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PAGEPAGE5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結課論文題目:談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院系:管經學院班級:2016146班學號:201614617姓名:楊文珍三江源地區因其位置獨特,海拔高峻,成為全球現代冰川集聚地之一,冰川總面積達1812.74平方千米。其中,長江源去冰川面積1496.04平方米,瀾滄江源區冰川面積124.75平方千米,黃河源曲冰川面積191.95平方千米。這些冰川年均融水量約17.02×108立方米,是三江源地區干支河的重要補給水源。三江源地區歲整體海拔很高,但區內地勢平坦,水資源儲蓄能力較強,有利于河網、水系的形成發育,在三江源地區,僅屬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條,有大小湖泊16337個之多,總面積達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個。如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烏蘭烏拉湖、可可西里湖、庫賽湖、多爾改錯湖等實星羅棋布其間,參與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高原濕地。這些湖泊、濕地實三江源地區重要的水資源儲蓄調節器,正是它們使長江、黃河、瀾滄江得以源源不斷、經久不息。不僅如此,三江源地區還是長江、黃河、瀾滄江全流域最重要的水資源供給者。據測算:黃河總水量的49%、長江總水量的25%/、瀾滄江總水量的15%均源自三江源地區,特別是黃河幾乎一半左右的水量是有三江源地區提供。近年,黃河下游持續斷流,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其重要原因就是三江源地區冰川退縮、源頭水資源減少。1998年,長江流域爆發全流域性特大洪水,也與三江源地區植被破壞、地表蓄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劇等因素有關。由此可見,作為“長江之源”、“中華水塔”的三江源地區,它一旦咳嗽——生態環境遭破壞,長江、黃河全流域就有感冒之虞——或洪澇、或斷流。三江源地區隊全國實現人和水的和諧相處具有重要意義。(二)三江源是中國乃至世界高寒生物資源寶庫倘若將中國看作一個大的生態系統,三江源地區不僅對其環境系統如氣候、水等因素具有重要影響,而且對其生命系統如生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等也具有重要影響。首先,由于地理位置的獨特和海拔高度的影響,三江源地區不僅保留了許多珍貴的孑遺物種,而且在適應高寒生態環境的過程職中,進化發育形成了一批高原特有的物種,使該地區成為現代物種分化和分布中心之一,是我國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寶庫和最重要的基因庫之一。區內現有野生種子植物73科、390屬、1713種,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藏羚羊、野牦牛、西藏野驢、雪豹、白唇鹿、黑頸鶴等14種,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獼猴、藏原羚、馬麝、棕熊、猞猁、盤羊、藏雪雞等37種。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三江源是現代眾多珍稀高寒野生動植物在地球上生活的唯一家園,是中國這個大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載體,其次,三江源的高寒生態系統屬原生環境,是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其多種復雜的自然生態系統組成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生態和人文環境,是全球氣候、環境信息變化最敏感、最完美的載體和自然環境演變過程最忠實的紀錄者,是展示地球生態變遷的天然博物館,為人類揭示自然環境演變奧秘以及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模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學研究基地。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在我國生態系統多樣性中占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再次,三江源地區廣袤濕地即對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影響,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功能區之一,更為眾多珍稀野生動植物提供了生存家園,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它在水源涵養蓄洪防旱、降解污染、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江源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其濕地總面積達7.33萬平方千米,沼澤分布率大于2.50%,是全國分布率最高的地區。受惠于三江源地區廣袤濕地,黑頸鶴、藏羚羊、白唇鹿等眾多珍稀動物得以在氣候惡劣的青藏高原生息繁衍。總之,三江源地區無論在物種多樣性還是在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都在我國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國的生態祖庭和生物資源寶庫,也是我國人與動植物是否和諧相處的試金石。(三)三江源是華夏文明的哺育者水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的源泉,三江源是以其慷慨無私的冰川雪水孕育了黃河、長江,也哺育出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在距今1.1百萬年0.6百萬年間,隨著高原的隆升,黃河急速下切,以溯源侵蝕的方式把青藏高原中東部及中原地區的一個個古湖切穿、貫通、并最終形成現代黃河的基本面貌。幾乎同一時期,長江也最終穿透三峽,流向大海。從此,華夏大地便有了貫穿東西的物質,能量交換大通道,高原的水和平原的熱得以聚合并優化配置,為生命的繁榮創造了條件,中華民族先人開始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生息繁衍。到距今3500年前,黃帝部落的后裔建立了夏、商奴隸制王朝,自稱“華”或“夏”,主要聚居于中原地區,且又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心,故又稱這一帶為“中華”。從此,中華文明就在三江源冰川雪水的滋養下不斷興旺發達起來,世界文明演變歷史一再表明,人類文明總是伴隨大江大河的形成而興盛,也常隨著江河的枯竭而衰落,古老的華夏文明之所以能保持四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其中很重要的自然因素就在于三江源冰川雪水哺育下的長江、黃河為中華民族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滋養。另外,還有學者根據藍田、元謀等古人類化石均發現于青藏高原周圍的現象,甚至提出青藏高原可能就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的設想。而在中國的古代神話傳說中,位居三江源地區的昆侖山歷來被看作萬山之祖,倍受中華民族敬仰。由此可見,無論從科學分析的角度看,還是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講,三江源在華夏文明的興起、繁榮進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江源地區面臨的生態危機由于海波高、氣候條件惡劣,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加之近代當地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類活動強度的日益加大,使得三江源地區生態面臨嚴重危機。近年來,在三江源地區,冰川后退、雪線上升、湖泊減少、江河斷流、草場退化、物種滅絕等系列生態惡化現象接踵而至,如再不科學調整該區的人口發展戰略,再不對其生態環境進行有效保護和積極治理,不僅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將面臨崩潰的危險,而且整個中華民族也可能因此失去賴以生存的屏障。(一)湖泊萎縮,冰川后退,水資源減少三江源地區原本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冰川廣布,是青藏高原上最主要的沼澤濕地分布區。但在近幾十年里,這里的大小湖泊、河流快速縮小甚至干枯,大片大片的沼澤地消失,水資源急劇減少。近20年來,三江源地區1071個湖泊萎縮,黃河源頭第一縣”的瑪多縣就有1040個湖泊萎縮。長江源區的赤布張湖(面積約為600平方千米),目前已經萎縮解體為4個子湖;西金烏蘭湖(面積約為300平方千米)已被分隔為5個子湖,推測面積縮小近2/3。黃河源區的扎陵湖、鄂陵湖晚更新世以來就不斷在萎縮,目前這一現象仍在持續并有不斷發展和加劇的趨勢,在冰川方面,從1970年——1990年的20年中,長江源頭格拉丹東地區的崗加曲巴冰川至少后退了500米,年均后退25米。長江源沱沱河和當曲河源的冰川退縮率分別達到每年8.25米和9米,退縮率達8.30%——9.90%。萎古迪如冰川退縮率達每年7.40%——9.10%。受冰川萎縮和氣候干旱化等影響,黃河、長江在源頭地區水流量持續減少,特別是黃河表現最為明顯。水文觀測資料表明:黃河上游連續7年出現枯水期,年平均流量從1956年——1989年的每秒667立方米下降到1990年——1996年的每秒527立方米,減少21%,在1972年——1997年間,黃河出現斷流69次,特別是1997年,汛期仍斷流,斷流時間長達226天,成為黃河歷史上斷流最早、斷流時間最長的一年。1996年,黃河源頭的鄂陵湖和扎陵湖水位下降近2米,兩湖間首次出現斷流。三江源地區河水徑流量的記錄從1956年開始,根據記錄,三江源地區1956年——2000年平均年徑流量為370.20億立方米,1991年——2000年平均年徑流量為329.70億立方米,下降了10.90%,其中黃河源區下降幅度最大。(二)草場退化與沙化加劇根據不同年代的衛片解釋分析資料,三江源地區高寒草甸由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年均退化速率3.9%上升到90年代的7.6%,高寒草原平均退化率在同一時期由2.3%上升到4.6%。目前,三江源地區退化草場面積已達全區可利用草場面積的26%——46%。長江源去有退化草地面積253.29萬公頃,占其可利用草地面積的22.4%。由于草地退化,三江源地區單位草地產量明顯下降,如1976年瑪多縣高寒草原草場平均產草量為1950千克/公頃,到1998年下降為1580千克/公頃,下降幅度大29%。受草場植被退化影響,三江源地區的沙化土地面積逐年擴大。據有關研究資料,黃河源曲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瑪多、瑪沁兩縣境內,現狀沙漠化土地面積約為126670公頃,其中流動沙丘面積約占其沙漠化土地面積的79.99%。長江源去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治多和雜多兩縣境內,當曲、楚瑪爾河、通天河沿河階地及河灘地,現狀沙漠化土地面積194221公頃,其中流動沙丘面積約占24.85%—40.47%,這些沙化土地現在每年要想長江、黃河輸送泥沙1億多噸。受此影響,三江源原生生態景觀逐漸破碎化,桓被演替呈化、荒漠化,有約700戶牧民近三千人喪失了放牧的草場,淪為“生態難民”。(三)水土流失日趨嚴重三江源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和凍融侵蝕并存交錯,原始生態十分脆弱。根據2000年底三次遙感普查資料,青海省三江源第三區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95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31.09%。其中黃河源區378萬公頃,占黃河源區總面積的35.04%,長江源區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489萬公頃,占長江源去總面積的29.64%。瀾滄江源區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84萬公頃,占瀾滄江源區總面積的25.28%。玉樹州通天河直門達水文站的測定表明,近年來這一地區平均每年輸入長江源頭干流通天河的泥沙量一達到950萬噸,且呈逐年增加之勢。三江源地區日益加重的水土流失,既損失了本地區寶貴的土壤,加快生態環境的惡化,又造成下游河道淤塞,危及水利設施的安全運行,行洪不暢,引致洪澇災害頻發。(四)生物多樣性急劇萎縮過去,在三江源地區,藏野驢、野牦牛、巖羊、藏原羚、雪豹等野生動物和星葉草、藏薺、藏蒿、青藏苔草等野生植物廣為分布,川貝母、藏茵陳、冬蟲夏草等名貴中藥材隨處可見。但近年來,由于當地環境的不斷惡化特別是大面積濕地的退縮,以及不法分子隊珍稀野生動物的大肆偷獵、對蟲草等藥用植物的亂采濫挖,區內的生物物種分布區正在加速縮小,一些物種目前已成為瀕危物種,其生物多樣性種類和數量正在銳減。如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藏羚羊由原來的十萬余只下降到了現在的三萬余只;馬麝一瀕臨滅絕;白唇鹿、馬鹿、雪豹等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數量銳減。囊謙縣1961年每平方千米有馬麝0.92—1.49只,而今很難尋覓到其足跡糞便。三江源生物多樣性萎縮,不僅會破壞該地區原有的生態平衡,使其生態系統更加脆弱,而且使該地區特有的、適應高喊生境的、具有強大的抗逆基因和特殊種性的遺傳基因優勢受到威脅,有可能給人類的未來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三、三江源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三江源地區,人口總量雖然不多,但由于生態環境脆弱,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依然較大;生態系統獨特,分布地區至今還保持這原始的自然狀態,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其后添加惡劣及人類的破壞活動,生態退化趨勢明顯;自然環境總體尚好,空氣清新,河水清澈,但在部分人口稠密地區,生活污染、工業污染也愈益顯現。因此,必須高度重視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一)三江源地區的人口可持續發展第一、控制人口數量,調整人口布局。關于三江源地區的合適人口規模問題,雖然不少專家、學者根據其土地生產能力和水資源保障能力進行了預測,但由于實際情況千差萬別,難以進行準確的量化分析,至今尚未形成公認的結論。一般而言,人們根據三江源地區草場超載放牧和退化情況,經驗性地認為,三江源地區的現有人口規模(約60萬)肯定已超過了其合適人口規模。因此,三江源地區人口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嚴格實施計劃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長率,另一方面還必須實施移民工程,減少現有人口規模。關于調整三江源地區人口布局問題,有以下幾點建議:一是要將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人口全部遷出,使核心區生態環境在沒有人類干擾的情況下得以恢復,發揮其巨大生態功能;二是要使三江源其他地區的人口適度聚居,以利于對人們不合理生產行為進行控制,對生活垃圾進行集中處理;三是要積極進行勞務輸出,使三江源地區雖戶籍人口規模保持基本穩定,但常住人口數量快速下降,較快減小人口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壓力。第二、提高人口素質,增強人們生態環保意識。提高人口素質對三江源地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積極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人口素質提高了,人們的生育觀念就會轉變,就能有效降低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其次,人口素質提高了,人們就業渠道就會增加,農牧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速度就會加快,草原牧場的人口承載壓力就能減小;再次,人口素質提高了,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也必然增強,就會采取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二)、三江源地區的資源可持續利用。第一、加強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近年來,在經濟利益驅使下,不法分子深入三江源地區大肆盜獵,成千上萬的人涌入三江源采挖蟲草,致使這些珍稀動植物資源瀕臨滅絕,草場也遭受毀滅性破壞。為此,必須采取積極有力措施保護這些珍稀動植物資源:一是要加大執法力度,通過法律手段堅決打擊盜獵行為。要加大對反盜獵活動的財政支持力度,使這一活動覆蓋范圍更廣,并能常態開展;二是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措施,江三江源地區的蟲草采挖規模預制在適度的范圍之內;三是要加強宣傳教育,引導人們自覺保護三江源地區珍稀動植物資源;四是對部分特別珍稀的野生動植物還應采取遷地保護措施。該措施對擴大物種種群數、拯救瀕危物種、保存物種遺傳基因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青海省在珍稀物種的遷地保護工作中相繼建立了西寧動物園、西寧植物園和青海省高原珍稀動植物繁育研究中心,并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地理區域的差異,已有基地對三江源的一些珍稀、瀕危物種的遷地保護效果不很明顯。因此,結合《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的實施,可考慮在三江源區建立一些無中簽地保護基地,利用區域生態環境的相似性、搶救性地保護那些受威脅的物種,實現擴大種群、保存遺傳基因的目的;五是對那些資源需求量大(冬蟲夏草、大黃、紅景天等)、生存環境脆弱的物種因加大人工栽培的科技發展力度,盡快實現人工規模化生產,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第二、合理使用草地資源、水資源。雖然草地、水等均屬可再生資源,但由于其后天見惡劣,三江源地區的草地資源和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十分有限,一旦破壞將很難恢復。為此,必須加大三江源地區的草地資源、水資源的保護力度:一是要科學研究三江源草地資源的生長發育規律,準確界定各片草場的設和載畜量;二是加大草場建設投入,引進先進飼養技術和優良牲畜品種,提高牧草利用率;三是加強水資源的保護和科學利用,保護水源涵養區生態植被,采用節水型生成技術,使三江源地區江河湖泊經久不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醫療健康法規知識題庫
- 游戲運營過程中的風險管理指南
- 班前教育考試題庫及答案
- 中小企業法律顧問聘用合同
- 經典酒店承包合同
- 后勤服務承包合同
- 利用傳統藝術弘揚校園文化計劃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培訓
- 嘉陵區電梯安全管理人員會考考核題與答案
- 主管工作總結的成果評估計劃
- 2023年高考遼寧卷化學真題(解析版)
- 民生銀行社招在線測評題
- 湘少版六年級小升初英語綜合練習測試卷-(含答案)
- 2024年江西省高考物理+化學+生物試卷(真題+答案)
- THBESA 004-2024 湖北省學校食堂食品處理區色標管理操作指南
- CJJ 232-2016 建筑同層排水工程技術規程
- 采礦工程畢業設計-礦井設計(含全套CAD圖紙)
- 2024春期國開電大本科《中國當代文學專題》在線形考(形考任務一至六)試題及答案
-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
- RFJ 011-2021 人民防空工程復合材料(玻璃纖維增強塑料)防護設備選用圖集(試行)
- 船用起重機作業安全操作規程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