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緒論、四診、八綱、辯證、診斷與病案、癥狀鑒別等的基本技能、理論和基本知
識。為適應自學考試的需要,書中特設置了指導自學的專門欄目,如目的要求、主要內容、辨證的
思維與分析、歌訣、病案舉例、常用名詞術語、文獻摘錄注釋、復習思考題等。因此,本書不僅可
供參加高等教育中醫專業自學考試的考生使用,亦可作為高等中醫院校和在職中醫的參考用書。
木書特邀請長春、天津、南京中醫學院診斷教研室的程紹恩教授、張洪義、徐士清主任精心審
定。對此,謹致以衷心感謝。
限于編者水平,書中如有不當之處,誠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一九八六年五月于沈陽
第一章緒論
目的要的
1、熟悉《中醫診斷學》的范圍與原則。
2、了解《中醫診斷學》發展簡史。
3、熟悉《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和學習方法。
主要內容
1、《中醫診斷學》的范圍與原則。
2、《中醫診斷學》發展簡史。
3、《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
4、學習《中醫診斷學》的要求和方法。
一、中醫診斷學發展簡史
祖國醫學有關診斷學的資料?,可見于中醫的經典著作和歷代各家著述中。
《黃帝內經》約成書于公元前三世紀,是我國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不僅在診斷學的方
法上奠定了望、聞、問、切四診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提出診斷疾病必須結合致病的內、外因素加以
全面綜合考慮。
公元前二世紀,西漢名醫淳于意創“診籍”,開始記錄病人的姓名、居址、癥狀等作為復診的
參考。
《傷寒雜病論》為東漢偉大醫家張仲景所著,創造性地提出了六經辨證和內傷雜病診斷的客觀
指標。與此同時,《中藏經》記載了華佗診病的學術經驗。
《脈經》為西晉?王叔和所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不僅深入地闡明了脈理,把脈象
歸納為二十四種,并把相似脈象進行了比較。后世論脈者、都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并對世界醫學
也產生廣泛地影響。
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對傳染病基本上能從發病特點和臨床癥狀上作出診斷。
《諸病源候論》為隋?巢元方等撰,是我國第一部論述病源與證候診斷的專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為唐代孫思邈所著。對診斷原理與診斷方法已有了深入的認識。診
候上注重掌握病源與病機的演變,其診法后人多推崇之。
宋、金、元時期,診斷學的發展,與日俱增。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詳于內因、外因、
不內外內,三因辯證。是病因辯證比較完備的著作。
金元之世,出現了??些中醫診斷學方面的專論專著。滑壽的《診家摳要》專載診法,并對三歲
以內小兒診察指紋,又有新的進展。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論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脈象”。
金元時期,以四大醫家著稱的劉河間、李東恒、朱丹溪及張從正,在病機、辨脈強調四診合參,
望診從外知內及癥狀鑒別等方面各有不同發揮,進一步豐富了中醫診斷學的內容。
明、清時期,對四診和辨證的研究更有新的進展。明?李時珍所撰《瀕湖脈學》、清?周學霆的
《三指禪》不僅專門侈談脈學理論,還擁以臨證經驗相互映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最切合臨床實
用。其舌診專著中,曹炳章的《彩圖辨舌指南》圖文并茂,是研究舌診的較好資料。對于四診的綜
合研究,亦有不少專著。張景岳《景岳全書?傳忠錄》,吳謙《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部是論述
四診,簡明扼要。明、清醫家襲承前人經驗,診病辨證更為深入。《景岳全書?傳忠錄》以陰陽為二
綱,表里寒熱虛實為六變。喻嘉言《寓意草》提倡先議病,后用藥。喻氏的議病格式,是當時中醫
學較完整的病歷書寫格式。
明、清時期,對于傷寒、溫病的診斷與辯證,研究甚為深入。清?柯琴所撰《傷寒來蘇集》以
證為主,將《傷寒論》原文歸納類聚于以闡注。王安道的《醫經溯泗集》對傷寒、溫病作了原則上
的區分。濕病的辨證,清?葉天土《外感溫熱篇》創衛氣營血辨證方法,吳鞠通在此基礎上于《溫
病條辨》中又創三焦辨證法則。
建國以來,《中醫診斷學》受到了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者的普遍重視,特別是運用現代的科學
技術與方法,在四診客觀化,辨證學原理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進展。
二、中醫診斷學的范圍與原則
中醫診斷學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研究診察疾病,辨別證候的學科。它是從基本理論課到
臨床學科的橋梁,是學習臨床各科的基礎。
中醫診斷學的范圍,包括四診的理論和技能、辨證的原則和方法以及病案書寫的一般知識。
以四診為手段,收集反映疾病客觀實際的臨床資料,進而運用八綱、臟腑辨證等原則進行分析、
歸納、判斷;從而抓住疾病的本質和主要矛盾,作出正確的診斷,為臨床防治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據。
這些都是中醫診斷學研究的主要范圍;
中醫診斷學的基本原則是:
1、審察內外:從人體是一個整體、人與天地相應這些觀點出發,在認識疾病的時候,便不能
只見到員部或只注意個體。這種觀點,在診斷學中成為“審察內外”的原則。
人是個有機的整體,內在臟腑與外在體表、四肢、五官是統一的,而整個機體與外界環境也
是統?的。
人體以臟腑為中心,以經絡通連內外。身體一旦發生疾病,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全身病
變也可以反映在機體的某一個局部;外部有病,可以內傳入里,內臟有病也可以顯現于外;精神情
志的變化,可以影響內腑功能失調;內臟有病也可導致精神活動出現異常。由此可見,人體每一病
癥的產生,無不體現整體的失調。因此既要診察局部,更要診察整體。
同時,人與外界環境息息相關,當外界環境起急劇變化或人體機能對外界不能適應經絡臟腑功
能就會失調而發生疾病。要正確診斷疾病就必須審察患者所處的外界環境。
總之,診察疾病時,要把疾病看成是病人整體的反映,既觀其外,又察其內;同時把病人與
自然環境結合起來審察。內外結合,綜合考慮,是中醫診斷學的一個基本原則。
2、辨證求因:辨證求因,“因”字的涵義是廣泛的,除了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通常的致病
原因以外,還包括了疾病過程中產生的某些癥結,而為辨證論治作為主要依據的因素在內。比如氣
郁、瘀血、痰飲、蟲積之類,在辨證方面,也常規為導致當前證候的主要原因,而作為治療的重要
依據。
辨證求因,是根據病人臨床表現的具體證候,加以分析、綜合,確定病因、病位、病程發展、
病理等,從而求得疾病的本質和癥結所在,作出正確的診斷,為臨床治療提供確切的依據。只有辨
證求因,在治療上方可以達到審因論治的較高境界。
通過“辨證”來了解病情,求得“病因”也是中醫診斷學的基木原則。
3、四診合參,四診,就是望、聞、問、切,是中醫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它是從不同角度來
檢查病情和收集臨床資料的,各有其獨特的意義,不能相互取代。
四診在臨床上的密切配合運用,稱四診合參。它是中醫的學術特點整體現念在診斷學方面的體
現。臨床上絕不可偏重,不可單憑一、二種診察方法所獲得的片面材料作診斷的依據,必須四診合
參,才能全面而系統地了解病情,為正確診斷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
由此可見,癥狀是辨證的基礎,四診合參是正確地進行辨證施治的前提和條件。
三、《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
《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四診、八綱、辨證及病案書寫。
四診:望、聞、問、切,是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八綱,八綱,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四診所獲得的一切資料,須用八綱加以歸納分析。
寒熱是分辨疾病的屬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的病位與病勢的深淺;虛實是辨別邪正的盛衰;陰陽是區
分疾病類別的總綱。
辨證:辨證包括病因、氣血津液、臟腑、經絡、六經、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各種辨證方法既
各有其特點和適應范圍,又有相互聯系,而且都是以八綱為總綱領的。
病案:病案是臨床的寫實、科研的重要資料。
四、學習的要求和方法
中醫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理論性、科學性很強的學科。要學習好中醫診斷學,必須以唯物主
義為指導思想,熟練地掌握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及歷代名醫的某些診斷學原著,并且一定要注意理論
和實踐的緊密結合,書寫病歷時,要實事求是,更要注意思維方法、思維形式的鍛煉和修養。
復習思考題
1、中醫診斷學的范圍、主要內容是什么?
2、試述中醫診斷學的三大原則。
3、在中醫診斷學發展情夫中有那些主要代表著作?
第二章四診
目的要的
1、了解四診的概念及“四診合參”的重要意義。
2、掌握四診的基本內容及臨床意義。
主要內容
1、四診,即望、聞、問、切四種臨床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2、望診內容可概括為觀察人體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態。
3、聞診包括聽聲音、嗅氣味兩個方面。聽聲音主要是根據生理性聲音的異常改變和病理性聲
音等的音質、音量特點測知病情。
嗅氣味包括病體孔竅和分汾物、排泄物所散發出的氣味。
4、問診包括詢問病人或陪診者,以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過程、現在癥狀和其他與疾
病有關的一切內容。
5、切診包括脈診與按診兩部分,如脈搏形態、形成機理及臨床意義;按壓肌膚、手足、胸腹、
俞穴的意義。
6、通過四診所得到的臨床表現及意義是本章重點。
第一節、望診
目的要的
1、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特征及其臨床意義。
2、掌握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其臨床意義。
3、熟悉望形體、姿態、頭面、五官、頸、皮膚等的基本內容。
4、掌握舌質變化、舌苔形成的基本理論;正常舌象和異常舌象的識別;常見異常舌象的臨床
意義。
5、熟悉望排泄物和望分泌物,望小兒食指絡脈的基本內容。
主要內容
1、望診的概念,望診是醫生運用視覺,對病人的全身和局部及分汾物、排泄物進行有目的地
觀察,以了解疾病的一種診察方法。
2、望診包括望神、色、形、態四個方面,分總體和分部望診兩部分。
神的不同臨床表現及意義。
常色、病色的臨床表現及意義。
肢體的形態、頭項、五官九竅、皮膚、脈絡、各種分泌物、排泄物的臨床表現及意義。
舌診方法,舌的生理、病理改變及意義。
3、望診的注意事項:要在溫暖適宜的環境,間接日光下進行。醫生要有細微而敏捷的觀察力,
按整體到局部順序望診。
一、望神
(一)望神的內容:
1、面色、表情變化。
2、意識狀態,清楚、意識模糊、澹妄、昏睡、昏迷。
3、形體動作:反應是否靈敏準確,行動是否健穩協調。
4、呼吸狀態。
5、眼神。
(二)神的臨床表現及意義:
1、得神(有神):
[臨床表現]兩目精彩,鑒識精明,神清色榮,體態自如,反應靈敏,動作靈活,呼吸平穩,語
言清晰,肌肉不削。
[臨床意義]表示精氣充盛,臟腑未衰,正氣未傷,病情輕淺,預后良好。
2、失神(無神):
[臨床表現]目光晦喑,瞳仁呆滯,精神萎靡,反應遲鈍,動作失靈,呼吸異常,形體瘦削,甚
至出現不同的意識障礙,神昏澹語,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或卒倒目合口開,遺尿等。
輕度失神又稱少神,表現精神不振,嗜臥懶言,身疲乏力,動作遲緩。
[臨床意義]精神衰竭,正氣已傷,病情嚴重,預后不良。
3、假神:
[臨床表現]久病重病原已失神,突然轉為“有神”,面目光彩,言語清亮不休,精神旺盛,思見
親人,兩額泛加如妝,食欲旺盛。
[臨床意義]精氣衰竭已極,陰不斂陽,虛陽浮越,病情危篤。
4、神志異常:
[臨床表現]包括煩躁不安,神昏詒語以及癲、狂、癇等不同異常表現。
煩躁:胸中熱郁不寧為煩;手足擾動不寧為燥。
癲病:精神癡呆,表情淡漠,抑郁寡言,喃喃自語,哭笑無常。
狂病:狂躁不寧,妄自尊大,打人毀物,不避親疏,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癰病,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一如常人。
[臨床意義]神昏澹妄,多為實熱內擾心神。
煩躁,可見于邪熱客于心肺,或陰虛火旺,內擾心腎。
癲病,因痰氣凝結,阻蔽心神所致。
狂病,多由氣郁化火,痰火擾心。
癇病,屬痰迷心竅,肝風內動。
二、望色
以面部色診為主
(一)面部與臟腑相關部位
1、《靈摳?五色篇》分法:
面部分部名稱:
鼻——明堂;眉間——闕
額——庭(顏):
頰側——藩;耳門——蔽(見圖1)?
面部分屬臟腑名稱:
庭——面首;闕上——咽喉;闕中(印堂)
——肺;闕下(下極,山根)—心;
下極之下(年壽)——肝:肝部左右
——膽;肝下(準頭)——脾;
方上(脾兩旁)——胃;中央(頰下)一
大腸;挾大腸——腎;明堂(鼻端)以上——
小腸;
明堂以下——膀胱子處(見圖2)。
2、《責問?刺熱篇》分法:左頰
——肝;右頰——肺;額—心,頸一
鼻---脾。
(二)面部色診原理
1、面色是臟腑氣血之外華:《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
上于面而走空(孔)竅。”所以,不僅心之華于面,其他臟腑之精氣也通過經脈面上榮于面。
2、五臟應五色:青—肝;赤——心;黃——脾;白——肺;黑——腎。
3、色隨氣華:氣屬陽,色屬陰,氣為生機,色為血色才能彰然予皮膚之表,所以,凡五色具
有光明潤澤,為氣至;氣不至,不論何色,都為病重。
4、望色可以察神:五色光澤為有神氣,神旺色旺,神衰色衰。
(三)望色十法:
十法:浮沉、清濁、微甚、散搏、澤天。
十法具有辨表里、陰陽、虛實、久近、成敗的臨床意義。
(四)望色的內容:
1、望色調,即青、赤、黃、白、黑五色診。
2、望光澤,即明亮度變化,如晦暗、潤澤等。
(五)色的臨床表現及意義
望五色變化可知邪之所在,察色澤明暗可知臟腑氣血盛衰。
1、常色
[臨床表現]有神氣,即光明潤澤,有胃氣,即隱約微黃,含蓄不露。
病色由于時間、氣候、環境及其遺傳等因素,又有主色與客色之分。
主色:面色和膚色一生不變。
即隱約微黃,含蓄不露.
又有主色與客色之分。
窖色。面色和膚色隨自然界的時間、環境等相應改變。
[臨床意義]常色無論主色、客色都是生理現象。
2、病色
患病期間,除常色之外一切面部色澤變化,均屬病色。
[臨床表現]病色有善惡和五色之分:
善色:五色光明潤澤為善色。
惡色,五色晦暗枯槁為惡色。
五色,即青、赤、黃、白、黑。
[臨床意義]病色顯露既可反映贓腑病變,也可推斷病證性質。
善色:說明雖病而臟腑精氣未衰,胃氣尚榮于面,為“氣至”之征,
惡色,說明臟腑或有敗壞,或胃氣已竭,不能榮潤,為“氣不至”之征,預后多不良。
善惡轉化:色由善轉惡,是病情加重,色由惡轉善,是病有向愈之機。
病色交錯:病色交錯是以五行生克為理論基礎的。若某臟病相應見其臟色,為正病正色,屬病
色相應,見于疾病的正常發展規律中。若某臟病反見他色,病與色不相應,稱病色交錯。根據病色
交錯的相生、相克變化可判斷病之順逆吉兇。
以肝病為例,說明病色相應,病色交錯(相生、相克)規律如下:
病色相應:肝病,見青色,屬病之常變。
病色相生:肝病,見黑色,為色生病(水生木);肝病,見赤色,為病生色(木生火)。
病色相生
色生病,吉中大順
為吉、順征。
病生色,吉中小逆
病色相克:肝病,見黃色,為病克色(木克土);肝病,見白色,為色克病(金克木)。
病色相克
病克色,兇中順
為兇、逆征。
色克病,兇中逆
表1病色交錯規律
臟
交
病
色病
色
五
正
正錯
病
色生
生
病克
色
色
克病
病
色
白
青
金
赤
火
黃
木
黑
水
肝z\?Xz\/\
ll(Ill|1
\zX/\z±⑥)\7
黑
水
赤
土
黃
青
木
火
心
/XzXzX白/X
((JlI|J
X7\Z\7\/
杓
青
木
黃
金
白
赤
火
土
脾
/zXz\熟z\
|(I(l
7\7
\x/\杓
赤
火
白
水
黃
土
黑
金
肺
7Xz\zXzX
1I(I
,/x7v/妁c7
土
黑
木
黃
白
金
青
水
腎
w舸(
/zzX/\
!<(J|!
\\xZ\7
五色主病:
青色,主寒證、痛證、瘀血和驚風。
赤色,主熱證、赤甚屬實熱,微赤屬虛熱。
黃色,主虛證、濕證。
白色,主虛證、寒證、脫血、奪氣。
黑色,主腎虛、寒證、痛證、水飲和瘀血。
三、望形態
(一)望形態的內容
望形體:形體強弱、胖瘦、肢體、體型。
望姿態:觀察動靜姿態變化。
(二)形態的臨床表現及意義
1、形體
[臨床表現]可有強壯、瘦弱、肥胖、雞胸、龜背、羅圈腿、體型瘦長、矮胖、適中等。
[臨床意義]身體強壯:為內臟堅實,氣血旺盛,雖病預后良好。
形體衰弱:為氣血不足,體弱多病,預后較差。
形體肥胖:胖而能食,為形盛有余;肥而食少,是形盛氣虛,多屬脾虛有痰,多發中風。形瘦
多食,屬胃熱,食少為中氣虛弱,瘦而肉削若骨,此為津液枯涸,臟腑精氣衰竭,無神之惡候。瘦
人陰虛血少,多勞嗽。
畸形:多屬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損,或后天脾胃虛弱。
體型瘦長,陰虛陽盛,屬臟陽人;矮胖,陽虛陰盛,屬陰臟人;體型適中,氣血調勻,屬陰陽
和平之人。
2、姿態
[臨床表現]有動態和靜態不同表現,
⑴動態
運動障礙,顫動,抽搐,戰栗,手足痿弱,關節活動因難,偏癱或口眼歪斜。
運動障礙體神志異常:撮空理線或循衣摸床,卒然昏倒,或伴有肢體運動隨礙。
特殊姿態,行動前傾,以手護腹;行動彎腰曲背以手護腰;行進間突然以手護心胸不敢行動,
蹙額捧頭。
(2)靜態
坐位:喜伏、喜仰、不得臥、坐而欲起不安、但臥不得坐。
臥位:向外喜仰面伸足,向內喜蜷臥不動。
[臨床意義]
(1)動態
運動障礙:
顫動,以頭、胎、面、唇、指(趾)、手、足等部位多見,證主外感熱病發痙先兆,或內傷氣血
不足,園津虧損等內風證。
抽搐,多見于因熱極、溫病熱入營血及小兒驚風等肝風內動證。
戰栗,見于瘧疾或戰汗將發。
手足痿弱,屬痿證。
關節活動因難,因疼痛而致屬痹證。
偏癱、U服歪斜,屬中風證。
運動障礙伴神志異常:
無意識動作,如撮空理線,循衣摸床,病屬失神危證。
突然昏倒,如伴肢體運動障礙、面癱,屬中風證,若無上癥,可見于闕證,夏季中暑證。
特殊姿態,手扶護部位多見局部不適疼痛癥。
⑵靜態
坐位:
喜伏而坐,屬肺氣虛。
坐而喜仰,為氣逆肺實證。
坐而不得臥,見于肺脹咳哨、水飲內停胸腹。
坐臥不寧,屬煩躁證,水飲內停,腹脹疼痛。
臥位:
喜臥,屬氣血虛損證。向外不安為陽熱證;向內蜷臥不欲轉側,為陰寒證。
四、望頭頸五官九竅
(一)望頭頸五官九竅的內容
1、望頭面頸項與頭發:包括形態、色澤等變化。
2、望目:色澤、形態和眼神。
3、望耳:色澤、形態和耳內分泌物。
4、望鼻:色澤、形態。
5、望口唇、齒和齒齦、咽喉:觀察這些部位的色澤、形態以及其他異常改變。
(二)頭頸五官九竅的臨床表現及意義
1、頭面
[臨床表現]頭形過大或過小,囪門下陷、高突或遲閉,頭搖不能自主,面腫,腮腫,口眼歪斜。
[臨床意義]頭部大小畸形,見于小兒先天不足或大腦積水癥。
囪門變化亦為小兒病證:下陷見于先天不足或后天虛損不足;高突見于實熱證;小囪門遲閉見
于佝僂病。
頭搖不能自主,無論成人或小兒均屬風病。
面腫,可見于水腫病,抱頭火丹,大頭瘟等病。
腮腫,見于養腮、發頤。
口眼歪斜,屬風邪中絡成風痰痹陽陽明經脈。
2、頸項
[臨床表現]頸前頜下生長瘦瘤,頸側頜下生長瘵病,頸項強直或軟弱無力,頸動脈動甚。
[臨床意義]瘦瘤病,多由肝郁氣結痰凝所致。
嫖瘍病,可由痰核凝結或風火時毒致氣血壅滯引起。
項強,屬邪熱上攻實證,頸軟屬腎氣不足。
頸動脈動甚,多見水腫病。
3、頭發
[臨床表現]發黑濃密潤澤,發黃稀疏干枯或脫發,發疏易落,小兒發結如穗。
[臨床意義]發黑濃密潤澤,為腎精氣充盛表現。
頭發疏落,為精血不足,若大片脫落(斑禿),屬血虛受風,青壯年發疏易落多屬腎虛或血熱證,
小兒發結如穗為小兒疳積之征。
4、望目
[臨床表現]主要觀察眼神、目色和目的形態變化。
目的臟腑相應部位:
內皆、外皆的血絡屬心,稱為“血輪”;黑珠屬肝,稱為“風輪”,白珠屬肺,稱為“氣輪”,
瞳仁屬腎稱為“水輪”,眼胞屬脾,稱為“肉輪”(見圖3)。
眼神:眼睛有神,黑白睛分明,精彩內含,神光充沛,雖有哆有淚,但視物清晰。
目色:有白睛和金目色診。白睛有五色青、赤、黃、白、黑變化,全目色診除有赤、黃、白等
改變外,尚有目睛和眼胞光澤不同表現。
目的形態:目形主要是目窠腫、陷,睛球突出,或生云翳、裔肉,目態主要是眼球動態異常,
或瞳仁改變。
[臨床意義]望目可診察相應臟腑病變,所謂“五輪”學說,即內、外皆的血絡屬心,稱“血輪”;
黑珠屬肝,稱為“風輪”;瞳仁屬腎稱為“水輪”;眼胞屬脾,稱為“肉輪”。
目光有神,雖病易治。
目光少神、無神,屬病重。
白睛色診意義即五色診五臟病證。
全目色診,紅赤腫脹甚濕爛,視所病部位診相應臟腑。光澤變化,清澈屬寒,暗濁屬熱,淡白
血虛;鮮明胞腫為痰飲,暗晦屬腎虛。
目窠腫,見于水腫病初起,脾虛或脾熱,老人腎虛。
目窠內陷,是臟腑精氣衰竭,病危之征。
眼球突出,見于肺脹、痿瘤病。
眼生翳膜,屬外障眼病。內障眼僅有視力障礙,外觀多為正常,或僅瞳仁變色變形。
服生禽肉,多由心肺風熱、脾胃濕熱、腎陰不足,心火上攻所致。
眼生針眼、眼丹,山風熱相搏或脾胃蘊熱上攻于目所致。
目態變化:目視物不正,屬肝風,或病危之征;睡中露睛,為脾虛,限臉下垂,屬脾腎氣虛,
開目喜明,為陽證,閉目喜暗,屬陰證;目赤流淚,屬外感風熱。
瞳仁擴大,為病危征兆,瞳仁縮小屬肝膽火熾或肝腎勞損、中毒等病證。
5、望耳
[臨床表現]主要有耳殼色澤、形態及分泌物的變化。
色澤變化:潤澤、干枯;色有白、黑、紅等。
形態變化:厚大、薄小;耳腫、瘦削,甲錯、耳內生出小肉等。
耳道分泌物:叮聆液、膿汁。
[臨床意義]耳的病變一般與肝膽腎三臟病理關系密切。
色紅潤,形厚而大,屬腎氣充盛。
色瘦薄干枯為腎陰不足。
色白,屬寒證;甚者腎氣已敗。
色黑,主痛、主腎水不足。
色紅而腫,少陽相火上攻所致。
耳輪甲錯,見于血瘀、腸癰病。
耳內生小肉(耳痔、耳革、耳挺),均因肝、腎、胃火熱熾盛,郁結而成。
耳內分泌町耳寧,屬正常。
耳內流膿,為膿耳(聘耳、纏耳、耳風毒、耳疳、震耳),皆由足少陰、手少陽二經風熱上壅,
肝膽濕熱,腎虛相火上攻所致。
6、望鼻
[臨床表現]主要觀察鼻的色澤、形態變化。
色澤變化:鼻色明潤、枯槁,色有五色不同表現。
形態變化:鼻外形可見紅腫、生瘡,鼻柱潰陷或崩塌,鼻翼扇動。鼻腔內可有癟肉,窒塞等癥。
[臨床意義]鼻的望診多反映肺、碑、胃等臟腑病證。
五色主病,青主腹瘤;黃主濕熱;白主亡血;赤屬脾肺蘊熱,黑主水氣為病。
鼻色明潤,雖病亦輕。其色黑枯,主脾火津涸惡候。鼻孔干燥,主熱證。冷滑色黑,主陰毒冷
極。
鼻紅腫、生粉刺,屬火熱內盛。
鼻潰,多見于梅毒。
鼻柱崩塌,主麻風危候。
鼻生癟肉,多由風濕或肺熱所致。
鼻塞,多由陽明熱盛或風寒凝滯氣道。
7、望口唇
[臨床表現]以形、色、潤燥變化為主。
唇色:干裂,流膿水,流涎,口開不閉,口禁不開,唇翻,小兒撮口。
[臨床意義]脾胃病證可反映于唇。
五色主病:唇色淡白,主血虛;淡紅,主虛寒;深紅,主實熱證,色如櫻桃紅是煤氣中毒;青
黑,主寒極、血瘀、內熱,重癥屬腎絕危候。
唇裂,主津虧;糜爛流膿水,可見于心脾郁熱,內熱熏蒸,虛火內生或胃熱上熏等原因;口角
流涎,脾濕或胃熱,多見于小兒:口開不合主脾,肺氣絕;口禁不開,主風證和噤口痢;唇翻為脾
絕;小兒撮口主臍風病。
8、望齒、齦
[臨床表現]主要有潤枯、色澤、形態變化。
齒:其色可有潔白潤澤、黃而干燥、光燥如石、燥如枯骨。齒形態改變,可見有咬牙、嚙齒、
松動稀疏、腐洞。
齦:其色淡白、齒際有藍跡、出血、生長禽肉、腐爛。
[臨床意義]望齒對腎、胃、大腸有一定診斷意義,特別是對溫病更有重要意義。
牙齒潔白潤澤,表示腎氣充足,津液末傷;黃而干燥是溫病極期熱盛津虧征象;光燥如石,主
陽明熱盛;齒如枯骨主腎陰枯涸。
咬牙主胃熱、痙病;牙關不開見于風痰阻閉或熱極動風、睡中命齒,多屬食積內熱。
牙齒松動,多屬腎陰不足。牙床糜爛為牙疳病。牙齒腐洞,為踽齒病。
9、望咽喉
[臨床表現]紅腫、潰爛是其臨床常見癥狀。
[臨床意義]對肺、胃、腎診斷意義較大。
紅腫疼痛,甚則潰爛膿點,屬乳蛾病。
嫩紅微腫,屬腎陰虛之征。
生長偽膜,拭去不復生者,為胃熱;剝離出血者,見于白喉。
潰爛成膿,多屬實證。
10、望下竅
[臨床表現]下竅指前、后二陰部位。
前陰:一般多見腫脹癢痛,陰縮、陰挺及瘡瘍等癥。
后陰:痔漏、脫肛等為多見。
[臨床意義]前陰癥多屬肝、膽、腎、膀胱及少陽、陽明、三陰經病。后陰癥一般屬肺、脾胃病。
此外任、督二脈病證與二陰均有關。
陰腫:多因水濕腫脹所致,?般腫而不痛,痛者因血分勞傷。陰囊腫大,屬疝病,多因肝郁、
寒、濕、熱邪下侵,或氣虛所致。
陰縮:見于寒凝,熱盛傷津證。
陰挺:屬脾虛氣陷證。
前陰生瘡:見于梅毒或房事不潔引起。
后朗肛裂、痔瘡:多由大腸熱結,或濕熱風燥發病。
脫肛:一般見于小兒、老人,多由中氣不足、久泄久痢病證引起。
五、望皮膚
(一)望皮膚內容
主要觀察皮膚色澤和形態改變
(二)皮膚臨床表現及意義
1、色澤
[臨床表現]以赤、黃、黑之色為多見,其色明潤或晦暗。
[臨床意義]皮膚色赤如涂丹,屬“丹毒”病。
皮色發黃:是黃疸病。其色鮮明如橘者,為陽黃證;其色晦暗如煙熏者,屬陰黃證;其色黃較
黑,為黃疸病中“黑疸”病。
2、潤枯
[臨床表現]皮膚潤澤,枯槁甚毛脫,肌膚甲錯,或狀如蛇皮。
[臨床意義]皮膚潤澤,為太陰氣盛:枯槁屬太陰氣衰,肺絕則毛折脫落;皮膚甲錯、內有干血,
或內癰證;蛇皮或潰爛,屬病風皮病。
3、腫脹
[臨床表現]頭面、胸腹、腰背、四肢浮腫者日腫;僅腹部膨脹鼓起者日脹(鼓脹)。
[臨床意義]腫或因氣滯(氣腫),或由水潰(水腫):脹因復雜,氣、血、痰、食、蟲皆可引起。
4、痘瘡
[臨床表現]有天花、水痘兩種。
[臨床意義]天花早已絕跡。水痘為外感時邪,脾肺二經發病,多見于兒童。
5、斑疹
[臨床表現]斑色紅,點大成片,平攤皮膚之下,摸不棘手;疹形如粟,色紅高突皮膚,摸之礙
手,有麻疹、風疹、隱疹等不同表現。
[臨床意義]斑為溫病邪入營、血,熱郁肺胃所致。
麻疹,是外感溫熱疹毒的?種傳染病;風疹由感受風熱時邪引起;隱疹由營血不足復感風邪中
絡。
斑、疹臨床需辯順與逆以區別病證之善惡。
6、白與水皰
[臨床表現]白,表現高出皮膚的細小丘泡疹;水皰則泛指大小不一的一類皰疹。臨床常見白、
徘子、熱氣瘡、纏腰火丹、濕疹等。
[臨床意義]白,多由濕郁,汗出不徹所致。須辯“晶”和“枯”,以定證之順逆。
琲子:見于肥胖小兒,夏季濕熱郁蒸所致。
熱氣瘡:多由風熱毒邪阻于肺、胃二經,濕熱交蒸皮膚而發。
纏腰火丹:肝火旺動,濕熱熏蒸而發。
濕疹:因風、濕、熱久留皮膚,或久病血虛生風化操,皮膚失養所致。
7、癰、疽、疔、舟
[臨床表現]均員外科瘡瘍病證。
癰:具有紅、腫、熱、痛四個特點。
疽:漫腫無頭,皮色不變,不熱少痛。
疔:初起如粟,根腳堅硬而深,麻木發癢,頂白而痛。
舟:癢起淺表,形小而圓,紅腫熱痛不甚,易化膿而愈。
[臨床意義]癰證多由濕熱火毒內蘊所致;疽證,多由氣血不足,寒痰凝滯,或五臟風毒熾熱引
起;疔,因火熱毒邪流竄經脈發病;拜,多由暑濕阻遏肌膚,或濕熱蘊積臟腑,氣血壅滯肌膚而發。
六、望絡脈
(一)望絡脈內容
望小兒食指絡脈,魚際絡脈和指甲形色改變。
(二)脈脈臨床表現及意義
1、小兒食指絡脈
小兒指紋部位系指食指內例脈絡分風、氣、命三關。
風關,食指第--節;氣關,食指第二節;命關,食指第三節(見圖4)。
[臨床表現]主要觀察指紋形態(包括動態)和色澤改變。
正常指紋,淺紅,紅黃相兼,隱顯于風關之內,斜形、單枝、粗細適中。隨氣候、年齡而變化。
色澤改變有淡、紅、紫、青、黑等。
形態有浮、沉、長、短及粗細走行多種變化。
[臨床意義]小兒指紋對三周歲以內小兒臨床診斷意義較大,可代替成人診寸口脈。
長短辨輕重:指紋長短與病情重輕成相應關系。由風關直達指端叫“透關射甲”,主病危。
浮沉分表里:指紋浮現,主病在表;深陷主里證。
色澤深淺定虛實:色深多實,色淺多虛。紫紅主內熱;鮮紅屬外感;色青主風、主痛;紫黑為
邪氣閉阻危候。
形態辨虛實寒熱:增粗多屬實熱,變細為虛寒;單枝、斜形,病證較輕,彎曲、環形、多枝主
病重、實證。
2、魚際絡脈
[臨床表現]主要觀察其色變化。可見有赤、青、黑三色表現.
[臨床意義]與診寸□脈意義相同,主要用以候胃氣。
赤色主熱;青色主痛,主寒,主氣虛;色黑為久痹。
3、指甲
[臨床表現]正常指甲紅潤含蓄,堅韌光澤而呈弧形,血運順暢。其病變可表現為五色異常和形
態改變。
[臨床意義]色深紅,熱在氣分;色黃為黃疽病;淡白主血虛、氣虛;蒼白主虛寒;紫黑是血瘀;
色青屬寒證。
按壓指甲,血行緩慢者,為血瘀氣滯,或血虛不足;指甲反凹不平(反甲),主肝血不足;爪甲
干枯,為痹病骨痛:色蒼而枯,是肝熱。
七、望排泄物與分泌物
(一)望排泄物與分泌物內容
1、排泄物:系指人體排出體外的代謝廢物。
2、分泌物,系指官竅分泌的液體。
以上統稱排出物,包括嘔吐物、痰、涎、涕、睡、二便、經帶、淚、汗、膿液答。
望排出物,以觀察形、色、質、量為主。
(二)排泄物與分泌物的臨床表現及意義
1、痰涕
[臨床表現]痰涎色有黃、白之分;質有粘稠、稀薄不同;量多、量少,或帶鮮血。
涕主要以黃、清(白)和質稠、薄區分。
[臨床意義]色黃,質稠者屬熱證;色清白、質稀者屬寒證。量少,難咯,屬燥痰,量多,易咯,
屬濕痰;痰中多泡沫,屬風痰;痰中帶鮮血,屬熱傷肺絡;咳吐涎沫,為肺痿證。
2、涎唾
[臨床表現]涎、唾主要視其量之多少,質之厚薄及分泌情況。
[臨床意義]涎的分泌主要反映脾胃病證,唾主要反映腎的病證。
涎多、清稀,屬虛寒;涎粘稠,屬濕熱。
涎不能控制,為脾失統攝、或小兒胃熱蟲積。
多唾,可見于胃寒、腎寒或腎氣不足、濕熱、宿食等病證。
3、嘔吐物
[臨床表現]以形、色、質、量為主要表現,同時參照氣味變化。
質地可有清稀(多無臭)、穢濁(多酸臭)或夾雜不消化食物。
色或清或呈黃綠,若吐血則色鮮紅或紫暗有塊。
[臨床意義]嘔吐物可反映胃氣降濁異常。
質地清稀,屬寒嘔、或中焦停飲證;穢濁者,屬熱證;嘔吐物中雜不化食物,若味酸腐,屬食
積;無味,為氣滯、肝冒不和證。
嘔吐血液,色鮮紅者屬熱證;色紫暗有塊,為瘀血;膿血物,屬胃痛。
嘔吐色黃綠,味苦者為肝膽有濕熱郁蒸。
八、望舌
(一)舌的生理
1、舌質:舌的肌肉組織,為舌質,由血液充養。
2、舌苔:舌表面的白色半透明粘膜,為舌苔,由胃氣上熏生成。
(二)舌與臟腑的關系
1、生理的聯系:舌與五臟六腑均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特別是與心、脾、胃關系尤為密切。
2、舌面的臟腑部位劃分有兩種方法:
(1)以胃經劃分法,舌尖屬上脫,舌中屬中院,舌根屬下院。
(2)以五臟劃分法:舌尖屬心肺,舌邊屬肝膽,舌中屬脾胃,舌左邊屬肝,右邊屬膽,舌根屬腎
(見圖5)。
(三)舌診原理
1、舌可以反映心的功能:心主血,舌質受血潤養;舌調節語聲,而心主神志,“言為心聲”。
2、舌可以反映臟腑氣血變化:除臟腑直接或間接與舌均有聯系之外,心又為五臟六腑之大主,
主宰全身臟腑氣血功能。
3、舌味覺影響脾胃功能: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又腎經脈系于舌,五臟六腑之精
又都藏于腎,故全身之精氣通過脾胃與腎與舌均產生密切關系,因此,望舌可觀察五臟六腑病變。
(四)望舌方法及注意事項
1、光線: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線。
2、姿勢:患者正坐位,張口自然將舌伸出口外。
3、順序:先察舌苔,后看舌質,以舌尖向舌根依次觀察。
4、其他:飲食、季節、時間、年齡、體質及刮舌、揩舌的影響。
(五)舌診的臨床意義
1、判斷正氣盛衰:驗舌可察知日氣存亡。
2、分辨病位深淺:薄苔,主表,病邪輕淺,初病;厚苔,主里,病邪深重;舌質絳,為熱入
營血,病位深在,屬病危重。
3、區別病邪性質:黃苔主熱,白滑苔主寒,腐膩苔為食積痰濁,黃厚膩苔主濕熱。舌偏歪斜
為風邪,舌有瘀斑瘀點屬瘀血。
4、推斷病情進退:舌苔由白轉黃,進而變灰黑,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輕轉重,邪氣由寒
化熱;苔由潤轉燥,為熱漸盛而津漸虧;苔由燥轉潤,主邪退,津復之佳兆。
(六)望舌的主要內容
1、舌質:神、色、形、態。
2、舌苔:苔質、苔色。
(七)正常舌象
淡紅舌,薄白苔。
(八)病理舌象的臨床表現及意義
1、舌質
[臨床表現]有舌神、
(1)舌神:分有神、無神二種。確定神之有無主要根據色、光澤和舌動態三點。
有神舌質其色紅,光澤榮潤,動態富有生氣(即靈活柔軟)。
無神舌質其色晦滯,干枯少津,無生氣(即舌體僵板不靈活)。
(2)舌色:主病舌色分五種,即淡白舌、紅舌、絳舌、紫舌和青舌。
(3)舌形:包括胖瘦、老嫩、脹癟及一些特殊病態形狀。
老嫩,以舌質的質地變化為準。老是舌質紋理粗糙,形色堅斂蒼老;嫩是舌質紋理細膩,形色
浮腫嬌嫩。
胖大:舌體明顯大于正常舌,伸舌滿口。
脹腫,舌體腫大,盈口滿嘴,甚者不能閉口,不能縮回。
瘦薄:較正常舌體明顯瘦小而薄。
點刺:點是指鼓起于舌面的紅、白或黑色星點(紅星舌);刺是指舌面上的軟刺及顆粒,不僅增
大,并逐漸形成尖峰,高起如刺,摸之刺手(芒刺舌):瘀斑形雖似點,但不高出舌面,且色呈青紫
或紫黑色。
裂紋: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淺不一,各種形態的明顯裂溝,稱裂紋舌。
光滑:舌面無苔,其光潔如鏡,稱光滑舌,也叫“鏡面舌”、“光瑩舌”。
齒痕:舌體邊緣見牙齒痕跡,稱齒痕舌,也叫“齒印舌”,常與胖大舌同見。
重舌:舌下血絡腫起,好似又生一層小舌,故稱重舌。若多處連貫腫起,又稱‘‘蓮花舌"。
舌螞:舌,上出血,為舌螞。
舌癰:舌上生癰,紅腫硬痛,常波及下頒。
舌疔,舌上生出豆粒大的紫色血皰,根腳堅硬,伴有劇痛,稱舌疔。
舌瘡:舌生瘡瘍,如粟米大,散在舌四周上下,疼痛,稱舌瘡。
舌菌:舌生惡肉,初起如豆大,漸頭大蒂小,形似“泛蓮”、“萊花”或“雞冠”,表皮紅爛,
流涎極臭,劇痛不能進食。
舌下絡脈:正常舌下絡脈隱約可見,在舌系帶兩側,當金津、玉液穴處,隱隱可見兩條較粗的
青紫色脈絡。病理舌下絡脈,體粗脹,或有分枝,有青紫或紫黑色瘀點小皰。
(4)舌態:舌態是指舌質的動態,包括軟、硬、顫、縱:歪、縮、吐弄等。
強硬:舌體板硬強直,運動不靈,以致語言事澀,稱為“舌強”。
痿軟:舌體軟弱,無力屈伸,痿廢不靈,稱為“痿軟舌”。
顫動:舌體震顫抖動,不能自主,稱為“顫動舌”,亦稱“顫抖”或“舌戰”。
歪斜:舌體偏于一例,稱“歪斜舌”。
吐弄:舌伸出口外者,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舔口唇上下左右,
調動不停,叫做“弄舌”。
短縮:舌體緊縮不能伸長,稱為“短縮舌”。
舌縱:舌伸長于口外,內收因難,或不能收縮者,稱為“舌縱”。
舌麻痹:舌有麻木感而運動不靈,為“舌麻痹”。
[臨床意義]望舌質對診斷臟腑精氣盛衰存亡,判斷疾病預后轉歸都具有重要意義。
(1)舌神:有神者;雖病亦屬善候;無神主病惡。
(2)舌色:舌色的臨床意義要密切結合光澤來判斷。
淡白舌:主虛證、寒證、氣血兩舌證,淡白而質嫩濕潤,臨床以陽虛為多見,若舌體瘦油、色
淡白光瑩,多用氣血兩虧證。
紅舌:主熱證。有虛、實之分。若紅而生芒刺,或兼黃厚苔,多屬實熱證;苔紅而少苔,或布
裂紋或光紅無苔,則屬虛熱證。
絳舌:主病有外感與內傷之分。外感病舌絳,為溫病熱入營血證,多舌生紅點、芒刺;內傷病
舌色繹紅,主陰虛火旺,必少苔而干;若綽紅而潤,屬血瘀證。
紫舌:主病有寒熱之分。熱證,紫而絳,干枯少津;寒證,紫色淺淡或青紫,濕潤。
青舌:主寒凝陽郁、瘀血證。全舌青屬寒中肝腎,陽郁寒凝;舌邊青為內有瘀血。
(3)舌形,舌形主病比較復雜,須視具體情況而定。
老嫩:老主實證,嫩主虛證。
胖大:總因水濕痰飲阻滯所致,但有邪實、正虛之不同。邪實者,病在脾胃濕熱痰濁相搏,舌
紅而胖大;正虛,病在脾腎陽虛,舌淡白胖大。
腫脹:其色鮮紅者,主心脾郁熱;其色紫者,主邪熱夾酒毒上壅,或先天舌血管瘤。
瘦薄:主氣血兩虛,其色必淡白;主陰虛火旺,其色必紅絳而干。
點刺:紅點、黑點、白點均主血分熱毒熾盛。但紅點多見于熱毒、濕熱蘊積血分,或熱毒攻心。
白點多由中氣不足而熱毒攻沖。黑點多為血熱搏結,氣血壅滯所致。
瘀斑,在外感熱病中,為熱入營血,欲將發斑。在內傷中,主瘀血證。
芒刺,主邪熱亢盛。若兼焦黃苔,熱在氣分:無苔色絳,熱入營血“舌尖生芒刺,主心火亢盛;
舌中生芒刺,為胃腸熱極。
裂紋:主病有三,?是熱盛傷陰(其色紅絳),二是血虛失其濡養(其色淡白):三是脾虛濕浸(其
色談白,質胖嫩,有齒痕)。
光滑,主胃氣將絕危候。若淡白光瑩,為氣血虧極,脾胃大傷;若紅絳光瑩,是火盛水涸,胃
腎陰液枯竭。
齒痕:主脾虛濕盛。若淡白濕潤,為寒濕內盛,色淡紅者,主脾虛、氣虛。
重舌:主心火證,多見于小兒。
舌齷,主心火、胃熱、肝火、脾虛。
舌癰:主心火、脾腎積熱。
舌疔:主心脾火毒。
舌瘡,主心經熱毒或陰虛火旺證。
舌菌:主心脾郁熱,氣結火炎證。
舌下絡脈青紫曲張:主氣滯血淤說。
(4)舌態,即舌體動態,包括軟、硬、顆、縱、歪、潰、吐弄等。
強硬:又稱“舌強”。主病是熱入心包、高熱津傷、痰濁內阻、中風及中風先兆。
痿軟,又稱“痿軟舌二主病是久病氣血雙虛,或陰虧已極、新病熱盛傷津。
顫動:顫動舌又稱“顫抖”、“舌戰”。主病有三,一是主虛證,可見于氣、血、津虧和陽虛;
二是主熱極生風;三是主酒毒病證。
歪斜:主中風、中風先兆。久病多為中風偏枯,新病多為肝風發痙。
吐弄,舌伸出外者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頻繁舔口唇上下左右,叫做“弄舌”。
兩者主病均屬心、脾部熱。吐舌多見疫毒攻心、正氣將絕;弄舌多見于動風先兆、小兒先天智能低
下。
短縮,短縮舌主危候。可見于寒凝筋脈、痰濁內阻、熱極生風、氣血虛極證。
舌縱:伸舌不縮,舌干枯無苔者,屬危候。若伸而能縮,舌體津潤者,病屬尚輕。可見于痰火
擾心和久病氣虛證。
舌麻痹:主病風氣挾痰痹阻血絡、血虛風動營血不榮證。
2、舌苔
[臨床表現]主要觀察苔色和苔質變化。
(1)苔色,主病苔色有白、黃、灰、黑四種。此外,還要辨色質的潤燥及各色之間的轉化關系。
(2)苔質,苔質即舌苔的形、質變化。分厚薄、偏全、剝落、消長形態變化及潤
燥、腐膩、真假的表現。
[臨床意義]以苔色、苔質分述如下:
⑴苔色,
白苔:一般主表證、寒證。但特殊情況也主熱證,見于瘟疫或內癰的“積粉苔”或稱“粉白苔”,
亦能見于溫病化熱迅速、誤服溫補藥的“糙、裂苔”。
黃苔,一般主里證、熱證。但要注意苔色淺淡變化、黃白苔的轉化情況以及苔質潤燥等因素。
黃苔深淺變化與熱邪輕淺一般為平行發展關系,即苔黃由淺轉深,為邪熱由輕加重,苔黃逐漸
變淡,主熱邪由重轉輕。
黃白苔轉化關系:白苔逐漸轉黃,主表證入里化熱。風熱表證始病亦可為薄黃苔。
黃苔潤燥主病:苔黃且烘,主熱盛傷津,苔黃津潤,主陽虛水濕不化證。
灰苔:主里證,但有寒、熱之分:里熱證苔灰而干,見于外感熱病,或內傷陰虛火旺證,里寒
證苔灰而潤,見于痰欽內停,或寒濕內阻證。
黑苔:多見于疫病極期,主里證,有寒、熱之分:苔黑而燥,甚生芒刺,主熱極;苔黑而潤,
主寒極證。
其次還有綠苔、霉醬苔。
綠苔,由白苔轉化而成,主病同灰黑苔,但不主寒證,見于瘟疫、濕溫病。
銹醬苔:主濕熱久部、內熱久郁證,見于夾濕中暑、夾濕傷寒的太陽病。
(2)苔質,
厚薄:主病邪深淺。薄苔主表證、內傷屬邪輕。厚苔主里證邪盛,多由痰飲、濕、食積引起。
厚薄苔轉化的動態意義:苔由薄轉厚,主表證入里,邪氣由輕加重,為病進;苔由厚漸薄,為
邪氣轉輕,里證出表,主病退。
偏全:可察病位。全舌苔,主邪氣散漫,見于痰濕中阻證。局部舌苔分內、外、中及兩側幾種
情況:
偏外苔(舌尖部):邪氣入里未深,而胃氣已傷;偏內苔(舌根部),主胃滯于里,表證已減;中部
舌苔,有苔主痰飲、胃腸積滯;少苔主胃陽、腎陰不足,陰精氣血俱傷。兩側舌苔,苔見于舌或左
或右,主半表半里證、肝膽濕熱病。
錄IJ落:依苔剝落不同形態,分別有“光剝舌"(鏡面舌)、“花剝舌”、“地圖舌”、“類剝舌”等不
同名稱。臨床意義主要在判斷胃氣、胃陰存亡和疾病預后。
光剝舌,主胃氣陰大傷;花剝舌,主痰濁未化,正氣已傷,其苔質必膩,類剝苔,主久病氣血
已傷;厚苔間有剝苔底燥;中竭液脫之征。
消長,主要觀察邪正相爭,判斷預后變化。臨床除視察消長轉化之外,尤其注意轉化的時機。
苔轉化時機,以逐漸變化和驟變為要點:
逐漸變化,為順證,善;驟變,為逆證,惡,突然增厚,主正氣暴衰,邪氣急劇入里,突然消
退,主胃氣暴絕。
消退苔復生變化:不再復生,即成“鏡面舌”,主胃氣陰衰竭惡候,多處剝落,逐成花苔,亦
屬逆證;苔雖驟退,但舌面仍留污質膩濕,或見朱砂點、發紋等,-二日又續生厚苔,主濕濁邪盛,
正邪相持。
潤燥,依津液潤澤情況,分“滑苔”、“燥苦”、“粉苔”、“燥裂苔”幾種情況。臨床意義在于了
解津液存亡。
苔潤,主津液未傷;滑苔,主陽虛痰飲水濕內停;燥苔,主熱盛津虧、陰液虧耗、陽虛氣不化
津、燥邪傷肺,以熱盛津傷者居多。
潤燥苔特殊主病:潤苔主熱證,見于熱邪入血分,陽邪蒸騰陰氣,燥苔主濕,見于濕邪入氣分,
氣不化津。
腐賦:臨床又分“腐苔”、“浮垢苔”、“膿腐苔”、“霉腐苔”、“膩苔”、“粘膩苔”及“垢苔(濁苔)”
多種。主病陽氣與濕濁消長情況。
腐苔主陽熱有余,膩苔為陽氣被迫。茲分述如下:
腐苔:陽熱有余,蒸騰濁陰上升而成,見于食積痰濁、內癰、濕熱口糜等病證。
苔由板滯而化腐,腐而漸退,漸生淺浮薄苔,為正能勝邪,主病退。
膿腐苔,在肺癰、胃癰、肝癰、下疳結毒等病中,主邪盛病重。
霉苔,主胃陰津化腐之征。
膩苔,主配邪蘊結,陽氣被遏證。見于濕濁;痰飲、食積、濕熱、頑痰等證。
膩苔又當注意黃、白色的變化黃膩主熱(痰熱、濕熱、暑熱、濕溫)、食積、濕痰中阻,腑氣不
通;白膩苔又以潤燥而分:滑潤者主寒濕;如積粉,主時邪挾濕;不燥,主脾虛濕盛;粘膩,為脾
胃濕熱之征。
真假,真苔又稱“有根苔”,假苔又稱“無根苔”,臨床意義在于判斷疾病輕重及預后。
真苔,見于疾病初、中期,主邪深病重,后期為順;厚苔覆蓋新苔,主病向愈之征。
假苔,依假苔生長狀態及苔色分證,假苔但非無根,屬正常,見于晨起有苔,飲食后苔退如常
人,若退苔少或無苔,主里虛。厚苔無根,新苔不生,主胃氣虛損,見于過服寒涼之品傷陽,或濕
熱陽藥傷陰。苔色易退(以刮、揩視之),主病邪輕淺。
(九)舌質與舌苔合參的臨床表現及意義
[臨床表現]舌質與舌苔變化一般是一?致的,但也常有不一致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表現。
[臨床意義「舌質與舌苔臨床表現無論一致還是矛盾,均不存在假象,因此主病一般都是二者的
綜合結果。
淡白苔兼各色舌苔:主病以淡白舌的陽氣虛少為基本病理變化,兼苔色黃、白、灰、黑及潤燥
的各自主病,綜合一起,便是淡白舌兼各色舌苔的主病。
淡白舌透明臺:主脾胃虛寒。
淡白舌白干苔:主脾胃陽虛,熱結律虧。
淡白舌黃裂苔:主氣虛津少挾濕。
淡白舌黑燥苔,主陽虛寒盛。
淡紅舌兼各色舌苔:主病以淡紅舌的陰血本足為基本病理變化,兼苔色白、黃、灰、黑及潤燥
的各自主病,綜合一起,便是淡紅舌兼各色舌苔的主病。
淡紅光瑩舌:主胃腎陰虛、氣血兩虧證。
淡紅舌偏白滑苔:主半表半里證,肝膽濕熱傷陰、陰虛胃停宿垢。
淡紅紅點舌白膩干苔:主風寒外束,熱藥營血、熱盛傷津,濕滯脾胃證。
淡紅舌根白尖黃苔:主熱證,或為熱在上焦,或風熱表證,或風寒入里化熱。
淡紅舌黃黑苔:主痰濕郁熱,化燥傷陰、脾胃濕熱蘊結。
紅絳舌兼備色舌苔:主病以紅絳舌的熱入營血或陰虛火旺為基本病理變化,兼苔色的白、黃、
灰、黑及質地的潤燥腐膩等主病,綜合一起,即是紅絳舌兼各色舌苔的主病。
紅舌浮垢苔:主正虛,濕熱未盡。
紅舌白滑苔:若質地蒼老,主里熱挾濕;若質地嬌嫩,主陽虛濕盛。
紅舌黑(灰)滑苔:主虛寒證。
邊紅中黑潤苔:主寒熱錯雜證,可見于里寒外熱、外感暑熱、生冷內停、肝膽熱胃腸寒。
舌根紅尖黑苔:主心熱內熾。
紅瘦舌黑苔:主津枯血燥。
絳舌薄白苔:主素體陰慮,復感風寒之邪,其絳舌必出現在表證之前;或主表邪未解,深入營
血(舌漸成絳色)。
絳粘膩苔,主熱邪入營陰,津虧不足,兼雜濕痰穢濁之氣。
絳舌黃白苔,主氣營兩燔。
絳舌黃潤苔:主熱邪挾濕證,可見于素體陰虛,胃腸濕熱,酒濕化熱,蘊于血分;營熱濕重,
熱邪由氣分初入營分。
絳舌黃粘膩苔,主陰虛營熱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中國表面安裝開關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螺旋節能燈行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與投資風險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藍莓收獲機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葵花籽仁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與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舞臺燈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年鍍錫板卷(馬口鐵)合作協議書
- 2025年荊門c1貨運從業資格證考試題下載
- 2025年新余貨運從業資格證
- 2025年景德鎮貨運從業資格考試
- 2025年九江從業資格證模擬考試題貨運考題
- 風力發電機功率曲線統計MATLAB代碼實現
- 生產設備定期保養記錄
- 《數據排序-冒泡排序法》
- 《旅館建筑設計規范 JGJ62-2014》正式版
- 2022-2023學年江蘇省南京市高二下學期期中聯考數學試題【含答案】
- 穩固結構的探析-說課課件
- 加油站安全生產風險點告知卡
- GB/T 31117-2014船用輔鍋爐安全技術要求
- 2022年4月自考金融法試題及答案含評分標準
- 學校膳食管理委員會組織及工作職責
- 小麥雜交育種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