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感覺統合訓練》02 感覺統合訓練的生理心理基礎_第1頁
《學前兒童感覺統合訓練》02 感覺統合訓練的生理心理基礎_第2頁
《學前兒童感覺統合訓練》02 感覺統合訓練的生理心理基礎_第3頁
《學前兒童感覺統合訓練》02 感覺統合訓練的生理心理基礎_第4頁
《學前兒童感覺統合訓練》02 感覺統合訓練的生理心理基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前兒童感覺統合訓練contents緒論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特征與評估感覺統合訓練的生理心理基礎感覺統合失調的成因01020304感覺統合訓練的組織與實施05contents學前兒童感覺統合訓練活動匯編感覺統合訓練與幼兒園課程的融合兒童感統訓練教具設計其他感覺統合訓練常用方法06070809學習困難與多動癥兒童的訓練對策10感覺統合訓練的生理心理基礎第一節觸覺訓練的生理心理基礎第二節前庭覺訓練的生理心理基礎第三節本體覺訓練的生理心理基礎第四節其他感覺器官的生理心理基礎02學習目標和重點了解觸覺功能訓練的生理心理基礎。了解前庭覺功能訓練的生理心理基礎。了解本體覺功能訓練的生理心理基礎。了解其他感覺功能訓練的生理心理基礎。明明是個不安分的孩子。當他還在媽媽肚子里時,胎動就非比尋常,把媽媽折騰得必須躺在床上6個月,才能保住他的小命。稍大一點后,睡覺時間出奇得少,醒來總是動個不停,爬上跳下,令人心驚肉跳。媽媽如何威脅利誘,都不能很好地制止。他像個不定時炸彈,不知何時會制造狀況,媽媽隨時都處在備戰的狀態。相反,弟弟安安卻是個膽小的孩子。嬰兒期爸爸將他舉高,安安的反應出乎爸爸的意料之外,他驚恐地大哭,更別說哥哥喜歡的旋轉,試都不敢試。父母都期望孩子能“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因此,明明的好動、難以專心,以及安安的過于膽小、活動力太弱,似乎都離理想有段距離。到底什么因素造成這兩兄弟有如此大的差別?事實上,是他們的腦部前庭功能反應有別使然。案例心理學中所研究的觸覺是狹義的,是指皮膚受到機械刺激而產生的感覺。觸覺按刺激的強度,可分為觸覺和壓覺。輕輕地刺激皮膚就會使人有接觸覺。當刺激強度增加,就產生壓覺。但這種區分是相對的,在弱刺激范圍內,兩者很難區分。實際上兩者通常是結合在一起的,統稱為觸壓覺。案例一、定義

第二節感覺統合能力與兒童發展感覺合的概念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兒童感覺統合能力與學習能力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階段感覺統合能力對兒童發展的影響二、生理機制皮膚內含有大量的感覺神經末梢。這些神經末梢是感覺神經元(假單極神經元)周圍軸突的終末部分,該終末與其他結構共同組成感受器。感覺神經末梢按結構,可分為游離神經末梢(見圖2-1)和有被囊神經末梢兩類。游離神經末梢結構較簡單,較細的有髓或無髓神經纖維的終末部分失去髓鞘,裸露的軸突末段分成細支,分布在表皮、角膜和毛囊的上皮細胞間;或分布在各類結締組織內,如骨膜、腦膜、血管外膜、關節囊、肌腱、韌帶、筋膜和牙髓等處。其能感受痛、冷、熱和輕觸的刺激。圖2-1游離神經末梢010203感知功能保護功能人際交往功能三、功能0~3個月:從3個月開始,嬰兒開始用嘴探索物體。新生兒的觸覺已經很敏感,在口周、眼、前額、手掌和腳底等部位尤其明顯。4~6個月:4個月的嬰兒觸覺的反應就更加靈敏了,除了可以感受到干、濕的差別外,對瘙癢也會有反應,但仍舊喜歡用嘴巴來進行觸摸式的探索。7~9個月:嬰兒會開始運用手來進行觸覺探索。此時期的兒童喜歡柔軟、光滑的物質,觸摸到喜歡的東西會很開心。10~12個月:開始發展觸覺局部化與觸覺辨識功能,能知道身體哪個部位被觸摸,有自覺性反應,約略可以辨識所摸到的物品是什么。四、0~3歲兒童分階段觸覺發育特點1~1歲半:這個時期的兒童喜歡對物體進行探索,并且學習掌握簡單的技能。他們的觸覺發展已經趨于成熟,可以用手感覺各種東西的特性:硬的或軟的,冷的或熱的,大的或小的。1歲半~2歲:這個時期的兒童在觸覺上稍微有所長進,但是變化不大。兒童會繼續對物體進行探索,掌握簡單的技能。2~3歲:這個時期的兒童已經建立了“物體恒存”的概念,知道了物體不會突然消失,通過觸覺感受到了物體的客觀存在性。這種兒童個性孤僻、不合群,在團體中很難交到朋友,容易與人發生沖突、爭吵,攻擊性強,經常欺負別人。(一)觸覺敏感這類兒童一般反應慢,動作不靈活,笨手笨腳,大腦的分辨能力弱,缺乏自我意識,學習積極性低下,所以也表現出學習困難、人情冷漠等問題。(二)觸覺遲鈍五、觸覺失調的主要表現觸覺統合失調,主要是因為觸覺神經和外界環境協調不佳,從而影響大腦對外界的認知和應變,即所謂的觸覺敏感(防御過當)或觸覺遲鈍(防御過弱)。前庭覺,又稱平衡覺,靜覺。前庭系統是感覺系統之一,負責掌管平衡感,主要功能為偵測地心引力。處理前庭平衡的整個感覺系統,稱為前庭覺。包括視、聽、嗅、味等感覺,頭部和頸部的所有活動,以及這些信息和大腦功能區腦細胞的互動,都屬于前庭覺。第二節前庭覺訓練的生理心理基礎一、定義二、生理機制前庭器官位于內耳,包括3個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見圖2-4),是人體對運動狀態和頭在空間位置的感受器。前庭器官的感受細胞具有相同的結構,都稱為毛細胞。毛細胞所在的位置和附屬結構不同,使不同形式的變速運動能以特定的方式改變毛細胞纖毛的傾倒,使相應的神經纖維的沖動發放頻率發生改變,把機體運動狀態和頭在空間位置的信息傳送到中樞,引起特殊的運動覺和位置覺,并出現各種軀體的內臟功能的反射性改變。前庭神經下腦干、脊髓、小腦及大腦皮層等部位有著廣泛的聯系。投射區不僅包括前庭,還包括視覺和軀體本體感覺代表區,都與空間定向知覺和高級運動相關。當前庭器官受到過度或過長時間的刺激時,常會引起惡心、嘔吐、眩暈和皮膚蒼白等現象,稱前庭性植物反應。前庭功能的敏感性因人而異。后半規管前半規管耳蝸外半規管圖2-4前庭器官前庭系統是人類不太注意的內耳前庭對地心引力的感覺,比較容易了解的是皮膚的觸覺、眼睛的視覺和耳朵的聽覺等。其實,人生活在地球上,不管是什么舉動,都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因為太平常了,所以不去感覺地心引力的存在。前庭覺早在懷孕9周就開始操作,直到年老壽終,一直將對地心引力產生的無休止的感覺信息流入中樞神經系統,其他視、聽、觸感覺則在出生以后才開始發展功能的,而且都重疊在前庭感覺之上。如果前庭功能不正常,其他感覺也都可能有輕重失常的情形。三、前庭系統的發育對全身運動功能的影響對聽覺及語言的影響對身體知覺發展及言語動作能力的影響對情緒及行為發展的影響四、前庭覺的功能對眼球動作、視知覺及空間概念的影響1~2歲:兒童會走路以后,自信心大增,喜歡到處游走,一歲半就由快走變成跑步。2~3歲:借玩的經驗,培養平衡技巧與雙側動作協調。

3~4歲:由于動作反應更協調,兒童喜好更刺激的前庭活動,其中以溜滑梯為最愛。甚至嘗試用坐、躺、趴等各種姿勢,體會不同強度的前庭刺激。4~5歲:兒童對身體的操控更上一層樓,開始學習遵守游戲規則,同時在歡樂中交到好朋友。五、0~6歲兒童分階段前庭平衡覺發育特點0~1歲:嬰兒出生前半年,腦發展到皮質下層(脊髓、延腦、腦橋、中腦、間腦)出現原始反射動作。6個月大以后,發展到終腦部位,原始反射動作漸次統合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強壯的肌肉張力和保護自己的平衡反應。5~6歲:全身性的運動,體會頭在不同位置的前庭覺,使用雙手雙腳控制身體的平衡,過程中需要許多動作運用計劃。對空間距離知覺不準確,方向感不強,左右分不清,鞋子穿顛倒,到人多的地方會迷失。分不清相似的圖形和物品,不會玩拼圖游戲。常會跌倒或撞墻,常打碎東西,身體動作協調能力差,如做跳箱、木馬等技術性動作顯得笨拙,系鞋帶、扣紐扣等細致動作較慢。原地打圈暈眩,對高度敏感過度,怕越水溝,不喜歡被高舉,怕乘電梯,不敢玩秋千。(5)上課時分心,愛做小動作,缺乏自制力;做作業東張西望,磨磨蹭蹭,心不在焉,常寫錯字、反字;常把閱讀顛倒,做事丟三落四。(4)(3)(2)(1)(6)(7)(8)(9)任性,好動,黏人,喜歡捉弄人,浮躁又有壞脾氣,對同學之間偶然的碰撞難以控制而發生違紀行為,造成人際關系緊張。難以與人合作同樂,難以與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慮別人的需要。經常遭遇到挫折,喪失信心,容易恐懼、傷心、生氣或過度興奮等。有些兒童可能有語言發展緩慢、說話晚、語言表達困難或不清楚等表現。有些兒童還可能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說話詞不達意、語言表達困難等。(一)前庭平衡失常的行為表現(二)前庭平衡失調對學習的影響前庭平衡能力較差,影響學生的閱讀、寫作、課堂聽課效率等。平衡能力好了,學生的眼睛追視、檢視能力才能大幅度提高,依次來達到學習所需的視覺集中性(注意力);若學生的平衡能力不好,那身體和眼球之間的相對穩定能力將會不足,就會坐不住、坐不穩、小動作多,缺乏耐心,無法順利、完整地讀完一篇文章,常出現跳行、漏字的情況,課堂聽課效率自然也就較低了。本體覺是指肌、腱、關節等運動器官本身在不同狀態(運動或靜止)時產生的感覺(例如,人在閉眼時能感知身體各部的位置)。因位置較深,又稱深部感覺。一、定義二、生理機制人在運動時,肌肉被牽拉或主動收縮與放松,均會對肌梭、腱梭構成刺激而產生興奮,興奮沖動傳到大腦皮質的運動感覺區,經過分析綜合活動,能感知人體的空間位置、姿勢以及身體各部位的運動情況。在機體的隨意運動和反射活動的控制中,來自肌梭和腱梭的傳入信息,使運動動作協調一致,密切配合。如圖2-5所示。圖2-5牽張反射示意圖三、功能本體覺將由肌肉、關節等處得到的信息傳回大腦,大腦將這些信息經過整理后,再將運動的命令傳回至肌肉等處,做出下一步的反應。本體覺也配合著前庭系統共同調節眼部的肌肉,使眼睛能夠穩定地看清楚物體,進一步地建立對各種形狀和空間的認識。這是日后學習讀、寫、算等能力的基礎。本體覺幫助我們將動作力度的控制分為不同等級。有了好的本體覺功能來感知自己的肢體在空間中的動作,才能對所處的環境有信心,對控制自己的動作有信心,因此才能有平穩的情緒,也才敢于探索新的環境,學習新的事物。(一)對身體知覺發展及計劃動作能力的影響(二)對視知覺的影響(三)動作力度的控制(四)對于情緒及自信心的影響四、本體覺失調的表現(1)動作不協調,身體平衡困難,走路容易跌倒。動作記憶差,學技術困難,穿衣服、扣扣子、拿筷子、系鞋帶、寫字或繪畫的能力遠低于正常兒童;體育運動能力差(不會翻滾、騎車、跳繩和拍球等)。(2)過分怕黑,在暗處經常不知所措而苦惱,方向感不強,經常迷路和迷失方向。(3)虛胖,散漫,站姿、坐姿和看書姿勢不正常,如托腮,身體向一側傾斜,易駝背,近視。動作笨拙,四肢靈活性差。如寫字不是用力過度劃破紙張,就是過輕,分辨線條困難。又如操作玩具因用力不當而損壞。(4)身體概念差,常用眼睛去彌補,因此挫折感多,缺乏自信,消極退縮;自我形象差,情緒控制能力差,愛發脾氣,服從執行者指令多,沒有創造力。學習能力低,常有語言閱讀、聽寫和書寫障礙,思維遲鈍,記憶不良,唱歌發音不準,與人交談有時口吃。(5)本體覺不良會直接造成空間知覺能力不足,造成兒童的數學計算、推理邏輯思維、空間想象等能力較弱,在動作行為上表現為反應較慢、動作遲緩、口述不清、張冠李戴等。

第四節其他感覺器官的生理心理基礎嬰幼兒視覺的發育及特點嬰幼兒聽覺的發育及特點添加相關標題文字添加相關標題文字添加相關標題文字添加相關標題文字添加相關標題文字添加相關標題文字添加相關標題文字添加相關標題文字添加相關標題文字添加相關標題文字添加相關標題文字添加相關標題文字添加相關標題文字添加相關標題文字添加相關標題文字添加相關標題文字添加相關標題文字一、嬰幼兒視覺的發育及特點(一)視覺的概述視覺是成熟最晚、發展最慢的一種感覺。人的感覺系統進入大腦的信息,80%都通過視覺,而視敏度高的個體每天攝入大腦的信息,量多、質高,更清晰、更準確,在大腦皮層形成更多的視覺記憶,從而促進大腦的開發。視覺是人對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感覺。視覺功能可分解為光覺、形覺、色覺和立體覺等。黑白期0~6個月:在視覺的發展歷程里,成長階段主要分為以下4個階段:色彩期6~12個月:立體期1~3歲:空間期3~6歲:一二三四五視敏度視知覺辨別形狀視空間智能顏色視覺(二)視覺發育的幾個關鍵詞視覺通道的神經細胞在出生后數月仍不成熟,對他們來說,世界大多是模糊的。1~3個月:這時候幼兒的深度感和距離感能可靠地運作。4~6個月:這個時期的嬰兒視覺有了更好的發展,出現視覺定向。7~12個月:這個時期的兒童觀察事物已經沒有什么問題了,而且能辨認五六種不同的顏色,會用色彩鮮艷的顏色涂抹。1.5~2歲:這時視覺發育得已經很成熟,看大的物體已經沒有困難,而且還能注意小的細節和細微的差異。2~3歲:在外界環境光線的不斷刺激下,兒童的視力逐漸在發展。1~1歲半:(三)視覺發展的階梯分析(一)聽覺的概述聽覺指的是聲源振動引起空氣產生疏密波(聲波),通過外耳和中耳組成的傳音系統傳遞到內耳,經內耳的環能作用將聲波的機械能轉變為聽覺神經上的神經沖動,后者傳送到大腦皮層聽覺中樞而產生的主觀感覺。欣賞性的聽有目的的聽有辨別的聽有創造性的聽理解性的聽一般說來,可以把兒童聽的水平從低到高分為以下5種:OPTION02OPTION01OPTION03OPTION040~4個月為第一階段9~12個月是嬰兒全面理解語言的階段。1~2歲,此時期語言能力發展較快。5~8個月是聽力發展的第二階段。味覺是嬰兒出生時最發達的感覺。味覺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在舌背,特別是舌尖和舌的周圍。一般情況下,舌尖對甜味最敏感,舌根對苦味最敏感,舌邊對酸味最敏感,同時舌尖和舌邊感受咸味很敏感。它在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