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7文言文高考真題(附答案與解析)_第1頁
15-17文言文高考真題(附答案與解析)_第2頁
15-17文言文高考真題(附答案與解析)_第3頁
15-17文言文高考真題(附答案與解析)_第4頁
15-17文言文高考真題(附答案與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5---2017全國卷1卷2高考文言文閱讀(教師)20151文言文閱讀(19分)(一)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孫傅,字伯野,海州人。登進士第,為禮部員外郎。時蔡翛為書,傅為言天下事,

勸其亟有所更,不然必敗。翛不能用。遷至中書舍人。宣和末高麗人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秦貶蘄州安置給事中許翰以為傅論議雖偶與軾合,意亦亡他,以職論事而責之過矣,翰亦罷去。靖康元年,召為給事中,進兵部尚書。上章乞復祖宗法度,欽宗問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豐法惠國,崇、觀法惠奸。”時謂名言。十一月,拜尚書右丞,俄改同知樞密院。金人圍都城,傅日夜親當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敗退,墜于護龍河,填尸皆滿,城門急閉。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欽宗詣金帥營,以傅輔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屢貽書請之。及廢立檄至,傅大慟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之。”金人來索太上、帝后、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謀匿之民間,別求狀類宦者二人殺之,

并斬十數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竊太子出,都人爭斗殺之,誤傷太子。

因帥兵討定,斬其為亂者以獻。茍不已,則以死繼之。”越五日,無肯承其事者。傅日:“吾為太子傅,當同生死。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者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遂從太子出。金守門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預?”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當死從。”是夕,宿門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紹興中,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忠定。

(節選自《宋史?孫傅傳》)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宣和末

/

高麗入貢

/

使者所過

/

調夫治舟

/

騷然煩費

/

傅言

/

索民力以妨農功

/

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

/

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

/

奏貶蘄州安置/B.宣和末

/

高麗入貢

/

使者所過

/

調夫治舟

/

騷然煩費

/

傅言

/

索民力以妨農功

/

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

/

宰相謂其所論

/

同蘇軾奏

/

貶蘄州安罝/C.宣和末

/

髙麗入貢使者

/

所過調夫治舟

/

騷然煩費

/

傅言

/

索民力以妨農功

/

而于中田無絲毫之益

/

宰相謂其所論

/

同蘇拭奏

/

貶蘄州安置/D.宣和末

/

髙麗入貢使者

/

所過調夫治舟

/

騷然煩費

/

傅言

/

索民力以妨農功

/

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

/

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

/

奏貶蘄州安罝/答:A。

解析:可根據年號、官職名、句意、標志來斷句。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政成為進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C.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D.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答:

D

解析:太子又稱皇儲、儲君或皇太子,是我國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繼承人。不能指其他兒子。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孫傅入仕以后,積極向上建言。他擔任禮部員外郎,對尚書蔡脩縱論天下大事,勸蔡迅速有所變更,否則必將失敗,可惜他的建議沒有被采納。B.孫傳上奏,請求恢復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書,從效用角度評價祖宗法度和熙、豐年間的法度,批評崇觀年間的法度,受到時人贊許。C.孫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擄走欽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謀藏匿太子,殺二宦官將首級送至金營,欺騙金人說,這就是誤傷太子之人。D.

孫傅舍身取義,死后謚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營,孫傅隨往,卻受到守門者勸阻,他表示身為太子傅,應誓死跟從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答:C。解析:“金人來索太上,帝后、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金人擄走欽宗后又索求太上皇徽宗,不是太子。“別求狀類宦者二人殺之”,殺了兩個外貌像宦官的人,不是殺的宦官。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之。答:我只知道只有我們的君主能做中國的皇帝,如果立異姓人做皇帝,我就為此而死。解析:“帝”、“茍”、“死”各1分,句意2分。(2)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答:金人雖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應當跟太子一起去,求見兩位酋長當面譴責我們,或者還有可能把事情辦好。解析:“俱”“面”“庶或”各1分,句意2分

全文翻譯:孫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進士。擔任禮部員外郎一職。當時蔡條是尚書,孫傅給他陳述天下的事情,勸告他要立即有所變更。不這樣的話一定會失敗。蔡條沒有采用他的話。升到中書舍人。宣和末年,高麗人入朝進貢,使者經過的地方,征調民夫整治舟船,騷動混亂,大量耗費。孫傅說,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農業生產,這樣對于中原地區沒有一點好處。在想認為他說的和蘇軾的話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貶為蘄州安置。給事中許翰認為孫傅的言論雖然偶爾與蘇軾的相合,本意也沒有別的,只是就職論事責備的有點過頭而已。許翰也被罷職離開。靖康元年,朝廷征召孫傅擔任給事中,晉升為兵部尚書。他上奏章請求恢復祖宗的法令制度,欽宗問他原因,他說:“祖宗的法令能讓百姓受惠,熙豐年間的法使國家受惠,崇觀年間的法令使奸人得到好處。”當時的人認為他說的是至理名言。靖康十一月,被任命為尚書右丞,不久又改任為樞密院同知,金人包圍了都城,孫傅日夜親自抵擋箭石。金兵分四面鼓噪著前進,宋兵敗退,掉到了護龍河中,尸首都把護龍河填滿了,城門急忙緊閉。這一天,金人于是登上了都城。靖康二年正月,欽宗到金國大帥的營帳求和,讓孫傅輔佐太子留守都城,依然兼任少傅,二十天了皇帝也沒有返回。孫傅多次寫信請求進過送還皇帝。等到廢欽宗立金人的文書到達,孫傅非常悲痛地說:“我只知道只有我們的君主能做中國的皇帝,如果立異姓人做皇帝,我就為此而死。”金人來索求太上皇、皇帝皇后、諸位王爺,嬪妃。孫傅留下了太子不遣送。秘密地謀劃著把太子藏到民間,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兩個人殺了他們,并殺了幾十個死囚,帶著他們的首級送給了金人,對金人說:“宦官想要私下里讓太子出城,城門口的人互相爭斗殺了他們,誤傷了太子。趁著大帥的軍隊討伐平定的機會,殺了這些作亂的人來獻上,如果還是不停止,我就只有用死來繼續。”過了五天,沒有肯承擔這件事情的人,孫傅說:“我是太子的老師,應當和太子一同生死。金人雖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應當跟太子一起去,求見兩位酋長當面譴責我們,或者還有可能把事情辦好。”于是跟從太子一起前往。守門的人說:“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你參與什么?”孫傅說:“我是宋朝的大臣,三太子的老師,應當誓死相隨。”這一天晚上,留宿在城門下,第二天,被金人召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紹興年間,追贈他為開府儀同三司,謚號忠定。20152(一)文言文閱讀(19分)譯出大意給2分;“軍旅”“咨怨”“游幸”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不能清除兇惡悖逆之人,終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黃泉之下,還能再說什么呢!

譯出大意給2分;“兇逆”“王室”“泉壤”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試題分析:題中,第(1)句中的“興”是發動之意;“咨怨”是怨恨、嘆氣之意;“游幸”即游賞;“非宜”就是不恰當,不適宜。第(2)句中的“兇逆”指兇惡的叛逆;“令”是“讓”的意思;“抱恨泉壤”即抱恨九泉;“何言”即(能再)說什么呢。

【考點定位】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來護兒,字崇善,不記事時就成了孤兒,被伯母吳氏撫養。吳氏關懷教育,給予他很多慈母般的教誨。他從小聰明出眾,剛開始讀《詩經》,放下書感嘆道:“大丈夫在世,一定替國家剿滅叛賊來博取功名!”周圍的人都對他的話感到吃驚,認為他志向宏大。長大以后,他的雄才大略超群,志向氣量非常人所及。適逢周朝軍隊平定淮南,所住的白土村,地處戰場,經常見到軍隊,護兒常想建功立業。開皇初年,宇文忻等鎮守廣陵。平定陳國的戰役,護兒有戰功,晉升上開府,賞賜縑帛一千段。

仁壽初年,調任瀛州刺史,以善政聞名。多次被文帝慰勞勉勵。煬帝即位,被征入朝,當地百姓牽車攔路戀戀不舍,連續幾天不能出境,到朝廷上書挽留的人,前后有幾百人。煬帝對他說:“先前國家還沒有安定的時候,你是名將,如今天下無事,又是良刺史,可以說是兼得其美了。”大業六年,煬帝來到江都,對來護兒說:“衣錦還鄉,是古人所看重的,你現在就是啊。”就賜給他縑二千段,以及牛和酒,讓他謁拜先人的墳墓,宴請同鄉的父老。又叫三品以上的官員一起到他家,暢飲一整天,朝廷上下都很羨慕他。十二年,煬帝出游江都,護兒勸諫說:“陛下興起戰事,易于引起百姓嘆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擔心不合適。希望陛下停留洛陽,休息一段時間。陛下如今去江都,那是我的家鄉,我受恩深重,不敢只為自己。”煬帝聽后,變色而起,好幾天不讓護兒進見。后來怒氣消解了,才叫人引進,對護兒說:“你心中既然這樣,我還有何指望!”護兒于是不敢說話。等到宇文化及謀叛時,對護兒甚為忌恨。那天早晨將去上朝,被叛賊捉住,護兒說:“陛下現在在哪里呢?”身邊的人說:“現在已經被捉住了。”護兒嘆息說:“我是大臣,擔負國家的重任,不能清除兇惡悖逆之人,終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黃泉之下,還能再說什么呢!”于是被殺害。

護兒重信用,講交情,淡泊財利,不經營產業。在行軍用兵方面,計謀特多,每次閱覽兵法,就說:“這難道也是異人的想法!”善于安撫士兵,處分嚴明,所有士兵都愿意為他效力。20161(一)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舉進士甲科,知會稽縣。民田鏡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門,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學士知鄭州,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練文法,更踐久,習知朝廷臺閣典憲,首相韓琦每咨訪焉。仁宗末年,琦請建儲,與公亮等共定大議。密州民田產銀,或盜取之,大理當以強。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雖強,與盜物民家有間矣。”固爭之,遂下有司議,比劫禁物法,盜得不死。契丹縱人漁界河,又數通鹽舟,吏不敢禁,皆謂:與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將奈何?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英宗即位,加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尋加戶部尚書。帝不豫,遼使至不能見,命公亮宴于館,使者不肯赴。公亮質之曰:“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寧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明年,起判永興軍。居一歲,還京師。旋以太傅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帝臨哭,輟朝三日。公亮方厚莊重,沉深周密,平居謹繩墨,蹈規矩;然性吝嗇,殖貨至巨萬,初薦王安石,及同輔政,知上方向之,陰為子孫計,凡更張庶事,一切聽順,而外若不與之者。常遣子孝寬參其謀,至上前略無所異,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寬至樞密以報之。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節選自《宋史·曾公亮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4.B【解析】本題考查斷句能力。斷句要依據前后文的句意與基本的語法結構。首先“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中“他的地方達到夜不閉戶”顯然是不符曾公亮管轄鄭州的句意,所以排除C與D兩項。A與B兩項中,關鍵是“移書”(發文書),按其句意,應是“移書詰盜”,如果是“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物”為名詞作“亡”的賓語,“移書”也是名詞,如果有一個連詞連接“物”與“移書”也成立。所以,選B項。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D.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5.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朝廷中的各級官員”錯,“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也泛指官吏,不是單指“朝廷中的”。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為民興利除弊,他進士及第后任職會稽縣,當時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興修水利工程,將水引入曹娥江,民眾因此得益。B.

曾公亮久經歷練,通曉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務,首相韓琦每每向他咨詢;密州有人偷盜民田產銀,他認為判處死刑過重,據理力爭,最終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契丹違約在界河捕魚運鹽,他認為萌芽不禁終將釀成大禍,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解,邊地雙方得以相安無事。D.

曾公亮老謀深算,暗中為子孫計。他為人深沉,思慮周密,曾舉薦王安石,安石受到寵信,他考慮子孫前程,不露痕跡地處處隨順安石,終于得到回報。6.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解”錯,據原文“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可知,并沒有“派使者偕同”。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2)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7.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能力。(1)賜宴不到場,這是對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卻一定要他親臨宴會,做這樣的事能心安嗎?(“虔”“處之”各1分,大意3分)(2)蘇軾曾從容地責備公亮不能救正弊病,世人譏諷他保持祿位加固寵幸。(“救正”“固寵”各1分,大意3分)【參考譯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推舉為進士甲科,知會稽縣。老百姓在鏡湖旁耕種農田,常常擔心鏡湖水泛濫。曾公亮建立斗門,將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學士知鄭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聲名在外,盜賊全部逃竄到其他州縣,以至夜不閉戶。曾經有使者丟失袋中東西,發布文書追查盜賊,曾公亮上報:“我所轄境沒有窩藏盜賊,恐怕是隨從之人偷藏起來了吧。”進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明達詳熟法令,經歷處事久了,熟知朝廷臺閣的典章憲制,首相韓琦常常向他咨詢。仁宗末年,韓琦請求立皇儲,與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計。密州民田盛產銀子,有人盜取銀子,大理寺把他們當作強盜論處。曾公亮說:“這是禁物,盜取銀子雖然經強行盜取,與從百姓家中盜取財物有區別。”堅持爭論,于是就交付給有關部門討論,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盜賊得以不死。契丹派人在界河捕魚,又多次開通鹽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說和他們較量,將要生事。曾公亮說:“剛開始時不禁止,以后將怎么辦呢?雄州趙滋勇敢有計謀,能夠勝任。”派人把旨意告訴趙滋,邊境禍害終于平息了。英宗即位,任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不久兼任戶部尚書。皇帝身體不適,遼國使者到來不能召見,讓曾公亮在館中設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質問使者說:“賜宴不到場,這是對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卻一定要他親臨宴會,做這樣的事能心安嗎?”使者立刻前來赴宴。熙寧二年,授職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第二年,起任判永興軍。任職一年,回到京師。不久以太傅辭官。元豐元年去世,終年八十歲。皇帝臨喪悼哭,罷朝三天。曾公亮端莊忠厚深沉,辦事細致周密,平時謹守法紀,遵守規矩;但天性吝嗇,家產增至巨萬,皇帝曾經將他比作張安世,起初推薦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輔政,才察知皇帝偏向王安石,暗中替子孫謀劃,凡是改革各事,都聽從王安石,而表面上裝作不同意。曾派遣他的兒子曾孝參與謀劃,在皇上面前幾乎沒有異議,于是皇帝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為了感激他幫助自己,因而提拔曾孝寬到樞密院來報答他。蘇軾曾從容地地責備公亮不能救正弊病,世人譏諷他保持祿位加固寵幸。20162

(一)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陳登云,字從龍,唐山人,萬歷五年進士,出鄢陵知縣,征授御史,出接遼東,疏陳安攘十冊,又請速首功之賞,改巡山西。還朝,會廷臣方爭建儲。登云謂議不早決,由貴妃家陰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災異抗疏,劾妃父鄭承憲,言:“承憲懷禍藏奸窺覬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嚇勛貴簧鼓朝紳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宮與太后家亦謹避其鋒矣,陛下享國久長,自由敬德所致,而承憲每對人言,以為不立東宮之效。干擾盛典,蓄隱邪謀,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貴妃、承憲皆怒,同列亦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論吏部尚書陸光祖,又論貶四川提學副使馮時可,論罷應天巡撫李淶、順天巡撫王致祥,又論禮部侍郎韓世能、尚書羅萬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檢、朝右皆憚之。時方考選科道,登云因疏言:“近歲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則摧剛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則化直為佞。其間豈無剛直之人,而弗勝齟齬,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來,以剛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黨,遂嗜乞憐,如所謂‘七豺’‘八狗’者,言路顧居其半。夫臺諫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賤辱至此,安望其抗顏直繩,為國家除大奸、殲巨蠹哉!與其誤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進。”因條數事以獻,出按河南。歲大饑,人相食。副使崔應麟見民啖澤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進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鍾化民赍帑幣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風裁峻厲。以久之當擢京卿,累寢不下,遂移疾歸。尋卒。(節選自《明史·陳登云傳》)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喝勛貴/簧鼓朝紳/B.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喝勛貴/簧鼓朝紳/C.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喝勛貴/簧鼓朝紳/D.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喝勛貴/簧鼓朝紳/【答案】C【解析】

句子中的名字、稱謂、地名、連詞等一般為斷句標志,根據句子中意思,連詞“且”前應斷開,排除A、D兩項;B項中,“承憲妻每揚言”一句缺少賓語,不可獨立成句;故答案為C。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樣道理。B.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D.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答案】D【解析】移疾是指舊時官員上書稱病,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婉辭。文中沒有提到陳登云受到權臣詆毀求退,屬無中生有,錯誤。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陳登云不畏權貴,彈劾貴妃之父。他出于對朝廷的忠心,即便對鄭承憲這樣的國戚,也大膽揭發對方為非作歹,包藏禍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發怒。B.陳登云敢于直言,檢舉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發現諸多問題,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貶職或罷免,以至朝廷大官們都很畏懼他。C.陳登云上疏指出,選才慎于始進。他認為二十年來,剛直者很少被提拔進京,在朝著卻背公結黨,諂媚權貴,與其誤用后罷免,不如進用時慎重。D.陳登云關心百姓,奏請救助災區。在他巡視河南期間,當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災情,皇上當即派遣寺丞鍾化民籌措錢款賑濟災民。【答案】B【解析】文中沒有說其中的大臣因此遭到貶職或罷免,故錯誤。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其間豈無剛直之人,而弗勝齟齬,多不能安其身。(2)副使崔應麟見民啖澤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進之于朝。【答案】(1)其間難道沒有剛正的人嗎,但不勝被攻擊傾軋,沒有安身的地方。(豈、弗勝、齟齬各1分,句子大意2分)(2)副使崔應麟看見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來給陳登云看,陳登云便送到朝廷。(啖、囊示、即各1分,句子大意2分)【參考譯文】

陳登云,字從龍,唐山人。萬歷五年(1577)進士,授職鄢陵知縣。政績最好,升為御史。出按遼東,上疏陳明安定邊境的十條對策,又請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賞賜制度。后改為山西巡撫。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爭論立儲君的事。陳登云認為朝議遲遲不能決定,是貴妃家人暗中搗鬼。萬歷十六年(1588)六月因發生災害上疏彈劾貴妃父親鄭承憲,說:?鄭承憲包藏禍心,覬覦儲君。天天與宦官往來,商量對策,而且廣泛交結山人、術士、道士、和尚之流。當初陛下重懲科場冒名頂替之人,鄭承憲的妻子每每揚言事情是自己揭發的,用來恐嚇勛貴,以巧言惑動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們算計,即使中宮與太后家也謹慎避開他們的鋒芒。陛下統治國家已很久了,這是惠政的結果,而鄭承憲每次對人說,認為是不立太子的結果。干擾盛典,蓄謀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來呢?如果不振奮朝綱,以大義決斷,否則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樂,穿白衣,停止刑罰,恐怕皇天也不答應,天變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貴妃、鄭承憲都發了脾氣,同仁也以為陳登云危險,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彈劾吏部尚書陸光祖、四川提學副使馮時可、應天巡撫李淶、順天巡撫王致祥、禮部侍郎韓世能、尚書羅萬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檢。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當時,正好考選科道,陳登云因而上疏說:?近來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剛正的變溫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變為諂媚。其間難道沒有剛正的人嗎,但不勝被攻擊傾軋,沒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來,以正直提升為京官的只有一、二個人。背著皇上,培植黨羽,搖尾乞憐,像所謂‘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臺諫是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踐踏到這種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顧情面,正直地處理事情,為國除掉奸人、消滅敗類呢!與其因誤用而貶退,不如謹慎地考察人選。?因而條陳數件事獻給皇上。出任河南巡按。那年發生大饑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應麟看見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來給陳登云看,陳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鐘化民分發庫銀賑恤百姓。陳登云三次巡視地方,執政嚴厲,按規定應當提升為京官,屢次被宮中扣住不下發,于是他稱病歸家。不久之后就死了。20171(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謝弘微,陳郡陽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從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無后,以弘微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繼內諱,故以字行,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貧儉,而所繼豐泰,唯受書數千卷,遣財祿秩,一不關豫。混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曜、弘微并以文義賞會,嘗共宴處,居在烏衣巷,故謂之烏衣之游。瞻等才辭辯富,弘微每以約言服之,混特所敬貴,號約微子。義熙八年,混以劉毅黨見誅,妻晉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經紀生業,事若在公,一錢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晉陵公主降為東鄉君。自混亡,至是九載,而室宇修整,倉廩充盈,門徒業使,不異平日,田疇墾辟,有加于舊,中外姻親,道俗義舊,入門莫不嘆息,或為之涕流,感弘微之義也,性嚴正,舉止必循禮度,事繼親之黨,恭謹過常,太祖鎮江陵,弘微為文學。母憂去職,居喪以孝稱,服闋逾年,菜蔬不改。兄曜歷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積時,哀戚過禮,服雖除,猶不啖魚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舉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長,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論,弘微常以它語亂之。九年,東鄉君薨,資財鉅萬,園宅十余所,奴僮猶有數百人。弘微一無所取,自以私祿營葬。曰:“親戚爭財,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豈復見關。”十年,卒,時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衛千人營畢葬事,追贈太常。(節選自《宋書﹒謝弘微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親,指由于婚姻關系結成的親戚,它與血親有同有異,只是血親中的一部分。C.母憂是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時,按照規定需要離職居家守喪。D.私祿中的“祿”指俸祿,即古代官員的薪水,這里強調未用東鄉君家錢財營葬。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弘微出繼從叔,一心只愛讀書。他是陳郡陽夏人,從叔謝峻將他作為后嗣。新家比原來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數千卷書籍,其余財物全不留意。B.弘微簡言服眾,此舉受到重視。他參與集會,常與子弟們詩文唱和,住在烏衣巷,稱為烏衣之游;又極有文才口才,收到叔父謝混賞識,稱為微子。C.弘微為人審慎,治業井井有條。謝混去世以后,他掌管產業,猶如替公家辦事,賬目分明;九年以后,多個方面得到很大發展,人們見后無不感嘆。D.弘微事兄如父,臨財清正廉潔。他對謝曜感情極深,謝曜去世,他哀戚過禮,除孝后仍不食葷腥。東鄉君死,留下巨萬資財、園宅,他一無所取。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性嚴正,舉止必循禮度,事繼親之黨,恭謹過常。(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論,弘微常以它語亂之。10.D11.B12.B13.(1)品性嚴肅正直,行為堅持遵守禮制法度,事奉過繼家的親族,恭敬謹慎過于常禮。(2)而謝曜喜愛褒貶人物,謝曜每每發表議論,弘微常說其他的事岔開話頭。

參考譯文

謝弘微,是陳郡陽夏人。父親叫謝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謝峻是司空謝琰的第二個兒子。謝峻自己無子,就以謝弘微為繼子,謝弘微本名密,因為觸犯了繼母的名諱,所以就用字代名。

謝弘微孩童時期,風采充溢,但卻端莊謹慎,遇上適當的時機才説話,他繼父的弟弟謝混有知人之名,見到謝弘微,認為他不同于尋常之人,謝混對謝思説:“這個孩子深沉早慧,將成為才行出眾之人,有這樣的兒子,滿足了。”謝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貧寒,而繼父産業卻很豐盈,他卻只承繼接受了繼父的幾千卷書而已,遺産俸祿,一概不加過問。

謝混的風格高尚峻潔,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謝靈運、謝瞻、謝翟、謝弘微等人因賞析文義而聚會,曾經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烏衣巷,所以稱之為烏衣之游。謝瞻等人才氣橫溢,機智善辯,文辭流暢,謝弘微每每以簡約的言語使眾人信服,謝混特別敬重他這一點,稱他為微子。義熙八年,謝混因為是劉毅的同黨被誅,公主便把謝混家事托付給謝弘微。謝弘微為謝混家經營生計,管理産業,辦事如同在官府辦公一般,一枚錢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賬冊記載。謝弘微調任通直郎。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晉陵公主降為東鄉君,因為謝混在前一朝代獲罪,東鄉君節義可嘉,高祖允許她回歸謝氏。從謝混死,到這時已有九年,但謝混家屋宇整齊,倉廩充盈,仆人聽從使喚,各有所業,和平常沒有什么不同,田地的開墾種植,比原來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親戚,朋友故舊,凡是來看東鄉君回歸的人,進門見到這么齊整的家境,沒有誰不感慨嘆息,甚至有人為之流淚,深為謝弘微的德義所感動。謝弘微生性謹嚴端方,舉止必定遵循禮度,事奉繼父的親族,恭敬小心,超過常人。太祖鎮守江陵,以謝弘微為宜都王文學。謝弘微因為母親去世離職,居喪期間以孝道著稱,除服后超過一年,仍舊素食不變。謝弘微的兄長謝曜歷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謝弘微為他多時吃素食,哀戚超過常禮,雖然服喪期滿,還是不吃魚肉。謝弘微從小失去父母,事奉兄長如同事奉父親,兄弟之間非常友愛和睦,當代沒有人能夠趕得上。謝弘微口中從不説別人壞話,而謝曜則喜歡評議人物,每當謝曜在言談中涉及別人時,謝弘微就常用別的話題岔開。

元嘉九年,東鄉君薨,留下資財非常多,園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數百人,而謝弘微一無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營辦東鄉君喪事。謝弘微説:“親戚之間爭奪財産,可算是最為鄙賤之事,現在財産多則分用,少則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還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時四十二歲。謝弘微死,皇上十分痛惜,派二衛千人營辦喪事,一直到葬事完畢。朝廷追贈謝弘微為太常。20172

趙憙字伯陽,南陽宛人也。少有節操。從兄為人所殺,無子,憙年十五,常思報之。乃挾兵結客,后遂往復仇。而仇家皆疾病,無相距者。憙以因疾報殺,非仁者心,且釋之而去。顧謂仇曰:“爾曹若健,遠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氏有孤孫憙信義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見,即除為郎中,行偏將軍事,使詣舞陰,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尋、邑,憙被創,有戰勞,還拜中郎將,封勇功侯。鄧奉反于南陽,憙素與奉善,數遺書切責之,而讒者因言憙與奉合謀,帝以為疑。及奉敗,帝得憙書,乃驚曰:“趙憙真長者也。”后拜懷令。大姓李子春先為瑯邪相,豪猾并兼,為人所患。憙下車,聞其二孫殺人事未發覺,即窮詰其奸,收考子春,二孫自殺。京師為請者數十,終不聽。時趙王良疾病將終,車駕親臨王,問所欲言。曰:“素與李子春厚,今犯罪,懷令趙憙欲殺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無復言。其年,遷憙平原太守。時平原多盜賊,憙與諸郡討捕,斬其渠帥,余黨當坐者數千人。憙上言:“惡惡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師近郡。”帝從之,乃悉移置潁川、陳留。于是擢舉義行,誅鋤奸惡。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輒死,歲屢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賜爵關內侯。時南單于稱臣,烏桓、鮮卑并來入朝,帝令憙典邊事,思為久長規。建初五年,憙疾病,帝親幸視。及薨,車駕往臨吊。時年八十四。謚曰正侯。(節選自《后漢書·趙憙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愿得降之/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下車,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職。后來又常用“下車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將嫌犯拘捕關進監獄,然后再作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證工作。C.車駕,原指帝王所乘的車,有時因不能直接稱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稱。D.京師,古代指國家的都城,《三國演義》中就經常提到“京師”,現代泛指首都。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趙熹耿直磊落,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節操,從兄被害,為給從兄報仇,他有備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暫時放過仇家。B.趙熹忠于朝廷,除惡得到支持。他雖與鄧奉友善,但屢次譴責鄧謀反,最終受到皇上贊賞。擔任懷令時,堅持誅殺李子春,皇上也拒絕了趙王求情。C.趙熹制止禍患,大力推崇義行。他擔任平原太守時,誅殺盜賊首領,但對待余黨卻能區別處理,只是將他們遷往異地,并教導他們應該棄惡從善。D.趙熹忠于職守,身后深享哀榮。他官拜太尉時,南單于稱臣,烏桓等來朝,于是受命對邊事作長久規劃。他患病去世期間,皇上親自前往慰問吊唁。1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無復言。(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輒死,歲屢有年,百姓歌之。【答案】10.A11.B12.C13.(1)皇上說:“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違犯的,再說說其他要求。”趙王沒有再說話。(2)后來青州出現蝗災,蝗蟲進入平原地界就死去,連年豐收,百姓歌頌。(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輒死,歲屢有年,百姓歌之【解析】10.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首先回歸文本,結合語境理解句意,“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愿得降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更始即位,舞陰(地名)大戶人家李氏擁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去招降他們。李氏不肯,說:“聽說宛人趙氏有孤孫趙憙,以信義聞名,愿意向他投降。”然后依據表對話的詞語“云”斷開兩處,再抓住句中的名詞代詞,明確句子結構,比如“降之”后面應斷開,逐一進行分析即可。【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名師點睛】作為文言斷句題,考生應依據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抓住句中斷句的標志。比如句首詞“夫”“若夫”“然則”“然而”等,句末語氣詞“矣”“也”“焉”“邪”等,表對話的詞語“云”“曰”“謂”等,固定句式或短語“何以”“是以”“是故”“所以”等,對稱的句式、頂真的手法等,專有名詞、一般名詞及代詞等。比如本題中就可以借助表對話的詞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