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經絡學說的形成與發展“·(按摩)等治療辦法的運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如《靈樞·經脈》所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醫學入門·(特別是月的盈缺與時間到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及《陰陽十一脈灸經》),只有脈名而無經名。很可能早期的醫學家們認為經絡·“絡脈”和“孫脈”。由此可見,帛書的記載只是經絡學說的雛形而已。160《內經》以后,歷代對經絡學說又有一定的發展。如《難經》創“奇經八脈”一詞;晉·皇甫謐集《內經》、《難經》、《明堂孔穴》等書中有關針灸經絡的內容,編成《針灸甲乙經》,書中所載穴位名稱有349·甄權對古代的“明經絡穴位圖不足指南,今依甄權等新撰為定云耳。??其十二經脈,五色作之;奇經八脈,《千金要方··王··滑壽在忽泰必烈《金蘭循經取穴圖解》的基礎上編著成《十四經發揮》,以后論經·《奇經八脈考》。明·楊繼洲《針灸大成》所載經絡穴位資料更為豐富。清代,由于針灸學術很少發展,所以經絡專書很少,但對分經用藥較為重視,姚瀾還編寫了《本草分經》一書。建國以來,運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從經絡現象入手,對經絡學說進行了新的發展,而且對于整個醫學科學的發展也將產生廣泛的影響。第二節經絡的概念與經絡系統的組成一、經絡的概念《靈樞·《靈樞·說明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道,又是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與《靈樞·營衛生會》說的:“營在脈中,衛在脈外。”和《靈樞·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二、經絡系統的組成經絡系統由經脈、絡脈、經筋、皮部四部分組成。·??行氣血,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肺經)、陽明(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太陽注足太陽(膀胱經)、少陰(腎經);少陰注手心主(心包絡經,即手厥陰)、少陽(三焦經);少陽注足少陽(膽經)、厥陰(肝經);厥陰復(肺經經;陰經的經別從本經別能循行到的器官或形體的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孫絡、浮絡之分。別絡是絡脈中較大者,它起著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經之間的聯系,并有統領一身陰陽諸絡的作用。·經脈》····皮部論》說:“視其部中有浮絡者,??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此乃開后世兒科“虎口三關診法”之先河。經筋即經脈之氣所“結、聚、散、絡”的筋肉,也就是經脈所連屬的筋肉系(經(經·皮《素問·皮部》說:“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則腠理開,開則入客于絡脈,留而不去,傳入經脈??”。第三節十二經脈··經脈》對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和病候,有詳細地記載,后·形志》論述了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這些內容一直為后世論經絡者所宗。本節主要介紹十二經脈的名稱,走向交接分布規律、表里關系、流往次序,以及循行部位。一、名稱臟或腑三個部分。根據陰陽學說,四肢內側為陰,外側為陽;臟為陰,腑為陽。所以,行于上肢的是手經,行于下肢的是足經,行于四肢內側的為陰,屬臟,行(心包(見表4-1)。表4-1 十二經脈名稱分類陰經陰經(屬臟)太陰肺經少陰心經太陰脾經*厥陰肝經*少陰腎經陽經(屬腑)陽明胃經少陽膽經循行部位(陰經行于內側,陽經行于外側前緣手上肢足下肢中線后緣前緣中線后緣*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經在前緣、脾經在中線;至內踝上八寸處交叉之后,脾經在前緣,肝經在中線。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關系及流注次序(一)走向和交接規律·腹腔(胸腔)手、足陽經在頭面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二)分布規律(在前),太陽經行于面頰、頭頂及頭后部(在后),少陽經行于頭側部(居中)在軀干部,手三陽經行于肩腳部;足三陽經則陽明經行于前(胸、腹面),經行于后(背面),厥明。(三)表里關系·血氣形態》說:“足太陽與少(手陽明屬大腸絡肺,于太陰屬肺絡大腸,等等)。(四)流注次序是從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再傳至手太陰肺經(4-2)。表4-2十二經脈流注次序食指端足大趾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 足陰陽胃鼻翼旁足太陰脾經心中小指端足小趾端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胸中目內眥無名指端足大趾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肺中目外眥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營在脈中,衛在脈外。所以,營氣在脈中運行的順序也就是十二經脈的順序。《靈樞·營氣》所說的:“營氣之所行”,除循十二經脈流注外還與督脈、任脈相通。《靈樞·營氣》說:“營氣之道,內(納)谷為寶,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而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隧,下行至跗上,注大指(趾)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脾)。從脾注心中,從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順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背下尻,下行注小指(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腋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趾)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桑,究于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人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人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4-3。表4-3營氣流注次序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任足太陰·脾足陽明·胃脈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督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脈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足厥陰·肝足少陽·膽三、循行部位··刺灸心法要訣》把經脈(包括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的循行圖··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依次介紹如下:(一)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下行絡于大腸,回過來沿著胃的下口、上口上行,通過膈肌,進它的支脈,從手腕后方(列缺穴),沿掌背側走向食指橈側,出其端,交于手陽明大腸經。(二)手陽明大腸經(商陽穴(合谷穴上行進行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的中間,沿前臂橈側,進入肘外側,(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鎖骨上窩(缺盆),進入胸腔絡于肺,向下通過膈肌下行,屬于大腸。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上行,經頸部至面頰,進入下齒中,回出夾口兩旁,左右交叉于人中。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行至鼻翼旁(迎香穴)入交于足陽明胃經。(三)足陽明胃經起于鼻翼旁(迎香穴),夾鼻上行,左右交會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與足太陽經相交,向下沿著鼻柱外側,進入上齒中,回出夾口兩旁,環繞嘴唇,在承漿穴處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頜骨后下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上行過耳前,經過上關穴(客主人),沿著發際,到額前。入缺盆,進入體腔,下行穿過膈肌,屬于胃,絡于脾。直行者,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下行,夾臍兩旁(旁開二寸),溝處的氣街穴。它的支脈,從膝下三寸處(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側端。它的支脈,從足背上沖陽穴處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于足太陰脾經。(四)足太陰脾經起于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經核骨(第一蹠骨管兩旁,連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脈,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陰心經。(五)手少陰心經起于心中,走出后屬于心系,向下穿過膈肌,絡于小腸。《醫宗金鑒·注:“目睛入腦之系也”)。直行者,從心系出來,退回上行經過肺,向下淺出腋下(極泉穴),沿上臂內側后緣,下行至肘內,沿前臂內側后緣,到掌后銳骨(豌豆骨)端,進入掌內后緣,沿小指橈側出其端(少沖穴),交于手太陽小腸經。(六)手太陽小腸經起于小指外側端(少澤穴),沿手背尺側上向腕部,出尺骨小頭部,直上沿(指尺骨鷹嘴和肱骨內上踝(大椎穴絡于心,沿食管,穿過膈肌,到達胃部,下行,屬于小腸。它的支脈,從缺盆出來,沿頸部上行到面頰,到目外眥后,退行入耳中(聽官穴)。(睛明穴交于足太陽膀胱經。(七)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睛明穴),向上到達額部,在右交會于頭頂部(百會穴)。它的支脈,從頭頂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者,從頭頂部入絡于腦,回出來分別下行到項部(天柱穴),下行交會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內側,夾脊柱兩旁(旁開一寸五分),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膂),絡于腎,屬于膀胱。(委中穴。它的支脈,從項部分出下行,經過肩胛內側,從附分穴夾脊(旁開三寸)下行至髖關節部(脾樞),沿大腿外側后線下行至腘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后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方,沿足背外側緣至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交于足少陰腎經。(八)足少陰腎經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內踝的后緣,分支進入腳跟中,向上沿小腿內側后緣,至腘窩內側,上股內側后緣,入脊內(長強穴),穿過脊柱,屬于腎,絡于膀胱。直行者,從腎上行,穿過肝和膈肌,進入肺中,沿喉嚨,夾舌根兩旁。它的支脈,從肺中分出,絡于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陰心包經。(九)手厥陰心包經起于胸中,淺出屬于心包絡,向下穿過膈肌,依次絡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脈,沿胸內淺出脅部,當腋下三寸處(天地穴),上臂內側中線進入肘中,下行至前臂,行于“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肌腱)之間,進入掌中(勞宮穴),沿中指橈側,出中指橈側端(中沖穴)。它的支脈,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其尺側端(關沖穴),交于手少陽三焦經。(十)手少陽三焦經起于無名指尺側端(關沖穴),上行于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沿手背,淺出于分布于膻中,散絡于心包,穿過膈肌,依次屬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脈,從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會于大椎,上行到項,連系耳后(翳風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經面頰部至目眶下。它的支脈,從耳后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經過上關穴前,在面額部與前一支脈相交,至目外眥(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陽膽經。(十一)足少陽膽經(瞳子髎穴(頜厭穴(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又向后折至風池穴,沿頸下行至肩上,退回交出手少陽三焦經之后,左右交會于大椎穴,然后前行進入缺盆。它的支脈,從耳后進入其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眥后方。入髖關節部(環跳穴)。外踝之前,沿足背行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竅陰穴)。它的支脈,從足背(臨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側端,折回穿過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叢毛處,交于足厥陰肝經。(十二)足厥陰肝經(中封穴于額部,與督脈會于頭頂部。它的支脈,從目系分出,下行于頰里,環繞在口唇的里邊。它的支脈,從肝分出,穿過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陰肺經。第四節奇經八脈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之外的八條經脈,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和陽維脈。·奇經也。??虞(庶)(僅督脈“屬腎”、“貫心”),相互間也沒有表里關系。其作用《圣濟總錄》說:“人之氣血常行于十二經脈,其諸經滿溢則流入奇經焉”。由于奇經八脈縱橫交叉于十二經脈之間,所以它們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滲三陰”(《靈樞·逆順肥瘦》);督脈總督諸陽經;任脈總任諸陰經等。·葉天士說:“八脈隸于肝腎”(《臨證指南醫案》)均起于“胞中”等。本節主要介紹奇經八脈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一、督脈(一)循行部位《素問·骨空論》說;“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空之端也。其絡,絡陰器,合篡(《甲乙經》”)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這段文字并見于《甲乙經》、《太素》。《難經·二十八難》說:“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甲乙經》引此,下有“上巔,循額,至鼻柱”)。《奇經八脈考》說:“督乃陽脈之海,其脈起于腎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靈樞·營氣》是論述“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但其中有一段文字與督脈循行部位有關:“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將上述四種論述比較,可以看出:關于督脈的起點論八脈的循行部位,著重于體表的線路,所以說“起于下極之俞”。關于督脈的循行部位的兩種說法··骨空論》所說的部位比較《素問··骨空論》所說的“督脈為病,脊強反折”,以起于“胞中”,下出會陰,沿背部在中線上行,經巔額、鼻柱、至齦交,為其主干;以《素問·骨空論》中的部分內分支。(二)基本功能為陽脈之海《難經·二十八難》呂廣注:“督脈者,陽脈之海也”。楊玄操注:“督之為言都也,是人陽脈之都綱。人脈比于水,故呂氏曰陽脈之海。”督,有總督之意。督脈行于背,背為陽。“陽脈之海”,是說督脈對全身陽經的脈氣有統率、總督的作用。這是因為督脈與足太陽會于百會、腦戶、陶道等穴,與手、足三陽會于大椎,與陽維會于風府、啞門(以上均據《針灸甲乙經》)。帶脈出于十四椎(第二腰椎),所以督脈與各陽經都有聯系。與腦、脊髓和腎有密切的聯系·骨空·二十九難》說:“督之為病,脊強二、任脈(一)循行部位《素問·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中極穴在臍下四寸,正中線上。毛際即長陰毛處。從任脈的循行路線還有另一種記載。《靈樞·五音五味》說:“黃帝曰:婦人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于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毫毛。今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甲乙經》此后有“月水下”三字)數脫血故也,任沖之脈。不營口唇,故須不生焉。”這段文字,在《黃帝內經太素·任脈》與《針灸甲乙經》都有內容相同的記載。這些將上述兩種論述進行比較,可以看出:《素問·骨空論》說任脈起于中極之下,《太素·任脈》與《靈樞·五所以楊上善注《太素·只能說任脈起于中極之下了。兩種論述基本上是一致的。任脈在脊內的一支,《素問》一難經》均未詳述。(二)基本功能為陰脈之海根據《針灸甲乙經·卷三》的記載,任脈與足三陰會于中極、關元,與足厥陰會于曲骨;與足太陰會于下脘,與手太陰會于上脘,與陰維會于廉泉、天突。由于任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所以元·滑壽在《十四經發揮》中說:任為陰脈之海,督為陽脈之海,二脈同起于胞中,會于會陰(據《針灸甲乙經·卷三》),相互交通,有密切的聯系與配合。滑壽在《十四經發揮》中說:“任督二脈,一源而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離,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一·中說:“二經之病,各有不同,而治法實相同也。蓋六經之脈絡,原相貫通,治主胞胎《難經集注·二十八難》:“楊曰: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養之本。”虞庶認為,楊氏此說,其根據是《素問》,因為《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這段文字說明,由于任沖·三、沖脈(一)循行部位《素問·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靈樞·五音五味》說:“任脈、沖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于咽喉,別而絡唇口。”《靈樞·逆順肥瘦》說:“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注少陰之大絡,出于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腘中,伏行骭(脛骨)內,下至內踝之后屬而別,其下者,并于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趾)”間。《靈樞·動輸》說:“沖脈者,十二經脈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于腎下、出于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腘中,循脛骨內廉,并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后,入足下;其別者,斜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趾)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內經》關于沖脈循行部位的記載,較為復雜,自《難經》以下,則多較簡略,如《十四經發揮》說:“沖脈者,與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為經絡之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至胸中而散。”《難經·二十八難》說:“沖脈者,起于氣沖,并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宋··奇經八脈·二十二穴,皆足少陰之分也。然則沖脈并足少陰之經明矣。”(二)基本功能··逆·出于頏桑,滲諸陽”,“其下者,并少陰之經,滲三陰”,故能容納和調節十二經脈、五臟六腑的氣血,成為“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靈樞··四、帶脈(一)循行部位帶脈的循行部位《內經》沒有具體的描述,僅《靈樞·經別》闡述足少陰經別的循行路線時,間接地提到帶脈在背部的位置是在“十四椎”,原文是:“足少陰之正,至腘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難經·二十八難》說:“帶脈者起于季脅,回身一周。”后世論帶脈者均·身一周一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于五樞,維道。”(二)基本功能四椎”(第二腰椎)出發。所以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都受其約束。五、陰蹺脈、陽蹺脈(一)循行部位《靈樞·寒熱病》說:“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靈樞·脈度》說:“蹺脈者,少陰之別起于然骨之后,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人頄屬目內眥,合于太陽,陽蹺而上行。”《難經·二十八難》說:“陽蹺脈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蹺脈者,亦起于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內經》關于蹺脈循行部位的記載,陰蹺脈稍詳而陽蹺脈甚略。《難經》雖指出陽蹺脈,陰蹺脈均起于跟中,陽蹺脈“入風池”,但其循行部位亦不具體。睛明穴,從睛明上行入發際,下耳后,入風池而終”。本教材主要根據《奇經八脈考》描述陰蹺脈和陽蹺脈的循行部位;陰蹺脈、陽蹺脈均起于足踝下。陰蹺脈從內踝下照海穴分出,沿內踝后直上下肢內側,經前陰,沿腹,胸進入缺盆,出行于人迎之前,經鼻旁,到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陽蹺脈會合。陽蹺脈從外踝下申脈穴分出。沿外踝后上行,經肩部,頸外側,上夾口角,到達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陰蹺脈會合,再上行進入發際。向下到達耳后,與足少陽經會于項后。(二)基本功能《難經集注·二十八難》陽蹺脈注:“楊曰:蹺,捷疾也。言此脈是人行走·寒熱病》說:“陰蹺、陽蹺,陰陽相支??交于目銳(應作“內”)合的功能。六、陰維脈、陽維脈(一)循行部位·《難經·二十八難》說;“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行部位。《圣濟總錄》說:“陽維維于陽,其脈起于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于身,《奇經八脈考》對維脈循行部位的描述較《圣濟總錄》又稍詳,它說:“陰維起于諸陰之交,其脈發于足少陰筑賓穴,為陰維之郄,在內踝上五寸腨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于府舍,上會足太陰于大橫、腹哀,循脅助會足厥陰于期門,上胸膈夾咽,與任脈會于天突、廉泉,上至臨泣,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于陽白,循頭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三十二穴。”。五版教材對循行部位的描述,主要是綜合《圣濟總錄》及《奇經八脈考》之說而簡略;陰維脈起于小腿內側足三陰經交會之處。沿下肢內側上行,至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厥陰經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與任脈相會。陽維脈起于外踝下,與足少陽膽經并行,沿下肢外側向上,經軀干部后外側,從腋后上肩,經頸部、耳后,前行到額部,分布于頭側及項后與督脈會合。(二)基本功能·一、經別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靈樞·經別》是現存最早記載十二經別的文獻。從該篇所載,可看出十二經別的分布特點是:都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分(多為肘、膝以上)別出(稱為“離”),走入體腔深部(稱為“入”),然后淺出體表(稱為“出”)面,陰經的經別合入陽經的經別而分別注入六陽經脈(稱為“合”)二經別的循行(分布)的經別組成一“合”,十二經別共組成“六合”。(一)生理功能用。主要的有如下幾個方面:1.加強了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條經脈在體內的聯系由于十二經別一般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分別出,進入體內向心循行,這對于擴大經絡的聯系和由外而內地傳遞信息,起著重要的作用。加強了十二經脈對頭面的聯系擴大了十二經脈的主治范圍加強了足三陰、足三陽經脈與心臟的聯系(或毛際(二)循行部位十二經別的循行部位,首載于《靈樞·經別》,后世言經別者皆宗之。五版教材就是根據《靈樞·經別》而以現代漢語闡述的。現將《靈樞·經別》關于十二經別循行部位的原文錄之如下:“足太陽之正,別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于肛。屬于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于項,復屬于太陽。此為一經也。系舌本,復出于項。合于太陽,此為一合。成(應據《太素》及《甲乙經》改為‘或’)以諸陰之別、皆為正也。之肝,上貫心,以上夾咽,出頤頜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陽于外眥也。足厥陰之正。別附上,上至毛際,合于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二合也。上頞出,還系目系,合于陽明也。(于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手太陽之正,指地,別于肩解,人腋走心,系小腸也。此為四合也。手少陽之正,指天,別于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循喉嚨,出耳后,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出缺盆,合于陽明也。(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六合也。”二、別 絡··(一)生理功能加強了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經在體表的聯系絡則每一別絡有一絡穴,并有所主病癥。別絡對其他絡脈有統率作用,加強了人體前、后、側面的統一聯系任脈的別絡散布在腹面,督脈的別絡散布在背面,脾之大絡散布在胸脅部,這樣,就加強了人體前、后、側面的統一聯系。滲灌氣血以濡養全身滲灌到人體各部組織中去,以充分發揮氣血對整個機體的營養作用。(二)循行部位關于十五別絡的循行部位,首載于《靈樞·經脈》,后世多宗之。五版教材就是根據《靈樞·經脈》而以現代漢語闡述的。現將《靈樞·經脈》關于十五別絡循行部位的原文錄之如下:際??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目系,??取之掌(應據《太素》及《甲乙經》改為‘腕’)也。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于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系于心包絡心系。(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于宗脈。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隘。足太陽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后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下貫腰脊。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脛上睪,結于莖。任脈之另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于腹。督脈之別、名曰長強夾膂上項,散布胸脅。”三、經筋經筋,就是經脈之氣所“結、聚、散、絡”的筋肉。楊上善說:“十二經筋《黃帝內經太素·(一)生理功能·論》所說:“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二)循環部位《靈樞·經筋》詳細論述了經筋的循環部位和癥候,后世言經筋者皆宗之。根據《靈樞·經筋》所述,經筋的分布,一般都在淺部,從四肢末端走向頭身,多結聚于關節和骨骼附近;有的進入胸腹腔,但不屬絡臟腑。五版教材根據《靈樞·經筋》,以現代漢語闡述經筋的分布部位,現將《靈樞·經筋》關于十二經筋分布部位的原文錄之如下:(者上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于舌本;其直者,結于枕骨,上頭下顏。結于鼻;(足少陽之筋,起于足小趾次趾,上給外踝,上循脛外廉,結于膝外廉;其支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結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后,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于頄;支者,結于目(外)眥為外維。足陽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結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輔骨,上結于膝外廉,直上結于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于膝;其支者,結于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于髀,聚于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夾口,合于頄,下結于鼻,上合于太陽,太陽為目上網(應據《甲乙經》及《太素》改為‘綱’,陽明為目下網,(應據《甲乙經》及《太素》改為‘綱’);其支者,從頰結于耳前。足太陽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內側上結于內踝;其直者,絡于膝內輔骨,上循著于脊。足厥陰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結于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于陰器,絡諸筋。手太陽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結于腕,上循臂內廉,結于肘內銳骨之后,彈之應小指之上,人結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于頷,上屬目外眥。眥,上乘頷,結于角。手陽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結于腕,上循臂,上結于肘外,上臑,結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膽結石的診斷》課件
- 轉租走公寓合同協議
- 車庫預售買賣合同協議
- 超市餐具供貨合同協議
- 連鎖酒店加盟合同協議
- 現代汽車技術發展趨勢與智能化應用練習題
- 專業咨詢與培訓服務協議書
- 返聘協議和勞動合同
- 三人合伙做生意合同
- 技術服務費協議書
- 品質主管面試題及答案
- 中國精神課件
- 2025年福建福州市電子信息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天津市和平區二十中學2025屆學業水平考試化學試題模擬卷(九)含解析
- 揚州大學《水工程施工》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2024-2025學年統編版(2024)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
- 2025年初級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理論考試題(附答案)
- 第三屆南華大學醫學生臨床技能競賽評分標準高處
- 民用航空器駕駛員學校合格審定規則(完整版)
- 安全紀律教育主題班會
- 2025年浙江湖州市城市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