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專題_第1頁
佛教寺院專題_第2頁
佛教寺院專題_第3頁
佛教寺院專題_第4頁
佛教寺院專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藏傳佛教寺院專題研究【目錄】藏傳佛教發展歷程簡介藏傳佛教的空間格局特征國內藏傳佛教寺院研究小結藏傳佛教起源

藏傳佛教歷史發展過程藏傳佛教的主要流派及特征世界藏傳佛教的空間分布國內藏傳佛教的空間分布小結

國內重點藏傳佛教寺院

藏傳佛教寺院的藝術特色

藏傳佛教寺院的布局特點

藏傳佛教寺院特點解析23壹藏傳佛教的發展過程一、藏傳佛教起源二、藏傳佛教歷史發展過程三、藏傳佛教主要流派及特征藏傳佛教傳入時間:藏傳佛教是在我國青海、西藏、內蒙古以及現在距離西藏較近等地區流行的一種宗教。公元7世紀佛教密宗傳入西藏。也稱為喇嘛教。藏傳佛教含義:藏傳佛教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藏族地區形成和經藏族地區傳播并影響其他地區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語傳播的佛教,如蒙古、納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語言或文字,但講授、辯理、念誦和寫作仍用藏語和藏文,故又稱“藏語系佛教”。4

一、藏傳佛教起源

二、藏傳佛教歷史發展過程5公元7世紀佛教密宗傳入西藏歷史-前弘期歷史-前弘期歷史-前弘期佛教大規模地傳入西藏應該從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時開始。佛教從兩個方向傳入,漢地和印度。

歷史-后弘期九世紀中葉,朗達瑪滅法,曾有一段時間(842-978)佛教沉寂了。稱為“黑暗時代”。朗達瑪滅佛一百年之后,西藏佛教又得復蘇。稱為“后弘期”。支派的形成從11世紀開始陸續形成各種支派,到15世紀初格魯派的形成,藏傳佛教的派別分支才最終定型。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魯派等。派別差異是因不同師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據不同經典和對經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內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眾多派別。這是藏傳佛教的又一特點。

藏傳佛教主要流派寧瑪派(紅教)薩迦派(花教)格舉派(白教)格當派格魯派(黃教)三、藏傳佛教的主要流派及特征67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最古老的一個派別。

由于該教派僧人只戴紅色僧帽,因而又稱紅教。寧瑪派僧徒可以分兩大類:第一類稱阿巴,??磕罱浤钪湓谏鐣匣顒?,不注重學習佛經,也無佛教理論。第二類有經典,也有師徒或父子間傳授。寧瑪派的傳承主要分經典傳承和伏藏傳承兩部分。

如今,紅教不僅在中國藏區傳播,在印度、尼泊爾、不丹、法國、美國等多個國家也有分布。薩迦派由于該教派寺院圍墻涂有象征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條,故又稱花教。薩迦派采用款氏家族世代相傳的傳承方法。薩迦派于1550年在四川德格貢欽寺設立了德格印經院,是藏區最著名的印經院。專門刻印藏傳佛教經書、歷法和醫學等千多種典籍,對保護和弘揚佛教起了重要作用。噶舉派噶舉派是藏傳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創立者先后有兩人。一是瓊布朗覺巴(khyung-po-rnal-vbyong-pa,990—1140),一是瑪爾巴譯師。因該派僧人按印度教的傳統穿白色僧衣,故稱為白教。這一派支系眾多,有達波噶舉和香巴噶舉兩大傳承。噶舉派主要學說是月稱派中觀見,重密宗,采取口耳相傳的傳授方法,曾融合噶當派教義。噶當派噶當派創建于1056年。藏語“噶”指佛語,“當”指教授。通俗說法是用佛的教誨來指導凡人接受佛教道理。在噶當派傳承中,形成了三個主要支派:教授派、教典派、教誡派,并各有自己所依的典藉和教義。噶當派由于教理系統化、修持規范化,因而對藏傳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響。噶舉、薩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當派學習。8格魯派直接在噶當派的基礎上建立的,故有“新噶當派”之稱,因此原屬噶當派的寺院,都逐漸成了格魯派的寺院,噶當派從此在藏區隱滅。由于此派戴黃色僧帽,故又稱為黃教該派奉宗喀巴大師(1357一1419)為祖師。宗喀巴于1402年和1406分別年寫成《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為創立格魯派奠定了理論基礎。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拉薩大昭寺首次舉行祈愿大法會,同年又在拉薩東北興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這是格魯派正式形成的標志。后來,該派勢力逐步擴大,修建了以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等為代表的寺院?;罘疝D世制度的采用是格魯派走向興盛的轉折點。清代格魯派形成達賴、班禪、章嘉活佛(內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轉世系統。格魯派的佛教理論繼承阿底峽所傳的龍樹的中觀應成派思想,主張緣起性空。格魯派寺院組織嚴密。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札倉、康村三級,而且各有管理組織,執事人員實行任期制,各司其責,重要事務則會商決定。學經制度健全。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師貳藏傳佛教的空間格局一、世界藏傳佛教的空間分布二、國內藏傳佛教的分布一、世界藏傳佛教的空間分布藏傳佛教在世界范圍內分布:主要集中在蒙古國、俄羅斯等國家,在英國、法國、蘇聯、德國、匈牙利、瑞典和美國、加拿大等國以及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個別國家和地區也存在藏傳佛教的身影。以蒙古國為例:1、蒙古國藏傳佛教歷史:在蒙古國30年代中期藏傳佛教還很大,全國有800多座寺院,2300多個小廟,喇嘛約占全國男性的一半,約90000名。40年代后國家采取了嚴厲的措施,,廢除了寺院的各種制度和權力,全國只開放首都烏蘭巴托的甘登寺一個,佛教勢力和影響削弱,直到1990年,佛教作為傳統文化和習俗受到了重視。2、蒙古國藏傳佛教佛教現狀60年代到70年代初,蒙古的政教關系開始緩和,尤其是蒙古實行改革開放權策后,信仰自由的外部環境更加寬松了,目前宗教正在復興,開放了較多的寺院。3、蒙古佛學院。創辦于1970年,設在烏蘭巴托,主要培養蒙古和俄羅斯(原蘇聯)的佛教僧侶干部,一些年輕學僧還派往日本、斯里蘭卡、尼泊爾、印度等國見習。學院現有60多名學員,蒙古和俄羅斯各占一半。1011藏傳佛教在世界上的空間分布二、中國藏傳佛教空間分布藏傳佛教在中國的分布:藏傳佛教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內蒙、云南等省份,全國范圍內都有藏傳佛教寺院的存在。信奉藏傳佛教的民族有藏族、蒙古族、土族、羌族、門巴族、納西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信教人數達1600萬人以上。分布特點:在國內,以拉薩為中心向外輻射,西藏地區分布最為密集,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衛藏”地區為分布次密集區,此外在內地也有藏傳佛教寺院稀疏的存在。藏傳佛教在中國的輻射范圍12叁國內藏傳佛教寺院研究一、藏傳佛教寺院介紹二、藏傳佛教寺院的藝術特點三、藏傳佛教寺院的布局方式四、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細部特點五、以拉卜楞寺為例解析藏傳佛教寺院特點藏傳佛教寺院介紹:寺院規模大小不一,小者只有數人,大者多至七八千人。大寺院一般由經堂、神殿、做為辯經場所的林苑、印經院,若干活佛拉章、僧舍、執事者的辦事處、倉庫、招待施主的客房、牲圈等等組成。寺院在舊西藏往往是一個地區的宗教、文化乃至經濟、政治中心。藏傳佛教寺院的組織:寺院組織嚴密。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札倉、康村三級,而且各有管理組織,執事人員實行任期制,各司其責,重要事務則會商決定。學經制度健全。有系統的佛教教育體系和學位制度,注重戒、定、慧三學并習的學經程序。同時還重視文法、修辭、工巧、醫藥、歷算等學科,對藏族思想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一、藏傳佛教寺院介紹拉薩布達拉宮14國內的重點寺院有:西藏大昭寺、小昭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青海塔爾寺、甘肅拉卜楞寺、天堂寺、扎什倫布寺、、內蒙古大召、力圖召、小召、北京的雍和宮、承德的外八廟、青海西寧瞿曇寺、四川德格八邦寺等等。國內的重點寺院國內重點寺院分布15二、藏傳佛教寺院的藝術特點建筑藝術:在西藏古代建筑藝術中,最富有民族和時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規模宏大,氣勢渾厚,工藝精致,金碧輝煌,蔚為壯觀。從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傳佛教寺院建筑藝術主體風格的形成,其間大體經歷了寺廟、寺院、宮殿與寺院建筑融合的三個發展階段。

扎什倫布寺16布局特色:模仿吸收印度與中國中原唐朝的建筑布局和模式是早期寺廟建筑的主要特點之一。藏族寺院則以經堂為核心,其它建筑密布四周,猶如眾星拱月,體現五山八海、四大部洲的曼荼羅思想。雄偉的經堂十分壯觀,猶如城堡,堅不可摧。經堂采用平頂多柱的“都剛”式建筑。平面由縱橫排列的粗大木柱組成,支撐上層建筑。中部凸起,安置天窗,以便透氣采光。平面象個“回”字,墻壁堅實厚重,窗戶狹小,便于防凍保溫。經堂之中以酥油燈照明,大大小小的酥油燈燦若明星。富有民族特色的壁畫、唐卡、佛像工藝之精,水平之高確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甘丹寺全景17特色佛學院:各寺都有大批珍貴的典籍,而且還有特殊的“扎倉”(培養高級喇嘛的學院)。著名寺院中藏數十萬、上百萬卷藏文經書,供喇嘛學習深造。如哲蚌寺就有4個“扎倉”,扎倉之下有“康村”,康村之下還有“彌村”。這相當于大學的院、系、班級體制。每個扎倉的喇嘛都聚居于墻壁堅厚的僧房內。哲蚌寺18寺院組成和布局方式:寺院建筑是由寺廟殿堂、僧舍、佛塔和各大札倉(學院)等附屬建筑組成的大型綜合建筑群。按形制,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主殿為中心修建的寺院、石窟寺和塔寺三種類型。主殿通常為措欽大殿或烏策大殿。通常在措欽大殿增加明亮的天窗和天井,以強化佛殿的光線效果,從而使佛殿出現了光影明暗的過渡層次,增加了佛殿的神秘效果。在建筑外部的裝飾上,大面積以赭色和白色等單色裝飾色彩交替運用,增加了建筑的莊重和肅穆感。扎倉、寺院管理機構、僧舍、佛塔和圍墻等建筑以措欽大殿為中心向外擴展。由于大多數寺院都依山而建,因此各個建筑錯落有致,從上到下具有明顯的層次感,形成了一個協調、統一、氣勢雄偉的龐大建筑群。眾多房屋簇擁下的“大經堂”主殿為中心寺院19石窟寺布局的特點:也是西藏寺院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建筑模式之一,但流行時間較短,而且區域也比較狹窄。西藏現存石窟寺僅有兩個地區,而且只集中在前弘期和后弘期初期這段時間內。位于拉薩布達拉宮西南藥王山東麓的扎拉路普石窟是最早的樣式。現存扎拉路普石窟木構建筑已毀,惟有石窟尚存。石窟略呈長方形,窟門東向,窟內中后部建有一個四方形的中心柱,中心柱四面各開有一個佛龕和外圍環形一周的狹窄轉經道??咄獗凇⒓礀|、西、南、北四面均開龕,雕有松贊干布像和諸佛菩薩等造像。整個石窟的形制為周繞轉經道的中心柱石窟,中心柱每面開龕的做法與內地河西一代流行石窟的樣式極為相似,為典型的塔廟窟。阿里地區是西藏現存石窟最多的地區,其中札達縣的東嘎石窟和皮央石窟比較具有代表性。東嘎和皮央石窯的木構建筑已毀??唔敳捎玫氖歉捕肥綐邮?,覆斗和四面覆坡建筑和壁畫結合,形成巨大的壇城。石窟無中心柱,而是以中心佛龕來替代中心柱,其上供奉主尊,正面和兩側石壁開龕立泥塑佛像,石窟內雕塑較少,多繪壁畫,壁畫為各種壇城。石窟寺

石窟寺石窟寺壁畫20塔寺建筑布局的特點:是西藏寺院建筑藝術中另外一只絢麗的奇葩。與西藏寺院建筑中塔寺結合的布局不同之處是,在這種建筑樣式中,佛塔不再是佛殿建筑的附屬建筑單元,而是整個寺院建筑的中心。塔寺建筑著名的有日喀則地區的覺囊大塔、江塔、日吾且塔和江孜白居寺的吉祥多門塔,其中白居寺吉祥多門塔保存最為完整、也最有代表性。白居寺吉祥多門塔高13層,平面為壇城,建筑從下到上依次由十三層石階、塔基、覆缽、塔瓶和十三天等建筑單元組成。覆缽建筑和塔瓶建筑四周圍繞中木開有佛殿。覆缽建筑共有五層,東西南北四周各開有一大二小五座佛殿,共二十座佛殿。其中,一、三層中心大殿開間巨大,殿頂一直延伸至二、四層,因此二、四層實際只有十六座佛殿。塔瓶東西南北四周各建有一座大殿,無側殿。全塔開殿門一百零八間,實辟佛殿七十六間,殿內雕塑和壁畫結合,金碧輝煌。同時在每層建筑外建有石墻泥面欄桿和墻檐。整座佛塔外形由方形和圓形組成,方形建筑為四面六角,造型奇特,從塔基到塔頂采取依次遞收的建筑技術,下大上小,構思巧妙,融藝術性與實用性于一體,堪稱中國建筑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塔寺建筑白居寺21三、藏傳佛教寺院的布局方式布局方式的變化:在藏傳佛教由西藏向其周邊地區傳播的過程中,其宗教本身以及其載體-——寺院,都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其中寺院建筑群的總體布局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寺院布局由最初的“曼荼羅圖”式理想布局,向“自由式”布局轉變。與內地空間距離上面的接近,使漢傳佛教寺院的布局模式對藏傳佛教寺院的平面布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主要布局方式:寺院大多以“措欽”建筑為中心,安排整個寺院的布局。整個寺院由個建筑單元組成,組合關系或按宗教圖式,或自由組合形成寺院建筑群。外圍有設置維護和不設置維護而呈現完全開放模式兩種形式。維護物可以是簡單的圍墻也可以是建筑考究的圍廊甚至是大型轉經道。措欽建筑作為藏傳佛教寺院的最高級別建筑,是寺院的中心,有著其他建筑無法相比的規模和地位。寺院一般圍繞“措欽”大殿,由遠及近依次分布其他功能型建筑和僧眾住宅。為了達到“措欽”的地位效果,一般將”措欽“建筑放在整個寺院最顯著的位置。白玉寺22根據“措欽“與寺院其他部分之間的空間關系,布局有以下幾種類型布局的類型圍合式“措欽“建筑與其他建筑群的”圍合式“關系在地形坡度不大的”依山式“寺院選址中較為多見。此種模式不要求”措欽“建筑占據寺院最高位置,主要是依靠本身的體量和高度以及外部考究的裝飾突出”中心地位“。如:塔爾寺、拉卜楞寺等。簇擁式將主體建筑不至于最高處,而附屬建筑主要分布于主體建筑物以下的臺地或坡地上,形成“眾星捧月“般形態的”簇擁式布局。這種布局方式在”據山式“選址模式中常見。建筑周期較長的、寺院規模較大的寺院不適合這種模式。如:云南噶丹松贊林寺?!胺稚⑹健辈季种饕嬖谟诘乩項l件較為苛刻,缺乏足夠的可以集中布置主體建筑的用地在此種模式下,“措欽”建筑與其他建筑被分置于相距較遠的地區,形成遙相呼應的布局。措欽”“扎倉”、“拉康”及僧舍選擇適宜的地方建造。“康村”分布更為分散,形成獨立組團。如八邦寺?!皩ΨQ式”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藏區東部收到漢式建筑模式的影響,逐漸出現了對稱性院落式寺院布局模式,但與漢式寺院有著本質的區別。一般只在第十平緩的丘陵地帶和平壩地區采用。此種模式有簡單的分為“松散對稱型”、“基本對稱型”、“完全對稱型”2324甘丹寺模型白玉寺模型知名寺院空間模型四、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細部特點藏傳佛教的寺院,除了具有前述藏地建筑的特色外,更有以下幾點特征:金頂:金頂是藏地寺院建筑主要殿堂的標志,它采取梁架式結構,檐四周飾有斗拱,內部立柱支承長額,其上構成梁架,用橫梁柱托檁,構成金頂的坡度。門窗:門窗多為長方形,較內地門窗用材小,窗上設小窗戶為可開啟部分,這種方法能適應藏族地區高寒氣候特點,可以防風沙。藏族人民有以黑色為尊貴的習俗,所以門窗靠外墻處都涂成梯形上小下大黑框,突出墻面。考究的寺院常在土上摻加黑煙、清油和酥油等磨光,使門窗框增加光澤。梁柱:梁柱是藏式建筑中室內裝飾的重要部位。柱為木柱,一般無柱礎,呈正方形、圓形、八角形以及“亞”字形。寺院中經堂的柱頭、柱身常裝飾著各種花飾雕鏤或彩畫,主要圖案有覆蓮、仰蓮、卷草、云紋、火焰及寶輪等等,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梁上常施彩畫,梁頭、雀替則多用高肉木雕或鏤空木雕花飾,涂重彩、色彩艷麗、渾厚,與室內木柱等連成整體,有一定的藝術效果。金頂殿門柱子25鎏金技術:藏族的鎏金技術是馳名國內外的特種工藝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著名的大昭寺和布達拉宮以及藏族廣大地區寺院的金頂,各種鎏金飾物,如寶塔、倒鐘、寶輪、金盤、金鹿、覆蓮、金幢經幡、套獸等,在陽光下光彩奪目,相當具有特色。彩畫、壁畫:藏族彩畫技術運用較廣。一類多用于內裝修木部,如額枋、柱頭、柱身、雀替、椽頭、椽枋以及門窗欞和經堂、佛殿、主居室、會客室等天棚線腳等;一類用于壁畫上,講究者常常采用瀝粉貼金,位置多見于殿內或靈堂內,以及天井院落兩側或殿前回廊的壁上。藏族的壁畫、彩畫,絕大部分為宗教內容題材。彩畫常配合著建筑色彩運用,由于氣候寒冷和和民族的性格熱情奔放,所以彩畫主要色彩喜歡暖調彩畫采用淺色疊暈、瀝粉金線勾線,重點綴有橙、紅、黃、金白色,色彩重點突出。本椽子用群青、重繪色彩。柱廊為深紅色間以淺色或金、白線條垂直劃分柱身,有纖細而華麗感,門窗外框一般皆為黑色,特殊寺院、宮殿、住宅采用雕花、彩畫。鎏金技術壁畫26五、以拉卜楞寺為例解析藏傳佛教寺院特點拉卜楞寺是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甘肅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它是第一世嘉木樣活佛俄旺宗哲于1710年創建,坐落在今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城西郊,依山傍水,環境十分優美。今日的拉卡楞寺主要由大經堂和聞思學院、上續部學院、正續部學院、時輪學院、醫藥學院、喜金剛學院六大學院組成,寺院建筑規模雄偉壯觀,最盛時期住寺僧人達3600多人。拉卜楞寺的最大特點在于學制健全,學僧輩出,在藏傳佛教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拉卜楞寺寺主是歷代嘉木樣活佛,現已傳至第六世。目前,拉卜楞寺是安多藏族地區最大的宗教圣地和宗教文化中心。拉卜楞寺全景2728拉卜楞寺全貌模型平面布局特點:從平面圖中可以看出,拉卜楞寺平面布置是以措欽大殿(聞思學院)為中心向外延伸建設的,措欽大殿周圍建有佛殿和佛學院,也就是扎倉和拉康。再往外為發展是康村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