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口服給藥的吸收演示文稿_第1頁
非口服給藥的吸收演示文稿_第2頁
非口服給藥的吸收演示文稿_第3頁
非口服給藥的吸收演示文稿_第4頁
非口服給藥的吸收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非口服給藥的吸收演示文稿1現在是1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2優選非口服給藥的吸收現在是2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注射給藥靜脈注射首先被上腔靜脈和下腔靜脈中的血液稀釋,由此進入心臟并進一步泵入肺,最后進入動脈和靶器官。生物利用度為100%。迅速注射后4min內血藥濃度達到最大靜脈注射的容量一般小于50ml。當藥物的半衰期小或需要大容量(100~1000ml)給藥時,可以靜脈滴注給藥。肺首過效應部分藥物在肺中可能被巨噬細胞和代謝酶降解、排泄或貯存,靜脈注射的藥物不一定能夠完全到達作用部位,該現象被稱為“”。現在是3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肌肉注射

應用廣泛肌內注射給藥比靜注簡便安全,比皮下刺激性小藥物經肌內注射有吸收過程血管豐富.1000根毛細血管/mm2毛細血管壁是具有微孔的脂質膜,藥物以擴散和濾過兩種方式轉運,通過速度比其它生物膜快一般認為脂溶性藥物可以通過毛細血管壁直接擴散;水溶性藥物中分子量小的可以穿過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擴散進入毛細血管水溶性藥物吸收低于脂溶性藥物分子量很大的藥物,只能以淋巴系統為主要吸收途徑,吸收相對較慢。現在是4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肌肉注射

影響藥物吸收的因素一般吸收完全,有一些藥物肌內注射后吸收緩慢而不完全以水為溶媒的吸收快,油溶液或混懸劑吸收慢注射部位血流量愈大,吸收愈多存在肺首過效應現在是5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皮下與皮內注射皮下由于皮下組織血管比較少,血液流動的速度比肌肉組織慢,故皮下注射藥物的吸收較肌內注射慢,有些甚至比口服慢。需要延長藥物作用時間的藥物可以采用皮下注射。皮下注射量不宜過大,1-2ml皮內將藥物注入真皮注射一般適用于診斷與過敏試驗用。現在是6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其它部位注射動脈注射可使藥物直接進入作用部位無肺首過效應危險性大,少應用。藥物靶向特殊組織或者器官使用現在是7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其它部位注射鞘內注射可用于克服血腦屏障。藥物經血流向中樞神經系統轉運時,可能要通過血-腦屏障和血-腦脊液屏障。腹腔內注射以門靜脈為主要吸收途徑,藥物在向組織分布前首先通過肝臟后才轉運至全身,因此很多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受到影響。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多用于動物實驗。現在是8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注射給藥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血管外注射時,注射部位的血流狀態影響血流豐富部位藥物吸收快。上臂三角肌>大腿外側肌>臀大肌對于水溶性大分子藥物或者油溶媒注射液,淋巴液的流速會影響藥物的吸收。肌肉注射后,注射單位的按摩與熱敷能夠促進藥物的吸收。運動可以使肌肉的血管擴張,血流加快,藥物的吸收加快。現在是9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注射給藥吸收的因素藥物的理化性質分子量大的藥物以淋巴系統為主要吸收途徑難于通過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膜和毛細血管壁的細孔3nm分子量小的藥物進入毛細血管藥物的油/水分配系數對藥物的吸收影響不大。毛細血管的膜孔可以通過200-800分子量的藥物對于難溶性藥物的溶解度能夠影響吸收。藥物與體液中的蛋白質大分子結合,能夠顯著影響藥物的吸收。現在是10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劑型因素藥物從制劑中釋放的速度是藥物的限速因素。各種注射劑中藥物的釋放速度按以下次序排列:水溶液>水混懸液>油溶液>O/W乳劑>W/O乳劑>油混懸液。現在是11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溶液型注射劑大部分注射劑是藥物的水溶液,很快被吸收。一些水難溶性藥物采用乙醇、丙二醇、甘油和聚乙二醇等非水溶媒或混合溶媒制成注射液時,注射入肌肉組織后,溶媒被體液稀釋析出藥物沉淀。這類注射劑注射后小部分溶解的藥物較快吸收,大部分藥物以固體狀態滯留在組織中緩慢地吸收,有可能使得藥物吸收不規則或不完全。現在是12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溶液型注射劑一些藥物的注射劑為了使藥物溶解或穩定,其注射液pH偏離生理條件,肌肉注射后在組織液的pH下析出沉淀.如苯妥英鈉可溶于水,但為了增加穩定性用含丙二醇40%和乙醇10%的混合溶媒溶解并調節pH至12,肌肉注射時析出沉淀,一次注射吸收過程長達4—5天。油為溶媒的注射劑注射后,溶媒與組織液不相溶,在注射部位形成儲庫,藥物從油中分配至組織液中緩慢釋放。現在是13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溶液型注射劑增稠注射液中加入羧甲基纖維素鈉、聚乙烯吡咯烷酮、明膠等高分子物質或油溶液中加入單硬脂酸鋁,使溶液粘度增加,肌內注射后,藥物向組織擴散速度減慢,延長了藥物的吸收,起到長效注射劑的作用。借助淋巴轉運達到長效、靶向作用大分子物質或者結合物現在是14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混懸型注射劑現在是15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因素藥物的結晶狀態與粒徑大小等因素影響藥物吸收的快慢。混懸型注射液中助懸劑增加了注射液的粘度,延緩藥物的吸收。混懸型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劑等其它附加劑,亦會影響吸收,其作用與口服混懸液類似。現在是16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混懸型注射劑靜滴或靜脈注射混懸型注射劑后,藥物微粒易被單核巨噬細胞吞噬,主要分布在肝與脾。油混懸液一般用于肌內注射,藥物的吸收可長達數星期至數月。給藥方式動脈、靜脈、腹腔注射現在是17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乳濁型注射劑乳濁型注射劑(O/W型)靜脈注射后,系統的巨噬細胞吞噬乳滴,脂溶性藥物富集于單核吞噬細胞系統豐富的臟器,如肝、脾、肺、腎等。適用于治療腫瘤的淋巴轉移和淋巴造影等乳濁型注射劑還可作為長效注射劑吸收過程中藥物需從內相向外相轉移,延緩了藥物的釋放,起到長效作用。現在是18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第二節皮膚給藥皮膚的構造與藥物的轉運皮膚的構造正常人的皮膚表面18000cm2。皮膚是由表皮、活性表皮層、真皮、皮下組織三部分組成,厚度在0.4~5mm之間。表皮是藥物滲透的主要屏障---角質層活性表--皮層透明層、粒層、棘層及基層。為水溶性環境是脂溶性藥物的滲透屏障真皮層、皮下組織豐富的血管,不形成吸收屏障現在是19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皮膚的構造現在是20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現在是21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藥物在皮膚內的轉運現在是22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藥物在皮膚內的轉運藥物經皮吸收的主要屏障---角質層皮膚的角質層除去后,藥物的滲透性可增加數10倍至數百倍皮膚對藥物的代謝在酶作用下氧化、水解、結合、還原代謝作用比較小也有前體藥物的設計茶堿、甲硝唑等,設計為脂溶性前體,提高滲透性,經皮代謝成母體進入血流。藥物在皮膚內能夠形成積蓄部位是角質層延長藥效現在是23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藥物在皮膚內的轉運藥物通過角質層經過兩種途徑擴散--主要是分子型藥物通過細胞間隙--主要途徑面積小,但結構疏松,其中蛋白占70%并形成基本骨架,其中鑲嵌大量類脂質形成多層雙分子層排列滲透阻力是類脂--除去類脂,擴散明顯,透皮促進劑主要改變脂質雙分子層結構,提高流動性。通過細胞膜擴散角質層是一種致密的交聯蛋白質網狀結構,細胞內是大量的微絲蛋白和絲蛋白的不利于藥物擴散,但面積大,能作用于蛋白質的促進劑,對藥物滲透影響較大。藥物通過皮膚附屬器---主要是離子型藥物毛囊、汗腺、皮脂腺現在是24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藥物經皮滲透的因素生理因素個體的皮膚差異影響不同的部位皮膚的滲透速率不同。主要是因為角質層的厚度及附屬器的密度不同引起皮膚的水化能夠改變藥物的滲透性水化的角質層密度降低,滲透性變大對溶性藥物的促滲作用明顯病變的皮膚對藥物的通過性也不同皮膚的溫度升高有利于藥物滲透現在是25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藥物經皮滲透的因素劑型因素藥物的理化性質藥物的分子的大小分子量小的藥物容易透過。分子量大于600不能自由通過角質層。低熔點、油/水分配系數適當者易通過藥物油/水分配系數大的藥物易進入角質層,因而透皮速率大。脂溶性太強不易通過活性表皮和真皮層藥物的透皮速率與分配系數不成正比關系。藥物分子型易通過生物膜現在是26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藥物經皮滲透的因素劑型因素給藥系統的性質不同的劑型,藥物釋放的能力不同。藥物從給藥系統中越容易釋放,則越有利于藥物的經皮滲透。溶解與分散藥物的介質非但會影響藥物的釋放,有些亦會影響皮膚的滲透性。不同介質對藥物親和力不同,影響藥物在給藥系統與皮膚之間的分配。藥物在介質中溶解度大意味著藥物與介質的親和力大,使藥物在皮膚和介質之間的分配系數降低,因而會降低透皮速率。pH對有些藥物的影響現在是27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藥物經皮滲透的因素劑型因素透皮吸收促進劑除了少數的劑量小和具有適宜溶解特性的小分子藥物之外,大部分藥物的透皮速率滿足不了治療需要。透皮吸收促進劑的作用機理可能是作用于角質層的脂質雙分子能夠溶解角質層的類脂,影響藥物在皮膚內的分配促進皮膚的水化而提高藥物的透皮速率。作用于角質蛋白促進劑有表面活性劑、保濕劑現在是28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藥物經皮滲透的因素劑型因素離子導入技術針對離子型藥物經皮膚附屬器轉運在電壓的作用下提高擴散的動力有些大分子的多肽和蛋白質的藥物可以經此方式吸收現在是29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現在是30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第三節粘膜給藥一、口腔口腔粘膜的給藥可以發揮局部或者全身的治療作用。局部作用劑型多為溶液型或者混懸型漱口劑,氣霧劑、膜劑、口腔片膜劑等,用于治病口腔潰瘍、細菌或者真菌感染。全身作用常采用舌下片、粘附片、貼膏。現在是31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口腔粘膜的結構與生理粘膜的類型口腔粘膜總的面積是200㎝2,不同部位的粘膜結構、厚度和血流供應不同。依其結構可以分為三種不同類型的粘膜:咀嚼粘膜:在硬腭和牙齦表面。內襯粘膜:覆蓋在除舌背部外的口腔組織表面特性粘膜:表面有角質化和未角質化的上皮。頰粘膜和舌下粘膜上皮均未角質化,表面積為50㎝2和26㎝2,最有利于藥物的吸收。現在是32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口腔粘膜的結構與生理口腔的循環口腔粘膜的血流量比較大,不會形成藥物吸收的限速過程。從口腔吸收的藥物可以避免肝臟的首過作用。分泌液口腔粘膜表面覆蓋一層厚度的唾液層,唾液的分泌量因人而異,并且具有時間的差異性。唾液PH值為。其中含有粘蛋白,可以在口腔表面形成一層薄膜。現在是33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角質化是藥物吸收的主要屏障口腔粘膜的滲透性介于皮膚和小腸粘膜之間藥物吸收以被動擴散為主影響口腔粘膜給藥的最大的因素是唾液的沖刷作用。口腔中的酶對于一些藥物可以被代謝失活。現在是34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劑型因素口腔粘膜給藥作為全身作用主要是通過舌下粘膜和頰粘膜吸收。舌下粘膜的吸收速度快,可以避免肝臟的首過作用,但是容易受唾液的沖刷作用,藥物停留時間短,因此要求舌下給藥的劑型藥物溶出速度快、劑量小、作用強。現在是35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頰粘膜給藥劑型因素頰粘膜給藥的表面積大,藥物的滲透能力差于舌下粘膜,藥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不如舌下給藥受口腔中唾液沖洗作用小,能夠在粘膜上保持相當長的時間藥物通過口腔粘膜吸收大多屬于被動擴散。藥物可以通過細胞內和細胞間兩種方式透過口腔粘膜。藥物的理化性質決定透過途徑。親脂性藥物通過細胞內途徑親水性藥物通過細胞間親水性孔道。由于細胞間質的表面積小,滲透的路徑曲折,藥物的滲透的速度低,吸收較慢。現在是36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二、鼻粘膜給藥鼻粘膜給藥多用于局部作用,近年來研究發現許多藥物通過鼻粘膜給藥可以獲得比給藥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某些難以人鼻粘膜吸收的多肽和蛋白質類藥物,通過加入吸收促進劑,能夠提高鼻腔吸收的生物利用度。藥物目前應用較多的有麻醉用藥、多肽類藥、抗生素、心血管、止咳平喘、激素類藥、免疫制劑、改善循環的藥物如前列地爾、依前列醇、一氧化氮(NO)底物或供給物、解熱止痛藥等。最近中藥的鼻腔給藥發展也很快。劑型微球制劑、凝膠制劑、粉末劑、噴霧和滴鼻劑現在是37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鼻粘膜給藥優點:鼻腔粘膜表面積為150cm2。在呼吸區內粘膜表層上皮細胞皆有許多微絨毛,與小腸絨毛相似,可增加藥物吸收的有效面積鼻粘膜上皮下層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及淋巴毛并且高度滲透性有利于吸收可以避開肝臟的首過作用、消化道的粘膜代謝和藥物在胃腸液中的降解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時可與靜脈注射相當鼻腔內給藥方便不是所有藥物均可以從鼻腔吸收,也不是所有能從鼻腔吸收的藥物都具有上述優點現在是38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鼻腔結構及生理結構從鼻孔至鼻咽,12-14cm鼻中隔將鼻腔分為前庭部鼻腔的入口處。有鼻毛,可阻擋吸入氣體中的塵埃顆粒。呼吸部占鼻粘膜的大部分,鼻腺(nasalgland)。含有豐富的靜脈叢和淋巴組織,通過散熱和滲出作用,使吸入的氣體變得溫暖和濕潤。嗅部位于鼻中隔上部兩側和上鼻甲處。現在是39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現在是40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鼻腔結構及生理鼻腔主要吸收部位鼻中隔和鼻甲粘膜表面分布著一層具纖毛的柱狀上皮細胞,粘膜內有許多粘液腺和可產生粘液的杯狀細胞。鼻粘膜上皮僅由一層柱狀纖毛上皮細胞構成,藥物滲透性能高,吸收快。鼻腔表面覆蓋著一層粘液,在纖毛的協調一致擺動作用下,粘液逐漸向鼻腔后方運動,最終或通過鼻咽管被吞咽進入胃部,或被排除出體外,起到清除異物和微生物,保護機體的作用。鼻纖毛長度約為5um,直徑約為0.2um,擺動頻率大約每秒鐘20次。不溶性粒子即使進入鼻腔主要區域,也可能被纖毛系統導向鼻腔后部,進而進入胃部,不能經鼻粘膜吸收。以氣流狀態或者溶液狀態存在的藥物,能夠迅速通過粘膜分泌物表面被鼻腔吸收進入體循環。現在是41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鼻粘膜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鼻粘膜吸收存在經過細胞的脂質通道和細胞間的水性孔道兩種吸收途徑。其中以脂質途徑為主,但許多親水性藥物或者離子型藥物從鼻粘膜吸收比其他部位粘膜好,表明鼻粘膜上水性孔道分布比較豐富。鼻腔的血流循環和分泌機制對外界影響或者病理狀況均敏感,如外界溫度、濕度變化、鼻炎引起的鼻甲肥大能夠降低鼻腔吸收。成人鼻腔分泌物中的正常PH值為5.5~6.5,并且含有許多的酶。鼻粘膜的纖毛的運動,可以縮短藥物在鼻腔停留的時間,影響藥物的生物利用度。現在是42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鼻粘膜吸收的因素劑型因素藥物的脂溶性和解離度脂溶性藥物的滲透系數隨著藥物分配系數增大而增加分子型比離子型易吸收藥物的分子量和粒子大小分子量小于1000的比較容易吸收,大小1000的吸收明顯降低。可溶性藥物以溶液劑或者氣霧劑給藥吸收良好,不溶性藥物的粒子大小與其在鼻腔跌分布位置密切相關。大于50um的粒子進入鼻腔即沉積,不能達到鼻粘膜吸收的主要部位,小于2um的粒子又可能被氣流帶入肺部,2-20um的粒子可以分布在鼻腔吸收部位的前部,并且進一步被氣流、纖毛引入吸收部位后,并且吸收。發揮局部作用的藥物為避免藥物的吸收粒子的直徑應該大于10um。現在是43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鼻粘膜吸收的因素劑型因素吸收促進劑表面活性劑能夠增大藥物的鼻粘膜的滲透能力,但是許多的促進劑可能造成上皮細胞損傷。低濃度的表面活性劑可以改變上皮細胞的結構,提高透過率。高濃度的表面活性劑可能破壞甚至溶解鼻粘膜組織。鼻腔對異物清除很快,液體和粉末在其中的滯留的半衰期為15分鐘,增加大分子藥物吸收的關鍵是增加藥物在鼻粘膜的滯留時間。微球在鼻腔的滯留半衰期延長現在是44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三、肺部給藥肺部給藥局部治療作用全身治療作用特點吸收迅速肺泡表面積大(達100m2)與血液只隔肺泡上皮及毛細管內皮各一層血流量大。可以避免肝臟的首過作用常用的劑型氣霧劑、粉霧劑現在是45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呼吸器官的結構與生理結構由口、鼻、咽喉、氣管、支氣管、終末細支氣管、呼吸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組成。氣管的直徑大約是1.8cm,肺泡的直徑是0.04cm呼吸道的直徑對藥物粒子的到達部位有很大的影響。隨著支氣管分支的增加,藥物粒子在向肺深部運動中,易因撞擊被截留。現在是46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呼吸器官的結構與生理呼吸道表面覆蓋上皮細胞,不同區域的上皮細胞的組成不同。從氣管到支氣管上皮細胞主要由纖毛細胞組成。上皮覆蓋有粘液,可以保護呼吸道及濕潤吸入的空氣。纖毛節律性地運動使粘液層向咽喉部運動,將異物帶至咽喉部被吐出。肺泡由單皮細胞構成,呈多面形囊泡狀,細胞間隙中存在致密的毛細血管。肺泡表面至毛細血管間的距離僅約1um,是氣體交換及藥物吸收的良好場所。肺泡的表面積大、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極小的轉運距離,決定了肺部給藥的迅速吸收,而且吸收后的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不經受肝的首過作用。現在是47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現在是48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肺泡結構模式圖現在是49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肺部藥物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正常人的呼吸的次數是15-16次,每次呼出的氣量為500~600cm3,其中的200cm3存在于氣管、支氣管間。

呼吸道對外來的異物具有防御功能。上呼吸道氣管壁上的纖毛可以使停留在該部位的異物在幾個小時內排出。在支氣管粒子可以停留幾個小時至24小時在肺泡,由于沒有纖毛,粒子被包埋,停留時間可以達24小時以上。藥物到達肺深部的比例越高,被纖毛運動清除的量越小。現在是50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肺部藥物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支氣管病變的病人的呼吸道往往較正常人的窄,更易截留藥物。使用治療藥物之前,先用支氣管擴張藥,可以提高藥物的治療作用。呼吸道中的一些酶對藥物具有一定的代謝作用。病人的使用方法對藥物的吸收具有比較大的影響。呼吸道粘液層是藥物的吸收屏障之一。現在是51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肺部藥物吸收的因素藥物的理化性質呼吸道的上皮細胞是類脂膜,藥物從肺部吸收是被動擴散過程,藥物的脂溶性與油水分配系數影響藥物的吸收。藥物分子量的大小也是影響吸收的因素,小分子藥物吸收快,大分子藥物吸收相對慢。肺部給藥時,藥物粒子大小影響藥物到達的部位,粒徑大于10um的沉降在呼吸道的上部,粒徑小的易進入呼吸道的深部,2-10um的粒子可以到達支氣管與細支氣管,2-3um的粒子可以到達肺泡。但粒子粒徑太小,難以在肺泡中停留。藥物的粒子的形狀對于藥物停留的部位有一定的影響,具有棱角及細長形的粒子容易被截留。藥物的吸濕性對粉末吸入劑的吸收具有一定的影響。現在是52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肺部藥物吸收的因素制劑的因素霧粒的大小停留位置由粒子大小決定粒子的噴射速度使用的方法呼吸和給藥的配合現在是53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四、陰道給藥多為局部作用很少為全身治療作用大多數藥物吸收后生物利用度低生殖系統周期性變化造成藥物吸收重現性差。現在是54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五、直腸給藥用途有些藥物可以制備成為栓劑或者灌腸劑,用于局部治療或者全身治療。特點當口服困難或者不能使用口服給藥時,如可以選擇直腸給藥。避免肝臟首過作用現在是55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直腸的解剖與生理直腸位于消化道的末端,乙狀結腸與肛門之間。人的直腸長約12-20㎝,最大直徑為5-6㎝。直腸體液量大約為2-3ml,PH7.3左右。現在是56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直腸的解剖與生理直腸粘膜的生理特征直腸粘膜由上皮、粘膜固有層、粘膜肌層三部分組成。上皮由排列緊密的柱狀細胞構成,某些區域上皮產生凹陷,其中分布可分泌粘液的杯狀細胞,直腸粘膜上皮細胞下有許多淋巴結。粘膜固有層中分布有淺表小血管,粘膜肌層由平滑肌細胞組成,分布有較豐富的血管。直腸粘膜皺褶少,無絨毛,吸收面積小,藥物的吸收比較慢,不是藥物吸收的主要部位。現在是57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直腸的解剖與生理直腸部位的血液循環藥物被直腸粘膜吸收可以進入淋巴系統和直腸上、中、下靜脈及肛管靜脈。直腸上靜脈通過肝臟的門靜脈相連。直腸中、下靜脈及肛管靜脈通過下腔靜脈直接進入大循環,能夠避開肝的首過作用,因此藥物的直腸吸收與給藥部位有關。淋巴循環有助于藥物吸收,無肝臟首過現在是58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影響藥物吸收的生理因素pH值的影響直腸液pH7.3,但量小,藥物對腸液的影響大分泌液的影響分泌量1-3ml,含有蛋白水解酶、免疫蛋白內容物的影響影響藥物吸收大腸蠕動蠕動差現在是59頁\一共有68頁\編輯于星期六劑型因素藥物的脂溶性與解離度溶解度和分配系數是藥物吸收的決定因素。脂溶性藥物能夠迅速從直腸吸收,離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