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語文《唐詩三首》教研組備課課件_第1頁
八下語文《唐詩三首》教研組備課課件_第2頁
八下語文《唐詩三首》教研組備課課件_第3頁
八下語文《唐詩三首》教研組備課課件_第4頁
八下語文《唐詩三首》教研組備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唐詩三首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石壕吏杜甫

唐王朝曾經是一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開放包容的大帝國。由于唐玄宗寵幸楊貴妃,荒廢朝政,公元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大唐帝國從此走向衰亡。戰亂意味著城市毀滅,田園荒蕪,生靈涂炭,民不聊生……一代詩圣杜甫對戰爭的罪惡有深切的體會,寫下了許多憂國憂民的詩篇。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詩圣杜甫一起來到石壕村,去感受兵荒馬亂的生活,感受百姓多重的苦難。導入新課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2、通過朗讀梳理情節,理解課文大意。3、了解藏問于答的寫法。4、體味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學習目標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圣”的美譽。杜甫詩現存1400多首,這些詩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落這一轉折過程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被稱為“詩史”。他的詩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軍官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別”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作者簡介

公元759年,唐軍在鄴城大敗,數十萬人死傷殆盡,唐軍退守河陽,到處抓人以補充兵力,洛陽一帶也騷動起來。當時,身在洛陽的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被迫離開洛陽,歷經新安、潼關、石壕,夜宿曉行,風塵仆仆,趕往華州任所。一路上,他所看到的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于是,憂憤交加,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石壕吏》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背景鏈接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辭:“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朗讀停頓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應該以怎樣的語氣朗讀?

感情基調是凄慘沉郁的,要用凄慘沉郁的語氣來讀。朗讀指導(1)逾(yú):越過。

(2)老嫗(yù):老婦。

(3)一何:多么。

(4)戍(shù):防守。

(5)附書至:捎信回來。

(6)猶得:還能夠。

(7)偷生:茍且活著。

(8)已: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

(9)新:最近。(10)乳下孫:還在吃奶的孫子。

(11)泣幽咽(yè):(有人)低聲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斷續的哭聲。讀音釋義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查看。

差役大聲呼喝得多么憤怒!婦人大聲啼哭得多么悲苦!詩歌翻譯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戍邊在鄴城。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

活著的人茍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回來了!詩歌翻譯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家里再也沒有別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孫子。

因為有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雖然老婦我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詩歌翻譯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趕快應征到河陽去服役,還來得及為部隊準備早餐。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

天亮后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詩歌翻譯1、古今異義①一男附書至(古義:捎,寄;今義:附加,附帶。)②室中更無人(古義:再;今義:更加,更換。)③天明登前途(古義:前方的路途;今義:前方的光景,比喻義。)2、詞類活用聽婦前致詞(名詞用作動詞,上前。)文言積累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全文,應該是哪句?有吏夜捉人。整體把握“吏”最終抓到人沒有?從哪一句能看出來?

抓到了,從“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能看出來,老婦被抓走,到河陽軍中做飯去了。整體把握概括各段大意。

第1段: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第2段:寫差役的兇橫殘暴和老嫗的痛苦情狀。第3段:寫老嫗致詞。第4段:尾聲,暗示老嫗已被差役抓走。整體把握“暮投石壕村”交代了哪些信息?交代詩人的投宿時間和地點,交代故事的發生地點,表明詩人親眼目睹這件事。“暮”字暗示兵荒馬亂的社會現狀。合作探究哪一句預示有一場災難降臨?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有吏夜捉人”預示災難降臨。差役突然襲擊、陰險狠毒。寫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的社會現狀,已經到了無兵可征的地步,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同情。合作探究差役抓丁為什么在夜間進行?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戰亂和抓丁。表現差吏的冷酷、狡猾,暗示戰事緊張。合作探究暗示戰事緊張的句子還有嗎?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合作探究哪幾個詞寫出了差役怒呼、老婦哭啼的情景?這是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呼”“啼”,“怒”“苦”——使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差役的氣勢洶洶和婦人的可憐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吏與婦的尖銳矛盾。表現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也表現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合作探究老婦致詞說了哪些家事?詩人是怎樣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二男新戰死、寡媳衣不遮體。

聽婦前致詞。合作探究結合詩歌內容分析老婦一家的遭遇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1)三男戍:三男都去應征,說明唐軍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2)二男死:三男死二男,可見戰爭之慘烈。(3)媳無裙:衣不蔽體、食不裹腹、貧病交加,可見戰爭破壞嚴重。(4)翁逾墻:表明差役夜間抓人,連老翁也一樣抓走,已經屢見不鮮;所以老合作探究翁夜間一聞捶門聲音,就顧不得年邁體衰、腿腳不靈,趕緊爬墻逃走,而由老婦出門應付。這就深刻地揭示出戰禍連綿、差役殘酷抓人、人民睡臥不得安寧的情景,揭示了老婦一家悲慘遭遇的社會環境。更何況老婦已年老力衰,兒媳衣不蔽體沒有出門,家中需要勞動力來把鋤犁,來養家糊口。(5)婦夜往:無奈的選擇。多么悲慘的老人,又是多么可敬的老人!合作探究“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為什么要這樣說?

既擔心家人,以此來掩護,又勇擔苦難,支持平息安史之亂。合作探究“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該怎樣理解?

“夜久”表明老婦一再哭訴,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一方面顯示詩人以關切之心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合作探究“獨與老翁別”換成“揮手別老翁”好不好,為什么?

不好。原詩“獨”字暗示老婦已被帶走。詩人日暮投宿,老翁與老婦共同接待,一夜之間,只剩老翁,“獨”字表現作者了凄苦、悲憤之情,改后的詩句表現不出這種意思和情感。合作探究差役和老婦在性格上各有什么特點?

差役:態度蠻橫,兇暴無比。老婦人:為了保住自己破碎的家庭,也為了動蕩飄搖的唐王朝,老婦在痛陳自家悲慘境況之后,又道:“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向石壕吏表示,愿意以自己年邁衰弱之軀,急應河陽之役。其大義凜然、勇于赴死的性格赫然可見。全文看出老婦不只是一個深受戰爭迫害的下層百姓,更是一個充滿智慧、膽識過人且富于犧牲精神的女中豪杰。合作探究杜甫面對一家人的苦難,沒有出來義正辭嚴地阻止,是否是個冷漠無情之人?

杜甫歌頌石壕老婦自請服役、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這場平叛的戰爭,希望取得最后的勝利;但他又寫出了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這又表明他為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深感悲痛,表達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同時對統治階級爪牙的殘暴進行含蓄的揭露。可見杜甫憂國憂民,并不是冷漠無情之人。合作探究差役為什么不抓杜甫呢?

因為當時杜甫正從洛陽回華州上任司功參軍的路上,有任命狀,是一名官員,不在征兵范圍,所以差役不抓他。合作探究有人說,《石壕吏》中老婦的“致詞”全都是差役步步緊逼出來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么?

同意。老婦的話句句都是差役逼出來的。原來的情形很可能是這樣:差役一進門就問“汝家有男丁否”,老婦答以“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再問“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合作探究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最后是差役仍逼著要人不已,老婦只好“請從吏夜歸”。總之,差役的“怒”“呼”貫穿在老婦陳情的全過程中,其兇橫殘暴不言而喻。寫老婦人一家的是明線,寫差役用的是暗線,這樣可使語言精練,又給讀者想象空間,且不違事理。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主旨

這首詩反映寫出了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差役的殘暴無情,表達了作者對廣大勞動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為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深感悲痛,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課文題目為《石壕吏》,為什么全文卻以老婦人作為主要描寫對象?

作者以老婦人的悲苦來反襯差役的兇暴,這樣寫不僅節省筆墨,而且更真切感人。并且帶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表現了詩歌的含蓄性特點。合作探究(1)以精煉的敘述和描寫渲染差役捉人的氣勢。(2)在老婦哭啼的語言描寫中暗寫差役捉人的情狀。(3)將主觀的評價和深沉的感情寓于事件的敘述之中。寫作特色

本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趁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和唐朝“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了沉重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正是背負著對國家和人民沉重責任感,在忠實地描述著時代的面貌和人民內心的悲苦中,形成了杜甫詩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郭沫若先生曾這樣評價杜甫:“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詩圣一樣,把國家和人民的命運放在心間。課堂小結

石壕吏有吏夜捉人——差役殘暴老婦前致詞——人民災難深重獨與老翁別——詩人悲憤同情板書設計藏問于答虛實結合1、用原文語句填空。(1)《石壕吏》的情節緊緊圍繞著“_____________”一句展開。(2)《石壕吏》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與“婦”的尖銳矛盾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課堂檢測

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2、選出對《石壕吏》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本詩雖然抨擊的是石壕吏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個封建統治的罪惡。B、詩中正面描寫老婦致詞、層層訴說,凄苦至極,側面寫“安史之亂”,揭示主題。C、“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是從這里生發出來的。一個“夜”字,含義豐富,既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又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狠毒。D、“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中的“呼”與“啼”、“怒”和“苦”對照強烈,“一何”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以下訴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同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C課堂檢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雖是茅屋,光照千古。這就是成都杜甫草堂,如今已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1200多年前的一陣秋風掀去了茅屋頂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不朽之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唐,走進成都浣花溪畔的那座簡陋的茅屋,去感受詩人“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情懷。導入新課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了解“歌行體”的體裁特點。2、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人“沉郁頓挫”的語言風格。3、感受杜甫心系蒼生、憂國憂民、舍己為人的博大情懷。學習目標

杜甫(712-770),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他被稱為“詩圣”,詩作被稱為“詩史”。他的詩多沉郁頓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等。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作者簡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親戚朋友幫助維持生活。這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邊找到一塊荒地,蓋起了一間茅屋,總算有了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詩篇。背景鏈接

歌行體

歌行是古代漢族詩歌體裁之一,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歌行體。歌行屬于古體詩。其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明代文學家徐師曾在《詩體明辨》中對“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釋:“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文體知識怒號(háo)三重茅(chóng)掛罥(juàn)長林梢(cháng)

飄轉(zhuǎn)塘坳(ào)俄頃(qǐng)布衾(qīn)惡臥(è)喪亂(sānɡ)廣廈(shà)大庇(bì)突兀(wù)見此屋(xiàn)字音字形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朗讀停頓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疏通文意秋高:秋深。怒號:大聲吼叫。三重茅:幾層茅草。三,泛指多。江郊:江邊。者:……的。掛罥:掛著,掛住。罥,掛。長:高。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坳,水邊低地。

譯文:八月秋深狂風大聲吼叫,狂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掛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疏通文意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忍能,忍心如此。對面,當面。為,做。入竹去:進入竹林。呼不得:喝止不住。

譯文: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明目張膽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里去了。我費盡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疏通文意俄頃: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秋天漠漠向昏黑:指秋季的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了下來。布衾:布質的被子。衾,被子。惡臥:睡相不好。裂:使動用法,使……裂。

譯文:不久后風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樣黑,秋季的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了下來。布質的被子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疏通文意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雨腳,雨點。喪亂:戰亂,指安史之亂。沾濕:潮濕不干何由:怎能、如何。徹:到,這里是“徹曉”(到天亮)的意思。

譯文:一下雨屋頂漏雨,連床頭都沒有一點干的地方。像線條一樣的雨點下個沒完。自從戰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疏通文意安得:如何能得到。廣廈:寬敞的大屋。大庇: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蓋,掩護。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俱:都。歡顏:喜笑顏開。

譯文: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喜笑顏開,房屋遇到風雨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山一樣。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疏通文意嗚呼:書面感嘆詞,表示嘆息,相當于“唉”。突兀:高聳的樣子。見:通“現”,出現。

譯文: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這首詩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經過安史之亂顛沛流離生活的杜甫來到成都,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幾間茅屋,艱難度日。茅屋難以抵擋狂風大雨的襲擊,茅草被風吹走,終日屋漏,難以入睡。整體把握概括每節詩的內容,體會作者當時的復雜心情。(1)狂風屋破,茅草亂飛。(2)群童抱茅,倚杖自嘆。(3)屋漏衾裂,徹夜難眠。(4)期盼廣廈,大庇寒士。整體把握(焦灼苦痛)(憤懣無奈)(憂思不絕)(憂國憂民)找出這首詩的主旨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整體把握“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兩句中哪些詞語應該重讀?為什么?(1)“怒號”應該重讀,這兒把秋風擬人化了,讀之如聞秋風咆哮,風勢極猛,聲音極大。(2)“卷”應該重讀,“卷”有席卷、裹挾之意,突出了風力大而猛烈,極有氣勢。(3)“三重”應該重讀,狂風卷起層層茅草,“三重”一詞突出了被卷走的茅草之多,側面烘托秋風之大之猛烈。合作探究第一節還有哪些動詞用得好?找出來體會其表達效果。

“飛”、“灑”、“掛”、“飄轉”“沉”,這些動詞,刻畫了茅草隨風飄飛的動態場面,側面寫出了風的大,形象表現了秋風破屋的慘狀,流露了詩人內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從側面寫出詩人艱難窘迫的處境。合作探究“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杜甫寫此詩時只有49歲,為什么用一個“老”字?他把頑皮的孩子比喻為盜賊,是否又過于嚴重了?

“老”字并不是指年齡老,而是寫心情,詩人經受戰亂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窮人家的孩子,心憂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盜賊”一詞是杜甫的激憤之詞,但他不是生孩子們的氣,而是生社會的氣,怨憤動亂的社會造成人民貧困。合作探究“歸來依仗自嘆息”,詩人嘆息什么?(1)嘆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風所破,接下來的日子怎么過?(2)嘆周圍的人苦——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窮苦的人。(3)嘆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及國家的命運。合作探究茅屋被風吹破之后,最怕什么?最怕下雨。“屋漏偏逢連夜雨”,真是禍不單行。合作探究“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這兩句景物描寫有怎樣的作用?

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凄涼的心境,暗示了一場秋雨即將來臨。合作探究“布衾多年冷似鐵”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

比喻。把“布衾”比作“鐵”,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被子又冷又硬的特點。由此可見杜甫生活的困窘、痛苦。文中的哪兩個句子表現了作者痛苦難眠的心情?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合作探究“長夜”僅指詩人筆下這凄風苦雨的秋夜嗎?

“長夜”明指當時的苦雨長夜,暗喻當時動蕩艱苦的時局。合作探究詩人為何長夜難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一句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詩人從眼前的處境想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聯想到戰亂頻繁、殘破不堪的國家,然后又回到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怎能入睡呢?“何由徹”與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時,“長夜沾濕何由徹”還有更深層的含義,詩人從眼前景想到過去事,再想到未來,自己、國家都在風雨飄搖中掙扎。合作探究

“安史之亂”前后的十年,是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大轉折時代,這十年對大唐帝國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資治通鑒》記載了兩個人口統計數字:“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大唐帝國的總人口是5288萬;十年以后,全國人口只剩下1690萬。短短的十年之間,大唐帝國三分之二的人口消失了。合作探究怎樣理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詩人觸景生情,直抒胸臆,由個人的痛苦聯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的貧寒之士。表達了詩人心系蒼生、憂國憂民的情懷。杜甫秉承儒家的仁愛思想,立志報國安民。他仕途不順,又身經戰亂,飽覽民生疾苦。但是詩人為民請命的博愛情懷是不變的,他的理想是崇高的,感情是真摯的。立意高遠合作探究怎樣理解“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詩人希望眼前能突現這樣的房屋,來溫暖天下寒士,他寧可獨受茅屋,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表達了詩人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和舍己為人、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合作探究第四節使用了什么表達方式?作用是什么?

表達方式:議論、抒情。作用:點明中心,表達心系蒼生、憂國憂民、舍己為人的情懷。合作探究你覺得杜甫是怎樣的一個人?

不自怨自艾,而是推己及人、胸懷天下、心系蒼生、憂國憂民、舍己為人,擁有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的一位偉大詩人。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主旨

這首詩描繪了秋風破屋,長夜沾濕的情景,反映了戰亂中詩人的痛苦生活,并由此想到了飽經戰亂、流離失所的廣大人民,表達了詩人心系蒼生、憂國憂民和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這首詩中有幾組對比,如“漏”屋與“廣廈”;“長夜沾濕”與“風雨不動”;“俱歡顏”與“死亦足”,這些對比有什么作用呢?

這些鮮明的現實與理想的對比,表現了杜甫改革現實的理想,以及心系蒼生、憂國憂民和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合作探究這首詩是怎樣體現杜甫“沉郁頓挫”的風格的?

第一節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節寫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第三節寫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節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升華。前三節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后一節是理想的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前三節的層層鋪敘,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合作探究

這首詩光焰萬丈,千古不朽。詩人從眼前長夜沾濕的痛苦生活,想到飽經磨難的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從風雨飄搖中的個人茅屋想到連年戰亂中的整個國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國。甚至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國家社稷,甘愿犧牲自己,這是何等恢弘的氣度,何等博大的襟懷,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可謂實至名歸。課堂小結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狂風屋破,茅草亂飛群童抱茅,倚杖自嘆屋漏衾裂,徹夜難眠愿現廣廈,大庇寒士主旨:心系蒼生、憂國憂民、舍己為人板書設計你還知道哪些憂國憂民的名句?①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②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③韓愈: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④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⑤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⑥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⑦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⑧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拓展延伸1、用原文語句填空。(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由較為客觀的記敘、描寫過渡到直接抒情、議論的關鍵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表現作者身處漏雨茅屋,還存有憂國憂民的情思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課堂檢測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2、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長夜沾濕何由徹”這一句的?

語意雙關,“長夜”既是使詩人難以入睡,凄風苦雨的漫漫寒夜,又指“安史之亂”造成的黑暗昏亂的政治局面,正像是造成人民災難深重的漫漫長夜一樣。課堂檢測賣炭翁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大詩人,他的鄰居是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婦人,老婦人沒有什么文化,但是白居易十分尊重她。白居易每天在家里不斷的寫詩,寫好了修改過后都會念給老婦人聽,老婦人聽不懂的地方或是嫌他的語言繁瑣時就會說出來,白居易拿回家繼續修改,再念給她聽,這樣直到老婦人沒有意見為止,所以,白居易的詩大多通俗易懂,深入人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的一首新樂府詩《賣炭翁》,通過品味平易通俗的語言,體會白居易關心百姓的偉大情懷。導入新課1、通過反復誦讀,把握詩歌內容,領會詩歌所表達的中心。2、通過肖像、心理、動作描寫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詩歌中對比的寫法。

4、體會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統治階級與不合理制度的憤怒與抗議。學習目標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唐著名詩人,有“詩魔”之稱,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在詩歌上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詩,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白居易留給后人的詩近三千首,著有《白氏長慶集》。作者簡介

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十分了解,對人民又飽含深切的同情,所以寫出了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宮市”的“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采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也抓了過去,常有數十百人分布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明為“宮市”,實際上是一種公開的掠奪。背景鏈接

新樂府”在古代文學史上,即“新題樂府”,相對于古樂府而言。指的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詩,不再以入樂與否作標準。新樂府詩始創于杜甫,為元結、顧況等繼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時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導的,以創作新題樂府詩為中心的詩歌革新運動。文體知識薪(xīn)

鬢(bìn)

碾(niǎn)

轍(zhé)

翩(piān)叱(chì)

騎(jì)

系(jì)字音字形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朗讀停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木柴終南山煙熏色的臉灰白需求使人憐憫

希望譯文: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終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熏得很黑。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么?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里擔憂炭的價錢便宜,還希望天更寒冷。疏通文意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

白衫兒。

天亮同“碾”,碾壓車輪壓出的痕跡困倦,疲乏

得意忘形的樣子騎馬的人太監譯文: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路往集市上趕去。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疏通文意指太監手下的爪牙手把

文書口稱敕,回

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

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拿公文皇帝的命令調轉吆喝指牽向宮中助詞,用于動詞后舍不得掛通“值”,價錢譯文:太監手里拿著文書,嘴里卻說是皇帝的命令,調轉車頭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疏通文意這首詩中出現了哪些人物?賣炭翁和黃衣使者白衫兒(宮使)。

整體把握《賣炭翁》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揭露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講述了一個賣炭翁辛苦燒的一車炭最終被宮使用半匹紅紗一丈綾巧取豪奪的故事。

揭露了“宮市”的罪惡和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黑暗腐朽的社會現實。整體把握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內容。寫賣炭翁燒炭、運炭的艱辛。合作探究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交代?

地點是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為下文埋下伏筆,說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合作探究“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試從人物描寫的角度,分析這句話的表達效果。

外貌描寫,詩人用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個部位(臉、鬢、手)、三種顏色(臉是焦黃色,鬢發是灰白,十指是烏黑),形象地描繪出賣炭翁的生存狀態:一是勞動的艱辛,一是年歲已老。后一句中,“蒼蒼”與“黑”形成鮮明對照。合作探究“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設問,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一問一答寫出賣炭翁貧困悲慘的境遇及生活的不幸,也為下文描寫賣炭翁更加的不幸作了鋪墊。合作探究“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是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的?

心理描寫。天冷而自己身上“衣正單”,總該盼天氣暖和吧,可老人卻“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賤了;天寒,炭價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愿自己受凍。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慘處境。合作探究“曉駕炭車輾冰轍”中的“輾”字有什么表達效果?

“輾”字既寫出了天氣寒冷,又寫出了牛車的重量,從側面表現賣炭翁的艱辛。合作探究“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這兩句哪幾個字寫出了運炭的艱辛?

“困”“饑”“歇”三個字形象、準確地寫出了運炭的艱辛。燒炭難,運炭也難,這一車炭來得多么不容易啊!合作探究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內容。寫宮使奪炭。合作探究“翩翩兩騎來是誰”中的“翩翩”一詞表現了宮使怎樣的形象?

“翩翩”,輕快的樣子。這里表現了宮使得意忘形、趾高氣揚的樣子,與賣炭翁為生活操勞的凄慘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合作探究“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中“把”“稱”“叱”“牽”幾個動詞有何深意?

這些動詞形象地描繪出宮使如狼似虎般的蠻橫。“文書”,是行政機構間互相往來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監手里是不會有這種公文的,更不用說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書了。這里有諷刺之意,將宮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奪的情形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合作探究“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惜不得”寫出賣炭翁怎樣的心態和地位?

寫出了賣炭翁忍氣吞聲、無可奈何的心態,也說明他是處在受壓迫受剝削的無力反抗的地位。合作探究“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這樣的交易公平嗎?為什么?

不公平。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長。系上牛頭的紗和綾,合在一起最多不過三丈余。而這“半匹紅紗一丈綾”對于賣炭翁來說,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既不能當吃,也不能當穿。這樣的價值反差,對滿懷希望、賴以活命的賣炭翁來說,是最大的嘲弄、最殘酷的傷害。宮使強奪去的不僅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權利。合作探究作者刻畫賣炭翁使用了哪幾種人物描寫方法?舉出詩句說明并指出其作用。(1)外貌描寫:“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燒炭艱辛、生活困苦(2)心理描寫:“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生活困苦、境遇悲慘

“宮使驅將惜不得。”——萬般不舍卻又無可奈何的心理合作探究(3)動作描寫:“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運炭艱難、精疲力竭合作探究作者刻畫賣宮使使用了哪幾種人物描寫方法?舉出詩句說明并指出其作用。(1)外貌描寫:“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趾高氣揚、得意忘形(2)動作描寫:“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仗勢凌人、蠻不講理、霸道兇殘合作探究文中主要采用對比的寫作手法,舉例加以說明。(1)“衣正單”揭示老翁生活艱辛;“愿天寒”點明老翁對這車炭寄托希望。兩者對比,表明老人度日艱難,而這車炭對他的生活有極大的關系。(2)“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