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1頁
《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2頁
《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3頁
《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4頁
《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大綱一、課程基本信息課程代碼:1600093課程名稱:宏觀經濟學英文名稱:Macroeconomics課程類別:學科基礎課學時:48學時學分:3學分適用對象:經濟、管理類全日制本科生考核方式:考試先修課程: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二、課程簡介中文簡介:宏觀經濟學是以研究整個國民經濟為對象,通過研究和分析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化,來考察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功能,進而說明資源如何才能在全社會范圍內得以充分利用這一問題的。課程主要講授有關宏觀經濟的基本理論和宏觀經濟政策,包括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失業和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理論以及開放經濟理論。英文簡介:Macroeconomicsisthestudyofthewholenationaleconomy.Macroeconomicsresearchesandanalyzesthetotalchangesanddeterminants,whichistoexplainhowthewholeeconomyworksandhowtherecoursesarefullyallocatedinasociety.Macroeconomicsaddressesbasictheoriesandpublicpoliciesabouttheentireeconomy,includingthemeasurementofnationalincome,unemploymentandinflation,thebusinesscycleandeconomicgrowth,andopeneconomictheory.三、課程性質與教學目的課程性質:本課程為專業基礎課。主要任務讓學生掌握描述宏觀經濟的總量、宏觀經濟均衡運行的條件以及凱恩斯主義及其他學派的宏觀經濟理論,認識和理解國家有關宏觀經濟政策,并能夠運用這些理論分析實際經濟問題。教學目的:本課程為學生講授宏觀經濟的主要總量概念、宏觀經濟的主要理論和宏觀經濟政策。主要培養學生對宏觀經濟運行的抽象理解能力以及對實際現象和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思政教育目標立足于“志存高遠,學以報國”的創新人才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弘揚愛國主義,讓學生深刻意識到自己就是社會主義新時代偉大進程的建設者和實現者。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使同學不僅掌握宏觀經濟學GDP核算理念與方法的最新前沿,了解國情,同時激揚愛國愛家鄉的赤子情懷、提升參與創新實踐熱情和自主學習力度。

四、教學內容及要求第九章宏觀經濟的基本指標及其衡量(一)目的與要求掌握:GDP的兩種核算方法——支出法、收入法;投資—儲蓄恒等式理解:國民收入核算中五個總量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了解:名義GDP與實際GDP的衡量、GDP折算系數教學內容本章教學內容的思政介入點總結為以下幾點:1.中國GDP國際比較/歷史比較(縱橫雙維度/數據可視化/線上),取得偉大經濟成就,引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2.中國關于收入、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其他指標,真實的中國故事。認識中國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提升愛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3.指標的產生與局限,度量什么/忽略什么。通過理論前沿的分析,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第一節宏觀經濟學的特點1.主要內容: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國家的經濟運行情況;研究方法是總量分析法。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測量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的指標——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及其增長率、失業率、物價水平及其變動。3.問題與應用: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關系;宏觀經濟學鳥瞰第二節國內生產總值1.主要內容:國內生產總值的定義及理解這一概念時須注意的幾個要點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最終產品、中間產品、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3.問題與應用:理解GDP等于新增價值、等于收入或產出、等于支出第三節核算國民收入的兩種方法1.主要內容:用支出法計算GDP,GDP=C+I+G+(X-M);收入法計算GDP,GDP=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消費、投資、凈投資、重置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存貨投資、政府購買、凈出口第四節從國內生產總值到個人可支配收入1.主要內容:GDP、NDP、NI、PI、PDI的計算公式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GDP、NDP、NI、PI、PDI的定義及區別第五節國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主要內容:兩部門經濟、三部門經濟、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恒等式。2.問題與應用:特別注意I=S、I=S+T-G、I=S+T-G+Kr+M-X這種恒等是事后的恒等,是會計帳目上的恒等。第六節名義GDP和實際GDP主要內容:名義GDP和實際GDP的含義基本概念和知識點:GDP折算指數第七節結束語1.主要內容:從收入和支出兩角度核算一個宏觀經濟主體的GDP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GDP、C、I、G、T、Kr、NDP、NI、PI、PDI、GDP折算指數、名義GDP和實際GDP3.問題與應用:用GDP或GNP核算的缺陷兩種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比較;對I=S的事后均衡理解(三)思考與實踐理論實踐比對,夯實基礎知識。從國家統計公報與國際IMF組織等網站報告鏈接、權威GDP等數據導入開始,了解中國與國際經濟形勢、中國人均GDP變化。復習提問GDP概念、核算方法。提出“GDP競賽是否合理”思辨問題,使學生不僅意識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增強“道路自信”,而且了解和重視高質量發展。通過理論實踐比對,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夯實基礎理論。(四)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堂講解,輔助多媒體教學課件;分組討論第十章國民收入決定:收入-支出模型(一)目的與要求1.掌握:二、三、四部門經濟的均衡產出決定模型、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2.理解:均衡產出要求的I=S與核算GDP時I=S的不同;與消費和儲蓄函數有關的一些基本概念,如APC、APS;各種乘數3.了解:絕對收入消費理論、相對收入消費理論、永久收入消費理論、生命周期消費理論的側重點;比例稅率條件下的均衡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均衡收入及對外貿易乘數(二)教學內容本章教學內容的思政介入點總結為以下幾點:1.理清收入支出模型的假設與結論的關系,介紹科學方法論。2.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結構縱橫雙維度比較,講清成就、困難與挑戰,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第一節均衡產出主要內容:均衡產出及其圖形解釋;投資等于儲蓄恒等式基本概念和知識點:均衡產出概念的理解問題與應用:最簡單的經濟關系的假設條件;凱恩斯定律第二節凱恩斯的消費理論1.主要內容:凱恩斯的消費理論(MPC遞減規律);消費函數、儲蓄函數及二者的關系基本概念和知識點:APC、APS、MPC、MPS問題與應用:消費曲線、儲蓄曲線、家戶消費函數與社會消費函數第三節兩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與變動主要內容:兩部門經濟國民收入的決定及變動——消費、儲蓄決定收入基本概念和知識點:當投資被假設為常數時,均衡產出=問題與應用:從消費及儲蓄函數推導均衡產出公式并能用圖解求均衡產出第四節乘數論主要內容:乘數效應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投資乘數的含義、投資乘數=1/1-邊際消費傾向問題與應用:用圖解的方式表示乘數效用第五節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決定1.主要內容:三部門經濟中收入的決定及變動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3.問題與應用:用圖形表示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政府購買+投資=儲蓄+稅收),并理解公式中各變量的變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第六節三部門經濟中各種乘數主要內容:政府購買乘數、稅收乘數、政府轉移支付乘數、平衡預算乘數基本概念和知識點:各種乘數的定義問題與應用:了解乘數實際是均衡產出對各個自變量的導數第七節四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主要內容:四部門經濟中收入的決定基本概念和知識點:四部門經濟中的乘數第八節結束語1.主要內容:總結均衡產出的決定及乘數的概念2.問題與應用:凱恩斯定律的局限性、乘數效應的限制條件(三)思考與實踐1.什么是均衡產出?2.什么是乘數?乘數發揮作用的機理和條件是什么?3.簡述兩部門經濟中的均衡產出決定模型。4.簡述三部門經濟中的均衡產出決定模型。5.簡述四部門經濟中的均衡產出決定模型。6.如果與可支配收入無關的消費為300億元,投資為400億元,邊際儲蓄傾向為0.1,兩部門經濟的均衡國民收入為多少?如果投資增加150億元,MPC=0.8,那么收入水平將增加多少?7.已知簡單凱恩斯模型由下列方程給出:C=100+0.5y充分就業的收入水平為yf=400,i=50。試求:(1)求均衡的收入水平?均衡的儲蓄量?(2)經濟是否達到了充分就業狀態?若未達到,應如何調節?調節哪個量,使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狀態?(四)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堂講解,輔助多媒體教學課件第十一章國民收入的決定:IS—LM模型(一)目的與要求1.掌握:產品市場的均衡、貨幣市場的均衡及二者同時實現均衡(一般均衡)、失衡狀況及調整措施、IS曲線、LM曲線、IS-LM分析2.理解:投資函數、資本邊際效率、流動偏好陷阱、凱恩斯區域用古典區域、各種含義的貨幣供給、各種含義的貨幣需求3.了解:托賓的”q”說、其他貨幣理論、凱恩斯的基本理論框架(二)教學內容本章教學內容的思政介入點總結為以下幾點:1.理清IS-LM模型的假設與結論的關系,強化科學方法論。2.介紹中國貨幣市場以及相關貨幣政策。3.介紹中國貨幣史(數據),對應相關數據解釋相應經濟事件,講清成就、困難與挑戰。第一節投資的決定1.主要內容:投資函數、資本邊際效率MEC的計算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實際利率、自主投資、資本邊際效率的定義及曲線、投資邊際效率曲線、3.問題與應用:預期收益與投資、托賓的”q”說第二節IS曲線1.主要內容:IS曲線及影響其移動的因素、移動的幅度(聯系乘數效應)、IS曲線的斜率的影響因素、、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IS曲線的含義、IS曲線的四象限推導3.問題與應用:了解比例稅變化對IS曲線移動的影響第三節利率的決定1.主要內容:利率決定于貨幣供求均衡、貨幣供給、貨幣需求函數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流動性偏好、貨幣需求動機及對應的需求函數、流動偏好陷阱、狹義的貨幣供給、廣義的貨幣供給及貨幣近似物3.問題與應用:其他貨幣理論第四節LM曲線1.主要內容:LM曲線及影響其移動的因素、移動的幅度(聯系乘數效應)、LM曲線斜率的影響因素k、h、m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LM曲線的含義、LM曲線的四象限推導第五節IS-LM分析1.主要內容:兩個市場同時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產品、貨幣市場的非均衡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均衡收入和利率的變動3.問題與應用:理解凱恩斯理論循環推論的矛盾第六節凱恩斯的基本理論框架1.主要內容:凱恩斯的理論要點的基本公式、理論綱要(三)思考與實踐1.簡述IS曲線、LM曲線的含義,試推導兩部門的IS曲線、LM曲線。2.試述IS-LM模型的基本內容。3.試述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的基本框架。4.用IS-LM模型分析下列情況對需求的影響:(1)物價水平的上升;(2)貨幣供給量的增加;(3)所得稅的增加;(4)與本國貿易關系密切的國家發生衰退;(5)邊際消費傾向降低;5.已知消費函數為C=200+0.5Y,投資函數為I=800-5000r,貨幣需求為L=0.2Y-4000r,貨幣的供給為m=100。請計算:(1)IS曲線方程。(2)LM曲線方程。(3)均衡國民收入(Y)和均衡利息率(r)各為多少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堂講解,輔助多媒體教學課件;課堂討論第十二章國民收入的決定:AD—AS模型(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總需求、總供給曲線的推導2.理解:宏觀經濟政策對總需求曲線的影響、長期和短期總供給曲線3.了解:如何運用總需求——總供給模型揭示現實經濟問題(二)教學內容本章教學內容的思政介入點為:理清IS-LM模型的假設與結論的關系,繼續強化科學方法論。第一節總需求曲線1.主要內容:總需求函數及總需求曲線的推導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總需求函數的定義、利率效應、實際余額效應、AD曲線反映的之間的反向變動關系。3.問題與應用:從邏輯、從IS-LM公式、從圖形三種方式推導AD曲線第二節總供給的一般說明1.主要內容:總供給函數、短期與長期宏觀生產函數、勞動市場的均衡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宏觀生產函數、充分就業量及充分就業產量、3.問題與應用:宏觀生產函數的特征兩種極端的總供給曲線1.主要內容:長期的含義、短期的含義古典總供給曲線的推導凱恩斯總供給曲線的推導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古典總供給曲線的的基本假設及政策含義凱恩斯總供給曲線的基本假設及政策含義第四節常規總供給曲線1.主要內容:常規總供給曲線的相關知識第五節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對現實的解釋1.主要內容:宏觀經濟的短期目標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總需求曲線移動的后果、供給曲線移動的后果第六節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的數學小節1.主要內容:長期與短期的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產品市場均衡條件、貨幣市場均衡條件、勞動市場均衡條件、總供給函數(三)思考與實踐1.案例討論:面臨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中國應對措施,理解在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種種困難與挑戰,成就來之不易2.案例討論:介紹中國近十幾年來在高鐵、公路等基建成就3.案例討論:中國經濟增長的供給面分析,“一帶一路”戰略等。(四)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堂講解,輔助多媒體教學課件;課堂討論第十三章失業與通貨膨脹和經濟周期(一)目的與要求1.掌握:失業的類型、失業的經濟學解釋及影響、通貨膨脹的原因、菲利普斯曲線2.理解:奧肯定律、通貨膨脹、有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3.了解:失業的效應及治理通貨膨脹的政策(二)教學內容本章教學內容的思政介入點總結為以下幾點:1.失業與通脹的基本邏輯2.中國失業率狀況,包括總體以及社會不同群體的狀況3.中國通貨膨脹歷史4.中國的經濟周期介紹:高增長率下的過熱與需求不足第一節失業1.主要內容:失業的經濟學解釋、失業的影響和奧肯定律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失業的分類、自然失業率、自然就業率第二節通貨膨脹1.主要內容:通貨膨脹的分類和愿因、通貨膨脹的影響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通貨膨脹的衡量3.問題與應用:通貨膨脹的數據第三節菲利普斯曲線1.主要內容:菲利普斯曲線和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2.問題與應用:菲利普斯曲線的政策含義、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的形狀及形成原因解釋第四節經濟周期1.主要內容:經濟周期的定義、階段和類型,早期經濟周期理論和現代經濟周期理論2.問題與應用:經濟周期的原因解釋(三)思考與實踐1.什么是自然失業率?哪些因素影響自然失業率的高低?2.簡述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3.說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和長期菲普斯曲線的關系。(四)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堂講解,輔助多媒體教學課件第十四章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一)目的與要求1.掌握:匯率及其標價方式、BP模型、IS—LM—BP模型及在對外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政策的效應和調整內外均衡政策2.理解:名義匯率、實際匯率、購買力平價、凈出口函數、凈資本流出函數3.了解:國際收支平衡表及南北關系的經濟學解釋教學內容本章教學內容的思政介入點總結為以下幾點:1.開放經濟的不同(理論邏輯)2.中國與他國的貿易爭端:起源、發展與影響3.理解國際貿易爭端中的中國策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情教育第一節匯率和對外貿易1.主要內容:匯率及其標價、匯率制度凈出口函數國際收支平衡函數、凈資本流出函數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購買力平價理論、實際匯率、經常帳戶、資本帳戶、國家外匯儲備、國際收支平衡曲線及其移動的影響,匯率等因素變動對BP曲線的影響3.問題與應用:國際收支平衡表、自由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的決定第二節蒙代爾弗萊明模型1.主要內容:IS—LM—BP模型,資本完全流動的條件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開放經濟中的IS曲線,固定匯率制度下的資本完全流動、浮動匯率制度下資本完全流動第三節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應用1.主要內容:浮動匯率制度下的財政政策、浮動匯率制度下的貨幣政策、固定匯率制下的財政政策、固定匯率制下的貨幣政策第四節南—北關系的一種經濟分析1.主要內容:南—北關系簡述、南—北關系模型化的兩種思路、用對稱方法分析南—北關系第五節包括國際經濟部門在內的宏觀經濟理論體系的數學小結1.主要內容:產品市場、貨幣市場、勞動市場、總量生產函數、國際收支均衡條件五個方程思考與實踐了解國際動態,提升愛國意識。通過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的種種案例,使學生意識到中國的大國形象和地位,以及中國快速高質量發展對國際經濟的促進作用,提升愛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四)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堂講解,輔助多媒體教學課件,分組討論第十五章宏觀經濟政策分析(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運用IS-LM曲線理解西方經濟政策的作用和效果。如何運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節。2.理解: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含義、擠出效應、貨幣幻覺、凱恩斯主義極端、古典主義極端3.了解:政府購買變動及貨幣供給變動對國民收入的影響乘數(二)教學內容本章教學內容的思政介入點為,中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操作實踐,講懂中國故事。第一節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以及經濟政策的影響1.主要內容: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穩定物價國際收支平衡;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對利率與國民收入的影響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含義第二節財政政策及其效果1.主要內容:(1)財政政策的構成與財政政策工具、功能財政和預算盈余、充分就業預算盈余與財政政策方向、赤字與公債(2)財政政策的效果的IS-LM圖形分析及其結論——IS越平坦,LM越陡峭,財政政策效果越好;影響擠出效應的因素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擠出效應、貨幣幻覺、凱恩斯主義極端情況、自動穩定和斟酌使用、功能財政、充分就業預算盈余3.問題與應用:西方財政的分級管理、公債等功能財政措施對經濟的影響;財政政策的效果的IS-LM圖形分析、政府購買變動對國民收入的影響乘數第三節貨幣政策及其效果1.主要內容:(1)貨幣政策工具——調整法定準備率、公開市場業務、調整再貼現率;各種工具對控制貨幣供給的作用機理、存款創造、債券價格與市場利息率的關系、貨幣政策及其工具(2)貨幣政策的效果的IS-LM圖形分析及其結論——IS越陡峭,LM越平坦,貨幣政策效果越好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概念、存款創造和貨幣供給、高能貨幣、貨幣創造乘數、古典主義的極端情況3.問題與應用:貨幣政策的局限性第四節兩種政策的混合使用1.主要內容: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第五節*博弈論在宏觀經濟政策中的應用1.主要內容:貨幣政策的博弈論模型2.問題與應用:貨幣政策的博弈時間不一致性關于總需求管理政策的爭論供給管理的政策(三)思考與實踐1.案例討論:08年美國非常規貨幣政策2.案例討論:中國近年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實施3.思辨:通過案例理解政策的兩難(四)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堂講解,輔助多媒體教學課件;課堂討論五、各教學環節學時分配教教學環節教學時數課程內容講課習題課討論課實驗其它教學環節小計第九章宏觀經濟的基本指標及其衡量602008第十章國民收入決定:收入-支出模型610007第十一章國民收入決定:IS-LM模型610007第十二章國民收入決定:AD—AS模型612009第十三章失業、通貨膨脹和經濟周期600006第十四章開放條件下的宏觀經濟300003第十五章宏觀經濟政策602008合計39360048*可根據情況選講的內容。六、課程考核(一)考核方式:閉卷集中(二)成績構成平時成績占比:30%期末考試占比:70%(三)成績考核標準平時成績:1、平時作業。一學期作業不少于三次。課堂出勤。嚴禁曠課、遲到、早退。課堂表現。主要考核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情況。課堂思辯式討論。主要考核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的融合情況。期末考試:期末考試為紙質版,從知識、能力、素質、思政全方位考核,紙質版試題包括客觀題和主觀題。七、推薦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源(一)推薦教材推薦教材:《西方經濟學》第二版(下冊),西方經濟學編寫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9月參考資源:1.(美)保羅,A.薩繆爾遜,威廉;D諾德豪斯:《經濟學》,中國發展出版社,2012年中文版。2.(美)斯蒂格利茨:《經濟學》(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3.(美)曼昆:《經濟學原理》(下冊,第7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中文版。4.(美)多恩布什:《宏觀經濟學》(第十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5.黎詣遠主編《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6.宋承先:《現代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7.魏塤、蔡繼明等:《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8.厲以寧主編:《西方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二)經典書目1.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2.道格拉斯·諾思:《經濟史上的結構與變遷》,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版。3.道格拉斯·諾思和羅伯特·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中譯本,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4.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5.湯敏、茅于軾主編:《現代經濟學前沿專題》第二集,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6.劉小怡、夏丹陽:《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7.孫國茂:《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8.巴曙松:《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經濟學分析》,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6月。9.張曙光主編:《市場化與宏觀穩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2月。(三)國內主要期刊1.《經濟學家》2.《經濟研究》3.《中國社會科學》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