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各家學說》教學大綱_第1頁
《中醫各家學說》教學大綱_第2頁
《中醫各家學說》教學大綱_第3頁
《中醫各家學說》教學大綱_第4頁
《中醫各家學說》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各家學說》教學大綱(供中醫學專業本科使用)Ⅰ 前言《中醫各家學說》是一門研究性、提高性的課程,又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門課程。學習本課程的目的與任務是進一步掌握中醫歷代著名醫家的學術思想、學術理論及其治療經驗,以及歷代主要醫家的學術成就、各主要學術流派的學術思想與中醫理論之間的關系,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其思維,使之深入認識中醫學的豐富內容,為今后從事中醫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打下扎實基礎。大綱內容分為總論和各論兩部分。 總論概述課程性質, 學說、學派的概念及其劃分標準,學說、學派的形成、發展和貢獻;各論以對中醫理論影響巨大的七大學說(七大學派)為主線,分別介紹各個著名醫家的學術理論和治療經驗, 注意培養學生閱讀、 理解和運用的能力。本大綱適用于中醫學專業五年制用。現將大綱使用中有關問題說明如下:1、大綱每一章節均由教學目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三部分組成。教學目的注明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個級別,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級別對應,并統一標示(核心內容即知識點以下劃實線,重點內容以下劃虛線,一般內容不標示)便于學生重點學習。2、教師在保證大綱核心內容的前提下,并講授重點內容和介紹一般內容。Ⅱ課程基本信息學時及學分:總學時為 72學時,其中課堂講授 64學時,實驗 8學時,共 4學分。教學方式:課堂教學和案例實驗討論目的與要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中醫歷代著名醫家的學術思想、學術理論及其治療經驗;以及歷代主要醫家的學術成就、 各主要學術流派的學術思想與中醫理論之間的關系,進而掌握中醫學術中規律性的東西,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其思維,使之深入認識中醫學的豐富內容,為今后從事中醫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打下扎實基礎。Ⅲ 正文上篇:總論一、教學目的通過學習歷代各主要學說、學派的的形成因素及特點,各主要學說、學派的學術思想與中醫理論之間的關系以及與歷代醫學大家學術成就之間的關系, 進而探求中醫學術中規律性1的東西,為繼承發揚中醫學打下扎實的基礎。二、教學要求1、掌握中醫各家學說課程的定義、性質與范圍,學說、學派的概念及其劃分標準。掌握歷代醫家的爭鳴與中醫學術發展的關系和歷代各主要學說的形成因素及特點。 掌握各主要學派的學術思想與中醫理論之間的關系以及與歷代醫學大家學術成就之間的關系, 以及中醫學術中規律性的理論及經驗。2、熟悉各主要學說、學派形成、特點和代表醫家以及中醫學術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熟悉《中醫各家學說》研究的范圍及學習目的、要求和方法。3、了解學習各家學說的目的和意義。三、教學內容:1、中醫各家學說課程的定義、性質與范圍,學說、學派的概念及其劃分標準。2、歷代醫家的爭鳴與中醫學術發展的關系和歷代各主要學說的形成因素及特點3、各主要學派的學術思想與中醫理論之間的關系以及與歷代醫學大家學術成就之間的關系,以及中醫學術中規律性的理論及經驗。4、各主要學說、學派形成、特點和代表醫家以及中醫學術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5、《中醫各家學說》研究的范圍及學習目的、要求和方法。6、學習各家學說的目的和意義。下篇:各論第一章 傷寒學說與傷寒學派諸家第一節 概說一、教學目的明確張仲景傷寒學說的主要學術特點、學術成就以及傷寒學派其他醫家的主要學術成就、學術貢獻、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傷寒學說的含義及主要學術特點。2、熟悉傷寒學派的學術成就、形成基礎、形成過程以及形成過程中主要醫家對傷寒學派形成的貢獻及影響。3、了解其他傷寒醫家對傷寒學派的貢獻。三、教學內容:1、傷寒學說的含義及主要學術特點。22、傷寒學說的學術成就。3、傷寒學派形成的基礎,學術流派的形成過程,及形成過程中各主要醫家(王叔和、孫思邈、成無己、龐安時、許叔微、朱肱、方有執、喻昌、張志聰、柯琴、尤怡)對傷寒學派形成的貢獻及影響。4、傷寒學派內部派別的形成因素及其特點。5、錯簡重訂、維護舊論、類證研究,尤其是類證研究各家對傷寒學派的完善,對中醫辨證體系的貢獻。6、其他傷寒醫家對傷寒學派的貢獻。第二節 成無己一、教學目的明確成無己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成無己注解《傷寒論》的學術特點以及首先闡明傷寒學理論的貢獻。2、熟悉成無己對傷寒五十證的主要辨別方法與意義。3、了解成無己的生平和著作。三、教學內容1、成無己注解《傷寒論》的學術特點以及首先闡明傷寒學理論的貢獻。2、成無己對傷寒五十證的主要辨別方法與意義。3、成無己的生平和著作。第三節 龐安時一、教學目的:明確龐安時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龐安時對廣義傷寒病因及發病的學說。2、熟悉龐安時對區別傷寒與溫病以及對溫熱病治療起承前啟后的貢獻。3、了解龐安時的生平、著作及對五大溫證的診治。三、教學內容1、龐安時對廣義傷寒病因發病的見解,寒毒學說的具體內容。2、龐安時對溫熱病治療承先啟后的作用。3、區別傷寒和溫病,為闡發溫病作出貢獻。34、重用大劑量石膏治療溫熱病對后世的影響。5、五大溫證的診治。6、龐安時的生平、著作。第四節 許叔微一、教學目的明確許叔微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許叔微的雜病治療特點及其學術經驗。2、熟悉許叔微對傷寒學理論的貢獻。3、了解許叔微的生平和著作。三、教學內容1、許叔微的雜病治療特點及其學術經驗。2、許叔微對傷寒學理論的貢獻。3、許叔微的生平和著作。第五節 方有執一、教學目的明確方有執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錯簡重訂論及其改訂后《傷寒論》內容對三綱鼎立學說形成的影響。2、了解對傷寒條文改定的內容。3、了解許叔微的生平和著作。三、教學內容1、方氏重訂傷寒的見解和改訂《傷寒論》的具體內容。2、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說病機理論及其對三綱鼎立說形成的影響。3、對傷寒條文改定的內容。4、許叔微的生平和著作。第六節 柯琴一、教學目的明確柯琴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41、掌握柯琴治傷寒的學術觀點與方法以及按方類證的特點、意義。2、熟悉“六經地面”說的內容與意義。3、了解柯琴的生平和著作。三、教學內容1、柯氏治傷寒的學術觀點與方法。2、按方類證,以方名證的特點、意義。3、“六經地面”說的內容與意義。4、柯氏的生平和著作。第七節 喻昌一、教學目的明確喻昌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喻昌對傷寒與溫病的辨證綱領、傷寒三綱鼎立說、秋燥論。2、熟悉喻昌溫病的辨證分類、大氣論、議病遣藥的特點與見解。3、了解喻昌生平、著作及議病式。三、教學內容1、喻昌對傷寒、溫病的辨證綱領(傷寒三綱鼎立說) 。2、秋燥論的主要學術內容。3、喻昌對、溫病的辨證分類。4、喻昌的大氣論。5、喻昌的議病遣藥的特點與見解。6、喻昌生平、著作及議病式。第二章 火熱學說與河間學派諸家第一節 概說一、教學目的明確劉完素火熱論相關學說的學術貢獻以及河間學派諸家的主要學術成就。二、教學要求1、掌握劉完素火熱論相關學說的定義、主要學術特點以及河間學派學術成就及其對中醫理論體系的影響和貢獻。2、熟悉火熱學說及河間學派的形成因素、特點及其發展。53、了解其他河間學派醫家對河間學派的貢獻。三、教學內容1、劉完素火熱論相關學說的定義及其主要學術特點。2、河間學派學術成就及其對中醫理論體系的影響和貢獻。3、火熱學說及河間學派的形成因素、特點及其發展。4、其他河間學派醫家對河間學派的貢獻。第二節 劉完素一、教學目的明確劉完素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劉完素的六氣化火說、 “亢害承制”論、陽氣怫郁說、玄府氣液說、五志過極皆為熱說、治療熱病和雜病的治療經驗。2、熟悉劉氏的臟腑六氣病機說、五運六氣病機說的觀點。3、了解劉完素的生平、著作、火熱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學術淵源及主要門人弟子、私淑者及對后世的影響。三、教學內容1、劉氏六氣化火說。2、劉氏“亢害承制”論。3、劉氏陽氣怫郁說。4、劉氏玄府氣液說。5、劉氏五志過極皆為熱說。6、劉氏治療熱病的特點。7、劉氏對雜病的治療經驗。8、劉氏的臟腑六氣病機說的觀點。9、劉氏的五運六氣病機說的觀點。10、劉完素的生平、著作、火熱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學術淵源及主要門人弟子、私淑者及對后世的影響。第三章 臟腑辨證學說與易水學派諸家第一節 概說一、教學目的6明確張元素臟腑辨證說的學術貢獻以及易水學派諸家的主要學術成就。二、教學要求1、掌握臟腑辨證學說的定義及其學術特點,2、熟悉臟腑辨證學說及易水學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點,及其易水學派學術成就及其對中醫理論體系的影響和貢獻。3、了解其他易水學派醫家對易水學派的貢獻。三、教學內容1、臟腑辨證學說的定義及其學術特點。2、臟腑辨證學說及易水學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點。3、易水學派學術成就及其對中醫理論體系的影響和貢獻。4、其他易水學派醫家對易水學派的貢獻。第二節 張元素一、教學目的明確張元素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張元素的臟腑辨證理論、藥物氣味升降浮沉理論、藥物歸經理論、引經報使理論、重視脾胃的學術思想、養正積自除的學術思想。2、熟悉張元素六氣內淫制方大法及苦欲補瀉理論、隨證用藥和雜病治療經驗。3、了解張元素的生平和著作。三、教學內容1、張元素臟腑辨證理論的主要內容。2、張元素藥物氣味升降浮沉理論3、張元素藥物歸經理論、引經報使理論。4、張元素重視脾胃的學術思想。5、張元素養正積自除的學術思想。6、張元素六氣內淫制方大法及苦欲補瀉理論、隨證用藥和雜病治療經驗。7、張元素的生平和著作。第三節 李杲一、教學目的明確李杲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7二、教學要求1、掌握李杲論述脾胃的學術內容以及內傷熱中證的病因、病機、主要癥狀和治法的學術內容。2、熟悉李杲制方遣藥的特點。3、了解李杲的生平、著作及其學說形成的時代背景、學術淵源和對后世的影響。三、教學內容1、李杲論述脾胃的學術內容。2、其有關內傷熱中證的病因、病機、主要癥狀和治法的學術內容。3、李杲制方遣藥的特點。4、李杲的生平、著作及其學說形成的時代背景、學術淵源和對后世的影響。第四節 王好古一、教學目的明確王好古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熟悉陰證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2、了解王氏生平、著作及學術淵源。三、教學內容1、陰證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2、王氏生平、著作及學術淵源。第五節 羅天益一、教學目的明確羅天益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羅氏對脾胃的生理、病理的闡發及治療特點。2、熟悉羅氏著重氣機的調理,從上、中、下三焦的氣機變亂分析病變的學術思想。3、了解羅氏生平、著作、學術淵源。三、教學內容1、羅氏對脾胃的生理、病理的闡發及治療特點。2、羅氏著重氣機的調理,從上、中、下三焦的氣機變亂分析病變的學術思想。3、羅氏生平、著作、學術淵源。8第四章 攻邪學說與攻邪學派諸家第一節 概說一、教學目的明確張從正攻邪學說的學術貢獻以及攻邪學派諸家的主要學術成就。二、教學要求1、掌握張從正攻邪學說的學術特點。2、熟悉攻邪學派的定義、形成因素及其特點,以及對后世的影響和貢獻。3、了解其他攻邪學派醫家對攻邪學派的貢獻。三、教學內容1、張從正攻邪學說的學術特點。2、攻邪學派的定義、影響和貢獻。3、攻邪學說及攻邪學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點。4、其他攻邪學派醫家對攻邪學派的貢獻。第二節 張從正一、教學目的明確張從正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張從正的論病觀點、三邪理論、血氣流通、藥攻食養、情志療法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經驗。2、熟悉張從正的汗吐下祛邪三法。3、了解張從正生平、著作和學術淵源。三、教學內容1、張從正的論病觀點的學術思想。2、張從正三邪理論的學術思想。3、張從正血氣流通的學術思想。4、張從正藥攻食養的學術思想。5、張從正情志療法的學術思想、學術經驗。6、張從正的汗吐下祛邪三法。7、張從正生平、著作和學術淵源。9第五章 滋陰學說與丹溪學派諸家第一節 概說一、教學目的明確朱丹溪滋陰學說的學術貢獻以及丹溪學派諸家的主要學術成就。二、教學要求1、掌握滋陰學說的學術貢獻,丹溪學派的定義、影響和貢獻。2、熟悉滋陰學說及丹溪學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點。3、了解其他丹溪學派醫家對丹溪學派的貢獻。三、教學內容1、滋陰學說的學術貢獻,丹溪學派的定義、影響和貢獻。2、滋陰學說及丹溪學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點。3、其他丹溪學派醫家對丹溪學派的貢獻。第二節 朱震亨一、教學目的明確朱震亨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朱震亨的相火論、陽有余陰不足論理論及其在臨床中的運用;掌握朱震亨痰、郁雜病治療經驗;掌握朱震亨對人體陰陽升降的論述及在臨床治療中的運用。2、熟悉朱震亨對氣、血雜病治療經驗,以及火熱證的辨治的理論及治療特點。3、了解朱震亨的生平、著作、學術淵源和時代背景、傳承授受。三、教學內容1、朱震亨的相火論、陽有余陰不足論理論及其在臨床中的運用。2、痰、郁雜病治療經驗。3、朱震亨對人體陰陽升降的論述及在臨床治療中的運用。4、氣、血雜病治療經驗。5、朱震亨對火熱證的辨治的理論及治療特點。6、了解朱震亨的生平、著作、學術淵源和時代背景、傳承授受。第三節 王履一、教學目的明確王履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通過課堂討論10加深對王履學術思想的認識,同時鍛煉學生對中醫理論的識辨能力。二、教學要求1、掌握王履對亢害承制理論的闡發和對四氣發病、陰陽補瀉的發揮。2、熟悉王履對傷寒、溫暑的認識,對真中風和類中風的區別。3、了解王履的生平和著作。三、教學內容1、王履對亢害承制理論的闡發和對四氣發病、陰陽補瀉的發揮。2、王履對傷寒、溫暑的認識,對真中風和類中風的區別。3、王履的生平和著作。第六章 溫補學說與溫補學派諸家第一節 概說一、教學目的明確溫補學說的學術貢獻以及溫補學派諸家的主要學術成就。二、教學要求1、掌握溫補學說的學術貢獻,溫補學派的定義、影響和貢獻。2、熟悉溫補學說及溫補學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點。3、了解其他溫補學派醫家對溫補學派的貢獻。三、教學內容1、溫補學說的學術貢獻,溫補學派的定義、影響和貢獻。2、溫補學說及溫補學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點。3、其他溫補學派醫家對溫補學派的貢獻。第二節 薛已一、教學目的明確薛己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薛己治病求本論、脾胃學說及對脾腎關系的論述。2、熟悉薛己痰病的治療特點。3、了解薛己生平、著作以及治虛心得。三、教學內容1、薛己治病求本論、脾胃學說及對脾腎關系的論述。112、薛己痰病的治療特點。3、薛己治虛心得。4、薛己生平和著作。第三節 孫一奎一、教學目的明確孫一奎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孫一奎對命門、三焦的理論描述。2、熟悉孫一奎火的論述和治療經驗。3、了解孫一奎生平和著作。三、教學內容1、孫一奎對命門、三焦的理論描述。2、孫一奎火的論述和治療經驗。3、孫一奎生平和著作。第四節 趙獻可一、教學目的明確趙獻可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趙獻可命門學說。2、熟悉趙獻可痰證、郁證的治療經驗。3、了解趙獻可生平、著作。三、教學內容1、趙獻可命門學說。2、趙獻可痰證、郁證的治療經驗。3、趙獻可生平、著作。第五節 張介賓一、教學目的明確張介賓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張介賓陽非有余陰本不足論、命門學說及其真陰之病的治療。122、熟悉張介賓陰陽相濟法、治形論。3、了解張介賓生平、著作,其學說產生的時代背景。三、教學內容1、張介賓陽非有余陰本不足論、命門學說及其真陰之病的治療。2、張介賓陰陽相濟法、治形論。3、張介賓生平、著作,其學說產生的時代背景。第七章 溫病學說與溫病學派諸家第一節 概說一、教學目的明確溫病學說的學術貢獻以及溫病學派諸家的主要學術成就。二、教學要求1、掌握溫病學說的學術貢獻,溫病學派的定義、影響和貢獻。2、熟悉溫病學說及溫病學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點。3、了解其他溫病學派醫家對溫病學派的貢獻。三、教學內容1、溫病學說的學術貢獻,溫病學派的定義、影響和貢獻。2、溫病學說及溫病學派的形成因素及其特點。3、其他溫病學派醫家對溫病學派的貢獻。第二節 吳有性一、教學目的明確吳有性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吳有性對溫疫的病因病機的創見、溫疫的治療特點。2、熟悉吳有性對溫疫的辨證方法、對傷寒和溫疫的鑒別。3、了解吳有性生平、著作及時代背景。三、教學內容1、吳有性對溫疫的病因病機的創見、溫疫的治療特點。2、吳有性對溫疫的辨證方法、對傷寒和溫疫的鑒別。3、吳有性生平、著作及時代背景。13第三節 葉桂一、教學目的明確葉桂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葉桂衛氣營血辨證、胃陰學說、理虛大法、久病人絡說、陽化內風說、奇經論治的主要學術內容。2、熟悉葉桂察舌驗齒法、臨床用藥特色。3、了解葉桂生平、著作、治學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三、教學內容1、葉桂衛氣營血辨證、胃陰學說、理虛大法、久病人絡說、陽化內風說、奇經論治的主要學術內容。2、葉桂察舌驗齒法、臨床用藥特色。3、葉桂生平、著作、治學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第四節 吳瑭一、教學目的明確吳瑭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吳瑭溫病三焦辨治、熱病清熱養陰法的主要學術內容。2、熟悉吳瑭的寒溫水火陰陽辨及其臨床治療經驗。3、了解吳瑭生平和著作。三、教學內容1、吳瑭溫病三焦辨治、熱病清熱養陰法的主要學術內容。2、吳瑭的寒溫水火陰陽辨及其臨床治療經驗。3、吳瑭生平和著作。第八章 其他學說與其他醫家第一節 孫思邈一、教學目的明確孫思邈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孫思邈養性和養老的主要原則、傷寒溫病學方面的主要成就。142、熟悉孫思邈的醫德觀、具體養生方法、及雜病論治的方法。3、了解孫思邈的生平、著作。三、教學內容1、孫思邈養性和養老的主要原則、傷寒溫病學方面的主要成就。2、孫思邈的醫德觀、具體養生方法、及雜病論治的方法。3、孫思邈的生平、著作。第二節 錢乙一、教學目的明確錢乙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錢乙對兒科生理、病理特點的創見、制方的成就以及五臟辨證綱領。2、熟悉錢乙對兒科疾病的診斷方法、化裁古方、創制新方的成就。3、了解錢乙論治經驗。三、教學內容1、錢乙對兒科生理、病理特點的創見及其制方的成就。2、兒科五臟辨證綱領。3、錢乙對兒科疾病的診斷方法、化裁古方、創制新方的成就。4、錢乙論治經驗。第三節 綺石一、教學目的明確綺石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綺石有關虛勞病因病機、三本二統理論、清金保肺與補脾益氣治療大法。2、熟悉綺石用藥特點以及虛勞防護。3、了解綺石生平、著作。三、教學內容1、綺石有關虛勞病因病機、三本二統理論、清金保肺與補脾益氣治療大法。2、綺石用藥特點以及虛勞防護。3、綺石生平、著作。15第四節 唐宗海一、教學目的明確唐宗海的主要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臨床服務。二、教學要求1、掌握唐宗海有關氣血水火的論述和通治血證四法。2、熟悉唐宗海所論血證的病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