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高中歷史必修二(經濟史)專題復習基本思路-(2)課件電子版本_第1頁
課件:高中歷史必修二(經濟史)專題復習基本思路-(2)課件電子版本_第2頁
課件:高中歷史必修二(經濟史)專題復習基本思路-(2)課件電子版本_第3頁
課件:高中歷史必修二(經濟史)專題復習基本思路-(2)課件電子版本_第4頁
課件:高中歷史必修二(經濟史)專題復習基本思路-(2)課件電子版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歷史必修二(經濟史)專題(zhuāntí)復習基本思路德慶縣香山(xiānɡshān)中學陳獻焜1第一頁,共27頁。(1)政治因素:國家(guójiā)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2)生產力因素:生產工具與技術、興修水利、土地開墾、農作物栽培與交流;(3)生產關系因素:統治者政策調整,重農政策;(4)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問題一:中國(zhōnɡɡuó)古代的農耕經濟1.中國(zhōnɡɡuó)古代農耕經濟發展的原因2第二頁,共27頁。問題一: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jīngjì)2.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農業的起源農業的發展精耕細作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水利設施逐步完善從耒耜到曲轅梨耕作方式生產力演變由采集到種植石骨等簡單工具刀耕火種生產關系演變共同勞動3第三頁,共27頁。2.中國(zhōnɡɡuó)古代的土地制度問題一:中國古代的農耕(nónɡɡēnɡ)經濟4第四頁,共27頁。2.中國(zhōnɡɡuó)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tǔdì)兼并問題: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激化地主與國家矛盾激化階級矛盾解決實行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限制官、民占有土地清查大地主土地(2)租佃關系的作用:契約納租方式的確定,使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減弱,身份提高,生產自主性也大大提高。農民可以選擇雇主,在支配產品方面也有一定的發言權,甚至能與市場發生聯系,取得實際利益,這就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cóngér)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問題一: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5第五頁,共27頁。經濟(jīngjì)中心南移四大經濟區(重心在北方)中原人口南遷經濟重心南移問題一:中國古代(gǔdài)的農耕經濟6第六頁,共27頁。4.農耕(nónɡɡēnɡ)時代的手工業農耕時代的手工業手工業的輝煌成就官私手工業的消長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冶鑄業)衣被天下(紡織業)從陶器到瓷器(制瓷業)官營手工業日衰私營手工業漸興雇傭關系問題一:中國(zhōnɡɡuó)古代的農耕經濟7第七頁,共27頁。5.農耕時代(shídài)的商業和城市農耕時代的商業和城市城市的發展重農抑商商業的發展相互推動阻礙之1.關于中國古代的商業(shāngyè)發展(1)商業產生的根源和商業發展(fāzhǎn)的原因(2)古代商業發展的三個階段(3)中國古代商業的地位問題一: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8第八頁,共27頁。之2.中國古代(gǔdài)城市發展的階段特征5.農耕(nónɡɡēnɡ)時代的商業和城市之3.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發展(fāzhǎn)的特點之4.重農抑商政策問題一: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9第九頁,共27頁。6.近代前夜(qiányè)的發展與遲滯明清兩朝鼎盛時期社會(shèhuì)經濟的特點(1)農耕經濟高度發展;(2)私營手工業占據了主導地位;(3)生產關系變革;(4)耕地面積和人口增長幅度較大。問題一:中國古代(gǔdài)的農耕經濟10第十頁,共27頁。問題二:用全球史觀來理解“工業文明(wénmíng)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一、世界市場(shìjièshìchǎng)的形成1.新航路(hánglù)與世界市場的開辟2.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開拓(1)16世紀——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時代(2)17世紀——“海上馬車夫”的時代(3)18世紀——英國殖民帝國的崛起3.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形成工業化是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動力,工業化的進程與市場化的進程是互動關系。11第十一頁,共27頁。(2)工業革命(gōngyègémìng)創造了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的一切條件,成為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動力。(1)18世紀中期,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擁有世界上最廣泛的市場的國家(guójiā),市場對商品的需求引發了工業的革命。3.工業革命(gōngyègémìng)與世界市場的形成①工業革命為國際貿易的增長提供了經濟前提。②工業革命加速了人口和資本的大規模流動。③工業革命促使歐美工業國家殖民擴張。4.評價(概括)問題二:用全球史觀來理解“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

12第十二頁,共27頁。二、工業化進程(jìnchéng)(比較熟悉,略述)1.工業革命(gōngyègémìng)的重要內容(1)生產技術的革新(géxīn)是工業化的核心。(2)生產組織形式的變革是工業化的關鍵環節。(3)產業結構的變革是工業化的重要環節。2.工業革命的影響——工業文明的到來3.比較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異同問題二:用全球史觀來理解“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

13第十三頁,共27頁。三、工業文明(wénmíng)對中國的沖擊1.中國近代經濟(jīngjì)結構的變革(1)傳統經濟結構逐步(zhúbù)瓦解(2)近代工業的舉步維艱(19世紀中期—20世紀初)①中國工業化實踐的第一步——洋務運動。②民族工業的出現和初步發展③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2.民族工業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3.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問題二:用全球史觀來理解“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

14第十四頁,共27頁。一、社會主義經濟體制(jīnɡjìtǐzhì)的建立和調整問題三:20世紀以來(yǐlái)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1.關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zhèngcè)向新經濟政策(zhèngcè)轉變2.關于斯大林時期的經濟體制問題3.蘇聯的經濟改革問題15第十五頁,共27頁。二、資本主義經濟體制(jīnɡjìtǐzhì)的創新和調整“黑色星期四”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的失敗政府干預經濟“自由主義”羅斯福新政凱恩斯主義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問題三:20世紀以來各國經濟體制(jīnɡjìtǐzhì)的創新和調整16第十六頁,共27頁。根本原因:一般來說,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jīběnmáodùn)。具體原因:生產與消費矛盾激化的結果。直接原因:紐約股市的崩潰。二、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創新(chuàngxīn)和調整1.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bàofā)的原因問題三:20世紀以來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17第十七頁,共27頁。評價:(1)新政的社會成效(略)。(2)新政對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創新。(3)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有自由放任(zìyóufàngrèn)時代過渡到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2.羅斯福新政有什么特點?如何(rúhé)評價羅斯福新政?特點:政府(zhèngfǔ)干預經濟、關注民生、協調發展。問題三:20世紀以來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18第十八頁,共27頁。3.戰后(zhànhòu)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1)國家對經濟(jīngjì)的大力干預(2)企業(qǐyè)經營方式的調整(3)福利國家的出現問題三:20世紀以來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19第十九頁,共27頁。問題四: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dàolù)的探索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開端(1949—1957)經濟建設的成就與教訓(1956—1976)三大改造一五計劃的實施過渡時期總路線十一三中全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1978—21世紀初)從GDP看滄桑巨變城鎮化進程加速進入互聯網時代時尚生活文革的破壞初步調整與成就三年嚴重困難“三面紅旗”中共八大正確決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國有企業改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新格局經濟騰飛生活巨變20第二十頁,共27頁。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歷史意義(1)內容:①思想上: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全會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重新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②政策上: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zhuǎnyí)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組織上: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2)歷史意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思想的束縛,揭開了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序幕,成為建國以來黨的歷史和共和國歷史的偉大轉折,成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偉大起點。問題(wèntí)四: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21第二十一頁,共27頁。2.國有企業(ɡuóyǒuqǐyè)改革(1)國企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現代(xiàndài)企業制度。(2)改革內容:所有制、分配制度、產權制度、管理體制(3)作用:3.2.1956——1976年,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jiànshè)探索中有過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主要失誤?其中的經驗教訓有哪些?成功探索:

主要失誤:經驗教訓:

問題四: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22第二十二頁,共27頁。布雷頓森林會議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問題與展望經濟全球化趨勢(20世紀90年代)迅速發展(原因、表現)歐共體(歐盟)東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區域經濟一體化(20世紀中后期)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戰后初期)關貿總協定世界銀行美國為中心的國際國際貿易體系應對世界經濟(jīngjì)多極化趨勢問題五:經濟(jīngjì)全球化的趨勢23第二十三頁,共27頁。1.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xíngchéng)的原因、過程、意義和影響。影響(yǐngxiǎng):(1)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立;(3)1947年,關貿總協定簽署(qiānshǔ),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過程:(3)物質基礎和動力(2)資本主義經濟格局的變化原因:(1)大危機及二戰的慘痛教訓(1)美國擁有特殊地位,便于美國的對外擴張。(2)客觀上有利于世界經濟朝著制度化和體系化的方向發展,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問題五:經濟全球化的趨勢24第二十四頁,共27頁。2.經濟(jīngjì)全球化的發展過程:(1)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各地區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開始了經濟(jīngjì)全球化進程;

(2)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大規模殖民擴張,東方成為西方的經濟(jīngjì)附庸,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確立。

(3)20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