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制度的演變_第1頁
中國高考制度的演變_第2頁
中國高考制度的演變_第3頁
中國高考制度的演變_第4頁
中國高考制度的演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904年,清政府在張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頒行了《奏定學堂章程》,1905年科舉考試制度壽終正寢,從此中國現代教育登上了歷史舞臺。直到清朝滅亡1以前,高等教育的規模很小,當時全國的高等學堂只有24所。高校招生對象為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學生。考試科目包括外語和國文以及理化、文史等文化課程2。民國時代,各省積極舉辦高等教育,大部分的省都建立了省立大學,到1936年全國已經有一百多所大學。由于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礎教育還遠3遠沒有普及,因此高等教育招生的規模一直不大,到抗戰爆發前全國高校招生人數不過3萬人左右。當時沒有現在的全國統一的高考,各所學校自主組織命題,4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齲當時的考試招生很靈活,不像現在如果總分達不到分數線,就算某門課考的再好也很難上大學。比如錢5鐘書考清華時數學只考15分,但是外語和國文很好,就被破格錄取了。新中國成立后,一開始也是沿襲民國時期的高校招生辦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來6全國統一高等學校招生制度。現在有不少人批評今天的高考制度,但在當時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首先,全國統一考試招生能大大減少學生奔赴各地學校考試的7成本;其次,統一高考招生也能更好的顯示出公平;最后,統一高考也適應了當時國家快速選拔人才的需要。今天很多人還主張回到以前大學自主招生的時代,8那是根本無法辦到的,因為現在高校招生的規模太大,如果每個學校的自行組織考試,社會成本太高,而且無法有效實現公平。取消高考需要非常慎重,這是有9歷史教訓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后來又搞推薦入學,上大學不看成績,看出身。結果上大學的學生10文化課什么都不懂,有的小學數學都需要補課,高等教育沒有辦法保證質量,直接導致國家人才的斷檔。1977年鄧小平出任國家副總理,分管文教,立刻主11持恢復高考。當年參加高考的人數達到570萬人,錄取了27萬,錄取率4.7%。恢復高考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挽救了中國教育,也挽救了整個中國。12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高考科目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政治七門學科,文科課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門課,總分500分13。英語是1983年才納入必考科目的,后來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義上是為學生減負,結果非但減不了負,還導致14學生地理和生物知識的貧乏。1999年廣東實行實行3+x考試,生物和地理也在隨后恢復了高考。再到后來,高考改革又搞了分省命題、高校自主招生等改15革措施。高考科目也發生很大變化,而且各個省都差別很大。例如,除了語文數學和外語外,有的地方考小綜合,有的地方還考大綜合,還有的把學業水平測試16納入招生參考等。高考發展到今天,受到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公眾對高考的批評之聲也越來越大。例如,有人就尖銳的提出,“高考不死,害人不止”;也有17人把今天出不了創新人才的根源歸于高考;也有人把高考當成素質教育的障礙;也有人把很多社會經濟的問題都歸于今天的應試教育。高考問題關系到千家萬戶18,輕言取消高考并不現實。如何能讓高考既有利于素質教育,又有利于高校選拔人才,還要能讓讓百姓滿意,這就需要對高考進行不斷的改革。改革高考制度不19僅需要優化考試制度,還要改進招生制度。群眾對招生制度的意見很大,例如招生存在區域歧視,名額分配不平衡,嚴重侵害的考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