶”。這是根據宗教派別劃分出的戶籍,

與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陰陽先生、薩滿教巫師戶等同等級,可以免去賦役。

②文人與戲劇(領略P100)

2.東西方的相遇與明清時期的政治

(1)東西方的相遇

①明清的閉關鎖國政策(領略P93):自16世紀中葉,西方人就將目的瞄向了中國,如葡萄牙人賴占了澳

門,荷蘭人占據了臺灣、澎湖等。在這初步的相遇中,中國一點也感受不到危機。明朝的航海技術在世界上

是頂尖的,這有鄭和下西洋為證。然而在鄭和從海洋里向“番邦”們揚大明國威的同時,他的政府卻不許百

姓下海謀生,稍早些的朱元璋有“片板不許下海”的規定。在西方入向海洋尋找未來時,明朗卻把國家牢牢

地鎖起來了。這樣以來的政策,在清王朝那里基本得到了延續。結果導致了我們對海上來的敵人難以對付。

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后,這種政策遭到了喪權辱國的處罰。

②利瑪竇(識記P95):西方基督教傳教士,明朝時進入中國傳教。

③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情況(領略P93):東西方的相遇,是東西方文化的大交流。西方人狂熱的普救主義

宗教精神,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著特殊作用,因此繼商人之后東來的是基督教士。(西方教士,明朝以

利瑪竇,清朝以湯若望、南懷人最為著名)除宗教典籍之外,大量西方天文、歷算、物理方面的著述及鐘表

和天象儀器、火炮制造術傳入中國。傳教士的影響不僅在一般民眾,也在士大夫階層。在18世紀趨向高潮的

中西交流中,西方世界受惠更大。在18世紀,西方形成過一個了解中國學習中國文化的高潮。中國的養蠶和

陶瓷技術大約在172023傳到歐洲,此外尚有大量的花草、樹木品種。除此尚有觀念層面的內容。

④西方對中國的介紹和對中國的學習(領略P94):17—18世紀西方對中國的介紹的書籍有:1676年法國

魁奈的《中國的專制主義》、1776年法國出版34卷的《耶錦會士書簡》、杜赫德神父的《中華帝國全志》、格

魯賢的《中國志》和《中國雜纂》、法國漢學家謝和耐的《中國文明史》等。

(2)明清兩朝立國觀念

①朱元璋出身與明初政局的關系(領略P95):朱元璋是位下層農民出身的新朝皇帝,在他締造明朝政治

規制時,受著兩方面的影響:一是蒙古貴族政治的混亂給他的教訓;一是他貧苦鄉村生活所經歷、見聞的官

吏魚肉小民之事,給他導致的心理影響。前者使他極度專權,后者使他對官僚階層極度地不信任;替農民做

主,是貫穿朱元璋二十余年皇帝生涯的主導傾向,他是一個農民意識強烈的皇帝。有鑒于元朝宰相的專權,

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和元以來的中書省。皇帝直接領導六部,將原中書省在地方上的權力分割為三,設主管地

方行政的承宣布政使、負責監察的提刑按察使和負責軍事的都指揮使。這影響了明朝乃至清朝政治。

②錦衣衛(識記P93)

③明清運用民間宗族關系加強統治的表現(領略P96):明清兩代有一個共同特點,不少皇帝在文化上都

是泛道德主義者。一般的文教政策,是重儒教,表現在地方上就是特別注意將民間宗族組織與政權相結合,

結果是專制精神貫徹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明清兩朝更看中宗族關系在社會治安、收取賦稅方面所發揮的作

用。清朝則大力提倡“移孝作忠”,運用宗族道德對普遍的民眾進行控制。同時,族長權力也因政權的支持

而變得牢固,其結果是朝廷的專制與宗族的專制聯成一氣。

(3)重農主義下的政治經濟

①一條鞭法(識記P98):明朝萬歷年間,張居正提出實行稅制改革的名稱。內容是:把田賦、力役及其

他眾多雜稅合成一條,統一按田畝數量征收;簡化手續。旨在增長國庫收入、減輕農民承擔。

②攤丁入畝(識記P98):它是清朝的一種賦稅制度。“丁”指丁銀,即人頭稅,攤丁入畝即以康熙五十年

的人丁銀額為準,將丁銀攤到人家所占的地畝中去征收賦稅,實際是取消了人頭稅。由于康熙五十年以后出

生的人口不納稅,在一定限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長。

③稅監(識記P99):明朝萬歷皇帝曾派親信太監到全國各地做“稅監”,所到之處,工商業者被弄得斷絕

生計,在蘇州、潮州、景德鎮及錦州等地爆發了大規模的反稅監的起義。

④明清社會經濟遲滯的因素(領略):重農抑商的國家觀念,具體的表現是國家商稅繁重;政治上腐敗導

致的經濟上的以權謀私。

3.明清時期的文化政策與知識階層的文化活動

(1)明代文人的正統與非正統

①明朝士大夫群體的分野及學術活動(領略PI01):明朝土人群落基本可以分為正統與非正統兩大分野。

此處正統與非正統之分重要指生活道路和思想狀態。生活道路上的正統派指那些走著唐宋以來科舉仕途老路

的群體;思想上的正統則或是信仰程朱或陸王之學的人士。非正統一流有不少也是仕途中人,區別的是他們

不只在官場中兜圈子,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當時的生產科技及其他有關國計民生的事業上去;尚有一些文人

處在下層,但不少了不起的文學、科技名著都完畢于他們手中。道德意識濃重而又隨著著異端思想澎湃,是

明代思想文化的明顯特性。

②王陽明(識記P101):明代著名哲學家。由于他把“心”當作宇宙萬物之本,所以,他的理論被稱為“心

學”。心學的宗旨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就是說,只要注意自己的內心修養,即可達成

“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這種理論,明中葉后影響很大。

③明中期以后社會經濟全面高漲時期:李時珍《本草綱目》,徐光啟《農政全書》,徐弘祖《徐霞客游記》,

宋應星《天工開物》,朱栽育的樂律研究。

(2)清朝文化高壓下的學術狀況

①清初三先生的思想與著作(領略P103):明朝的滅亡,對仁人志士產生了強烈的刺激,所以在明末清初

有以“三先生”為代表的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三先生指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以孤臣孽

子之心反思宋明以來的心性之學,反思整個中國歷史,著有《船山遺書》。顧炎武曾長期到西北地區進行實

地考察,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日知錄》等,其重文獻考據的方法,為后來的清朝“乾嘉學派”奠定了

基礎。黃宗羲著有《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等,在《原君》一文中,痛斥封建皇帝是萬民痛苦之源,顯

示出可貴的民主色彩。

②清王朝文化政策體現在兩件事上,一是《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一是日趨殘酷的文字獄。

③文字獄(領略P103):清朝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一種冤獄。多發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朝的

文字獄重要針對那些有反清復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四庫全書》編纂的進行,從搜集來的圖書中,他們

發現了大量對清朝統治不利的東西,于是故意從作者的詩文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文字獄更加殘酷。文字

就使清朝的知識分子走向純而又純的學術研究中去了。

④明清之際學風變化的因素(領略P103):明朝的滅亡,對仁人志士產生了強烈的刺激,以明末清初的“三

先生”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對中國歷史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再者,清王朝實行文化高壓政策。但清朝學風

的變化尚有著學術史自身方面的因素。明朝的滅亡,教訓了人們不能只是空談性理,還應當博學以致用。正

是在這兩方面的作用下,考據之風漸漸興旺起來。學者們對傳統的經史文獻進行了大量的考訂、校勘、輯佚、

辨偽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獻。由于這樣的工作在清乾隆、嘉慶年間特別興盛,所以稱之為乾嘉學派。

這一時期的學術成就,對后代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大幫助的。

⑤乾嘉學派(識記P104):清朝實行文化高壓政策,為使知識分子不問政治,走純學術研究道路,讓學者

對傳統的經史文獻進行考訂、校勘、輯佚、注釋,由此考據學大盛。這一工作在乾隆、嘉慶年間最興盛,被

稱之為“乾嘉學派”。

第三章中國傳統的生產生活文化

1.中國的生產文化的含義(識記P105):指在中國傳統的農耕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所發生、發展和連續傳承的

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又稱農業文明。

2.中國農業經濟的多元文化要素(識記P106):中國的生產經濟文化的基礎,是農耕自然經濟,除此之外,尚

有牧業、林業和漁業等。在我國歷史上,農業文化與游牧文化的聯系尤為密切。

3.中國生產經濟文化的核心特性:(領略PI24)

(1)天時、地利、人勤的重農經驗;

(2)以工補農、以商求富的農人心理;

(3)精打細算、知足節用的務農傳統。

第一節中國傳統的生產經濟文化

1.以農耕生產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發展

(1)農耕灌溉文化:中華民族生產文化的主體內容。

重要部分(識記P110):南方農業是稻作型農耕文化,重要標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填、水渠,使用水

車等。北方農業是麥黍型農耕文化,重要標志是栽培麥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裨子、豆類,以犁耕

為主和井渠雙灌等。南北方的農耕文化也具有許多共同點,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二十四節氣文化。

(2)農業歲時歷法的文化價值(領略P110):至西漢中期,歷法定型,二十四節氣同時擬定下來,成為統

一的歷法定制。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地球和月亮的運動變化所制定的一種計時方法。每到重要的節氣來

臨,當朝皇帝都要親自舉行農耕示范意識,表達啟動全國的農耕生產。兩千數年來,我國的農民按照二十四

節氣安排農業生產生活,促進了農業社會的發展。現存第一部完整地紀錄了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歷史文獻是成

書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

(3)農事信仰的文化闡釋

(4)農耕典禮的類型與功能(領略P112)

(5)農書對農耕文化思想的概括(領略P113):(漢崔宴《四民月令》、北朝賈思勰《齊民要求》、唐

陸龜蒙《耒貂經》、宋陳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