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教學提綱_第1頁
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教學提綱_第2頁
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教學提綱_第3頁
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教學提綱_第4頁
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教學提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復習(fùxí)習提問:1、什么(shénme)叫實踐?2、實踐(shíjiàn)有哪些特點?①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②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③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第一頁,共65頁。第二頁,共65頁。預習(yùxí)提問:1、實踐和認識是什么(shénme)關系?2、為什么(shénme)說實踐是認識的基礎?3、認識對實踐有什么(shénme)作用?第三頁,共65頁。①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有積極作用(zuòyòng)。②錯誤的認識對實踐有阻礙作用(zuòyòng)。①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②實踐具有主觀(zhǔguān)能動性③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2、認識(rènshi)對實踐具有反作用二、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一、實踐1、含義2、特點3、形式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實踐決定認識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第四頁,共65頁。課堂探究二探究2:(教材第44頁):(1)西紅柿等的食用之謎是如何(rúhé)揭開的?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2)想一想,人的正確認識是從哪里來的?西紅柿等的食用之謎是通過“品嘗”揭開(jiēkāi)。啟示我們只有勇于嘗試、實踐,才能獲得對事物的認識。人的正確認識只能(zhīnénɡ)源于實踐。第五頁,共65頁。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須問打樵人。竹外桃花(táohuā)三兩支,春江水暖鴨先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材料一:“你要有知識(zhīshi),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毛澤東材料一:李時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羅,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覺,終于認識到這種植物的入藥麻醉(mázuì)作用。問:這三則材料說明什么問題?走進歷史走進生活走進文學二、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重點(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記筆記第六頁,共65頁。認識(rènshi)從哪里來?注:認識(rènshi)的唯一來源能不能說:認識有兩個(liǎnɡɡè)來源?——實踐(秀才不出門,難知天下事。)(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認識的途徑直接經驗間接經驗記筆記第七頁,共65頁。2.《小馬過河》的故事(gùshì)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實踐出真知是說()A.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B.實踐是認識的基礎C.正確的認識能促進實踐活動的開展D.人們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認識都是正確的特點(tèdiǎn)與材料(cáiliào)不符合第八頁,共65頁。5.我國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視實踐和認識之間的關系,漢代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說過:“知屋漏(wūlòu)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這句話表明()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認識對象不會“自言其明”③實踐就是每件事都親力親為④實踐水平越高,人的認識能力就越強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夸大(kuādà)第九頁,共65頁。課堂探究三(教材第44頁):想一想,是什么力量(lìliɑng)推動了科學的發展?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實踐的需要,尤其是生產實踐的需要推動了科學的發展。古代天文學的發展是由于農業發展需要知“農時”,力學(lìxué)的發展是由于制作生產工具的需要(如水車),數學的發展則是計數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進了幾何學的產生和發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經》和明代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等。第十頁,共65頁。2006年8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投票決議,部分通過將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關專家認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級”,一是新天體“齊娜”的出現,使人們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質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觀測工具,人們對冥王星的認識越來越全面。三是隨著社會(shèhuì)的發展,人們自身的認識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人們對冥王星認識(rènshi)的變化表明了什么?走進科學(kēxué)吃一塹,長一智。學然后知不足。書到用時方恨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走進生活記筆記第十一頁,共65頁。2、實踐是認識(rènshi)發展的動力實踐(shíjiàn)①新問題(wèntí)遇到產生新要求推動新探索和研究②實踐提供新認識工具認識發展促進③鍛煉、認識能力實踐提高第十二頁,共65頁。“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qiánjìn)。”這說明()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B、科學技術在實驗室不如在實踐中發展快C、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D、發展科學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識分子,而是人民群眾練一練第十三頁,共65頁。課堂探究四(教材第45頁):(1)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以上說法(shuōfǎ)的理解。(2)你認為是非能夠說清楚嗎?怎樣才能說清楚?莊子在這里陷入了不可知論,認為找不到(bùdào)一個標準判斷是非。是非能夠說清楚(qīngchu)。判斷是非的標準也是事實,看實踐的結果。第十四頁,共65頁。(主觀(zhǔguān))認識只有回到(客觀)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檢驗和發展。亞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體(wùtǐ)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zhòngliàng)的物體下落速度相同。他們誰說的對?第十五頁,共65頁。實踐(shíjiàn)再實踐(shíjiàn)符合(fúhé)實踐結果指導對照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認識產生不符合認識正確認識錯誤產生第十六頁,共65頁。3、實踐(shíjiàn)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為什么?A、主觀認識(rènshi)本身不能回答一種認識(rènshi)是否是真理B、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shìfǒu)正確地反映了它C、只能用主觀與客觀聯系起來的實踐來判斷主觀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注:科學理論也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第十七頁,共65頁。2010年7月,圣元奶粉被疑導致女嬰性早熟,8月15日衛生部通報圣元奶粉檢測結果,各項檢測值符合國內外文獻報道的含量范圍,證實食用圣元奶粉不是導致女嬰性早熟的原因,這說明A.錯誤的認識不是來源于實踐B.實踐是認識發展(fāzhǎn)的根本動力C.認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D.認識的正確與否最終要靠實踐證明第十八頁,共65頁。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真理(zhēnlǐ)無價寶,實踐里面找。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試玉要燒三日滿,辯材要待十年期。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名言(míngyán)賞析:錯誤觀點:是非(shìfēi)莫辨有用即真理、拳頭即真理。記筆記第十九頁,共65頁。馬克思生前最喜愛的一則(yīzé)寓言哲學家問船夫:“你懂數學(shùxué)嗎?”“不懂。”船夫說。“你的生命價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學家說,“你懂哲學嗎?”“更不懂。”哲學家感慨:“那你的生命價值就失去了一半!”一個巨浪把船打翻,哲學家掉在河里。船夫問:“你會游泳嗎?”“不會,不會!”船夫說:“那你的生命價值就失去了全部。”我們認識(rènshi)(學習)知識的目的和歸宿是什么?實踐!第二十頁,共65頁。課堂探究五(教材(jiàocái)第46頁):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啟示我們,知識只有應用于實踐才能(cáinéng)真正實現其價值,才能(cáinéng)實現認識的目的。第二十一頁,共65頁。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學以致用。造燭為求明,求知為運用(yùnyòng),學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種,終無所獲。思考:認識的最終目的(mùdì)是什么?走進社會(shèhuì):人們根據萬有引力規律和宇宙速度將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航天飛機等送上了太空,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奧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名言賞析:記筆記第二十二頁,共65頁。4、實踐是認識(rènshi)的目的和歸宿

實踐(shíjiàn)認識再實踐(shíjiàn)……來源(láiyuán)動力檢驗目的指導產生第二十三頁,共65頁。實踐(shíjiàn)阻礙(zǔài)認識(rènshi)決定促進錯誤正確指導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第二十四頁,共65頁。4.“實踐是認識的母親,認識是生活的明燈。”這句諺語的哲學寓意是()A.實踐出真知(zhēnzhī),認識必須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得到發展B.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影響著實踐C.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D.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與材料(cáiliào)不符合不符合(fúhé)與材料不符合第二十五頁,共65頁。3.2010年9月29日,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強調,正確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強化責任,落實措施,扎實做好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各項工作。從哲學上看體現了()A.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B.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C.實踐與認識相互影響、相互決定D.意識(yìshí)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與材料(cáiliào)不符合與材料(cáiliào)不符合第二十六頁,共65頁。p、30第二十七頁,共65頁。原理內容:(1)實踐決定認識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ɡuīxiǔ)。(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方法論要求:①我們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②我們要樹立正確的認識。③堅持理論和實踐具體(jùtǐ)的歷史的統一。(認識論)實踐和認識(rènshi)的辯證關系原理決定世界觀方法論第二十八頁,共65頁。【應用范圍(fànwéi)】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一切科學知識的源泉;是推動認識向前發展的動力;憲法的修改;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和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德治國;弘揚創新精神、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例詞〗略第二十九頁,共65頁。1.毛澤東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這段話說明()A、認識是實踐的目的和歸宿B、人們認識世界的根本目的是豐富認識、發展(fāzhǎn)認識C、人們認識世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回到實踐中去,為實踐服務D、人類不是為了實踐而認識,而是為認識去實踐2.“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從認識論角度看,其哲學寓意是(

)A.實踐是認識發展(fāzhǎn)的動力

B.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C.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D.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CC第三十頁,共65頁。3.古人云:“知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明。”古人的話體現了():A.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B.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C.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D.實踐是獲得正確理性認識的唯一途徑4.下列句子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蘊涵哲理一致的是()A.舊時(jiùshí)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B.士別三日,刮目相看C.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D.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CD第三十一頁,共65頁。二、非選擇題6.近年來,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來越嚴重的氣候問題,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以低能耗、低消耗、低開支為核心,從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逐漸為人們所接受。現在低碳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這必將影響(yǐngxiǎng)和改善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態環境。請運用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說明低碳生活成為新的生活方式的必然性。范圍(fànwéi)方法:原理(yuánlǐ)+材料類型(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第三十二頁,共65頁。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這句話包含的哲理是()①實踐是認識(rènshi)的來源②實踐是聯系主觀與客觀的橋梁③實踐出真知④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rènshi)論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③④C第三十三頁,共65頁。

名言題化(結合課本P44)毛澤東說:“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這告訴我們()

A、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B、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

C、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D、實踐不斷(bùduàn)給認識提出新課題

名言題化(結合課本P44)“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xūyào),則這種需要(xūyào)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這說明()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B、科學技術在實驗室不如在實踐中發展快C、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D、發展科學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識分子,而是人民群眾第三十四頁,共65頁。2、“由于戰爭的需要,古代人設烽火臺,用烽火和狼煙為信號傳遞軍情。同樣的原因,促使現代人創造了無線電波發報、雷達等科學技術去探測和傳遞軍情。”這說明()A、實踐是認識的惟一來源B、人類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gāojí)發展C、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D、實踐不斷給人們的認識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手段C第三十五頁,共65頁。3、“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其哲學寓意是()A、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

B、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

C、一切真知都來自于實踐

D、實踐是認識發展(fāzhǎn)的動力B4.沒有(méiyǒu)調查研究,就沒有(méiyǒu)發言權。從認識論上說,這是由于()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檢驗標準

B.物質對意識有決定作用

C.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

D.只有親身體驗才能獲得知識A第三十六頁,共65頁。5.16世紀,伽利略通過比薩斜塔所做的自由落體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關于物體的降落速度與物體的重力成正比的說法(shuōfǎ)。這件事說明()

A.感性認識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

B.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C.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D.真理是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6.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就是檢驗認識是否同A.已有的理論相符合

B.已被實踐證明的真理相符合

C.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相符合

D.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相符合DB第三十七頁,共65頁。第三十八頁,共65頁。據醫學史料記載,17世紀20年代,英國有個醫生給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輸羊血,奇跡般地挽救了該青年的生命。其他醫生紛紛仿效,結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輸血醫療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紀80年代,北美洲醫生給一位瀕臨死亡的產婦輸人血,產婦起死回生。醫學界再次掀起輸血醫療熱,卻帶來驚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維也納醫生萊因茨坦發現了人的血型系統,才打開(dǎkāi)了科學輸血的大門。上述材料是怎樣(zěnyàng)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個道理的?第三十九頁,共65頁。分析:材料中以年代為標志區分層次:1、十七世紀二十年代:輸羊血挽救青年的生命,仿效死亡,禁止。2、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輸人血產婦起死回生,輸血(shūxuè)醫療熱帶來死亡。3、1901年:發現人血型系統,科學輸血(shūxuè)。第四十頁,共65頁。答案組織(zǔzhī)分析:①.“第一次輸羊血成功,從而發現輸血可以救治病人”(材料),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理論)。②.“從輸羊血到輸人血直到終于解決輸血問題”(材料),表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理論)。③.“輸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輸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輸血醫療熱帶來驚人死亡,直至終因發現血型系統而使輸血問題得以成功解決”(材料),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理論)。④.“為救人而輸血,并探尋輸血失敗的原因,直至發現人的血型系統,從而最終(zuìzhōnɡ)解決輸血問題”(材料),說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理論)。第四十一頁,共65頁。第四十二頁,共65頁。例題:我國空間技術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guóqíng)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學管理模式和方法,積累了新形勢下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經驗;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證明了我國空間探索工程的計劃、程序、步驟等舉措是科學的。答: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我國空間探索工程的成功實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學管理模式和方法(fāngfǎ),積累了新形勢下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經驗。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我國空間探索工程的成功實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我國空間探索工程的成功實施.證明了我國空間探索工程的計劃、程序、步驟等舉措是科學的。我國空間技術的成功探索,反映了實踐決定認識(rènshi)的哪些道理?()()()第四十三頁,共65頁。據醫學史料記載,17世紀20年代,英國有個醫生給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輸羊血,奇跡般地挽救了該青年的生命。其他醫生紛紛仿效,結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輸血醫療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紀80年代,北美洲醫生給一位瀕臨死亡的產婦(chǎnfù)輸人血,產婦(chǎnfù)起死回生。醫學界再次掀起輸血醫療熱,卻帶來驚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維也納醫生萊因茨坦發現了人的血型系統,才打開了科學輸血的大門。上述(shàngshù)材料是怎樣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個道理的?綜合(zōnghé)提高第四十四頁,共65頁。答案:(1)、第一次輸羊血成功,從而發現輸血可以救治病人,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從輸羊血到終于(zhōngyú)解決輸血問題,表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輸羊血的成功以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輸人血的再次成功以及又一次輸血醫療熱帶來驚人的死亡,直到終因發現血型系統而使輸血問題得以成功解決,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為救人而輸血,并探尋輸血失敗的的原因,直到發現人的血型系統,從而解決輸血問題,說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第四十五頁,共65頁。第四十六頁,共65頁。第四十七頁,共65頁。2010年被稱作“反腐倡廉制度的執行年”。從新版黨員領導干部廉政準則,到限制“裸官”出境新規,再到近日印發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中國政府密集出招,多措并舉劃定反腐路線圖。2011年中國政府在“制度反腐”這一基調下繼續展開廉政風暴。世界各國的反腐實踐一再證明,最有效的反腐措施就是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因此,反腐創新的重點要在創新體制(tǐzhì)機制上下功夫。樹立新的理念思路,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世界各國既有的成功經驗也值得中國在未來反腐道路上加以借鑒。

結合上述材料,從認識論的角度,請你分析所體現的哲學道理。第四十八頁,共65頁。答: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政府密集出招,多措并舉正是基于我國反腐敗形勢和現狀以及更好地反腐敗做出的應對。(4分)②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世界的反腐實踐證明,加強(jiāqiáng)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是最有效的反腐敗措施。(4分)③認識反作用丁實踐,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政府在“制度反腐”理念基調下展開廉政風暴,世界各國的成功經驗也值得中國借鑒。(4分)④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反腐敗要創新體制,樹立新的理念思路,探索新的方式方法。(4分)第四十九頁,共65頁。答:①規律是客觀的,按規律辦事,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把握規律。對發展方式的轉變就是要認識和把握經濟色還會發展規律。②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在對發展方式的探索中人們的認識日益深入。③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人們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認識不斷(bùduàn)深化。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認識,我們經歷了一個探索過程。中國共產黨十四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經濟增長方式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十七大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戰略任務,強調從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投入結構三個方面加以轉變;十七屆五中全會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主線(zhǔxiàn),更加注重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并作出了具體部署。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探索過程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6分)第五十頁,共65頁。材料一

“十二五”規劃(guīhuà)的編制過程表步驟時

間內

容一2008.3-2010.2發改委調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思想二2010.2—2010.10黨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的起草、通過三2010.10—2011.1國家規劃專家委員會認證四

黨中央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的意見五2011.3全國人大審議并批準《“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六

《“十二五”規劃綱要》正式公布七

規劃實施步驟時

間內

容一2008.3-2010.2發改委調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思想二2010.2—2010.10黨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的起草、通過三2010.10—2011.1國家規劃專家委員會認證四

黨中央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的意見五2011.3全國人大審議并批準《“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六

《“十二五”規劃綱要》正式公布七

規劃實施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知識分析材料一所蘊含(yùnhán)的哲理。(8分)第五十一頁,共65頁。①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制定規劃表明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1分)②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從十一五規劃到十二五的規劃反映人的實踐活動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是歷史的發展著的。(1分)③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分)發改委通過調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思路,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dònglì);(1分)規劃的頒布實施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1分)④認識具有反復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規劃的制定過程表明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3分)(如果考生用“真理的條件性知識”回答可酌情給分)第五十二頁,共65頁。例題: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規劃實施的關鍵之年。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描繪了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藍圖。有人認為(rènwéi):“藍圖要變為現實,不在能知,乃在能行”。請從實踐觀角度評析這一觀點。答:①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主觀能動性的活動,總是在認識的指導下進行的。藍圖要變為現實,離不開正確認識的指導。(或:認識反作用于實踐,正確認識推動實踐發展。藍圖要變為現實,需要正確認識的指導。)(2分)②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kèguān)物質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人們的觀念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變為現實。藍圖要變為現實,必須通過實踐。(2分)③題中觀點肯定了實踐在藍圖變為現實中的作用,但忽視了認識的指導作用。藍圖要變為現實。要做到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2分)第五十三頁,共65頁。例題:2010年10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勝利召開,全會深刻認識并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guómínjīngjì)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建議》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我國就業形勢一方面就業難,另一方面用工難。這“兩難”是政府、企業和勞動者的困惑。能否清除認知障礙,平衡利益矛盾,決定著政府、企業和勞動者能否和諧共“舞”。“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緊緊抓住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根據材料說明我們黨在制定《建議》的過程中體現了哪些認識論道理?(8分)答:①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建議》是在新形勢下研究新變化新特點的情況下制定的。(2分)②認識對實踐具有(jùyǒu)反作用,正確的認識能指導實踐的發展,《建議》的制定指導了經濟建設的實踐。(3分)③認識具有(jùyǒu)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我黨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是逐步深化和發展的。(3分)第五十四頁,共65頁。第五十五頁,共65頁。主體(zhǔtǐ)客體(kètǐ)實踐(shíjiàn)認識、改造認識獲得第五十六頁,共65頁。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dàxué)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資產階級為了發展工業生產,需要科學來查明自然物體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這段話說明了什么?實踐是認識(rènshi)發展的動力或:實踐的需要,尤其是生產實踐的需要推動了科學的發展。第五十七頁,共65頁。伽利略自由落體試驗在16世紀末,人人都認為重量大的物體比重量小的物體下落得快,因為偉大的亞里士多德已經這么說了。伽利略,當時在比薩大學數學系任職,他大膽地向公眾的觀點挑戰。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已經成為科學中的一個故事:他從斜塔上同時扔下一輕一重的物體,讓大家看到兩個物體同時落地。伽利略挑戰亞里士多德的代價也許是他失去了工作,但他展示的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