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考地理(人教版通用)二輪專題復習方略(課件)專題四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共58張PPT)_第1頁
2020版中考地理(人教版通用)二輪專題復習方略(課件)專題四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共58張PPT)_第2頁
2020版中考地理(人教版通用)二輪專題復習方略(課件)專題四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共58張PPT)_第3頁
2020版中考地理(人教版通用)二輪專題復習方略(課件)專題四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共58張PPT)_第4頁
2020版中考地理(人教版通用)二輪專題復習方略(課件)專題四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共58張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四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地協調觀一、氣候與人類活動【熱考角度】1.氣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2.氣候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3.氣候對人口、交通的影響。

【歸納整合】1.氣候影響生活方式:舉例與氣候的關系衣阿拉伯人喜穿白色寬大長袍適應終年炎熱的氣候因紐特人穿厚厚的皮襖適應終年寒冷的氣候藏族人民穿藏袍適應低溫、晝夜溫差大的氣候俄羅斯人穿厚重的毛皮服裝適應冬季寒冷而漫長的氣候舉例與氣候的關系食中國北方主食為面食,南方主食為大米北方適合種小麥,南方適合種水稻四川、湖南、貴州的居民喜食辣椒氣候潮濕歐洲西部居民喜吃牛羊肉和乳產品氣候冷濕,適合發展畜牧業舉例與氣候的關系住因紐特人住冰屋適應終年嚴寒的氣候中國陜北居民住窯洞適應干旱少雨的氣候我國云南和東南亞地區的高腳屋適應當地高溫潮濕的環境西亞、北非厚墻、小窗建筑適應當地高溫、多風沙的環境我國北方墻體厚、窗戶小,南方墻體薄、窗戶大北方冬季氣溫低,能起到防寒保溫的作用;南方氣溫高,能起到通風散熱的作用我國南方屋頂坡度大,北方坡度小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舉例與氣候的關系行我國傳統交通工具“南船北馬”南方多雨,河湖眾多沙漠地區的駱駝適應炎熱、干旱、多風沙的氣候“高原之舟”牦牛適應高寒、缺氧的氣候2.氣候影響生產活動:(1)氣候與農業。溫度帶與作物熟制熱帶一年三熟亞熱帶一年兩熟暖溫帶兩年三熟中溫帶一年一熟降水量與種植業≥800毫米水田農業400~800毫米旱作農業≤400毫米灌溉農業或綠洲農業氣候類型與農業類型季風氣候雨熱同期:種植業、林業、漁業發達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為灌溉農業溫帶海洋性氣候常年濕潤,光照不足:畜牧業發達高原山地氣候氣溫低:畜牧業為主,種植業為河谷農業(2)氣候與農作物。地區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東南亞水稻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南亞水稻和小麥黃麻、棉花東北平原春小麥、水稻大豆、甜菜南方地區水稻油菜、甘蔗西北地區冬小麥棉花、瓜果華北平原冬小麥花生、棉花3.氣候與人口分布:(1)一般而言,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人口稠密,如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區,人口稠密。(2)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于濕熱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人口稀疏。4.氣候與交通:(1)雨雪、大霧、沙塵暴等惡劣天氣對公路運輸、航空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等產生嚴重影響。(2)氣候不同,傳統的交通工具不同。如東西伯利亞氣候寒冷,狗拉雪橇為當地居民的傳統交通工具;沙漠地區以駱駝為主要工具;我國南方水運發達,而北方以陸路交通為主等。【中考猜押】1.關于氣候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正確的是 (

)A.沙漠氣候區駱駝被譽為“沙漠之舟”B.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多水旱災害C.東南亞的熱帶氣候區以面食為主D.亞洲的季風氣候區畜牧業發達A(2019·北京昌平區期末)菲律賓薄荷島中部為丘陵,丘陵上的草在雨季時為綠色,旱季時則被炎熱的太陽曬干變成咖啡色,酷似巧克力,因此得名“巧克力山”。圖1為菲律賓氣候類型分布圖、圖2為薄荷島景觀圖及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讀圖,完成2~4題。2.薄荷島 (

)A.為熱帶草原氣候B.為熱帶季風氣候C.氣溫年較差大D.降水季節變化不明顯B3.能夠欣賞到咖啡色“巧克力山”的最佳時間是

(

)A.2~4月份 B.6~7月份C.7~8月份 D.9~10月份A4.菲律賓 (

)A.盛產溫帶水果B.是群島國家,海島旅游資源豐富C.東臨南海D.居民主要為黑色人種B5.我國自然環境復雜多樣。為了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的需要,各地形成了豐富多樣的生活方式。結合圖1和圖2,回答下列問題。(1)在地形、氣候的影響下,我國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傳統交通工具:甲地是_____,乙地是_____。(在圖2四種傳統交通工具中選擇)駱駝船舶(2)圖1中三種水果和主要產地的連線,錯誤的是_____(填寫水果名)。(3)比較丙、丁兩省地理差異,填寫下表。丙省丁省耕地類型旱地①_____主食②_____米飯柑橘水田面食(4)說出圖1中兩種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或生活方式之間的聯系。答:蒙古包:西北地區草場廣布,當地居民多為游牧民族,蒙古包便于拆裝和遷移。窯洞:黃土不易崩塌,比較干燥,容易開挖,適宜開鑿窯洞。二、地形與人類活動【熱考角度】1.地形對人口、城市分布的影響。2.地形對交通、農業和工業的影響。

【歸納整合】1.地形對人口、城市分布的影響:(1)平原地區人口分布密集,有利于城市的形成、發展,如歐洲西部平原地區。(2)地勢較高的山地、高原地區人口分布較稀疏,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如青藏高原地區。2.地形對人類生產的影響:(1)對農業規劃的影響。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平原地區宜農則農,山地宜林則林,高原宜牧則牧,河湖宜漁則漁。如青藏高原的農業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區。(2)對交通的影響。地勢低平的地區,交通線密集;崎嶇的山區,交通線稀疏,有的呈環狀分布,如臺灣島。另外山區修建成本高,易被自然災害破壞。(3)對經濟建設的影響。水庫宜選擇在“口袋形”地形,大壩宜建在“口袋”出口處;引水渠道宜大致沿著等高線延伸,盡量由高處向低處引水。

【中考猜押】下圖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地形、河流、鐵路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1.半島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河流眾多,短小湍急,因此半島上 (

)A.熱量充沛 B.光照充足C.水能豐富 D.耕地廣大2.半島上的鐵路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區,主要影響因素是 (

)A.氣候 B.地形 C.河流 D.土壤CB

2019年3月26日,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在海南省博鰲開幕,讀海南島示意圖及博鰲降水量圖完成3、4題。3.有關海南島的自然特征敘述正確的是 (

)A.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B.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C.受地形影響,河流相對短小D.海南島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D4.在積極打造國際旅游島的過程中,海南省發展旅游業的優勢條件有 (

)①海、島、山、河旅游資源豐富多樣②交通四通八達 ③平原廣闊④少數民族風情 ⑤國家政策優惠A.①②③ B.②③⑤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C5.(2018·郴州學業考)美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也是種植業和畜牧業大國,農業生產區域專門化、機械化和商品化程度都相當高。讀美國本土農業分布圖,判斷①處的農業帶是 (

)DA.小麥區 B.棉花帶 C.玉米帶 D.乳畜帶三、河流與人類活動【熱考角度】1.河流對人口、城市分布的影響。2.河流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歸納整合】1.河流對工農業的影響:(1)對農業:河流是農業重要的水源,所以農業多沿河分布,或分布在便于灌溉的地區。(2)對工業:河流為工業提供水源和航運等,所以工業區、工業城市集中分布在河流沿岸。2.河流對人口、城市分布的影響:河流提供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人口、城市多沿河、沿江分布。【中考猜押】珠江全流域為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降水量豐富。西江為珠江最大支流。紅水河屬于西江上游,全長659km,落差達254m。西江中下游河段全長343km,落差僅24m。紅水河流域耕地面積、人口僅為西江中下游流域的一半多,而西江中下游流域的國內生產總值是紅水河流域的5倍以上。讀下圖回答1~3題。1.與西江中下游河段相比,紅水河水能資源更豐富,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地勢落差大 B.水量豐富C.河段長 D.無結冰期A2.西江中下游干流河段開發利用主要方向應包括(

)A.建設水電站 B.航運和水源C.錫礦、錳礦開采加工 D.海水養殖B3.開發紅水河流域,能為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提供(

)①大量清潔能源②發展工業的原材料③極為豐富的高素質科技人才④十分充足的資金⑤工業產品的銷售市場AA.①②⑤ B.②③C.③④⑤ D.①④4.國務院就建設長江經濟帶做出了重要部署。要發揮黃金水道優勢,促進經濟發展,由東向西梯度推進,縮小東西差距,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結合下圖,構建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長江經濟帶,最有利的條件是 (

)AA.長江巨大的航運價值 B.長江豐富廉價的水能C.長江流域豐富的水資源 D.長江流域豐富的礦產資源5.某中學組織“橋與地理環境”為主題的研學旅行,學生赴河北省趙縣趙州橋實地考察,參觀當地的“橋梁博物館”。

【實地考察】(1)趙州橋的橋體在大拱兩端各有兩個小拱(圖1),這種匠心獨具的設計可以增加橋體的泄洪能力,減輕洪水對橋的沖擊力。說出該地區洪水多發的主要氣候原因。答:溫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資料搜集】

(2)我國地區差異顯著,橋的形式多種多樣。圖2所示的廊橋是在降水豐沛地區的橋上加蓋廊屋的特殊橋梁,以石頭和木材為原料,多就地取材。下列地區廊橋數量相對較多的是__。A.成都平原 B.珠江三角洲C.閩浙山區 D.祁連山區C(3)黃土高原許多溝谷地區出現了“橋上橋”(在原有橋梁的基礎上,后來再建新橋),讀圖3,說明該地區修建“橋上橋”的主要原因。答:水土流失嚴重,泥沙淤積河道,原橋下涵洞過水不暢;河床抬升,原橋梁上通行易受洪水影響。【案例探究】

(4)港珠澳大橋連接香港、珠海、澳門,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圖4)。該大橋Ⅱ段以海底隧道代替橋梁,其主要原因是__。A.保障主航道通航能力B.保障飛機起降安全C.避免氣象災害的影響D.減少泥沙淤積A(5)讀膠州灣跨海大橋(圖5),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