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我意識
WhoamI?
WhatamI?
Whatdoyouthinkaboutyourself?精選ppt安全感與心理治療叢中博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教授Email:congzhong@163.net精選ppt健康在哪里?一、良好的人際關系,適應環境人際交往創造幸福和心理健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心理壓力、應激與社會支持精選ppt健康在哪里?二、“你以為你是誰”安全感自信:對能力的自我肯定自我效能感:對潛能的自我肯定自尊:感到自己是否可愛和重要幸福感自卑:對自我的不接納、自我憎恨精選ppt安全感的現象安全感/不安全感(security/insecurity)表現:未來的確定感和對事物的可控制感。通過利用科學、宗教、迷信、自我發明的個人迷信、思維(包括意義的理解和解釋)和行為控制等。另外,還有逃避、依賴等行為方式的表現。精選ppt安全感的定義安全感是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置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評定維度:1、對危險的認知2、對應對危險能力的認知精選ppt安全感的重要性1、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系,即基本人際信任,才能積極地發掘自身的潛力,才能有人性及價值的較充分的實現。2、不安全感是許多心理障礙,特別是神經癥發病的最基本的人格基礎。3、安全感是治療心理障礙的重要條件因素精選ppt心理創傷的作用1、安全感2、信任3、控制感4、尊重5、親密關系(DenaRosenbloom,etal.LifeAfterTrauma,1999)
精選ppt三、安全感與神經癥當出現不安全感而找不到客體對象的時候,就是焦慮癥;對特定的事物出現不安全感,就是恐怖癥;在人際交往的時候出現不安全感,輕則是社交焦慮,重則是社交恐怖癥;當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極度沒有把握的時候,就表現為疑病癥;在感到極端不安全并通過這種方法控制失敗然而還沒有放棄的時候,就表現為強迫癥;在控制失敗并絕望的時候,就表現為抑郁性神經癥;因感到不安全感而出現過度警覺狀態的時候,就是神經衰弱。精選ppt安全感的理論研究1、馬斯洛(AbrahamH.Maslow)關于安全感的研究。精選ppt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自我實現需要審美需要認知需要尊重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兩大類:缺乏性需要、成長性需要精選ppt安全感的理論馬斯洛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編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問卷》(又稱S-I問卷)。這是一個包含75道題的問卷,受測試者可以在大約10分鐘內完成。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義詞。精選ppt缺乏安全感的人1、感到被拒絕,感到不被接受,感到受冷落,或者受到嫉恨、受到歧視。2、感到孤獨、被遺忘、被遺棄。3、經常感到威脅、危險和焦慮4、將世界、人生理解為危險、黑暗、敵意、挑戰,像一個充滿互相殘殺的角斗場。5、將他人視為基本上是壞的、惡的、自私的、或危險的。對于具有安全感和具有不安全感的人,馬斯洛從14個方面進行了對比:具有安全感的人:1、感到被人喜歡、被人接受,從他人處感到溫暖和熱情。2、感到歸屬,感到是群體中的一員。3、有安全感,無憂無慮。4、將世界和人生理解為愜意、溫暖、友愛、仁慈,普天之下皆兄弟。5、將他人視為基本上是好的、善的、友好的、善意的。精選ppt缺乏安全感的人6、對他人抱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敵視的態度。7、悲觀傾向。8、總傾向于不滿足。9、緊張的感覺以及由緊張引起的疲勞、神經質、惡夢等。10、表現出強迫性內省傾向,病態自責,自我過敏。具有安全感的人:6、對他人抱信任、寬容、友好、熱情的態度。7、樂觀傾向。8、傾向于滿足。9、輕松、平靜的感覺。10、開朗,表現出客體中心、問題中心、世界中心傾向,而不是自我中心傾向。精選ppt缺乏安全感的人11、罪惡和羞怯感,自我譴責傾向,甚至自殺傾向。12、被種種自我估價方面的情緒所困擾,如對權利和地位的追求,病態的理想主義,對錢和權勢的渴求,對特權的嫉恨,受虐傾向,病態的溫順、自卑等。13、不停息地為更安全而努力,表現出各種神經質傾向、自衛傾向、自卑等。14、自私、自我中心。具有安全感的人:11、自我接受,自我寬容。12、為問題的解決而爭取必要的力量,關注問題而不是關注于對他人的統治。堅定、積極,有良好的自我估價。13、以現實的態度來面對現實。14、關心社會,合作、善意,富于同情心。精選ppt2、弗洛伊德的觀點宗教行為是一種神經癥的反映。它始于嬰兒的無助感和對有力量的保護者——父親——的渴望,這些情感“由于對命運超強能力的恐懼而永久性延續下來”。弗洛伊德把宗教稱作一種集體愿望的實現。為保護自己不受可怕的、不可預測的世界的傷害,我們將頭腦中解除這種處境的救世主外向投射到上帝身上。因此,上帝不過是以幼稚的方式造出來為我們提供安全感的無意識的父親式人物。精選ppt3、弗洛姆的觀點一旦我們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我們就必須面對大量的個人責任,我們就是隔絕的、孤獨的。自由可以是可怕的東西,弗洛姆把它描述為一種“令人不能忍受的無能的、孤獨的狀態”。隨著我們意識到我們的個體性,我們也更加意識到所有我們不能控制的東西,痛苦地面對我們的無能為力。精選ppt弗洛姆認為人們為了逃避伴隨個體化意識而來的無能感和孤獨感,而轉向教堂強大的權威尋求幫助。“人們對宗教的皈依,不是出于對他的忠誠,而是為了逃避不可忍受的懷疑。”“他們作出這種決定,不是出于對它的熱愛,而是為了尋求安全感”“我們是單個的個人,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要找到我們人生的意義,正是這樣的一些觀念,使許多人感到恐懼,宗教使他們能逃避這種恐懼。”精選ppt弗洛姆認為出于同樣的焦慮和不安全感,一些人與強有力的政治和社會力量結盟,而另一些人與宗教結盟。對權威的服從給許多人帶來了力量感和安全感。同樣地,人們把他們對自我的認識奉獻給上帝,以此獲得受到一個令人敬畏的精神力量保護的滿足感。但是,弗洛姆認為,專制主義宗教和人道主義宗教是不同的,前者強調我們在一個強有力的上帝控制之下,而后者則強調上帝只是我們自身力量的象征。精選ppt4、沙利文、霍妮的觀點沙利文:人們可以通過同他人建立穩固的人際關系來克服焦慮——他稱之為人際安全感。霍妮:“直接或非直接的控制,漠不關心,行為古怪,不尊重兒童的個人需要,缺乏真正的指導,蔑視的態度,贊揚太多或沒有贊揚,缺乏可信賴的溫暖,不得不在父母意見不一致時作出選擇,責任太多或太少,過度保護,與其它兒童的隔絕,不公正,歧視,不兌現承諾,敵意的氣氛……以及周圍環境中暗藏的虛偽”導致了嬰兒的孤立和無助感。精選ppt5、埃里克森的觀點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或后來的歲月中,新生兒完全處于周圍人的慈愛中。嬰兒是否得到了充滿愛的照料、他們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滿足、他們的涕哭是否得到了注意,這都是他們人格發展中的第一個轉折點。需要得到了滿足的兒童,會產生基本的信任感。基本信任感是“對自己和世界的一般態度……對他人的根本信任感,以及對自己的基本可信賴感”。精選ppt嬰兒的心理發展精選ppt胎兒的表情精選ppt自我意識的發展與形成出生時的狀態先天條件反射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等第一個條件反射的建立:15-17天更早?精選ppt共生期:
出生后至3或6個月內精選ppt共生:出生至4個月
感覺為本
內射
——吃“媽媽”自我存在:
來自個體的感受!
跟著感覺走……
精選ppt自我意識的發展與形成共生期特點:體驗是第一位的:快樂還是痛苦?四種基本情緒:興趣、痛苦、厭惡、(反射)微笑無法區分我與非我,無具體對象幸福感,無所不能感精選ppt欲望的概念欲望:適應的主動性,對象喪失時,內心出現的(對象物)幻想與渴望,是保持適應的內在需要。客體:力比多投注的對象。與心理需要滿足與否有密切關系的人或事物。精選ppt原始自戀:
自娛自樂,
自給自足。精選ppt原始自戀
精選ppt繼發自戀:
吮指!精選ppt吮指!精選ppt吮指!精選ppt思想者:
我應該吃那個指頭呢?精選ppt依戀關系精選ppt依戀與控制精選ppt自我意識的發展與形成依戀-分離(個體化)階段:出生后6個月至18或36個月聽覺系統:6個月視崖:6-7個月物體恒常性:8-9個月精選ppt自我意識的發展與形成依戀-分離(個體化)階段:分離焦慮0-3個月:任何人無差別反應4-6個月:偏愛母親6個月-3歲:明顯依戀母親問題:依戀是天生的還是后天的?與本能需要的關系?精選ppt自我意識的發展與形成依戀類型:安斯沃斯“陌生情景”法
安全型依戀:比較快樂自信,對外界積極反應。回避型依戀:缺乏依戀,與母親沒有建立親密聯系。反抗型依戀:離開母親后焦慮,母親出現后反對母親的愛撫。精選ppt親附學說:Bowlby,Ainsworth等。在Bowlby親附關系理論的基礎上,Ainsworthetal.,1978:他們界定了親子關系的三種基本類型:安全型關系:媽媽在這種關系中,對孩子關心、負責。體驗到這種依附的嬰兒,知道媽媽的責任與親切,甚至媽媽不在時也這么想,安全型嬰兒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焦慮-矛盾型關系:媽媽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心的和敏感。嬰兒在媽媽離開后很焦慮,一分離就大哭。別的大人不易讓他安靜下來。這些孩子還害怕陌生環境。回避型關系:媽媽對也不很負責。孩子則對媽媽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孩子不焦慮,母親回來時也不特別高興。精選ppt親附理論就不同的親附類型做了進一步的觀察。和對象關系理論家一樣,他們支出,這些不同的親子關心從長遠看影響到孩子以后人際關系的建立。人際關系的早期經驗就成為我們處理以后的人際關系的基礎。如果父母從小對我們關心、注意和敏感,我們就會把同他人的關系視為愛和支持的源泉。如果我們的親附和被關注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我們就會變得懷疑和不信任。對象關系和親附關系的心理模式主要是無意識的。精選pptBartholomew等描述了依戀類型的兩個維度自我模式和他人模式。1、安全信任型:對自己和他人都持信任態度;2、沉溺依賴型:不相信自己,但肯定他人;3、拒絕排斥型:相信和肯定自己,不相信他人;4、恐懼和不安全型:對人、對己均否定和不信任。精選ppt治療者為來訪者提供一個恒定的可心理依附的環境,使來訪者減少分離焦慮,獲得安全感和對人的基本信任,發展其對外部環境的探究行為及其社交行為,以促進人格的發展。精選ppt遺傳與環境猴是猴它媽生的,人是人他媽生的。
人孩子由狼媽媽養大?狼孩!
人媽媽養豬孩子,會怎么樣?
生物的人,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精選ppt母嬰依戀關系:出生后4個月-18個月母親的關注,是孩子的存在(感)。
母親的表情,是孩子的心情。
孩子,是母親(他人或社會)的期望(欲望)。精選ppt欲望精選ppt欲望精選ppt你們想讓我說什么?公眾他人說:你一定要做得最好!不過,你這樣站著,也挺累的。精選ppt社會符號、象征:塑料警察上崗值勤每個自我,都是社會關系中的一個符號。精選ppt克萊因-客體關系理論克萊因(1882-1960):內部客體(體驗):媽媽mamma快樂:好的客體,好媽媽痛苦:壞的客體,壞媽媽自體(self):無所不能/無能、弱小感依戀獨立、控制割裂(splitting)的部分客體
整體客體精選ppt超我的形成3、6個月至18、36個月:嚴厲懲罰的媽媽理想化的自我無情的客觀現實被內化精選ppt超我的功能超我的功能:(極端)理想化我是好的,我不是壞的(內射、評價)我要好的,我不要壞的(期望)精選ppt發展階段:瑪格麗·瑪勒
(MargaretS.Mahler)正常的孤獨性(Autism,出生后1個月內)正常的共生(Symbiosis,1-3個月)分離-個體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4-18,36個月)
1、分化與軀體意象(4-8個月)
2、實踐(8-18個月,通過身體活動,獲得全能感)
3、和解(1歲半-3歲,獨立與依戀,處理分離焦慮)
4、情感客體恒定與個體化(統一好/壞客體,內化、穩定)精選ppt心理發展過程安全感自信、自尊對他人的基本信任出生1個月6個月18個月-36個月弱小感、是否可愛?不安全感依戀-分離焦慮:恐懼控制:仇恨幸福感無所不能自主感自信、自尊理想化:他人、自我精選ppt良好的母嬰兒關系形成嬰兒的心理功能:安全感幸福感自信自尊對他人的基本信任精選ppt內化——Otto.F.Kernberg
內化(internalization):從環境中攝取關系。包括:內射(introjection)認同(identification)自我同一性(identity)精選ppt內射1歲以內內射:客體被吸收同化為自我。客體表象被吸收同化為自體表象。如:攝入(媽媽的乳頭),“吃媽媽”“吃什么,補什么。”特點:自體表象與客體表象是融合在一起的。精選ppt認同1—2歲認同(Identification):攝入社會角色,變得像某人,或具有某人的特征。如:給玩具“孩子”打針,給玩具孩子喂飯;學爸爸、媽媽的樣子穿著打扮,說話。模仿、“追星”。內化一個人,就表現出這個人的特征。如:腎移植的病人。精選ppt認同的常見形式向競爭者認同: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以血還血,以牙還牙。針鋒相對向喪失的客體認同: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精選ppt精選ppt出生后6至18個月精選ppt認同:自我鏡像精選ppt精選ppt精選ppt精選ppt以人為鏡:認同,鏡映自我精選ppt又一種自戀:引起他人關注!精選ppt精選ppt2006年9月8日:超女全國六強誕生韓真真Reborn遺憾出局精選ppt八戒豬
照鏡子精選pptKohut:自體心理學自體心理學:kohut自戀的兩種形式,夸大性自體理想化的雙親意象。把力比多自戀性地投向他人。自戀者有一種對別人的幻想性控制(對他人的強求,自戀性移情),其方式類似于成人對自身的控制。“堤內損失堤外補!”實質是自尊的缺乏,對別人的強烈依戀。以理想化的他人來映射自己,把理想化的雙親意象內射為自己的超我(對自身的強求)。精選ppt二軸發展:這個二元論(軸)包含有無所不能的自體和理想化的父母印象(一個全能的客體)。這兩條線的任何一條的創傷體驗都可導致扭曲的轉形內化和有缺陷的自身結構的產生。
第一條線:(2-5月)共生期(無所不能期Grandiosephase)第二條線:(嬰兒期始-6歲),理想化與價值精選pptKohut’sdoubleaxistheory(1971)1.Theclassicallineofdevelopmentleadingtoobjectlove2.ThenarcissisticlineofdevelopmentObjectlovePrimarynarcissismSecondarynarcissism(followingrebufffromobjects)Fragmentedself-nucleiPrimarynarcissism(whennucleiachievecohesiveness)Assignsperfectiontograndioseself(Mirrortransference)Assignsperfectiontoidealizedparentalimage(idealizingtransference)HealthyambitionsIdealsandvaluesTensions
areoftalentsandskills精選pptKohut:自體心理學自戀性移情:可以是反映性移情,也可以是理想化移情。反映性移情:把夸大性自體,夸展到他人身上(自體-客體)。合并(一個人),相似(孿生狀態),治療師是唯一最重要的(你是我最好的治療師)。理想化移情:認為他人是有力量、有能力、優秀的人(治療師)。自戀性憤怒:對于不符合自戀著期望的自體或客體所作出的反應,體驗到強烈的羞愧和憤怒(惱羞成怒),攻擊、破壞、貶低,自傷、自殺。精選ppt自我同一性同一性(identity):總是同一個獨特的自己的感覺。自我結構的整體統一主體感、獨特性自體感知的連續性內心世界近似地代表外部世界精選pptGoodobjectGoodselfBadobjectBadselfsplittingObjectSelfObjectSelfgoodbadmergergoodbadobjectgoodbadselfhealthintegration精選ppt6、現代精神分析的理論--自體心理學(self-psychology)和客體關系心理學(object-relationspsychology):自體是對我自己來講,我是一個人、一個活躍的實體,或一個存在于自我(ego)中的我自己的形象。客體是一個技術性的術語,涉及的是主體與之相聯系的人或事物。客體關系的探討,通常集中于兒童與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早期關系,集中于這種早期關系怎樣塑造兒童的內部心理世界和以后的成人關系。精選ppt基本觀點因此,安全感的產生:父母(尤其母親)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如果能夠給與孩子足夠的愛,孩子就會體驗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對自身、對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覺到自信、自尊、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確定感和可控制感,及自身的強大有力感。精選ppt自尊研究的最新進展心理學家貝蒂.B.楊斯,在總結了NathanielBranden博士、Reasoner以及Coopersmith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認為自尊的心理結構有六個方面:生理上的安全感,情感上的可靠感、安全感,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勝任感,意義感。精選ppt自尊研究的最新進展1、生理上的安全感:感受生理上的安全意味著你沒有被傷害或傷害的恐懼。2、情感上的可靠感、安全感:你知道你不會被拋棄,或者不會意識到無價值感,或者不會被情緒性的諷刺挖苦或傷害性的言辭所“擊中”,以及你感覺到你能面對和處理你的恐懼和不安,你感覺到情感上的可靠安全。精選ppt自尊研究的最新進展3、自我認同感:自我了解允許你去發展一個現實的自我感和一個健康的個人感。4、歸屬感:當你感到被接受,你就會感到與別人有一種心理連接。感受到被欣賞和有價值感,你就會對他人尊重合作和表現出接受。精選ppt自尊研究的最新進展5、勝任感:因為意識到你的力量,你能夠接受那些你少有能力的領域。
6、意義感:使命感歸功于感到生命有意義。精選ppt自尊研究的最新進展斯坦利·庫珀史密斯的劃時代巨著《自尊的前提》:庫珀史密斯發現,在家庭財富、教育程度、居住地點、社會等級、父親的職業、母親操持家務之間并沒有特別重要的關系,最重要的是孩子與他/她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成人的關系。父母以什么樣的態度和方式養育子女,影響了孩子對于自我的認識和態度。精選ppt請你選擇擁有美貌與良好的身材擁有更多金錢財富可愛,受到很多親朋好友的喜愛擁有很高的能力和智商,事業成功擁有健康、健壯的身體,長命百歲擁有快樂幸福的心情精選ppt崔永元:“患抑郁癥的人基本上都是天才!”精選ppt強迫思維:懷疑、回憶、對立思維、窮思竭慮強迫情感:恐懼、焦慮強迫意向:強迫動作和行為:順從性:反復洗滌、強迫檢查、強迫詢問對抗性:把自己的手綁住等、反向形成自知力:明知沒有必要?心理/現實意義?強迫現象精選ppt病人在強迫癥狀出現之前可能有一定的個性素質基礎或人格障礙的存在,如具有強迫型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某些特點等。強迫型人格:不確定感、安全感、不完善感強迫檢查:沒有安全感、穩定的客體表象、自信心強迫洗滌:臟、性、病、死,道德感強迫現象精選ppt強迫的核心癥狀:焦慮焦慮的分類(弗洛伊德):現實焦慮神經過敏性焦慮:分離焦慮、閹割焦慮道德焦慮:違反道德的性欲沖動、攻擊等強迫現象精選ppt心理機制:壓抑、替代、隔離、反向形成、合理化過度控制俄底浦斯期:性欲、攻擊肛欲期:控制、反權威口欲期:喪失客體或客體的愛?自我弱小感,依戀,控制依戀的對象。強迫現象精選ppt焦慮癥內心感受臨床表現
我怕我失去控制恐懼焦慮(仇恨憤怒)我怕你們離開我你要救我(分離焦慮)我感到無力弱小你陪我看醫生(控制)我失敗了我有病(合理化)精選ppt心理機制:壓抑、退行、認同、替代、分離焦慮病前可能的人格特征:自戀型人格、依賴型人格、強迫型人格等疑病癥精選ppt疑病癥與軀體化障礙內心感受臨床表現
我要得到關愛我有病我怕死你們要救我我無力你們要幫助我我不可愛看你們是否真的愛我我有罪我有病(合理化、自虐)親人得病去世我也同樣地病了精選ppt雅各布森的理論(一)抑郁:喪失愛的客體,導致:弱小感,痛苦感,自尊喪失。比如:媽媽說:再哭,我走了!孩子內心的感受是:我不是一個可愛的孩子,媽媽不是一個可愛的媽媽。精選ppt雅各布森的理論(二)雅各布森的理論:理想化:自身與他人攻擊:貶低自身與他人攻擊失敗:更喪失自尊,更理想化自殺的含義: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不好,就是你不好,恨你就是恨我自己,自殺,殺死我,也就是殺死你!精選ppt理想自我與實際自我理想自我的形成與實際自我的沖突自我幻想、陶醉危害:精神毒品處理:立足現實、面向理想、從零做起精選pptBibring(1953)抑郁傾向的三類自我理想(self-ideals):1、過分要求被愛、被欣賞、被贊美、被尊重;2、過分要求強壯、有能力、成功以及獨立;3、過分要求優秀、有愛心、有道德、貞潔。具有這些高理想的人,一旦認為現在和將來無法達到這些標準時,抑郁就會產生。他們從根本上放棄了希望,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實現理想。精選ppt五、精神分析治療關系不同醫患關系模式對設置的要求
1.經典心理治療模式:精神分析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智能樓宇系統升級改造合作協議
- 2025年北京市西城區高考地理一模試卷
- 公文語言的簡練與表達試題及答案
- 出生日期及工作背景綜合證明書(6篇)
- 智能硬件產品創新研發方案
- 小區農業綜合服務合作協議
- 工業自動化設備采購合同
- 行政管理與政策倡導的結合試題及答案
- 法律服務行業執業資格證明書(7篇)
- 管理心理學對市場營銷的啟示試題及答案
- 每日安全檢查表
- 學會寬容快樂生活主題班會課件
- 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表
- 微電網及儲能技術
- 《食品安全事故處置方案》
- 國家電網招聘之其他工學類復習提高資料打印
- 嬰兒撫觸與嬰兒操-嬰兒撫觸的手法(嬰幼兒撫觸與按摩課件)
- 學校食堂病媒生物防治管理制度范本(通用8篇)
- PID傳感器CF值異丁烯標定
- 氣排球記錄方法五人制2017年5月9日
- 碩士研究生專業研究方向證明(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