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教學設計野望教學設計_第1頁
野望教學設計野望教學設計_第2頁
野望教學設計野望教學設計_第3頁
野望教學設計野望教學設計_第4頁
野望教學設計野望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野望教學設計

第1篇:野望教學設計

《野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背誦詩歌;2.熟悉唐詩尤其是律詩這一體裁的基本常識;

3.反復誦讀,通過想象描述畫面,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重點、難點】【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教學過程】一、回顧導入:

上個學期,我們已經學習過古詩,可以知道詩歌分兩大類:古體詩和近體詩。今日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首要求比較嚴格的近體詩。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王績【jì】(585—644),唐代醫生、聞名詩人。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今屬山西.河津市)人。其兄王通亦是當時名醫,績嘗任秘書正字,后借故辭歸,用心以醫藥濟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績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際,曾三仕三隱。心念仕途,卻又自知難以顯達,故歸隱山林田園,以琴酒詩歌自娛。曾在隋代任秘書省正字,初唐時,以原官待召門下省,后棄官隱居于家鄉東皋村。其《醉鄉記》、《五斗先生傳》、《酒賦》、《獨酌》、《醉后》等詩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風譽為“酒家之南董”。王績《野望》作品取境開闊,風格清爽,屬對工整,格律諧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詩之一。

三、了解律詩

(1)自由讀讀這首詩歌,看看這首詩歌各壓什么韻,并且找一找韻腳各是什么(點名早唐作品)。

(2)觀看韻腳所在位置。

(3)學習課后“關于律詩”補白部分。(劃出關鍵信息)【屏顯】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句五個字或七個字,簡稱“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八句,每兩句成一聯,共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尾聯。每首的二三聯的上下句必需是對偶句。對仗: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稱為對仗。對仗主要包括詞語的互為對仗和句式的互為對仗兩個方面。詞語對仗的要求是:詞義必需同屬一類,如以山川對山川,以草木對草木等;詞性必需基本相同,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平仄必需相對,即以平對仄或以仄對平;結構必需對稱,即以單純詞對單純詞,以合成詞對合成詞;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對。

韻腳:指每一首詩中押韻的字的韻母,如“枯藤老樹昏鴉”的ya,“小橋流水人家”的jia,“古道西風瘦馬”的ma,“夕陽西下”的xia,“斷腸人在天際”的ya.(補充)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起——首聯點題,以敘事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氣氛,奠定基調;

承——頷聯,緊承首聯意思,或寫景,或敘事,是首聯的連續和延伸;

轉——頸聯,詩意轉折變換,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別開生面;

合——尾聯,以議論、抒情為主,點明題旨,收束全詩。三、通過想象,描述畫面1.唐詩結構提到起承轉合,理一理,這首詩歌怎么分布事、情、景的?明確:第一聯:事、情;二三聯:景;尾聯:情

2.默讀詩歌,結合注解,簡潔描述詩歌內容,并記錄下來。3.小組合作,發揮想象,完善所描述的內容。代表發言。4.小組展示。(1)首聯

提示:欲何倚:不知歸依何方。抓住“望”“徙倚”“欲何依”等關鍵詞,加上主語,揣摩人物動作、人物心理;同時補充環境特征。【彷徨】(2)二三聯

提示:畫面中有何景物?留意描繪的順序(先寫景再寫人,先寫遠景再近景,先寫靜的再說動的)適當添加能夠描述這個氛圍的形容詞。【靜謐安詳】(3)尾聯

提示:揣摩人物心理:依據“懷”“無”等詞揣摩詩人心抱負法。【孤獨無依、苦悶】5.總結:合抱負象,人物抓動作和心理,景物抓顏色、動靜、遠近。6.帶著想象再讀詩歌,感悟詩人情感。7..背誦全詩;

第2篇:《野望》教學設計

《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作品,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下面是我整理的教學設計,期望對大家有幫助!《野望》教學設計1《野望》是部編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三課《唐詩五首》中的第一首詩。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

【學問與能力目標】

1、了解曲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積累文學學問;

2、了解五言律詩這一體裁;

3、積累名句;

4、反復誦讀,品嘗語言,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

5、培育學生觀賞古詩詞的能力;

6、完成背誦。

【過程與方法目標】

情景感染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拓展法,比較閱讀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惆悵、孤寂的情懷,感受漢語言的美,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訓練,了解詩的內容;借助品讀、想象,感受詩人孤獨仰郁的心情,感受漢語言的美;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

賞析詩歌,領悟詩中情趣,培育學生鑒賞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2、預備多媒體教學。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導入:

秋天傍晚時分,詩人遙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頗濃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獵的人各自隨愿而歸,不禁懷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全詩于蕭瑟舒適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幅山中秋景畫——《野望》吧!

2、作者簡介: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山西萬榮縣通化鎮,通化鎮1972年由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家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生平不拘禮教,豪放縱酒,屢被彈劾。自比嵇康、阮籍、劉伶和陶淵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與唐初流行的浮靡詩風明顯有別。律體濫觴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3、背景介紹: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亂,故托病辭官歸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教師配樂范讀。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詩歌。

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請學生翻譯,并留意提示校正。

東皋:作者家鄉,歸隱之地。皋,水邊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終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帶領學生再次品讀詩歌,了解詩歌大意,請同學翻譯詩句。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顏色,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逐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馬帶著鳥獸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2、詩句賞析。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作者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這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處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更加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猶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3)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安慰,所以最終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讓學生描述一下詩中的場景,想象一下詩人創作的意境。

把我們想象成作者:“你”在自己憂愁無依的時候,一個人在水邊的高地上,耳邊隱模糊約傳來水聲,這時秋風蕭瑟,一輪金黃的夕陽照耀在山上、樹上,而樹木光禿禿的,只留下滿地的落葉,山上只有刺目的余暉,心中無憂的興起一股憂愁、凄涼、蕭瑟之感,恰恰這時一個牧童驅逐著牛群,踏著夕陽回家,打獵之人也騎著馬歸來,可自己卻都不熟悉,這時會有什么感受呢?

2、品讀詩歌,說說詩歌表達的意境和情感。

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安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實清爽,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艷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五、課堂總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蕭瑟舒適的景色描寫中透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抄寫和翻譯全詩;

2、課外收集學習王績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

《野望》教學設計2【學問與能力】

1、了解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積累文學學問;

2、了解五言律詩這一體裁;

3、積累名句;

4、反復誦讀,品嘗語言,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

5、培育學生觀賞古詩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景感染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拓展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惆悵、孤寂的情懷,感受漢語言的美,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借助品讀、想象,感受詩人孤獨仰郁的心情,感受漢語言的美;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

賞析詩歌,領悟詩中情趣,培育學生鑒賞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課前預備】

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秋天剛剛離我們而去,大家有沒有好好觀賞觀賞今年的秋色呢?今日就讓我們來學習一首有關秋天的唐詩《野望》,再來回顧一下這秋色的美!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請學生自告奮勇背誦這首詩歌。

2、集體朗讀詩歌,正音。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請學生回答,并留意易寫錯的字。

東皋:作者歸隱之地。皋,水邊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依:歸依

犢:小牛,這里指牛群。

禽:鳥獸,這里指獵物。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終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4、學生自由選擇兩句詩文來說說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對詩句。

傍晚時分詩人站在隱居的地方縱目遠眺,徘徊不定不知歸依何方。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顏色,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逐著牛群返回,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歸來。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我看到這些人又并不熟悉,詠一曲長歌來懷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5、集體誦讀這首詩歌,感受一下詩的整體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本詩通過對覆蓋四野的秋色暮景的描繪,表現了詩人當時孤寂、苦悶的心情。

三、走近作者:

那么,王績為什么會寫這樣一首詩呢,他又是在什么狀況下寫的這首詩呢?讓我們來一起走近作者。

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詩人。王績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唐初詩壇四杰之一王勃的叔爺爺。除一度做過六合縣丞、太樂丞等卑職外,一生大部分時間隱居鄉里。生平不拘禮教,豪放縱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淵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而這首詩歌就是他托病辭官歸田后所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四、細讀課文,賞析詩句:

請同學們細讀課文爭論思索:(下面的這些問題可以同桌、前后桌就近共同探討解決,然后推舉一個同學預備發言。)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作者在這里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傳達出作者怎樣的心情?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東皋”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也隱隱傳達出作者的歸隱之意。

既有所望必有所見,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內容呢?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描寫了怎樣的景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留意“樹樹”和“山山”傳達出的景色特點,依據學生回答狀況敏捷講解。“樹樹”是每一棵樹,說明是深秋。“山山”是每一座山,是起伏的連山,層巒疊嶂。這兩個疊詞用得特別好,寫出了秋色的蒼茫和寬闊。)

3、“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中哪幾個字用得好,為什么?

這兩句中幾個動詞“驅”“返”“帶”“歸”用的很好,對牧人與獵馬進行了特寫,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幾個詞初看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但你可以試著換個詞,卻是不能夠的,看似很俗,細想起來那畫面卻是如現眼前,人仿佛身臨其境一般。所以作者的用詞是自然而精警的。

(引導學生歸納這兩聯的寫作手法,體悟作者光色交融,遠近交叉,動靜結合的寫景妙筆)

假如作者能與他們談笑風生,共享成果那該是多么滿意啊。但他熟悉這些村人嗎?

4、“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抒發了怎樣的情懷?作者采用什手法來傳達這種情懷的?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安慰,所以最終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在這里作者巧用典故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而且還要跨越兩千多年去查找知己,這是怎樣的一種曠古的落寞,曠世的情懷啊!

五、精讀課文,寫作探究:

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誦讀詩歌爭論思索:(就近爭論)

1、本首詩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它在詩歌史上有什么重要作用?

這首詩歌語言質樸自然,一改南朝以來詩風的奢華艷麗之風,給人以樸實清爽之美,“如鸞鳳群飛,忽逢野鹿”,很是難得。

2、這首詩是唐詩中的什么體裁,你怎么看出來的?

這首詩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老師與學生一起歸納律詩特點)

六、作業:

將此詩中寫景的名句“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在課堂語言描述的基礎上再擴展,改寫成一篇美麗的寫景小散文。

(在寫作業之前,同學們先爭論交流一下改寫的想法,相互啟發一下思路,這樣寫起來會更簡單些。)

第3篇:野望優秀教學設計

野望【教學目標】1.學問目標:了解曲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積累文學學問;了解五言律詩這一體裁;積累名句;反復誦讀,品嘗語言,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培育學生觀賞古詩詞的能力;完成背誦。2.能力目標:通過情景感染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拓展法、比較閱讀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培育學生觀賞古詩詞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惆悵、孤寂的情懷,感受漢語言的美,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訓練,了解詩的內容;借助品讀、想象,感受詩人孤獨抑郁的心情,感受漢語言的美;積累名句。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領悟詩中情趣,培育學生鑒賞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1、導入:秋天傍晚時分,詩人遙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頗濃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獵的人各自隨愿而歸,不禁懷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全詩于蕭瑟舒適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幅山中秋景畫——《野望》吧!

2、作者簡介: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山西萬榮縣通化鎮,通化鎮1972年由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家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生平不拘禮教,豪放縱酒,屢被彈劾。自比嵇康、阮籍、劉伶和陶淵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與唐初流行的浮靡詩風明顯有別。律體濫觴于六

1/3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3、背景介紹: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亂,故托病辭官歸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1、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教師配樂范讀。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詩歌。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請學生翻譯,并留意提示校正。東皋:作者家鄉,歸隱之地。皋,水邊地。薄暮:傍晚。徙倚:徘徊。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終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1、帶領學生再次品讀詩歌,了解詩歌大意,請同學翻譯詩句。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顏色,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牧人驅逐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馬帶著鳥獸馳過我的身旁。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2、詩句賞析。(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作者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