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人工育苗主要病害防治與對策_第1頁
大黃魚人工育苗主要病害防治與對策_第2頁
大黃魚人工育苗主要病害防治與對策_第3頁
大黃魚人工育苗主要病害防治與對策_第4頁
大黃魚人工育苗主要病害防治與對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黃魚人工育苗主要病害防治與對策近年來,隨著大黃魚養殖規模不斷地擴大,人工育苗也隨之迅猛發展,2000年僅xx省閩東地區大黃魚育苗場竟達180多家,大量的育苗室用水取自海區又排向海區,致使海區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造成育苗病害日益頻繁。根據對閩東地區的蕉城、福安、霞浦、福鼎及福州地區的羅源、連江等縣(市)育苗場的大黃魚育苗中所發生的病害進行實地調查了解,大致有以下幾種常見病害,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供大黃魚育苗工作者參考。

一、親魚培育過程中的病害

1."白點'病

病原

刺激隱核蟲,又稱海水小瓜蟲

癥狀

刺激隱核蟲主要寄生在魚的體表和鰓上,病魚的皮膚和鰓因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形成白色膜囊將蟲體包住,所以肉眼觀察有許多小白點。鏡檢病灶部位,可見全身具纖毛,體色不透明的圓形或卵圓形蟲體在膜里緩慢地旋轉運動,嚴重的體表形成一層混濁的白膜,皮膚上有許多點狀充血處,甚至發生炎癥,直至潰瘍。寄生在鰓上,鰓部失血或貧血或點狀出血,嚴重的上皮組織顯著增生并潰爛。患病的魚食欲不振。煩燥不安或游動遲緩,身體消瘦,最后因鰓組織被嚴重破壞,呼吸困難,窒息而死或繼發性感染而死。

病因

主要是池底有機物質多,水交換性差,吸污不徹底引起的。

流行情況

春秋季育苗都會發生此類病情,發病最適水溫在20~25℃。

預防

(1)砂濾池的細沙每個季度應更換一次或用福爾馬林浸浴1~2h后(水位在20~30cm),再用清水沖洗2~3次;(2)日常管理中,加大換水量,保持良好的水環境。

治療

(1)用淡水+呋喃唑酮(現為禁用藥本站注)1010-6浸浴,時間視魚體忍受能力而定;(2)發病后,可用福爾馬林50~8010-6全池潑灑,12h后換水,隔天再一次。

2.應激反應

癥狀

親魚在搬動之前,魚的游動、攝食正常,亦無其他異常現象。但一經搬動,往往魚體損傷就引發諸多細菌性病癥,如魚體充血,以至全身發紅;或痙攣后急性休克死亡;或各鰭慢性潰爛,以至鰭條骨裸露,后陸續死亡,甚至可在數日內全部死亡。

病因

(1)養殖密度過大,長期處于擁擠狀態;(2)養殖水環境的水溫、比重突變或長時間處于污染狀態;(3)魚體大量寄生本尼登蟲、海盤蟲、刺激隱核蟲、淀粉卵渦鞭蟲等,或長時間受腔腸動物水螅體等有毒生物刺激;(4)魚體內缺乏維生素B6等營養物質。

流行情況

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其石首魚類在秋季育苗較為常見。

防治方法

(1)定期投喂多種維生素或Vc;(2)及時消除病原體和有關敵害生物;(3)保持良好而穩定的養殖環境;(4)在移動親魚前,應投喂多種維生素2~3d后再移動。親魚移動時,先少量進行,認真觀察是否有應激跡象,證實無應激反應時再批量移動。

二、仔稚魚階段的病害

1.氣泡病

癥狀

發病的魚苗浮于水面,身體失去平衡,尾部向上或腹部朝上,時而做掙扎狀游動,時而在水面打轉。腸內有大型氣泡存在,有時體表、魚鰭上也附有細小的氣泡,以尾鰭最多。

病因

(1)育苗池底部有大量殘餌腐敗后發生分解,不僅消耗氧氣,同時也釋放出細小的氣泡,魚苗誤將此當作餌料吞食,積聚多了,從而使魚體上浮,失去下沉的控制力,終至力竭而死;(2)育苗池中氧氣過于飽和,粘附于魚苗的體表和鰓上,使魚體上浮,游動不正常而亡。

流行情況

春秋季育苗池中均可見到,魚苗越小越容易發生。

防治方法

(1)注人新水或加大換水量,可防止病情惡化,病情較輕的魚苗能在清水中很快排出氣泡,恢復正常;(2)氣石不能開的太大,以免使水中氧氣過飽和而產生氣泡病;(3)要保持水質清潔,水底無殘餌沉積。

2."白點'病

病原

眼點淀粉卵渦鞭蟲

癥狀

主要寄生在魚體表皮膚、鰓和鰭上,寄生在鰓上肉眼觀察有許多小白點,重病的魚鰓呈淡灰色。寄生在體表上,皮膚組織發炎、出血,嚴重的體表潰瘍或爛鰭、爛尾。患病的苗煩躁不安,上下竄游,有的在水面漂浮或橫臥水底,呼吸加快,鰓蓋開閉不規則,不攝食,終因身體消瘦、鰓組織嚴重受損,窒息或衰竭而死。

病因

(1)病原體由橈足類直接帶人育苗池中,而寄生于魚苗體表;(2)從沙濾水帶入;(3)育苗工具交叉使用,為病原體的傳播與蔓延創造途徑。

流行情況

春秋季育苗室均會發生,此病危害極為嚴重。發病率嚴重的高達80%以上,死亡率50%。最適水溫2l~25℃,主要發生在剛投喂橈足類時。

預防

(1)保持適宜的放養密度;(2)投喂橈足類時,橈足類要用20~5010-6福爾馬林消毒3~5min后再投喂,育苗工具也要注意消毒;(3)認真搞好吸污與換水,以保持水質清潔;(4)把比重降至1.010以下,以預防該病原體繁殖。

治療

(1)用淡水加呋喃唑酮(現為禁用藥本站注)2023-6浸浴,時間視魚體質而定。每天一次,連續2~3次;(2)用l~1.210-6硫酸銅浸浴3~5h,隔天再一次。

3.脹鰾病

癥狀

魚苗大批量浮在水面,不攝食,時而掙扎,時而打轉。腹部膨大,且無食物,其鰾比正常健康苗的鰾大1/3。

病因

這是一種營養性疾病,是由于攝食強化培育不夠的輪蟲,致使魚苗體內缺乏不飽和脂肪酸而導致發生此病。

流行情況

主要發生在仔魚開口到12日齡這一階段。

預防

投喂的輪蟲用小球藻進行二次強化培育后再投喂(小球藻富含高度不飽和脂肪酸)。

治療

用60目篩絹過濾下的小個體橈足類進行投喂,可治療此病。

4."開鰓、白身'癥

癥狀

患病的魚苗鰓蓋打開,鰓絲發白呈貧血狀態,全身發白、硬直。浮于水面,打轉竄游,不久死亡。取病魚鰓絲做成水浸片,在1040倍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大量運動力很強的長桿菌。

病因

一是培育密度過大,二是水質環境較差。

預防

(1)保持適宜的密度;(2)在原來的基礎上.適當加大換水量,以保持水質清潔。

治療

(1)全池潑灑恩諾沙星3~510-6,12h后換水,每天一次,連用2~3次;(2)全池潑灑二氧化氯0.8~l10-6,12h后換水,每天一次,連用2~3次;(3)魚苗下排并加強飼育。

三、原因分析與對策

1.水質惡化是導致育苗室病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在大黃魚育苗過程中要加強吸污和換水工作,保持水質清新,同時育苗密度也不宜過大,提倡采用低密度的生態法育苗。另外取水的水源不要太靠近養殖區和岸邊。育苗用水在經砂濾之后,最好再進行暗沉淀或紫外線殺菌,以保證水質達到育苗用水標準。

2.許多育苗場在育苗期間嚴重依賴藥物,濫用藥物,發生病害后,不問病因如何,就大劑量施用抗生素等藥物,一種不行,就再換一種,且劑量越加越大,導致細菌抗藥性也越來越強,魚體的免疫力不斷下降,給治療帶來困難。建議以防為主,中西藥結合,少用抗生素,推廣綠色魚藥。實施免疫療法,達到提高魚體自身免疫力的效果。

3.不少育苗場缺乏必要的病防知識和設備。前幾年由于大黃魚產業的興旺,育苗有錢可賺,大家一哄而上,條件不具備,也匆忙上馬,育苗設施設備極其簡陋,最多只有一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