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熱與傳染病_第1頁
發(fā)熱與傳染病_第2頁
發(fā)熱與傳染病_第3頁
發(fā)熱與傳染病_第4頁
發(fā)熱與傳染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發(fā)熱與傳染病第1頁/共29頁

發(fā)熱是急性傳染病的共同表現,很多傳染病以“熱”命名,如出血熱、登革熱、鸚鵡熱、Q熱、猩紅熱、回歸熱、鼠咬熱,有的帶“熱”或帶“寒”的傳染病如黃熱病、黑熱病、兔熱病、傷寒、副傷寒等,可見發(fā)熱與傳染病關系之密切。第2頁/共29頁一、發(fā)熱的定義

發(fā)熱通常是人體對致病因子的一種病理生理反應。一般認為口溫高于37.3℃,肛溫高于37.6℃或一日體溫變動超過1.2℃時稱之謂“發(fā)熱”。但個體間可有一定差異,如小兒代謝率較高,體溫較成人稍高,年老者代謝率較低,可較青壯年稍低,婦女月經前較平時低,但排卵期與妊娠期則稍高。

第3頁/共29頁發(fā)熱的定義

就具體一個人體而言體溫生理改變基本相同,這是產熱與散熱二個過程,保持動態(tài)平衡的結果,體溫調節(jié)中樞在下丘腦,可通過神經、體液因素加以調節(jié)。當感染各種傳染病的病原體,如病毒、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細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蟲、抗原抗體復合物等外源性致熱原,與內源性致熱原如IL1、IL2、IL6、TNF、IFN、PG等,共同作用于體溫調節(jié)中樞時可導致發(fā)熱。第4頁/共29頁

二、熱型與熱程

(一)熱型

許多傳染病有其特殊的熱型,對診斷可起提示作用,常見的熱型有:

1、稽留熱,多為高熱,常持續(xù)在40℃上下,一日溫差<1℃,可見于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恙蟲病等急性傳染病的極期。

2、弛張熱,體溫>39℃,一日間溫差可>2℃,但最低體溫仍高于正常,可見于敗血癥,嚴重肺結核,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肝膿腫等,也可見于傷寒、副傷寒。

3、間歇熱,體溫突然上升至39℃以上,多伴惡寒或寒戰(zhàn),歷時數小時后又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經1-~數日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復發(fā)作稱間歇熱,見于間日瘧,三日瘧,回歸熱,布魯菌病等。第5頁/共29頁熱型4、雙峰熱:在24小時內有二次高熱波峰,形成雙峰,見于黑熱病,惡性瘧,敗血癥(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引起)等。

5、波狀熱:體溫數日內漸上升至高峰,后又漸下降至低熱或常溫,如此反復似波浪,可連續(xù)數月,見于布魯菌病。

6、消耗熱:體溫波動幅度更大,在4℃~5℃之間,自高溫降至常溫以下,常提示嚴重毒血癥,病情兇險,見于敗血癥等。

7、再發(fā)熱,又稱回歸熱。熱型呈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xù)若干日,互相周期交替,見于回歸熱,鼠咬熱等。

第6頁/共29頁熱型

8、雙相熱:第一次熱程持續(xù)數日,經1至數日的退熱,又突然發(fā)生第二次熱程,持續(xù)數日而完全熱退,可見于脊髓灰質炎,登革熱及病毒性肝炎,淋巴脈絡叢腦膜炎等病毒性感染。

9、不規(guī)則熱,發(fā)熱時間不定,高低不一,變動無規(guī)律,見于流感,肺結核、阿米巴肝膿腫等。第7頁/共29頁熱型

疾病是十分復雜的過程,熱型亦受多因素影響諸如病人的年齡、免疫力、個體反應性、病程、病原體的數量:經口致病(傷寒桿菌105,志賀菌屬10個,霍亂108菌體),病原體的致病力、入侵門戶及藥物的干預如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退熱劑的應用等,均可使熱型不典型,或數型交替并存。故熱型可作為傳染病診斷的參考,但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有利于疾病的正確診斷。第8頁/共29頁(二)熱程

按照發(fā)熱的高低與熱程可將發(fā)熱分為長期發(fā)熱和長期低熱,一般將<2周的發(fā)熱稱為急性發(fā)熱,絕大多數為感染性發(fā)熱,病毒為主要病原體。發(fā)熱超過2周,體溫高于38.5℃以上稱長期發(fā)熱,長期低熱為發(fā)熱持續(xù)4周以上,體溫37.5℃~38.4℃者。第9頁/共29頁三、發(fā)熱與傳染病常見癥狀與體征

1、寒戰(zhàn):由于致熱原急劇作用于機體可引起寒戰(zhàn)、發(fā)熱,臨床上以某些細菌性感染如敗血癥,流行性腦膜炎,大葉性肺炎,亦可見于瘧疾、回歸熱、鉤端螺旋體病等。結核病、傷寒、副傷寒、立克次體病與病毒感染等罕有寒戰(zhàn)。第10頁/共29頁發(fā)熱與傳染病常見癥狀與體征

2、皮疹:皮疹與發(fā)熱,在發(fā)熱性傳染病中有重要地位,且與熱程密切相關。皮疹的分布、形態(tài)、大小、出現日期、分布部位、發(fā)展順序、存在的形態(tài)等,不同傳染病常各不相同。熱程與皮疹的關系第1天出疹者:水痘、風疹;第2天:猩紅熱;第3天:天花;第4天:麻疹;第5天:班疹傷寒,第6~7天:傷寒。發(fā)熱與皮疹的關系有專題介紹不作贅述。以金葡敗血癥為例,雖然皮疹與發(fā)熱無特定關系,但皮疹可呈粟粒樣、膿皰疹、猩紅熱樣、麻疹樣皮疹,蕁麻疹等可資參考。第11頁/共29頁發(fā)熱與傳染病常見癥狀與體征

出血性皮疹為急性傳染病常見的表現,可見于鉤體病、出血熱、敗血癥、重型肝炎,為病情嚴重的信號。口唇皰疹一見于流腦、大葉性肺炎、間日瘧病程中。

3、面容:傷寒病人常表情淡漠,無欲狀態(tài)。腎綜合征出血熱,斑疹傷寒,常呈酒醉貌。猩紅熱可見口唇周圍蒼白。麻疹呈麻相(結膜充血,眼瞼浮腫,畏光,眼分泌物增多)。破傷風的“苦笑臉”。第12頁/共29頁發(fā)熱與傳染病常見癥狀與體征4、淋巴結耳后、枕下淋巴結腫痛強力提示風疹的診斷。恙蟲病往往在發(fā)現腹股溝、腋窩淋巴結腫痛后可發(fā)現隱蔽處的焦痂,全身淋巴結腫大。伴不規(guī)則發(fā)熱應注意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結核病、艾滋病、弓形體病,野免熱等。第13頁/共29頁發(fā)熱與傳染病常見癥狀與體征

5、五官眼部:鞏膜黃染為肝臟受損的重要體征,有助于急性黃疸型病毒性肝炎,急重肝,慢肝活動期,鉤體病(黃疸出血型)的發(fā)現,巨細胞病毒感染,皆有發(fā)熱與黃疸,重癥出血熱亦可見黃疸。結膜瘀點可為流腦,敗血癥提供線索。眼底檢查有利于急性粟粒型結核,結腦的診斷。口腔:柯氏斑為麻疹早期診斷的重要體征。咽喉部偽膜的發(fā)現是白喉的至關重要的依據。耳:發(fā)現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有利于耳源性腦膿腫,肺腦的診斷,亦可為敗血癥的局部病灶。第14頁/共29頁發(fā)熱與傳染病常見癥狀與體征

6、呼吸道癥狀咳嗽是流感,百日咳(連續(xù)痙咳)、白喉(聲啞、犬吠樣咳嗽),鉤體肺出血型等的重要癥狀可提供診斷線索。對有的傳染病還有重要鑒別價值,如麻疹必有咳嗽而風疹無肝炎。

7、全身癥狀:白喉發(fā)熱不高,但全身中毒癥狀十分明顯;風疹熱高但全身癥狀輕,麻疹熱高出疹,全身癥狀較風疹為重,水痘全身癥狀輕而天花則重。流感全身癥狀重但呼吸道癥狀輕,上感全身癥狀輕,而呼吸道癥狀明顯等等。第15頁/共29頁發(fā)熱與傳染病常見癥狀與體征

8、休克:是十分危重的征象,在傳染病中主要指感染性中毒性休克,可由細菌及其內外毒素引起,可見于G-桿菌敗血癥如腸桿菌科(大腸、克雷伯菌,腸桿菌等),不發(fā)酵桿菌(假單胞菌屬、不動桿菌屬),腦膜炎球菌,類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也可引起休克,以G-細菌敗血癥、暴腦,毒痢易并發(fā)休克,中毒性休克綜合征以往報道多由金葡菌外毒素引起,近年發(fā)現鏈球菌外毒素亦可引起。某些病毒性疾病如腎綜合征出血熱、登革熱亦可發(fā)生休克,但總的講較之細菌性少得多。

第16頁/共29頁發(fā)熱與傳染病常見癥狀與體征

9、發(fā)熱與病情多數傳染病在熱退后病情因病毒血癥如麻疹、急性肝炎出現黃疸,毒血癥被控制后病情好轉,但腎綜合征出血熱常有熱退病進,出現休克,甚至二期(發(fā)熱、休克)、三期(發(fā)熱、休克、少尿)重疊,表示病情嚴重。

第17頁/共29頁五、發(fā)熱與傳染病的檢測

檢測在傳染病的診斷與鑒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血常規(guī)化膿性細菌性感染時白細胞總數與中性粒細胞顯著增高,大多數病毒感染則不增加,流行性乙型腦炎則不然。在某些細菌感染如傷寒、副傷寒、結核、布魯菌病及某些原蟲感染如瘧疾、黑熱病可不增多。嗜酸性細胞增多可見于寄生蟲病,傳染病的恢復期如猩紅熱。傷寒、副傷寒則減少。中毒性顆粒可見于嚴重細菌性感染發(fā)病后2-3天后。第18頁/共29頁發(fā)熱與傳染病的檢測

2、血沉血漿纖維蛋白元,球蛋白增多,白蛋白減少時血沉加快。傳染病時最常見于炎癥,結核、嚴重肝病、貧血,也見于結締組織病,惡性腫瘤。急性感染之初血沉多不加快,約30小時后始加速,持續(xù)時間較長,至恢復期仍未復常,需加注意,以免誤導。急性黃疸型病毒性肝炎血沉多正常,但黃疸型鉤體病則加快;傷寒不增快,而敗血癥則加快,有利于鑒別。

第19頁/共29頁發(fā)熱與傳染病的檢測3、病原體的檢測病原體存在對傳染病診斷具決定意義,且可以此作藥敏有利于合理選擇抗菌藥物,故應及早檢測。對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出血點,體液、血液、腦脊液,骨髓等及早進行涂片、培養(yǎng),有助于診斷。

第20頁/共29頁發(fā)熱與傳染病的檢測對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出血點,體液、血液、腦脊液,骨髓等及早進行涂片、培養(yǎng),有助于診斷。要重視真菌感染及某些條件致病菌如厭氧桿菌存在的可能性。有條件需進行需氧、厭氧及細菌L型培養(yǎng),尤其在使用了作用于細菌細胞壁的抗生素后。

4、免疫學檢測對病毒性疾病,因培養(yǎng)與分離不易,費時較長,一般實驗室難以開展,立克次體感染與之相仿,故進行免疫學檢測,有重要意義。

1)特異性IgM檢測有助于病毒性傳染病的早期診斷如乙腦、麻疹、甲肝、腎綜合性出血熱等。第21頁/共29頁發(fā)熱與傳染病的檢測

可采用放免法(RI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免疫熒光法(IFA),此外尚有間接血凝,反向間接血凝,乳膠凝集,協同凝集試驗等,其靈敏性不如以上三法。

2)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可制成單抗,其檢測具有高度特異性。

3)基因檢測如核酸雜交技術可用于疑似及難以確診的病例。已廣泛應用于乙肝病毒、分枝桿菌、軍團病、支原體、淋球菌等感染。聚合酶鏈反應(PCR)尤對微量病毒核酸的檢測,有利于相關疾病的診斷,具有很高的靈敏度與特異性高,但要嚴格質控,以免出現假陽性。

4)結核菌素試驗。第22頁/共29頁六、傳染病與器械檢查

1、B超2、CT3、MRI4、內鏡5、病理檢查第23頁/共29頁七、診斷性治療

對診斷有一定參考意義,但有局限性,要十分慎重,亦不能單純以此作出肯定與否定的結果,否定意義大于肯定,如氯喹正規(guī)抗瘧不退熱,瘧疾可能性小;使用異煙肼抗結核可使持續(xù)發(fā)熱變?yōu)閿⊙詿嵝停刻觳▌虞^大,如不了解可認為病情惡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