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題1:宋明理學一等獎_第1頁
習題1:宋明理學一等獎_第2頁
習題1:宋明理學一等獎_第3頁
習題1:宋明理學一等獎_第4頁
習題1:宋明理學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課宋明理學1.右圖中的三人從右至左分別是老子、釋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圖之中,正在辯經論道。畫面中,釋迦牟尼坐于菩提樹下成為畫面主體,老子坐于蒲草之上,與一身士大夫裝束的孔子相對。此圖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體現了古代中國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社會思潮B.此三人不是同一時代,不可能同時出現C.儒、釋、道三家主張各異,沖突激烈D.主要反映了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決定性影響2.“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長于先生。”這是中國對聯藝術中非常典型的雙關聯。對“朱子高于孔子”寓意的最佳解釋是()A.朱熹建立了系統的心學理論 B.朱熹繼承并發展了儒家學說C.朱熹的貢獻比孔子大 D.朱熹的理學比孔子學說更科學3.從《宋史》中出現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測他們深受當時哪種思潮的影響?焦守節(卷261)、李克讓(卷270)、陳從信(卷277)、趙安仁(卷287)、錢端禮(卷385)、張忠恕(卷409)()A.佛學 B.法學C.道學 D.理學4.景德禪師語錄。僧問:如何解脫?石頭希遷禪師曰:誰縛汝?又問:如何是凈土?師曰:誰詬汝?問:如何是涅般?師曰:誰將生死與汝?與石頭希遷觀點相似的是()A.孟子 B.董仲舒C.朱熹 D.王陽明5.錢穆先生認為:“朱子之所謂理,同時即兼包有倫理與科學之兩方面。”下列朱熹的觀點中最有可能體現“理”有“科學”之含義的是()A.“仁”是道德價值的終極源泉B.通過“格物”獲得知識C.“三綱五常”是道的價值內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6.據說,晝夜苦思的王陽明,終于在一個夜夢中豁然開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的道理,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這側面說明王陽明“求理”的途徑是()A.圣人托夢 B.內心自省C.行萬里路 D.讀萬卷書7.宋末元初的文天祥是大家熟知的英雄,當他抗元被俘后,寧死不屈,以正氣歌明志。他這種氣節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主要思想是()A.道學 B.理學C.佛學 D.心學8.下面是朱熹為湖南岳麓書院的題字,這些題字反映了()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養的重要內容②書院注重對學子個人品德的養成③儒家傳統道德是維護封建統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學的偽善和欺騙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9.據史料記載,宋代女子吳妙靜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親時溺水身亡,她遂出資在溺水處建造一座五孔石橋,并終身守節。吳妙靜此舉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來自于()A.董仲舒 B.朱熹C.陸九淵 D.王陽明10.與北宋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和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兩則名句的精神內涵最為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C.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D.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11.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后裔,規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來唐武宗又大規模地“滅佛”。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惡決定宗教興亡 B.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C.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 D.佛教的社會基礎薄弱12.“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唐朝禪宗大師慧能的佛偈,其修煉的意境與下列哪種哲學思想吻合()A.孔孟之學 B.老莊哲學C.程朱理學 D.陸王心學13.王陽明強調“以吾心之是非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測,而是簡易直接的,愚夫愚婦只要在日常行為的“事上磨練”,同樣可以成為圣人。這說明王陽明()A.主張用良知支配行為實踐B.科學說明了實踐與認識的關系C.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抨擊D.認為只需探究萬物就可得天理14.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代人智圓說:“嘗謂三教之大,其不可遺也。行五常、正三綱,得人倫之大體,儒有焉;絕圣棄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棄歸真,俾千態萬態,復乎心性,釋有焉。”材料二朱熹說:“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材料三南宋思想家陸九淵說:“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謂萬物皆備于我,昔之圣賢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請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當時思想領域的一種什么現象?這種局面的出現產生了什么影響?(2)材料二體現了朱熹的什么思想?(3)材料三反映了陸九淵的什么思想?其性質是什么?15.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傳統的重建,并不僅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這里所倡導的是對永恒真理的溫習,而不是對過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使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摘編自(德)雅斯貝斯《大哲學家》材料二《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傳》材料三讀圖。(1)依據材料一,說明孔子對古代傳統重建的內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2)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觀點?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張?此后儒學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3)到宋代,儒學發展成為________,對這一發展起了突出作用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陸九淵。(4)從材料三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第一單元第4課課時練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唐宋時期,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潮流彌漫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該圖反映了這一特征。B、C兩項不是實質;畫面主體是佛教的釋迦牟尼,D項與此不符。2.【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朱子高于孔子”應是指朱熹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儒家學說,建立了龐大而嚴密的理學體系。D項朱熹的學說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也不科學。A、C兩項明顯與史實不符。3.【答案】D【解析】“節”“讓”“信”“仁”“禮”“恕”等體現了理學的三綱五常等思想。4.【答案】D【解析】石頭希遷的回答體現了心學的觀點,四個選項中,只有王陽明是心學的代表人物。5.【答案】B【解析】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意在強調通過對一物的探究,獲得一物的道理、知識,明顯帶有科學性,故選B項。A、C、D三項均在強調倫理道德,可排除。6.【答案】B【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意即每個人在成為圣人的過程中,只需向內心、本體尋找力量即可,無需外求,從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錯誤的。即“求理”的途徑是“內心自省”,故選B項。其它三項均與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7.【答案】B【解析】講正氣體現了理學注重氣節的思想內涵,心學不是宋明時期儒學的主流。8.【答案】A【解析】④顯然不符合題意,排除含④選項即可。9.【答案】B【解析】理學集大成的思想家朱熹,把維護專制統治和綱常名分的觀念抽象化為天地萬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學體系,從哲學的高度論證專制統治和等級秩序的合理性。個人修養要以敬畏天理為準則,才能達到圣賢之道。當人的私欲與準則發生沖突時,就要“存天理,滅人欲”。理學家對婦女“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的極端強調由此而發。本題中吳妙靜此舉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來自于朱熹。10.【答案】C【解析】材料兩句名言反映了理學積極影響,即重視社會責任感。A項反映的是人際關系,B項反映的是研究問題的方式,D項反映的是儒家義理觀,C項強調以國家為重,反映高度社會責任感,故選C。11.【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了唐朝時期儒、道、佛三教的發展歷程。旨在考查學生從題目中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題目中唐高祖、武則天和唐武宗對佛、道兩教態度的變化,并非出于個人好惡,而是維護專制統治的需要,故排除A項;B、D兩項的表述均與題目中武則天的態度不符,故排除;題目中未涉及對儒學的排斥態度,故C項的表述正確。12.【答案】D【解析】慧能的佛偈重視人的主觀性,這與心學吻合。13.【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王陽明主張“致良知”,提出“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婦與圣人同”,A項符合要求。B、C兩項與題意無關。D項是程朱理學“格物致知”的主張。14.【答案】(1)現象:出現了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局面。影響:為宋代理學的產生創造了條件。(2)體現了朱熹在社會倫理道德方面的理學思想,即主張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