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十大國寶青銅器PAGEPAGE4中國十大國寶青銅器
十大國寶青銅名器作為國寶青銅器仿制品的經典之作,由中國歷史博物館限量仿制,全球絕版發行2000套。作為建館(1912年)紀念,第1912號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可見其文物價值非同一般。必將成為各地博物館、大、中學校圖書館、機關、集團辦公大樓、賓館、別墅、寺廟以及其它名人、名地、名宅的最有身份、最有地位、最有象征意義的鎮家之寶;必將成為所有中國古代青銅文化愛好者民追千古的珍藏。中國歷史博物館首次限量絕版發行,突現其文物價值,與民間收藏者共同收藏同一時代、同一模型、不同編號的青銅器系列仿制品,為建館以來第一次,更加明確了民間收藏的合法性和文物價值,并蘊含著巨大的升值潛力。
中國歷史博物館為慶祝中國古老文明跨越兩千年,迎接千年復興,自建館以來,首次將館藏的最著名的十大國家國寶級青銅文物(通稱十大國寶),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十大國寶”傳世珍藏版是博物館建館百年來首次遴選中國青銅器文明史上十件最具有代表意義的精典之作頂級國寶,以其仿制品面世,精選優質青銅采用古老的澆鑄法手工完成,形神直逼原件,其工藝之精湛為國內外文物復仿制品所罕見,代表著當代青銅工藝的最高水準。十大國寶傳世珍藏版全球限量絕版發行2000套,發行2000套后,隨機在國家權威公證機關公證下毀模,其中編號1912號、2008號等特殊編號分別已被國家博物館、北京奧組委、香港博物館等權威館藏單位永久珍藏,0001號亦被嘉德拍賣行收藏并將于2008年進行拍賣。可見其文物價值非同一般。必將成為各地博物館、大、中學校圖書館、機關、集團辦公大樓、賓館、別墅、寺廟以及其它名人、名地、名宅的最有身份、最有地位、最有象征意義的鎮家之寶;必將成為所有中國古代青銅文化愛好者民追千古的珍藏。中國歷史博物館首次限量絕版發行,突現其文物價值,與民間收藏者共同收藏同一時代、同一模型、不同編號的青銅器系列仿制品,為建館以來第一次,更加明確了民間收藏的合法性和文物價值,并蘊含著巨大的升值潛力。
中國的先民在青銅器時代創造了獨步世界的青銅文化,青銅器在中國人的生活和精神體系里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歷來被視為國家和宗族立國、立族的象征。中國歷史博物館選取館藏的國家一級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件頂級青銅名器,首次面向全世界推出限量絕版高仿精品。中國十大國寶分別為:司母戊鼎、鸮尊、四羊方尊、大盂鼎、虢季子白盤、龍虎尊、琱生簋、匽侯盂、銅冰鑒、曾仲游父壺。每套十大國寶中每件青銅器均由專家按原物拓片,按比例古法精鑄,其工藝之精湛是國內外文物復仿品所罕見。每套均具附有中國歷史博物館編號并蓋收藏鑒定證書及相匹配的高質博古架。出土。作器者虢季子白是周宣王時的朝廷大臣。此銅盤內底鑄有110字銘文,記述了這樣一件史實:虢季子白率軍對作戰,斬敵首500個,俘虜50人,戰后在周廟宣榭向周王獻,受到周王宴享,周王賞賜他車馬,弓矢和斧鉞。虢季子白盤是商周時代青銅器中最大的銅盤,是西周著名的重器,銘文通篇用韻,是一篇很好的韻文。
龍虎銅尊:此尊為商代藝術珍品。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縣。龍虎尊的肩部飾以三條婉蜒向前的龍,龍頭突出肩外。腹部紋飾為一個虎頭兩個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頭銜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為界,飾兩夔龍相對組成的獸面。圈足上部有弦紋,并開有十字形鏤孔。龍虎尊紋飾的主題是“虎口銜人”。此尊是商代青銅器中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
琱生簋:琱生簋是周宣王時期的器物,相傳原器早年出土于陜西。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的一件,是張少銘先生所捐。此簋通高二十二點二厘米,口徑二十一點九厘米,以饕餮紋為主要紋飾。器內有銘文十一行,一百零三字記敘了琱生在一次關于田地的獄訟中,為了贏得官司,求得同宗的召伯虎的庇護,得以勝訴的歷史事件。琱生作此簋是為了紀念此事。
匽侯盂:匽侯盂是西周時的器物,出土于遼寧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原器高二十四厘米,上口徑二十四厘米,侈口、深腹、圈足。盂體紋飾精美,通體布滿夔鳳紋(一種具有華冠的獸頭鳥身紋樣)。整個器具造型莊重,顯示了匽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貴。盂為古代盛食器或盛水器。"匽"即"燕"。"燕"是周初分封的諸侯國,匽侯即是燕國的君主。
銅冰鑒:戰國器。原器一九七七年出土于湖北隨縣擂鼓墩一號墓即曾侯乙墓。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其造型和紋飾在繼承商周以來的中原青銅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有很大的創新。銅冰鑒便是曾侯乙墓青銅器中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現了曾侯乙墓青銅器新穎、奇特、精美的特征。銅冰鑒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冰箱,是一個構思精巧,實用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青銅器物,也是迄今發現的部分采用失蠟法鑄造的較早的典范作品。
曾仲籠父壺:曾仲籠父壺為春秋時器,一九六六年出土于湖北京山縣。原器通高六十六厘米,上口長二十三點一厘米,寬十六點三厘米。壺蓋上飾有精美的蓮瓣,為春秋青銅壺典型的造型。蓋內及壺口內壁有銘文十二字,銘文大意為,曾侯的次子籠父用好銅鑄造了此壺。一、司母戊鼎:商朝時期商后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炊食器,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
此鼎器形龐大渾厚,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其腹部鑄有“司(后)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后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現了陶制的鼎。銅鼎則是商周時期最為重要的禮器。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征,《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商紂暴虐,鼎遷于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負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于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型制雄偉,重達八百三十二點八四公斤,高達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建國后,于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余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云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只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鼎腹內壁鑄有銘文“司母戊”。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二、鸮尊:商朝時期商后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盛酒器。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高45.9厘米、重16.7千克。
銅尊最早見于商代,主要形制有圓尊、方尊和異型鳥獸尊等。鳥獸尊種類繁多,有羊尊、牛尊、鸮尊、象尊、豕尊等。鸮尊在婦好墓中同出2件,整體作站立鸮形,雙足與尾構成了3個支撐點,頭后為器口。蓋面鑄站立狀的鳥,造型雄奇,花紋絢麗,是中國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
尊為古代盛酒器。銅尊,最早見于商代。鸮,俗稱貓頭鷹。在古代,鸮是人們喜愛和崇拜的神鳥。鸮的形象是古代藝術品經常采用的原型。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銅器中,都有精美的鸮形。此鸮尊即是商代鳥獸形青銅器中的精品。
鸮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原器為一對兩只,鑄于商代后期。原器通高四十五點九厘米,外形從整體上看,為一昂首挺胸的貓頭鷹。通體飾以紋飾,富麗精細。喙、胸部紋飾為蟬紋;鸮頸兩側為夔紋;翅兩邊各飾以蛇紋;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飛的鸮鳥,整個尊是平面和立體的完美結合。尊口內側有銘文“婦好”二字。
“婦好”應是商王武丁之妻。據殷墟甲骨文記載,婦好是一位能干、有魄力的女子。生前,她曾參與國家大事,主持祭祀,還帶兵證伐過羌、土方等方國,頗具傳奇色彩。三、四羊方尊:商朝時期,(約公元前l4~前11世紀),盛酒器,1938年湖南省寧鄉市出土。上口最大徑44.4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千克。
此器采用了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裝飾手法,將四羊與器身巧妙地結合為一體,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變得十分生動。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圍地區在商代是三苗活動區,在此地發現造型與中原近似的銅尊,表明商文化的影響已遠及長江以南的地區。
商晚期偏早器。原器一九三八年出土于湖南省寧鄉市,是我國現已發現的較大的方尊,高五十八點六厘米。重近三十四點五公斤。此尊造型簡潔優美,采用線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圖象與立體浮雕、器物與動物形狀有機的結合起來。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方尊四角的四只卷角山羊,以腳踏實地的有力形象承擔著尊體的重量,使得這個上邊長(五十二點四厘米)幾乎與器高相等的器具顯得挺拔、剛勁、絲毫沒有頭重腳輕之感。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寧鄉,由于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銅器,其出土青銅器被稱為“寧鄉青銅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寧鄉青銅器群”的代表,也是寧鄉出土最早的青銅器。四、大盂鼎:西周時期西周,炊器,傳陜西省郿縣出土,高1O1.9厘米、口徑77.8厘米、重153.5千克。
鼎內壁銘文19行291字,記載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冊命貴族盂的史實。大意為:康王向盂敘述了周初文、武等先王立國經驗和商王沉湎酒色以致亡國的教訓,告誡盂應效法其祖先,忠心輔佐王室,掌兵戎大事,慎處訟罰,治民保疆土,并賞賜盂酒、命服、車馬及人鬲、庶人、馭等1709個奴隸。盂鑄造的青銅鼎有2件,一大一小,分別稱大、小盂鼎。小盂鼎己失,只留下銘文的拓片;大盂鼎是現存西周重器之一。五、虢季子白盤:西周時期,盛水器。陜西省寶雞市出土,長137.2厘米,寬86.5厘米,重215.3千克。
作器者虢季子白是周宣王時的朝廷大臣。此銅盤內底鑄有110字銘文,記述了這樣一件史實:虢季子白率軍對作戰,斬敵首500個,俘虜50人,戰后在周廟宣榭向周王獻,受到周王宴享,周王賞賜他車馬,弓矢和斧鉞。虢季子白盤是商周時代青銅器中最大的銅盤,是西周著名的重器,銘文通篇用韻,是一篇很好的韻文。六、龍虎銅尊:商朝時期,盛酒器。1959年安徽阜南出土。高50.5厘米,口徑44.9厘米,足徑24厘米。
圓口外侈,折肩細頸大腹,圈足。肩部飾龍首突出肩外的龍象三條,闊嘴有角,蛇形身,尾上卷,其間另有夔龍紋。夔龍頭上有角,張口吐舌,卷唇,卷尾。腹部為三組相同紋飾,虎頭居中,虎身左右展開,虎口銜一人,人像兩側有兩夔龍相對組成的獸面紋。安徽阜南地區當時為淮夷聚居地,從該尊的形制看,明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紋飾又有典型的地方特色。此尊腹里隨外表紋飾凹凸而作相應的凹凸狀,鮮見于其它器物,亦為其特色。
此尊為商代藝術珍品。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縣。器高五十點五厘米,口徑四十四點九厘米,重約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寬折肩、深腹、圈足、體形較高大的盛酒器。龍虎尊的肩部飾以三條婉蜒向前的龍,龍頭突出肩外。腹部紋飾為一個虎頭兩個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頭銜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為界,飾兩夔龍相對組成的獸面。圈足上部有弦紋,并開有十字形鏤孔。
龍虎尊紋飾的主題是“虎口銜人”。關于這一主題,有人認為:在這里,“人”應是那些奴隸,“虎口銜人”反映奴隸社會的殘酷、恐怖。對于這種傳統的解釋,另外一些考古學家則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應該是在表現一鐘巫術主題。青銅器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禮器,這樣的紋飾應是巫師作法的情景紀實。張開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兩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師,巫師在祭祀中通過老虎的幫助而表現出一種能夠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銜人”這一圖案的含義究竟是什么,我們還不能作出精確的解釋,但是當時一定是和某種神話和宗教信仰相聯系的,在祭祀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尊是商代青銅器中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七、琱生簋:西周時期西周,盛食器。高22.2厘米,口徑21.9厘米,足徑18厘米。
這是貴族琱生為其祖先制作的宗廟祭祀時使用的青銅器。器內鑄有104字銘文,記述琱生在一次關于田地的獄訟中,得到本宗族宗主的庇護,達到了多占田地的目的。
簋是古代用以盛食物的器具。銅簋,最早見于商代。西周時,簋和鼎配合使用,成為標志貴族等級的器物。簋多以偶數出現,并有一套完整的使用制度。據文獻記載:天子八簋、諸侯六簋、大夫四簋、士二簋。琱生銅簋內有銘文,文中主要提及的人物便是琱生和召伯虎。所謂“琱生”就是琱氏之甥。琱生與召伯虎同宗,召伯虎是召氏宗子,琱生為支系。
琱生簋是周宣王時期的器物,相傳原器早年出土于陜西,共有兩件,其一今存美國。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的一件,是張少銘先生所捐。此簋通高二十二點二厘米,口徑二十一點九厘米,以饕餮紋為主要紋飾。器內有銘文十一行,一百零三字記敘了琱生在一次關于田地的獄訟中,為了贏得官司,求得同宗的召伯虎的庇護,得以勝訴的歷史事件。琱生作此簋是為了紀念此事。銘文記載的情況是了解西周宗法制度與土地制度的珍貴史料,所以琱生簋不僅是一件精美的青銅藝術品,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八、匽侯盂:西周時期西周,盛食器。遼寧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出土,高24厘米。
匽侯盂內壁有5字銘文,表明這件器物是匽侯制作的用來盛飯食的青銅盂。匽就是“燕”字,燕國是周初分封的諸侯國,北京市房山縣琉璃河有燕國古城址和古墓葬,并出土了不少有“匽侯”銘文的青銅器,證明燕國的政治中心就在北京一帶。這件匽侯盂在遼寧出土,說明西周初年遼寧一帶是在燕國的封地之內。
盂為古代盛食器或盛水器。
"匽"即"燕"。"燕"是周初分封的諸侯國,匽侯即是燕國的君主。北京市房山縣琉璃河發現西周時燕國的古城址和古墓葬,出土了不少刻有"匽侯"銘文的青銅器。由此可見,北京一帶曾經是燕國的政治中心。匽侯銅盂出土于今天的遼寧,說明在西周初年,遼寧一帶也是燕國的屬地。
匽侯盂是西周時的器物,出土于遼寧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原器高二十四厘米,上口徑二十四厘米,侈口、深腹、圈足。盂體紋飾精美,通體布滿夔鳳紋(一種具有華冠的獸頭鳥身紋樣)。整個器具造型莊重,顯示了匽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貴。
九、銅冰鑒:戰國時期曾,冰酒器。1978年湖北省隨縣擂鼓墩1號墓出土,長寬均為76厘米、高63.2厘米。
銅冰鑒整體為方鑒內套方壺的形式,上有鏤孔蓋,蓋身正中有方形孔,正好套住方壺口。方壺有蓋,溜肩,下腹內收,底部有帶穿的方足。方鑒底部與方壺方足穿眼相應部位安有彎形栓鉤,正好插入壺足穿眼,把壺穩定住。其中一只栓鉤還裝有倒鉤。栓鉤插入后,倒鉤即自動倒下卡緊。使壺不能搖動。該鑒腹部和四角有8個龍形耳,龍頭頂承8塊接檐式銅飾,四足作獸形,四周外口沿均飾以鏤雕或浮雕勾連云紋,蟠螭紋,異常精美。當時的酒是米酒,存放時間一長,便發酵過度而變味。該鑒使用時壺內裝酒,在鑒內放入冰塊,可使酒涼,阻止它的發酵變味。該鑒出土時帶有長柄的銅勺,是舀酒的用具。
戰國器。原器一九七七年出土于湖北隨縣擂鼓墩一號墓即曾侯乙墓。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其造型和紋飾在繼承商周以來的中原青銅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有很大的創新。銅冰鑒便是曾侯乙墓青銅器中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現了曾侯乙墓青銅器新穎、奇特、精美的特征。
銅冰鑒的四足是四只動感很強,穩健有力的龍首獸身的怪獸。四個龍頭向外伸張,獸身則以后肢蹬地作匍匐狀。整個獸形看起來好象正在努力向上支撐銅冰鑒的全部重量。鑒身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個龍耳,作拱曲攀伏狀。這些龍的尾部都有小龍纏繞,還有兩朵五瓣的小花點綴其上。
銅冰鑒是一件雙層的器皿,方鑒內套有一方壺。夏季,鑒、壺壁之間裝冰,壺內裝酒,可使酒涼。可以說,銅冰鑒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冰箱,是一個構思精巧,實用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青銅器物,也是迄今發現的部分采用失蠟法鑄造的較早的典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投資學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無機及分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施肥原理與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樂山師范學院《名著導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儀表自動化與過程控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遵義醫科大學《大數據開源架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皖西衛生職業學院《項目策劃與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大氣污染控制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安工程大學《發電廠電氣主系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腰椎骨關節炎診斷和治療
- (正式版)HGT 20593-2024 鋼制化工設備焊接與檢驗工程技術規范
- 寧工院油庫設計與管理專題講座:石油形勢與運輸概況
- 中考數學選擇、填空壓軸題
- MOOC 兒科學-四川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超聲在康復醫學中的應用
- 汽車吊吊裝施工方案及流程
- 國家版圖知識競賽樣題庫(試題及答案)
- 物業服務管理培訓課件
- 2024年山西省華遠國際陸港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10kV供配電系統電氣設備改造 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